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森納爾投資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森納爾投資

發布時間: 2021-06-04 08:28:05

❶ 尼羅河的綜合開發,以及納賽爾水庫的利弊

尼羅河的綜合開發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尼羅河流域就全流域平均而言,是水資源短缺的地區。限於流域內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目前水資源的利用仍以農田灌溉為主,而且除埃及以外,水資源短缺問題尚不突出,但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入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源將嚴重不足,需要流域內各國加強合作,合理、充分開發尼羅河水資源。為了動態地反映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提高、范圍擴大的全過程,下面按時間順序,以利用河水的主要途徑為標志劃分5個階段加以敘述。

公元前三四千年至19世紀20年代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主要發展引洪漫灌,也開始修建蓄水水庫,採用自流引水和提水灌溉。

尼羅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始於沙漠失水區。在埃及,水文測量和河水開發利用至少已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早在公元前3400年,埃及就掌握了尼羅河定期泛濫的規律,沿尼羅河谷地引洪漫灌,發展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一種傳統的灌溉方法一圩垸灌溉(Basin lrrigation)。每年汛期通過水渠將洪水引入面積不等的圩垸,水深1~2m,停留40~60天,淤積的泥沙成為一年一度的寶貴肥源。當河水位下降時,瀦水流回尼羅河,即行播種小麥、豆類等作物。除引洪漫灌的方式,也修建過灌溉水庫和採用提水灌溉的。據說,在公元前2700~2600年間,埃及曾在開羅東面30km的一條稱為瓦迪加拉瓦的河上修建了一座叫埃爾發拉的壩,以攔蓄山區的洪水。很早以前,埃及就出現了吊桶汲水灌溉,但是灌溉面積不大,而且沖積物含量很低,因而不能肥田。除埃及外,蘇丹北部尼羅河沿岸也發展了類似的傳統灌溉農業。

19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初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在繼續引洪漫灌的同時,建閘壅水,引枯水灌溉,提高農田復種指數。

初具規模的常年灌溉始於1 9世紀20年代,1826年進行了尼羅河岸改善丁程並開挖了深渠系統,從而增加了灌溉面積。1843年埃及決定在尼羅河上建閘,以控制、抬高枯水位進行常年灌溉井宜泄洪水。1861年舀先在開羅以北23km羅塞塔和杜姆亞特支流上建成2座水閘,即三角洲(Delta)閘。這是尼羅河最早出現的大型壅水工程.標志著埃及的灌溉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至20世紀初又陸續興建了齊夫塔(Zi{ta)、阿西尤特(Assyut)、伊斯納(1sna)等水閘,壅水工程的建成和使用,使埃及在枯水期獲得灌溉用水,從此傳統的圩垸灌溉開始向常年灌溉過渡。埃及的灌溉面積從1820年的126萬hm2增至1907年的227萬hm2,相應的復種指數也由1提高到1.43。

20世紀初至60年代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修建年調節水庫,調節年內徑流,提高年徑流利用程度,並開始河流的綜合利用。

隨著常年灌溉的擴大,復種指數的提高,復種作物需水量的不斷增加,自然徑流已不敷灌溉需要,於是進一步開發利用的目標就轉向主要來自季節豐水區的大量汛期洪水。為了蓄洪濟枯,1902年埃及在阿斯旺建成尼羅河上的第一座水壩一阿斯旺老壩,庫容l0億m3,灌溉面積16.8萬hm2,這是尼羅河最早出現的現代化蓄水工程。老壩先後兩次加高,1912年加高6m,庫容增至25億m3,新增灌溉面積8萬hm2,1932~1933年第二次加高8m,庫容達到50億m3,壩高達到83m,增加灌溉面積。萬hm2,目前灌溉面積有32.8hm2,左岸有一座水電站,該壩還設有通航船閘。1937年埃及又在蘇丹境內喀土穆以南48km的白尼羅河上建成傑貝勒奧利亞(JebelAulia)水壩,庫容35億m3,枯水季節向埃及放水,灌溉面積33.7萬hm2。

除了興建上述水壩外,埃及還增建了納賈哈馬迪(NagHammadi)閘(1930年)和伊德費納(Edfina)閘(1950年),並對其它水閘進行加固、改造或重建。

這樣,自阿斯旺老壩以下沿尼羅河谷至三角洲,埃及已具備完整的灌溉系統。伊斯納閘左岸為阿司風渠,長125km,右岸為卡拉比亞渠,長225km。納賈哈馬迪閘以上則分東一西納賈哈馬迪渠。阿西尤特閘左岸有易卜拉希米亞渠,長317km,夏季流量30~80m3/s,洪水期達500—900m3/s,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渠之一。此外,另有優素福河從該渠引水至法尤姆綠洲。這些渠與尼羅河大致平行,灌溉尼羅河西岸的狹長地帶。三角洲地區共有4條乾渠,伊斯梅利亞渠、陶菲克渠、米努夫渠和布梅拉渠。其中伊斯梅利亞渠長123km,流量100m3/s,東接埃及蘇伊士運河,除了用於灌溉還可通航。所有十渠又依次分出眾多支渠,組成嚴密的灌溉網。1966年灌渠總長已達25500km。

灌渠每年2-12月放水,1月份停水進行歲修,灌溉方式為輪灌,輪灌期隨作物而異。

此外,埃及對於排水也十分重視,1964年排水渠總長達22000km,其中暗管排水總長為12000km,捧水干支渠已初步形成系統。同時埃及還大力發展提水灌溉並控制自流灌溉。

蘇丹的常年灌溉始於20世紀20年代。青、白尼羅河之間廣大的傑濟拉平原具備發展大面積自流灌溉農業的優越條件。]925年青尼羅河建成森納爾(sennar)水壩,庫容7.8億m3,從此自流灌溉取代了機泵提水灌溉,植棉面積迅速擴大,1951—1952年森納爾水壩加高擴建,庫容增至9.3億m3。1988—1959年傑濟拉灌區面積已達42萬hm2。

蘇丹獨立後又在傑濟拉灌區(MainGezira)西酉開辟曼吉爾灌區(Mangil Extension)。自1957年起至1963年分五個階段建成,總計發展灌溉面積25萬hm2。為了滿足新增灌區的農業用水,1960~1966年又在森納爾水壩上游興建規模更大的羅塞雷斯(Ro-seires)水壩,初期壩高57m.庫容達20億m3,後加高至68m,庫容增至74億m3,灌溉面積553hm2。

1964年蘇丹還在阿特巴拉河建成哈什姆吉爾巴(KhashannGirBa)水壩,開辟新的自流灌區以安置因阿斯旺高壩蓄水而遷居的5萬蘇丹入。水庫庫容為13億m3,可灌溉農田21萬hm2,60年代第一階段竣工,灌溉面積已達S萬hm2。

上述自流灌區均具有配套的灌溉系統,水渠縱橫,井然有序。如傑濟拉主灌區和曼吉爾分灌區各有一條總乾渠4m、流量168m3/s;曼吉爾總乾渠寬50m、深4m、流量186m3/s。兩條總乾渠分別向若干條乾渠(Major Canal)供水,每條乾渠又向支渠(MinorCanal)輸水,傑擠拉和曼吉爾兩大灌區總面積超過80萬hm2,由於管理嚴密、產量穩定、灌溉成本低,已成為非洲發展大面積自流灌溉農業的範例。

在這一段時期,尼羅河流域各國修建了一系列工程,雖然主要是為灌溉服務的,但一些工程也有一定的發電效益。

不過,在這一時期所建的水庫均屑年內調節水庫,為了防止泥沙淤積,一般採用排渾蓄清運用方式,只能蕾存當年洪水期的部分余水以補充翌年枯水期之不足,盡管如此,庫內淤沙仍然逐年增加,蓄洪能力每況盒下,一旦遇到枯水年份上述水庫就顯得無能為力。

此外,在本階段由於蘇丹現代灌溉農業的興起,影響到埃及夏季灌溉用水。為此,1929年埃及與英國簽訂了尼羅河水協議(Nile Water Agreement),對蘇丹傑濟拉農場的用水量和森納爾水庫的蓄水時間作了嚴格限制,埃及佔有480億m3,蘇丹可佔有40億m3(均以阿斯旺計算)的用水份額。這說明埃及、蘇丹開始出現用水矛盾。

為充分開發利用尼羅河水資源,埃及和蘇丹於1959年11月簽定了新的尼羅河水協議。該協議承認埃及、蘇丹的既得利益;同意在埃及興建阿斯旺高壩,高壩每年凈效益為220億m3,埃及享有75億m3,蘇丹則獲得145億m3,這樣埃及、蘇丹兩國的份額分別增至555億m3和185億m3;此外,兩國還同意在蘇丹興建招澤分水工程從而增加尼羅河水量,費用和利益均由兩國平分,並成立常設聯合技術委員會監督執行。新的協議體現了開發利用尼羅河水資源所出現的國際協作。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以修建阿斯旺高壩為標志,開始徑流的多年調節,提高枯水年的用水保證率,河流的綜合利用已初具規模。

前已述及,尼羅河水資源年際變化很大,有豐水年和枯水年之分,年徑流量最多曾達1510億m3,最少卻只有420億m3,相差懸殊,有的年份大量河水未經利用白白泄流入海,有的年份又遠遠不敷灌溉需要,解決上述矛盾的唯一辦法是在尼羅河興建多年調節水庫,容蓄豐水年的多餘水量以備枯水年所需。

尼羅河流域各國曾研究過「世紀蓄水計劃」,計劃在尼羅河上游干支流上修建一系列蓄水工程。該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工程:①修建蒙博托湖多年調節水庫,與維多利亞湖水庫共同調節徑流;②修建繞過蘇德招澤地的瓊萊渠以減少蒸發損失;③修建塔納湖多年調節水庫;④在阿特巴拉至瓦迪哈勒法之間的尼羅河幹流上修建一座年調節水庫(第四瀑布壩)。該計劃與修建阿斯旺高壩方案進行過比較。由於前者規模太大,實現的時間長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沒有採納,而決定先修建阿斯旺高壩。

大壩子1960年1月9日開工,1967年大壩基本建成,1970年工程全部竣工。

阿斯旺高壩建在老壩上游7km處的薩德埃阿利河谷,在開羅以南800km。最大壩高lllm,水庫總庫容1689億m3,有效庫容900億m3。水庫回水長500km,在埃及境內長約300km,稱為納塞爾湖,在蘇丹境內約200km,稱為努比亞湖。水庫平均寬度10km。水電站裝機12台,總裝機容量210萬kW,年發電量100億kW·h。

高壩建成後有效地消除了尼羅河水位的季節性能落。除去100億m3的平均蒸發、滲漏損失外,尼羅河每年可提供740億m3的穩定水量為埃及、蘇丹所用,比建壩前增加了220億m3。

高壩給埃及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多方面的,具體表現為:①保證了灌溉用水需要,可擴大耕地55萬hm2,並使上埃及尚存的38萬hm2耕地由圩垸灌溉變成常年灌溉。提高廠耕地夏種指數,使埃及農業增產25%,並在1 972~1973年、1980~1987年極枯水期挽救了農業。②控制洪水、消除水災。大壩建成後,埃及已戰勝了1964、1967、1975年3次大洪水。③高壩建成非洲大型水力發電站,為埃及提供廉價的電力,從而減少熱電站的燃料消耗。④改善航運條件,使尼羅河(埃及段)貨運量增至1000萬t。③減少下游灌渠的清淤工作,節約疏浚費用。⑥納賽爾湖發展為大型淡水漁場,漁獲量逐年增加,漁業資源潛力很大。⑦阿斯旺地區旅遊業得到發展,增加政府收入。⑧促進城鎮繁榮、增加就業機會。

埃及利用高壩增加的尼羅河水份額制訂了1960~1980年土地開墾計劃。計劃共12項,其中7項在下埃及三角洲周圍和西奈半島,另外5項在上埃及尼羅河谷地。總共計劃擴大耕地52.5hm2,至1980年埃及利用新增的尼羅河水份額已開墾土地47萬hm2。另外,從60年代起埃及通過擴建灌渠、興建抽水站分兩個階段將上埃及尼羅河谷32萬hm2耕地由季節灌溉改為常年灌溉。

但另一方面,高壩對生態環境和社會也產生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影響:①從庫區內遠遷和安置了13萬入,移民投資占總投資的25%。②泥沙淤積庫內,不但使下游失去一年一度的天然肥源,同時還引起下遊河床刷深。③破壞三角洲北緣沖淤平衡,引起尼羅河三角洲的侵蝕後退。④下泄淡水減少,導致三角洲地區水質變化。梅水倒灌,尼羅河口外沙丁魚嚴重減產。⑤常年灌溉面積擴大導致三角洲地區土壤次生鹽鹼化加劇、血吸蟲發病率上升。

當然,高壩的興建是出於埃及國民經濟的需要,盡管總費用高達5.9億埃鎊,但每年的經濟收益卻超過2.3億埃鎊。高壩建成運行以來,累計收益早已超過投資和損失。全面加以衡量認為利大於弊、得多於失。

蘇丹在這一時期繼續致力於尼羅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70年代仍優先發展灌溉、水電,增加對尼羅河水份額的使用。大型項目主要是興建賴哈德和凱納納灌區。

賴哈德(Rahad)灌區位於傑濟拉灌區東南賴哈德河岸,南北長160km、東西寬15—25km,總面積3160km2,可開墾27萬hm2土地。該灌區利用賴哈德河的青尼羅河水,採取提水灌溉和自流灌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灌溉。1973年在賴哈德築壩蓄洪。由於該河為季節性河流,旱季河床乾涸,水庫蓄水不敷旱季灌溉需要,為此在青尼羅河畔的米拉興建一座非洲最大的電泵站,抽取青尼羅河水,通過一條長84km,深2.5m的乾渠送往灌區。此外該工程還包括修建10座大橋,108座中小橋梁,9座泄洪站以及52個灌溉閘門。

凱納納(Kenana)灌區位於喀土穆以南約300km。青、白尼羅河之間的廣大熱帶灌叢草原,計劃從羅塞雷斯水庫開始沿青尼羅河西岸修築運河,發展自流灌溉,開墾土地50萬hm2。目前利用白尼羅河水進行提水灌溉。工程包括興建四座大型水泵站,乾渠29km,支渠279km以及配水建築物500處。提水高程40m,乾渠引水流量4.2立方米每秒。

地處季節豐水區上游的衣索比亞則繼續著手開發青尼羅河的水力資源。1973年在沃累加省青尼羅河支流建成芬恰(Finchaa)壩,裝機容量10萬kW,最大年發電量5.32億kW·h。

此外,位於東非高原全年豐水區的坦尚尼亞1 978年在維多利亞湖南岸姆萬扎地區建成尼卡卡達水電站,發電能力1.8萬kW。

到目前為止,尼羅河流域已有大型水閘7座,大壩10座,水電裝機容量290.1萬kW,全流域灌溉面積454.8萬hm2,其中尼羅河水所灌溉的耕地面積達446.8萬hm2。

