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之前在天下雜志上看到台塑集團投資越南何靜大型鋼鐵廠項目,
「天下雜志」是由林白創辦並在江西廣播電視主持的電視談話節目,2007年4月,周一至五12點,當長度為20分鍾。 2008年3月林白的離開,但他所創造的「世界周刊」依然縈繞在觀眾......
雜志世界現在,廖傑擔任主播的心。
產主看雜志的方式,程序,展開主題圖形雜志,閱讀理解和人民的精神生活,日常生活有關的內容,滿足了人們對生活的追求時尚傳播信息與流行與電視觀眾即時互動感。
『貳』 台塑集團的發展之路
從米店小老闆到塑膠大王
1917年1月18日,台北縣新店的一個貧苦農家喜添新丁,這就是後來被尊為「經營之神」的王永慶。
當時,祖籍在福建省安溪縣的王家過著十分艱難的生活,幾代人都以種茶為生,只能勉強糊口。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整日照看茶園,微薄的收入勉強支撐著一個家庭的正常開銷。9歲那年,王長庚不幸患病只得卧床休養,王永慶開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幫助母親分擔生活的重擔。
15歲那年
王永慶小學畢業,先到茶園做雜工,後到台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小米店當了一年學徒。第二年,王永慶作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開米店自己當老闆,啟動資金則是父親向別人借來的200塊錢。
問題隨之而來,王永慶的小店開張後沒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競爭優勢,而城裡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顧客。不過,16歲的王永慶展現了超強的營銷能力,不僅挨家挨戶上門推銷自己的大米,而且還免費給居民掏陳米、洗米缸,照現在的話說,王永慶向嘉義縣老百姓提供的是針對性極強的個性化服務,在維系客戶關繫上逐漸佔了上風。此外,當時大米加工技術比較落後,出售的大米摻雜著米糠、沙粒和小石頭,買賣雙方都是見怪不怪。王永慶在每次賣米前都把米中雜物揀干凈,買主得到了實惠,一來二往便成了回頭客。有篇文章說,起初王永慶的米店一天賣米不到12斗,後來一天能賣100多斗。
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越來越火,王永慶籌辦了一家碾米廠,同時完成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從那個時候起,王永慶的命運發生了變化。
抗日戰爭勝利後
,台灣經濟開始發展,建築業勢頭最好。王永慶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便抓住時機經營木材生意,結果獲利頗豐。這個普通農民的兒子,居然成了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商人。這時,經營木材業的商家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王永慶看到這一點,便毅然決定退出木材行業。
50年代初,台灣急需發展的幾大行業,是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當時台灣的化學工業中有地位有影響的企業家是何義,可是何義到國外考察後,認為台灣的塑膠產品無論如何也競爭不過日本的產品,所以不願向台灣的塑膠工業投資。出人意料的是,這時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商人王永慶,卻主動表示願意投資塑膠業!消息傳出,王永慶的朋友都認為王永慶是想發財想昏了頭,紛紛勸他放棄這種異想天開的決定。當地一個有名的化學家,公然嘲笑王永慶根本不知道塑膠為何物,開辦塑膠廠肯定要傾家盪產!
