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為什麼國家間互相有國債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為什麼國家間互相有國債

發布時間: 2021-05-29 19:27:43

⑴ 國家為什麼要發行國債

就是國家向人民借錢,有利息的!
國家發行國債的原因,主要是用來調節貨幣流通量的。
國債發行一般來說有兩種用途,一是政府籌集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內需.另一種用途就是政府公開市場操作的手段,目的在於調節市場上的資金量,對於西方國家來說,第二種意義更大,當市場上的錢太多的時候,政府通過發行國債來收集市場上的資金以防止通貨膨脹,調節利率.
這是我國發行國債和其他國家的比較:一、我國現行的國債發行方式。(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即「是什麼」。
二、國際主要的國債發行方式。
三、我國與國際發行方式的利弊比較。即「存在什麼問題」。
四、如何改進。即「解決問題」。

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二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一般說來,國債發行有四種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日子越過越富裕,余錢剩米多了,就會想著去投資,於是有炒股的、做期貨的,集郵的,搞藝術品收藏的等等,投資方式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而在諸種投資方式中,國債可說是一枝獨秀,倍受投資者青睞。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國債是國家發行的,國家財大氣粗,政府決不會有借無還。投資國債不僅風險小,而且收益又比銀行儲蓄高。因此,國債被譽為"金邊債券"。

私人之間的借債,程序比較簡單。往往找一個公證人或擔保人,借貸雙方立個字據,一手簽字蓋章,一手交付借款便可告成。國債則復雜得多,它必須通過國債市場,才能流入投資者手中。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中央財政通過該市場,將新發行的國債銷售給資金比較雄厚的投資者。與國債發行市場對應的,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打個比方,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在二級市場上,那些一級市場的投資者,再將手中的國債轉讓、出售給更多的中小投資者。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

在我國,國債的發行方式幾經變遷。上個世紀80年代,採用行政分配的方式,攤派發行國債。到了90年代初,便改為承購包銷,主要用於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時至今日,已演變為四種發行方式並存,它們分別是: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直接發行方式,指的是財政部面向全國,直接銷售國債。這種發行方式,共包含三種情況,一是各級財政部門或代理機構銷售國債,單位和個人自行認購。第二種情況,也就是80年代的攤派方式,屬帶有強制性的認購。第三種是所謂的"私募定向方式",財政部直接對特定投資者發行國債。例如,對銀行、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基金等,定向發行特種國債、專項國債等。代銷發行與直接發行正好相反,財政部委託代銷者負責國債的銷售。我國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運用過這種方式。至於承購包銷,顧名思義,就是指大宗機構投資者,先承購國債,只有包銷出去以後,才能獲利。倘若銷售出了問題,那麼售不出的部分,只能自己消化。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承購包銷成為我國國債發行的主要方式。事實上,不僅我國,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採用這種方式。

國債發行第四種方式,是招標拍賣方式。採取這種方式,國債認購價格或收益率等,都不是由政府自己說了算,而是在拍賣場上投標競價確定。在這里,招標有兩種具體方式,競爭性招標和非競爭性招標。前者既然冠名為競爭性,自然就暗含了排它意味,在競爭性招標條件下,投標者把認購價格和數量提交招標人,招標人據此開標。決定中標的依據,就是發行價格的高低。投標者認購價格高,招標者受益就大,所以出價高者勝出。而非競爭性招標,乍一看與競爭性招標相似,實則差異巨大。說它們相似,是因為,非競爭性招標沿用競爭性招標的方式開標;說它們不同,是指結果不同。實行競爭性投標,只有出價最高的投資者獲得國債發行權。而採取非競爭性招標,卻類似於吃大鍋飯,參加投標的投資者人人有份。

通過非競爭性的招標拍賣方式發行國債,在中標價格確定上,有兩種有代表性的招標規則:"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所謂"荷蘭式"招標,指的是中標價格為單一價格,這個單一價格通常是投標人報出的最低價,所有投資者按照這個價格,分得各自的國債發行份額。而"美國式"招標,中標價格為投標方各自報出的價格。舉個例子,在一場招標中,有三個投標人A、B、C,他們投標價格分別是85元、80元、75元,那麼按照"荷蘭式"招標,中標價格為75元。倘若按照"美國式"招標,則A、B、C三者的中標價分別是85元、80元和75元。我國從1996年開始,將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而且從2003年起,財政部對國債發行招標規則進行了重大調整,即在原來單一"荷蘭式"招標基礎上,增加"美國式"招標方式,招標的標的確定為三種,依次是利率、利差和價格。

