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投資軟實力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投資軟實力

發布時間: 2021-06-08 16:58:13

㈠ 什麼是軟環境軟實力

回答即可得2分經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文化軟實力」這一概念並強調:「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由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約瑟夫"奈首次定義的「軟實力」是指一國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的國際影響力與感召力。同樣我們引伸到一個區域的「軟實力」,是指對外吸引投資、對內團結奮斗所具有的強大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具體地說就是社會認同和價值取向的吸引力,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的感召力,總體目標和體制機制的凝聚力,這「三力」都是以人為主體,通過人的活動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力與物質力的綜合結合力。

為此,我們要學會樹文化旗幟,鑄文化靈魂,打造宿遷的「軟實力」。近幾年,我們不斷弘揚的與時俱進的「宿遷精神」以及「生態為歸宿、創業求變遷」的宿遷城市精神,持續開展的「投資軟環境」建設、「創業文化」建設,培育幹部的「第三種特質」,推進信息化建設與運用,提倡「細節文明」,樹立「我能我行我成功」強勢心理等等。還要進一步提高的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開展各項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供有宿遷特點的公共文化產品及產業,加強文化陣地建設等等,就是為了使宿遷全社會價值取向上形成積極向上的普遍同歸,團結奮斗的主旋律上取得一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不失為宿遷另闢蹊徑、窪地崛起,奮力追趕,跨越發展的新辦法。
驗值,回答被採納可同步增加經驗值和財富值

㈡ 什麼叫做"軟實力"

學界較為流行的看法是,「軟實力」的概念,是在15年前,由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約瑟夫·奈提出。這位教授以書名的形式,解釋了軟實力的概念——《軟實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

在這位前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看來,硬實力是以軍事和經濟為內容,而軟實力則是文化上的吸引力、或者說服力,比如好萊塢電影、哈佛大學、或者NBA等等。

持這種觀點的還有伊麗莎白·伊科諾米。「人們經常將軟實力與投資、經濟發展聯系起來,而我則將它定義為文化、教育和外交。」這位美國對外關系理事會亞洲區的專家說。

美國另一位國際關系專家布魯斯·吉爾認為,中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互為依存,「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的投票權,能夠影響很多國家的命運」。在他看來,這種投票權就是軟實力的體現。

清華大學教授閻學通則認為,軟實力是國家內部和外部的政治動員能力。

而約瑟夫·奈則表示,中國的文化、政治和外交等軟實力發展應受到關注。他認為現時中國的軟實力與美國仍差距甚遠,但他警告美國政府,若再忽視中國軟實力的發展,則將是「愚蠢」的。

㈢ 為何說中國軟實力比肩美國靠花錢

近日,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中美在全球的受歡迎程度不相上下,這被視為中國全球形象的提升。您是否對這一結果感到驚訝?一些人認為,這是因為中國一直在大力投資提升自己的軟實力,而且花費數十億來擴大自己在全球媒體的競爭力?這是否屬實?我們對此次黨代會在加強中美軟實力競爭方面有何期待?