20世紀80年代至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在繼續修建多年調節水庫的同時,採取增水、保水、省水等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全面進行河流的綜合利用。

(1)供需矛盾。隨著尼羅河流域各國經濟的發展,對於尼羅河水的需求在逐步增加,水源不足的矛盾日趨嚴重。

埃及地處沙漠失水區,尼羅河水對於埃及經濟乃命脈所系。一個多世紀以來,埃及的耕地面積和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仍趕不上入口增長速度,以致入均耕地面積及種植面積反而逐年減少,並且這種趨勢仍將繼續。耕地缺乏、糧食不足是埃及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開發水源、擴大耕地一向是埃及的既定國策。目前,阿斯旺高壩為埃及提供的尼羅河水份額已不能滿足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水資源的緊張程度日益加深。因此,保護和開發尼羅河水資源已成為埃及制訂經濟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蘇丹自然條件優越,水土資源豐富。尼羅河流經蘇丹國境約3300km,幾乎為全長之半,差不多所有重要支流均在蘇丹境內匯集,土地遼闊,可耕地面積達8400萬hm2,已耕地不到1000萬hm2,農業生產潛力很大。蘇丹經濟一向以農業為基礎,重點是發展灌溉,增耕地。灌溉用水急劇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也漸趨尖銳。擴大水源、增加尼羅河水份額亦大有必要。

衣索比亞位於季節豐水區上游,本身卻季節性缺水,按照氣候條件,全國大部分地區一年四季均可種植作物,高原上普遍可以一年兩熟,農業甚至可以一年三熟,但由於灌溉不發達,因此極少復種。有限的灌溉面積主要集中在阿瓦什河流域和厄利垂亞(現已獨立),尼羅河流域幾乎空白。1978年衣索比亞決定在阿特巴拉河、特克澤河和青尼羅河支流丁德爾河、伯萊斯河築壩攔水,發展灌溉,以改變目前水土流失、旱季缺水的狀況。過去未參加簽訂尼羅河水協議的衣索比亞迫切要求分享尼羅河水,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緊張程度。

此外,位於東非高原全年豐水區的一些國家也紛紛擬訂了開墾沼澤、發展灌溉的計劃。如烏干達准備開墾基奧加湖南部沼澤種植水稻;肯亞打算開墾維多利亞湖附近的亞拉河沼澤;坦尚尼亞擬在維多利亞湖岸發展提水灌溉,擴大棉花、水稻種植面積,同時還與盧安達、蒲隆地、烏干達合作開發卡蓋拉河沼澤,發展農業。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尼羅河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日趨尖銳,當初簽訂尼羅河水協議時僅涉及埃及、蘇丹兩國之間的用水分配問題,而現在尼羅河水資源不僅為多數流域國家所關注,甚至還為流域以外的國家所矚目,大有供不應求之勢。

(2)開源節流的主要措施。挖掘尼羅河水資源潛力的關鍵在於減少河水的蒸發損失,包括湖面、河面、水庫面和沼澤的蒸發。比較可行的是減少沼澤的蒸發損耗,尤其是減少蘇丹境內大面積沼澤的蒸發損失。

旨在減少傑貝勒河在蘇德沼澤失水的瓊萊(JongLei)運河計劃幾經修改後已開始付諸實施。該工程於1976年7月由法國國際建築公司承包,採用巨型斗輪式挖掘機施工。以瓊萊以南70km的博爾作為起點,運河全長350km,底寬46~52m,深4.5m,邊坡l:2,總共挖掘土方8700萬m3,引水能力830m3/s,相當於傑貝勒河在蒙加拉平均流量的四分之一。運河於1978年6月破土動工。除了開挖運河外,還在運河首尾分別建節制閘以控制進出水量。分水運河竣工後由於沼澤:地區蒸發失水減少,尼羅河在馬拉卡勒的年徑流量將嗇47億m3,相當於在阿斯旺每年凈增水量38億m3,由埃及、蘇丹平分。

瓊萊分水運河工程的經濟效益十分明顯:①凈增水量可擴大埃及和蘇丹的耕地30萬hmz,井可增加下游水電站的發電量;②運河和宰拉夫河之間地區可免遭河水泛濫淹沒;③改善沿河地區牧草生長,並提供永久性水源,從而擴大放牧面積;④開辟新的內河航線,縮短朱巴—馬拉卡勒的航程約300km。

除了瓊萊第一期工程外,已擬訂的沼澤引水計劃還有:①瓊萊二期工程:開挖一條新運河或加寬第一期運河使引水能力從230m3/s增至500m3/s。預計尼羅河在馬拉卡勒的年徑流量最終可增至90億m3,相當於在阿斯旺每年凈增水量73億m3。②加扎勒沼澤引水工程:修建兩條分水運河,一條將東南部耶伊河、納姆河、馬里迪河和通傑河引入善貝以南的傑貝勒河;另一條將西北部朱爾河、吉提問、逢戈河、洛爾河和阿拉伯河引入白尼羅河。同時准備在某些土河道上游築壩。迄今已選定的壩址有:蘇埃河卜游9km處(庫容10億m3),耶伊河阿加瀑布(庫容3.3億m3),布塞里河口以南50km處(庫容10億m3)。加扎勒工程預期每年凈增水量70億m3,③馬查沼澤引水工程:從巴羅河經阿達爾河至白尼羅河開挖一條分水運河。在巴羅河上游甘貝拉建一座水庫調節流量,並從吉卡至馬查沼澤泄水處修建護岸丁程。工程預期每年凈增水量40億m3。

上述沼澤引水計劃一旦實現,每年總共可增水 200億m3,開發潛力較大。

「世紀蓄水計劃」雖因讓位於阿斯旺高壩工程而推遲實施,現在沼澤地區分水工程的實現實際上是「世紀蓄水計劃」的啟動,是進一步充分利用尼羅河水資源所必要的重大措施。

世紀蓄水工程由於能控制東非高原豐水區全年水量並進行多年調節,竣工後將為下游提供穩定可靠的自然徑流,從而保證沼澤分水運河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利用沼澤分水運河,世紀蓄水工程才具有實際意義。

除沼澤之外,每年水庫、湖泊的蒸發耗水量非常可觀。一旦招澤地區潛力開發殆盡,可以預見下一個目標很可能是設法減少水庫、湖泊的蒸發損耗以增加尼羅河水量。

除了上述措施外,其他措施還包括提高灌溉技術,節約用水,增加水的重復使用串等。例如,埃及迫於入口增長的巨大壓力,必須繼續擴大耕地,以使糧食增產。然而埃及本國境內的尼羅河水資源潛力幾於已開發殆盡。對於如何解決國內用水問題已採取以下對策:一是積極擴大尼羅河水以外其它水資源的利用;二是提高灌水技術,節約用水,加強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有效利用耕地,走精耕細作道路。在這方面已採取的措施有:改善排水系統,將露天排水改為暗管排水;提高河水重復使用率;發展提水灌溉、噴灌和滴灌。

(3)重視環境牛態問題。隨著入口增長、經濟發展,流域各國對尼羅河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入類活動對流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和沖擊愈來愈大,由此引起的牛態環境問題也愈來愈為入們所重視。這一點在開發利用歷史最悠久、程度最深的埃及表現尤為突出。

一個多世紀以來,埃及常年灌溉面積不斷擴大:由於渠道長期輸水,灌水下滲,地下水位顯著上升,從而導致三角洲地區上壤沼澤化和次生鹽鹼化,肥力下降,影響作物產量。這是開發利用尼羅河水資源引起農業牛態環境退化的事例,為此埃及採取了相應的整治措施:重視農田基本建設,加強田間排水,推廣提水灌溉,控制農業用水。這些措施既節約了寶貴的灌溉用水,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次生鹽鹼化的發展,使農業牛態環境得到保護。

阿斯旺高壩的建成運行給埃及帶來廠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工程對埃及的環境、社會也產生了一系列副作用,這充分說明興建大型水利工程時不僅要考慮技術經濟效果,同時還必須兼顧工程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對水利工程的環境影響事先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權衡利弊、防患未然,對於今後進一步開發尼羅河水資源來說至關重要。

蘇丹瓊萊運河同樣存在上述問題,工程的經濟效益非常明顯,產生的環境影響也不容忽視。工程興建後,使沼澤地區原來的水文情況發生了變化,對漁業、水生生物等具有長期影響,改變了沼澤地帶的相對比例和面積,影響了當地部落的游牧生活。因此,規模宏大的運河工程在全部竣工前仍需對其環境、社會影響作出相應的評價,採取有效的整治措施,使運河兼具良好的技術經濟和環境質量效果。

衣索比亞林地面積小.森林覆蓋率不高,降雨強度和河床比降都很大,加上過度砍伐,水土流失嚴重,因此今後在開發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流域,發展灌溉農業時必須重視水七保持,開發和整治都不可偏廢。

(4)加強國際合作、統一規劃、共同開發、合理分配水資源。尼羅河是一條國際性河流,隨著流域各國用水量的增加,水資源的分配已逐漸成為一個國際政治問題。因此,流域各國應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合理地開發水資源。另外,尼羅河流域是一個涉及許多國家的地理單元,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從總的發展趨勢看,盡管矛盾和困難很多,但是流域各國已有經過協商合理分配水資源的先例,今後只要進一步加強協商合作,存在的矛盾可望得到解決。

(5)加強河流的綜合開發、利用。如上所述,在前幾個河流開發和水資源利用階段,多數為灌溉工程,僅有部分工程有一定的發電效益。這是由於尼羅河流域各國均屬於發展中國家,並且是農業國,投入資金有限,河流的開發利用程度仍然處於低的水平,特別是發電、航運、旅遊等方面的開發潛力很大。見尼羅河流域內已建成閘、壩表。目前,流域各國都在計劃修建水電站。如埃及計劃興建的納賈哈馬迪攔河壩以取代老壩,新壩位於老壩下游3.2km處,由船閘、泄水道和廠房3部分組成,目的是確保長期、持續地將尼羅河水引入2條灌渠,以灌溉31.5萬hm2農田;穩定河水位以確定該河段全年通航;安裝4台單機容量16萬kW的燈泡式機組,確保年發電量4.6億kW·h。蘇丹計劃在2010年修建5座水電站,裝機容量71萬kW。烏干達境內的維多利亞尼羅河有巨大的落差,從維多利亞湖到基奧加湖落差103m,從基奧加湖到蒙博托湖落差為413m,上游有維多利亞湖的調節,徑流均勻,開發條件優越。在其下游規劃可建6級電站,共計裝機容量200萬kW,1級即為布賈加利電站。衣索比亞查勘了184處壩址,將其中18處列為2020年開發計劃,年發電量達到439億kW·h。

