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投資中的哲學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投資中的哲學

發布時間: 2021-06-05 12:10:35

A. 投資哲學有哪幾種基本類型 你怎樣看待不同類型的投資哲學  

哦,這個問題有點難,題目太大了……
我試一下吧,簡單說說我的理解,僅供參考。
我的認識是這樣的,投資大概分為兩種,價值投資和趨勢波段投資(投機)。
價值投資就是要努力找到優秀的目標,低價買入並耐心持有,與目標共同成長,分享成長的收益。目標有時很難找到,低價有時需要等好久,成長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難免會遇到挫折調整,對人的考驗是很大的,當然,如果你是那個幸運兒,最後的收益也會是驚人的!
第二種趨勢波段投資與價值投資不同,它需要你有精準超前的眼光,能夠看清未來一段時間(幾小時,幾天,幾周或幾個月)的趨勢,逢低買入,逢高賣出,有時操作會很頻繁。不放過每一次波動,可以做多看漲,也可以做空看跌。
以上兩種投資哲學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就像自然界中的生物,有的每日辛勤勞作獲得生存,有的忍受飢餓,潛伏許久後一擊必中獲得生存,各自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B. 股票投資哲學

「股市是一個消滅聰明人的地方。」「用搞人際關系的方法去炒股,無異於顛倒黑白。」「炒股是一個比拼長久耐力的地方」……

我認識10年以上的朋友不多,小J是其中一個,他也是中國的第一代股民,已經有了15年的炒股歷史。說到他的抄股斬獲,各種未經證實的版本比較多,比較靠譜的是他憑借最初十幾萬投入,如今已在股市上有超過180萬的資金盤子。

如果你想成他身上套到所謂炒短線的經驗,小J一定會怒目而斥,告之你「好的公司股票永遠要持久,一直到他沒有生氣」、「財富需要你的忠誠」、「價值投資是賺看得到的錢」……

小J回顧自身15年炒股軌跡,說自己恰好歪打正著,吻合了巴菲特「價值投資」的基本理念。小J認為,中國股民大多懂「價值投資」的道理,但能堅持的很少,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股民散戶並未從股市上獲得多大收益的根本原因。

在飯桌邊,小J給俺擺出了價值投資幾個關鍵數字:

內在價值(這是價值投資的核心)=年度收益(稅後收益)+ 攤消 — 年度資本支出 除以 長期國債貼現率

每股理論價格=內在價值 除以 總股本

市值=現在股價X總股本

PE市盈率=現在的股價 除以 今年每股贏利

安全邊際=內在價值-市值

小J舉例說,為什麼目前工商銀行的市值超過了花旗銀行被人傳為笑話,就是因為他的市值超過了它的內在價值。就市盈率而言,小J認為,銀行類的合理市盈率在30-35倍;酒類合理的市盈率是35-40倍;鋼鐵的合理市盈率不能超過20倍(因為低端,整合性不強)。但小J說,這個市盈率也不是科學的,是相對的。此外就是72規則,即 72 除以 收益增長率 = 每年的收益增長率,如果該股份每年的收益增長率達到30%,這樣的好股建議長期持有。當然,這樣的好股不多 。再次,就是安全邊際,如果按照以上計算公式,股價還在安全邊際里,建議不要拋出。

就剛剛發生的「黑色星期二」,小J跟大多數觀點不一樣。他認為,這是說明中國股市正走向成熟。他認為,即將發行的長期國債已把利率從3.37提高到3.81,這必然影響到上市公司內在價值,而債率提高導致股票的合理目標價調低。

說完這么多道道,小J再次告誡俺,股市沒有規律,特別要警惕所謂的預見和規律,「所謂認為已經漲到高位就不可能再漲,所謂跌到低位就不可能再跌的心理預期」都是不靠譜的,小J再次借用芭菲特的話,「股市就是這樣一個地方,50%是技術,50%是藝術,50%是傳說。」

