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查找中國持有高額美國國債的原因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查找中國持有高額美國國債的原因

發布時間: 2021-06-08 16:45:22

『壹』 為什麼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

有很多原因,主要是這些:
1,買的前提是有賣的,美國每年都需要發行大量的債券供其它國家購買,所以說美國人都是花世界上其它國家的錢在消費,這也是被其特有的消費觀念和價值觀導致的。簡單來說,其它國家發行的債券不多,數量上難以和美國抗衡,所以中國持有美國債券最多,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2,在美國投資的風險較低,畢竟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來,美國的經濟都在領導者全世界,即便經歷了這次金融風暴,很多國家依然迷信美國的經濟發展前景,美元也是比較低風險的投資。另外就是前面說到的,美國的債券發行量不但多,品種也是最多的,比如之前的次貸,這樣的投資市場在很多國家都沒有,唯獨美國有大量的次貸需求,而這個錢當然不是美國自己的,而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也因此讓中國損失了上千億。

3,購買美國國債,這種投資的風險在所有的債權種類中是最低的,但還是有的賺,所以中國在有閑錢投資的情況下,買美國債券是一種比較保險的手段。

4,可能是為了在中美外交中得到更大的發言權,畢竟在手中握有大量美國債券時,一旦全部拋售,美國經濟必然受到打擊。當然,日本也有大量美國債券,所以這樣的威脅到底有多管用,就不得而知了,畢竟沒人嘗試過。

我覺得就是這些了。。。

『貳』 中國為何持有那麼多的美國國債

過去的數年來,中國政府持續購買美國國債,但美國本土的投資者卻不停減持。例如,10年前美國國債的總額約為3萬億元,當中逾七成、即2萬億元以上為美國本土的投資者擁有;但時至今天,美國國債的總額增至4萬億元,卻只有三成為本土投資者持有,而且比例不斷下降。美國人不買美國國債的原因十分簡單,就是利息率不吸引人。 至於中國政府購買美國國債的主因,就是因為其著眼點並不放在投資的利息率上,而是希望穩定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藉此保護國家的出口業。要令人民幣不升值有兩個主要方法,一是在市場上大舉拋售人民幣,或是大舉購入美元。這個方法不可能持久,二是每年大量購入美國債,以防止人民幣匯率上升。
境況
現在,中國已經陷入了「兩難境地」:假如繼續買入美元國債,從經濟角度上看,將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因為美國國債回報低,只較日債稍好;但如果停止購買美國國債,甚至沽出的話,美元就會再進一步貶值,中國同樣損失慘重,即所謂「買又慘,不買又慘」。 由於中國購入了大量美債,假如美元貶值的話,持有國債在賬面上已輸一大截,加上利息率的上升,債匯價格定會再進一步下跌。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估計,假如人民幣升值10%,中國政府就會承受500億美元的賬面資本損失,如果美國利率再上升2%,中國就再損失三百億到五百億美元,結果總共損失八百億到1000億美元,當然以上還沒有計算美元匯價下跌而帶來的出口損失。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可做出的選擇非常少。
專家見解
在中國現有的金融環境下,購買美國國債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外匯儲備來自外商直接投資、對外貿易順差及進入中國的國際游資。截至2005年底,中國外匯儲備超過8000億美元,我國已連續10年資金凈外流,10年來國外凈運用我國資金累計達到1.72萬億元。中國如同國際資金流動的「中轉站」:一邊是外資持續湧入賺取高額回報,推高外匯儲備余額;一邊是中國的資金持續多年凈外流,而投資回報率偏低。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把這種現象稱為「一江春水向西流」。招商銀行首席外匯分析員劉維明指出,中國資金凈外流是巨額外匯儲備對外投資引起的,並不是說國內企業的資金多得用不了。這並不是一個悖論。劉維明解釋說,在現行外匯制度下,境外資金進入中國時必須兌換為人民幣,由央行把外匯買下,形成外匯儲備。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用來購買美國國債,而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不到5%。

『叄』 為何中國要持有大量美國國債麻煩告訴我

第一,美國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科技力量。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有多種要素,最重要的就是科技的研發能力,美國在這方面是最具實力的。歐洲日本加起來也不如美國,更不用說欠發達國家了。

