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地方負債有多少
以官方數字是地方負債20億萬元
正夫和地方負債總共是35萬億元
正夫的負債是15萬億元
但,這筆債是沒有計算非金融負債和家庭負債的
…… …… …… ……
除此之外,無論是IMF、還是英美日等國,基本上都認為X國公開數據中另外還隱藏了「6.8萬億美元(45.6萬億元)」的負債(具體數字來源於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但IMF及其它國家基本上也認為X國公開數據另外隱藏了大量的負債)…… 若情況為實,則X國的真實負債將翻一倍……
X國的公開負債率是「69.1%」…… 如果再翻一倍以上的話,負債率並不低,而且真正可怕的是負債增漲速度
……
下面的圖片是到2017年或2018年的數據,並非太新,但可以供其參考
以上的數據來源皆源於X國國家統計局、亞洲開發銀行、銀行數據及IMF數據,如果有誤,請找它們別找我
…… …… …… ……
其實有心的朋友也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僅僅看一國的負債率、赤字率這兩個指標,實際上並不正確
首先我能想到海外資產,比如霓虹的負債率高達210.3%,對於很多朋友而言這樣的負債率,霓虹早該破產了,而且看數據也能發現霓虹社會負債並不高,但國債異常的高,但是如果連海外資產考慮進去,霓虹的情況就好轉多了,畢竟霓虹的海外資產是GDP的兩倍以上(至於拿GNP和海外資產混為一談的朋友,請你先去查查定義與資料,GNP、GDP、GNI是同類概念數據大同小異,海外資產與它們毫無關系)…… 當然,加上海外資產霓虹的負債率還是滿高的,但是,它說明了一件事,偶們大家往往沒有全面的去看數據,只是把其中某一項「指標」摘出來就妄下判斷,我們真的可以僅憑GDP就判斷一個國家經濟嗎?僅憑負債率、赤字率就判斷一個國家的財政與負債情況嗎?…… …… …… …… 你問我怎麼判斷,偶不清楚,我若知道答案就不在這里陪大家閑聊了,我想是川銀藏(已經去逝)、巴菲特等人或許能回答您的問題,研究一國經濟豈是這么容易,如果大家都知道答案,豈不是個個都是是川銀藏(最後的投機家,以對未來的預測精準聞名世界),是川銀藏同樣告訴我們另外一個道理、就算能算出未來,你也未必是盈家,因為政治的干預與人性的貪婪同樣能讓你一敗塗地……是川銀藏有經典的只吃八分飽、烏龜三原則和股市投資五原則,可惜連是川銀藏本人都沒有做到,各位若是炒股,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己犯了幾條????
㈡ 中國2018年:欠債總量是多少
據統計,截止到2018年3月,我國政府債務排名世界第三,總額為4.97萬億美刀。美國則是20萬億。是中國的四倍。
㈢ 中國債290萬億怎麼回事美國只有23萬億
用你的屁股想一下,就知道這是胡扯。
290萬億甭說是美元,就算是日元,那也有19萬億人民幣了。按照14億人口算,平均每個中國人負債1.36萬元人民幣,你覺得可能嗎?
如果是290萬億人民幣,人均就是20.7萬元;如果是290萬億美元,整個國家賣掉也不夠還。
㈣ 中國將近14億的人口,有多少人是負債的
中國將近14億的人口,有多少人是負債的?