從國債開始發行那刻起,它就有章可循。只不過,在不同時期,人們對規則的理解各不相同。隨著國債發行在各國實踐的深入,很多舊的原則不再適用。而有些原則,卻經過反復考驗,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以景氣發行原則為例,它是指發行國債,要根據社會經濟狀況,確保經濟的景氣,也就是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這就要求國債發行者審時度勢,相機抉擇。例如,經濟萎縮低迷,需要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時,短期國債就要披掛上陣,身先士卒。此中原因,不難理解:短期國債流動性強,能在較短時間內籌集更多的資金,就如冬天裡點燃的一堆堆烈火,有助於經濟快速回升。相反,經濟過熱時,長期國債就當仁不讓,挺身而出,它的比重增大,無疑將減弱貨幣的流動性,對於"發燒"的經濟,正如夏日裡的清涼飲品,消熱解渴,靜氣安神。

俗話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人們借錢,總是事先掂量清楚,有把握償還,才好意思開口。國家向百姓借錢,發行國債,也是一樣。在對國債規模的管理上,大多數發達國家,採取的是國債余額限額管理,這意味著,國會負責審定一段較長時期的國債余額限額,只要不超過限額,國會對國債發行不予干涉,政府在限額內,可以自由行事,自主確定每一年度的發行規模。當然,如果國債余額膽敢跨越雷池一步,超出限額的話,那麼國會就出手干預。這很像巡警的風格,假如你在路上遵紀守法,你幾乎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但是如果你違反交通法規,或逆行,或闖紅燈,巡警就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你面前,懲治你。

在我國,對國債發行規模,實行年度額度管理制度,即下一年度國債發行計劃,通常是在上一年第四季度編制,對國家財政預算收支情況的測算,是編制國債發行計劃的主要依據。這個計劃將作為國家預算的一部分上報國務院,由國務院在下一年三月的全國人大會上提請審議。一旦通過,國債發行計劃就如同法律文本一樣具有法律效力。倘若在年度內,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生變化,需要追加或削減國債,政府無權隨意為之,必須像修改法律法規一樣,上報全國人大常委會,經其審議批准後才能執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債發行方式經歷了80年代的行政分配,90年代初的承購包銷,到目前的定向發售、承購包銷和招標發行並存的發展過程,總的變化趨勢是不斷趨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發行方式,逐步走向規范化與市場化。

(1)定向發售。定向發售方式是指定向養老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金融機構等特定機構發行國債的方式,主要用於國家重點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國債等品種。

(2)承購包銷。承購包銷方式始於1991年,主要用於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它是由各地的國債承銷機構組成承銷團,通過與財政部簽訂承銷協議來決定發行條件、承銷費用和承銷商的義務,因而是帶有一定市場因素發行方式。

(3)招標發行。招標發行是指通過招標的方式來確定國債的承銷商和發行條件。根據發行對象的不同,招標發行又可分為繳款期招標、價格招標、收益率招標三種形式:

①繳款期招標。繳款器招標,是指在國債的票面利率和發行價格已經確定的條件下,按照承銷機構向財政部繳款的先後順序獲得中標權利,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

②價格招標。價格招標主要用於貼現國債的發行,按照投標人所報買價自高向低的順序中標,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如果中標規則為「荷蘭式」,那麼中標的承銷機構都以相同價格(所有中標價格中的最低價格)來認購中標的國債數額;而如果中標規則為「美國式」,那麼承銷機構分別以其各自出價來認購中標數額。

舉例來說,當面值為100元、總額為200億元的貼現國債招標發行時,若有A、B、C三個投標人,他們的出價和申請額如表5-1所示,那麼,A、B、C三者的中標額分別為90億元、60億元和50億元,在「荷蘭式」招標規則下中標價都為75元,而在「美國式」招標規則下,中標價分別是自己的投標價,即等於85元、80元和75元。

由上可見,「荷蘭式」招標的特點是「單一價格」,而「美國式」招標的特點是「多種價格」。我國目前短期貼現國債主要運用「荷蘭式」價格招標方式予以發行。

③收益率招標。收益率招標主要用於付息國債的發行,它同樣可分為「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形式,原理與上述價格招標相似。

招標發行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過程,從而能反映出承銷商對利率走勢的預期和社會資金的供求狀況,推動了國債發行利率及整個利率體系的市場化進程。此外,招標發行還有利於縮短發行時間,促進國債一、二級市場之間的銜接。基於這些優點,招標發行已成為我國國債發行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⑵ 國家為什麼發行國債

