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子產品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電子產業是我國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 1995年到2003 年, 電子產業總產值由2471 億元增加到24058 億元, 增長874%, 年均增長32.9%; 電子產業增加值由449 億元增加到3545 億元, 增長690%, 年均增長29.4%, 均遠遠高於同期製造業的平均增長速度。電子產業的持續快速增長, 初步確立了我國作為世界電子產品生產大國的地位。1998 年中國大陸電子產品總產值佔世界電子產品
總產值的4.52%, 超過作為世界重要電子產品生產基地的韓國(3.96%) 和台灣(2.86%), 僅次於美國(30.40%) 和日本(19.58%)。①電子產業的快速增長是與該行業的外國直接投資密切相關的,電子產業是外商投資最集中的製造業領域。本文將就電子產業外國直接投資的現狀、趨勢、特點及其影響進行分析, 最後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
一、電子產業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現狀
1.電子產業FDI 在製造業中的地位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是外商投資最集中的製造業領域, 該產業三資企業資產合計為7645.07億元, 占我國全部三資企業資產總額的19.47%,資產超過排名第二位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的兩
倍; 同時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也是外資資產比重最高的行業, 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三資企業資產佔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資產的63.25%, 遠遠高於23.26%的全國製造業平均水平。
電子產業之所以成為外商投資額最多、增長
速度最快的製造業領域, 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中國市場的迅速增長及巨大的市場潛能。以
通信行業為例, 僅2004 年一年, 中國新增局用電
話交換機容量就達到7019.6 萬門, 新增行動電話
交換機容量達到6048.9 萬戶。中國市場已經成為
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巨大的
市場吸引跨國公司展開激烈的爭奪。二是中國國
內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按現行匯率計算, 中國國
有製造業職工的周工資只有22.35 美元, 分別相
當於泰國的38.33%, 馬來西亞的28.7%, 韓國的
9.2%, 台灣省的6.8%, 香港特區的5.1%, 美、
日、德的4%左右(呂政, 2003)。為降低製造成
本, 外資將電子產業中的低端產品或技術含量不
高的生產環節向中國轉移, 以利用中國在勞動密
集型產品上的比較優勢。比如, 隨著台灣製造業
成本的提高, 台灣電子信息產業的企業紛紛向中
國內地轉移, 中國台灣電子信息硬體製造產值在
海外已達50.1%, 其中中國內地產值高達31.1%
(胡靜林, 2003)。
2.電子產業吸引外資的平均規模
1996 年以來, 各行業總計的外商對華直接投
資平均協議金額和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
金額變化幅度不大, 均穩定在200 多萬美元。但
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
額總體上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 從1996 年的
258.3 萬美元增加到2003 年的742.7 萬美元, 其
中外商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額最高的2000 年達到
742.7 萬美元。
電子行業外商直接投資協議額增大的重要原
因一是來華投資的跨國公司增多, 目前位居世界500 強的電子電氣類跨國公司已全部來華投資。
二是跨國公司投資金額增大, 例如諾基亞在2000
年5 月主要投資並倡導了一項總投資達100 億元
人民幣的北京星網(國際) 工業園項目。2000 年
電子行業外商協議投資金額大幅度增長可能與當
年上述大型外商投資協議的簽署有很大關系。但
是也應該看到, 雖然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外商
直接投資平均協議金額較高,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
仍有較大差距。根據《1994 年世界投資報告》,
設置在發達國家分支機構的平均FDI 規模為1730
萬美元, 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資, 平均每個企業
的外資規模約為430 萬美元。與世界水平比較,
中國外資平均項目規模仍然明顯偏小。
3.外資投資企業類型的變化
1997 年以來, 電子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量
變化不大, 但外資企業數量卻保持較大幅度增長
的勢頭, 規模以上外資企業數從1997 年的330 個
增加到2001 年的479, 增加45.2%。在外資企業
中, 港澳台商投資企業數從1997 年的423 個減少
到2001 年的386 個, 下降8.7%; 而外商投資企
業數從1997 年的330 個增加到2001 年的479,
增加速度較快, 增幅達到45.2%, 外商投資企業
的比重超過港澳台投資企業而成為電子行業外資
的主體。從登記注冊類型來看, 合資經營企業、
合作經營企業、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數量變化
不大, 外商獨資企業數量快速增加, 從1997 年的
60 個增加到2001 年的207 個, 增幅高達245%,
外資在電子行業的投資有傾向於採取獨資企業形
式的趨勢。
外商直接投資方式變化的原因在於: 在改革
開放之初, 外商對中國投資環境還很生疏, 通過
合資或合作的形式與合適的中方夥伴結成合營載體, 既有利於與各級政府溝通並順利進入中國市
場, 又有助於規避各種非市場因素帶來的風險,
加之當時的法規不允許外商建立全資銷售子公司,
中方合營者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便成為外商選擇
