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耕州投資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耕州投資

發布時間: 2021-06-08 09:08:41

⑴ 吉朝公克耕州,在古代漢語中的克怎麼解釋

【原文】及曹公克耕州,

【參考譯文】等到曹操攻克耕州

「克」kè

整個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義:勝任)

  • 能夠:克勤克儉。

  • 戰勝,攻下:攻克。克復(戰勝敵人並收回失地)。

克,肩也。——《說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於肩,故從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

佛時仔肩。——《詩·周頌·敬之》。傳:「仔肩,克也。」

子克家。——《易·蒙》

邾子克。——《左傳·隱公元年》

周王子克。——《左傳·桓公十八年》

⑵ 大理州耕地面積多少

耕地面積:170000公頃
林地面積:1630000公頃
森林覆蓋率:73%
算高的吧
不過這是2000年的
現在可能有縮水
而且我的這個資料是政府公布的,可能有水分

⑶ 澳洲農業未來的投資市場如何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的中、低緯度地區,國土面積約為768萬k㎡,是世界第六大領土大國;其 人口相對較少,據2014年6月澳大利亞統計局估計為2377萬人;氣溫相差較大,北部常年平均為27℃,南部常年平均為14℃;其地勢相對平坦,平均海拔為350m;占國土面積35%的為沙漠和半沙漠地區。澳大利亞土地資源人均佔有量居世界前列,農牧業用地人均佔有量為25h㎡,林地人均佔有量為7.8h㎡,耕地人均佔有量為2.4h㎡。全國可分為3個區域,即東部山區(即大分水嶺)、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區。澳大利亞最主要的河流是位於澳洲大陸東南部的墨累河及其支流,其為東南部3州的農業灌溉做出了貢獻。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關鍵行業

澳大利亞農牧業用地面積相當可觀。據澳大利亞統計局2012/2013年度農業環境和農產品調查發現,農業用地約占國土面積的52%,達3.96億h㎡;其中天然草場佔比超過86%,達3.4億h㎡,用於放牧;用於農作物生產的僅有8%,約為3200萬h㎡。全國有3個明顯的農業帶:一是牧業帶,該地帶面積最大,但氣候乾燥、植被稀少,年降水量低於400mm,大陸中部的沙漠地區甚至在200mm以下,該區以養牛業為主,經營粗放。二是小麥、養牛帶,是半乾旱至濕潤氣候的過渡區,年降水量為400~600mm,以旱作農業為主,大多數農場經營小麥、養羊和肉牛業。三是集約農業帶,又稱高雨量帶,該區域降水較充沛,適於發展種植業和奶牛業。因此,澳大利亞的農業主體是種植業和畜牧業,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亞熱帶水果,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大麥,畜養品種主要是牛、羊。
農業是澳大利亞勞動就業和出口創匯的關鍵行業。澳大利亞農業、林業和漁業的生產總值佔GDP的3.0%,如果加上食品、纖維加工和農業服務產業,廣義農業在GDP總量中所佔比例達到12%,對GDP貢獻的絕對數持續上升。同時,農業出口也為澳大利亞掙得了大量的收入,2013/2014年度,澳大利亞農業出口總額達到449.4億澳元,占出口總額的13%以上。2013/2014年度約有31.3萬人直接從事與農業、林業和漁業相關的工作(約占總勞動力的3.0%),農業相關行業從業人員114萬人,對澳大利亞全國總就業的貢獻可達14%左右。
2、農業發展呈現「三化同步」
澳大利亞現代農業起步早、發展快、水平突出,農業生產實行高度規模化、專業化和信息化等特徵。

(1)規模化、大農場化。與大中型農場相比,小型農場不僅承受的風險能力較低,而且生產成本較高,進而經濟效益低下,不能獲得規模效益。因此,澳大利亞政府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規模經濟,採取財政補貼、減免稅收及貸款優惠等措施,鼓勵經濟效益低、前景不佳的小農場主放棄土地。澳大利亞農場經營單位數量在逐漸減少,農場呈現大農場化集中趨勢。從農場數量來看,1959/1960年度農場數量約為21.1萬個,1969/1970年度約為19.3萬個,1979/1980年度為17.9萬個,1989/1990年度約為16.3萬個,2012/2013年度約為12.9萬個,1959/1960-2012/2013年度,農場數量減少38.9%。從平均農場規模來看,1979/1980年度農場平均佔地面積為2768h㎡,1989/1990年度為2848h㎡,2012/2013年度約為3076h㎡。
(2)農業生產高度專業化和集約化。澳大利亞農業生產分工日益精細化、專業化和集約化,針對農業生產不同品種、不同生產環節、不同生產階段和不同生產特點,建立和發展了各種類型的專業化服務機構、公司和組織。如有的公司、農場專門為肉牛養殖提供育肥、防疫、飼料、銷售等方面的服務,2011年澳大利亞肉牛育肥場達到470家,其中規模在1000h㎡以上的就有233家,占總數的近50%。澳大利亞為農業發展提供了相當全面的社會化服務,形成了政府部門、私營部門和其他非營利機構協同合作的供給體系,政府部門主要提供政策、法規及農業科技的研發等方面的服務,私營部門提供生產投入品供給、科技推廣等各種各樣的服務。
澳大利亞的農業協會十分普及,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多行業縱橫交錯的網路式的協會體系,有效推動了澳大利亞農業專業化分工,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
(3)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程度高。在20世紀60年代,澳大利亞就已經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在農業機械化和乳業生產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農用航空技術和保護性耕作技術也已得到普及。其中,早在1970年澳大利亞的水稻、燕麥、小麥、大麥等作物就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電腦和互聯網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大部分農業從業者普遍通過電腦和互聯網獲取農業信息和農產品交易。根據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產業研究組織(CSIRO)2013年6月發布的報告,目前,手機網路在澳大利亞農場的地區覆蓋率也達到85%,人口覆蓋率則高達到99%。大型農業企業(農場)的互聯網普及率較高,達到90%以上;小型農業企業(農場)的互聯網普及率雖然偏低,也達到了70%。
3、農業生產瞄準全球市場
由於澳大利亞總人口較少、人均農業資源稟賦豐厚,國內農產品消費量有限,生產的農產品主要用於出口。因此,長期以來,澳大利亞主要根據國際農產品市場需要和價格變化確定生產品種和規模,國際化、市場化程度較高,是世界主要農業出口大國之一。每年澳大利亞生產的農牧產品中約有60%~65%用於出口,其中羊毛、牛肉、小麥、蔗糖、奶製品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較大份額。
目前,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羊毛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其牛肉和蔗糖出口居第二位、小麥出口居第三位,其羊毛、奶粉的90%以上,小麥、糖料的70%以上,棉花的60%以上,牛肉、羊肉的50%以上出口到國際市場。此外,澳大利亞還是世界上有機農業認證面積最大的國家,2012年其有機種植面積達到1200萬h㎡,有機農產品銷售額比2010年增長34.7%,特別是牛肉銷售額比2010年增長111%。此外,果蔬和奶製品銷售額增加也較大。