國家支出大於收入時,就需要借債,這債就是國債。
一些國家的政府想法很多,又想建設,又想為民生教育多投點錢,但一年收入有限,就發債籌資,但發債規模必須與未來償還能力匹配;
還有些國家在國際上比較強勢,別國以它的貨幣做貿易支付,或作為外匯儲備,這類國家就可以把國債發到境外去,未來能不能還就暫時不考慮了,比如像美國。

⑶ 一個國家為什麼買另一個國家的國債,從中得到的好處是什麼呢

確保本國的外匯保值增值,比如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可以獲得一點利息,而且本身錢比較安全,保管費幾乎沒有。

⑷ 關於兩人國家中的國債問題

如果2個國家之間發生了戰爭,你認為,對方國家還會承認你的債券嗎。
打個比方:
有2個人他們關系很好,他們2個也經常互相借錢。但是有一天他們2個成了仇人。甲,還欠乙錢沒換。在這種情況下,你認為甲還可能把錢還給乙嗎。
2個國家也是一樣。
購買對方國家的國債,也是對一個國家的牽製作用,如果2國的關系不怎麼好了,但還沒壞。對方肯定會提前把債券都兌換了。這樣會始,債券價格下跌,導致更多的國家也開始兌換債券。這樣的情況這個國家很可能會出現信任危機,嚴重的會動搖一個國家的根基。

聯合國。並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像法院一樣的仲裁機構。他只是一個協調機構而已,沒有實權,也沒有軍隊,也沒有經營性收入來源,只是這些國家交納的一定會費而已。美國很少會聽聯合國的話,也就是這個原因。

⑸ 國債的本質,國家為什麼發國債

就是國家向人民借錢,有利息的!
國家發行國債的原因,主要是用來調節貨幣流通量的。
國債發行一般來說有兩種用途,一是政府籌集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內需.另一種用途就是政府公開市場操作的手段,目的在於調節市場上的資金量,對於西方國家來說,第二種意義更大,當市場上的錢太多的時候,政府通過發行國債來收集市場上的資金以防止通貨膨脹,調節利率.
這是我國發行國債和其他國家的比較:一、我國現行的國債發行方式。(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即「是什麼」。
二、國際主要的國債發行方式。
三、我國與國際發行方式的利弊比較。即「存在什麼問題」。
四、如何改進。即「解決問題」。

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二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一般說來,國債發行有四種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日子越過越富裕,余錢剩米多了,就會想著去投資,於是有炒股的、做期貨的,集郵的,搞藝術品收藏的等等,投資方式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而在諸種投資方式中,國債可說是一枝獨秀,倍受投資者青睞。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國債是國家發行的,國家財大氣粗,政府決不會有借無還。投資國債不僅風險小,而且收益又比銀行儲蓄高。因此,國債被譽為"金邊債券"。

私人之間的借債,程序比較簡單。往往找一個公證人或擔保人,借貸雙方立個字據,一手簽字蓋章,一手交付借款便可告成。國債則復雜得多,它必須通過國債市場,才能流入投資者手中。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中央財政通過該市場,將新發行的國債銷售給資金比較雄厚的投資者。與國債發行市場對應的,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打個比方,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在二級市場上,那些一級市場的投資者,再將手中的國債轉讓、出售給更多的中小投資者。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

在我國,國債的發行方式幾經變遷。上個世紀80年代,採用行政分配的方式,攤派發行國債。到了90年代初,便改為承購包銷,主要用於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時至今日,已演變為四種發行方式並存,它們分別是: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直接發行方式,指的是財政部面向全國,直接銷售國債。這種發行方式,共包含三種情況,一是各級財政部門或代理機構銷售國債,單位和個人自行認購。第二種情況,也就是80年代的攤派方式,屬帶有強制性的認購。第三種是所謂的"私募定向方式",財政部直接對特定投資者發行國債。例如,對銀行、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基金等,定向發行特種國債、專項國債等。代銷發行與直接發行正好相反,財政部委託代銷者負責國債的銷售。我國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運用過這種方式。至於承購包銷,顧名思義,就是指大宗機構投資者,先承購國債,只有包銷出去以後,才能獲利。倘若銷售出了問題,那麼售不出的部分,只能自己消化。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承購包銷成為我國國債發行的主要方式。事實上,不僅我國,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採用這種方式。

