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央行凈回籠對國債影響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央行凈回籠對國債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5-30 05:53:31

1. 購買國債對經濟有哪些影響

1.國債對經濟發展速度的調節效應
在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於「疲軟」狀態時,發行國債可以動員社會閑置資金參與經濟建設,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在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於「過熱」狀態時,發行國債又可以回籠流通中的貨幣資金,起到收縮社會總需求、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國債對社會總需求的雙向調節效應,是稅收等其他手段所難以替代的。
2.國債對社會經濟結構的調節效應
社會經濟結構協調是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由於發行國債是非政府財力向政府財力轉化,它在增加政府投資能力的同時,會減弱非政府渠道的投資能力。這種投資主體的轉化,意味著投資結構的轉變,即由政府負責的社會公益設施、基礎設施及重點建設設施的比重必然加大,而由企業及個人的一般性產業投資比重則相對降低,表現在國民經濟結構中,會引起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產業、基礎產業與加工產業等的比例結構的相應變化。
3.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調節效應
一般認為,政府發行國債只是貨幣購買力從認購者向政府轉移,對流通中的貨幣量沒有影響。實際上,國債對貨幣流通量是否產生影響,還要取決於它的認購者、認購國債的資金來源及其中央銀行貨幣發行的關系。這可能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居民購買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居民購買國債的資金主要是手持現金和儲蓄存款。從資金運動的角度看,居民購買國債表現為居民手持現金和銀行儲蓄存款減少,財政財力增加,中央銀行的財政性存款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央行將財政性存款安排了商業銀行貸款,則可能引起貨幣流通量的增加;如果央行將其專供財政使用,則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甚至會因商業銀行儲蓄存款減少,相應的派生存款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也相對減少:如果國家實行財政、貨幣「雙緊」政策,將國債扣留國庫不用,則會使流通中的貨幣量絕對減少。
(2)企業購買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企業購買國債是企業資金向財政資金的轉化。如果企業用閑置不用的資金購買國債,這種轉化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企業用生產或消費的資金購買國債,則可能增加其對銀行的貸款需求,商業銀行貸款增加,如果沒有引起央行的貨幣發行,則對流通中的貨幣量影響也不大,如果商業銀行自身難以滿足企業貸款需求,並且不得不因此而增加其對央行的借款,央行又不得不以貨幣發行來擴大資金來源,滿足商業銀行的借款需求時,則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
(3)商業銀行認購國債對貨幣流通量的影響
在國債由商業銀行認購的情況下,如果商業銀行正常的資金來源充裕,或能以壓縮其他貸款需求來滿足政府財政的需求,都不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商業銀行原來的資金來源和運用缺乏調節餘地,則只能通過向央行申請貸款來滿足購買國債所擴大的資金運用,這可能成為央行增加貨幣發行的誘因,也可能使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如果央行並未因此而發行貨幣,則流通中的貨幣量也不會發生變化。

2. 簡述發行國債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原因

發行國債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適度的國債規模刺激經濟發展,規模過大對經濟發展有負面效應,適度的國債發行可以有效控制貨幣供應量。國家公債的運用可以影響市場利率。適度的國債可以調節供給與需求的總量平衡。

原因:國債是彌補財政赤字的較優方式。敗政赤字出現後,一般有三種方式彌補。一是動用歷年的財政結余;二是向中央銀行借款或透支;三是發行國家公債。

政府通過發行國債,將社會暫時閑置的個人公共消費資金集中起來,並改變其使用性質,將其轉向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或將資金沉澱下來,變一部分現實的購買力為潛在的購買力,從而減緩總需求壓力。

(2)央行凈回籠對國債影響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理財產品中,國債由國家信用做為背書,應該是屬於最安全的投資產品。稱市場稱為「無風險投資」。

2019年,國債三年期收益率為4%,五年期收益率4.27%,相比銀行定期同期產品並不低。在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的情況下,國債毫無疑問成為了「保本理財」性價比較高的替代品之一。

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推出儲蓄國債「隨到隨買」試點,將儲蓄國債發行時間由原來的10天延長至全月。

而個人投資者可在4月全月,通過40家儲蓄國債承銷團成員共計約13萬個營業網點,以及27家儲蓄國債承銷團成員的網上銀行購買儲蓄國債,有利於提高個人投資者購買儲蓄國債便利性。

本次發行的電子式儲蓄國債在發行期內不得提前兌取,發行期結束後方可提前兌取。而且提前兌取業務只能通過承銷團成員營業網點櫃台辦理。

3. 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給債券市場帶來的影響

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會影響到商業銀行的可用資金,也就是超儲率。因為商業銀行是債券市場的最主要參與者,商業銀行的可用資金,不是用來放貸款、就是用來買債券,所以公開市場操作會影響到債券收益率。

