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可以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嗎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可以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嗎

發布時間: 2021-06-01 09:07:55

❶ 高一政治題。想問一下為什麼擴大國債發行規模是擴張型財政政策 買國債的人多了 花錢的人不就少了嗎

擴大國債發行政府支出增加,會使總需求和國民收入增加,消費水平提高,這是因為政府支出的開銷提升總需求,總需求增加,消費就增加,消費增加,國民收入也會相應增加,這是一個良心的循環,因此屬於擴展財政政策。增加國債是為了拉動總需求,簡單說是希望大家花錢活躍經濟,這時候利率是降低的,取得信貸更為容易,錢多了自然會花啦,就達到了擴展財政的目的。剩下的就不解釋啦,舉一反三思考啊高一黨。

❷ 擴大國債發行規模的有利作用

國債就是以國家財政為債務人,以國家財政承擔還本付息為前提條件,通過借款或發行有價證券等方式向社會籌集資金的信用行為。有的人認為,國債有以下作用:

(1)彌補財政赤字。發行國債是一種自願、有償、靈活的方式,國債發行只涉及資金使用權的讓渡,是對社會資金和國民收入的一種臨時分配,流通中的貨幣總量沒有改變,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增加需求總量,不會導致通貨膨脹,有利於供求平衡。用發行國債籌集的資金彌補財政赤字,是各個國家的通常做法。

(2)籌集建設資金。發行國債籌集建設資金、擴大建設規模是國債的主要目的。國家通過發行國債,可以有效地集中數額巨大的建設資金,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

(3)調控宏觀經濟運行。國家通過國債的發行,可以靈活、有效地執行不同時期的宏觀經濟政策,促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

(4)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利用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統投入或撤走准備金,來調節信用規模、貨幣供應量和利率,以實現其金融控制和調節的活動。

公開市場業務作為中央銀行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之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債的主要功能是為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提供理想的工具,國債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宏觀調控作用是藉助於公開市場操作而間接地發揮出來的。

有的人認為,國債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最佳連接點。近幾年,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短期拉動效應是明顯的,但財政政策本身不會改變社會的貨幣供給規模,因而從貨幣供給決定總需求這一基本角度考慮,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長期拉動效應有限。因此,我國央行應加強公開市場操作,使貨幣供給規模維持在適度的水平上,以便從根本上對總需求產生長期影響。

國債作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最佳連接點,一方面加大發行國債力度是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國家彌補財政赤字和籌集建設資金的直接途徑;另一方面,隨著國債余額規模的快速上升、國債期限和品種的多樣化和記賬式國債在國債余額中比例的提高,為中央銀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創造了條件。因此,今後我國政府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如果能控制好國債的發行規模和節奏,設計好國債的品種和期限,同時加強公開市場操作,將會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

有的人認為,巨額國債有益於經濟發展。負債搞建設有利於經濟的超前發展,而不是經濟的衰退。債務規模較大不可怕,只要把借來的錢花在生產建設方面,實實在在地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債務就不會成為沉重的負擔。

所以答案選擇D

❸ 政府要刺激經濟增長,可以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嗎為什麼(要詳細回答)

不可以隨便發行,要跟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來決定。如果發行過多,國家經濟發展跟不上就會成為國家發展的隱患,就會出現國家債務危機,像歐洲的一些國家,雖然他們有的不是這個原因,但也是國家福利過高,都差不多是經濟跟不上。還有就是看市場的流通貨幣量,是不是跟社會的供應量協調,要是貨幣過的肯定就不可以發行,要是強制發行,就會造成通貨膨脹,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的傷害,給人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不利影響。

❹ 經濟下行是需求小於供給 應該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嗎

理論上是對的。但單純擴大國債發行規模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國家國債的使用范圍有很多的限制,還需要有其它許多配套措施才能扭轉經濟下行。例如,發改委要擴大審批項目的數量、規模,銀行的貸款規模也要擴大。