⑷ 抽簽解答,觀音龍泉宮第四簽,關公守耕州,無事生煩惱,無災恐怕侵。相逢無利益,不用進前心。是求問什麼

意為凡事不可急躁貿然求進,循序漸進方能水到渠成。

⑸ 急需新疆各地州市場狀況分析

1.我州一季度房地產市場運行狀況分析

發布日期:2007-04-29 已經閱讀[422]次 來源:博州房地產管理辦公室

2006年,國家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隨著國辦發〔2005〕26號、國辦發〔2006〕37號文件確定的調控措施逐步落實到位,房地產市場正在朝著預期的目標發展。根據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統計數據分析,當前房地產市場運行呈現以下特點:

一、房地產投資結構趨於合理

今年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新開工住宅建築面積51377平方米,其中:90平方米以下40795平方米,佔新開工總面積的79.40%,90平方米以上10582平方米,佔新開工總面積的20.60%,投資結構趨於合理。

二、新建商品住宅市場需求仍比較旺盛

今年一季度,新建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大於竣工面積2.7倍(去年同期為1.6倍);銷售面積增幅快於竣工面積增幅1.2個百分點;商品住宅空置面積同比下降27%。上述情況均說明市場需求仍比較旺盛,在博樂市顯得尤為突出。

三、住房二級市場交易活躍

一季度二手房交易量247起,交易面積20650平方米,交易額3392.62萬元,同比上升37.4%、46%、143%。

二手房住房交易以小換大、以舊換新較為多見,其中房改房上市交易量佔70%以上。

四、房價總體保持平穩

據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漲幅在1%上下波動,3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2%,房價漲幅總體平穩。
2. 據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下簡稱新疆)土地總面積166.4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新疆地勢復雜,總的輪廓是「三山夾兩盆」,即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環繞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屬於大陸性溫帶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區,水、土、光、熱、礦產資源豐富,有巨大的開發潛力,是我國重要的糧食、棉花、油料、甜菜、瓜果、畜牧業和能源、石化基地。然而,由於自然條件、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的原因,新疆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形勢比較嚴峻,必須制定相應對策,切實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

1 上輪規劃耕地和基本農田的保護目標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是在「九五」期間編制,自治區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實施優勢資源轉換發展戰略,把新疆建成國家最大的商品棉基地和重要的畜產品基地、糖料基地、糧食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根據自治區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有計劃地開墾宜農荒地,發展瓜果、蔬菜、旅遊等特色經濟,努力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產業,為全區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把新疆建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

新疆有豐富的水土光熱資源,發展農業、畜牧業、林果業的潛力很大。根據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的目標如下:

1.在大力進行水利建設的基礎上,適度開發宜農後備土地資源。在規劃期內,土地綜合開發(含開荒和土地整理、復墾)的總規模為1133000公頃,補充耕地不少於740000公頃。其中近期(1997~2000年)開發410000公頃,遠期(2001~2010年)開發723000公頃。規劃期末,全區人均耕地達到0.2公頃(3畝)以上。

2.在實現全區耕地總量明顯增長的前提下,統籌安排其它農業用地,以適應農業綜合發展的需求。全面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對耕地實施特殊保護,基本農田保護率達80%以上。

3.在確保重點建設項目用地的前提下,建設用地總量得到有效控制。規劃1997~2010年建設佔用耕地60500公頃,其中1997~2000年建設佔用耕地20500公頃,平均每年5125公頃;2001~2010年建設佔用耕地40000公頃,平均每年4000公頃。城鎮用地逐步按國家標准進行規劃控制,村莊用地通過合村並點、增人不增地等途徑逐步降低人均佔地指標,努力提高建設用地利用率。

4.要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在規劃期內,中低產田的改造應達到1670000公頃。要加速全區土地利用集約化的進程,把生產用地的產出率和建設用地的利用率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5.要努力保護和改善全區土地的生態環境,在規劃期內防治荒漠化土地3000000公頃,在確保生態用水、科學用水和合理用地的基礎上,有效保護綠洲土地,確保全區土地的持續利用,並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奠定可靠的基礎。

2 現有耕地保有量與規劃目標對照分析

新疆上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耕地面積目標為455.36萬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目標為85%,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38.78萬公頃。截止2005年底,新疆耕地數量為406.34萬公頃,不計算退耕還林還草,較規劃目標缺49.02萬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49.02萬公頃,沒有減少,略有增加。

2.1 全疆各地州2005年較2010年耕地完成情況

就各地州而言,2005年耕地實際保護面積高於規劃目標的只有哈密地區(+0.38萬公頃)和昌吉州(+0.07)。與規劃目標比較,耕地面積增補缺口較大的地區有:克拉瑪依市,還需增加1.95萬公頃,只完成了2010年規劃目標的68.28%;克孜勒蘇州還需增加1.99萬公頃,完成了2010年規劃目標的70.5%;巴音郭楞州還需增加5.69萬公頃,完成了2010年規劃目標的83.20%;和田地區還需增加5.29萬公頃,完成了2010年規劃目標的75.77%。喀什地區還需增加14.89萬公頃,完成了2010年規劃目標的78.02%,具體情況見圖1和表1。