小J認為,按照巴菲特的定律,只要是市場,就一定會有泡沫。對於大多數股民看著自己拋出的股票持續上漲後悔的心理,小J認為「你沒賺到錢,並不意味著你虧了」,「好的基金經理只賺合理的錢。」「很多人財務不成功的原因,是因為太害怕失敗。但你如果避開了失敗,也就避開了成功」。

小J告訴俺,他目前只是持有兩個股份,雲鋁股份和民生銀行。這兩個股份都是在大概4元的價位入貨了,已經持有了兩年多,目前均漲到了12-16元。小J認為按照價值投資理念,雲鋁股份還有機會。

結合自己的投資實踐,小J更是把巴菲特的「不熟不做、集中投資」八個字奉為投資金玉良言。巴菲特老人家說過,「投資過程中,不要關心您知道了多少,最重要的是你要真實的知道你那些不知道。」
小J說,關於不熟不做,很多投資者都比較認可,主要意思就是不熟悉不了解的上市公司不去參與,把自己投資的目標限制在自己能夠理解的范圍內。關於集中投資,那就是集中投資策略,在實際投資過程中,建議投資者將股票適當集中,手中的股票控制在兩到五隻以內,便於跟蹤。

此外,結合國內市場的情況,巴菲特投資理念中的「三要三不要」也值得投資者借鑒。「三要」是指:

一、要投資把股東利益放在首位的上市公司。這些公司經營穩健、講究誠信、分紅回報高,這樣可確保投資的保值和增值。

二、要投資資源壟斷型行業。巴菲特對中海油等資源壟斷型公司的投資,近期獲得豐厚的回報,這說明投資資源壟斷型行業是未來的一種趨勢。

三、要投資容易了解、前景看好的公司。在投資過程中,只有上市公司前景廣闊,後市才會出現大機會;只有公司經營情況被投資者充分了解,這些機會才便於把握。

巴菲特「三不要」是指:

C.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什麼

被譽為股神,他的投資哲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招式一: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當很多投資者認為「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時候,巴菲特卻認為,投資者應該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然後小心地看好它,因為他覺得:在時間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決策次數少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資決策多的要高,就好像獨生子女總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顧多一些,長得也壯一些一樣。「股神」尚且認為自己由於自身精力和知識的局限,很難對很多的投資對象有專業深入的研究,更何況是普通投資者呢?
招式二:生意不熟不做
中國有句古話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也有一個習慣,不熟的股票不做。2000年初,網路股高潮的時候,巴菲特卻沒有購買。那時大家一致認為他已經落後了,但是現在回頭一看,網路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瘋狂的投機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現了其穩健的投資大師風采,成為最大的贏家。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做任何一項投資前都要仔細調研,自己沒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倉促決策。比如現在大家都認為存款利率太低,應該想辦法投資,覺得不投資就難過。其實巴菲特告誡我們「有些投資熱潮,不參與可能比參與更好。」他強調一個投資目標,就是先求保本。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穩定增值的條件。
招式三:長期投資
有人曾做過統計,巴菲特對每一隻股票的投資沒有少過8年的。巴菲特曾說「短期股市的預測是毒葯,應該把它擺在最安全的地方,遠離那些在股市中的行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資人」。不幸的是,我們看到的更多的卻是相反的例子,許多人追漲殺跌,到頭來只是為券商貢獻了手續費,自己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不妨算一個賬,按巴菲特的低限,某隻股票持股8年,買進賣出手續費是1.5%。如果在這8年中,每個月換股一次,支出1.5%的費用,一年12個月則支出費用18%,8年不算復利,靜態支出也達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可以這么說:不少成功者往往是因為長抱不動,而不少失敗者往往是因為經不起不斷買進和賣出的誘惑。
招式四:逆向操作
中國有一種愛拚才會贏的文化,巴菲特提到,如果想要在股市賺錢,你必須在別人非常貪心的時候非常害怕,在別人害怕的時候貪心。所以投資的時候,第一,你要常常跟自己的天性對抗,因為天性常常會帶領你到一個錯誤的投資決策。第二,你要常常去體察周圍的環境。當你感受到環境愈來愈貪婪時,就要勇於說「no」;反之,你要勇於說「yes」。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一種新時代的減壓哲學,何仿讓減壓投資創造我們未來中長期的財富及幸福人生。