國債發行第四種方式,是招標拍賣方式。採取這種方式,國債認購價格或收益率等,都不是由政府自己說了算,而是在拍賣場上投標競價確定。在這里,招標有兩種具體方式,競爭性招標和非競爭性招標。前者既然冠名為競爭性,自然就暗含了排它意味,在競爭性招標條件下,投標者把認購價格和數量提交招標人,招標人據此開標。決定中標的依據,就是發行價格的高低。投標者認購價格高,招標者受益就大,所以出價高者勝出。而非競爭性招標,乍一看與競爭性招標相似,實則差異巨大。說它們相似,是因為,非競爭性招標沿用競爭性招標的方式開標;說它們不同,是指結果不同。實行競爭性投標,只有出價最高的投資者獲得國債發行權。而採取非競爭性招標,卻類似於吃大鍋飯,參加投標的投資者人人有份。

通過非競爭性的招標拍賣方式發行國債,在中標價格確定上,有兩種有代表性的招標規則:"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所謂"荷蘭式"招標,指的是中標價格為單一價格,這個單一價格通常是投標人報出的最低價,所有投資者按照這個價格,分得各自的國債發行份額。而"美國式"招標,中標價格為投標方各自報出的價格。舉個例子,在一場招標中,有三個投標人A、B、C,他們投標價格分別是85元、80元、75元,那麼按照"荷蘭式"招標,中標價格為75元。倘若按照"美國式"招標,則A、B、C三者的中標價分別是85元、80元和75元。我國從1996年開始,將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而且從2003年起,財政部對國債發行招標規則進行了重大調整,即在原來單一"荷蘭式"招標基礎上,增加"美國式"招標方式,招標的標的確定為三種,依次是利率、利差和價格。

從國債開始發行那刻起,它就有章可循。只不過,在不同時期,人們對規則的理解各不相同。隨著國債發行在各國實踐的深入,很多舊的原則不再適用。而有些原則,卻經過反復考驗,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以景氣發行原則為例,它是指發行國債,要根據社會經濟狀況,確保經濟的景氣,也就是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這就要求國債發行者審時度勢,相機抉擇。例如,經濟萎縮低迷,需要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時,短期國債就要披掛上陣,身先士卒。此中原因,不難理解:短期國債流動性強,能在較短時間內籌集更多的資金,就如冬天裡點燃的一堆堆烈火,有助於經濟快速回升。相反,經濟過熱時,長期國債就當仁不讓,挺身而出,它的比重增大,無疑將減弱貨幣的流動性,對於"發燒"的經濟,正如夏日裡的清涼飲品,消熱解渴,靜氣安神。

俗話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人們借錢,總是事先掂量清楚,有把握償還,才好意思開口。國家向百姓借錢,發行國債,也是一樣。在對國債規模的管理上,大多數發達國家,採取的是國債余額限額管理,這意味著,國會負責審定一段較長時期的國債余額限額,只要不超過限額,國會對國債發行不予干涉,政府在限額內,可以自由行事,自主確定每一年度的發行規模。當然,如果國債余額膽敢跨越雷池一步,超出限額的話,那麼國會就出手干預。這很像巡警的風格,假如你在路上遵紀守法,你幾乎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但是如果你違反交通法規,或逆行,或闖紅燈,巡警就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你面前,懲治你。

在我國,對國債發行規模,實行年度額度管理制度,即下一年度國債發行計劃,通常是在上一年第四季度編制,對國家財政預算收支情況的測算,是編制國債發行計劃的主要依據。這個計劃將作為國家預算的一部分上報國務院,由國務院在下一年三月的全國人大會上提請審議。一旦通過,國債發行計劃就如同法律文本一樣具有法律效力。倘若在年度內,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生變化,需要追加或削減國債,政府無權隨意為之,必須像修改法律法規一樣,上報全國人大常委會,經其審議批准後才能執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債發行方式經歷了80年代的行政分配,90年代初的承購包銷,到目前的定向發售、承購包銷和招標發行並存的發展過程,總的變化趨勢是不斷趨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發行方式,逐步走向規范化與市場化。

(1)定向發售。定向發售方式是指定向養老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金融機構等特定機構發行國債的方式,主要用於國家重點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國債等品種。

(2)承購包銷。承購包銷方式始於1991年,主要用於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它是由各地的國債承銷機構組成承銷團,通過與財政部簽訂承銷協議來決定發行條件、承銷費用和承銷商的義務,因而是帶有一定市場因素發行方式。