目前國家並沒有關於這個方面的相關數據統計,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數據來反面倒推有負債的人群有多少人。
人均貸款規模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末,我國商業銀行的貸款141.75萬億,當然這個貸款中一大部分都是企事業單位的貸款,境內居民的貸款沒有這么高。根據2018年度度的統計年鑒,2018年末我國居民貸款規模達到47.9萬億,其中中長期消費貸29.0萬億,佔比61%。
其他
其他涉及到的信貸借貸還有很多,比如P2P貸款、民間借貸、各類網貸、汽車金融公司貸款(2017年汽車金融資產規模就在7000億左右了)、還有各類未知的714高炮等等。因為現實中並非人人都可以在銀行借款的,銀行的貸款要求過於嚴格,所以上述非銀行渠道的貸款規模估計也不小,這部分人群我們保守以1個億計算,那麼我國的負債人群應該有6億人左右,扣除老弱病殘幼這些無法貸款的人群,剩餘的青壯年負債率估計超過60%。
綜上所述,目前在中國有負債才是正常的,沒有負債反而不正常。有句老話說的好,很多人前半生都在為銀行奮斗,後半生都在為醫院奮斗,所以萬達才會從房地產撤離轉移到醫療行業。
㈤ 目前中國國債規模有多大
1、2015年的國債統計還沒有出來。根據「中國行業研究網」的數據,2014年中國國債市場規模大約為3萬億美元,企業債規模則為1.5萬億美元。
(參考數據鏈接:中研網地址: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1013/093820379.shtml)
2、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㈥ 中國國債上限是多少
在紐約第六大道和42街交匯點的一棟大樓上,有一塊26英尺長的顯示屏,這就是著名的"國家債務鍾"。1989年老布希剛上台時建立了這個"國家債務鍾",希望提醒美國人多為子孫後代著想,在經濟問題上不要"寅吃卯糧"。
8月2日,就在距離違約最後期限不到10個小時,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簽署獲兩院投票通過的提高債務上限議案。如今國家債務鍾的數字突破了美國國債法定上限14.29萬億美元,還在繼續增加。
雖然美國在最後一刻避免了技術性違約,但美國經濟的基本面和全球經濟沖突的加劇並沒有因此改善。8月3日,中國的評級機構大公國際率先下調美國信用評級,8月5日,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普將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AA"降至"AA+",評級展望負面,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失去AAA信用評級。
8月4日,由於擔心美國經濟可能陷入第二輪衰退以及歐洲債務危機遲遲不見解決,美國三大股指跌幅均超過4%,全球股市迎來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美債或短期遭減持對於中國所持有的1.16萬億美元國債而言,由於國債面臨拋售壓力出現價格下跌,中國持有國債面臨賬面損失。
由於美元是全球儲備貨幣,美國金融市場是全球最發達的金融市場,這導致美國國債一直享有最高的主權信用評級。一方面,美國政府可以憑借這一評級優勢以更低的成本獲得融資,另一方面,美國國債成為全球范圍內最具流動性、最安全的金融資產。
但這種優勢和信任正在發生變化。8月5日,標普將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降至AA+,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失去AAA信用評級。目前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維持在3%的較低水平,失去3A評級後投資者處於避險需求可能短期減持美國國債,價格走低將推動其收益率走高,新發國債成本也將上升。
摩根大通固定收益部門全球策略主管特里貝爾頓指出,信用評級降至"AA"級,美國長期國債利率可能上升60至70個基點,意味著政府發行國債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每年可能因此多支付1000億美元利息。
據媒體報道,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曾多次公開警告,中國作為美國的第一大債權國處境危險,無論是美元貶值或美債評級下降,都可能導致中國投資美國國債的賬面減值將達20%至30%。一旦拋售將引發貶值截至今年5月,美國公共債務14.3萬億美元,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央行和投資者佔比31%,這意味著各國央行和投資者都被捆綁在美債戰車上。
"美國此次提高國債上限暫緩債券違約,但這種解決危機的方法通過不停地印鈔票繼續加劇全球的流動性和杠桿率,無疑將危機進一步擴大。"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說。
美國財政部資料顯示,自1960年以來,美國國會已經78次提高債務上限,平均每八個月提高一次。自奧巴馬2009年1月20日就任總統以來,國會已經三次提高債務上限,提高總額為2.979萬億美元。
美國一個民間機構還專門開設了"美國債務鍾"的網站,在這個網站首頁的最中間顯要位置,列出了美國社會面臨的總債務:約55萬億美元。以2010年美國全年GDP總額14.5萬億美元作比較,這個數值是美國全年GDP的將近4倍。平均每位美國公民負債17.6萬美元,每個美國家庭負債額達到66萬美元。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與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根治美國債務危機取決於美國政府債務管理能力的提升。美國的這種以債補債的模式不會有根本的改變,這是其經濟發展模式決定的。