納賽爾水庫及阿斯旺水壩利弊分析

利:
a擴大了農田灌溉面積

b為工農業提供電力資源

c 防止旱澇災害

d發展湖水養魚業

弊:
a下遊河道水位降低,原有下游水利設施作用減弱

b地下水位抬升,次生鹽漬化日趨嚴重

c尼羅河的泥沙被攔,失去寶貴的肥源

d下游生態環境惡化,污染加劇

❷ 跪求政治

近代歐洲霸權體系的形成,以及這一霸權在20世紀中被美國所取代,其歷史進程構成了典型的黑格爾「否定之否定」三段式。英國曾長期有著干涉歐洲大陸事務的傳統,作為後來者的美國,即使在奉行「孤立主義原則」時期,也一刻沒有忘記介入歐洲事務,在與歐洲各國力量消長中逐漸擴大自己的外交空間,並借機擊倒歐洲成為世界性的大國。研究大西洋兩岸的地緣政治力量的消長歷程,有助於我們合理認識和把握大國興衰規律。一、16世紀英國在海上打敗西班牙贏得了海權,17世紀英國在海上打敗荷蘭贏得了海上貿易壟斷權,並在18、19世紀,英國與法國和俄國爭奪海外市場則最終贏得了世界霸權。這一過程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及隨之而來的工業革命的進程相一致,國際間的大規模財富轉移本質上並不是靠交換而是靠暴力完成。大國的興起是一個體系,英國的近代興起帶動的是西方歐洲霸權體系的興起和東方皇權體系的衰落。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從歐洲封建堡壘中打開了缺口。當時,中南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北美洲的大部分則主要是英、法、西班牙和荷蘭的殖民地,而亞洲大陸的中國則到19世紀中葉才進入衰落期。英國面臨著巨大的來自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壓力。作為近代工業資本主義興起的源頭國家,英國資本主義的誕生,需要極強的力量反抗霸權並建立適合於自身發展的世界體系。16世紀初,英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力量都不及法國和西班牙,但在海外貿易方面英國與西班牙的矛盾日趨尖銳,這迫使英國必須直面來自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壓力。1588年7月,英國在兩天之內打敗由西班牙130艘戰船組成的「無敵艦隊」,由此初步確立其對大西洋的制海權。1609年西班牙被迫與荷蘭簽訂12年休戰條約,實際上承認荷蘭共和國獨立。西班牙霸權由此衰落,並讓位於荷蘭。17世紀中葉荷蘭在航海、殖民、貿易等方面達到了鼎盛時期,遠航商船已達好望角、馬六甲和北美東岸,並在南美巴西等地擁有據點和殖民地。與此同時,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海外利益矛盾日益不可調和。英國決定同樣直面來自荷蘭的海上霸權壓力,因此與荷蘭前後30多年進行了三次海上戰爭。英國1651年頒布《航海條例》,規定:一切在歐洲、非洲和美洲生產的商品,只有在英國船員管理的英國船上才能運入英國領土。荷蘭拒絕接受,於1652-1654年爆發了第一次英荷戰爭,荷蘭戰敗並被迫承認《航海條例》。1664年,英荷再次發生戰爭,英國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1686年改名紐約)。1672-1674年英荷發生了第三次戰爭,荷蘭戰敗,此後荷蘭一蹶不振。到18世紀初,荷蘭已喪失了海上優勢及相應的貿易壟斷地位,而英國贏得了海上的同時也是歷史的主動權。距英西海戰整整100年的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勝利。勝利了的英國資產階級上台之後面臨的是在都鐸王朝(1485-1603)、斯圖亞特王朝和克倫威爾時期(1599-1658)通過一場場戰爭打下的已是比較寬松的海上安全環境。除此之外,英國還具有獨特的地緣政治優勢。與19世紀亞洲日本完全不同,英國資產階級面對著的是一個已為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在公元800年基本統一,卻又極不幸地為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條約」中三分天下的天然破碎的歐洲。先天破碎的歐洲大陸地緣政治環境為新登上歷史舞台的英國資產階級提供了較後來的美國、日本等更為優越的先天條件。二、英國工業革命刺激了英國資產階級的海外市場和投資的需求,這不可避免使英國與法國形成尖銳沖突。沖突到拿破崙時期到達高峰。盡管拿破崙對英國的挑戰以失敗而告終,但他也為英國的世界霸權培植起了「掘墓人」,這就是美利堅合眾國。資產階級革命在英國的勝利,加速了英國資本的世界擴張及由資本擴張帶動的英國工業革命進程,英國工業革命又反過來刺激英國資產階級對海外市場和投資的需求。這使在法國黎塞留(Armand Jean Plessis,Duc de Richelieu,1585-1642)、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和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時代,英國與法國的海外擴張形成了尖銳沖突。沖突的主要方向是北美和亞洲。早在16世紀末,英國就開始涉足北美。1607年,倫敦公司(後稱弗吉尼亞公司)來到詹姆士城,後來發展為弗吉尼亞殖民地。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船來到麻薩諸塞海灣,建立了新普利茅斯移民區,奠定了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基礎。到18世紀上半葉,英國殖民地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建立了13塊殖民地。與此同時,法國也在向北美殖民。1604年,法國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的移民區羅雅爾港。1608年,法國殖民又擴展到聖·勞倫斯河流域,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它成了法國在北美擴展其殖民勢力的基礎。1682年,法國殖民者沿密西西比河南下,直達河口,宣布沿河流域為法國所有,稱路易斯安那。法國在北美由北向南,英國由東向西的擴展,使兩國在空間上產生不可調和的沖突。1701-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英國奪取了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紐芬蘭的阿卡底亞地區。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法國慘遭失敗,不得不把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的全部地區和密西西比河東岸地區割讓給英國,西岸地區讓給西班牙。17世紀始,印度逐漸成了英國與歐洲列強角逐的重要場所。15世紀以來,首先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1600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並於1612年擊敗葡萄牙艦隊在印度西海岸蘇拉特登陸,建立了第一個商站。1614年英國人再次擊敗葡萄牙人,獲得印度洋的制海權。英國佔領了印度的馬德拉斯(1620年),加爾各答(1633年),到80年代佔領孟買。法國1604年建立了東印度公司,但在1668年才在蘇拉特地區設立海外商站。10年後法國在卡里阿提加建立了殖民侵略的據點。17世紀晚期,法國人佔領孟加拉的昌德納果爾。英法在印度也展開了爭奪。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印度是重要戰場之一。法國失敗。根據巴黎和約,除少數城市作為商站外,法國幾乎喪失全部印度殖民地。法國在北美和印度的失敗,燃起了法國持續高漲的反英情緒及由此產生的法國人對北美獨立戰爭的同情。為報「七年戰爭」失敗的一箭之仇,路易十六不惜巨資援助北美獨立戰爭,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率先承認美國獨立並與美國結盟打擊英國。拿破崙時期,法英矛盾激化,其中既有法國新興的資產階級抵禦英國資本的性質,又有與英國爭奪世界市場的帝國主義性質。為了打敗英國,法國督政府制定了相應的世界戰略並幾乎傾其全部國力實現這一戰略。1798年,拿破崙在打敗第一次反法聯盟後,開始考慮從東西兩線即印度和美國,切斷外圍市場方式打擊英國的戰略。他說:「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於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與印度洋之間,是與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貨物集散地。」[①]「在佔領埃及五十年以後,文明可能通過森納爾、衣索比亞、達福爾和費贊等地傳播到非洲腹地去。」[②] 「法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業已喪失,法國需要有能夠抵得上美洲殖民地的新的大殖民地。」[③]他向督政府建議在准備渡海對英作戰的同時,出兵埃及,進而佔領印度,掐斷英國所依賴的從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貿易線,截斷其來自印度的財源。[④]他認為:「要在(印度)這樣遙遠的戰場打勝仗,就必須有一個中途陣地作為進攻基地。埃及離土倫六百法里,離馬拉巴爾(位於今印度果阿以南至科摩林角的海岸)一千五百法里,它正是這樣一個進攻基地。法國如果能夠在(埃及)這個國家裡牢固站穩腳跟,那麼它遲早會成為印度的主人。廣大的東方貿易也會回到紅海和地中海這條古道上來。這樣,一方面,埃及會代替聖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島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必然會成為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個兵站。」[⑤] 「牢固地佔領(埃及)這個國家是遠征印度整個計劃的基礎」,「出兵印度的日期一決定,一支包括十五艘主力艦、六艘巡洋艦和十五艘大運輸艦的艦隊,就應裝載五千名兵士和大批糧食彈葯從布列斯特出發。」[⑥]拿破崙1796年進攻義大利,擊敗奧地利,並入侵埃及。為打開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拿破崙與伊朗國王簽訂同盟條約,伊朗同意廢除英伊同盟,對英宣戰,派兵進攻印度並迫使阿富汗一同進攻印度;同意法國假道伊朗進攻印度、為法國供應糧食並為法軍開放波斯灣一切港口。另一方面,拿破崙也從北美入手打擊英國。1789年法國爆發革命,1793年,英國組成第一次反法聯盟。1799年,拿破崙通過「霧月政變」成為法國最高執政。1802年3月英國被迫與法國簽訂《亞眠和約》表示與法國和解。為了確保法國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優勢和軍事優勢,拿破崙並未因暫時休戰而放棄打擊英國的計劃,1803年5月英法斷交,轉入軍事對抗。1804年英俄奧就締結反法聯盟達成原則協議。就在英法關系大起大落之際,拿破崙對美政策也迅速變化,由因美國與英國的和解而產生對美國的怨恨轉向迅速與美國和解。1801年3月,托馬斯·傑斐遜就任美國總統(1801—1809),上任伊始就與法國談判,渴望購得路易斯安那。此時,法英關系轉向緩和,拿破崙不僅不想讓出路易斯安那,而且還要從西班牙手中奪得佛羅里達。然而,就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法英關系急劇惡化,開戰在即,如何最終在世界范圍摧毀英國的霸權地位,成了拿破崙的首要考慮。1803年1月11日,傑斐遜派門羅作為特使前往法國商談。拿破崙態度急轉,同意將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1804年,法美簽訂《路易斯安那條約》,美國以每英畝3美分的價格買下整個路易斯安那。美國領土一夜間擴大近兩倍。[⑦]主動出讓路易斯安那等於在英國的西面再造一個大國,而英國的世界霸權只有在東西兩個大國即法國和美國的夾擊下才能垮台。法國要最終打敗其長期對手英國,除了經濟軍事手段外,還要在地緣政治上在英國的西面扶植一個像法國這樣並與法國有同樣版圖的對手。如果美國起來了,美國和法國在大西洋兩岸同時牽制英國,英國即使不垮,法國也會因美國的牽制而減輕來自英國的壓力。反之,如果美國垮下去或分裂的話,英國就是法國永遠的痛,英法矛盾就是世紀性的無解矛盾。為此,拿破崙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他採用英國傳統的均勢制衡原理,也為英國製造了美國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美國獨立戰爭後,英國一直不希望美國繼續擴大版圖。而在1803年3月法英矛盾在歸還英佔馬爾他島問題上激化後的一個月,拿破崙就把路易斯安那州賣給美國,這顯然是針對英國的行動。不僅如此,拿破崙進一步挑拔美英關系,導致第二次英美戰爭於1812年6月爆發。此前一個月,美國宣布將佛羅里達並入密西西比地區。拿破崙讓與路易斯安那及由此造成的美國領土在不到十年的時間神奇般地成倍擴大的後果,引起英國的巨大恐懼。1814年,美英戰爭形勢對英國有利,拿破崙在歐洲也是敗局已定。8月,英軍佔領華盛頓。12月24日,英國與美國於簽訂《根特和約》。盡管法國拿破崙對英國的挑戰以失敗而告終,但也為英國的世界霸權培植起了「掘墓人」,這就是美利堅合眾國。美國的出現已使英國看到自己的剋星,而繼法國之後托起這顆剋星的則是俄國。三、拿破崙失敗後,英國面臨來自俄國的戰略壓力,而俄國也利用一次次的歐洲亂局壓縮歐洲的政治空間並試圖主導歐洲事務。英俄矛盾取代英法矛盾,成為貫穿19世紀歐洲政治的主線。拿破崙失敗後,在列強分贓的維也納會議上,俄國在制陸權和英國在制海權方面分別獲得最大利益。俄國依恃其「功臣」身份,竭力擴大其在歐洲大陸的領土:與列強瓜分波蘭,獲波蘭絕大部分土地;繼續佔領芬蘭和比薩拉比亞(羅馬尼亞領土)。而英國這時則盡可能地擴展制海權:繼續佔領馬爾他、法國殖民地多巴哥、聖路西亞(均位於西印度群島)和模里西斯(印度洋),並從荷蘭手裡奪取南非開普敦殖民地和錫蘭島(今斯里蘭卡),從而控制了通往東方的戰略要地。1815年9月,在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倡導下,俄、奧、普三國君主在巴黎發表宣言,締結「神聖同盟」。不久,所有的歐洲大陸君主國先後都參加了這個同盟。俄國沙皇取代法國成了歐洲大陸的「盟主」並在歐洲進一步擴張俄國的勢力范圍,壓縮英法在歐洲大陸的政治空間。19世紀20年代,在沙俄策劃下,神聖同盟鎮壓西班牙革命。30年代,沙皇派出12萬大軍鎮壓波蘭起義。1828年至1829年對土耳其戰爭中,俄國佔領了克里米亞、多瑙河口和高加索大片土地。在北面,從瑞典手中奪取了芬蘭。在西面,則獲取華沙公國的大部分土地,又從羅馬尼亞割走比薩拉比亞。在不長的時間內,俄國的勢力抵至巴爾干半島,由此引起英法的警惕。1853年至1856年,俄國為控制黑海海峽和巴爾干半島與英國、法國等在克里米亞發生大戰。俄國戰敗,這反倒給5年後的美國南北統一戰爭的勝利預留了機遇。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為了打通南下通道,俄國試圖從中亞打開進入海洋的大門。1865年,俄國佔領塔什干,1867年,布哈拉汗國和浩罕國被強行並入俄國版圖。1873年,沙俄大舉進攻希瓦汗國,當年簽訂其為俄藩屬的條約。俄國力量直逼阿富汗,這立即引起英國的堵截。1878年11月,英印軍隊三萬多人侵入阿富汗,直到1893年才迫使阿富汗與其形成宗主國依附關系。然而,東方不亮西方亮。就在英軍陷在阿富汗戰場之際,1877年,俄國再次調頭巴爾干,打著解放斯拉夫人的旗號,對土耳其宣戰,揮師越過多瑙河,進逼伊斯坦布爾。英國和奧匈立即對俄國提出警告,俄軍不得不停止進攻並與土議和。為了遏制俄國,英國破天荒地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越過歐洲,在太平洋西岸與日本於1894年和1902年簽訂條約,建立同盟關系,試圖從遠東地區牽制俄國對英國的壓力。1905年,俄國國內爆發革命、俄日戰爭中俄國失敗、伊朗國內爆發革命,再加上德國和日本的興起,這些迫使俄國與英國妥協並於1907年8月31日簽訂協約,協調各方在中亞的勢力范圍和戰略利益。四、在俄國與英國在歐亞大陸進行以牙還牙式較量的同時,對英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將產生基礎性動搖的力量在北美大陸形成,美國在關鍵時刻得到俄國的支持。1860年11月林肯當選美國總統,南方南卡羅來納州於12月宣布退出聯邦,接著又有六個州步其後塵。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各州同盟,公開打出分裂旗幟。由此爆發美國南北戰爭。5月13日,英國宣布對美國內戰奉行中立政策,承認南方同盟為交戰國,這是承認南方同盟為獨立國家的重要步驟。同時英國秘密向南方提供金錢、武器和其他物資援助,英國還將海軍開入美國海域,向聯邦政府施加壓力。沙皇俄國也曾對美洲有著強烈的擴張野心。早在1799年就成立「俄美公司」殖民機構,計劃將俄國控制范圍從俄屬阿拉斯加擴張到加利福尼亞。1821年9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頒布《白令海航行敕令》,宣布俄屬阿拉斯加的南部邊界在北緯51度,規定在北緯51度以北的沿岸100海里以內的地區禁止一切外國船隻航行。俄美關系曾為此一度緊張。1853年到1856年,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受到英法聯軍的打擊,俄英關系嚴重惡化。這促使俄國「希望強大、統一的美國成為抗衡英國的力量」[⑧]。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俄國採取與英國完全對立的支持北方統一國家的立場,並於1863年9月派兩支艦隊分別駛入美國東西海岸的重要港口紐約和舊金山,成功阻止南方同盟艦隊對舊金山海上攻擊的計劃。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之初,俄國的東西伯利亞總督正式向沙皇尼古拉一世提議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南北戰爭一結束,俄美就此商談加速。美國方面也意識到阿拉斯加的戰略意義。馬薩諸塞州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納尼爾·班克斯認為,阿留申群島這一「美洲與亞洲之間的吊橋」,能夠使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獲得新的權勢,它將成為「各國命運與人類進步的控制器。」也有議員認為,購買阿拉斯加等於「把英國雄獅關進籠里」,使「俄羅斯和美國成為世界兩大強國」這一天早日到來。[⑨]美俄雙方最終於1867年3月30日正式簽訂了購買阿拉斯加的條約。1867年4月9日,美國參院以37:2的絕對多數表決批准該條約,次年,國會則以113:43通過該條約。這使美國成為一個擁有龐大地理版圖的國家。以英國為龍頭的近代資本中心盡管沒有終結,但其喪鍾已開始在其外圍由美國人敲響。五、18世紀末以來,美國利用歐洲國家之間矛盾獲得了難得的興起機遇,但利用這個機遇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既要被迫接受歐洲主要國家的戰爭威脅,又要直面幾乎是鋪天蓋地的來自歐洲的文化打壓。美國的興起在初期也曾伴隨屈辱。1783年9月3日,美英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確認美國疆界為北接加拿大與大湖地區,南至佛羅里達北界,東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這樣美國從獨立戰爭初期的90多萬平方公里擴大到230多萬平方公里,在國家版圖倍增的同時,美國面臨的國家風險也同比增加。從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的《巴黎和約》算起,到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的88年間,英國一刻也沒有放棄分裂美國的實際努力。英國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截擊美國商船,阻撓美國與歐洲的貿易。1812年,美英開戰。1814年8月,英國佔領華盛頓,燒毀白宮、國會大廈,並借有利的戰爭形勢企圖肢解美國,向美國議和代表提出「沿美國邊界成立一個中立的印第安緩沖國」[⑩]的要求。只是歐洲維也納會議談判不順和法國國內的混亂,才使英國放棄這一要求並與美國於12月24日簽訂《根特和約》。1861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英國就曾宣布對美國內戰奉行中立政策,承認南方同盟為交戰國,同時英國秘密向南方提供援助,還將海軍開入美國海域。只是由於後來的戰場優勢迅速倒向北方,「英國承認南方和干涉美國內戰的計劃徹底告吹」[11]。此外,對美國興起產生恐慌並試圖對其遏制的還有法國和西班牙。1861年10月30日,英國、法國、西班牙三國簽訂了聯合遠征墨西哥的《倫敦協定》,試圖從南部美國繼南方叛亂州之後再強力插入一道遏制和圍堵美國的藩籬,並對美國的國家統一形成巨大的威脅。1861年12月和次年1月,西班牙和英法遠征軍登陸墨西哥,後因與法國不和英西撤出。法國則單獨以重兵對墨西哥發起攻擊,至1863年6月法國攻下首都墨西哥城並扶持馬克西米連上台。1864年4月10日,拿破崙三世和馬克西米連簽訂《米拉馬協議》,規定:法軍留駐墨西哥到1867年底。1865年,美國統一戰爭結束,北方取得統一全國的勝利,歐洲大國對美國必然南北分裂的願望落空,在美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下,又鑒於俾斯麥(Otto First Von Bismarck,1815-1898)統一德國後對法國形成的巨大軍事壓力,拿破崙三世才被迫決定於1867年3月從墨西哥撤軍。在美國本土經受歐洲國家的軍事圍剿的同時,其國民精神也經歷著歐洲的文化重壓。在歐洲人眼中,位於歐洲一方代表「上帝的選民」,北美一方則代表「上帝的棄民」[12],歐洲人以貴族式的輕蔑眼光在矮化和醜化美國人。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較早提出這些偏見的,有些不是神學家,而是科學家和啟蒙主義思想家,如法國自然學家布豐、哲學家伏爾泰和歷史學家雷納爾等。這些人不顧美洲大陸各地區差異,將北美的自然條件概括為:寒冷、潮濕和鹽化。他們用這里的動物重量、體長和特徵試圖證明——用現在的話來說——這里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因而美洲不可能有發展。布豐在《動物的退化》一書中論證北美人種與整個北美動物一起處於一種「退化」狀態。伏爾泰挖苦說,如果人們對美洲會出現蒼蠅不感到奇怪的話,為什麼對美洲會出現這一群人感到驚訝。[13]