第二,美國的工業業產能力強大。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敗強大的日德法西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日軍船舶打沉了之後再難後繼,而美國發明了用模塊化生產,一天可以下水幾艘萬噸輪。這也是美國經濟可以快速重啟的基礎。

第三,美國有非常龐大的軍事需求,這就有了巨大的一系列的需求方市場存在,而供給方,幾乎沒有競爭對手。美軍的武器基本上都是美國生產。這也是美國經濟有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之一。

第四,中國對美國最強硬的人士沙祖康在電視上如是說:美國政府輕易不承諾(簽約),但是一旦在承諾(簽約)之後,守信度極高。這不僅是沙祖康一家之言,也是世界公認的事實。

第五,中國政府需要有穩定可靠的收入維持政府的開支,而不能無窮無盡地從國內人民頭上獲得。對國內稅收過重會阻礙經濟發展,政府開支最終要是攤到每個人頭上的。這是中國政府對國民的關心。

第六,美國政府的國債,政府可以在其權力范圍內調節稅收,以用來還債。所以,只要美國政府存在,美國的國債就有效。至少在百年以來,美國政府的承諾是可靠並有效的。

第七,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商品市場,如果美國市場對中國封閉,其國內的消費品完全可以從其他國家的進口得到解決,那些國家樂顛了,但中國要尋找海外這么大市場,幾乎沒有可能,因為歐洲對中國產品的技術要求非常高。中國出口型企業會大量倒閉,大量人員失業,對政府及社會又是一個重大的壓力。

『肆』 中國持有大量的美國國債,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請詳解原因。

中國最初持美國國債,是為了發展經濟的需要。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稱為美金,是世界通行貨幣,也是最堅挺的貨幣。後來美國用這一種方式,借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大量的錢,是為了穩定美國的經濟。美國人過度消費,同時造成了美國赤字連續上升。中國人的一種中庸思想,也不希望美國經濟出現問題,因為一旦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損失,同時中國也會受到影響,於是大量增持美國債。當中國人認識到美國不會歸還全部借款時,就用另一種方式,比如購買美國的資產(當然有時不能得逞)。因為美國必竟是老牌流氓,中國不容易讓他們吃虧上當。但是中國知道,如果中國不繼續增持美國國債,受到更大損失的是美國以外的國家,中國也會受到巨大損失,因為老流氓會把損失轉嫁給弱者。現在中國以及美國的鐵桿小日本、韓國共同簽定了用美元以外的貨幣進行貿易交易。這對美國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也是在逐步改變現在的狀況。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對美國絕對一種威脅,因為如果中國少量拋售美國國債甚至停止購買美國國債,美國經濟絕對陷入危機,世界經濟也會陷入危機。這不是中國的願望。我相信,中國國家領導肯定做好了受到最小損失,逐步解開這個套的計劃。當然,同時也讓世界其他國家少受損失。到那時,美元絕對不再是世界上受歡迎的貨幣。

『伍』 關於中國持有巨額美國國債問題

相比於減持本身,中國需要尋找「治本」之策來破解美元貶值難題 ——

新華網北京6月16日電(記者 王宇 姜銳)美國財政部網站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為7635億美元,低於3月底的7679億美元,這意味著4月份中國減持了約44億美元美國國債。

這是中國一年多來首次減持美國國債。分析人士認為,減持本身體現了在美元貶值背景下,政府或機構對持有巨額美國國債的復雜心理。相比於減持本身,中國需要尋找「治本」之策來破解美元貶值難題。

「減持不一定是官方行為,也有可能是機構在減持。與目前的7000多億美國國債相比,40多億美元只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常務理事、金融專家譚雅玲說。

「因為減持的數量很小,所以目前還不能判斷它是否成為一種趨勢,但可以肯定的是,減持行為體現了政府或機構對持有美國國債的謹慎心理。因為隨著美元的貶值,持有巨額美國國債無疑是有很大風險的。」社科院世經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斌說。

據介紹,美國政府債券是以美國政府信用和政府收入作為擔保的,信用等級相對較高。歷史上,鄰國日本曾在積累了巨額外匯儲備後,通過購買大量美國國債一度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不過,作為美國國債最大債券國的日本,近年來開始逐步減持。

到2008年9月,根據美國財政部網站披露的數據,當時日本持有美國國債量為5700多億美元,而當時中國持有美國國債達到5850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債主。