2.2 全疆各地州耕地未來年增減比率變化情況

全疆各個地州2005年耕地現狀情況與2010年規劃目標值比較,在未來需要較多增加耕地的地區即年增長率較大的地區有:克拉瑪依市(+9.29)、克孜勒蘇州(+8.37)、和田地區(+6.39)、喀什地區(+5.64)、巴音郭楞州(+4.04)。年增長率幅度不大的地區有:吐魯番地區(+2.72)、伊犁州直屬(+2.56)、阿克蘇地區(+2.3)、烏魯木齊市(+1.48)。年增長率較小的地區有:石河子市(+0.37)、塔城地區(+0.86)、博爾塔拉州(+0.91)、阿勒泰地區(+1.04)。哈密地區和昌吉州已完成規劃目標。

2.3 北疆、東疆、南疆地區實現耕地規劃目標合理性分析

由於「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地貌特徵,使新疆氣候在天山以南和以北存在較大的差異。南疆、北疆和東疆三大區域在耕地的水土條件、氣候條件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表1可以看出,北疆和東疆地區基本實現耕地規劃目標,南疆地區面臨生態壓力,缺口較大,增長耕地任務艱巨。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等地區,自然與光熱條件好、土壤條件較肥沃,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在水資源保證條件下,應適當的加大這些地區的耕地保有量;伊犁州直屬和阿勒泰地區水資源相對豐富,可適當考慮超額完成目標值,緩解其他地州耕地保護的壓力。經濟發展較快、耕地質量相對較差的城市,如:烏魯木齊市、庫爾勒市、昌吉市、石河子市等大中城市,由於地理氣候等條件和位置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率,作為規劃目標。

3 現有基本農田保有量與規劃目標對照分析

新疆根據國家要求及自治區實際,在上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確定了耕地保有量的目標,於1996年在各地州(市)開展基本農田劃定和保護工作,並於2001年初重新調整劃定了基本農田。2001年調整劃定面積為3465638公頃,2001年底實際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411730公頃;2002年底增加到3495599公頃;此後兩年也在逐年增加,2003年達3520140公頃,2005年又回落到3490179公頃。2005年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較2001年初調整劃定面積增加了78449公頃,平均每年增加8716.6公頃,其中2002年增加幅度最大,較2001年底增加了83869公頃。

3.1 全疆各地州2005年較2010年基本農田保有量完成情況

新疆上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目標為3437806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目標為85%。截止2005年底,新疆基本農田數量增加到3490179公頃,較規劃目標多52373公頃,使基本農田保護率提高到了87%,比規劃目標高二個百分點。說明新疆基本農田劃定和保護力度比較大,保護效果明顯。

各地州而言,基本農田實際保護面積高於規劃目標的有吐魯番地區(+13243公頃)、昌吉州(+2492公頃)、博州(+975公頃)、巴州(+17971公頃)、阿克蘇地區(+74公頃)、塔城地區(+17479公頃)、石河子市(+159公頃),其中超出比重最高的是吐魯番地區,比規劃目標多了28.43%。實際保護面積未達到規劃目標的有烏魯木齊市(-1675公頃)、哈密地區(-5048公頃)、克州(-2711公頃)、喀什地區(-11578公頃)、和田地區(-5194公頃)、伊犁州直屬(-6445公頃)、阿勒泰地區(-24491公頃),其中與規劃目標相關最多的是阿勒泰地區,比規劃目標少了20.57%。 見表2。

兵團現有基本農田面積比規劃目標多了99547公頃,超出幅度為12.43%。基本農田保護率也比規劃目標高出約4%。

3.2 北疆、東疆、南疆地區實現基本農田規劃目標合理性分析

在上一輪基本農田保護規劃中,各地區往往採用簡單的統一比率計演算法,將基本農田保護率確定在80%以上,全疆平均達到85%,沒有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特點。由於受氣候、水資源、土壤條件的限制,烏魯木齊市、昌吉州等地區耕地區位較好,但土壤肥力不太高,質量有的較差。如烏魯木齊市2005年糧食平均單位產量為4526公斤/公頃,遠低於全疆平均單產6078公斤/公頃的水平。為了達到耕地保護率的要求,不得不將大量的旱地、新開墾的耕地也納入基本農田保護范圍,降低了基本農田的質量。所以,可考慮將部分如烏魯木齊市、庫爾勒市、昌吉州等基本農田保護指標調出城市合理發展區域,在糧食、棉花主產區如伊犁州直屬、南疆劃定同質同量的基本農田,以確保達到規劃確定的基本農田保護總量,同時提高基本農田的質量。從總體上不降低了基本農田保護率,相應的增加了伊犁等地區耕地保護的數量,提高全區耕地質量水平。

3.3 自治區重點保護的42個糧食主產縣(市)

受地形地貌、水資源、土壤養分、投入力度、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新疆的耕地質量普遍較差,利用水平不高,產出較低。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和新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新疆城市化進程將明顯加快,人們的飲食結構也將發生轉變,必然導致越來越多的耕地被佔用,轉為非農建設用地或其他農用地。雖然新疆耕地後備資源豐富,但地處偏僻,開發難度大,投入資金多,加上生態環境保護和耕地保護形勢的嚴峻,耕地增加越來越困難。當土地開發、復墾、整理補充耕地量在短期內不能彌補耕地減少量時,為保障新疆的糧食安全,必須想方設法提高已有耕地的質量,改造中低產田,提高耕地的產出水平和效益。尤其是要重點保護自治區的42個糧食主產縣(市)的耕地,使之成為全區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保障糧食安全的後盾,並為耕地資源缺乏、社會經濟健康發展而佔用大量耕地的其他地區起支援作用。全區42個糧食主產縣(市)見表3。