從數量的角度來說,如果公開市場資金凈投放,那麼商業銀行可用資金就多了,用來買債券的資金也就多了,債券就要上漲。如果公開市場資金凈回籠,那麼商業銀行可用資金就少了,用來買債券的資金也就少了了,債券就要下跌。但是這樣說的前提是公開市場操作量相對於超儲很大,如果很小,那麼影響也是有限的。

另外呢,如果央行是直接改變公開市場操作的利率,那麼市場會直接跟著這個利率來調節,這個利率相當於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這個利率一般都會反映央行對利率的定位,所以很重要,對債市影響很大。我們現在,1Y央票利率是個銀行間的基準利率,3Y央票利率就沒那麼重要,可以看到每次調整1Y央票利率,都會引起債券市場震動。如果1Y央票發行利率高於1年定存利率,就會引發加息預期。

4. 央行發行大量國債,對於社會資金流動有什麼影響

從目的上來看,發行貨幣是為了增加市場中的貨幣供應量,適用於經濟蕭條時期,刺激需求,擴大就業。而發行國債的目的是彌補財政赤字,籌措建設資金,減少市場中的流動資金,抑制消費需求。

從影響上來看,過量發行貨幣會直接引發通貨膨脹。而發行國債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是間接,但減少國債發行量卻能有效抑制通貨膨脹。

從成本上來講,國債肯定要比直接發行貨幣更節省成本。

難或者重大損失時,若無穩定可靠的資金來源渠道,則極有可能喪失償債能力。比如新冠狀疫情期間,多家企業倒閉,金融機構受重創。所以企業和金融的違約風險比政府的違約風險大。

而國債是由國家來償還債務。在市場經濟國家,國債是政府發行。通常,國家不容易發生經濟體系完全破壞的情況。所以政府具有較強的清償能力,國債則被認為不存在任何違約風險,幾乎為零風險投資。

5. 國債市場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國債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它是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者公眾對政府的債權。〔1〕它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等籌集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國債的發行,一方面能增加財政收入,影響財政收支,屬於財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對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的擴張和緊縮,起著重要作用。國債對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為社會經濟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其中有不同的經濟主體,有不同的經濟內容,有不同的經濟現象。因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一、國債對經濟影響

(一)國債對財政收支的影響

政府行使其職能,必須有一定的財政支出。一般來說,政府的主要收入來自稅收,當政府稅收剛好等於或者大於其財政支出時,政府無赤字或有盈餘;當稅收小於支出時,政府赤字就產生。因此,為了追加收入,彌補財政缺口,政府便發行國債。籌集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將其使用權轉移到國家手中。根據乘數效應,在今後年度,必將引至國民經濟的大幅度增長。

(二)國債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政府發行國債,當中央銀行承購國債,會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這部分存款用於政府各項支出,撥給社會上的部門企業和個人時,其賬戶所在的商業銀行的存款就會相應增加,其結果就是貨幣供給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擴張社會貨幣供給量。如果社會正好處於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的狀況,那麼很容易造成很嚴重的通貨膨脹,所以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直接承購政府債券。在現代銀行制度下,這是中央銀行創造貨幣的機制。而商業銀行又具備擴張信用和創造派生存款的機制,它表明商業銀行雖然不能創造貨幣,卻能夠在中央銀行放出貨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張信用規模。於是中央銀行在承購國債時,擴大的貨幣供給不僅僅是國債本身,而可能是擴大的許多倍。按照存款准備金制度,當財政向社會有關方面進行撥款後,商業銀行的社會存款將會增加。於是,其中一部分作為准備金繳存中央銀行,另一部分可用來發放存款。存款的結果又使得社會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環進行,使得信用擴張。當商業銀行動用超額准備金購買債券,沒有減少社會存款,貨幣供給沒有減少,而銀行購買債券,政府運用資金,會擴張貨幣供給。國債的流通對貨幣供給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企業或者個人等非銀行部門把國債轉讓給商業銀行,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就會增加,即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投放出來,貨幣供給量增加。當商業銀行將手中的國債轉讓給中央銀行時,商業銀行在中央的超額准備金將增加,這筆資金隨時可以投放出去,擴大貨幣攻擊量。因此,中央銀行買賣債券可以控制貨幣供給。

(三)國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

首先政府發行國債以後,如果將籌集的資金進行投資性支出,就直接擴大了政府的投資規模。實踐中,很多國家的債務收入都是用來作為擴大政府投資的;在另一方面,政府債券能影響資金市場的利率,而當利率升高時會引起投資支出的減少。因為人們的成本提高了。相反,當利率降低的時候,投資就會增加。國債同時對消費產生影響。政府舉借國債增加了政府現實可用的資源,如果這些擴大的收入來源被用於各種消費開支,那麼國債的直接效應就是增加政府消費。但從個人角度來看,國債使得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減少,從而使家庭或個人的消費減少。