然而,在美國政府陷入長期債務危機的情況下,美國通過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大肆購買美國國債和其他債券,變相印發美元,使得當前美國國債的信用受到來自市場的極大質疑。受其影響,近一個月來,美元指數一度暴跌超過10%,投資者對美元和美元資產的信心正受到嚴重沖擊。

在經濟衰退時期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債主,意味著可能要承擔一定的額外風險。美元如果大幅貶值,中國的1.9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是否面臨縮水困境,這已成為市場無法躲避的話題。針對這一狀況,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更是尖銳地總結說,中國正在陷入美元陷阱。

對此,中國社科院世經所博士鄭聯盛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當中國持有7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時,可以買7000億個漢堡包,但是此後如果美國發生了嚴重的通脹,漢堡包變成2美元一個,暫不考慮浮盈或浮虧,那麼中國只能買到3500億個漢堡包了。

其實,面臨同樣困境的不僅是中國。為了擺脫美國國債價值縮水的厄運,尋找途徑來降低對美元依賴,成為16日在俄羅斯召開的首屆金磚四國峰會的重要議題。而中國也並非是唯一減持美國國債的國家,包括日本、俄羅斯、巴西等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均在4月份減持了一定的美國國債。

可見,減少對美元的依賴正成為一些國家的戰略選擇。不過分析人士也指出,目前的尷尬之處在於,除了美國國債,是否還會有更好的投資機會。「現在全球都在討論、質疑美元和美元資產的價值,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各種資產在市場中的表現,來選擇適合我國的外匯投資組合。但綜合目前情況開看,美國國債仍然是一種較好的投資渠道。」譚雅玲說。

國家相關部門負責人日前也指出,對美國國債進行投資是中國外匯儲備投資運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張斌認為,減持是否會成為趨勢還要看今後幾個月的情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繼續減持,其規模也不會很大。因為作為美國國債的最大債主,如果中國的減持動作過大,無疑將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劇烈影響。

雖然無法判斷減持行為是否會成為趨勢,不過,相比於減持行為本身,中國需要尋找「治本」之策來破解美元貶值難題。專家指出,減持也好,投資其他產品也罷,其實都只是擺脫美元貶值困境的「治標」手段,真正的化解之道,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的內外部失衡。

中國銀行研究員王元龍認為,因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並積累出巨額的外匯儲備,以及由此產生了「被美元綁架」的問題,都是中國經濟的內外部失衡的表現。在這一系列復雜關系中,實施人民幣國際化或可成為破題之舉。

他認為,通過人民幣的國際化,可以減少中國對美元的需求、減少國際收支順差中的美元比例,並進一步緩解經濟的外部失衡壓力。

『陸』 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是不是導致目前國內物價上漲的原因

是的 強行結匯帶來的結果是 積累太多的外匯 本幣升值壓力很大 "我指的是之前 目前人民幣已經步入貶值周期了 " 不細說了
外匯占款 大約24萬億 佔m2 近30%的比例 也是促使物價上漲的原因之一
但不是主因 主要還是我們自己爛發貨幣
對美元貶值 要看程度 貶值過大 熱錢會大規模外流 造成流動性不足 經濟缺氧
這是最值得關注的 其引發的後果是非常非常嚴重的

『柒』 中國大量持有美國國債的原因

近期,香港區全國政邪委員、金融專家劉 夢 熊撰寫《我為人民鼓與呼》一文,在香港三家媒體以整版篇幅發表,引發震撼,各界關注。劉夢熊疾言厲色質問C國財政金融管理當局有關拍板人:「你們這班敗家子哪裡來這麼大的膽子,拿國家人民的錢,來買天文數字的3763億美元美國「兩房」公司債券。現在「兩房」 基本上已破產,你們如何向全國人民交代?如此離譜決策有沒有黑幕,正賤會應立即組織特別調查組徹查,追究責任!」

猶如鬧市中引爆炸彈,引起社會各界,特別是金融乃至經濟界強烈反響。不過都是在高層經濟圈內,大陸平面主流媒體完全迴避和沉默,網站也大量刪除評論帖。詳細情況是這樣:——

