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教記賬式國債資深人士
1,記賬式國債是上市交易型國債,跟股票一樣,任何市場信息都有可能影響其價格。
2,是的,記賬式國債到期是按面值兌換,即100元。
3,如果中間賣出,是依據賣出時的市場價格;有可能低於或者高於面值100元;如果低於100元賣出你就虧損本金了,如果高出,除了利息收益外,你還賺取了差價收益。
參考資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復制粘貼請註明出處。
② 2019買了十萬圓的記賬式國債 要是價格上漲了 是不是就說明 中國的經濟比較樂觀要是記賬式國債下
你可以這么理解。
影響國債價格的基礎是,政府的償還能力,給市場的新的。中國這方面不存在問題,所以國債基本不擔心安全性。
但價格波動不一定和經濟成正比,多數時候恰恰相反。
因為真正反應經濟態勢的是股市和基金。 當股市不振,資金就會流出,去黃金,國債,藝術品等市場。
③ 記賬式國債如何盈利最好能舉個例子,比如今天買進×××國債,如何操作,要不要等到期,到期收益多少
記賬式國債買進後,可以持有賺取利息收益;如果價格高於買入價格就可以賣出賺取差價。關於每個國債的到期收益是多少,你可以到一些財經網站去查詢「到期收益率」。
補充:
1,是的,如果你用100.66元去買面值100元的國債,到期後虧0.66元!
2,應該不是全部,例如貼現國債就不是。
3,如果單看年利率的話,所有中長期國債的年利率都高於銀行活期利率。是不是是避風港,還是要看預期未來的交易價格、交易成本(手續費)。收益率只是一個參考,如果市場處於加息的上升期,那收益率還會升的,如果進行短期交易就有交易價格風險了!
4,通過銀行買記賬式國債是沒有手續費的,不過銀行定的客戶買入價是高於賣出價的;說簡單點,就是你賣回給銀行的價格可能要低於從銀行買進的價格,主要是銀行鼓勵客戶長期持有。
5,最近沒有打算投資國債,因為現在的收益率跑不贏物價指數!
參考資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貝請註明出處!
④ 記賬式國債的價格波動問題
1、是的。就象股票一樣波動。但是沒有漲跌幅。不過也不要擔心,債券的日漲跌在0.5%以內,一般不會出現較大的波動。
2、利息要看這只國債的票面利率是多少。國債的面值都是100元。假如這國債年收益率是3.65%,那麼這只國債的利息平均每天增加0.01元,直到分紅後又重新計算。應計利息是按照天計算的。買賣的時候都要把這應計利息算進去。
3、目前銀行利率下降空間不大了,此時國債已經有較大的漲幅。國債好的行情基本過去。至於什麼時候能超過買入價很難說,要看中央的利率調整情況。如果中央加息,那麼你收回成本的時間越長,反之越短。不過,國債每年都有利息,持有也無妨。
建議:買國債不如買債券基金,債券基金的表現比國債好多了。隨時可以買賣。起點1000份的整數倍,一般每份在1元附近。
比較好的債券基金:
南方開元債券
華夏債券
等等
⑤ 工行記賬式國債賣出價高出100很多,當要到期時國債交易價格會不會 下降接近100元
有可能,因為國債到期後是按面值100元贖回。另外,記賬式國債分全價和凈價,全價是包含應計利息的,所以價格也會高出100元。
參考資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復制粘貼請註明出處。
⑥ 記賬式國債利率不變,為什麼還能交易
利率不變,但是隨著市場資金價格變化,國債的價值會變化,價格也就變化,有交易就不奇怪了。
⑦ 買賣記賬式國債時顯示的成交價和全價是什麼意思
記帳式國債的交易是按凈價交易全價交收的。也就是說你在交易010411時,交易價格要100.05來買,在結算時系統自動會按102.73來算。多出來的部分實際就是上一年度付息後到購買時的持有期利息。這個國債已經沒有投資價值了,不建議購買。
⑧ 誰知道建行的記賬式國債歷史價格在那能看到,怎麼覺得它的價格一直不變呢
記賬式國債每個銀行都是代賣,建設銀行也是代賣。如果要查詢歷史國債票面利率可以登錄國債相關網站查詢下。
⑨ 記賬式國債的國債區別
記賬式國債二級市場交易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買賣價格(凈價)有可能高於或低於發行面值。當賣出價格高於買入價格時,表明賣出者不僅獲得了持有期間的國債利息,同時還獲得了部分價差收益,當賣出價格低於買入價格時,表明賣出者雖然獲得了持有期間的國債利息,但同時也付出了部分價差損失。因此,投資者購買記賬式國債於到期前賣出,其收益是不能提前預知的。而憑證式國債在發行時就將持有不同時間提前兌取的分檔利率做了規定,投資者提前兌取憑證式國債,按其實際持有時間及相應的利率檔次計付利息。也就是說,投資者提前兌取憑證式國債所能獲得的收益是提前預知的,不會隨市場利率的變動而變動。
⑩ 為什麼當中國人民銀行上調利率以後,記賬式國債的價格會下跌
銀行利率上升,高於國債利率的話,投資者會拋棄國債轉存銀行;如果賣國債的多了,價格就會下跌;跌到其價格與面值的差值加上利息收益(即國債收益率)與銀行利率平齊,國債價格就不會下跌了。
參考資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貝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