❺ 為什麼增加國債發行規模和降低稅率能擴大內需呢

發國債是從政府的角度,發了國債政府有錢了,就可以大興土木,搞基礎設施建設。修路、修橋什麼的,每項工程砸錢的同時就消費了東西,帶來了就業,就拉動內需了;
降低稅率是從經濟體內企業和個人的角度,稅率低了,大家交的錢少了,相當於手裡的可支配收入多了,收入多了自然花的也就多了,今天買套衣服,明天換個手機,內需就拉動了

但是像發國債,政府錢多了得同時人民手裡的錢就少了,因為拿去買國債了。這也會「擠出」一部分居民的消費,但是消費減少的部分要小於因為政府投資帶來的內需增加,所以總效果是:發國債促內需(這段可以忽略)

❻ 擴張性財政政策是要擴大國債規模還是縮小國債規模,為什麼

首先,你要明白通貨膨脹是貨幣惹的禍。就是發行貨幣過多造成的。所以,在通貨膨脹的時候,國家要收回貨幣。怎麼收回?直接找你要,你不砸人家才怪。那國家只能發行國債,以國債換回你手裡的貨幣。你有錢的時候會拿錢買東西,現在變成國債了,你不會去拿國債去菜市場買菜的,是吧?
你這個問題呢,問的有點亂。因為通貨膨脹的治理,一般涉及貨幣政策,即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而經濟繁榮或蕭條,才用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其實是調節貨幣供應量,財政政策其實是調節政府購買力度。今年興建道路,購買飛機,就是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大國債不是必然的關系。我也可以多收稅啊,是在不行造成赤字,也可以進行擴張的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國債沒鳥關系。我擴大國債,但是得來的錢1分不花,那就是緊縮的財政政策。我不發行國債,但是我冒著赤字的壓力,花光所有積蓄,那也是擴張性財政政策。

❼ 適當擴大國債的發行量有助於緩解通貨膨脹嗎 為什麼

美國財政部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日本增持美國國債115億美元,超過中國成為持有美國國債最多的國家。根據美國財政部當天公布的數據,2009年12月份海外投資者減持美國國債530億美元,減持幅度創歷史新高,遠高於當年4月創下的445億美元減持記錄。在持有美國國債的主要國家中,2009年12月份日本增持了115億美元,至7688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中國當月減持了342億美元,現持有美國國債7554億美元,降為美國第二大債權國。這也是中國連續第二個月減持美國國債。中國的減持行動引發強烈關注,不僅因為12月份的減持幅度要遠大於去年11月份的93億美元,更主要是因為在中美關系趨冷的情況進行減持勢必讓外界認為中國動用經濟手段報復美國。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貿易政策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任駐北京辦事處主任普拉薩德就此分析認為:「中國正在利用自己手頭上的美元儲備資產來對美國施壓,反擊美國在貿易以及匯率政策上對中國的攻擊。」即便算不上施壓的話,中國的行動至少已經向美國發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那就是中國有手段反擊美國。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減持行為很正常,不要因為中美關系現在出現了問題就進行過分解讀。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尼古拉斯·拉迪認為12月份的減持量總體而言規模還是很小的,他還稱中國除了持有美國國債之外還持有數千億美元公司債,因此美元資產的持有量仍然很大。而且,中美關系出現問題基本上是2010年之後的事情,去年12月一切還相對比較平靜。因此中國的減持行動基本上是一種市場行為,是對美國財政赤字高企、經濟復甦乏力的一種擔憂。如果今年1月以及2月的數據出來之後,中國繼續大幅減持美國國債,那或許才說明問題。

❽ 是通貨膨脹時候擴大國債發行規模 還是通貨緊縮時候擴大國債發行規模

當然是通貨膨脹時才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應理解通貨膨脹及緊縮的含義,通脹簡單講就是由於市場上貨幣供應量過多導致,而發行國債可以減少市場上的貨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