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蕭」為何變成「肖」
「肖」實質上不是「蕭」的簡化字,二者又非異體關系。
一、《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頒布以後,很多人認為「蕭〔蕭〕」是「肖」的異體字,或認為「肖」是「蕭」的簡化字。於是不少「蕭」姓者為書寫簡便,把「蕭」寫作「肖」;
二、工具書注釋中的問題,是「蕭」、「肖」二姓使用混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辭源》、《辭海》等工具書,在注「蕭」時有「姓」這一義項,而注「肖」時並無「姓」的義項。《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在「肖(xiāo)」的字頭下,均注作「姓,』蕭』俗作』肖』」。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當作「蕭」姓之「蕭」的俗體字了。《漢語大字典》注「肖」時說,「姓,也作『蕭』」,1962年版的《新華字典》注「肖(xiāo)」時說,「姓,同』蕭』」。這都是把「肖」、「蕭」看作異體的關系了。所以一些工具書的編者就把[肖]看作是[蕭]的俗體字——即引為通用 。
三、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1964年3月7日)。第三表共收簡化字1,753個;其中〔蕭〕簡化為[蕭],並未簡化為[肖]。
四、1986年10月10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的說明》。「為糾正社會用字混亂,便於群眾使用規范的簡化字,經國務院批准重新發表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於1964年編印的《簡化字總表》。
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應當保持穩定,以利應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已經國務院批准廢止。我們要求社會用字以《簡化字總表》為標准:凡是在《簡化字總表》中已經被簡化了的繁體字,應該用簡化字而不用繁體字;凡是不符合《簡化字總表》規定的簡化字,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簡化字和社會上流行的各種簡體字,都是不規范的簡化字,應當停止使用。希望各級語言文字工作部門和文化、教育、新聞等部門多作宣傳,採取各種措施,引導大家逐漸用好規范的簡化字」。
2. 肖氏與蕭氏的具體由來
「蕭」與「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時兩姓就已並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蕭」姓兩千多年來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漢代以後卻難尋蹤跡,這從各時代的姓譜中可以得到證明。可以說,現在全中國內所有姓「肖」者中有99%均系原來姓「蕭」者。 半個世紀前,「蕭」姓很多,「肖」姓則罕見。《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頒布以後,很多人認為「蕭」是「肖」的異體字,或認為「肖」是「蕭」的簡化字。於是不少「蕭」姓者為書寫簡便,把「蕭」寫作「肖」;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為「蕭」姓者辦理身份證、戶口登記、入學手續時,也常將「蕭」寫作「肖」。因此,近幾十年來,「肖」姓多了起來(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蕭」姓的趨勢。 如《深圳姓氏談》載:「肖姓亦即蕭姓,蕭俗作肖。源出於子姓。春秋時,宋國勇將南宮長萬攻打魯國被俘,幾個月後放回宋國。公元前682年秋,與宋閔公於後宮博戲。閔公無意嘲笑了長萬曾當俘虜,長萬頓時惱羞成怒,打死了宋閔公,又殺了幾個大臣,立公子游為國君。宋國群公子紛紛逃往蕭邑(今安徽蕭縣)。蕭邑大夫大心組織軍隊,殺逐南宮長萬及同黨,平息了內亂。宋閔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後,把大心封在蕭為附庸國,稱為蕭叔,其後人就是蕭氏即肖氏。南宋末年,一些肖姓居民從福建遷至深圳地區,現聚居在坪地鎮,是該鎮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於西湖塘、岳塘崗、香屋一帶。」 工具書注釋中的問題,是「蕭」、「肖」二姓使用混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辭源》、《辭海》等工具書,在注「蕭」時有「姓」這一義項,而注「肖」時並無「姓」的義項。這是沿襲了一些老工具書的注法。《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在「肖(Xiāo)」的字頭下,均注作「姓,『蕭』俗作『肖』」。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當作「蕭」姓之「蕭」的俗體字了。《漢語大字典》注「肖」時說,「姓,也作『蕭』」,1962年版的《新華字典》注「肖(Xiāo)」時說,「姓,同『蕭』」。這都是把「肖」、「蕭」看作異體的關系了。無論是把「肖」看作俗體,還是把「肖」、「蕭」看作異體,實際上都是把「蕭」和「肖」當成一個姓,注音均為陰平的 Xiāo。《現代漢語規範字典》獨樹一幟,它把「肖」注成只讀 Xiào 的單音字,字頭下的第二個義項就是「姓」。這樣處理,「肖」與「蕭」就完全脫鉤,「肖」已成為獨立於「蕭」姓之處的另一個姓,讀音也變成了去聲的 Xiào。