㈣ 什麼是軟實力

■「軟實力」的范疇很廣,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任何國家的「軟實力」都像信用一樣,蓄積起來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喪失則很快 ■中國的文化感召力比日本和前蘇聯都強。中國的文化價值更加開放,更易被人接受。中國的文化有極強的凝聚力,「中國人」的認同是自然形成的 ■中國在今後對「軟實力」的需求肯定將超過對「硬實力」的需求。提高硬實力相對容易,但是,提高「軟實力」將不可避免地觸及到許多復雜問題 當我們探討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中國的國際戰略地位時,我們必須正視中國「軟實力」相對落後這一現實。在過去考慮「綜合國力」這一概念時,我們很少包括「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因此,在衡量中國綜合國力時,幾乎所有的參數都來自於「硬實力」,如經濟規模、軍事力量、科技水平等。有專家認為,按純的「硬實力」指標,中國的綜合國力可能僅次於美國,但如果把所謂的「軟實力」也考慮進去,中國和其他大國的差距就顯得更大了。 「軟實力」的概念是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上世紀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按照奈的觀點,「軟實力」和「硬實力」同樣重要。在國際政治中,如果「硬實力」是強迫其他國家就範的必要工具的話,那麼「軟實力」就是一種吸引其他國家作為自己盟友和夥伴的「隱性資源」。 具體來說,「軟實力」的范疇很廣,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吸引力、文化(尤其是通俗文化)的感召力、在國際政治中的結盟能力、利用現有國際組織的能力等。很明顯,「軟實力」需要一定的「硬實力」作為基礎。我們無法想像一個經濟落後和缺乏國際地位的國家會擁有可觀的「軟實力」。在這方面,最明顯的例子是印度。雖然印度人很聰明,但印度綜合「硬實力」不強一直使其國際影響受到限制。從「軟實力」的角度看,印度的文化和民主都應該是幫它「加分」的因素,但由於缺乏足夠的「硬實力」,可以說印度沒有多少實質上能影響國際政治的「軟實力」。 「軟硬失衡」會造成國家的影響力下降 對「硬實力」很強的國家來說,如果「軟實力」跟不上,它們的國際影響亦要被大打折扣。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是一個「硬軟實力不平衡」的典型。當時日本的「硬實力」(除軍事之外)幾乎可以和美國媲美。但是,盡管當時日本在許多行業(像汽車、鋼鐵、半導體等)都領先於美國,日本在國際社會中沒有相應的地位和影響。更具體地說,日本沒有政治價值上的感召力。日本的通俗文化無法和美國競爭。日本社會的自我封閉及排外的特徵與美國社會的開放性質相比較,就顯得毫無吸引力。在國際的政治社會中,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有很沉重的歷史包袱,再加上對二戰歷史的「賴賬」,日本沒有國際道德權威來施展其影響。美日軍事同盟又使日本喪失了極大的外交主動權,因此東京的國際影響力只能靠「經援外交」來支撐。這種僅靠金錢來維持的國際影響力是不能長久的。果然,當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停滯不前時,它不得不削減「經援外交」,東京的國際影響力也因此而下降。 和「硬實力」一樣,「軟實力」也會因政策失誤而受損害。在布希領導下的美國是一個典型。不言而喻,美國一直是一個「軟硬實力」相對平衡的超級大國,因此它在國際社會中擁有無比的影響力。但是,在小布希入主白宮後,他採用的外交政策過分強調了美國的「硬實力」。這一政策的必然結果是單邊主義和強硬路線。用中國成語來說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在對伊拉克開戰的決策過程中,這種「硬思維」可以說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現在看來,布希的政策不僅在近中期內大大損害了美國的國家利益,而且對美國的「軟實力」也帶來了無法估量的長期負面影響。任何國家的「軟實力」都像信用一樣,蓄積起來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喪失則很快。如果我們用這一角度來看布希在伊拉克戰爭上所犯的戰略錯誤,不難體會到他的所有政策和舉動,從越過聯合國安理會,誇大薩達姆政權的威脅,到對反戰國家的報復,都重創了美國自己的「軟實力」。美國因此國際聲望大跌,無法組織一個有效的國際同盟來穩定和重建伊拉克,只能獨自挑大樑,自嘗苦果。 中國有相當的「軟實力」條件 上述這些對「軟實力」因素的概念和其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的討論旨在引起我們對中國自身創造和積累「軟實力」的重視。從許多方面來看,中國綜合國力中「軟硬不平衡」的問題比較突出。 當然,和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及前蘇聯相比,中國的「軟實力」可能相對強一點。首先,中國的文化感召力要比日本和前蘇聯都強。和日本相比,中國的文化價值更加開放,更易被人接受。對內,中國的文化有極強的凝聚力,這和純靠官僚機器控制的前蘇聯很不一樣。在前蘇聯,「蘇聯人」是一個人工創造的概念;在中國,「中國人」的認同則是自然形成的。 另外,中國「軟實力」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遍布全球的華人網路。在目前中國的轉型和發展中,這一網路起了巨大的經濟作用。但是,由於海外華人仍受各種歧視和缺乏同他們經濟能力相對稱的政治地位,這一網路的政治影響力極為有限。 最後,中國政府最近幾年來已經開始利用逐漸增長的「硬實力」(主要是經濟實力)獲取「軟實力」。這在推動東亞經濟整合過程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正是由於中國利用自己的實力,主動外交出擊,和東南亞各國簽定自由貿易協議,大大改善了中國在該地區的形象和增加了中國的影響力。中國在朝鮮半島核危機的處理過程中起的積極作用亦是展現和積累「軟實力」的一例。 中國成為世界大國,「軟實力」尚待建設 但是,總體來說,中國的「軟實力」比較薄弱。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其「軟實力」的主要資源,但中國仍需要充實並完善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意識形態價值和感召力,來平衡西方社會的以「自由民主」為核心的價值體系。顯然,這一事實和中國的歷史和政治現實密切相關。但沒有這種現代的核心價值體系,中國對內的凝聚力勢必受到影響,對外則很難佔領所謂「道德制高點」。沒有一個富有競爭性的政治價值體系,在國際上很難得到全面的正尊重。其他國家只是根據他們是否可以在經濟、安全和外交上得到好處來決定他們的對華政策,而不是出於他們對中國政治價值的認同。 第二,中國體制內的官僚主義現象是限制中國發揮「軟實力」的重要障礙。盡管幹部的年輕化和專業化已大大改善了中國的行政體制,但中國缺乏體制內活力的病灶並未根除。這從信息不暢、決策緩慢、「扯皮」無休止這一系列症狀中可以看出。由於官僚主義的核心問題是推卸責任和低效率,這一問題嚴重的國家不可能獲得和發揮「軟實力」。根據作者本人對美國的長期觀察,美國最大的特徵是其驚人的社會和經濟活力。這並不是說美國政府內官僚主義不嚴重,而是說,因為美國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實施「小政府、大社會」的基本國策,因此社會本身的活力彌補了政府官僚主義的缺陷。對中國來說,如果要提高軟實力,必須進一步實行社會開放的政策。 最後,中國缺乏自己的創新體制。從科技到大眾文化,中國仍主要是實行「拿來主義」。當然「拿來主義」對一個經濟剛起飛的國家來說可能是唯一的選擇。在「全球化」的時代,「拿來主義」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仔細分析觀察中國自身的總體創新能力和機制,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和西方大國之間的巨大差距。而創新能力和機制的滯後又可歸結到其他體制因素,如人才管理、資本市場、高等教育體制等。 總之,中國在今後對「軟實力」的需求肯定將超過對「硬實力」的需求。提高硬實力相對容易,高儲蓄率、大量的外商投資、足夠的技術轉讓,以及合理的經濟政策都會提高中國的「硬實力」。但是,提高「軟實力」將不可避免地觸及到許多復雜的問題,如體制、觀念等方面的改革等。從日本和前蘇聯的教訓來看,不進行這樣的改革,「硬」「軟」不平衡的問題就得不到解決。對中國來說,要正成為世界大國,「軟實力」則將是必不可少的資源。