D. 投資有什麼哲學

不知你投資的是什麼,但凡是投資,就涉及到投資的根據問題,你的投資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還是建立在對未來的美好願望上將直接決定成敗,所以對投資根據的哲學批判是必要的。而你的投資根據是如何得到的,則跟哲學中的邏輯演繹有關,是用的演繹推理還是歸納法將會遇到不同的問題。

E. 投資哲學有哪幾種基本類型

你好,投資哲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風險型,一種是保底型,你可以自己參考。

F. 你的投資哲學是怎麼產生的

投資需要信仰,投資需要原則。這個世界多元,不同投資風格充盈期間,才造成市場變化莫測。我們有必要梳理思路,形成投資哲學和思想,應用於投資實踐。我們整理了如下七條原則,希望能有助於撥開迷霧,認識投資本質。一、基本規律存在原則。哲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這個世界是否有其根本規律?對此各人有不同的見解。不過,形成於千年之前,並至今深刻影響我們生活的主流哲學思想,往往承認基本規律的存在。二、世界之復雜性原則。我們承認這個世界背後有根本規律,但一旦我們立足研究其中的規律,卻又發現,這個世界之復雜性和可控性,往往超過我們的理解能力和范圍之外。思辨的說,世界的復雜難以規律化,本身就是一條根本規律。三、人性復雜性原則。四、中庸之道原則。所謂中庸之道,也叫中和之道。其本質在於,要達到最佳狀態,各種因素要恰到好處,恰如其分,不走極端。五、周期往復原則。這個世界的背後,有一些因素是往返循環,周而復始的。這些規律恆久不變,因而能成為基本規律。六、時間為友原則但凡能被稱為基本規律的,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歷久彌新。世界上有兩類事情,一類是和時間做朋友的,隨著時間流逝,越容易進步,接近成功;另一類事情是和時間做不了朋友甚至做敵人的,隨著時間流逝,離反而成功漸行漸遠。、七、追求大愛原則。

G. 如何形成自己的投資哲學

您好,一般形成自己的投資哲學,需要多看一些投資的書籍,以及向成功人士學習,具體是這樣的,希望能幫到你。

H. 投資哲學的作用

投資就是獲取利益和金錢,哲學是探究真理,投資哲學說白了就是詞語組合,去找到投資裡面的技巧,找到做好的規律還有辦法去獲取收益。

I. 應具有怎樣的投資哲學

投資需要信仰,投資需要原則。這個世界多元,不同投資風格充盈期間,才造成市場變化莫測。我們有必要梳理思路,形成投資哲學和思想,應用於投資實踐。我們整理了如下七條原則,希望能有助於撥開迷霧,認識投資本質。
一、基本規律存在原則。
哲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這個世界是否有其根本規律?對此各人有不同的見解。不過,形成於千年之前,並至今深刻影響我們生活的主流哲學思想,往往承認基本規律的存在。
二、世界之復雜性原則。
我們承認這個世界背後有根本規律,但一旦我們立足研究其中的規律,卻又發現,這個世界之復雜性和可控性,往往超過我們的理解能力和范圍之外。思辨的說,世界的復雜難以規律化,本身就是一條根本規律。
三、人性復雜性原則。
四、中庸之道原則。
所謂中庸之道,也叫中和之道。其本質在於,要達到最佳狀態,各種因素要恰到好處,恰如其分,不走極端。
五、周期往復原則。
這個世界的背後,有一些因素是往返循環,周而復始的。這些規律恆久不變,因而能成為基本規律。
六、時間為友原則
但凡能被稱為基本規律的,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歷久彌新。
世界上有兩類事情,一類是和時間做朋友的,隨著時間流逝,越容易進步,接近成功;另一類事情是和時間做不了朋友甚至做敵人的,隨著時間流逝,離反而成功漸行漸遠。、
七、追求大愛原則。