其實,王永慶作出這個大膽的決定,並不是心血來潮,鋌而走險。他事先進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雖然他對塑膠工業還是外行,但他向許多專家、學者去討教,還拜訪了不少有名的實業家,對市場情況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過!他認為,燒鹼生產地遍布台灣,每年有70%的氯氣可以回收利用來製造PVC塑膠粉。這是發展塑膠工業的一個大好條件。
王永慶沒有被別人的冷嘲熱諷嚇倒。1954年,他和商人趙廷箴合作,籌措了50萬美元的資金,創辦了台灣島上第一家塑膠公司。3年以後建成投產,但果然如人們所預料的,立刻就遇到了銷售問題。首批產品100噸,在台灣只銷出了20噸,明顯地供大於求。按照生意場上的常規,供過於求時就應該減少生產。可王永慶卻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擴大生產!這一來,連他當初爭取到的合夥人,也不敢再跟著他冒險了,紛紛要求退出。精明過人的王永慶,竟敢背水一戰,變賣了自己的全部財產,買下了公司的全部產權,使台塑公司成為他獨資經營的產業。王永慶有自己的算盤。他研究過日本的塑膠生產與銷售情況,當時日本的PVC塑膠粉產量是3000噸,而日本的人口不過是台灣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產品銷不出去,並不是真的供過於求,而是因為價格太高——要想降低價格,就只有提高產量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資成立了自己的塑膠產品加工廠——南亞塑膠工廠,直接將一部分塑膠原料生產出成品供應市場。事情的發展,證明了王永慶的計算是正確的。隨著產品價格的降低,銷路自然打開了。台塑公司和南亞公司雙雙大獲其利!從那以後,王永慶塑膠粉的產量持續上升,從最初的年產1200噸,發展到現在100萬噸,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膠粉粒生產企業。
目前
,台塑集團經營范圍十分廣泛,包括煉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纖維、紡織、電子材料、半導體、汽車、發電、機械、運輸、生物科技、教育與醫療事業等。尤其是在石化工業領域,建立起從原油進口、運輸、冶煉、裂解、加工製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這在台灣是獨一無二的企業集團。台塑集團下轄9個公司、員工總數超過7萬,資產總額達1.5萬億新台幣。
根據台灣《天下雜志》近年對島內2000家大企業實力狀況的調查,台塑集團已經躍居台灣各企業集團的龍頭老大。王永慶也以54億美元的身價登上《福布斯》全球頂級富人榜。
2002年,盡管王永慶宣布退休,不再過問集團的具體經營事務,但仍是集團與主要企業的董事長,是台塑集團幕後的舵手與精神領袖。
『叄』 台塑集團下的台灣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有幾家分公司
全名: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首頁:http://www.fcfc.com.tw/
一、公司簡介
1.沿革與背景
公司成立於1965年3月5日,為台塑集團主要成員之一。公司原先從事紡織、纖維一貫產品之制銷,於民國七十六年起,陸續加入PS、ABS等塑膠產品,投資六輕後,轉型為以生產石化、塑膠產品為主之事業體。
公司無論是紡織、纖維產品或石化產品之制銷,在台灣及亞洲均具領導地位,民國九十年向政府申請獲准在大陸寧波投資設立ABS、PS、PTA以及汽電共生等廠。
2.營業項目與產品結構