從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語言文字的規定看,「蕭」與「肖」既非異體關系,又非繁簡關系。所以「『肖』也作『蕭』」、「『肖』同『蕭』」等說法不可取。「『蕭』俗作『肖』」的說法如何呢?因為「肖」不是「蕭」的簡化字,二者又非異體關系,所以一些工具書的編者就把「肖」看作「蕭」的俗體字。實際上「某俗作某」是一種很模糊的說法。 但未受到建國後的一場文字改革沖擊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灣,東南亞等,所有的蕭家人都是姓「蕭」的,沒有一個人寫姓「肖」。 一個人的名字是自己的,但是一個人的姓氏卻是祖宗傳下來的,中國人最講究傳統了。古人雲「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畢竟,「肖」姓畢竟是不規范的姓,不是所有蕭家人的姓啊,蕭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會瞑目的。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後,全國已有越來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蕭」。 由於時間已過數十年了,有些年輕的姓「肖」者可能並不知自己原系蕭家人(從身份證看,其爺其父等,均也已寫姓「肖」),以輕易否認自己是蕭姓人,其實, 這些人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考證: 1、如宗祠,不管建國後蕭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蕭姓聚集地的蕭家宗祠上的「蕭」字是不會改的。 2、問長輩,特別是一些上了60歲以上年紀的長輩,他們在小時候,在年輕時一定用過姓蕭。 3、祖墳,祖上的墳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蕭字等等。 但不管考證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現在的全中國,寫姓肖者中,有99%都是原來的姓蕭者,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
3. 消炎鎮痛帖香港蕭氏堂葯業有限公司在唐山市有賣的嗎
河南省有賣的老百姓大葯房
4. 中國肖姓氏人口多少肖氏有多少
中國肖姓氏具目前權威統計:肖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 將肖姓附屬於蕭姓統計(共708萬人口 )。
肖姓自古有之,與蕭姓並存!中國大陸在20世紀70年代推行二簡字之後,「蕭」整個字的所有義項都被合並到「肖」(不僅姓氏)。於是所有的蕭姓被寫為肖姓(如同一簡之後劉姓全部被寫為劉姓),可後來正式廢除二簡字之後由於戶籍管理部門的相關規章,更改姓氏十分困難,所以肖姓很少有人改回蕭姓。
而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原來就有「肖姓」,但與「蕭姓」的源流不同。歷史上確曾經寥若晨星地冒出過「肖」姓,但非常罕見。明代凌迪知的《萬姓統譜》卷103:「肖:漢,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陳留人,見《印藪》)。明,肖靖,襄城人,宣德中解元。」
肖姓完全不見於香港台灣或海外華人地區。這可以間接證明如今中國大陸絕大多數肖姓實際上是由於二簡字簡化的「蕭」姓。
拓展資料:
蕭姓最早發源於今山東省。先秦時期,蕭姓族人由於國家被滅而散居各地,家族勢小力微。到了秦漢時期,社會動盪,迫使蕭姓外遷,進入第一個發展遷徙時期。蕭姓經長期遷居,已從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輩出,漢相蕭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輔佐劉邦起義,在攻佔咸陽後,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圖書。
郡縣戶口、社會情況等大量資料,為西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並助劉邦消滅異姓諸侯王,他的子孫也分別入仕於兩漢,均為高官,為漢朝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家族興旺,幾個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國魏晉時期,戰亂頻繁,加上兩晉時期的「永嘉之亂」,士族南遷,蕭姓族人也隨之而徙,播遷於南方諸省,使家族得以進一步發展壯大,南北朝時期,蕭姓顯貴於天下,建立了齊、梁兩朝、繁衍昌盛、人才輩出,使蕭姓發展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
唐宋年間,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蕭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於天下,另一方面由於新成分的涌現,即居住在中國北方及東北的契丹族蕭氏勁族的加入,從而成為一個顯貴、龐大的家族。在此期間蕭姓也有遷入福建、廣東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蕭姓已廣布於我國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廣東等地區。