以合資或合作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因素。隨
著改革開放的日漸深化, 中國各級政府的辦事效
率和法制化程度不斷提高、外資政策放鬆, 外商
投資企業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主權, 原先因其具有
明顯的互補性而成為中方可以利用的那些資源逐
漸減少並弱化。近年來大量進入中國的國際著名
跨國公司, 往往擁有人才、技術、產品、品牌到
規模、融資、管理等多種有形和無形的所有權優
勢, 為了實現壟斷核心技術和獲取高額市場回報
的雙重目標, 並實施全球化的經營控制戰略, 通
常更願意選擇以獨資方式進行戰略性的集中投資
(朱仲羽等, 2002)。
4.外商投資方式的變化
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 並購一直是外商直
接投資的主要推動力。在1990 年, 全球外商直接
投資金額為2020 億美元, 其中並購金額為1510
億美元, 佔75%, 到2003 年, 外商直接投資達1.3
萬億美元, 其中, 跨國並購金額為1.1 萬億美元,
佔85%左右。但我國利用外資長期以綠地投資為
主, 與全球跨國公司投資存在嚴重錯位, 其產生
原因主要在於中國法規和政策上的限制。但近幾
年來情況發生較大變化, 跨國公司在華並購有增
加的趨勢, 發生在電子信息產業外資並購案主要
有: 愛默生電氣斥資7.5 億美元購買華為的電氣
業務部門, 阿爾卡特通過收購中方股份獲得上海
貝爾的控制權, 東芝公司收購東芝與無錫華晶合
資的「無錫華芝」中方股份。外資並購投資的增
加主要在於政策的放開, 2001 年11 月14 日, 中
國證監會和外經貿部聯合頒布《關於上市公司涉
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規定》, 允許外商非投資性
公司, 如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通過受讓非流通股
的形式收購國內上市公司股權, 實現買殼上市;
2001 年2 月14 日, 中國證監會頒布了《外商投
資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
明書特別規定》, 外資企業可能獲准收購國內500
強企業, 包括國內A 股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
國有股和法人股。另一方面, 由於創建合資企業
從考察談判到開業一般要1.5- 2 年時間, 要達到
一定規模又需3- 5 年時間, 而並購只要3- 5 個月
就可以迅速形成生產規模, 獲得被收購企業的市
場份額。所以對跨國企業而言, 採用並購投資方
式, 可以快速、低成本地進入中國市場, 減少市場競
爭, 並可以達到強強聯合的目的(李曉華等, 2005)。
5.外資投向的地區集聚
從總體上看, 電子產業主要集中於東部地區,
天津、廣東、上海、福建、北京、江蘇和山東等
七省市電子產業的企業數量佔全部電子產業企業
數量的52.69%, 資產佔全部電子信息行業資產的
65.20%。電子行業在省內也呈現出地區集聚的特
點, 例如, 廣東東莞、江蘇蘇州已形成電子產業
集群和世界電子產業的重要生產基地, 廣東的深
圳、東莞、惠州、廣州四市電子產業總產值佔全
省的83.67%。外資在電子產業的分布也呈現出地
區集聚的特徵, 以所有者權益衡量, 投向上述七
省市電子產業的外資占電子產業全部外資的比重
達到86.68%。電子信息產業以及投向電子信息產
業的外資均呈現地域集中的特徵, 電子信息產業
的地區集中度與外資的地區集中度表現出很強的
相關性。
電子產業以及該行業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地
區聚集的成因有以下幾方面: (1) 外國及港澳台
公司在某個地區投資後, 如果收益高, 該公司會
繼續進行後續投資, 包括對原有子公司的追加投
資和設立新的配套公司; (2) 當某個大型跨國公
司在某地投資後, 其上下游供應商、經銷商和各
類專業服務公司以及競爭對手也會隨之進入; (3)
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聚集能夠促使該地區的企業
產生集聚效應, 集聚效應推動外資投向的進一步
集中。美國學者Head 進行的一項對外國投資影響
的研究發現, 在對外商有吸引力的地區, 地區聚
集存量每增加10%, 該地區被潛在投資者選中的
可能性就增加5- 7% ( Head, 1995)。
二、外國直接投資對電子產業發展的影響
1.外資對電子行業增長速度的影響
產業的增長速度與外商直接投資表現出比較
明顯的相關性, 外資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較高的行
業, 增長速度相對較快(江小涓, 2002)。電子產
業的快速發展是與外國直接投資密不可分的。從
圖1 可以看到, 在電子信息產業製造業, 三資企
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總體上快於整個電子信息產
業製造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 三資企業工業總產
值占電子信息產業製造業總產值的比重從1995 年
的37.49%增長到2003 年的69.68%, 三資企業的
快速發展對信息產業製造業的快速增長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2.利用外資對電子行業出口的影響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 我國外貿出口一直保
持快速增長的勢頭, 外貿出口總額從1995 年的
1487.7 億美元增長到2003 年的4382.3 億美元,
與此同時, 電子產品的增速更為迅猛, 電子產品出口總額從1995 年的165.32 億元增加到2003 年
的1420.9 億元, 電子產品出口占外貿出口的比重
從1995 年的11.11%增加到2001 年的32.42%, 增
幅遠遠高於外貿出口額的增幅。聯合國跨國公司
與投資司的研究發現, FDI 與出口存在顯著的正
相關性, 人均FDI 每增加1%, 發展中國家高技術
產品出口就會增加0.78%, 中技術產品出口增加
0.39%, 低技術產品出口增加0.31% (UNCTAD,
1999)。電子產業出口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
由外商直接投資推動的。電子產業中三資企業出
口額占電子產業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94 年的57.
35%增加到2003 年的83.72%, 年均增長36.8%,
其中外商獨資企業所佔比重從1994 年的20.84%
增加到2003 年的59.43 %, 年均增長47.37 %,
均高於電子行業合計出口額31.17 %的平均增
長率。
3.電子行業出口競爭力的變化