(3)招標發行。招標發行是指通過招標的方式來確定國債的承銷商和發行條件。根據發行對象的不同,招標發行又可分為繳款期招標、價格招標、收益率招標三種形式:

①繳款期招標。繳款器招標,是指在國債的票面利率和發行價格已經確定的條件下,按照承銷機構向財政部繳款的先後順序獲得中標權利,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

②價格招標。價格招標主要用於貼現國債的發行,按照投標人所報買價自高向低的順序中標,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如果中標規則為「荷蘭式」,那麼中標的承銷機構都以相同價格(所有中標價格中的最低價格)來認購中標的國債數額;而如果中標規則為「美國式」,那麼承銷機構分別以其各自出價來認購中標數額。

舉例來說,當面值為100元、總額為200億元的貼現國債招標發行時,若有A、B、C三個投標人,他們的出價和申請額如表5-1所示,那麼,A、B、C三者的中標額分別為90億元、60億元和50億元,在「荷蘭式」招標規則下中標價都為75元,而在「美國式」招標規則下,中標價分別是自己的投標價,即等於85元、80元和75元。

由上可見,「荷蘭式」招標的特點是「單一價格」,而「美國式」招標的特點是「多種價格」。我國目前短期貼現國債主要運用「荷蘭式」價格招標方式予以發行。

③收益率招標。收益率招標主要用於付息國債的發行,它同樣可分為「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形式,原理與上述價格招標相似。

招標發行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過程,從而能反映出承銷商對利率走勢的預期和社會資金的供求狀況,推動了國債發行利率及整個利率體系的市場化進程。此外,招標發行還有利於縮短發行時間,促進國債一、二級市場之間的銜接。基於這些優點,招標發行已成為我國國債發行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希望採納

⑹ 國家之間相互買國債目的是什麼

每個國家持有的其他各個國家的外匯現金,要進行投資保值。

⑺ 為什麼有國債對我們國家有什麼好處

我國的人民幣不是國際流通貨幣,為了積累預防經濟危機的資本,我國必須建立大量的外匯儲備(諸如美圓、歐元、日圓等)。所以我國在國際貿易中賺取的外匯,有很大一部分要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這些儲備起來的外匯資金,為了不貶值,必須用它來投資贏利。而美國以國家名義發行的債券,就是一種低風險、收益穩定(雖然不高)的投資手段。這種債券以美國的國家信用作為擔保,除非美國從世界上消泯,否則絕對保證連本帶利償付。而美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強大和穩定的經濟體,顯然是不會突然消失的,安全性很高。所以美國國債是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都經常購買的一種投資債券。我國、日本、歐洲各國都大量購買。 如上所述,這種債券以美國的國家信用作為擔保,美國政府絕對不會賴帳不還,否則就違背了美國在經濟領域的立國基本准則,更無以在世界上立足了。至於美圓貶值的風險,當然是存在的,但其它各種貨幣的貶值風險更大,相對來說還是作為世界基本儲備貨幣的美圓更安全。何況任何投資都是不可能沒有風險的,美國國債相對來說還算是比較安全的投資。 用這些錢,可以跨國兼並,收購別國的資源和企業,這些都是用美元來結算的。

⑻ 國家之間的國債買賣是以什麼為交換的

用的是外匯儲備買對方國債的。

解答你這個問題前,先要給你介紹紙幣的價值定義的問題。紙幣是由紙做的。紙本身沒有價值,那怎麼才能讓紙做的東西被大火承認他有價值呢?就是一個國家的央行,要儲存一種很有價值的東西,當大家在緊急情況下,需要將紙做的貨幣向政府手中兌換出有實際價值的東西。所以,一個政府如果存有足夠的物資儲備,來兌現居民的這種需要,那麼這種紙幣就有了價值。不然一台機器,隨便印一張上面寫了100的紙,就能換走大米什麼的。那市場就完了。

中國用什麼東西作為儲備呢?是黃金+美元+歐元+日元+……一大堆外幣。而中國的國力還不強,手裡只有1000噸黃金。而美國有8000噸,加上IMF放在美國的3000噸,美國能直接取用的超過萬噸黃金。美國可以用黃金作為它的貨幣保證,但中國沒那麼多黃金,做不到這一點。所以中國的辦法是上述一堆東西作保。