㈤ 勁牌投資公司的軟實力怎麼樣

主要以企業文化為要點,一直重視企業文化和名牌形象

㈥ 經濟軟實力的百科名詞解釋

什麼是經濟軟實力
經濟軟實力是影響經濟發展或與經濟發展相關聯的軟實力。經濟軟實力是軟實力的一個主要方面之一,而軟實力是指文化、教育、科技等隱性實力,其是決定經濟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
[編輯]

經濟軟實力的要素[1]
一、生態軟實力: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支撐力,是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體現。一個生態環境良好的地方,理所當然地會吸引人們在這里工作、生活和投資創業。一個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就很難具備生態軟實力:增城經驗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較早較好地發展了生態文明。
二、健康發展軟實力:可持續發展除需要一個好的生態環境,還必須有一個堅實的綜合基礎,即合理的產業結構,平穩的發展速度,最佳的發展效益,有較強抵禦風險的能力,有較大的發展後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實現生態基礎、結構、速度、效益的統一。
三、科技軟實力:技術的含量決定了經濟發展的質量,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前沿技術的掌控能力決定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四、文明軟實力: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更新,現代文明的接納與融合,文化理念的中國特色與世界潮流,都深刻影響著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文明軟實力還體現在人的群體對價值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認知度,人的群體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人的群體的文明程度、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五、信息軟實力:物質、能源、信息是構成客觀世界的三大要素,信息是實體經濟的血液,是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是社會進步的先導,信息的流動決定著資金流動、物資流動、人才的流動。信息軟實力的根本,還體現在信息安全、經濟話語權等。
六、創新軟實力: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是在不斷創新中與時俱進的,創新是發展最本質的表現形式,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也是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創新,還包括體制的創新、制度的創新、管理的創新等。一切進步無不源於創新。
七、品牌軟實力:品牌是一個地區、一個實體、一個產品、一個自然人的公眾形象,也是其綜合價值的集中反映,是無形資產,是信譽度。歷史已進入品牌時代。現實社會中,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實體、不同的產品、不同的人都在打造著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品牌具有不同的本質屬性,也帶來不同的效益,決定著不同的命運。
八、人才軟實力:人才決定輸贏,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實力的競爭,綜合實力的競爭歸根結底取決於人才的競爭。
九、金融市場軟實力: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有充滿活力、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務體系,必須有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為支撐。沒有完善的資本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會失去動力和活力:沒有資本市場這個神奇的魔方,就無法創造豐富多彩的世界。
十、社會軟實力:包括效率與公平、民主與法制、投資環境與制度建設,表現為社會的有序、人的全面發展的狀態、人和社會的和諧相處、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人的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等等,一句話,就是社會的和諧程度。