3.4 基本農田增減與實際情況的對比分析

新疆建設佔用基本農田數量和比重都較小,但應嚴格控制。經濟社會發展必然導致對增量土地需求的增加,進而難免會佔用少部分耕地甚至是基本農田。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增加,盡管在設計過程中盡量考慮避免佔用基本農田,但在實際建設和施工中,受自然地理條件、施工技術手段等限制,必然會佔用一部分基本農田。新疆一些縣、市為了節約土地,不佔用耕地,使等級公路線路繞過縣鎮,遠離城鎮,結果反而因運輸不方便而造成本地區的市場經濟受到損失。同時,也因為道路繞行而多增加道路建設的用地面積和多增加道路建設投資。所以,正確認識新疆交通用地的特點,以盡量減少經濟損失。在不突破農轉非、建設佔用的指標前提下,從公共利益出發,經過合法程序、占補平衡和合理安置,適當地佔用耕地和基本農田是允許的。

生態環境脆弱,生態建設佔用基本農田在所難免。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年降水量平均為150毫米,降水總量只佔全國的4%,森林草甸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區,廣大平原為荒漠植被和沙漠、戈壁,生態環境脆弱,土地極易沙漠化。平原地區年大風次數多達10-20天,起沙風佔全年刮風頻率的15%,大風和揚沙為土地沙化提供了動力條件,加上南、北疆兩大盆地具有豐富的沙源,一旦土地植被遭到破壞,沙化威脅就相當嚴重。因而在響應西部大開戰略,開發和建設新疆過程中,首先要建設的是生態環境,退耕還林就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據調查,在實施退耕還林政策過程中,被退耕的耕地中基本農田佔有一定比例。

農業結構調整是適應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結果,相對於其他經濟作物而言,種植糧食作物的比較利益低下,土地承包經營者種糧積極性不高,農業結構調整的傾向明顯,從而較容易導致基本農田數量減少。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容易導致局部地區基本農田數量。對於因自然災害導致基本農田被毀壞的,應盡力恢復其原有地力,或重新補劃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土地整理、開發和復墾是增加和補充基本農田數量的有效途徑,應在水資源動態平衡的前提下加大土地整理、開發和復墾力度。

4 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的建議

4.1 建議新疆發展林果業100萬公頃(1500萬畝)用地的地類調整

按照自治區統一部署,新疆將特色農業列為南疆地區重點發展優勢產業,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各地利用獨特的光熱資源優勢,目前已建成杏、梨、棗、葡萄、核桃等農特產品培植基地。大農業結構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規劃林果業用地100萬公頃目前已實施,有的現仍是耕地,建議進行地類變更工作,調整到農用地內部相應的地類,是林地的變更到林地,是園地的變更到園地。特別是變更調查數據是基本農田,而實際是林果用地,根系植物進入基本農田中的耕地地類是不合適的。因此,建議自治區或國土資源部作出相應調整的決定。

4.2 建立耕地儲備庫,實現耕地佔補動態平衡

依據國家糧食安全政策、耕地保護政策以及實施易地開發戰略,新疆應盡快建立耕地儲備庫以及制定相關制度,為保證新疆生態環境的改善、土地資源的持續利用以及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將後備宜農耕地資源作為資產進行適當的儲備,並時序盤活、持續利用。新一輪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應做到實現大區域保持耕地動態平衡,將各地州新增加的耕地納入耕地儲備庫,以備區內或區際耕地佔補平衡之用。既有利於全國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也有利於新疆的招商引資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4.3 中低產田改造與佔用耕地指標有機結合

新疆中低產農田數量較大,佔81.53%,為鼓勵積極進行中低產田改造,依據佔用一等基本農田補兩畝或質量相當的耕地的占補政策,是否可以改造一畝低產田到高產田,並劃為基本農田,獎勵一畝或半畝佔用耕地指標;改造兩畝中產田,並劃為基本農田,獎勵一畝或半畝佔用耕地指標,這一政策實施有利於中低產田改造,農業集約化和節約資源,提高利用效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4 拓寬耕地概念,將可流轉型的耕地資源納入耕地儲備庫

特色林果業是新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林果種植的土地整理開發的土地可以作為國家耕地儲備制度中的流轉型儲備的耕地資源,當國家糧食緊缺、農產品供應緊張時,再進行流轉為種植糧食作物。為鼓勵大力發展以生態建設為基礎的林果種植的土地整理開發,開發出來的園地建議可以折抵新增建設佔地補充耕地指標,給予一定的耕地佔用指標,按2:1或3:1的比例進行獎勵,納入國家耕地儲備庫,同時便成為國家耕地儲備資源,按耕地加以保護和管理,以備應急。

4.5 制訂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有關管理辦法

制訂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有關管理辦法,對易地補充耕地的組織、規劃與計劃管理、繳費標准、項目組織實施、驗收、補充耕地質量、基本農田劃轉及後期耕地管理保護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使土地開發整理、基本農田保護和耕地動態平衡更加規范。

4.6 應合理確定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率

一是依據自治區經濟發展形勢確定保有量和保護率。經濟建設的需要和生態退耕及農業結構調整都將對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率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應根據自治區耕地資源狀況和經濟發展形勢合理確定耕地保護目標,完善與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相適應的耕地保護機制。

二是在即將進行的規劃修編中,調整用地指標,科學定位區域發展。隨著自治區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郊區化現象普遍,原來規劃中沒有安排的項目現在已在進行中。因此,有必要根據現實情況對現行規劃做出適當的調整。對經濟發展快、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城市和項目進行政策傾斜,增加建設佔用耕地的指標,以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而在水資源充足、水土協調的區域進行耕地開發,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三是根據外部環境變化及時調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率。