公司旗下事業包括石化產品、塑膠產品、化纖產品三大類,以及工務業務,產品主要包括:
(一)石化:苯、甲苯、對二甲苯(PX)、鄰二甲苯(OX)、苯乙烯(SM)、合成酚(Phenol),丙酮(Acetone)、純對苯二甲酸(PTA)、二甲基甲醯胺。
(二)塑膠:聚碳酸酯樹脂(PC)、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ABS。
(三)化纖:嫘縈棉、芒硝、合成纖維紗、短纖布及長纖布,尼龍粒、尼龍原絲、尼龍加工絲。
(四)工務:水、電力、過濾水、冷凍水、軟水、蒸汽等公用流體。
2012年產品營收比重為:石化產品佔65.2%,塑膠產品佔24.1%,纖紡織產品佔8.6%。
二、產品與競爭條件
1.重要原物料及相關供應商
公司與集團上下游關系密切,包括苯、OX、PX、SM等上游原料自給率皆達八成以上,其中所生產的SM約8成自用。
主要原料供應商:
芳香烴混合物、乙烯、丙烯、丁二烯:主要由台塑化供應
AN:主要由台塑供應
丙二酚、聚酯棉:主要由南亞供應
橡膠:主要由台橡、JSR供應
CPL:主要由中石化、日本住友及荷商帝斯恩供應
2.產能狀況與生產能力
台灣廠年產能方面:
(一)石化:苯128萬噸、鄰二甲苯48萬噸、對二甲苯172萬噸、甲苯2萬噸、PTA240萬噸、SM120萬噸、丙酮24.6萬噸、合成酚40萬噸、DMF4萬噸。
(二)塑膠:PS32萬噸、ABS41萬噸、PP51萬噸、PC20萬噸。
(三)化纖:嫘縈棉14.5萬噸、尼龍粒21.3萬噸、尼龍絲17.1噸、尼龍加工絲10.8萬噸。
大陸寧波廠年產能方面:
(一) 石化:PTA60萬噸(擴產:150萬噸於2014年完成)。
(二) 塑膠:ABS40萬噸、PS40萬噸
公司與南亞在越南合資的台灣興業公司,主要從事塑膠及化纖的產銷,產能方面,紡紗產能24萬錠,尼龍粒4.7萬噸,尼龍絲3.9萬噸,聚酯纖維12萬噸,瓶用聚酯粒15萬噸,BOPP膜6萬噸,PVC膠膜3000噸。2013年擴建PVC膠膜3000噸,PVC膠布1.9萬噸,聚酯纖維3.8萬噸。
三、市場需求與銷售競爭
1.產業結構與供需
1公噸PTA =0.67公噸PX+(0.06~0.1)公噸醋酸+工繳
PTA主要用來製作聚酯或PET,每公斤的聚酯是由0.87公斤的PTA與0.35公斤的EG聚合而成,然後再經抽絲加工成聚酯纖維。通常PTA消費有季節性,每年的3~6月及8~12月為生產旺季。
2012年全球PTA需求量為4395萬噸,產能超6000萬噸,並以亞洲為主要生產基地,其中中國大陸需求量為2065萬噸。大陸方面,由於產能快速擴充,下游需求無起色,導致開工率僅61%,若加上歐美經濟復甦緩慢,皆影響市場的供給情況。
主要原料PX方面,全球對PX需求量急速增加,預計2014年達到3480萬噸,其產能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其中,中國大陸需求量為1385萬噸,自給率約61%,估計2013年需求量將年增逾20%左右。
2.銷售狀況
2012年各項產品在國內市佔率,分別為:
(一)石化類產品:苯乙烯佔44%,丙酮佔37%,合成酚佔45%,PTA佔37%
(二)塑膠類產品:PS佔53%,ABS佔30%,PP佔35%,PC佔39%
(三)化纖類產品:嫘縈棉佔70%,尼龍絲佔38%
3.國內外競爭廠商
國內、外主要的競爭者:
(一)石化類產品:
(1) 苯乙烯:台苯、國喬
(2) 丙酮:信昌化、長春
(3) 合成酚:信昌化、長春
(4) PTA:中美和、遠東新、英威達、Dupont、泰光產業、翔鷺石化
(5) PX:中油、福佳大化、S上石化、福建煉化、金陵石化
(二)塑膠類產品:
(1) PS:奇美實、台達
(2) ABS:奇美實、
(3) PP:榮化
(4) PC:日本帝人、GE、Bayer
(三)化纖類產品:
(1) 嫘縈棉:三友、海龍
(2) 合成纖維紗:遠東新、南紡