㈦ 中國軟實力現狀怎樣

中華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潛力,但它並不一定必然會轉化為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這就需要有一種文化自覺,有一種文化新思維,有一番國家、社會、人民大眾的共同創業之舉。

一、樹立文化新思維

文化有自身的歷史文化傳承。它不僅僅是現實物質世界的簡單反映,而是與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相互交融滲透,具有強大的作用力。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要求,沒有文化就沒有人的靈魂與尊嚴。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就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目標。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與科學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為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們要全面領會十七大精神,樹立文化新思維,從戰略高度理解打造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意義,大力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軟實力的發展。

樹立文化新思維,就要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價值。在認知方式上,需要藉助空間向度,解決好傳統與現代、全球與地方的關系。在價值選擇上,需要「雙重批判」,以西方現代化批判中國過去的專制政治及其文化,也要以傳統為鏡鑒,批判西方的「工具理性」及其破壞性後果,踏上融合中西的康莊大道。在行動目標上,需要落實為中國文化的重建,包括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構建,文化創造力的培育,文化軟實力的輻射等。

二、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文化生產力是文化軟實力的基礎。在經濟文化一體化的今天,在社會化生產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生產力是生產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而且,它不僅生產文化產品,不斷滿足和豐富社會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經濟、政治、社會、生態,將文化優勢轉化精神能源,轉化為區域優勢、經濟優勢、產業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與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相比,文化的發展相對滯後,但文化建設、文化產業化也已起步。第三屆《中國·西部法治論壇》上,不少作者認為西部的經濟相對落後,但西部的文化並不落後。換言之,西部豐富的文化資源,甚至比西部的自然資源更具有開發潛能。因為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而且文化優勢的轉化、開發,不會以環境破壞、資源消耗為代價,更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與自然資源相比,文化資源的開發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過程。近年來,西部一些地區成功的文化開發的實例,可以為我們提供相當的信心。如甘肅的《讀者》文化產業,它以人性的穿透力、情感的教育力、真善美的誘導力、精神的鼓動力,以期刊、圖書、音像、電子網路等多種形式,運用先進科技手段和管理運營方式,打造《讀者》品牌,開辟新型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取得了巨大成功。西安的千年曲江盛唐文化產業,短短幾年就形成了一個品牌。這個集歷史文化、文物保護、城市遊憩為一體的開放式文化生態園林工程,已經成為西安重要的經濟平台。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必將極大地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提高我國文化生產力,打造文化軟實力增添強大動力。

三、用好文化資源,推進文化創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必須用好國際國內兩種文化資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個民族、國家、地區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都為人類社會的文化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因此,必須以開放的姿態,開拓的視野,兼容並蓄的博大胸懷,學習、借鑒、吸收世界上一切優秀先進文化。同時,要在借鑒吸收中有所創新,不斷豐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使我國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用好國內文化資源,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始終保持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堅持以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為根基,以外來健康有益文化為補充,大力繁榮發展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目前,我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傳統文化熱,表現為國學熱、讀經熱等,孔子學院辦到了國外。傳統文化熱的出現,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當然,國學熱也要理性對待,不能刮風,不可搞狹隘民族主義,要古為今用,使其成為打造文化軟實力的動力和根基。

而更重要的,是著眼於我國現實的文化資源,深入推進和諧文化發展,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道德建設是和諧文化建設的基礎工作,要大力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文化軟實力根植在每一位公民的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之中。只有著眼於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意識,才能築起人心的長城,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為提升文化軟實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㈧ 什麼是軟實力