(四)國債對總供給的影響

不管外債還是內債,如果能夠有效運用,投入生產過程,就能促進生產發展擴大未來的社會支出,從而擴大社會供給量。在舉借外債的時候也可以增加國內市場的供給。政府通過外債的發行,擁有了以外匯形式的貨幣購買力。政府可以進口緊缺的商品物資,從而增加社會供給量。國債還可以影響社會總需求。它是通過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來表現的。如果國債運行擴大了某經濟主體的投資或者消費,又沒有減少其他主體的投資和消費,那麼社會總需求就會增加。

二、國債在經濟中的其他作用

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債除具有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等基本功能之外,還具有以下幾方面重要作用:
(一)形成市場基準利率

利率是整個金融市場的核心價格,對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等市場上金融工具的定價均產生重要影響。國債是一種收入穩定、風險極低的投資工具,這一特性使得國債利率處於整個利率體系的核心環節,成為其他金融工具定價的基礎。國債的發行與交易有助於形成市場基準利率。國債的發行將影響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狀況,從而引起利率的升降。在國債市場充分發展的條件下,某種期限國債發行時的票面利率就代表當時市場利率的預期水平,而國債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價格的變化又能夠及時地反映出市場對未來利率預期的變化〔2〕。

(二)作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的結合點

首先,擴大國債的發行規模是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1998年8月為保證經濟增長率達到8%而增發2700億元特種國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次,國債,特別是短期國債是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唯一合適的工具。國債的總量、結構對公開市場操作的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國債規模過小,央行在公開市場上的操作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能力就非常有限,不足以使利率水平的變化達到央行的要求;如果國債品種單一,持有者結構不合理,中小投資者持有國債比例過大,公開市場操作就很難進行。

(三)作為機構投資者短期融資的工具

國債的信用風險極低,機構投資者之間可以利用國債這種信譽度最高的標准化證券進行回購交易來達到調節短期資金的餘缺、套期保值和加強資產管理的目的。

6. 央行抽水國債受影響嗎

在季末、月末、「十一」長假多重因素疊加之下,央行本周卻意外地結束凈投放,轉向凈回籠,兩個交易日收回了3401億元流動性。在分析人士看來,央行此舉一方面是因為前期「注水」太多,導致逆回購到期規模較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應對10月人民幣入籃後存在的貶值壓力。
公開市場轉向凈回籠
國慶長假前最後一周,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出現轉向。昨日,央行開展了7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1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鑒於當日公開市場有1800億元逆回購到期、49億元三年期央票到期,央行凈回籠951億元。
事實上,央行在本周第一個交易日就開始大額抽水,周一凈回籠高達2450億元, 「抽水」力度達到3月4日以來最大。兩個交易日凈回籠資金達3401億元。
市場人士指出,在連續9個交易日開展凈投放之後,本周連續2個交易日實現資金凈回籠,側面顯示出央行認為目前資金總量充裕,預計資金面實現平穩跨季、跨節的問題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之所以大幅「抽水」與之前「注水」太多不無關系。上周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總額達9500億元,逆回購到期規模2800億元,當周實現資金凈投放6700億元,創4月22日當周以來的最大單周凈投放。
此外,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央行在此時收緊流動性與人民幣加入SDR有關。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呂隨啟表示,前期央行大規模在季末轉向凈回籠的原因是人民幣很快就要入籃,市場擔心人民幣入籃之後,貶值的速度加快,此時適當收緊流動性的話,是對人民幣貶值壓力的一個對沖。

7. 中央銀行在二級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國債對貨幣供給量有什麼影響

中央銀行在二級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國債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量。是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來調節貨幣量的政策工具。
買進國債,現金貨幣發放。
賣出國債,貨幣回籠。

8. 央行降息對國債有什麼影響 兩者是什麼關系

央行降息屬於貨幣政策,發行國債屬於財政政策。二者一般同時運用來調節經濟。
央行降息。是為了應對經濟發展不忘經濟萎縮的狀況。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從而增加社會總需求。
與之相對應,一般會增加建設類國債的發行量。加大國家的財政支出。拉動經濟增長。
總結不易,望採納一下。

9. 央行購進國債對股市的影響

不知你指的是央行購買中國的特別國債還是說購買美國國債呢?
簡單的說,由央行購買國債,就會減少對國內的資金流動性造成沖擊,對股市來說應該算短期利好,因為人們如果購買國債了,對股票的購買力就會下降,也就是資金面趨緊。
如果是購買美國國債,情況就比較復雜了,鑒於你簡要回答的要求,這里就不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