美國國債很大一部分是由全球經濟買單。截至今年5月,美國公共債務總額為14.3萬億美元,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央行和投資者持有4.45萬億美元。里昂證券中國策略師安迪·羅斯曼稱,即使中國有可能會出售部分美國債券,這也將引起其他國家出售自己所持的美國債券,進而導致中國所持債券貶值。"對中國來說,這將是金融自殺。"羅斯曼稱。
外匯儲備購買力下降事實上,持有美債的風險並非來自償付風險,迄今為止美債還未出現過償付問題。但美債可能隨著美元走軟等原因,導致美債持有者被動出現損失。
中國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截至5月底中國持有美國國債1.16萬億美元,是美國國債的第一持有主體,佔比高達12%,比美聯儲還高出2個百分點。而中國的對外金融資產中,71%為美元資產。換言之,中美在美國債務問題上的關系屬"唇亡齒寒"。
總部設在芝加哥的金融服務公司Mesirow Financial HoldingsInc.的首席經濟學家斯萬克說:"美國沉迷於消費,且中國是惟一一個能滿足我們這種慾望的國家。想要戒掉這種癮並不容易。"我國的外匯儲備以美元計價,美元的購買力即我國外匯儲備的購買力,由於我國的外匯儲備是對外投資,因此美元對歐元、英鎊、日元等其他非人民幣幣種的走勢,將直接決定我國外匯儲備的購買力。然而,反映美元對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程度的美元指數從2005年的93.34下跌至目前的74.6附近,下跌超過20%。此外,國際上的大宗商品等都是以美元計價的,如果美元貶值這些商品的價格就要漲價,從而造成我國外匯儲備實際購買力的下降。
"美元時間"網站以消費物價指數為基數,計算出1914至2010年美元的購買力變化。1990年1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2010年的1.71美元,也就是說,1990年需要花1美元購買的東西到了2010年要花1.71美元才能買到。
中國出口面臨壓力美國作為全球經濟的引擎,債務問題帶來的經濟衰退、美元走軟等問題將影響全球貿易,其中最大的出口國是中國。
美國政府此次提高舉債上限的代價是未來十年削減赤字2萬億美元,這對於高福利的美國來說並非易事。
中國社科院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指出,在目前美國政府財政支出中福利性開支佔比高達58%,這種義務性支出(包括社會保障、醫療保健和養老)是美國歷屆政府競選中承諾累積的,所以異常地剛性,很難壓縮。有學者擔心,削減赤字將打壓不穩定的美國經濟,經濟衰退或不可避免。
從外需角度看,2010年中美雙邊貿易總值3853.4億美元,佔中國貿易總額的12.9%。中國最大的出口地是歐盟,其次是美國,歐洲同樣面臨經濟增長放緩的風險。
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張明認為,美債危機影響下,未來幾年中國進出口企業可能面臨外需持續疲軟、人民幣繼續升值、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增加的不利環境。除了通過各種手段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太多辦法來應對。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途徑是,在美國債務違約問題出現後,美元走軟導致其他貨幣被動升值,日本和瑞士上周都不得不出手干預各自外匯市場。美元走軟導致的人民幣匯率升值,也會抑制中國出口的增長。
㈦ 許一力:中國總負債50萬億到底有多大風險
按照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19322億元計算,中國政府負債最高將達50.44萬億。 每年西方國家都會討論這個問題,對此,筆者的判斷如下: 目前這方面還沒有明確的數字。比較權威的有:地方債務至少超過10萬億,外界估計當中20%-30%極大機會違約,因其財政擔保不合規。2010年底的時候,中央和地方政府最大口徑下負債總額23.8萬億元,占當年GDP比值59%。除了這兩個大頭,再加上借道政府信譽的國企債務以及民間高利貸債務等,中國應該債務不少。 從法律上講,中國的地方政府是不允許向銀行借貸的,但開展市政建設和基礎設施需要大筆資金,政府就通過設立融資平台公司的方式,以政府財政為擔保向銀行借錢,這個模式在2009年政府採取4萬億元刺激措施時,被幾乎所有地方政府效仿。 也就是在那次4萬億大投資期間,為支持經濟投資項目的開展,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大幅擴張,數量從2008年的兩千個左右上升至目前的一萬個左右。可以認定,就是在實行「4萬億」刺激政策後,地方債務開始爆炸式增長。數據也有對應,地方債務增速最快的時間就是1998年和2009年,這兩年債務余額分別比上年增長48%和62%。 中國的債務風險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債務和養老金缺口,我們認為,如果算上養老金缺口,那麼巴克萊這次提出的50萬億數字還算合理。 在債務數字上,毛債務和凈債務有很大的區別。按照這次巴克萊公布的中國債務佔GDP的97%,應該是個毛債務數據。這個數據就算是97%也還是明顯低於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的平均債務水平目前為GDP的100%左右,日本更是高達GDP的200%。從債務償還能力的角度來看,用「凈債務」的概念更為合適。比如日本的「毛債務」是GDP的200%,但「凈債務」是120%。咱們中國的凈債務很低很低。 