❸ 尼羅河的綜合開發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尼羅河流域就全流域平均而言,是水資源短缺的地區。限於流域內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目前水資源的利用仍以農田灌溉為主,而且除埃及以外,水資源短缺問題尚不突出,但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入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源將嚴重不足,需要流域內各國加強合作,合理、充分開發尼羅河水資源。為了動態地反映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提高、范圍擴大的全過程,下面按時間順序,以利用河水的主要途徑為標志劃分5個階段加以敘述。

公元前三四千年至19世紀20年代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主要發展引洪漫灌,也開始修建蓄水水庫,採用自流引水和提水灌溉。

尼羅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始於沙漠失水區。在埃及,水文測量和河水開發利用至少已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早在公元前3400年,埃及就掌握了尼羅河定期泛濫的規律,沿尼羅河谷地引洪漫灌,發展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一種傳統的灌溉方法一圩垸灌溉(Basin lrrigation)。每年汛期通過水渠將洪水引入面積不等的圩垸,水深1~2m,停留40~60天,淤積的泥沙成為一年一度的寶貴肥源。當河水位下降時,瀦水流回尼羅河,即行播種小麥、豆類等作物。除引洪漫灌的方式,也修建過灌溉水庫和採用提水灌溉的。據說,在公元前2700~2600年間,埃及曾在開羅東面30km的一條稱為瓦迪加拉瓦的河上修建了一座叫埃爾發拉的壩,以攔蓄山區的洪水。很早以前,埃及就出現了吊桶汲水灌溉,但是灌溉面積不大,而且沖積物含量很低,因而不能肥田。除埃及外,蘇丹北部尼羅河沿岸也發展了類似的傳統灌溉農業。

19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初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在繼續引洪漫灌的同時,建閘壅水,引枯水灌溉,提高農田復種指數。

初具規模的常年灌溉始於1 9世紀20年代,1826年進行了尼羅河岸改善丁程並開挖了深渠系統,從而增加了灌溉面積。1843年埃及決定在尼羅河上建閘,以控制、抬高枯水位進行常年灌溉井宜泄洪水。1861年舀先在開羅以北23km羅塞塔和杜姆亞特支流上建成2座水閘,即三角洲(Delta)閘。這是尼羅河最早出現的大型壅水工程.標志著埃及的灌溉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至20世紀初又陸續興建了齊夫塔(Zi{ta)、阿西尤特(Assyut)、伊斯納(1sna)等水閘,壅水工程的建成和使用,使埃及在枯水期獲得灌溉用水,從此傳統的圩垸灌溉開始向常年灌溉過渡。埃及的灌溉面積從1820年的126萬hm2增至1907年的227萬hm2,相應的復種指數也由1提高到1.43。

20世紀初至60年代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修建年調節水庫,調節年內徑流,提高年徑流利用程度,並開始河流的綜合利用。

隨著常年灌溉的擴大,復種指數的提高,復種作物需水量的不斷增加,自然徑流已不敷灌溉需要,於是進一步開發利用的目標就轉向主要來自季節豐水區的大量汛期洪水。為了蓄洪濟枯,1902年埃及在阿斯旺建成尼羅河上的第一座水壩一阿斯旺老壩,庫容l0億m3,灌溉面積16.8萬hm2,這是尼羅河最早出現的現代化蓄水工程。老壩先後兩次加高,1912年加高6m,庫容增至25億m3,新增灌溉面積8萬hm2,1932~1933年第二次加高8m,庫容達到50億m3,壩高達到83m,增加灌溉面積。萬hm2,目前灌溉面積有32.8hm2,左岸有一座水電站,該壩還設有通航船閘。1937年埃及又在蘇丹境內喀土穆以南48km的白尼羅河上建成傑貝勒奧利亞(JebelAulia)水壩,庫容35億m3,枯水季節向埃及放水,灌溉面積33.7萬hm2。

除了興建上述水壩外,埃及還增建了納賈哈馬迪(NagHammadi)閘(1930年)和伊德費納(Edfina)閘(1950年),並對其它水閘進行加固、改造或重建。

這樣,自阿斯旺老壩以下沿尼羅河谷至三角洲,埃及已具備完整的灌溉系統。伊斯納閘左岸為阿司風渠,長125km,右岸為卡拉比亞渠,長225km。納賈哈馬迪閘以上則分東一西納賈哈馬迪渠。阿西尤特閘左岸有易卜拉希米亞渠,長317km,夏季流量30~80m3/s,洪水期達500—900m3/s,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渠之一。此外,另有優素福河從該渠引水至法尤姆綠洲。這些渠與尼羅河大致平行,灌溉尼羅河西岸的狹長地帶。三角洲地區共有4條乾渠,伊斯梅利亞渠、陶菲克渠、米努夫渠和布梅拉渠。其中伊斯梅利亞渠長123km,流量100m3/s,東接埃及蘇伊士運河,除了用於灌溉還可通航。所有十渠又依次分出眾多支渠,組成嚴密的灌溉網。1966年灌渠總長已達25500km。

灌渠每年2-12月放水,1月份停水進行歲修,灌溉方式為輪灌,輪灌期隨作物而異。

此外,埃及對於排水也十分重視,1964年排水渠總長達22000km,其中暗管排水總長為12000km,捧水干支渠已初步形成系統。同時埃及還大力發展提水灌溉並控制自流灌溉。

蘇丹的常年灌溉始於20世紀20年代。青、白尼羅河之間廣大的傑濟拉平原具備發展大面積自流灌溉農業的優越條件。]925年青尼羅河建成森納爾(sennar)水壩,庫容7.8億m3,從此自流灌溉取代了機泵提水灌溉,植棉面積迅速擴大,1951—1952年森納爾水壩加高擴建,庫容增至9.3億m3。1988—1959年傑濟拉灌區面積已達42萬hm2。

蘇丹獨立後又在傑濟拉灌區(MainGezira)西酉開辟曼吉爾灌區(Mangil Extension)。自1957年起至1963年分五個階段建成,總計發展灌溉面積25萬hm2。為了滿足新增灌區的農業用水,1960~1966年又在森納爾水壩上游興建規模更大的羅塞雷斯(Ro-seires)水壩,初期壩高57m.庫容達20億m3,後加高至68m,庫容增至74億m3,灌溉面積553hm2。

1964年蘇丹還在阿特巴拉河建成哈什姆吉爾巴(KhashannGirBa)水壩,開辟新的自流灌區以安置因阿斯旺高壩蓄水而遷居的5萬蘇丹入。水庫庫容為13億m3,可灌溉農田21萬hm2,60年代第一階段竣工,灌溉面積已達S萬hm2。

上述自流灌區均具有配套的灌溉系統,水渠縱橫,井然有序。如傑濟拉主灌區和曼吉爾分灌區各有一條總乾渠4m、流量168m3/s;曼吉爾總乾渠寬50m、深4m、流量186m3/s。兩條總乾渠分別向若干條乾渠(Major Canal)供水,每條乾渠又向支渠(MinorCanal)輸水,傑擠拉和曼吉爾兩大灌區總面積超過80萬hm2,由於管理嚴密、產量穩定、灌溉成本低,已成為非洲發展大面積自流灌溉農業的範例。

在這一段時期,尼羅河流域各國修建了一系列工程,雖然主要是為灌溉服務的,但一些工程也有一定的發電效益。

不過,在這一時期所建的水庫均屑年內調節水庫,為了防止泥沙淤積,一般採用排渾蓄清運用方式,只能蕾存當年洪水期的部分余水以補充翌年枯水期之不足,盡管如此,庫內淤沙仍然逐年增加,蓄洪能力每況盒下,一旦遇到枯水年份上述水庫就顯得無能為力。

此外,在本階段由於蘇丹現代灌溉農業的興起,影響到埃及夏季灌溉用水。為此,1929年埃及與英國簽訂了尼羅河水協議(Nile Water Agreement),對蘇丹傑濟拉農場的用水量和森納爾水庫的蓄水時間作了嚴格限制,埃及佔有480億m3,蘇丹可佔有40億m3(均以阿斯旺計算)的用水份額。這說明埃及、蘇丹開始出現用水矛盾。

為充分開發利用尼羅河水資源,埃及和蘇丹於1959年11月簽定了新的尼羅河水協議。該協議承認埃及、蘇丹的既得利益;同意在埃及興建阿斯旺高壩,高壩每年凈效益為220億m3,埃及享有75億m3,蘇丹則獲得145億m3,這樣埃及、蘇丹兩國的份額分別增至555億m3和185億m3;此外,兩國還同意在蘇丹興建招澤分水工程從而增加尼羅河水量,費用和利益均由兩國平分,並成立常設聯合技術委員會監督執行。新的協議體現了開發利用尼羅河水資源所出現的國際協作。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以修建阿斯旺高壩為標志,開始徑流的多年調節,提高枯水年的用水保證率,河流的綜合利用已初具規模。

前已述及,尼羅河水資源年際變化很大,有豐水年和枯水年之分,年徑流量最多曾達1510億m3,最少卻只有420億m3,相差懸殊,有的年份大量河水未經利用白白泄流入海,有的年份又遠遠不敷灌溉需要,解決上述矛盾的唯一辦法是在尼羅河興建多年調節水庫,容蓄豐水年的多餘水量以備枯水年所需。

尼羅河流域各國曾研究過「世紀蓄水計劃」,計劃在尼羅河上游干支流上修建一系列蓄水工程。該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工程:①修建蒙博托湖多年調節水庫,與維多利亞湖水庫共同調節徑流;②修建繞過蘇德招澤地的瓊萊渠以減少蒸發損失;③修建塔納湖多年調節水庫;④在阿特巴拉至瓦迪哈勒法之間的尼羅河幹流上修建一座年調節水庫(第四瀑布壩)。該計劃與修建阿斯旺高壩方案進行過比較。由於前者規模太大,實現的時間長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沒有採納,而決定先修建阿斯旺高壩。

大壩子1960年1月9日開工,1967年大壩基本建成,1970年工程全部竣工。

阿斯旺高壩建在老壩上游7km處的薩德埃阿利河谷,在開羅以南800km。最大壩高lllm,水庫總庫容1689億m3,有效庫容900億m3。水庫回水長500km,在埃及境內長約300km,稱為納塞爾湖,在蘇丹境內約200km,稱為努比亞湖。水庫平均寬度10km。水電站裝機12台,總裝機容量210萬kW,年發電量100億kW·h。

高壩建成後有效地消除了尼羅河水位的季節性能落。除去100億m3的平均蒸發、滲漏損失外,尼羅河每年可提供740億m3的穩定水量為埃及、蘇丹所用,比建壩前增加了220億m3。

高壩給埃及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多方面的,具體表現為:①保證了灌溉用水需要,可擴大耕地55萬hm2,並使上埃及尚存的38萬hm2耕地由圩垸灌溉變成常年灌溉。提高廠耕地夏種指數,使埃及農業增產25%,並在1 972~1973年、1980~1987年極枯水期挽救了農業。②控制洪水、消除水災。大壩建成後,埃及已戰勝了1964、1967、1975年3次大洪水。③高壩建成非洲大型水力發電站,為埃及提供廉價的電力,從而減少熱電站的燃料消耗。④改善航運條件,使尼羅河(埃及段)貨運量增至1000萬t。③減少下游灌渠的清淤工作,節約疏浚費用。⑥納賽爾湖發展為大型淡水漁場,漁獲量逐年增加,漁業資源潛力很大。⑦阿斯旺地區旅遊業得到發展,增加政府收入。⑧促進城鎮繁榮、增加就業機會。

埃及利用高壩增加的尼羅河水份額制訂了1960~1980年土地開墾計劃。計劃共12項,其中7項在下埃及三角洲周圍和西奈半島,另外5項在上埃及尼羅河谷地。總共計劃擴大耕地52.5hm2,至1980年埃及利用新增的尼羅河水份額已開墾土地47萬hm2。另外,從60年代起埃及通過擴建灌渠、興建抽水站分兩個階段將上埃及尼羅河谷32萬hm2耕地由季節灌溉改為常年灌溉。

但另一方面,高壩對生態環境和社會也產生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影響:①從庫區內遠遷和安置了13萬入,移民投資占總投資的25%。②泥沙淤積庫內,不但使下游失去一年一度的天然肥源,同時還引起下遊河床刷深。③破壞三角洲北緣沖淤平衡,引起尼羅河三角洲的侵蝕後退。④下泄淡水減少,導致三角洲地區水質變化。梅水倒灌,尼羅河口外沙丁魚嚴重減產。⑤常年灌溉面積擴大導致三角洲地區土壤次生鹽鹼化加劇、血吸蟲發病率上升。

