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以貨幣表現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比例關系和使用方向的綜合性指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基本建設投資、更新改造投資、國有單位其他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城鎮集體固定資產投資、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港澳台投資經濟及其他經濟類型的固定資產投資,農村集體5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工礦區私人建房投資和國防、人防基本建設投資。
㈡ 房地產投資額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所佔比例多少為合理就一個城市而言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房地產開發投資640.1億元,同比增長20.8%,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3%。雖然,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但仍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一半以上。
同期,北京市房屋銷售價格指數為107.9%,比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為108.5%,二手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為109.5%,同比分別提高1.3個百分點和1.7個百分點。
北京市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於秀琴分析,二手房價格上漲幅度高於新房的主要原因是,二手房大多位於三環以內,小孩上學方便,而且價格比新房便宜。而新房以中高檔為主,價格高,普通老百姓買不起。
上半年,北京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1.1%,比上年同期低0.6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居住類和交通類價格分別上漲4.3%、1%和2%,共拉動總指數上升1.6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相比,這幾類價格漲幅均有所回落。
㈢ 固定資產投資一般佔gdp的比重是多少或者說比重達到多少為好
這個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也不可能有統一的標准.這個話題其實很好玩的.要寫可以寫成一篇萬把字的論文是很輕松的.好吧我這樣跟你說.既然來了就給你個我覺得可以稱得上是答案 的回答給你吧.總的說起來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內需.和出口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以上三者的關系「以投資帶動消費促進出口」而你說的固定投資一般由政府主導.因其產生回報效率低收回成本時間長個人投資者是不願投入的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個人的壽命是有限的而一條公路或者鐵路或者下水道的壽命幾乎對於個人來說是無限的.而固定投資的效率和社會效益會因為種種原因.這個原因太多成因也復雜這里就不一一論述而達不到當初投資時的預測的回報率.有些因為時過境遷甚至出現負影響.所以在國外一些比較發達的經濟體對待固定投資都是比較謹慎的.當然國情不同所以採用的方式也就不同,在相對快速的環境里對今後的要求就不能達到精耕細作的效果.好吧.我的回答就是這樣
㈣ 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需要融資的比例怎麼算
固定資產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可供較長時間反復使用,並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不改變原有實物形態的勞動資料和其它物質資料。
固定資產有其一定的計算標准,按照現行會計制度規定,企業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築物、機器設備、器具、工具等資產應作為固定資產;不屬於生產經營的物品,單位價值在2000元以上,並且使用期限超過兩年的也應作為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投資就是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經濟活動,即固定資產再生產活動。它包括固定資產更新、改建、擴建、新建等活動。凡屬於修理、養護、維護性質的工程都不納入固定資產管理。也不作為固定資產投資統計。
固定資產投資額是以貨幣表現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工作量。它是以工程形象進度為計算對象,反映一定時期內固定資產建造的實際進度狀況。因此,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不同於固定資產投資財務撥款額。如:某項工程形象進度折算貨幣為500萬元,而同期的財務撥款額為700萬元。按照統計制度規定:這一時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應該是 5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構成由建築工程、安裝工程、設備、工具、器具購置和其他費用四部分組成。
建築工程是指各種房屋、建築物的建造工程,又稱建築工作量。
安裝工程是指各種設備、裝置的安裝工程,又稱安裝工作量。
設備、工具、器具購置是指把工業企業生產的產品轉為固定資產的購置活動,包括建設單位或企、事業單位購置或自製的、達到固定資產標準的設備、工具、器具的價值。
其他費用是指在固定資產建造和購置過程中發生的,除上述幾項內容以外的各種應分攤入固定資產的費用。如:舊房屋購置、辦公用品、土地徵用及遷移補償費、勘察設計費,投資方向調節稅等。
按照當前投資管理體制,固定資產投資可分為基本建設、更新改造、商品房和城鎮集體投資等。
目前計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包括范圍為:基本建設、更新改造、商品房、國有其他、城鎮和農村集體、城鎮和農村私人投資。
新增固定資產是指已經完成建造和購置過程,並已交付使用單位的固定資產價值。建設項目在能獨立發揮生產能力的單項工程建成投入生產使用後,計算新增固定資產。尚在施工的建設工程和沒有安裝的需要安裝設備都不能計算新增固定資產。
新增固定資產的計算范圍是凡構成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所有支出都應計算新增固定資產。
㈤ 如何計算發電機組所佔社會總投資的比重
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計劃所規定的各項建設任務,主要依靠我國人民的力量,加上當時蘇聯等國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勝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內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5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460.5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擁有的固定資產總值的1.9倍。595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產,初步鋪開我國工業布局的骨架;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五年合計鋼產量1656萬噸,等於舊中國從1900年到1948年49年問鋼的總產量760萬噸的218%,煤產量達到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在工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所佔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業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901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 「一五」計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生產跟不上工業生產的步伐,以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0%和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佔60%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二是1956年出現全局性的冒進,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47.35億元,比上年增長70%,高於1953、1954兩年的投資額,基本建設貸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國家財政緊張。三是社會主義改造過急過快,為以後相當長時間留下後遺症。