我們利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來衡量電
子產業競爭力的變化。一般而言, RCA<1, 則表
明該國在該產業或產品上處於比較劣勢; 若RCA>
1, 則表明該國在該產業或產品上處於比較優勢,
RCA 越大則比較優勢越大。RCA 指數大於2.5 表
示具有極強的出口競爭力; RCA 指數介於1.25 和
2.25 之間表示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介於0.8 和
1.25 之間表示具有中等競爭力; 小於0.8 表示競
爭力較弱。由於數據收集上的困難, 本文採用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中辦公設備及電子
產品(Office machines and telecom equipment) 的數
據來近似地替代電子工業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RCA。分析表明, 中國辦公設備及電子產品的
RCA 值持續增加, 從1990 年的0.58 提高到2003
年的2.11, 從競爭力較弱發展到具有比較強的競爭
力, 辦公設備及電子產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也從
1990 年的1.05%增加到2002 年的12.64%
⑵ 福州華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福州華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11月11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光學晶體、光學元器件、光學鏡頭的研發、生產、加工、批發、代購代銷等。
法定代表人:王小鴻
成立時間:2011-11-11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10410006196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葉下村121-1號1號樓第5層502室
⑶ 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成就
2008年1月 福晶公司推出高損傷閾值,長壽命,超低剩餘反射率(R<0.05%@1064nm, R<0.1%@532nm)的LBO鍍膜產品。 2007年10月 福晶公司推出Q-開關產品。 2007年7月 福晶公司膠合,光膠生產線擴產至100萬對/年。 2007年4月 福晶公司推出光學薄膜濾光片(OTF)產品,包括全波段CWDM,DWDMFTTx, GFF及各種截止濾光片。 2006年10月31日 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工商注冊,正式成立。 2006年9月 福晶公司推出GTR-KTP新產品。 2006年6月15日 福晶公司光學生產線開始正式投產。 2006年6月10日 福晶公司全體股東一致同意將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3月 福晶公司研發成功光膠產品並開始批量供應。 2005年12月 福晶公司繼續收購青島海泰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股份,持股比例上升到72.73%。 2005年11月 福晶公司引入6 sigma培訓計劃。 2005年5月 福晶公司啟用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提升了客戶服務能力。 2005年3月 福晶公司增資到注冊資本9500萬元,進一步加強了公司的實力。 2004年12月 福晶公司擴增10台Nd:YVO4單晶提拉爐。 2004年12月 投資參股杭州科汀光學技術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100萬元。 2004年6月 福晶公司成功開發LBO機拋 生產工藝。 2004年5月 組建美國銷售服務公司CASTECH INCORPORATION。 2004年2月 建成全球最大的年產30萬對低功率用Nd:YVO4+KTP膠合晶體生產線。 2004年1月 福晶公司研發成功非線性晶體BIBO。 2003年5月 投資設立青島海泰鍍膜技術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000萬元。 2003年6月 福晶公司LBO單晶生長工藝獲得重大突破,獲得有晶面高質量低吸收晶體。 2002年8月 LBO晶體表面增透膜膜系及制備工藝獲中國專利,專利號94106609.6。 2002年5月 投資控股青島海泰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100萬元。 2002年2月28日 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資至注冊資本9000萬元。深圳市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上海鼎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福建華興創業投資公司增資成為公司的股東。 2001年12月 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2001年10月 福建晶體技術開發公司改制為福建福晶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7650萬元,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LBO,BBO和Nd:YVO4專利等資產折股進入公司。 2000年1月 福建晶體技術開發公司遷入新落成的華晶樓。 1999年12月 LBO晶體獲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頒發的「中國發明專利金獎」。 1998年11月 研發成功低功率用Nd:YVO4+KTP膠合晶體組件。 1997年 中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第三次仲裁:華閩違約再賠償物構所850萬人民幣。 1996年 中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第二次仲裁:華閩賠償物構所1200萬人民幣,注銷科鳳激光有限公司。 1996年3月 BBO改進的生長方法獲得中國專利,專利號92112921.1。 1996年2月 LBO晶體器件獲得日本專利,專利號2023845。 1994年2月 在美國馬里蘭州設立晶體加工點。 1993年11月 KD*P晶體生長獲得中國專利,專利號92244877.9。 1993年 BBO晶體獲中國專利局「中國發明專利金獎」。 