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行國債 通貨緊縮
說簡單點吧!通貨緊縮就是社會需求不足,產品出現供過於求;收入下降消費不振,經濟發展緩慢;發行國債,相當於於國家向社會(例如企業、個人等)募集資金,國家財政把募集來的自己進行投資,例如基礎建設(如公路、港口、橋梁等)、資源生產設施(如水利、發電廠等)、重點企業項目等等,以上這些建設完畢後其本身會生產出新的資源和產品,既再生產活動;這樣就會拉動社會需求,因為國家投資這些必然要花錢購買原材料、雇傭人工增加就業;那麼相關上下游企業和個人就會受益,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和消費;也可以說為增大固定投資規模。
而減少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就是以上的反向操作;通貨膨脹就是需求過剩,出現供不應求;引發物價上漲,經濟過熱;所以減少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就是:既減少固定資產投資是減少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經濟活動,即減少固定資產再生產活動。固定資產再生產過程包括固定資產更新(局部和全部更新)、改建、擴建、新建等活動。
2. 發行國債是擴張性貨幣政策還是緊縮性貨幣政策
用國債吸引社會上的流動資金,是減少現金流,屬緊縮性。
3. 通貨緊縮的解決辦法為什麼要用發行國債
緊縮就是把錢收起來,讓百姓手中的錢少;那麼發行國債,大家把錢用來買國債,手中的錢(可用的錢)自然少了
4. 通貨緊縮為什麼要增發國債
增發國債的基本目標,是減少現金的流量。從一般意義來講,它可以是抑制通脹的手段之一,但並不具備必要條件。
增發國債本身根本就不是解決通貨緊縮的方法。增發國債後,用籌集到得錢進行再投資,才是解決通貨緊縮的方法。簡單點,經濟形勢不好時,大家都不敢用錢,那錢就像廢紙一樣堆在銀行了,沒有流通起來,流動性弱,東西造出來沒人買,經濟進一步惡化,既然發生了這種情況,好吧,大家都不買東西,政府就來代替你們買,用發行國債得錢來搞建設。
如果光增發國債,但又不搞建設,反而還會產生通貨緊縮的效果。比如,現在中國就面臨了通貨膨脹得壓力,國家就拚命發國債,向商業銀行系統發行票據,但其實就放在那裡不用,而且還限制很多項目上馬。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個產生通貨緊縮的效果,降低當前的流動性。
凱恩斯還有個公式地,比如,存款准備金率為5%時,發行1億美元的國債,相當於市面上減少20億美元的錢。市面上,錢錢越少,通貨緊縮壓力越大。
5. 寬松或者緊縮的貨幣政策如何影響國債收益率
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當國債不存在償還困難的情況下
國債收益率反映的是市場對經濟的信心,在票面利率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市場將並不缺錢,而且還伴有通脹的風險,這樣收益率就會降低。反之,市場將因為缺錢導致收益率提高。
第二種:當國債存在償還風險的情況下
如果市場認為國債存在風險時(如現在希臘、西班牙),則會以相對廉價的方式出售,這樣雖然收益率高,但存在兌現風險,這時貨幣政策影響相對較小。
6. 有人說適宜在通貨膨脹發行國債,也有人說在通貨緊縮發行國債,都有道理,求高人指教!求詳細!
我認為,兩者沒有可比性。主要是看國家發行的國債對象是誰,說白了就是國債的買家是誰。拿中國來講把,中央政府發行國債,買家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中國人民銀行(有發行貨幣權利的機構),另一方面是普通民眾和其他銀行(包括除了人民銀行之外的一切有購買能力的人或者機構)。可以這么講,如果中央發行的國債讓人民銀行買去了,那麼就等同於人民銀行或中國政府又向中國市場投放了等同於國債規模的貨幣。相對應,如果國債被普通銀行和民眾買去了,就相當於人民銀行或中央政府從市場中暫時收回來一部分錢,但是請注意是暫時的,因為終究這部分錢還是會被花回到市場中,但是這種暫時的資金回籠也會暫時的起到收縮人民幣數量壓制通貨膨脹的作用。
謝謝,只是個人看法,不對之處還請專業高人指點迷途
7. 發放國債是應對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
發行國債既可以抑制通貨膨脹,也可以防止通貨緊縮:
1、抑制通貨膨脹。將社會上閑散資金收起來,實現資金回籠。抑制通貨膨脹只是短期的,最後政府收回時,膨脹又可能重新出現,所以政府很少用這種方法
2、應對通貨緊縮。當國內經濟蕭條,內需不足時,政府發行國債把老百姓手中的錢聚焦起來集中搞建設,拉動經濟增長。
(7)貨幣緊縮國債擴展閱讀:
發行目的
1、籌措軍費
在戰爭時期軍費支出額巨大,在沒有其他籌資辦法的情況下,即通過發行戰爭國債籌集資金。發行戰爭國債是各國政府在戰時通用的方式,也是國債的最先起源。
2、平衡財政收支
一般來講,平衡財政收支可以採用增加稅收、增發通貨或發行國債的辦法。以上三種辦法比較,增加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種好辦法但是增加稅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稅賦過重,超過了企業和個人的承受能力,將不利於生產的發展,並會影響今後的稅收。
增發通貨是最方便的做法,但是此種辦法是最不可取的,因為用增發通貨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其對經濟的影響最為劇烈。在增稅有困難,又不能增發通貨的情況下,採用發行國債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還是一項可行的措施。政府通過發行債券可以吸收單位和個人的閑置資金,幫助國家渡過財政困難時期。
但是赤字國債的發行量一定要適度,否則也會造成嚴重的通貨緊縮。
3、籌集建設資金
國家要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為此需要大量的中長期資金,通過發行中長期國債,可以將一部分短期資金轉化為中長期資金,用於建設國家的大型項目,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4、借換國債的發行