㈥ 一個區域,政府性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大概多少比率才算合理
政府性投資受宏觀調控政策左右
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受市場情況左右
比率波動很大,所謂合理,應因時因地為宜……
政府除自己直接投資外,還通過價格、金融(利率、匯率、准備金等)、產業准入等手段調控……
㈦ 中國投資佔GDP比重
新華網北京1月25日電(記者劉錚、劉羊暘)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25日宣布,初步核算顯示,2006年我國GDP為209407億元,增長10.7%,增速比上年加快0.3個百分點。 「2006年國民經濟總體呈現增長速度較快、經濟效益較好、價格漲幅較低、群眾受惠較多的良好發展態勢,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增強,實現了『十一五』良好開局。」謝伏瞻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這樣,從2003年開始,我國經濟增長率一直在10%平台上加速。2003年的增長率為10.0%,2004年為10.1%,2005年為10.4%。 「2006年,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地出台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有效地避免了經濟運行由偏快轉向過熱。」謝伏瞻說。 初步核算顯示,2006年四個季度的全國GDP增速分別為10.4%、11.5%、10.6%和10.4%,在宏觀調控政策效應下,經濟運行總體比較平穩。 統計顯示,2006年我國糧食再獲豐收,全年產量超過49000萬噸。工業生產快速增長,效益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6%,實現利潤增長31.0%。 投資增幅回落,消費增速加快。2006年,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0%,增速比上年回落2.0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7%,增速加快0.8個百分點。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17607億美元,同比增長23.8%;順差達177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55億美元。 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5%,漲幅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加速增長。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10.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7.4%,增幅均比上年加快。 謝伏瞻同時表示,當前經濟運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包括農業基礎仍然脆弱,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投資消費關系不合理,國際收支不平衡和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仍比較突出;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任務仍十分艱巨。 「展望2007年,總的看,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仍佔主導地位。2007年國民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謝伏瞻表示。
㈧ 中國投資佔gdp多少
2011年,中國現價GDP總量為458217.58億元,同比增長15.1%;可比價GDP總量為154573.70億元,同比增長9.5%;GDP平減指數為296.44(1990=100),比上年上漲5.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9月20日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2011.09版預測,2011年中國經濟比上年增長9.5%,按本幣計算GDP總量為458217.58億元,按美元計算為69884.70億美元,年均匯率為1美元摺合6.5568元人民幣。 《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11年,中國現價GDP總量為458217.58億元,同比增長15.1%;可比價GDP總量為154573.70億元,同比增長9.5%;GDP平減指數為296.44(1990=100),比上年上漲5.2%。 IMF預測,2011年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率為每美元摺合6.5568元人民幣,比上年的6.7704升值3.3%。以此計算,2011年中國按美元計價的現價GDP規模為69884.7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9%。 IMF推算,2011年中國年中人口數為134812.1萬人,比上年增加670.7萬人。以此計算,2011年中國人均現價GDP為33989元,摺合5184美元;人均實際GDP為11466元,同比增長8.9%。 IMF估算,2011年中國PPP GDP規模為113162.24億國際元,比2010年增加11963.28億國際元,增長11.8%。人均PPP GDP為8394國際元,比2010年增加850國際元,增長11.3%。2011年中國PPP GDP佔世界的比重由上年的13.6%提高到14.4%,上升了0.8個百分點。人民幣對國際元的比率從上年的3.933貶值至4.049。 IMF預測,2011年中國總投資佔GDP的比例將達48.7%,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國民總儲蓄佔GDP的比重達53.8%,提高0.4個百分點。 IMF還預測,2011年中國CPI年均上漲5.5%,比上年擴大2.2個百分點,其中年末CPI漲幅將回落到5.1%,比上年同期擴大0.4個百分點。 IMF預測,2011年中國貨物和服務出口總值將增長15.6%,其中貨物出口增長15.6%,均比上年回落8.6個百分點;中國貨物和服務進口總值將增長16.5%,其中貨物進口增長16.5%,分別比上年回落3.3個和5.5個百分點。 IMF預測,2011年,中國石油進口量將達2267.5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8.6%;石油出口量將達274.7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6%。 IMF預測,2011年中國公共財政收入將達95612.02億元,同比增長18.0%,佔GDP的比重將達20.9%,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公共財政支出將達102806.85億元,同比增長13.9%,佔GDP的比重為22.4%,比上年降低0.3個百分點;財政赤字7194.83億元,佔GDP的比重為1.6%,比上年降低0.7個百分點。 IMF預計,2011年中國經常項目盈餘將達3605.36億美元,比上年的3053.00億美元增長18.1%,佔GDP的比重為5.2%,與上年基本持平。
㈨ 影響政府投資支出占社會總投資比重的因素
這個比重也就是社會保障的繳存比,但不能等同於收支比,因為社會保障收入除了企業和個人的社保繳費外,還包括政府財政補貼,社保基金的運營收入,由於不遵守繳費制度或拖欠社保費而處以的滯納金和罰金收入。另外,部分國家的社保收入還包括特捐稅補助,比如加拿大銷售稅、公司利潤稅和所得稅部分用於老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