在債務的產生機理上,我把其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像歐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他們的債務危機來源於「高福利」,可稱其為「高福利債」,比如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另一種是以發展中國家為代表,他們的債務來自於這些國家的舉債投資,叫「高投資債」。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都將逐漸面臨過去幾年間「高投資債務」還債期的來臨,比如20世紀80年代拉美地區爆發的債務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債務危機。我們認為高投資債的風險暫稍小於高福利債。 在債務的債權人上,我們可以把國家債務分為內債和外債。內債是發給國內老百姓的,要還內債的話,很簡單,政府多印鈔來還就行。外債是發給國外的投資者或政府的,要還外債的話,非常麻煩。本國政府印出本國的鈔票來還,外國投資者不接受,除非用本國巨量的美元或黃金儲備來還。正因為如此,全世界國家都不敢使用太多外債,除非是美國,因為它印出的美鈔作為世界貨幣,全世界國家都能接受。不管怎麼說,外債比內債危險程度要高,與其它發展中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外債佔比相對較低。國內的經濟投資所需要的債務,更類似於日本的自產自銷型的債務格局。 從以上的幾點來說,對中國的50億債務似乎無需任何擔憂。 中國有其特殊性。地方債券由中央財政擔保,和國債信用幾無區別;而且沒有預算約束,發新債還舊債不成問題。這些地方債務以銀行信貸為主,但不會引發銀行信貸危機,因為中國沒有政府破產機制,銀行也為政府所有。 從眼前來看,中國債務的這個結論可以接受。 真正值得擔憂的是: 越來越有跡象顯示,恐怕中央和地方債務的數字在未來還會越滾越快,養老金缺口也在越滾越大,也許未來幾年中國債務比想像的要誇張很多很多。 中國經濟的免疫系統未必能承受得住。 我們說過,中國經濟的免疫系統來自於兩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 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出口長期持續大於進口,這種現象是怎麼出現的呢?按照正常市場規律,出口一直大於進口的話,本幣需求越來越大,本幣會有升值壓力,本幣升值後出口受壓制減少,直到貿易均衡。所以中國要維持出口大於進口,必須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阻止本幣過快升值。這種干預就是指不斷地印人民幣來增加本幣供給,防止人民幣過快升值壓制出口。 第二個環節: 如果大量印鈔,可能導致國內通脹,但中國有三大法寶就像大量的黑洞漩渦一樣來承接人民幣,不至於讓人民幣過快進入消費品市場,導致快速通脹。這三大法寶是指央票、房地產、金融虛擬市場。央票作為央行債券用來推遲貨幣超發時間;中國人有錢後,先是熱衷於房地產、股票期貨投資,而不熱衷於消費,這種消費習慣又讓房地產和股票期貨等金融市場吸納了大量的貨幣。所以當前,貨幣超發導致的通貨膨脹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 咱們中國缺少強有力的社保支援,意味著債務未爆發之際,中國公民的大量民生工作要靠自身力量完成,這就極大地制約了中國國內的消費需求。這同樣意味著,一旦危機爆發,國內消費將受到進一步打壓。中國社保支援不足,消費缺少有力的保障,就相當於在債務與經濟之間缺少了最後一條緩沖帶。印鈔並非債務危機的解決之道,而只是把它「束之高閣」,但放得越高可能摔得越慘。當前中國以印鈔對抗債務危機,畢竟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中國的債務問題,並非四平八穩。 中國債務危機的傳導,已經在幾個不同的地區展開了,無論是溫州還是鄂爾多斯。歸根結底,想要避免債務危機的爆發,最關鍵的還是在於中國必須轉變投資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政府應盡快轉型為服務型政府,而將投資的大旗轉交民眾和企業完成。只有加速投資的血液流動,才能避免在邊際效益遞減的漩渦中投資效率低下的進一步推波助瀾。也只有政府轉型為服務型政府,才能真正地還富於民,才能從根本上拉動內需,以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許一力)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正式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mail.ce.cn(#改為@)。詳見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徵稿啟事。相關評論: 錢箐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發達國家超高債務是長期隱患
㈧ 近代的中國,到底欠了多少外債
中國近代史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屈辱史,1840年英國通過鴉片戰爭打開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入侵,而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辛丑條約的簽訂等等,清政府在迫於無奈下割地賠款,每一次的外債都達到了近13億兩白銀。
中國近代史上的賠款已經達到了天價,近13億的賠償讓清政府負債累累,同時也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苦難,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落後勢必是要被挨打的。
㈨ 我們國家(中國)有多少國債為什麼會有國債最大的債權國是哪個國家
我國的國債也像美國的國債一樣出售嗎?為什麼要出售?