■「軟實力」的范疇很廣,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任何國家的「軟實力」都像信用一樣,蓄積起來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喪失則很快 ■中國的文化感召力比日本和前蘇聯都強。中國的文化價值更加開放,更易被人接受。中國的文化有極強的凝聚力,「中國人」的認同是自然形成的 ■中國在今後對「軟實力」的需求肯定將超過對「硬實力」的需求。提高硬實力相對容易,但是,提高「軟實力」將不可避免地觸及到許多復雜問題 當我們探討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中國的國際戰略地位時,我們必須正視中國「軟實力」相對落後這一現實。在過去考慮「綜合國力」這一概念時,我們很少包括「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因此,在衡量中國綜合國力時,幾乎所有的參數都來自於「硬實力」,如經濟規模、軍事力量、科技水平等。有專家認為,按純的「硬實力」指標,中國的綜合國力可能僅次於美國,但如果把所謂的「軟實力」也考慮進去,中國和其他大國的差距就顯得更大了。 「軟實力」的概念是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上世紀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按照奈的觀點,「軟實力」和「硬實力」同樣重要。在國際政治中,如果「硬實力」是強迫其他國家就範的必要工具的話,那麼「軟實力」就是一種吸引其他國家作為自己盟友和夥伴的「隱性資源」。 具體來說,「軟實力」的范疇很廣,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吸引力、文化(尤其是通俗文化)的感召力、在國際政治中的結盟能力、利用現有國際組織的能力等。很明顯,「軟實力」需要一定的「硬實力」作為基礎。我們無法想像一個經濟落後和缺乏國際地位的國家會擁有可觀的「軟實力」。在這方面,最明顯的例子是印度。雖然印度人很聰明,但印度綜合「硬實力」不強一直使其國際影響受到限制。從「軟實力」的角度看,印度的文化和民主都應該是幫它「加分」的因素,但由於缺乏足夠的「硬實力」,可以說印度沒有多少實質上能影響國際政治的「軟實力」。 「軟硬失衡」會造成國家的影響力下降 對「硬實力」很強的國家來說,如果「軟實力」跟不上,它們的國際影響亦要被大打折扣。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是一個「硬軟實力不平衡」的典型。當時日本的「硬實力」(除軍事之外)幾乎可以和美國媲美。但是,盡管當時日本在許多行業(像汽車、鋼鐵、半導體等)都領先於美國,日本在國際社會中沒有相應的地位和影響。更具體地說,日本沒有政治價值上的感召力。日本的通俗文化無法和美國競爭。日本社會的自我封閉及排外的特徵與美國社會的開放性質相比較,就顯得毫無吸引力。在國際的政治社會中,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有很沉重的歷史包袱,再加上對二戰歷史的「賴賬」,日本沒有國際道德權威來施展其影響。美日軍事同盟又使日本喪失了極大的外交主動權,因此東京的國際影響力只能靠「經援外交」來支撐。這種僅靠金錢來維持的國際影響力是不能長久的。果然,當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停滯不前時,它不得不削減「經援外交」,東京的國際影響力也因此而下降。 和「硬實力」一樣,「軟實力」也會因政策失誤而受損害。在布希領導下的美國是一個典型。不言而喻,美國一直是一個「軟硬實力」相對平衡的超級大國,因此它在國際社會中擁有無比的影響力。但是,在小布希入主白宮後,他採用的外交政策過分強調了美國的「硬實力」。這一政策的必然結果是單邊主義和強硬路線。用中國成語來說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在對伊拉克開戰的決策過程中,這種「硬思維」可以說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現在看來,布希的政策不僅在近中期內大大損害了美國的國家利益,而且對美國的「軟實力」也帶來了無法估量的長期負面影響。任何國家的「軟實力」都像信用一樣,蓄積起來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喪失則很快。如果我們用這一角度來看布希在伊拉克戰爭上所犯的戰略錯誤,不難體會到他的所有政策和舉動,從越過聯合國安理會,誇大薩達姆政權的威脅,到對反戰國家的報復,都重創了美國自己的「軟實力」。美國因此國際聲望大跌,無法組織一個有效的國際同盟來穩定和重建伊拉克,只能獨自挑大樑,自嘗苦果。 中國有相當的「軟實力」條件 上述這些對「軟實力」因素的概念和其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的討論旨在引起我們對中國自身創造和積累「軟實力」的重視。從許多方面來看,中國綜合國力中「軟硬不平衡」的問題比較突出。 當然,和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及前蘇聯相比,中國的「軟實力」可能相對強一點。