四是根據生態退耕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在退耕面積較大的地區,應減少耕地保有量,降低基本農田保護率,重點保護菜地、糧食、棉花等種植用地。為適應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應客觀地衡量耕地保護工作成效,生態退耕面積可不包括在耕地保有量指標之內。同時著手研究基本農田的「異地劃補」政策,以保證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

4.7 建立一套適應自治區耕地保護特點的土地評價體系

土地評價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礎,同時也是進行土地利用結構和方式科學調整的依據。新疆中低產田普查工作是在1994年完成的,應結合農地分等定級,摸清家底,對新疆耕地和基本農田質量進行等級劃分,為基本農田保護規劃提供基礎技術保證。耕地保護工作必須明確回答什麼樣的耕地和什麼地方的耕地必須受到保護,而科學回答上述問題,必須進行對耕地的質量、區位、環境進行科學的評價,因此,從這個意義出發,建立自治區土地評價是耕地保護的空間規劃的科學基礎。

4.8 實行土地資源的科學管理,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管理土地

21世紀是信息時代、空間時代,僅憑傳統的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利用RS、GIS等手段建立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立耕地保護動態監測網路、耕地預警制度等。做到「地動人知」,以掌握未來的不確定性,並向外部傳遞正確的信息。加大國土資源科技管理研究和開發力度,集中優勢力量,開展保護耕地資源、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國土資源信息化、國土資源管理科學等領域的科技攻關。加強技術創新,建立和完善對耕地資源的綜合利用等技術體系,開展新技術、新方法的試驗示範,積極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加強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積極實施數字國土過程,依託國家公用信息網路,構件國土資源主幹網路和多級數據交換中心,全面建設國土資源信息系統;要運用高效、實用的信息採集與處理技術,抓緊國土資源基礎資料庫建設;要建立耕地資源等各種信息服務網路,實現國土資源信息社會共享。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礎上,提高耕地質量和土地產出率,保護並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同時,增加耕地管理的科技含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對耕地利用的監測能力,設立鄉(鎮)、村級耕地保護固定觀測點,隨時掌握耕地變化情況。

參考文獻:

[1] 1997-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1999.11
[2]新疆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
[3] 新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調研專題研究,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5.1
[4] 2000-2005年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綜合統計資料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3.12
[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5.1
[7] 200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技術報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0
3.主要職責
昌吉市統計局是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統計和國民經濟核算工作的工作部門。
(一)依照國家、自治區、自治州的法律、法規、政策和統計調查計劃,擬定本市統計工作規章、制度和統計現代化建設規劃,監督、檢查統計法律、法規的實施,依法查處統計違法行為。 (二)執行國家統一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統一指標體系和基本統計制度及國家的統計標准;組織領導和監督檢查鄉鎮及市直各部門統計和國民經濟核算工作,統一歸口市直各單位統計報表管理。

⑹ 徵收閑置二年後我們復耕投資發展生產耕種的青苗、果樹、魚塘、建築物等是否應有賠償

徵收閑置二年後復耕投資發展生產耕種的青苗、果樹、魚塘、建築物等應該得到賠償。但因為村小組涉嫌違法發包,所以到底應該由村小組還是由政府補償,值得商榷!

⑺ 重慶耕州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雲湖天都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重慶耕州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雲湖天都分公司成立於2015年06月01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房地產經紀等。
法定代表人:孫玉軍
成立時間:2015-06-01
工商注冊號:500107311068834
企業類型:分公司
公司地址:重慶市九龍坡區九龍園區蟠龍大道68號31棟1-5號

⑻ 合肥藍光和駿置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合肥藍光和駿置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系四川藍光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合肥藍光兩年深耕廬州,厚積薄發,相繼打造「川派美食街,吃耍新天地」的特色街區藍光·禹洲城耍街;「北一環川派街區生活體」的藍光·時代紅街;備受矚目的高端品質人居,開創合肥豪宅新時代的扛鼎之作——藍光·雍錦半島;以及沿承雍錦系的廬陽新地塊「雍錦半島公館」,4大項目光耀合肥。      合肥藍光地產主要經營房地產開發、經營,項目投資、(除專項許可)咨詢。      藍光地產,中國房地產企業23強,「2016中國房地產公司品牌價值TOP10」,排名第九位;並蟬聯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投資價值TOP10」榜單,位居TOP5,「藍光雍錦系」榮膺「2016中國房地產高端項目品牌價值TOP9」。[
法定代表人:沈妍香
成立時間:2014-09-17
注冊資本:17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10000108430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合肥市瑤海區琅琊山路營業樓(琅琊山路58號)

⑼ 重慶耕州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重慶耕州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5月2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房地產經紀(憑資質許可從事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楊龍
成立時間:2012-05-22
注冊資本:22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0010700012903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重慶市九龍坡區石坪橋正街63號1號

⑽ 求伊犁農業的一些數據

1.我州一季度房地產市場運行狀況分析

2006年,國家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隨著國辦發〔2005〕26號、國辦發〔2006〕37號文件確定的調控措施逐步落實到位,房地產市場正在朝著預期的目標發展。根據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統計數據分析,當前房地產市場運行呈現以下特點:

一、房地產投資結構趨於合理

今年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新開工住宅建築面積51377平方米,其中:90平方米以下40795平方米,佔新開工總面積的79.40%,90平方米以上10582平方米,佔新開工總面積的20.60%,投資結構趨於合理。

二、新建商品住宅市場需求仍比較旺盛

今年一季度,新建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大於竣工面積2.7倍(去年同期為1.6倍);銷售面積增幅快於竣工面積增幅1.2個百分點;商品住宅空置面積同比下降27%。上述情況均說明市場需求仍比較旺盛,在博樂市顯得尤為突出。