次貸危機下,美國的兩家房貸抵押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行將崩盤破產,榮登美國「兩房」公司外國債權人之榜首的居然是C國,一共持有涉及該兩間公司高達3763億美元債券,約佔中國外匯儲備總額21% 。國際經濟界稱為一件匪夷所思的大丑聞。

國家資料顯示,自2004年開始,C國對美國債券的持有一直在高速增長,從2004年到2007年驚人增長三倍,高達到9220億美元。僅2006年到去年2007年間,C國對美國債券的持有增長66%。在美國次按危機即將露出猙獰面目的前夜,C國仍然痴心不改地不斷大手筆增持美國債券。究竟是誰擁有在這樣瘋狂地處置C國巨額外匯儲備的權利,如痴呆一樣瘋狂購買美國債券?

同樣是亞洲大國的印度,外匯儲備也很客觀,但印度對美國「兩房」債券持有量才2300萬美元而已,人家是意思意思,C國的3763億竟然是印度的一萬六千倍,差不多是三萬億港幣。這樣投進美國「兩房」是完全不可思議的!

國際公認的原則是,外匯儲備公認的投資原則是安全第一,分散為宜,但C國財金當局卻將外儲的百分之二十以上投資於美國「兩房」,這相當於將大部分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當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和東南亞樓市崩潰,還鬧出「負資產」,業主和銀行一齊遭殃,說明房屋按揭本身風險很大,其衍生債券更是危險品。

不能只集中在一個菜籃里,這是金融投資常識性的金科玉律。外匯儲備投資原則是安全第一,穩健至上,比重分散,結構多元。可是我們那些可愛的受握重權的國嘉外匯管理局、財征部、C國人 民 銀 行的敗家子一般的官員,個個還都是碩士、博士學位!

就沖這點,C國民眾還有什麼臉面去嘲笑印度!叫人家阿三,自己都快成阿大了。到底是誰禍害C國如此吃虧,不,是重創,而成為世界笑柄!

我一貫就對什麼鶯歌燕舞的盛大晚會、開幕式不以為然,花錢給人看的東西,值得那樣好面子搞成空前絕後的拔高?看清楚自己的弱點、憂患,早早修復自己可能被對手抓住而致命的死穴比什麼都重要!

我認為:這件金融丑聞的暴露,實質上對C國經濟重創之巨,對國民信心和精神打擊之大,簡直可以抵消大批我們自己宣傳的其他成就光環。這決不是一般的問題,甚至不是什麼重大失誤!不能用失誤的概念,而是直接叫做中了「殺招」!它的背後是應該是嚴重的瀆職+ 戰略間諜的性質!

C國經濟學家都在干什麼,受那些所謂主流經濟學家提出的高論影響而實行的政策,最後使誰最終受益,使誰陷入深深窘境了呢? 那些「主張對內狂引境外戰略投資者、讓其大賺賤賣的銀行原始股;對外大力推出C國優質大型企業或國有壟斷企業境外上市,向海外慷慨派送十倍於融資分紅」 的經濟專家到底在干什麼,他們的底細和真實身份到底是誰?

『捌』 關於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問題...

美國的數量寬松政策是否能夠生效 http://www.jrj.com 2009年04月21日 17:17 《中國金融》
【字體:大 中 小】【頁面調色版 】
免費解套:010-58325082

短期來看,美國購買長期國債將給我國外匯儲備帶來賬面增值。但長期來看,巨額的美國國債考驗著中國的政策選擇

何帆 馬錦

數量寬松政策的影響機制

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發布政策聲明,指出美聯儲將繼續保持聯邦基金利率在0~0.25%的目標區間不變,同時還推出更為激進的措施:一是通過增加購買7500億美元的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和1000億美元的機構債,擴大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以便為抵押貸款市場和樓市提供更大支持;二是在未來6個月內購買多達300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這標志著美聯儲的政策導向已經從傳統的利率政策轉為倚重數量寬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

通常情況下,美聯儲主要通過在公開市場操作影響短期利率。但是,隨著美聯儲的不斷降息,美國的基準利率已經降到了「零利率邊界」。這意味著傳統的利率政策基本失效。在此情況下,美聯儲只好依靠非常規的數量寬松政策。