截止到2007底,中國國債余額為.53億元。 國債本質是就是中央政府向老百姓借錢發展經濟,並通過國債到期還本付息的方式向老百姓支付投資回報。 中央政府通過向廣大老百姓借錢,集中財力搞一些戰略性和規模型的投資,並任用專家來進行管理和經營,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國債到期後向老百姓還本付息。 中國的國債不向國外機構出售,購買國債的主體是國內的廣大居民。
國債是國家為了經濟建設所發行的。其原因是保證資金的流動性。因為經濟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但是政府不能盲目的發行貨幣,如果大量發行貨幣的話會造成本幣貶值,購買力下降,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國家就用國債來擴大貨幣的供給。國債的發行不是無中生有的,是用未來的錢來保證今天的建設,這樣就解決了流動性以及通貨膨脹的問題。
發行國債大致有以下幾種目的: 1、在戰爭時期為籌措軍費而發行戰爭國債。在戰爭時期軍費支出額巨大,在沒有其他籌資辦法的情況下,即通過發行戰爭國債籌集資金。發行戰爭國債是各國政府在戰時通用的方式,也是國債的最先起源。 2、為平衡國家財政收支、彌補財政赤字而發行赤字國債。一般來講,事實上債券收益率。平衡財政收支可以採用增加稅收、增發通貨或發行國債的辦法。以上三種辦法比較,增加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種好辦法但是增加稅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稅賦過重,超過了企業和個人的承受能力,將不利於生產的發展,並會影響今後的稅收。增發通貨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種辦法是最不可取的,因為用增發通貨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其對經濟的影響最為劇烈。在增稅有困難,又不能增發通貨的情況下,採用發行國債的辦法彌補財政赤字,還是一項可行的措施。政府通過發行債券可以吸收單位和個人的閑置資金,幫助國家渡過財政困難時期。但是赤字國債的發行量一定要適度,否則也會造成嚴重的通貨緊縮。 3、國家為籌集建設資金而發行建設國債。國家要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為此需要大量的中長期資金,通過發行中長期國債,可以將一部分短期資金轉化為中長期資金,用於建設國家的大型項目,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4、為償還到期國債而發行借換國債。在償債的高峰期,為了解決償債的資金來源問題,國家通過發行借換國債,用以償還到期的舊債,「這樣可以減輕和分散國家的還債負擔。 最大的債權國是哪個國家? 我想是冰島吧~~~~~
自量來源:http://law.shang.com/a/falvzhuanti/redianfalvshisi/zhaiquan/2012/0218/196930.html
㈩ 中國債務有多大
十月分時 IMF 發表評論,指中國正處於近年歷史上最大的借貸狂潮之中。中國過去兩年的債務增長,與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兩年一樣快,債務總額由10年前佔GDP的150%,上升至GDP的260%。這種增速一般會以金融危機或突然經濟放緩告終,中國也不會例外。
評論指,中國的問題貸款過去兩年已倍增,官方數字為占整體銀行貸款的5.5%,但實情可能更差,約4成新債只剛好夠冚舊債的利息,而在2014年,中國最大一千家企業中的160家,利息支出已超過其稅前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