三、住房二級市場交易活躍

一季度二手房交易量247起,交易面積20650平方米,交易額3392.62萬元,同比上升37.4%、46%、143%。

二手房住房交易以小換大、以舊換新較為多見,其中房改房上市交易量佔70%以上。

四、房價總體保持平穩

據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漲幅在1%上下波動,3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2%,房價漲幅總體平穩。
2. 據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下簡稱新疆)土地總面積166.4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新疆地勢復雜,總的輪廓是「三山夾兩盆」,即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環繞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屬於大陸性溫帶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區,水、土、光、熱、礦產資源豐富,有巨大的開發潛力,是我國重要的糧食、棉花、油料、甜菜、瓜果、畜牧業和能源、石化基地。然而,由於自然條件、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的原因,新疆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形勢比較嚴峻,必須制定相應對策,切實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

1 上輪規劃耕地和基本農田的保護目標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是在「九五」期間編制,自治區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實施優勢資源轉換發展戰略,把新疆建成國家最大的商品棉基地和重要的畜產品基地、糖料基地、糧食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根據自治區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有計劃地開墾宜農荒地,發展瓜果、蔬菜、旅遊等特色經濟,努力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產業,為全區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把新疆建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

新疆有豐富的水土光熱資源,發展農業、畜牧業、林果業的潛力很大。根據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的目標如下:

1.在大力進行水利建設的基礎上,適度開發宜農後備土地資源。在規劃期內,土地綜合開發(含開荒和土地整理、復墾)的總規模為1133000公頃,補充耕地不少於740000公頃。其中近期(1997~2000年)開發410000公頃,遠期(2001~2010年)開發723000公頃。規劃期末,全區人均耕地達到0.2公頃(3畝)以上。

2.在實現全區耕地總量明顯增長的前提下,統籌安排其它農業用地,以適應農業綜合發展的需求。全面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對耕地實施特殊保護,基本農田保護率達80%以上。

3.在確保重點建設項目用地的前提下,建設用地總量得到有效控制。規劃1997~2010年建設佔用耕地60500公頃,其中1997~2000年建設佔用耕地20500公頃,平均每年5125公頃;2001~2010年建設佔用耕地40000公頃,平均每年4000公頃。城鎮用地逐步按國家標准進行規劃控制,村莊用地通過合村並點、增人不增地等途徑逐步降低人均佔地指標,努力提高建設用地利用率。

4.要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在規劃期內,中低產田的改造應達到1670000公頃。要加速全區土地利用集約化的進程,把生產用地的產出率和建設用地的利用率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5.要努力保護和改善全區土地的生態環境,在規劃期內防治荒漠化土地3000000公頃,在確保生態用水、科學用水和合理用地的基礎上,有效保護綠洲土地,確保全區土地的持續利用,並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奠定可靠的基礎。

2 現有耕地保有量與規劃目標對照分析

新疆上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耕地面積目標為455.36萬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目標為85%,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38.78萬公頃。截止2005年底,新疆耕地數量為406.34萬公頃,不計算退耕還林還草,較規劃目標缺49.02萬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49.02萬公頃,沒有減少,略有增加。

2.1 全疆各地州2005年較2010年耕地完成情況

就各地州而言,2005年耕地實際保護面積高於規劃目標的只有哈密地區(+0.38萬公頃)和昌吉州(+0.07)。與規劃目標比較,耕地面積增補缺口較大的地區有:克拉瑪依市,還需增加1.95萬公頃,只完成了2010年規劃目標的68.28%;克孜勒蘇州還需增加1.99萬公頃,完成了2010年規劃目標的70.5%;巴音郭楞州還需增加5.69萬公頃,完成了2010年規劃目標的83.20%;和田地區還需增加5.29萬公頃,完成了2010年規劃目標的75.77%。喀什地區還需增加14.89萬公頃,完成了2010年規劃目標的78.02%,具體情況見圖1和表1。

2.2 全疆各地州耕地未來年增減比率變化情況

全疆各個地州2005年耕地現狀情況與2010年規劃目標值比較,在未來需要較多增加耕地的地區即年增長率較大的地區有:克拉瑪依市(+9.29)、克孜勒蘇州(+8.37)、和田地區(+6.39)、喀什地區(+5.64)、巴音郭楞州(+4.04)。年增長率幅度不大的地區有:吐魯番地區(+2.72)、伊犁州直屬(+2.56)、阿克蘇地區(+2.3)、烏魯木齊市(+1.48)。年增長率較小的地區有:石河子市(+0.37)、塔城地區(+0.86)、博爾塔拉州(+0.91)、阿勒泰地區(+1.04)。哈密地區和昌吉州已完成規劃目標。

2.3 北疆、東疆、南疆地區實現耕地規劃目標合理性分析

由於「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地貌特徵,使新疆氣候在天山以南和以北存在較大的差異。南疆、北疆和東疆三大區域在耕地的水土條件、氣候條件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表1可以看出,北疆和東疆地區基本實現耕地規劃目標,南疆地區面臨生態壓力,缺口較大,增長耕地任務艱巨。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等地區,自然與光熱條件好、土壤條件較肥沃,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在水資源保證條件下,應適當的加大這些地區的耕地保有量;伊犁州直屬和阿勒泰地區水資源相對豐富,可適當考慮超額完成目標值,緩解其他地州耕地保護的壓力。經濟發展較快、耕地質量相對較差的城市,如:烏魯木齊市、庫爾勒市、昌吉市、石河子市等大中城市,由於地理氣候等條件和位置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率,作為規劃目標。

3 現有基本農田保有量與規劃目標對照分析

新疆根據國家要求及自治區實際,在上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確定了耕地保有量的目標,於1996年在各地州(市)開展基本農田劃定和保護工作,並於2001年初重新調整劃定了基本農田。2001年調整劃定面積為3465638公頃,2001年底實際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411730公頃;2002年底增加到3495599公頃;此後兩年也在逐年增加,2003年達3520140公頃,2005年又回落到3490179公頃。2005年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較2001年初調整劃定面積增加了78449公頃,平均每年增加8716.6公頃,其中2002年增加幅度最大,較2001年底增加了83869公頃。