(3) 長短纖布:福懋、弘裕、佳和
(4) 尼龍粒:力鵬、集盛
(5) 尼龍絲:力鵬、集盛、展頌
『肆』 台塑集團是做什麼行業的
台塑集團是台灣最大的工業集團,第二大民營集團,也是世界最大的石化企業之一,共有30多家子公司和事業部,經營領域橫跨塑膠、化纖、貨運、機械、醫療、教育等行業,在美國、印尼及香港等地設有6家海外分公司。
台塑企業的多元化發展,由塑膠工業起步,逐漸跨足石化、纖維、紡織、電子、運輸、重工、能源、汽車、生物科技等產業,同時拓展海外投資事業。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宗旨,也著手開辦醫療、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回饋社會大眾,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
(4)台塑福建投資擴展閱讀:
台塑企業自1954創立台塑公司至今,共擁有生產事業超過120家,醫療及教育等公益事4家,由此結合成為一個龐大企業體。
台塑集團以連鎖的造型作為共同標幟,表示各公司間之縱橫聯系、互助合作及和諧圓融的意義,象徵台塑企業體的一貫性和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強大發展力。
標幟中各公司的代表符號,均取自中國文字的意象,其用意為宏揚我中華民族固有之優良傳統文化,在國際商場上獨樹一幟,以簡潔有力的型態,加深大眾印象,以及對台塑企業的信賴感。
『伍』 台塑集團的經營業務
目前資本額為572億元,茲將台塑集團目前之經營業務及產品介紹如後: 配合政府發展高附加價值品及精密化學工業,台塑集團亦生產特用化學品,包括丙烯酸及其酯類、氟氯烴化物、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環氧氯丙烷、甲基第三丁基醚,其中丙烯酸及其酯類年產能二十六萬二仟公噸,系台灣唯一生產廠;同時配合丙烯酸酯廠生產之高純度丙烯酸(HPAA),於新港廠區設廠生產高吸水性樹脂,年產能四萬公噸,系台灣唯一之工廠。氟氯烴化物是台灣唯一生產廠,供應空調、冰箱、冷凍機用冷媒,PU、PS發泡劑及電子資訊產品洗凈用途,為現代生活重要的化學品。丙烯腈年產能二十八萬公噸,系台灣最大生產廠,供應台麗朗廠自用及關系企業台化公司ABS廠,甲基丙烯酸甲酯年產能九萬八仟公噸,系台灣第二大生產廠,環氧氯丙烷年產能十萬公噸,系亞洲最大生產廠,主要供應關系企業南亞公司EPOXY廠,甲基第三丁基醚年產能十七萬四仟公噸,主要供應關系企業台塑石化公司作為汽油添加劑。另本公司於新港廠區生產工程塑料聚縮醛樹脂(POM),該技術系台塑集團自行開發成功,年產能二萬五仟公噸。碳酸鈣產品方面,包括台鈣劑、優鈣劑、生石灰、輕膠鈣等,系台灣唯一之生產工廠。台塑集團另設有工務部,除負責工程設計、規劃外,亦供應各廠之公用流體,另配合本企業六輕計劃龐大配管工程,成立配管預制工廠,采自動化機具設備施工,提升工作效率及質量。
配合公司多角化發展策略,成立電子項目部門,除具有生產自動化設計及規劃軟、硬體程序之製作能力外,並與日本富士電機技術合作,從事大規模分布式綜合電儀、計算機監控系統(DCS)軟硬體之設計與製造。
台塑集團在麥寮六輕共投資興建十二個廠,目前各廠均已完工生產中,六輕四期擴建及去瓶頸工程大部份亦已完工。完工後除可大幅增加本公司營業額外,並紓解台灣石化基本原料不足,且可再加工生產特用化學品及工程塑料,對石化業原料取得、成本控制及產品附加價值提升,都有密不可分之關系,同時可促進工業升級及帶動國內塑料、電子、化纖等產品之層次。