當然,高壩的興建是出於埃及國民經濟的需要,盡管總費用高達5.9億埃鎊,但每年的經濟收益卻超過2.3億埃鎊。高壩建成運行以來,累計收益早已超過投資和損失。全面加以衡量認為利大於弊、得多於失。

蘇丹在這一時期繼續致力於尼羅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70年代仍優先發展灌溉、水電,增加對尼羅河水份額的使用。大型項目主要是興建賴哈德和凱納納灌區。

賴哈德(Rahad)灌區位於傑濟拉灌區東南賴哈德河岸,南北長160km、東西寬15—25km,總面積3160km2,可開墾27萬hm2土地。該灌區利用賴哈德河的青尼羅河水,採取提水灌溉和自流灌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灌溉。1973年在賴哈德築壩蓄洪。由於該河為季節性河流,旱季河床乾涸,水庫蓄水不敷旱季灌溉需要,為此在青尼羅河畔的米拉興建一座非洲最大的電泵站,抽取青尼羅河水,通過一條長84km,深2.5m的乾渠送往灌區。此外該工程還包括修建10座大橋,108座中小橋梁,9座泄洪站以及52個灌溉閘門。

凱納納(Kenana)灌區位於喀土穆以南約300km。青、白尼羅河之間的廣大熱帶灌叢草原,計劃從羅塞雷斯水庫開始沿青尼羅河西岸修築運河,發展自流灌溉,開墾土地50萬hm2。目前利用白尼羅河水進行提水灌溉。工程包括興建四座大型水泵站,乾渠29km,支渠279km以及配水建築物500處。提水高程40m,乾渠引水流量4.2立方米每秒。

地處季節豐水區上游的衣索比亞則繼續著手開發青尼羅河的水力資源。1973年在沃累加省青尼羅河支流建成芬恰(Finchaa)壩,裝機容量10萬kW,最大年發電量5.32億kW·h。

此外,位於東非高原全年豐水區的坦尚尼亞1 978年在維多利亞湖南岸姆萬扎地區建成尼卡卡達水電站,發電能力1.8萬kW。

到目前為止,尼羅河流域已有大型水閘7座,大壩10座,水電裝機容量290.1萬kW,全流域灌溉面積454.8萬hm2,其中尼羅河水所灌溉的耕地面積達446.8萬hm2。

20世紀80年代至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在繼續修建多年調節水庫的同時,採取增水、保水、省水等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全面進行河流的綜合利用。

(1)供需矛盾。隨著尼羅河流域各國經濟的發展,對於尼羅河水的需求在逐步增加,水源不足的矛盾日趨嚴重。

埃及地處沙漠失水區,尼羅河水對於埃及經濟乃命脈所系。一個多世紀以來,埃及的耕地面積和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仍趕不上入口增長速度,以致入均耕地面積及種植面積反而逐年減少,並且這種趨勢仍將繼續。耕地缺乏、糧食不足是埃及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開發水源、擴大耕地一向是埃及的既定國策。目前,阿斯旺高壩為埃及提供的尼羅河水份額已不能滿足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水資源的緊張程度日益加深。因此,保護和開發尼羅河水資源已成為埃及制訂經濟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蘇丹自然條件優越,水土資源豐富。尼羅河流經蘇丹國境約3300km,幾乎為全長之半,差不多所有重要支流均在蘇丹境內匯集,土地遼闊,可耕地面積達8400萬hm2,已耕地不到1000萬hm2,農業生產潛力很大。蘇丹經濟一向以農業為基礎,重點是發展灌溉,增耕地。灌溉用水急劇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也漸趨尖銳。擴大水源、增加尼羅河水份額亦大有必要。

衣索比亞位於季節豐水區上游,本身卻季節性缺水,按照氣候條件,全國大部分地區一年四季均可種植作物,高原上普遍可以一年兩熟,農業甚至可以一年三熟,但由於灌溉不發達,因此極少復種。有限的灌溉面積主要集中在阿瓦什河流域和厄利垂亞(現已獨立),尼羅河流域幾乎空白。1978年衣索比亞決定在阿特巴拉河、特克澤河和青尼羅河支流丁德爾河、伯萊斯河築壩攔水,發展灌溉,以改變目前水土流失、旱季缺水的狀況。過去未參加簽訂尼羅河水協議的衣索比亞迫切要求分享尼羅河水,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緊張程度。

此外,位於東非高原全年豐水區的一些國家也紛紛擬訂了開墾沼澤、發展灌溉的計劃。如烏干達准備開墾基奧加湖南部沼澤種植水稻;肯亞打算開墾維多利亞湖附近的亞拉河沼澤;坦尚尼亞擬在維多利亞湖岸發展提水灌溉,擴大棉花、水稻種植面積,同時還與盧安達、蒲隆地、烏干達合作開發卡蓋拉河沼澤,發展農業。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尼羅河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日趨尖銳,當初簽訂尼羅河水協議時僅涉及埃及、蘇丹兩國之間的用水分配問題,而現在尼羅河水資源不僅為多數流域國家所關注,甚至還為流域以外的國家所矚目,大有供不應求之勢。

(2)開源節流的主要措施。挖掘尼羅河水資源潛力的關鍵在於減少河水的蒸發損失,包括湖面、河面、水庫面和沼澤的蒸發。比較可行的是減少沼澤的蒸發損耗,尤其是減少蘇丹境內大面積沼澤的蒸發損失。

旨在減少傑貝勒河在蘇德沼澤失水的瓊萊(JongLei)運河計劃幾經修改後已開始付諸實施。該工程於1976年7月由法國國際建築公司承包,採用巨型斗輪式挖掘機施工。以瓊萊以南70km的博爾作為起點,運河全長350km,底寬46~52m,深4.5m,邊坡l:2,總共挖掘土方8700萬m3,引水能力830m3/s,相當於傑貝勒河在蒙加拉平均流量的四分之一。運河於1978年6月破土動工。除了開挖運河外,還在運河首尾分別建節制閘以控制進出水量。分水運河竣工後由於沼澤:地區蒸發失水減少,尼羅河在馬拉卡勒的年徑流量將嗇47億m3,相當於在阿斯旺每年凈增水量38億m3,由埃及、蘇丹平分。

瓊萊分水運河工程的經濟效益十分明顯:①凈增水量可擴大埃及和蘇丹的耕地30萬hmz,井可增加下游水電站的發電量;②運河和宰拉夫河之間地區可免遭河水泛濫淹沒;③改善沿河地區牧草生長,並提供永久性水源,從而擴大放牧面積;④開辟新的內河航線,縮短朱巴—馬拉卡勒的航程約300km。

除了瓊萊第一期工程外,已擬訂的沼澤引水計劃還有:①瓊萊二期工程:開挖一條新運河或加寬第一期運河使引水能力從230m3/s增至500m3/s。預計尼羅河在馬拉卡勒的年徑流量最終可增至90億m3,相當於在阿斯旺每年凈增水量73億m3。②加扎勒沼澤引水工程:修建兩條分水運河,一條將東南部耶伊河、納姆河、馬里迪河和通傑河引入善貝以南的傑貝勒河;另一條將西北部朱爾河、吉提問、逢戈河、洛爾河和阿拉伯河引入白尼羅河。同時准備在某些土河道上游築壩。迄今已選定的壩址有:蘇埃河卜游9km處(庫容10億m3),耶伊河阿加瀑布(庫容3.3億m3),布塞里河口以南50km處(庫容10億m3)。加扎勒工程預期每年凈增水量70億m3,③馬查沼澤引水工程:從巴羅河經阿達爾河至白尼羅河開挖一條分水運河。在巴羅河上游甘貝拉建一座水庫調節流量,並從吉卡至馬查沼澤泄水處修建護岸丁程。工程預期每年凈增水量40億m3。

上述沼澤引水計劃一旦實現,每年總共可增水 200億m3,開發潛力較大。

「世紀蓄水計劃」雖因讓位於阿斯旺高壩工程而推遲實施,現在沼澤地區分水工程的實現實際上是「世紀蓄水計劃」的啟動,是進一步充分利用尼羅河水資源所必要的重大措施。

世紀蓄水工程由於能控制東非高原豐水區全年水量並進行多年調節,竣工後將為下游提供穩定可靠的自然徑流,從而保證沼澤分水運河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利用沼澤分水運河,世紀蓄水工程才具有實際意義。

除沼澤之外,每年水庫、湖泊的蒸發耗水量非常可觀。一旦招澤地區潛力開發殆盡,可以預見下一個目標很可能是設法減少水庫、湖泊的蒸發損耗以增加尼羅河水量。

除了上述措施外,其他措施還包括提高灌溉技術,節約用水,增加水的重復使用串等。例如,埃及迫於入口增長的巨大壓力,必須繼續擴大耕地,以使糧食增產。然而埃及本國境內的尼羅河水資源潛力幾於已開發殆盡。對於如何解決國內用水問題已採取以下對策:一是積極擴大尼羅河水以外其它水資源的利用;二是提高灌水技術,節約用水,加強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有效利用耕地,走精耕細作道路。在這方面已採取的措施有:改善排水系統,將露天排水改為暗管排水;提高河水重復使用率;發展提水灌溉、噴灌和滴灌。

(3)重視環境牛態問題。隨著入口增長、經濟發展,流域各國對尼羅河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入類活動對流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和沖擊愈來愈大,由此引起的牛態環境問題也愈來愈為入們所重視。這一點在開發利用歷史最悠久、程度最深的埃及表現尤為突出。

一個多世紀以來,埃及常年灌溉面積不斷擴大:由於渠道長期輸水,灌水下滲,地下水位顯著上升,從而導致三角洲地區上壤沼澤化和次生鹽鹼化,肥力下降,影響作物產量。這是開發利用尼羅河水資源引起農業牛態環境退化的事例,為此埃及採取了相應的整治措施:重視農田基本建設,加強田間排水,推廣提水灌溉,控制農業用水。這些措施既節約了寶貴的灌溉用水,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次生鹽鹼化的發展,使農業牛態環境得到保護。

阿斯旺高壩的建成運行給埃及帶來廠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工程對埃及的環境、社會也產生了一系列副作用,這充分說明興建大型水利工程時不僅要考慮技術經濟效果,同時還必須兼顧工程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對水利工程的環境影響事先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權衡利弊、防患未然,對於今後進一步開發尼羅河水資源來說至關重要。

蘇丹瓊萊運河同樣存在上述問題,工程的經濟效益非常明顯,產生的環境影響也不容忽視。工程興建後,使沼澤地區原來的水文情況發生了變化,對漁業、水生生物等具有長期影響,改變了沼澤地帶的相對比例和面積,影響了當地部落的游牧生活。因此,規模宏大的運河工程在全部竣工前仍需對其環境、社會影響作出相應的評價,採取有效的整治措施,使運河兼具良好的技術經濟和環境質量效果。

衣索比亞林地面積小.森林覆蓋率不高,降雨強度和河床比降都很大,加上過度砍伐,水土流失嚴重,因此今後在開發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流域,發展灌溉農業時必須重視水七保持,開發和整治都不可偏廢。

(4)加強國際合作、統一規劃、共同開發、合理分配水資源。尼羅河是一條國際性河流,隨著流域各國用水量的增加,水資源的分配已逐漸成為一個國際政治問題。因此,流域各國應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合理地開發水資源。另外,尼羅河流域是一個涉及許多國家的地理單元,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從總的發展趨勢看,盡管矛盾和困難很多,但是流域各國已有經過協商合理分配水資源的先例,今後只要進一步加強協商合作,存在的矛盾可望得到解決。

(5)加強河流的綜合開發、利用。如上所述,在前幾個河流開發和水資源利用階段,多數為灌溉工程,僅有部分工程有一定的發電效益。這是由於尼羅河流域各國均屬於發展中國家,並且是農業國,投入資金有限,河流的開發利用程度仍然處於低的水平,特別是發電、航運、旅遊等方面的開發潛力很大。見尼羅河流域內已建成閘、壩表。目前,流域各國都在計劃修建水電站。如埃及計劃興建的納賈哈馬迪攔河壩以取代老壩,新壩位於老壩下游3.2km處,由船閘、泄水道和廠房3部分組成,目的是確保長期、持續地將尼羅河水引入2條灌渠,以灌溉31.5萬hm2農田;穩定河水位以確定該河段全年通航;安裝4台單機容量16萬kW的燈泡式機組,確保年發電量4.6億kW·h。蘇丹計劃在2010年修建5座水電站,裝機容量71萬kW。烏干達境內的維多利亞尼羅河有巨大的落差,從維多利亞湖到基奧加湖落差103m,從基奧加湖到蒙博托湖落差為413m,上游有維多利亞湖的調節,徑流均勻,開發條件優越。在其下游規劃可建6級電站,共計裝機容量200萬kW,1級即為布賈加利電站。衣索比亞查勘了184處壩址,將其中18處列為2020年開發計劃,年發電量達到439億kW·h。