另外,中國也當然考慮過一個問題,如果當那一堆東西里其中有一種掉價了,中國就受損失了。比如中國手裡原來有2萬億美元,而這2萬億美元是中國辛辛苦苦掙來的。可如果有一天,美元貶了一半下去,中國不就損失了一半么?但這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是,國內的老百姓也可能持有美元,也會因此手裡的錢貶值一半。這樣大量老百姓的資產就被美元貶值所掠奪了。

中國的辦法是外匯管制。所有做出口貿易的企業,一旦你賣出東西了,美國人肯定會給你美元。在接到美元的那天往後15天之內,必須把美元花掉,或者找銀行把美元兌換成RMB。這樣,國內的老百姓就不會持有大量美元了。從而避免外幣貶值對老百姓的掠奪了。但是這等於政府把外幣貶值的風險全包攬下了。所以中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外匯儲備。就因為這個外匯管制。

那麼為什麼明知美國人會印鈔票,但還要買美債呢?

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基本上買什麼什麼就漲價。如果買了石油,那老百姓天天用汽油就會更貴,所以不能買油,要是買黃金,黃金價能漲飛了~就不劃算。

只能買國債,可是一般的國家也不發行這么多國債,你想買,人家還不賣呢。只有美國發這么多。

如果不買,美國還是一樣要印鈔票。咱們外匯儲備的美元鈔票一樣會貶值。買了美債,就能讓美國少印點鈔票,還能給咱利息。相比之下,這是損失最少的辦法。

美國國債和美元現鈔在國際市場上,基本是有相同的購買力和流動性的。說白了,你拿一張100美元的國債債券,去美國照樣當100美元鈔票花。所以國庫里的美元換成美債,實質是沒有變化的。那為什麼不拿出來投資呢?

因為這些錢不能動!這些錢是作為RMB的幣值保證用的。就像美國存得8000噸黃金一個作用。美國雖然那麼多金子,但卻從來都是不拿出來賣得。中國沒那麼多金子,就只能拿外幣作為RMB價值保證。

為什麼要幣值保證呢?因為紙幣是紙做的。是政府賦予的紙幣價值。政府許諾這張寫著100的紙票字值這么多錢。但老百姓信任政府的這個許諾,不是靠信用,而是靠政府手裡有沒有那麼多物品來確保這些紙幣。如果一個老百姓說,我不想要紙幣了,拿著手裡的紙幣去政府,說給我換成現貨。政府就必須要拿出現貨才行。這樣紙幣的價值才有保障。中國存的是外匯,美國存的是黃金。世界上只有2個國家是用黃金來作保的,一個是美國一個是瑞士。其他國家都是用外匯作保的。

所以中國的外匯儲備至多換成外國國債或者實物物資作為儲備,不到緊急情況下不能用。投資就更不可以了。

雖然美國可以開動印鈔機還債,但做的太明顯,就會被人罵。畢竟不光中國外匯儲備用的美元,巴西、印度什麼的也一樣。開動印鈔機等於向這些國家明搶,搶一次倒是小事,萬一這些國家全都不買美債,改屯歐元了。美國以後想印鈔票,印出來都沒人要。所以,維護美元霸權就是他把必須要做的事。只有當美元是世界上唯一的國際通用儲備貨幣時,他才能靠印鈔票的方式,盤剝他國財富。每年印個2-3%的美元,全世界是感覺不明顯的。美國從1970年代,就開始做這件事,已經白白的從世界別的國家,掠奪了很多的財富了。一旦歐元取代了美元,美元每年多印2-3%,卻沒有國家願意存美元,所以美國就沒法用不值錢的紙票子,換來外國的真貨物。

所以,為了維護美國的大國形象和美元霸權,不能印的太快太急太明顯,是他的重要的任務。我們可以看到,每次美聯儲想多印鈔票了,美國評級機構就降低歐洲某國的評級,讓人們關注歐債危機。就是要給人一種感覺,相比不景氣的歐元,美元還稍微湊合~美國的思路就是,按住歐元,自己就是老大,自己的貨幣差勁不要緊,只要歐元比自己差就行了。

⑼ 國家那麼有錢,為什麼還要發行國債呢

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能解決的。
國家發行國債並不都因為資金周轉困難,國債有一定的經濟效應和政治功能。
如果在經濟蕭條,稅收收入減少,尤其是實行累進稅制時發行國債,國債利息支付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這樣對消費需求會起維護的作用。再繁榮時期,稅收收入會比國民收入增長快,而國債的利息收入是一定的,這樣又會起到抑制消費需求的作用。
這個影響面只是國債發行中經濟效應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