由於台灣下游加工業大量外移大陸,加上大陸經過十多年的經濟改革開放後,其石化工業已快速發展,而且所需原料仍須大量仰賴進口,在大陸加入WTO後更將創造龐大商機,惟受大陸高關稅保護措施影響,台灣原料要打入大陸內銷市場相當困難。為爭取大陸內銷市場,台塑集團已積極進行大陸布局,並於大陸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一石化專區,目前獲准投資項目包括年產能30萬公噸PVC廠已於94年1月完工生產、年產能23萬公噸丙烯酸酯廠已於95年3月完工生產、年產能45萬公噸聚丙烯廠已於97年4月完工生產,及年產3萬公噸高吸水性樹脂廠已於97年3月完工生產。
『陸』 台塑集團的相關信息
台塑集團的介紹
(摘自官方繁體介紹)
本公司成立於民國四十三年,歷經五十餘年之努力,目前資本額為572億元,茲將本公司目前之經營業務及產品介紹如後:在塑膠原料製品方面,包括PVC粉、VCM、液鹼、鹽酸、塑膠改質劑、高密度聚乙烯、聚乙烯醋酸乙烯酯/低密度聚乙烯、線性低密度聚乙烯等產品,其中PVC粉年產能一佰三十萬一仟公噸,不僅系台灣最大生產廠,若含美國及大陸投資公司年產能達二佰九十二萬公噸,是世界上最大PVC粉生產廠之一。配合政府環保政策,鹼廠生產方式由水銀法改采離子交換膜法,液鹼年產能一佰六十萬公噸。塑膠改質劑是本公司自行研發成功之產品,其中MBS耐沖擊改質劑年產能一萬九仟七佰公噸、PA加工助劑年產能二萬五仟公噸、合計年產能四萬四仟七佰公噸,對國內發展高附加價值產品頗有助益。高密度聚乙烯年產能五十三萬公噸,系國內最大生產廠,聚乙烯醋酸乙烯酯/低密度聚乙烯年產能二十四萬公噸,線性低密度聚乙烯年產能二十六萬四仟公噸,聚丙烯年產能四十萬公噸。
在塑膠加工品方面,配合高密度聚乙烯之生產,在新港廠區設加工廠生產市場袋、購物袋、垃圾袋、透氣膜等,年產能一萬五仟公噸。其加工品配合環保需要,供應焚化爐專用含碳酸鈣塑膠袋、可分解塑膠袋及使用水性油墨印刷等產品,銷往日本、澳洲等地區。
在纖維製品方面,包括亞克力棉、碳素纖維,其中亞克力棉年產能 七萬二仟公噸,為國內最大之生產廠。碳素纖維年產能三仟九佰五十公噸,其生產製程所需原絲系本公司自行開發成功,是國際上少數生產廠之對國內高科技工業發展貢獻良多。
配合政府發展高附加價值品及精密化學工業,本公司亦生產特用化學品,包括丙烯酸及其酯類、氟氯烴化物、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環氧氯丙烷、甲基第三丁基醚,其中丙烯酸及其酯類年產能二十六萬二仟公噸,系國內唯一生產廠;同時配合丙烯酸酯廠生產之高純度丙烯酸(HPAA),於新港廠區設廠生產高吸水性樹脂,年產能四萬公噸,系國內唯一之工廠。氟氯烴化物是國內唯一生產廠,供應空調、冰箱、冷凍機用冷媒,PU、PS發泡劑及電子資訊產品洗凈用途,為現代生活重要的化學品。丙烯腈年產能二十八萬公噸,系台灣最大生產廠,供應台麗朗廠自用及關系企業台化公司ABS廠,甲基丙烯酸甲酯年產能九萬八仟公噸,系台灣第二大生產廠,環氧氯丙烷年產能十萬公噸,系亞洲最大生產廠,主要供應關系企業南亞公司EPOXY廠,甲基第三丁基醚年產能十七萬四仟公噸,主要供應關系企業台塑石化公司做為汽油添加劑。另本公司於新港廠區生產工程塑膠聚縮醛樹脂(POM),該技術系本公司自行開發成功,年產能二萬五仟公噸。碳酸鈣產品方面,包括台鈣劑、優鈣劑、生石灰、輕膠鈣等,系國內唯一之生產工廠。
本公司另設有工務部,除負責工程設計、規劃外,亦供應各廠之公用流體,另配合本企業六輕計劃龐大配管工程,成立配管預制工廠,采自動化機具設備施工,提升工作效率及品質。
火災事件
台塑集團旗下南亞塑膠位於嘉義縣太保市的珠光紙廠3日發生火災,延燒17個小時後於4日凌晨撲滅。這是台塑集團繼7月六輕麥寮烯烴一廠、重油加氫脫硫二廠兩起火災後,短短3個月內第三起重大火災,引發社會關注。前天專程南下嘉義坐鎮指揮的塑膠廠總經理吳嘉昭,也已在當晚返回台北。
過火面積近7000平方米
起火點為南亞塑膠2廠電器控制室,初期廠內煙大、溫度高,嘉義縣消防人員在接到報警12分鍾後就趕到現場,先後出動包括台南縣、雲林縣共50輛消防車,同時也出動直升機從空中施救。