❹ 盧森堡協議1966的實質及影響

《盧森堡條約》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聯邦德國領導人殷切期望通過向猶太人賠償釆改善德國的國際形象,重新贏取西方盟國和世界人民09,信任。事實上,通過在瓦森納爾談判上的主動讓步和《盧森堡條約》的簽訂,阿登納政府達到了他們的目的,證明了聯邦德國與過去決裂的決心,得到了世界輿論的普遍贊賞。阿登納總理稱該條約的簽訂是「一件可以同德國條約或歐洲防務集團條約相提並論的大事」。這是聯邦德國建立後第一次在戰爭賠償問題上與他國簽訂條約,把德國人民道義上的義務變成一種法律上的義務。條約的簽訂促使德國人民自上而下對過去的戰爭罪責進行反思,其警醒的作用不可低估,條約簽訂後,聯邦德國與猶太人世界的關系明顯緩和,同時其國內賠償法的修訂為日後猶太人受害者以個人身份向聯邦德國索取賠償奠定了法律基礎。事實上,從1962年起,個人賠償的支出已經超過對以色列國家的賠償,直至今日尚未結束。由於聯邦德國經濟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起飛,國內生產總值連,年成倍增長,對以色列的賠償不僅未造成財政上的困難,反而促進了西德某些行業的發展。例如以色列使用德國賠償的馬克在西德大量采購商品,有大約6億馬克流向了德國造船業,大量的訂單使該行業迅速復甦。
聯邦德國向以色列支付的賠償無疑是雪中送炭,迅速改善了以色列建國以來極為艱難的處境,並促進了以色列經濟的起飛。1954年,德國賠款占以色列全部投資的1/3和以色列總收入的1/8,1960年的賠償額佔到全年流入以色列外資的48.5%。與此相比,作為以色列長期盟友的美國在1952~1961年間也僅向以色列提供了3.74億美元的援助。美國《紐約時報》後來曾評論道,德國賠償成了「以色列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基礎」,1950年到1967年,以色列經濟增長率高達9.3%。因為《盧森堡條約》的簽訂,聯邦德國也成為以色列長期穩定的經濟夥伴和政治盟友。
盡管《盧森堡條約》使德以雙方實現了某種程度的雙贏,但該條約給中東乃至世界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小視的。最直接的影響表現在聯邦德國的賠償援助大大加強了以色列的經濟軍事實力,使中東地區陷入長期的動盪。以色列建國之初在中東立足未穩,四面環敵,單靠自身的力量是無法與周邊阿拉伯國家對抗的。聯邦德國的賠償幫助以色列建立起穩固的基礎工業,從1959年起又秘密向以色列提供武器。沒有聯邦德國在背後傾力支持,以色列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輕易取勝是難以想像的。
另一方面,聯邦德國向以色列提供大量賠償援助對德國與阿拉伯國家間的傳統友好關系造成了致命打擊。自19世紀末以來,阿拉伯國家就同德國發展了友好關系,20世紀50年代初聯邦德國和新興的阿拉伯國家重新發展了經濟關系和文化交流。但因為與以色列的敵對關系,阿拉伯國家對《盧森堡條約》的簽訂表示了強烈抗議。隨著德國對以色列援助的不斷增長,德阿外交逐漸陷入了絕境。1960年,阿拉伯聯盟決定向其成員國建議,根據第三對猶太「復國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政策來決定自己對它的態度。1965年5月12日,德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埃及為首的絕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當即與聯邦德國斷交,德國的中東外交損失慘重。
德以賠償談判從籌備階段到最終簽訂條約,我們都能看到幕後推動者美國的影子。美國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憑借其對聯邦德國外交的巨大影響力,不斷推動阿登納政府向以色列和猶太人世界妥協。一旦聯邦德國表現出些許顧慮,美國就通過外交或輿論手段對其進行敲打,迫使其不斷作出讓步。美國這種支配性地位的後果是,後來聯邦德國對以色列的政策長期受到美國的影響和制約,無法根據自身利益作出適時的調整。聯邦德國扮演的這種傀儡角色,對其戰後外交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❺ 南蘇丹為什麼要獨立

民族信教問題

http://ke..com/view/11228.htm
http://ke..com/view/4695583.html?wtp=tt

❻ 八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 中國和外國的對比

近代歐洲霸權體系的形成,以及這一霸權在20世紀中被美國所取代,其歷史進程構成了典型的黑格爾「否定之否定」三段式。英國曾長期有著干涉歐洲大陸事務的傳統,作為後來者的美國,即使在奉行「孤立主義原則」時期,也一刻沒有忘記介入歐洲事務,在與歐洲各國力量消長中逐漸擴大自己的外交空間,並借機擊倒歐洲成為世界性的大國。研究大西洋兩岸的地緣政治力量的消長歷程,有助於我們合理認識和把握大國興衰規律。

一、16世紀英國在海上打敗西班牙贏得了海權,17世紀英國在海上打敗荷蘭贏得了海上貿易壟斷權,並在18、19世紀,英國與法國和俄國爭奪海外市場則最終贏得了世界霸權。這一過程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及隨之而來的工業革命的進程相一致,國際間的大規模財富轉移本質上並不是靠交換而是靠暴力完成。

大國的興起是一個體系,英國的近代興起帶動的是西方歐洲霸權體系的興起和東方皇權體系的衰落。

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從歐洲封建堡壘中打開了缺口。當時,中南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北美洲的大部分則主要是英、法、西班牙和荷蘭的殖民地,而亞洲大陸的中國則到19世紀中葉才進入衰落期。英國面臨著巨大的來自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壓力。作為近代工業資本主義興起的源頭國家,英國資本主義的誕生,需要極強的力量反抗霸權並建立適合於自身發展的世界體系。

16世紀初,英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力量都不及法國和西班牙,但在海外貿易方面英國與西班牙的矛盾日趨尖銳,這迫使英國必須直面來自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壓力。1588年7月,英國在兩天之內打敗由西班牙130艘戰船組成的「無敵艦隊」,由此初步確立其對大西洋的制海權。1609年西班牙被迫與荷蘭簽訂12年休戰條約,實際上承認荷蘭共和國獨立。西班牙霸權由此衰落,並讓位於荷蘭。

17世紀中葉荷蘭在航海、殖民、貿易等方面達到了鼎盛時期,遠航商船已達好望角、馬六甲和北美東岸,並在南美巴西等地擁有據點和殖民地。與此同時,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海外利益矛盾日益不可調和。英國決定同樣直面來自荷蘭的海上霸權壓力,因此與荷蘭前後30多年進行了三次海上戰爭。英國1651年頒布《航海條例》,規定:一切在歐洲、非洲和美洲生產的商品,只有在英國船員管理的英國船上才能運入英國領土。荷蘭拒絕接受,於1652-1654年爆發了第一次英荷戰爭,荷蘭戰敗並被迫承認《航海條例》。1664年,英荷再次發生戰爭,英國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1686年改名紐約)。1672-1674年英荷發生了第三次戰爭,荷蘭戰敗,此後荷蘭一蹶不振。到18世紀初,荷蘭已喪失了海上優勢及相應的貿易壟斷地位,而英國贏得了海上的同時也是歷史的主動權。

距英西海戰整整100年的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勝利。勝利了的英國資產階級上台之後面臨的是在都鐸王朝(1485-1603)、斯圖亞特王朝和克倫威爾時期(1599-1658)通過一場場戰爭打下的已是比較寬松的海上安全環境。

除此之外,英國還具有獨特的地緣政治優勢。與19世紀亞洲日本完全不同,英國資產階級面對著的是一個已為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在公元800年基本統一,卻又極不幸地為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條約」中三分天下的天然破碎的歐洲。先天破碎的歐洲大陸地緣政治環境為新登上歷史舞台的英國資產階級提供了較後來的美國、日本等更為優越的先天條件。

二、英國工業革命刺激了英國資產階級的海外市場和投資的需求,這不可避免使英國與法國形成尖銳沖突。沖突到拿破崙時期到達高峰。盡管拿破崙對英國的挑戰以失敗而告終,但他也為英國的世界霸權培植起了「掘墓人」,這就是美利堅合眾國。

資產階級革命在英國的勝利,加速了英國資本的世界擴張及由資本擴張帶動的英國工業革命進程,英國工業革命又反過來刺激英國資產階級對海外市場和投資的需求。這使在法國黎塞留(Armand Jean Plessis,Duc de Richelieu,1585-1642)、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和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時代,英國與法國的海外擴張形成了尖銳沖突。沖突的主要方向是北美和亞洲。

早在16世紀末,英國就開始涉足北美。1607年,倫敦公司(後稱弗吉尼亞公司)來到詹姆士城,後來發展為弗吉尼亞殖民地。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船來到麻薩諸塞海灣,建立了新普利茅斯移民區,奠定了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基礎。到18世紀上半葉,英國殖民地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建立了13塊殖民地。與此同時,法國也在向北美殖民。1604年,法國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的移民區羅雅爾港。1608年,法國殖民又擴展到聖·勞倫斯河流域,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它成了法國在北美擴展其殖民勢力的基礎。1682年,法國殖民者沿密西西比河南下,直達河口,宣布沿河流域為法國所有,稱路易斯安那。法國在北美由北向南,英國由東向西的擴展,使兩國在空間上產生不可調和的沖突。1701-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英國奪取了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紐芬蘭的阿卡底亞地區。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法國慘遭失敗,不得不把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的全部地區和密西西比河東岸地區割讓給英國,西岸地區讓給西班牙。

17世紀始,印度逐漸成了英國與歐洲列強角逐的重要場所。15世紀以來,首先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1600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並於1612年擊敗葡萄牙艦隊在印度西海岸蘇拉特登陸,建立了第一個商站。1614年英國人再次擊敗葡萄牙人,獲得印度洋的制海權。英國佔領了印度的馬德拉斯(1620年),加爾各答(1633年),到80年代佔領孟買。法國1604年建立了東印度公司,但在1668年才在蘇拉特地區設立海外商站。10年後法國在卡里阿提加建立了殖民侵略的據點。17世紀晚期,法國人佔領孟加拉的昌德納果爾。英法在印度也展開了爭奪。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印度是重要戰場之一。法國失敗。根據巴黎和約,除少數城市作為商站外,法國幾乎喪失全部印度殖民地。法國在北美和印度的失敗,燃起了法國持續高漲的反英情緒及由此產生的法國人對北美獨立戰爭的同情。為報「七年戰爭」失敗的一箭之仇,路易十六不惜巨資援助北美獨立戰爭,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率先承認美國獨立並與美國結盟打擊英國。拿破崙時期,法英矛盾激化,其中既有法國新興的資產階級抵禦英國資本的性質,又有與英國爭奪世界市場的帝國主義性質。為了打敗英國,法國督政府制定了相應的世界戰略並幾乎傾其全部國力實現這一戰略。

1798年,拿破崙在打敗第一次反法聯盟後,開始考慮從東西兩線即印度和美國,切斷外圍市場方式打擊英國的戰略。他說:「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於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與印度洋之間,是與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貨物集散地。」[①]「在佔領埃及五十年以後,文明可能通過森納爾、衣索比亞、達福爾和費贊等地傳播到非洲腹地去。」[②] 「法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業已喪失,法國需要有能夠抵得上美洲殖民地的新的大殖民地。」[③]他向督政府建議在准備渡海對英作戰的同時,出兵埃及,進而佔領印度,掐斷英國所依賴的從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貿易線,截斷其來自印度的財源。[④]他認為:「要在(印度)這樣遙遠的戰場打勝仗,就必須有一個中途陣地作為進攻基地。埃及離土倫六百法里,離馬拉巴爾(位於今印度果阿以南至科摩林角的海岸)一千五百法里,它正是這樣一個進攻基地。法國如果能夠在(埃及)這個國家裡牢固站穩腳跟,那麼它遲早會成為印度的主人。廣大的東方貿易也會回到紅海和地中海這條古道上來。這樣,一方面,埃及會代替聖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島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必然會成為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個兵站。」[⑤] 「牢固地佔領(埃及)這個國家是遠征印度整個計劃的基礎」,「出兵印度的日期一決定,一支包括十五艘主力艦、六艘巡洋艦和十五艘大運輸艦的艦隊,就應裝載五千名兵士和大批糧食彈葯從布列斯特出發。」[⑥]拿破崙1796年進攻義大利,擊敗奧地利,並入侵埃及。為打開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拿破崙與伊朗國王簽訂同盟條約,伊朗同意廢除英伊同盟,對英宣戰,派兵進攻印度並迫使阿富汗一同進攻印度;同意法國假道伊朗進攻印度、為法國供應糧食並為法軍開放波斯灣一切港口。

另一方面,拿破崙也從北美入手打擊英國。1789年法國爆發革命,1793年,英國組成第一次反法聯盟。1799年,拿破崙通過「霧月政變」成為法國最高執政。1802年3月英國被迫與法國簽訂《亞眠和約》表示與法國和解。為了確保法國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優勢和軍事優勢,拿破崙並未因暫時休戰而放棄打擊英國的計劃,1803年5月英法斷交,轉入軍事對抗。1804年英俄奧就締結反法聯盟達成原則協議。就在英法關系大起大落之際,拿破崙對美政策也迅速變化,由因美國與英國的和解而產生對美國的怨恨轉向迅速與美國和解。1801年3月,托馬斯·傑斐遜就任美國總統(1801—1809),上任伊始就與法國談判,渴望購得路易斯安那。此時,法英關系轉向緩和,拿破崙不僅不想讓出路易斯安那,而且還要從西班牙手中奪得佛羅里達。然而,就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法英關系急劇惡化,開戰在即,如何最終在世界范圍摧毀英國的霸權地位,成了拿破崙的首要考慮。1803年1月11日,傑斐遜派門羅作為特使前往法國商談。拿破崙態度急轉,同意將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1804年,法美簽訂《路易斯安那條約》,美國以每英畝3美分的價格買下整個路易斯安那。美國領土一夜間擴大近兩倍。[⑦]

主動出讓路易斯安那等於在英國的西面再造一個大國,而英國的世界霸權只有在東西兩個大國即法國和美國的夾擊下才能垮台。法國要最終打敗其長期對手英國,除了經濟軍事手段外,還要在地緣政治上在英國的西面扶植一個像法國這樣並與法國有同樣版圖的對手。如果美國起來了,美國和法國在大西洋兩岸同時牽制英國,英國即使不垮,法國也會因美國的牽制而減輕來自英國的壓力。反之,如果美國垮下去或分裂的話,英國就是法國永遠的痛,英法矛盾就是世紀性的無解矛盾。為此,拿破崙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他採用英國傳統的均勢制衡原理,也為英國製造了美國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美國獨立戰爭後,英國一直不希望美國繼續擴大版圖。而在1803年3月法英矛盾在歸還英佔馬爾他島問題上激化後的一個月,拿破崙就把路易斯安那州賣給美國,這顯然是針對英國的行動。不僅如此,拿破崙進一步挑拔美英關系,導致第二次英美戰爭於1812年6月爆發。此前一個月,美國宣布將佛羅里達並入密西西比地區。拿破崙讓與路易斯安那及由此造成的美國領土在不到十年的時間神奇般地成倍擴大的後果,引起英國的巨大恐懼。1814年,美英戰爭形勢對英國有利,拿破崙在歐洲也是敗局已定。8月,英軍佔領華盛頓。12月24日,英國與美國於簽訂《根特和約》。

盡管法國拿破崙對英國的挑戰以失敗而告終,但也為英國的世界霸權培植起了「掘墓人」,這就是美利堅合眾國。美國的出現已使英國看到自己的剋星,而繼法國之後托起這顆剋星的則是俄國。

三、拿破崙失敗後,英國面臨來自俄國的戰略壓力,而俄國也利用一次次的歐洲亂局壓縮歐洲的政治空間並試圖主導歐洲事務。英俄矛盾取代英法矛盾,成為貫穿19世紀歐洲政治的主線。

拿破崙失敗後,在列強分贓的維也納會議上,俄國在制陸權和英國在制海權方面分別獲得最大利益。俄國依恃其「功臣」身份,竭力擴大其在歐洲大陸的領土:與列強瓜分波蘭,獲波蘭絕大部分土地;繼續佔領芬蘭和比薩拉比亞(羅馬尼亞領土)。而英國這時則盡可能地擴展制海權:繼續佔領馬爾他、法國殖民地多巴哥、聖路西亞(均位於西印度群島)和模里西斯(印度洋),並從荷蘭手裡奪取南非開普敦殖民地和錫蘭島(今斯里蘭卡),從而控制了通往東方的戰略要地。1815年9月,在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倡導下,俄、奧、普三國君主在巴黎發表宣言,締結「神聖同盟」。不久,所有的歐洲大陸君主國先後都參加了這個同盟。俄國沙皇取代法國成了歐洲大陸的「盟主」並在歐洲進一步擴張俄國的勢力范圍,壓縮英法在歐洲大陸的政治空間。