J. 《道德經》中的投資哲學有哪些

這十二個字是「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這並不是《道德經》中最為人熟悉的一句,但在我看來卻蘊含著深刻的投資哲學。
「道生之」講的是一個優秀企業的根本。「道」指的是規律。只有有效掌握行業經濟運行規律的企業,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牛股。《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掌握了「道」的企業,無論其起始多麼渺小卑微,最終都會長成參天大樹,正所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打開可口可樂1896年的年報,你會發現這家公司的「道」在100多年以前就已經種下了。盡管那一年可口可樂收入僅有14.8萬美元,其總裁Asa Candler說,「我們努力告訴全世界,可口可樂是一種平價的卓越商品,將給全人類帶來健康和美好。」2012年,可口可樂的收入已經高達480億美元。可以說,每一個真正優秀的企業都必然是「道生之」的。
即便是一個有「道」企業,也需要注意,在行業和市場的演進中,「道」作為指導性的規律也會發展變化。一個例子是我們過去投資的蘇寧電器(行情 股吧 買賣點) ,就是掌握了低成本這個規律,通過不斷開店實現規模效應,成就了數十倍的回報,也成就了一個經典的成長股故事。但是近年來電商的興起,以更低成本沖擊了蘇寧的「道」,逼迫其也不得不走電商之路甚至更名,去尋找新的「道」。無論蘇寧的變革成功與否,其積極進取、斷腕求「道」的精神是令人欽佩的。
我們日常投資中看到的很多企業,並非是「道生之」者,而是「勢生之」者。往往是一個政策性的機遇,或者是一類產品的突發性需求,搞定了少數大客戶,導致了某個企業迅速成長,使之賺了錢也上了市。特別是在中小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創業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中,這類企業為數較多。它們本身並沒有掌握行業經濟運行發展的規律,一旦勢不在,就將曇花一現,最近頻頻出問題的光伏行業的多家企業就是很好的實例。因此,對於「勢生之」的企業我們要非常小心。
「德蓄之」對於投資而言也至關重要。「道生之」之後,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商業道德,無論多大的企業,最終不能「蓄之」。特別是企業上市之後,季報年報的壓力巨大,更可能會在經營管理中越出道德的底線。近幾年美國發生的安然、泰科等過去都是大牛股,就是因為「德」上的問題,終不能持續,甚至破產清算。中國很好的例子就是乳品行業的幾家公司,他們在發展初期就掌握了乳品行業的「道」,即通過常溫奶和利樂包裝解決了降低成本和運輸半徑的問題,迅速擴大市場,也在一段時間內為投資者收獲了極高收益,但忽視了「德」之後,竟然導致了整個乳品行業信譽的全面失去。由此可見,在分析企業時,一定要對其「德」作充分的評估。
「物形之」,從選股投資的角度看,我認為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企業的經營性因素,例如商業模式、行業特徵等會形成企業業務的特定狀態。例如,航空公司就是以重資產、產品(客座)過期快為特徵的,因此盈利波動性大,這是其商業模式決定的。二是指企業的治理、機制、管理、文化等軟性的制度性因素,也會對企業的成長狀態產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公司的治理,決定企業的管理者能否與企業的股東「在一條船上」,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
「勢成之」很容易理解,是指企業面臨的形勢和機遇。一家企業如果掌握了「道」,有「德」同時有很好的「形」,當「勢」來的時候,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很好的投資標的。
必須要強調的是,「勢」固然重要,但是並不是關鍵因素。可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獲取的信息絕大部分都是只是「勢」。每天的信息轟炸,賣方研究員大量研究報告出爐,買方研究員挑燈夜讀,關注的焦點往往是政策的變化、經濟數據的公布、新產品的推出、產品的銷售、項目的進展、報表的披露等,這一切都只是「勢」!在投資中,僅關注「勢」而忽視「道」、「德」和「物」,就如同一個園丁只關心什麼時間下雨,而不關注種的是什麼樹,不關注陽光、土壤和水一樣。
筆者有幸在國外讀過MBA,也討論過上千個公司和投資案例,我深感對於選股的指導,可能還是2500年前老子提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這十二字簡單透徹。當然,《道德經》綿長深邃,其蘊含的深刻哲理遠超我所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