3.1 全疆各地州2005年較2010年基本農田保有量完成情況

新疆上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目標為3437806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目標為85%。截止2005年底,新疆基本農田數量增加到3490179公頃,較規劃目標多52373公頃,使基本農田保護率提高到了87%,比規劃目標高二個百分點。說明新疆基本農田劃定和保護力度比較大,保護效果明顯。

各地州而言,基本農田實際保護面積高於規劃目標的有吐魯番地區(+13243公頃)、昌吉州(+2492公頃)、博州(+975公頃)、巴州(+17971公頃)、阿克蘇地區(+74公頃)、塔城地區(+17479公頃)、石河子市(+159公頃),其中超出比重最高的是吐魯番地區,比規劃目標多了28.43%。實際保護面積未達到規劃目標的有烏魯木齊市(-1675公頃)、哈密地區(-5048公頃)、克州(-2711公頃)、喀什地區(-11578公頃)、和田地區(-5194公頃)、伊犁州直屬(-6445公頃)、阿勒泰地區(-24491公頃),其中與規劃目標相關最多的是阿勒泰地區,比規劃目標少了20.57%。 見表2。

兵團現有基本農田面積比規劃目標多了99547公頃,超出幅度為12.43%。基本農田保護率也比規劃目標高出約4%。

3.2 北疆、東疆、南疆地區實現基本農田規劃目標合理性分析

在上一輪基本農田保護規劃中,各地區往往採用簡單的統一比率計演算法,將基本農田保護率確定在80%以上,全疆平均達到85%,沒有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特點。由於受氣候、水資源、土壤條件的限制,烏魯木齊市、昌吉州等地區耕地區位較好,但土壤肥力不太高,質量有的較差。如烏魯木齊市2005年糧食平均單位產量為4526公斤/公頃,遠低於全疆平均單產6078公斤/公頃的水平。為了達到耕地保護率的要求,不得不將大量的旱地、新開墾的耕地也納入基本農田保護范圍,降低了基本農田的質量。所以,可考慮將部分如烏魯木齊市、庫爾勒市、昌吉州等基本農田保護指標調出城市合理發展區域,在糧食、棉花主產區如伊犁州直屬、南疆劃定同質同量的基本農田,以確保達到規劃確定的基本農田保護總量,同時提高基本農田的質量。從總體上不降低了基本農田保護率,相應的增加了伊犁等地區耕地保護的數量,提高全區耕地質量水平。

3.3 自治區重點保護的42個糧食主產縣(市)

受地形地貌、水資源、土壤養分、投入力度、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新疆的耕地質量普遍較差,利用水平不高,產出較低。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和新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新疆城市化進程將明顯加快,人們的飲食結構也將發生轉變,必然導致越來越多的耕地被佔用,轉為非農建設用地或其他農用地。雖然新疆耕地後備資源豐富,但地處偏僻,開發難度大,投入資金多,加上生態環境保護和耕地保護形勢的嚴峻,耕地增加越來越困難。當土地開發、復墾、整理補充耕地量在短期內不能彌補耕地減少量時,為保障新疆的糧食安全,必須想方設法提高已有耕地的質量,改造中低產田,提高耕地的產出水平和效益。尤其是要重點保護自治區的42個糧食主產縣(市)的耕地,使之成為全區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保障糧食安全的後盾,並為耕地資源缺乏、社會經濟健康發展而佔用大量耕地的其他地區起支援作用。全區42個糧食主產縣(市)見表3。

3.4 基本農田增減與實際情況的對比分析

新疆建設佔用基本農田數量和比重都較小,但應嚴格控制。經濟社會發展必然導致對增量土地需求的增加,進而難免會佔用少部分耕地甚至是基本農田。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交通、能源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增加,盡管在設計過程中盡量考慮避免佔用基本農田,但在實際建設和施工中,受自然地理條件、施工技術手段等限制,必然會佔用一部分基本農田。新疆一些縣、市為了節約土地,不佔用耕地,使等級公路線路繞過縣鎮,遠離城鎮,結果反而因運輸不方便而造成本地區的市場經濟受到損失。同時,也因為道路繞行而多增加道路建設的用地面積和多增加道路建設投資。所以,正確認識新疆交通用地的特點,以盡量減少經濟損失。在不突破農轉非、建設佔用的指標前提下,從公共利益出發,經過合法程序、占補平衡和合理安置,適當地佔用耕地和基本農田是允許的。

生態環境脆弱,生態建設佔用基本農田在所難免。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年降水量平均為150毫米,降水總量只佔全國的4%,森林草甸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區,廣大平原為荒漠植被和沙漠、戈壁,生態環境脆弱,土地極易沙漠化。平原地區年大風次數多達10-20天,起沙風佔全年刮風頻率的15%,大風和揚沙為土地沙化提供了動力條件,加上南、北疆兩大盆地具有豐富的沙源,一旦土地植被遭到破壞,沙化威脅就相當嚴重。因而在響應西部大開戰略,開發和建設新疆過程中,首先要建設的是生態環境,退耕還林就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據調查,在實施退耕還林政策過程中,被退耕的耕地中基本農田佔有一定比例。

農業結構調整是適應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結果,相對於其他經濟作物而言,種植糧食作物的比較利益低下,土地承包經營者種糧積極性不高,農業結構調整的傾向明顯,從而較容易導致基本農田數量減少。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容易導致局部地區基本農田數量。對於因自然災害導致基本農田被毀壞的,應盡力恢復其原有地力,或重新補劃基本農田,確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土地整理、開發和復墾是增加和補充基本農田數量的有效途徑,應在水資源動態平衡的前提下加大土地整理、開發和復墾力度。

4 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的建議

4.1 建議新疆發展林果業100萬公頃(1500萬畝)用地的地類調整

按照自治區統一部署,新疆將特色農業列為南疆地區重點發展優勢產業,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各地利用獨特的光熱資源優勢,目前已建成杏、梨、棗、葡萄、核桃等農特產品培植基地。大農業結構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規劃林果業用地100萬公頃目前已實施,有的現仍是耕地,建議進行地類變更工作,調整到農用地內部相應的地類,是林地的變更到林地,是園地的變更到園地。特別是變更調查數據是基本農田,而實際是林果用地,根系植物進入基本農田中的耕地地類是不合適的。因此,建議自治區或國土資源部作出相應調整的決定。