19世紀20年代,在沙俄策劃下,神聖同盟鎮壓西班牙革命。30年代,沙皇派出12萬大軍鎮壓波蘭起義。1828年至1829年對土耳其戰爭中,俄國佔領了克里米亞、多瑙河口和高加索大片土地。在北面,從瑞典手中奪取了芬蘭。在西面,則獲取華沙公國的大部分土地,又從羅馬尼亞割走比薩拉比亞。在不長的時間內,俄國的勢力抵至巴爾干半島,由此引起英法的警惕。1853年至1856年,俄國為控制黑海海峽和巴爾干半島與英國、法國等在克里米亞發生大戰。俄國戰敗,這反倒給5年後的美國南北統一戰爭的勝利預留了機遇。

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為了打通南下通道,俄國試圖從中亞打開進入海洋的大門。1865年,俄國佔領塔什干,1867年,布哈拉汗國和浩罕國被強行並入俄國版圖。1873年,沙俄大舉進攻希瓦汗國,當年簽訂其為俄藩屬的條約。俄國力量直逼阿富汗,這立即引起英國的堵截。1878年11月,英印軍隊三萬多人侵入阿富汗,直到1893年才迫使阿富汗與其形成宗主國依附關系。然而,東方不亮西方亮。就在英軍陷在阿富汗戰場之際,1877年,俄國再次調頭巴爾干,打著解放斯拉夫人的旗號,對土耳其宣戰,揮師越過多瑙河,進逼伊斯坦布爾。英國和奧匈立即對俄國提出警告,俄軍不得不停止進攻並與土議和。

為了遏制俄國,英國破天荒地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越過歐洲,在太平洋西岸與日本於1894年和1902年簽訂條約,建立同盟關系,試圖從遠東地區牽制俄國對英國的壓力。1905年,俄國國內爆發革命、俄日戰爭中俄國失敗、伊朗國內爆發革命,再加上德國和日本的興起,這些迫使俄國與英國妥協並於1907年8月31日簽訂協約,協調各方在中亞的勢力范圍和戰略利益。

四、在俄國與英國在歐亞大陸進行以牙還牙式較量的同時,對英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將產生基礎性動搖的力量在北美大陸形成,美國在關鍵時刻得到俄國的支持。

1860年11月林肯當選美國總統,南方南卡羅來納州於12月宣布退出聯邦,接著又有六個州步其後塵。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各州同盟,公開打出分裂旗幟。由此爆發美國南北戰爭。5月13日,英國宣布對美國內戰奉行中立政策,承認南方同盟為交戰國,這是承認南方同盟為獨立國家的重要步驟。同時英國秘密向南方提供金錢、武器和其他物資援助,英國還將海軍開入美國海域,向聯邦政府施加壓力。

沙皇俄國也曾對美洲有著強烈的擴張野心。早在1799年就成立「俄美公司」殖民機構,計劃將俄國控制范圍從俄屬阿拉斯加擴張到加利福尼亞。1821年9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頒布《白令海航行敕令》,宣布俄屬阿拉斯加的南部邊界在北緯51度,規定在北緯51度以北的沿岸100海里以內的地區禁止一切外國船隻航行。俄美關系曾為此一度緊張。1853年到1856年,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受到英法聯軍的打擊,俄英關系嚴重惡化。這促使俄國「希望強大、統一的美國成為抗衡英國的力量」[⑧]。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俄國採取與英國完全對立的支持北方統一國家的立場,並於1863年9月派兩支艦隊分別駛入美國東西海岸的重要港口紐約和舊金山,成功阻止南方同盟艦隊對舊金山海上攻擊的計劃。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之初,俄國的東西伯利亞總督正式向沙皇尼古拉一世提議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南北戰爭一結束,俄美就此商談加速。

美國方面也意識到阿拉斯加的戰略意義。馬薩諸塞州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納尼爾·班克斯認為,阿留申群島這一「美洲與亞洲之間的吊橋」,能夠使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獲得新的權勢,它將成為「各國命運與人類進步的控制器。」也有議員認為,購買阿拉斯加等於「把英國雄獅關進籠里」,使「俄羅斯和美國成為世界兩大強國」這一天早日到來。[⑨]美俄雙方最終於1867年3月30日正式簽訂了購買阿拉斯加的條約。1867年4月9日,美國參院以37:2的絕對多數表決批准該條約,次年,國會則以113:43通過該條約。這使美國成為一個擁有龐大地理版圖的國家。以英國為龍頭的近代資本中心盡管沒有終結,但其喪鍾已開始在其外圍由美國人敲響。

五、18世紀末以來,美國利用歐洲國家之間矛盾獲得了難得的興起機遇,但利用這個機遇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既要被迫接受歐洲主要國家的戰爭威脅,又要直面幾乎是鋪天蓋地的來自歐洲的文化打壓。美國的興起在初期也曾伴隨屈辱。

1783年9月3日,美英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確認美國疆界為北接加拿大與大湖地區,南至佛羅里達北界,東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這樣美國從獨立戰爭初期的90多萬平方公里擴大到230多萬平方公里,在國家版圖倍增的同時,美國面臨的國家風險也同比增加。

從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的《巴黎和約》算起,到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的88年間,英國一刻也沒有放棄分裂美國的實際努力。英國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截擊美國商船,阻撓美國與歐洲的貿易。1812年,美英開戰。1814年8月,英國佔領華盛頓,燒毀白宮、國會大廈,並借有利的戰爭形勢企圖肢解美國,向美國議和代表提出「沿美國邊界成立一個中立的印第安緩沖國」[⑩]的要求。只是歐洲維也納會議談判不順和法國國內的混亂,才使英國放棄這一要求並與美國於12月24日簽訂《根特和約》。1861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英國就曾宣布對美國內戰奉行中立政策,承認南方同盟為交戰國,同時英國秘密向南方提供援助,還將海軍開入美國海域。只是由於後來的戰場優勢迅速倒向北方,「英國承認南方和干涉美國內戰的計劃徹底告吹」[11]。

此外,對美國興起產生恐慌並試圖對其遏制的還有法國和西班牙。1861年10月30日,英國、法國、西班牙三國簽訂了聯合遠征墨西哥的《倫敦協定》,試圖從南部美國繼南方叛亂州之後再強力插入一道遏制和圍堵美國的藩籬,並對美國的國家統一形成巨大的威脅。1861年12月和次年1月,西班牙和英法遠征軍登陸墨西哥,後因與法國不和英西撤出。法國則單獨以重兵對墨西哥發起攻擊,至1863年6月法國攻下首都墨西哥城並扶持馬克西米連上台。1864年4月10日,拿破崙三世和馬克西米連簽訂《米拉馬協議》,規定:法軍留駐墨西哥到1867年底。1865年,美國統一戰爭結束,北方取得統一全國的勝利,歐洲大國對美國必然南北分裂的願望落空,在美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下,又鑒於俾斯麥(Otto First Von Bismarck,1815-1898)統一德國後對法國形成的巨大軍事壓力,拿破崙三世才被迫決定於1867年3月從墨西哥撤軍。

在美國本土經受歐洲國家的軍事圍剿的同時,其國民精神也經歷著歐洲的文化重壓。在歐洲人眼中,位於歐洲一方代表「上帝的選民」,北美一方則代表「上帝的棄民」[12],歐洲人以貴族式的輕蔑眼光在矮化和醜化美國人。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較早提出這些偏見的,有些不是神學家,而是科學家和啟蒙主義思想家,如法國自然學家布豐、哲學家伏爾泰和歷史學家雷納爾等。這些人不顧美洲大陸各地區差異,將北美的自然條件概括為:寒冷、潮濕和鹽化。他們用這里的動物重量、體長和特徵試圖證明——用現在的話來說——這里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因而美洲不可能有發展。布豐在《動物的退化》一書中論證北美人種與整個北美動物一起處於一種「退化」狀態。伏爾泰挖苦說,如果人們對美洲會出現蒼蠅不感到奇怪的話,為什麼對美洲會出現這一群人感到驚訝。[

❼ 天津森納爾投資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天津森納爾投資有限公司地址位於天津市武清開發區福源道18號503-51(集中辦公區)。經營范圍以自有資金對商業、房地產業進行投資,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物業服務,自有房屋租賃,餐飲管理,酒店管理。基本信息注冊號****名稱天津森納爾投資有限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法定代表人高桂琴注冊資本6700萬人民幣成立日期2011年09月14日營業期限自2011年09月14日營業期限至2041年09月13日登記機關天津市武清區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核准日期2015年07月08日登記狀態存續
法定代表人:張彥森
成立時間:2011-09-14
注冊資本:67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2022200010729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天津市武清開發區福源道18號503-51(集中辦公區)

❽ 要寫一篇十七到十八世紀中西方政治方面比較的論文。主要內容是關於西方啟蒙運動和清朝加強君權統治的。最

近代歐洲霸權體系的形成,以及這一霸權在20世紀中被美國所取代,其歷史進程構成了典型的黑格爾「否定之否定」三段式。英國曾長期有著干涉歐洲大陸事務的傳統,作為後來者的美國,即使在奉行「孤立主義原則」時期,也一刻沒有忘記介入歐洲事務,在與歐洲各國力量消長中逐漸擴大自己的外交空間,並借機擊倒歐洲成為世界性的大國。研究大西洋兩岸的地緣政治力量的消長歷程,有助於我們合理認識和把握大國興衰規律。

一、16世紀英國在海上打敗西班牙贏得了海權,17世紀英國在海上打敗荷蘭贏得了海上貿易壟斷權,並在18、19世紀,英國與法國和俄國爭奪海外市場則最終贏得了世界霸權。這一過程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及隨之而來的工業革命的進程相一致,國際間的大規模財富轉移本質上並不是靠交換而是靠暴力完成。

大國的興起是一個體系,英國的近代興起帶動的是西方歐洲霸權體系的興起和東方皇權體系的衰落。

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從歐洲封建堡壘中打開了缺口。當時,中南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北美洲的大部分則主要是英、法、西班牙和荷蘭的殖民地,而亞洲大陸的中國則到19世紀中葉才進入衰落期。英國面臨著巨大的來自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壓力。作為近代工業資本主義興起的源頭國家,英國資本主義的誕生,需要極強的力量反抗霸權並建立適合於自身發展的世界體系。

16世紀初,英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力量都不及法國和西班牙,但在海外貿易方面英國與西班牙的矛盾日趨尖銳,這迫使英國必須直面來自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壓力。1588年7月,英國在兩天之內打敗由西班牙130艘戰船組成的「無敵艦隊」,由此初步確立其對大西洋的制海權。1609年西班牙被迫與荷蘭簽訂12年休戰條約,實際上承認荷蘭共和國獨立。西班牙霸權由此衰落,並讓位於荷蘭。

17世紀中葉荷蘭在航海、殖民、貿易等方面達到了鼎盛時期,遠航商船已達好望角、馬六甲和北美東岸,並在南美巴西等地擁有據點和殖民地。與此同時,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海外利益矛盾日益不可調和。英國決定同樣直面來自荷蘭的海上霸權壓力,因此與荷蘭前後30多年進行了三次海上戰爭。英國1651年頒布《航海條例》,規定:一切在歐洲、非洲和美洲生產的商品,只有在英國船員管理的英國船上才能運入英國領土。荷蘭拒絕接受,於1652-1654年爆發了第一次英荷戰爭,荷蘭戰敗並被迫承認《航海條例》。1664年,英荷再次發生戰爭,英國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1686年改名紐約)。1672-1674年英荷發生了第三次戰爭,荷蘭戰敗,此後荷蘭一蹶不振。到18世紀初,荷蘭已喪失了海上優勢及相應的貿易壟斷地位,而英國贏得了海上的同時也是歷史的主動權。

距英西海戰整整100年的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勝利。勝利了的英國資產階級上台之後面臨的是在都鐸王朝(1485-1603)、斯圖亞特王朝和克倫威爾時期(1599-1658)通過一場場戰爭打下的已是比較寬松的海上安全環境。

除此之外,英國還具有獨特的地緣政治優勢。與19世紀亞洲日本完全不同,英國資產階級面對著的是一個已為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在公元800年基本統一,卻又極不幸地為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條約」中三分天下的天然破碎的歐洲。先天破碎的歐洲大陸地緣政治環境為新登上歷史舞台的英國資產階級提供了較後來的美國、日本等更為優越的先天條件。

二、英國工業革命刺激了英國資產階級的海外市場和投資的需求,這不可避免使英國與法國形成尖銳沖突。沖突到拿破崙時期到達高峰。盡管拿破崙對英國的挑戰以失敗而告終,但他也為英國的世界霸權培植起了「掘墓人」,這就是美利堅合眾國。

資產階級革命在英國的勝利,加速了英國資本的世界擴張及由資本擴張帶動的英國工業革命進程,英國工業革命又反過來刺激英國資產階級對海外市場和投資的需求。這使在法國黎塞留(Armand Jean Plessis,Duc de Richelieu,1585-1642)、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和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時代,英國與法國的海外擴張形成了尖銳沖突。沖突的主要方向是北美和亞洲。

早在16世紀末,英國就開始涉足北美。1607年,倫敦公司(後稱弗吉尼亞公司)來到詹姆士城,後來發展為弗吉尼亞殖民地。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船來到麻薩諸塞海灣,建立了新普利茅斯移民區,奠定了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基礎。到18世紀上半葉,英國殖民地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建立了13塊殖民地。與此同時,法國也在向北美殖民。1604年,法國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的移民區羅雅爾港。1608年,法國殖民又擴展到聖·勞倫斯河流域,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它成了法國在北美擴展其殖民勢力的基礎。1682年,法國殖民者沿密西西比河南下,直達河口,宣布沿河流域為法國所有,稱路易斯安那。法國在北美由北向南,英國由東向西的擴展,使兩國在空間上產生不可調和的沖突。1701-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英國奪取了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紐芬蘭的阿卡底亞地區。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法國慘遭失敗,不得不把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的全部地區和密西西比河東岸地區割讓給英國,西岸地區讓給西班牙。