所謂數量寬松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增加其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影響金融市場上的利率水平、資產價格和經濟產出。除此之外,中央銀行還可以通過改變其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對利率水平、資產價格等產生影響。有的學者就將前者稱為數量寬松,而將後者稱為性質寬松(qualitative easing)。舉例來說,中央銀行可以從金融機構手中購買國債。假設中央銀行從一家養老基金手中購買100萬美元的國債,養老基金在賣出國債的時候得到了現金,因此其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就會增加100萬美元,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也相應增加。中央銀行也可以直接從商業銀行手中購買國債。商業銀行賣出國債的時候得到了現金,其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就會直接增加。當商業銀行的存款增加之後,它就有能力增加貸款,因此,這將帶來貨幣供給的擴大,並刺激經濟增長。中央銀行購買金融資產的時候,往往會增加流動性較差、風險更高的資產。這是因為,如果中央銀行只是購買高質量的資產,對商業銀行的幫助不大,只有當中央銀行從商業銀行那裡購買風險較高的資產,才能幫助商業銀行減少損失。對於中央銀行來說,這意味著中央銀行以好資產置換了金融機構的壞資產,金融機構可以「輕裝上陣」,但中央銀行則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當利率政策無所作為的時候,數量寬松政策依然可以發揮作用。數量寬松政策的影響機制主要有以下渠道:一是資產組合渠道。當各種資產之間不是完全可替代時,居民會在貨幣供給增加的情況下重新配置資產組合。當中央銀行通過數量寬松政策向金融市場提供更多的貨幣之後,居民可能會覺得手上的現金過多,而把一部分現金換成其他資產。這就導致非貨幣資產的價格提高。資產價格提高之後,按照托賓Q理論,會拉動投資、刺激經濟增長。二是財政渠道。當中央銀行購買國債的時候,相當於以通貨膨脹稅取代了直接稅收如收入稅,這將使得政府的預算約束更加寬松,可以方便政府放開手腳,實行減稅或增加公共開支的政策。三是相對價格渠道。中央銀行可能持有各種不同種類、不同期限的金融資產。比如,美聯儲持有的國債期限從4周到30年不等,但平均的期限是1~4年。如果美聯儲增加對長期國債的購買,長期國債的價格就會上升,收益率減少,長期國債的利率就會下降。中央銀行通過調整資產組合,可以對不同金融產品的相對價格產生影響。

美國的數量寬松政策能否生效

美聯儲採取數量寬松政策的主要目的:一是彌補國債發行缺口,繼續向世界推銷美國國債。根據奧巴馬政府的預算,2009財年的財政赤字將達到1.75萬億美元,佔美國GDP的12.3%。估計2009年美國國債的發行量將達到2萬億美元,而國內外投資者購買的意願均不強烈。從外國投資者來看,出口導向型和能源輸出型國家貿易順差減少,使其購買能力不足。出於對美元貶值的擔憂,原來大量購買美國國債的國家如今也不得不三思而後行,尤其是很多國家開始拋售美國長期國債,轉為購買短期國債。從國內投資者看,由於經濟不景氣和失業加劇,美國居民的收入大幅減少,增持美國國債的數量也不會太大。2009年美國國債的需求可能會有1.8萬億美元,與2萬億美元的國債供給存在至少2000億美元的缺口。美聯儲通過購買長期國債,一方面促使長期國債價格上升,可以阻止外國投資者大量拋售美國長期國債,並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國債市場;另一方面,美聯儲直接購買美國國債也有逼迫他國購買的意味,如果外匯儲備充裕的國家和有支付能力的本國民眾都不買的話,那就只有美聯儲自己「印鈔」買了。二是改善私人信貸市場條件。由於國外投資者對美國長期國債的減持,長期國債價格持續走低,收益率上升。截至今年3月17日,10年期美國國債的利率一度攀升到3.01%,比年初提高了80個基點。作為金融產品定價的基準,美國國債尤其是長期國債的利率不斷上升,無疑會提高銀行信貸、企業債券和房地產融資等各項中長期金融工具的融資成本,進一步打擊美國經濟。美聯儲購買3000億美元國債的消息傳出,5~10年期國債的利率下降了大約0.5個百分點。美聯儲希望,隨著國債利率走低,抵押貸款利率也能下降,並緩解很多居民的還債壓力。三是通過通脹減輕美國債務負擔。巨額的赤字將大大增加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而近期國債收益率的攀升也將增大政府的付息負擔。美國正處於經濟負增長、通貨緊縮的局面。如果進入通脹通道的話,可以「一石三鳥」,既降低國債收益率,又提高經濟增長率和通脹率,還有助於減輕政府的債務負擔。

