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產能投資是企業擴大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產能投資是企業擴大

發布時間: 2021-05-29 06:04:27

⑴ 如何破解去產能與企業增產擴張的矛盾

在穩增長政策適度回歸的情況下,不能不高度警惕投資模式的慣性復歸對於去產能和去杠桿進程的阻滯,尤其當前地方政府維護和擴大產能和杠桿的舉動已超出了穩增長范疇,異化為借經濟增長將產能和杠桿利用擴大到關聯社會就業和銀行貸款的高度,這無疑將全部風險甩給了銀行以及國家信用,加速全局性金融風險的逼近。

經濟運行合理區間上下限的明確,以及未來經濟增速「破下限」的可能,使得宏觀經濟政策在近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以「保下限」為目標的穩增長再次回到了政策目標的大框架中。而管理層關於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新開工和建設進度的加快,以及破解中小企業投資意願低下等局部性鼓勵政策的出台,也佐證了短期政策目標的這一變化。

在「促改革、調結構」占據上半年經濟工作重心的情況下,穩增長之所以再次被提及,是為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因為,不僅采購經理人指數、PPI等先行指標預示著經濟下滑的趨勢在延續和加重,而且今年以來單位GDP的產出在嚴重下滑,企業盈餘不足覆蓋當前應償利息,融資出現「龐氏化」特徵,投資出現「投機化」傾向,資金紛紛流向政府隱性擔保的項目和房地產資產,事實上的企業破產已大量存在。如果堅持「促改革、調結構」,去杠桿和去產能就要提速,存量資金鏈就會出現斷裂。特別是在近幾個月凈出口和最終消費動力減弱的幅度和趨勢超過預期、美國QE政策導致資本大規模外流等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變化可能成為風險觸發點的情況下,系統性金融風險逼近正在成為可能。

所以,筆者認為,穩增長政策的回歸,需要拿捏「穩增長」與「去產能」、「去杠桿」的平衡。在歐美,去產能和杠桿盡管很痛苦,卻是一個市場化的、自然的「破壞性增長」過程。美國2008年以來的降杠桿進程歷時近五年,盡管到目前為止已顯現結束的跡象,但期間也遭遇了企業破產、經濟下滑、金融動盪、失業率居高不下的陣痛。有中國特色的去產能進程除了必經痛苦之外,更要考慮產能的頑固性。在中國各地,產能一旦形成一定規模,便逐漸固化為地方經濟增長、稅收來源、利益分成、就業穩定和政治績效的組成部分,很難被淘汰。對於過剩產能的不斷容忍,後果就是過剩產能的累積到了「大而不倒」的地步,經濟增長和銀行信貸被綁架。過去十年,由於外需比較平穩,地方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土地市場持續繁榮(土地出讓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從2001年的16.6%上升到2009年的48.8%),產能過剩被掩蓋了,即使暴露出過剩的問題,也在地方政府巨額補貼、稅收返還、新增產能消化舊產能、產能轉移和調整等騰挪術下獲得存在,甚至以房地產輔業盈餘來彌補企業主業產能過剩的虧損,過剩加重的現象不斷上演。去年以來,上述騰挪術越來越難以為繼,不得不通過銀行貸款展期,甚至通過信託、銀行理財等變相的高利貸作為選擇。產能過剩和不斷加杠桿的結果,就是金融機構對企業存量風險資產規模的不斷上升。2008年至2012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四部門中,企業部門債務增速最快,從2008年的28.9萬億元增至2012年的64.4萬億元。在過去四年中,企業債務與GDP之比猛增30%以上,去年則為124%,高於國際上一般在60%至70%的閾值,而工業企業的凈利潤率只有5%左右,僅為國際企業的一半。

因此,一方面,由於信息不對稱和政策漏洞,去產能和去杠桿過程會遭遇到地方政府的抵制。近期,河南、山西等產煤大省為保持煤炭產能規模,無視「煤-運-電」產業鏈市場化改革,靠行政手段讓本地電廠買本地煤的「保煤運動」;地方政府幫助產能過剩企業逃避國家投資管理規定、補辦環評手續、補繳罰款、暫停後重啟等現象屢見不鮮。另一方面,每當有政策放鬆時,便是過剩產能復生甚至擴大的機會。去年下半年「穩增長」的階段性、局部性政策刺激,盡管在政策導向上一再提出要規避「兩高一剩」行業,但產能過剩行業依然得到了回顧。例如,在「新型城鎮化」的刺激下,去年粗鋼產量達到7.23億噸,同比增長3%左右,進一步加劇了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另外,即便是清理產能,由於政策制定與執行分屬不同部門,協調落實和效果存在很長的周期和時滯,而強行執行時又遇到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問題。同時,地方政府也會以「拉郎配式」的產能合並(而非重組)來柔和應對,實際產能並未減少,反而因為單一規模產能的大體量而加劇了後續產能清理的難度。

