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利率大投資小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利率大投資小

發布時間: 2021-06-08 05:46:23

投資需求曲線為什麼利率越高投資支出反而越少

1、因為利率是投資資本的價格,具體到項目就是投資的成本,利率越高,能夠覆蓋這個成本的投資項目就越少,所以利率越高,投資支出就會越少。反之,當市場利率較低時,人們未來的收益更低,人們更願意持有流動性貨幣,從而投機動機持有貨幣更多,當利率極低時,人們認為未來利率不可能繼續降低,此時人們將不會購買任何有價債券,也就陷入了所謂流動性陷阱。就全社會而言,在資本的邊際效率既定的條件下,如果利息率越高,資本的邊際效率超過利率的項目就越少,投資數量也就越少;反之,利率越低,投資數量就越大。因此,投資取決於市場利息率,並隨著市場利率的降低而增加,即投資是市場利率的減函數。
2、投資需求曲線表示投資的總數量與額外1美元投資的收益率之間的關系。投資需求曲線就是投資量關於利率的函數,如果橫軸代表投資量,縱軸代表利率,那麼投資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若為線性的話,投資需求方程:
i=e-dr,e代表自發投資量,就是利率為0是的投資量,d代表投資對利率的反應程度

⑵ 為什麼利率高,投資會減少

利率上升不是表示一樣的投資能得到更多的利潤,這只是對於貸款者而言。而企業家,首先他們要貸款去投資的話,貸款利息變高了,其次,投資回報低於銀行利息的,就不會去投了。所以投資會下降。

債券:現價 *(1+利息)=未來價格。未來價格是固定的,即發行時債券面值和利息之和,這個在發行的時候就已經確定的。因此現價和利息是反向相關的,現價,就是在流通中交易的價格。

債券價格下降,如果是價格被低估,當然會有人去買入。 但如果是債券出了問題,比如企業債的信譽下降,這就不一定了。
希望採納

⑶ 判斷:如果投資對利率的彈性很小,而貨幣需求對利率富有彈性,那麼,財政政策效果要比貨幣政策效果好。

題干說的是彈性,當投資對利率彈性小,意味著e-dr 中的d大,投資對利率反應靈敏,Is越平緩,LM處的同理

⑷ 投資與利率成反比,但為什麼通過觀察發現利率越高時投資量越大,利率越低時投資量越少呢投資理論還有效

反過來看,投資量大時,銀行存款量變小,銀行存款不夠就無法放出更多貸款,所以需要提高利率吸引存款。反之,投資量小時,降低利率可以讓人把錢從存款轉向投資。
利率高願意存款,利率低願意投資。投資和存款有「競爭」關系,所以你高我要漲

⑸ 為什麼利率高了存款少了 而投資大了

利率升高,可貸資金增加了,意味著大家把手裡的錢都存到銀行了,銀行可以用這些錢去投資了。
按從圖形看,貨幣供給右移增加,則會導致利率下降,同時可貸資金增加。但未必貸的出去。
貨幣需求增加。導致利率上升,同時可貸資金增加,未必夠用。

⑹ 為什麼說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越敏感,即投資的利率系數d越大,財政政策效果越小

因為使用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時候,政府增加了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所以對貨幣的需求也會增加。對貨幣的需求增加了,但是市場上貨幣的供給沒變,所以利率會上升。投資的利率系數D越大,就是說利率上升投資會減少更多。同時由於收入=消費+投資 ,所以導致投資減少越多,財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了。

擴張性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減稅、增加支出進而擴大財政赤字,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的一種財政分配方式。當經濟生活中出現需求不足時,運用膨脹性財政政策可以使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差額縮小以至達到平衡。如果社會總需求已經超過總供給,這一政策將使兩者的差額進一步擴大。

(6)利率大投資小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的積極財政政策

積極財政政策只是需求管理的一個工具。當前我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顯然不是凱恩斯理論分析框架中的那種政策,而是一種涉及經濟、社會乃至整個國家治理的多維度的財政政策,可稱之為「結構性的政策」。

從總量性的政策轉向結構性的政策,與之相伴隨的還有一個轉變,就是從單純經濟政策轉變為綜合性政策。這使積極財政政策的內涵更加豐富、實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如產業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盤活存量資金、打破支出結構固化等,都是作為政策工具來使用的。

同時,當前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注重與全面深化改革協調配合,財政預算安排突出重點、有保有壓,著眼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見,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已經大大超越了需求管理工具的傳統定位,成為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工具,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

⑺ 有什麼風險比較小收益又大的投資嗎

正確的投資姿勢,不是一味躲避風險,也不是簡單粗暴的去冒險,而是針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尋找適合該風險等級的性價比最高的投資品種。
在生活中,我們認為「風險」是件壞事,總是在規避風險、尋求安全;而在投資過程中,「風險」其實是個中性詞,它的定義是「收益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是雙向的,可能面臨虧損的同時也帶來了獲得更高收益的機會。
做投資,本質上就是在收益和風險之間走平衡木。經濟學理論中,就對投資風險和投資收益做出了明確的關系界定。
根據書中的觀點,風險是有兌價的,資產的預期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風險溢價率;通常而言,資產風險越高,溢價率也越高,預期收益率就越高;所以說如果你不想承擔風險,那就只能獲得較低的收益率;如果你想獲得更高的收益,就大概率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投資的高回報與安全性是此消彼長、很難兼得的。
既然風險是決定收益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那我們就不應該把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做直接的比較,因為收益高有可能是承擔了更大的風險,所以投資者應該關注風險調整後的收益。通常被用到的指標是夏普比率,即單位風險超額收益=(預期收益率-無風險利率)/風險水平,夏普比率越高的投資性價比越高。

⑻ 利率越高投資越少,那為什麼其他國家的貨幣還會向利率高的國家轉移

兩個投資我覺得是不一樣的。
第一個是說實體投資,即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這個原理是,比如你的手頭上有四個投資方案,投資的收益率不一樣,如果利率越高,很可能你覺得,有幾個投資還彌補不了你借錢的損失,當然,你會說,我不一定借錢啊,但是你有錢你不如把錢存到銀行,因為市場的利率還比你投資的收益率高。所以,市場利率越大,你想投資的項目就越少,投資就越少。
但是第二個就不一樣了。外國人看你的市場利率高,就把外匯兌成本幣,來獲取這個利息。這兩個投資是不一樣的。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