借換國債是為償還到期國債而發行,在償債的高峰期,為了解決償債的資金來源問題,國家通過發行借換國債,用以償還到期的舊債,「這樣可以減輕和分散國家的還債負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債
8. 為什麼通貨緊縮的時候要發行國債
國債就是為了吸收民間存款,用於投資。在緊縮的時候要擴大貨幣供應,擴大投資,這也是一個渠道。
9. 財政部發行國債屬於緊縮性財政政策么為什麼
是擴張性財政政策。財政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根據財政政策對經濟運行的不同影響,可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在經濟衰退時期,通過發行國債,增加財政支出和減少稅收,以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率,使經濟盡快復甦,這稱之為擴張性財政政策。
(9)貨幣緊縮國債擴展閱讀:
1.
「我們反思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教訓是多方面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說。她認為,金融對外開放應與內部改革相結合,缺乏管理的開放和銀行體系的脆弱會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而短期投機性資本的異常流動有可能構成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各國應對外資過度追逐國內資產保持警惕。
2.
相對於周邊國家,我國受金融危機影響要小很多。為緩解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支持受到危機沖擊的亞洲國家和地區盡快走出困境,我國在向世界承諾保持人民幣不貶值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的積極措施和政策。
3.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說,面對當時通貨緊縮壓力,我國在危機發生之後宣布啟動擴張性積極財政政策,最具代表性措施是增發長期建設國債,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化經濟結構。這些措施對穩定中國經濟,改善投資環境,以及帶動亞洲經濟復甦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4.
在金融改革方面,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不久,我國於1997年11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重要性。在隨後的改革中,財政部於1998年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注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補充資本金,並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銀行不良資產。
5.
在近幾年中,以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為代表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引人注目,這3家銀行相繼改製成股份公司並登陸香港或內地股市,繪就了中國金融改革史冊中的精彩篇章。中國農業銀行目前也在積極推進內部改革,為股份制改革做准備。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將步入新的征程。銀監會統計部副主任兼研究局副局長劉春航表示,這些針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措施使銀行的資產質量和資本充足率都有所提高。
6.
針對亞洲再次成為大量國際資金流入重點市場,國際收支失衡壓力增大的情況。吳曉靈表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著世界經濟失衡和國內經濟失衡雙重挑戰,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來自於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對此,我國政府已有充分的認識,並採取綜合措施調整經濟結構。
參考資料:中國經濟網——從特別國債開始
我國將更多使用財政、貨幣政策"
10. 通貨緊縮時發行國債的目的
通縮時,發行國債,主要是運用財政支出即政府消費的方式,政府消費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性消費,指政府重大工程、基礎設施建設,來促進就業。另一種是轉移支付的方式,進行社會保障系統,轉移成居民的收入,來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增發國債本身根本就不是解決通貨緊縮的方法。增發國債後,用籌集到得錢進行再投資,才是解決通貨緊縮的方法。簡單點,經濟形勢不好時,大家都不敢用錢,那錢就像廢紙一樣堆在銀行了,沒有流通起來,流動性弱,東西造出來沒人買,經濟進一步惡化,既然發生了這種情況,好吧,大家都不買東西,政府就來代替你們買,用發行國債得錢來搞建設。 如果光增發國債,但又不搞建設,反而還會產生通貨緊縮的效果。比如,現在中國就面臨了通貨膨脹得壓力,國家就拚命發國債,向商業銀行系統發行票據,但其實就放在那裡不用,而且還限制很多項目上馬。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個產生通貨緊縮的效果,降低當前的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