在穩增長政策適度回歸的情況下,我們不能不高度警惕投資模式的慣性復歸對於去產能和去杠桿進程的阻滯,這在2008年和2012年都曾出現。而當前地方政府維護和擴大產能和杠桿的舉動已超出了穩增長的范疇,異化為借經濟增長將產能和杠桿利用擴大到關聯社會就業和銀行貸款的高度,致使管理層無法下決心真正清理產能和降低杠桿的地步。地方政府的隱性擔保是吸引包括銀行在內的社會資金流向的原動力,是引發全局性金融風險的源頭。地方政府對於過剩產能和加杠桿背書所隱含或保證的收益率是導致銀行對企業貸款激增的源頭。只是,去年以來,由於外需長期回落、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嚴重下滑、房地產和銀行信貸增速進入了下行周期,依靠傳統手段尋求騰挪過剩產能空間的做法難以為繼。具有信貸優勢的國有企業繞開銀行信貸投向的監管,通過信貸資金錶外運營曲線投向政府基建項目和房地產。一方面,基建投資和房地產的泡沫化增長是地方能維持、消化和掩蓋過剩產能和高杠桿,以及美化國有企業資產負債表的手段;另一方面,基建和房地產泡沫化增長是維持地產上行周期、保證地方土地財政和短期經濟增長的手段。而當前地方擴大產能和杠桿的新舉動,無疑將全部風險甩給了銀行以及為銀行做背書的國家信用,加速全局性金融風險的逼近

⑵ 宏觀經濟:請問為什麼投資增加意味著廠商生產能力提高,而不意味著儲蓄提高——不是有s=a+(1-b

總的收入,可分為用於投資(如果個人是消費)和儲蓄兩部分,投資多了,儲蓄就少了
你的投資增加,儲蓄肯定交錢,而投資一般宏觀分析的理解就是擴大生產,提高產能

⑶ 企業產能過剩,為什麼要加大營銷

  1. 人員方面:產能過剩就證明員工沒事做,沒事做就會收入少,就會流失。

  2. 設備方面:設備在那閑著,這是嚴重的資本浪費。設備的很多部件並不是因為使用的磨損而降低了使用壽命。而是因為時效性(老化),所以閑著也是有損耗的。

  3. 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一定是不變的,提升銷量,加大產生的飽和度,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就會越低,利潤就能越高。

  4. 固定資產:廠房、設備等這些固定資產的投資是不變的,產能飽和度越低,資本利用率越低,資本投進去不賺錢不如存銀行。

    當然前提是這個產能是優質的產能,不然就會是供給側改革的去掉的對象。

⑷ 高中政治。嚴禁新增產能什麼意思是不讓企業生產嗎

所謂新增生產能力指通過固定資產投資活動而增加的設計能力或工程效益,它是用實物形態表示的固定資產投資的成果。新增生產能力的計算,是以能獨立發揮生產能力或工程效益的單項工程(或項目)為對象。當單項工程(或項目)建成,經有關部門鑒定合格,正式移交投入生產,即可計算新增生產能力。
新增生產能力或工程效益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⑴以建設項目或單項工程建成後的年產能力表示,如煤炭開采、石油開采等。
⑵以建設項目或單項工程建成後處理原料的能力表示,如選礦工程的年處理礦石能力、洗煤廠年洗原煤能力等。
⑶以新增的主要設備數量或容量表示,如棉紡錠錠數、發電機組容量等。
⑷以建築物容積、容量、面積或長度表示,如水庫容量、鐵路公路里程等。
新增生產能力的數量一般按設計能力計算。設計能力是指設計文件中規定的在正常情況下能夠達到的生產能力,而不論投產後的實際產量如何。以設備數量、建築物容積、面積、長度等表示的新增生產能力或工程效益,則按建成的實際數量計算。
所以嚴禁新增產能你可以根據上面的內容反向理解,即禁止增加的是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生產規模,而不是禁止生產~~