4.2 建立耕地儲備庫,實現耕地佔補動態平衡

依據國家糧食安全政策、耕地保護政策以及實施易地開發戰略,新疆應盡快建立耕地儲備庫以及制定相關制度,為保證新疆生態環境的改善、土地資源的持續利用以及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將後備宜農耕地資源作為資產進行適當的儲備,並時序盤活、持續利用。新一輪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應做到實現大區域保持耕地動態平衡,將各地州新增加的耕地納入耕地儲備庫,以備區內或區際耕地佔補平衡之用。既有利於全國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也有利於新疆的招商引資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4.3 中低產田改造與佔用耕地指標有機結合

新疆中低產農田數量較大,佔81.53%,為鼓勵積極進行中低產田改造,依據佔用一等基本農田補兩畝或質量相當的耕地的占補政策,是否可以改造一畝低產田到高產田,並劃為基本農田,獎勵一畝或半畝佔用耕地指標;改造兩畝中產田,並劃為基本農田,獎勵一畝或半畝佔用耕地指標,這一政策實施有利於中低產田改造,農業集約化和節約資源,提高利用效率,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4 拓寬耕地概念,將可流轉型的耕地資源納入耕地儲備庫

特色林果業是新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林果種植的土地整理開發的土地可以作為國家耕地儲備制度中的流轉型儲備的耕地資源,當國家糧食緊缺、農產品供應緊張時,再進行流轉為種植糧食作物。為鼓勵大力發展以生態建設為基礎的林果種植的土地整理開發,開發出來的園地建議可以折抵新增建設佔地補充耕地指標,給予一定的耕地佔用指標,按2:1或3:1的比例進行獎勵,納入國家耕地儲備庫,同時便成為國家耕地儲備資源,按耕地加以保護和管理,以備應急。

4.5 制訂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有關管理辦法

制訂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有關管理辦法,對易地補充耕地的組織、規劃與計劃管理、繳費標准、項目組織實施、驗收、補充耕地質量、基本農田劃轉及後期耕地管理保護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使土地開發整理、基本農田保護和耕地動態平衡更加規范。

4.6 應合理確定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率

一是依據自治區經濟發展形勢確定保有量和保護率。經濟建設的需要和生態退耕及農業結構調整都將對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率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應根據自治區耕地資源狀況和經濟發展形勢合理確定耕地保護目標,完善與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相適應的耕地保護機制。

二是在即將進行的規劃修編中,調整用地指標,科學定位區域發展。隨著自治區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郊區化現象普遍,原來規劃中沒有安排的項目現在已在進行中。因此,有必要根據現實情況對現行規劃做出適當的調整。對經濟發展快、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城市和項目進行政策傾斜,增加建設佔用耕地的指標,以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而在水資源充足、水土協調的區域進行耕地開發,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三是根據外部環境變化及時調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率。

四是根據生態退耕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在退耕面積較大的地區,應減少耕地保有量,降低基本農田保護率,重點保護菜地、糧食、棉花等種植用地。為適應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應客觀地衡量耕地保護工作成效,生態退耕面積可不包括在耕地保有量指標之內。同時著手研究基本農田的「異地劃補」政策,以保證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

4.7 建立一套適應自治區耕地保護特點的土地評價體系

土地評價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礎,同時也是進行土地利用結構和方式科學調整的依據。新疆中低產田普查工作是在1994年完成的,應結合農地分等定級,摸清家底,對新疆耕地和基本農田質量進行等級劃分,為基本農田保護規劃提供基礎技術保證。耕地保護工作必須明確回答什麼樣的耕地和什麼地方的耕地必須受到保護,而科學回答上述問題,必須進行對耕地的質量、區位、環境進行科學的評價,因此,從這個意義出發,建立自治區土地評價是耕地保護的空間規劃的科學基礎。

4.8 實行土地資源的科學管理,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管理土地

21世紀是信息時代、空間時代,僅憑傳統的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利用RS、GIS等手段建立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立耕地保護動態監測網路、耕地預警制度等。做到「地動人知」,以掌握未來的不確定性,並向外部傳遞正確的信息。加大國土資源科技管理研究和開發力度,集中優勢力量,開展保護耕地資源、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國土資源信息化、國土資源管理科學等領域的科技攻關。加強技術創新,建立和完善對耕地資源的綜合利用等技術體系,開展新技術、新方法的試驗示範,積極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加強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積極實施數字國土過程,依託國家公用信息網路,構件國土資源主幹網路和多級數據交換中心,全面建設國土資源信息系統;要運用高效、實用的信息採集與處理技術,抓緊國土資源基礎資料庫建設;要建立耕地資源等各種信息服務網路,實現國土資源信息社會共享。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礎上,提高耕地質量和土地產出率,保護並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同時,增加耕地管理的科技含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對耕地利用的監測能力,設立鄉(鎮)、村級耕地保護固定觀測點,隨時掌握耕地變化情況。

參考文獻:

[1] 1997-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1999.11
[2]新疆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
[3] 新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調研專題研究,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5.1
[4] 2000-2005年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綜合統計資料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3.12
[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5.1
[7] 200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技術報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0
3.主要職責
昌吉市統計局是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統計和國民經濟核算工作的工作部門。
(一)依照國家、自治區、自治州的法律、法規、政策和統計調查計劃,擬定本市統計工作規章、制度和統計現代化建設規劃,監督、檢查統計法律、法規的實施,依法查處統計違法行為。 (二)執行國家統一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統一指標體系和基本統計制度及國家的統計標准;組織領導和監督檢查鄉鎮及市直各部門統計和國民經濟核算工作,統一歸口市直各單位統計報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