1992年 福建晶體技術開發公司首先開發成功Nd:YVO4和YVO4晶體,並開始批量生產。 1992年 福建晶體技術開發公司與華閩,香港鳳凰合資創辦福建科鳳激光有限公司。 1991年 LBO晶體獲國家發明一等獎 。 1990年 LBO晶體被美國激光雜志評為1989年激光十大產品之一。 1990年 LBO晶體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0年8月20日 福建晶體技術開發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由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全資擁有,晶體材料正式走上產業化的道路。 1990年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LBO晶體器件獲得中國的專利,專利號CN88102084.2。 1989年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LBO晶體器件獲得美國的專利,專利號:4,826,283。 1989年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第一次派人參加日本INTEROPTO國際光電展 。 1988年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BBO晶體生長獲得中國專利,專利號85101617.0。 1988年7月8日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批准成立中科院福建晶體技術開發公司。 1987年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BBO晶體被美國激光雜志評為1987年度激光十大產品之一。 1986年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向客戶提供了第一塊BBO晶體。 1986年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BBO晶體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 1985年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第一次派人參加歐洲LASER國際光電展 。 1983年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KAP晶體開始出口美國 。 1983年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第一次派人參加美國CLEO國際光電展。 1982年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ADP,KDP晶體開始出口美國。 1981年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第一塊晶體PET出口美國。
⑷ 福建省霞浦縣華晶塑膠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怎麼樣
福建省霞浦縣華晶塑膠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是2006-05-15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霞浦縣三沙鎮三沙街247號。
福建省霞浦縣華晶塑膠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50921786943923P,企業法人葉寶金,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福建省霞浦縣華晶塑膠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玻璃纖維增強塑料製品製造。(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福建省霞浦縣華晶塑膠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⑸ 泉州華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泉州華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03-16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英都鎮恆坂閥門基地億豪強公司D幢。
泉州華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50583MA2Y31K08D,企業法人洪景坤,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泉州華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新能源技術研發;研發、生產、銷售:太陽能光伏組件、光伏產品;太陽能發電工程的設計施工;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業務,但涉及前置許可、國家限定公司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和技術除外。(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泉州華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⑹ 福建中科多特教育投資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多特兒童專注力,是福建中科多特教育投資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專注力項目"教育示範基地,擁有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專業科研力量,並結合國內外領先的心理學、教育學、腦科學理論,建立了以提升兒童專注力為目標、以發育兒童腦智能為根本、以引領智慧家庭教育模式為准則的權威兒童教育連鎖機構。
法定代表人:張修強
成立時間:2015-06-01
注冊資本:213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00010005591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洪山鎮楊橋西路155號華晶樓四層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