⑸ 產能收縮與擴張都有哪些途徑內容

產能收縮:
當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因經營不佳而陷入困境時,需要進行產能收縮。在收縮中應盡可能減少損失,力爭在收縮中求得新的發展。下面介紹產能收縮的幾條途徑:
1、逐步退出無前景行業
經過周密的市場分析,如果確認本企業所從事的行業行將衰退,企業就需要考慮如何退出該行業。由於市場衰退是預測分析的結果,還不是現實,企業只不過在近年中感覺到衰退的跡象。所以企業首先停止在此行業的投資,然後分階段地撤出資金和人員。之所以採取逐步退出的策略,是因為還有市場。另外,企業資金的轉移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企業不能輕易放棄還有利可圖的市場,這樣做可以盡可能地減少損失。
2、出售部分虧損部門
對於一些大企業,如果某些子公司或分廠的經營狀況很差,消耗企業大量的資源,使公司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扭虧又無望,這時不如拋售虧損部門。這個方法是西方企業處理虧損子公司所通常採用的方法。對待出售資產的決策應有積極的態度,出售是收縮,但收縮是為了卸掉包袱,爭取主動,為發展創造條件。
3、轉產
如果本行業已日暮途窮,而企業的設備還是比較先進的,員工的素質也很好,可以考慮轉向相關行業。由於是相關行業,加工工藝相似,大部分設備可以繼續使用,員工們的經驗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例如,服裝廠可以轉向床上用品和居室裝飾品,食品廠可以轉向生產動物食品等等。
產能擴張:
在生產過程中,企業有時可能需要擴大產能。企業在擴大其生產能力時,應考慮許多方面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方面是維持生產系統的平衡,控制擴大生產能力的頻率以及有效利用外部生產能力。
1、維持生產系統的平衡
在一家生產完全平衡的工廠里,生產第一階段的輸出恰好完全滿足生產第二階段輸入的要求,生產第二階段的輸出又恰好完全滿足生產第三階段的輸入要求,依次類推。然而,實際生產中達到這樣一個「完美」的設計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人們不希望的,因為其一:每一生產階段的最佳生產水平不同,其二:產品需求是會發生變化的,而且由於生產過程本身的一些問題也會導致生產不平衡的現象發生,除非生產完全是在自動化生產線上進行,因為一條自動化生產線就像是一台大機器一樣,是一個整體。
解決生產系統不平衡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一,增大瓶頸的生產能力。可採取一些臨時措施,如加班工作、租賃設備、通過轉包合同購買其他廠家的產成品等;二,在生產瓶頸之前留些緩沖庫存,以保證瓶頸環節持續運轉,不會停工;三,如果某一部門的生產依賴於前一部門的生產,那麼就重復設置前一部門的生產設備,可以充足地生產以便供應下一部門的生產所需。
2、擴大生產能力的頻率
在擴大生產能力時,應考慮兩種類型的成本問題:生產能力升級過於頻繁造成的成本與生產能力升級過於滯緩造成的成本。首先,生產能力升級過於頻繁會帶來許多直接成本的投入,如舊設備的拆卸與更換、培訓工人、使用新設備等等。此外,升級時必須購買新設備,新設備的購置費用往往遠大於處理舊設備回收的資金量。最後,在設備更換期間,生產場地或服務場所的閑置也會造成機會成本。
反之,生產能力升級過於滯緩也會有很大的成本支出。由於生產能力升級的間隔期較長,每次升級時,都需要投入大筆資金,大幅度地擴大生產能力。然而,如果當前尚不需要的那些生產能力被閑置,那麼,在這些閑置生產能力上的投資就將作為管理費用計入成本,這就造成了資金的佔用和投資的浪費。
3、外部生產能力
有些情況下還可以利用一種更為經濟有效的辦法,那就是不擴大本企業的生產能力,而是利用現有的外部生產能力來增加產量。常用的兩種方式分別是:簽訂轉包合同或共享生產能力。共享生產能力的新途徑還有利用一種企業聯合體間的分時柔性工廠等。

⑹ 資產負債表中與企業產能和對外投資有關的項目是什麼

長期資產
包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
在建工程

固定資產-企業現有產能。
在建工程-企業未來產能。
長期股權投資

長期債券投資

企業對外投資
項目。

⑺ 擴大產能企業決定

甲方案年收益期望值=120*0.3+80*0.5-20*0.2=72萬元
乙方案年收益期望值=80*0.3+40*0.5-10*0.2=42萬元
題目條件不足,或用凈現值或用凈年值作比較,缺少折現率,還有對折舊的處理

⑻ 投資的增加為什麼意味著企業生產能力的提高

個人理解有了投資就可以擴建,就可以買更多的原料,就可以搞研發創新,產能當然就提高了。

⑼ 為什麼車企產能過剩嚴重,為什麼他們還是要加大投入生產

你說的加大投入的,應該是銷售很好的的車企。而不是所有車企。也並不是所有產品。
產能過剩應該是個別企業的個別的產品。
全國車企並不是一個統一體,市場中各有長短。優質的車企活得很好自然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