17世紀始,印度逐漸成了英國與歐洲列強角逐的重要場所。15世紀以來,首先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1600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並於1612年擊敗葡萄牙艦隊在印度西海岸蘇拉特登陸,建立了第一個商站。1614年英國人再次擊敗葡萄牙人,獲得印度洋的制海權。英國佔領了印度的馬德拉斯(1620年),加爾各答(1633年),到80年代佔領孟買。法國1604年建立了東印度公司,但在1668年才在蘇拉特地區設立海外商站。10年後法國在卡里阿提加建立了殖民侵略的據點。17世紀晚期,法國人佔領孟加拉的昌德納果爾。英法在印度也展開了爭奪。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印度是重要戰場之一。法國失敗。根據巴黎和約,除少數城市作為商站外,法國幾乎喪失全部印度殖民地。法國在北美和印度的失敗,燃起了法國持續高漲的反英情緒及由此產生的法國人對北美獨立戰爭的同情。為報「七年戰爭」失敗的一箭之仇,路易十六不惜巨資援助北美獨立戰爭,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率先承認美國獨立並與美國結盟打擊英國。拿破崙時期,法英矛盾激化,其中既有法國新興的資產階級抵禦英國資本的性質,又有與英國爭奪世界市場的帝國主義性質。為了打敗英國,法國督政府制定了相應的世界戰略並幾乎傾其全部國力實現這一戰略。

1798年,拿破崙在打敗第一次反法聯盟後,開始考慮從東西兩線即印度和美國,切斷外圍市場方式打擊英國的戰略。他說:「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於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與印度洋之間,是與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貨物集散地。」[①]「在佔領埃及五十年以後,文明可能通過森納爾、衣索比亞、達福爾和費贊等地傳播到非洲腹地去。」[②] 「法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業已喪失,法國需要有能夠抵得上美洲殖民地的新的大殖民地。」[③]他向督政府建議在准備渡海對英作戰的同時,出兵埃及,進而佔領印度,掐斷英國所依賴的從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貿易線,截斷其來自印度的財源。[④]他認為:「要在(印度)這樣遙遠的戰場打勝仗,就必須有一個中途陣地作為進攻基地。埃及離土倫六百法里,離馬拉巴爾(位於今印度果阿以南至科摩林角的海岸)一千五百法里,它正是這樣一個進攻基地。法國如果能夠在(埃及)這個國家裡牢固站穩腳跟,那麼它遲早會成為印度的主人。廣大的東方貿易也會回到紅海和地中海這條古道上來。這樣,一方面,埃及會代替聖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島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必然會成為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個兵站。」[⑤] 「牢固地佔領(埃及)這個國家是遠征印度整個計劃的基礎」,「出兵印度的日期一決定,一支包括十五艘主力艦、六艘巡洋艦和十五艘大運輸艦的艦隊,就應裝載五千名兵士和大批糧食彈葯從布列斯特出發。」[⑥]拿破崙1796年進攻義大利,擊敗奧地利,並入侵埃及。為打開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拿破崙與伊朗國王簽訂同盟條約,伊朗同意廢除英伊同盟,對英宣戰,派兵進攻印度並迫使阿富汗一同進攻印度;同意法國假道伊朗進攻印度、為法國供應糧食並為法軍開放波斯灣一切港口。

另一方面,拿破崙也從北美入手打擊英國。1789年法國爆發革命,1793年,英國組成第一次反法聯盟。1799年,拿破崙通過「霧月政變」成為法國最高執政。1802年3月英國被迫與法國簽訂《亞眠和約》表示與法國和解。為了確保法國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優勢和軍事優勢,拿破崙並未因暫時休戰而放棄打擊英國的計劃,1803年5月英法斷交,轉入軍事對抗。1804年英俄奧就締結反法聯盟達成原則協議。就在英法關系大起大落之際,拿破崙對美政策也迅速變化,由因美國與英國的和解而產生對美國的怨恨轉向迅速與美國和解。1801年3月,托馬斯·傑斐遜就任美國總統(1801—1809),上任伊始就與法國談判,渴望購得路易斯安那。此時,法英關系轉向緩和,拿破崙不僅不想讓出路易斯安那,而且還要從西班牙手中奪得佛羅里達。然而,就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法英關系急劇惡化,開戰在即,如何最終在世界范圍摧毀英國的霸權地位,成了拿破崙的首要考慮。1803年1月11日,傑斐遜派門羅作為特使前往法國商談。拿破崙態度急轉,同意將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1804年,法美簽訂《路易斯安那條約》,美國以每英畝3美分的價格買下整個路易斯安那。美國領土一夜間擴大近兩倍。[⑦]

主動出讓路易斯安那等於在英國的西面再造一個大國,而英國的世界霸權只有在東西兩個大國即法國和美國的夾擊下才能垮台。法國要最終打敗其長期對手英國,除了經濟軍事手段外,還要在地緣政治上在英國的西面扶植一個像法國這樣並與法國有同樣版圖的對手。如果美國起來了,美國和法國在大西洋兩岸同時牽制英國,英國即使不垮,法國也會因美國的牽制而減輕來自英國的壓力。反之,如果美國垮下去或分裂的話,英國就是法國永遠的痛,英法矛盾就是世紀性的無解矛盾。為此,拿破崙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他採用英國傳統的均勢制衡原理,也為英國製造了美國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美國獨立戰爭後,英國一直不希望美國繼續擴大版圖。而在1803年3月法英矛盾在歸還英佔馬爾他島問題上激化後的一個月,拿破崙就把路易斯安那州賣給美國,這顯然是針對英國的行動。不僅如此,拿破崙進一步挑拔美英關系,導致第二次英美戰爭於1812年6月爆發。此前一個月,美國宣布將佛羅里達並入密西西比地區。拿破崙讓與路易斯安那及由此造成的美國領土在不到十年的時間神奇般地成倍擴大的後果,引起英國的巨大恐懼。1814年,美英戰爭形勢對英國有利,拿破崙在歐洲也是敗局已定。8月,英軍佔領華盛頓。12月24日,英國與美國於簽訂《根特和約》。

盡管法國拿破崙對英國的挑戰以失敗而告終,但也為英國的世界霸權培植起了「掘墓人」,這就是美利堅合眾國。美國的出現已使英國看到自己的剋星,而繼法國之後托起這顆剋星的則是俄國。

三、拿破崙失敗後,英國面臨來自俄國的戰略壓力,而俄國也利用一次次的歐洲亂局壓縮歐洲的政治空間並試圖主導歐洲事務。英俄矛盾取代英法矛盾,成為貫穿19世紀歐洲政治的主線。

拿破崙失敗後,在列強分贓的維也納會議上,俄國在制陸權和英國在制海權方面分別獲得最大利益。俄國依恃其「功臣」身份,竭力擴大其在歐洲大陸的領土:與列強瓜分波蘭,獲波蘭絕大部分土地;繼續佔領芬蘭和比薩拉比亞(羅馬尼亞領土)。而英國這時則盡可能地擴展制海權:繼續佔領馬爾他、法國殖民地多巴哥、聖路西亞(均位於西印度群島)和模里西斯(印度洋),並從荷蘭手裡奪取南非開普敦殖民地和錫蘭島(今斯里蘭卡),從而控制了通往東方的戰略要地。1815年9月,在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倡導下,俄、奧、普三國君主在巴黎發表宣言,締結「神聖同盟」。不久,所有的歐洲大陸君主國先後都參加了這個同盟。俄國沙皇取代法國成了歐洲大陸的「盟主」並在歐洲進一步擴張俄國的勢力范圍,壓縮英法在歐洲大陸的政治空間。

19世紀20年代,在沙俄策劃下,神聖同盟鎮壓西班牙革命。30年代,沙皇派出12萬大軍鎮壓波蘭起義。1828年至1829年對土耳其戰爭中,俄國佔領了克里米亞、多瑙河口和高加索大片土地。在北面,從瑞典手中奪取了芬蘭。在西面,則獲取華沙公國的大部分土地,又從羅馬尼亞割走比薩拉比亞。在不長的時間內,俄國的勢力抵至巴爾干半島,由此引起英法的警惕。1853年至1856年,俄國為控制黑海海峽和巴爾干半島與英國、法國等在克里米亞發生大戰。俄國戰敗,這反倒給5年後的美國南北統一戰爭的勝利預留了機遇。

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為了打通南下通道,俄國試圖從中亞打開進入海洋的大門。1865年,俄國佔領塔什干,1867年,布哈拉汗國和浩罕國被強行並入俄國版圖。1873年,沙俄大舉進攻希瓦汗國,當年簽訂其為俄藩屬的條約。俄國力量直逼阿富汗,這立即引起英國的堵截。1878年11月,英印軍隊三萬多人侵入阿富汗,直到1893年才迫使阿富汗與其形成宗主國依附關系。然而,東方不亮西方亮。就在英軍陷在阿富汗戰場之際,1877年,俄國再次調頭巴爾干,打著解放斯拉夫人的旗號,對土耳其宣戰,揮師越過多瑙河,進逼伊斯坦布爾。英國和奧匈立即對俄國提出警告,俄軍不得不停止進攻並與土議和。

為了遏制俄國,英國破天荒地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越過歐洲,在太平洋西岸與日本於1894年和1902年簽訂條約,建立同盟關系,試圖從遠東地區牽制俄國對英國的壓力。1905年,俄國國內爆發革命、俄日戰爭中俄國失敗、伊朗國內爆發革命,再加上德國和日本的興起,這些迫使俄國與英國妥協並於1907年8月31日簽訂協約,協調各方在中亞的勢力范圍和戰略利益。

四、在俄國與英國在歐亞大陸進行以牙還牙式較量的同時,對英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將產生基礎性動搖的力量在北美大陸形成,美國在關鍵時刻得到俄國的支持。

1860年11月林肯當選美國總統,南方南卡羅來納州於12月宣布退出聯邦,接著又有六個州步其後塵。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各州同盟,公開打出分裂旗幟。由此爆發美國南北戰爭。5月13日,英國宣布對美國內戰奉行中立政策,承認南方同盟為交戰國,這是承認南方同盟為獨立國家的重要步驟。同時英國秘密向南方提供金錢、武器和其他物資援助,英國還將海軍開入美國海域,向聯邦政府施加壓力。

沙皇俄國也曾對美洲有著強烈的擴張野心。早在1799年就成立「俄美公司」殖民機構,計劃將俄國控制范圍從俄屬阿拉斯加擴張到加利福尼亞。1821年9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頒布《白令海航行敕令》,宣布俄屬阿拉斯加的南部邊界在北緯51度,規定在北緯51度以北的沿岸100海里以內的地區禁止一切外國船隻航行。俄美關系曾為此一度緊張。1853年到1856年,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受到英法聯軍的打擊,俄英關系嚴重惡化。這促使俄國「希望強大、統一的美國成為抗衡英國的力量」[⑧]。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俄國採取與英國完全對立的支持北方統一國家的立場,並於1863年9月派兩支艦隊分別駛入美國東西海岸的重要港口紐約和舊金山,成功阻止南方同盟艦隊對舊金山海上攻擊的計劃。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之初,俄國的東西伯利亞總督正式向沙皇尼古拉一世提議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南北戰爭一結束,俄美就此商談加速。

美國方面也意識到阿拉斯加的戰略意義。馬薩諸塞州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納尼爾·班克斯認為,阿留申群島這一「美洲與亞洲之間的吊橋」,能夠使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獲得新的權勢,它將成為「各國命運與人類進步的控制器。」也有議員認為,購買阿拉斯加等於「把英國雄獅關進籠里」,使「俄羅斯和美國成為世界兩大強國」這一天早日到來。[⑨]美俄雙方最終於1867年3月30日正式簽訂了購買阿拉斯加的條約。1867年4月9日,美國參院以37:2的絕對多數表決批准該條約,次年,國會則以113:43通過該條約。這使美國成為一個擁有龐大地理版圖的國家。以英國為龍頭的近代資本中心盡管沒有終結,但其喪鍾已開始在其外圍由美國人敲響。

五、18世紀末以來,美國利用歐洲國家之間矛盾獲得了難得的興起機遇,但利用這個機遇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既要被迫接受歐洲主要國家的戰爭威脅,又要直面幾乎是鋪天蓋地的來自歐洲的文化打壓。美國的興起在初期也曾伴隨屈辱。

1783年9月3日,美英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確認美國疆界為北接加拿大與大湖地區,南至佛羅里達北界,東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這樣美國從獨立戰爭初期的90多萬平方公里擴大到230多萬平方公里,在國家版圖倍增的同時,美國面臨的國家風險也同比增加。

從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的《巴黎和約》算起,到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的88年間,英國一刻也沒有放棄分裂美國的實際努力。英國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截擊美國商船,阻撓美國與歐洲的貿易。1812年,美英開戰。1814年8月,英國佔領華盛頓,燒毀白宮、國會大廈,並借有利的戰爭形勢企圖肢解美國,向美國議和代表提出「沿美國邊界成立一個中立的印第安緩沖國」[⑩]的要求。只是歐洲維也納會議談判不順和法國國內的混亂,才使英國放棄這一要求並與美國於12月24日簽訂《根特和約》。1861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英國就曾宣布對美國內戰奉行中立政策,承認南方同盟為交戰國,同時英國秘密向南方提供援助,還將海軍開入美國海域。只是由於後來的戰場優勢迅速倒向北方,「英國承認南方和干涉美國內戰的計劃徹底告吹」[11]。

此外,對美國興起產生恐慌並試圖對其遏制的還有法國和西班牙。1861年10月30日,英國、法國、西班牙三國簽訂了聯合遠征墨西哥的《倫敦協定》,試圖從南部美國繼南方叛亂州之後再強力插入一道遏制和圍堵美國的藩籬,並對美國的國家統一形成巨大的威脅。1861年12月和次年1月,西班牙和英法遠征軍登陸墨西哥,後因與法國不和英西撤出。法國則單獨以重兵對墨西哥發起攻擊,至1863年6月法國攻下首都墨西哥城並扶持馬克西米連上台。1864年4月10日,拿破崙三世和馬克西米連簽訂《米拉馬協議》,規定:法軍留駐墨西哥到1867年底。1865年,美國統一戰爭結束,北方取得統一全國的勝利,歐洲大國對美國必然南北分裂的願望落空,在美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下,又鑒於俾斯麥(Otto First Von Bismarck,1815-1898)統一德國後對法國形成的巨大軍事壓力,拿破崙三世才被迫決定於1867年3月從墨西哥撤軍。

在美國本土經受歐洲國家的軍事圍剿的同時,其國民精神也經歷著歐洲的文化重壓。在歐洲人眼中,位於歐洲一方代表「上帝的選民」,北美一方則代表「上帝的棄民」[12],歐洲人以貴族式的輕蔑眼光在矮化和醜化美國人。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較早提出這些偏見的,有些不是神學家,而是科學家和啟蒙主義思想家,如法國自然學家布豐、哲學家伏爾泰和歷史學家雷納爾等。這些人不顧美洲大陸各地區差異,將北美的自然條件概括為:寒冷、潮濕和鹽化。他們用這里的動物重量、體長和特徵試圖證明——用現在的話來說——這里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因而美洲不可能有發展。布豐在《動物的退化》一書中論證北美人種與整個北美動物一起處於一種「退化」狀態。伏爾泰挖苦說,如果人們對美洲會出現蒼蠅不感到奇怪的話,為什麼對美洲會出現這一群人感到驚訝。[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