元明清時期,蕭姓徙居於南方貴州、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斷使蕭姓成為名門,自清康熙末年,蕭姓族人開始了多次入遷台灣,有的還遠播海外,使蕭姓真正遍布於我國南北方各地。今日蕭姓在我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東、廣東等省多此姓,六省蕭姓約佔全國漢族蕭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5. 武漢海峽蕭氏美容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武漢海峽蕭氏美容發展有限公司是1998-06-24在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武漢市江岸區雲林街23
6. 肖氏姓氏的由來
蕭」與「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時兩姓就已並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蕭」姓兩千多年來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漢代以後卻難尋蹤跡,這從各時代的姓譜中可以得到證明。(可以說,現在全中國內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來姓「蕭」者。)
半個世紀前,「蕭」姓很多,「肖」姓則罕見。《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頒布以後,很多人認為「蕭」是「肖」的異體字,或認為「肖」是「蕭」的簡化字。於是不少「蕭」姓者為書寫簡便,把「蕭」寫作「肖」;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為「蕭」姓者辦理身份證、戶口登記、入學手續時,也常將「蕭」寫作「肖」。因此,近幾十年來,「肖」姓多了起來(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蕭」姓的趨勢。
工具書注釋中的問題,是「蕭」、「肖」二姓使用混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辭源》、《辭海》等工具書,在注「蕭」時有「姓」這一義項,而注「肖」時並無「姓」的義項。這是沿襲了一些老工具書的注法。《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在「肖(xiāo)」的字頭下,均注作「姓,』蕭』俗作』肖』」。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當作「蕭」姓之「蕭」的俗體字了。《漢語大字典》注「肖」時說,「姓,也作』蕭』」,1962年版的《新華字典》注「肖(xiāo)」時說,「姓,同』蕭』」。這都是把「肖」、「蕭」看作異體的關系了。無論是把「肖」看作俗體,還是把「肖」、「蕭」看作異體,實際上都是把「蕭」和「肖」當成一個姓,注音均為陰平的xiāo。《現代漢語規範字典》獨樹一幟,它把「肖」注成只讀xiào的單音字,字頭下的第二個義項就是「姓」。這樣處理,「肖」與「蕭」就完全脫鉤,「肖」已成為獨立於「蕭」姓之處的另一個姓,如果這樣,它的讀音將變成了去聲的xiào,從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從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語言文字的規定看,「蕭」與「肖」既非異體關系,又非繁簡關系。而民間認為「』肖』也作』蕭』」、「』肖』同』蕭』」等說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蕭』俗作』肖』」的說法如何呢?因為「肖」實質上不是「蕭」的簡化字,二者又非異體關系,所以一些工具書的編者就把「肖」看作「蕭」的俗體字——即引為通用 。實際上「某俗作某」是一種很模糊的說法。
但未受到建國後的一場文字改革沖擊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灣,東南亞等,所有的蕭家人都是姓「蕭」的,沒有一個人寫姓「肖」。
一個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個人的姓氏卻是祖宗傳下來的,中國人最講究傳統了。古人雲「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畢竟,「肖」姓畢竟是不規范的姓,不是所有蕭家人的姓啊,蕭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會瞑目的。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後,全國已有越來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蕭」。也算是氏族上的統一。
由於時間已過數十年了,有些年輕的姓「肖」者可能並不知自已原系蕭家人(從身份證看,其爺其父等,均也已寫姓「肖」),以輕易否認自已是蕭姓人,其實, 這些人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考證:
1,如宗祠,不管建國後蕭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蕭姓聚集地的蕭家宗祠上的「蕭」字是不會改的。
2,問長輩,特別是一些上了60歲以上年紀的長輩,他們在小時候,在年輕時一定用過姓蕭。
3,祖墳,祖上的墳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蕭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