美聯儲已經將其資產負債表余額從2007年7月份的8680億美元推高到了今年3月中旬的32186億美元。盡管從理論上講數量寬松政策為中央銀行在零利率時代提供了更多的政策工具,但其效果是否有效,仍然有待觀察。從歷史經驗來看,日本曾經在2000~2005年採取了數量寬松政策,但效果並不理想,銀行的儲備資產增加了,但信貸並未相應增加。美聯儲的數量寬松政策也可能遇到一系列的挑戰:第一,金融危機爆發後,美聯儲通過降息和提供貸款等方式,已經給商業銀行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從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看,商業銀行的短期存款並不稀缺,但問題是其持有大量價值縮水、缺乏流動性的長期資產。從企業和居民的角度來看,如果以前的過度負債使得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惡化,那麼它們現在最迫切的壓力是償還債務,對借貸的需求也不強烈,因此,數量寬松政策能否有效地解決信貸緊縮的困境,仍然值得懷疑。第二,抵押利率過去一直隨著國債利率變化,國債利率下降則抵押貸款利率也下降。但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由於房地產市場的違約率不斷提高,抵押貸款利率和國債利率之間的利差不斷擴大。考慮到房地產市場的潛在風險,抵押貸款市場出現了萎縮。因此,數量寬松政策能否傳導到住房市場,也不容樂觀。第三,貨幣的超額發行將導致通貨膨脹抬頭。盡管從目前情況來看美國遇到通貨緊縮的壓力更大,全球范圍內生產能力過剩,近期通貨膨脹的壓力似乎不大,但是隨著經濟復甦、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的缺口縮小,則通貨膨脹很可能卷土重來。數量寬松政策放出來容易,收回去很難。一旦美國遇到通貨膨脹的壓力,美聯儲要麼提高利率,但這將使得美國經濟的復甦更加困難,要麼忍受更高的通貨膨脹,這將導致美元進一步貶值。

數量寬松政策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此次購買長期國債將對中國產生重大影響。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截至2009年1月末,中國已持有7396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居各國持有美國國債總量的首位。短期來看,美國購買長期國債將給我國外匯儲備帶來賬面增值。我國以美國國債形式持有的7396億美元和以「兩房」債券為主的機構債形式持有的5106億美元,二者均可因債券市場價格的上揚而增值。但長期來看,巨額的美國國債考驗著中國的政策選擇。如果中國拋售美國國債,將導致美國國債價格大幅下降,甚至會出現債市恐慌性拋盤,那麼中國尚未拋出去的美國國債將面臨巨大的損失;而如果繼續持有美國國債,就要承擔美元貶值和資產損失的風險。事實上,自次貸危機以來,中國仍在不斷增持美國國債,但增持的數量在逐月下降。從2008年10月到今年1月份,中國分別增持美國國債659億美元、290億美元、143億美元和122億美元。高額的美國國債余額將成為中國經濟更大的掣肘。事實上,美國挽救危機的過程也就是債台高築的過程。如果中國沒有良好的減持措施的話,危機過後,對美國國債持有量也將劇增。

為了更好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我們應該注意:第一,增強對外話語權。中國要力爭在維護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上發揮重要作用,在改革國際貨幣體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同時要求美國政府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為美國國債的市場價值提供擔保,並以此作為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的條件。中國可以承諾不減持美國國債,但美國必須承諾不盲目發行新的國債,而且在發行新國債的時候應和通貨膨脹掛鉤,甚至可以仿照當年卡特政府在德國發行德國馬克債券融資的方式,在中國發行人民幣債券,這將有助於中國規避匯率風險。第二,抓住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及海外優質資產價格偏低的有利時機,增加有色金屬、能源、鐵礦石等的收儲量,適當購置海外優質資產、股權等,一方面為國家存儲戰略資源和潛力資產,另一方面也可使外匯儲備更加多元化,提升抗擊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第三,加快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只有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交易量不斷增多,成為國際性的貨幣,才能真正擺脫美元貶值的風險,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才能脫離「兩難」的困境。目前可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結算、開展雙邊貨幣互換,並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山東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