首先,中國的文化感召力要比日本和前蘇聯都強。和日本相比,中國的文化價值更加開放,更易被人接受。對內,中國的文化有極強的凝聚力,這和純靠官僚機器控制的前蘇聯很不一樣。在前蘇聯,「蘇聯人」是一個人工創造的概念;在中國,「中國人」的認同則是自然形成的。 另外,中國「軟實力」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遍布全球的華人網路。在目前中國的轉型和發展中,這一網路起了巨大的經濟作用。但是,由於海外華人仍受各種歧視和缺乏同他們經濟能力相對稱的政治地位,這一網路的政治影響力極為有限。 最後,中國政府最近幾年來已經開始利用逐漸增長的「硬實力」(主要是經濟實力)獲取「軟實力」。這在推動東亞經濟整合過程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正是由於中國利用自己的實力,主動外交出擊,和東南亞各國簽定自由貿易協議,大大改善了中國在該地區的形象和增加了中國的影響力。中國在朝鮮半島核危機的處理過程中起的積極作用亦是展現和積累「軟實力」的一例。 中國成為世界大國,「軟實力」尚待建設 但是,總體來說,中國的「軟實力」比較薄弱。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其「軟實力」的主要資源,但中國仍需要充實並完善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意識形態價值和感召力,來平衡西方社會的以「自由民主」為核心的價值體系。顯然,這一事實和中國的歷史和政治現實密切相關。但沒有這種現代的核心價值體系,中國對內的凝聚力勢必受到影響,對外則很難佔領所謂「道德制高點」。沒有一個富有競爭性的政治價值體系,在國際上很難得到全面的正尊重。其他國家只是根據他們是否可以在經濟、安全和外交上得到好處來決定他們的對華政策,而不是出於他們對中國政治價值的認同。 第二,中國體制內的官僚主義現象是限制中國發揮「軟實力」的重要障礙。盡管幹部的年輕化和專業化已大大改善了中國的行政體制,但中國缺乏體制內活力的病灶並未根除。這從信息不暢、決策緩慢、「扯皮」無休止這一系列症狀中可以看出。由於官僚主義的核心問題是推卸責任和低效率,這一問題嚴重的國家不可能獲得和發揮「軟實力」。根據作者本人對美國的長期觀察,美國最大的特徵是其驚人的社會和經濟活力。這並不是說美國政府內官僚主義不嚴重,而是說,因為美國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實施「小政府、大社會」的基本國策,因此社會本身的活力彌補了政府官僚主義的缺陷。對中國來說,如果要提高軟實力,必須進一步實行社會開放的政策。 最後,中國缺乏自己的創新體制。從科技到大眾文化,中國仍主要是實行「拿來主義」。當然「拿來主義」對一個經濟剛起飛的國家來說可能是唯一的選擇。在「全球化」的時代,「拿來主義」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仔細分析觀察中國自身的總體創新能力和機制,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和西方大國之間的巨大差距。而創新能力和機制的滯後又可歸結到其他體制因素,如人才管理、資本市場、高等教育體制等。 總之,中國在今後對「軟實力」的需求肯定將超過對「硬實力」的需求。提高硬實力相對容易,高儲蓄率、大量的外商投資、足夠的技術轉讓,以及合理的經濟政策都會提高中國的「硬實力」。但是,提高「軟實力」將不可避免地觸及到許多復雜的問題,如體制、觀念等方面的改革等。從日本和前蘇聯的教訓來看,不進行這樣的改革,「硬」「軟」不平衡的問題就得不到解決。對中國來說,要正成為世界大國,「軟實力」則將是必不可少的資源。

㈨ 什麼叫軟實力

學界較為流行的看法是,「軟實力」的概念,是在15年前,由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約瑟夫·奈提出。這位教授以書名的形式,解釋了軟實力的概念——《軟實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 在這位前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看來,硬實力是以軍事和經濟為內容,而軟實力則是文化上的吸引力、或者說服力,比如好萊塢電影、哈佛大學、或者NBA等等。 持這種觀點的還有伊麗莎白·伊科諾米。「人們經常將軟實力與投資、經濟發展聯系起來,而我則將它定義為文化、教育和外交。」這位美國對外關系理事會亞洲區的專家說。 美國另一位國際關系專家布魯斯·吉爾認為,中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互為依存,「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中的投票權,能夠影響很多國家的命運」。在他看來,這種投票權就是軟實力的體現。 清華大學教授閻學通則認為,軟實力是國家內部和外部的政治動員能力。 而約瑟夫·奈則表示,中國的文化、政治和外交等軟實力發展應受到關注。他認為現時中國的軟實力與美國仍差距甚遠,但他警告美國政府,若再忽視中國軟實力的發展,則將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