消防人員稱起火原因,是當日上午在現場作業的員工看到1部機器下方有熱煤油滲漏冒煙並迅速延燒,員工一度曾持滅火器滅火,但未能奏效。
南亞塑膠嘉義廠區內共有7個廠房,發生火警的二廠是台灣生產珠光紙的主要工廠,現場為5層樓高的密閉式倉庫與廠房,堆放有成品及煤油等易燃物,面積近7000平方米。消防部門表示,依據消防局專業及人員安全考量,他們決定讓起火的廠房完全燃燒,再做善後。所幸大火並未擴及其他廠房。
火場高溫達1000多攝氏度「這是嘉義縣有史以來最大的火!」從事消防工作25年的嘉義消防局代理局長呂清海在現場說。
呂清海指出,現場燒的全是珠光紙,類似家裡放的一捆捆的保鮮膜原料,加上是密閉空間,熱煤油瞬間爆開,現場高溫達1100攝氏度,消防隊員一度穿上保護衣進入欲滅火,但「實在太熱、受不了」,又退了出來,否則隊員們可能會灼傷。
一名加入搶救的消防隊員說:「熱氣逼人,火場高溫達1000多攝氏度,50米范圍都很難靠近。」消防隊員所穿的衣服只能防200度高溫,「我們根本無法接近火場」,只能破窗、排煙、降溫、四周布水線,防止延燒。
大火在延燒17個小時後,終於在4日凌晨零點53分撲滅,但消防人員仍然不敢大意,留守大批人車,徹夜進行殘火處理,同時加派大型挖掘機械等機具進行火場清理。
空氣污染引當地居民抗議
大火將該廠6000多平方米的廠房付之一炬。火災發生時,濃煙籠罩了雲林縣和嘉義縣市,甚至下起黑雨,後證實是火場飄散掉落的粒狀污染物。所幸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由於火災導致嚴重空氣污染,一度引發當地居民的抗議。嘉義縣政府已對廠方罰款100萬(新台幣,下同)並勒令停工。
『柒』 台塑集團的台塑大陸企業
漳州華陽電業,福建福欣特殊鋼有限公司,長庚醫院
『捌』 台塑是個怎樣的企業它是不是在河南洛陽投資了一個華陽電業公司
一起已經並網發電。二期應該也差不多了。應該是不錯的,具體裝備你在網上查下吧,我當時是准備面試這家企業的,但是他們又說不招聘,一直在等,沒等到。
『玖』 台塑集團的介紹
公司成立於1954年,歷經五十餘年之努力,目前資本額為573億元。台塑集團王永慶家族是戰後新興的大家族之一,家族人員眾多,幾乎全在家族相關企業任職與發展。盡管王家未有人從政,但王永慶長期以來是工商界的龍頭,在台灣工商界與社會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與威望,使得王家對政界也深具影響,並有著良好的政商關系。王永慶與王永在兄弟建立的台塑集團是台灣最大的民營製造業集團之一,旗下有30多家分公司與海外公司,2010年總營收2萬1850億約摺合4540億人民幣,為台灣第二大民營企業,在台灣石化界及整個企業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王永慶更是世界「塑膠大王」。王永慶不僅在台灣已經建立了龐大的家族事業及正在台灣投資3000億元台幣興建跨世紀的「六輕」工程,還在美國投資數10億美元,建立了龐大的石化工業基礎。台塑集團並於越南投資220億美元,建設亞洲第二大鋼鐵廠,預計於2014年完工。王氏家族人員眾多,兒子、女兒、兒媳與女婿計數十人,位居家族事業要津。王家盡管未有人在政壇任職,但政商關系良好,對台灣經濟與政治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是台灣新興大家族的典型代表。6月5日,台塑集團在股東大會結束後宣布了自企業成立以來最重大的一次人事變動。擔任台塑集團董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王永慶卸任,職位由原台塑總經理李志村接任,王永慶弟弟王永在的長子王文淵升任總裁,副總裁一職則由王永慶的女兒王瑞華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