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債投資 » 投資銀行傳奇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投資銀行傳奇

發布時間: 2021-05-28 17:27:36

❶ 高分! 中國銀行有什麼傳奇般或者比較有趣的故事

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
全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Bank of China Limited),總行(Head Office)位於北京市復興門內大街1號。是中國(不包括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規模排列位列第三。
2006年6月1日起,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門戶網站域名由www.bank-of-china.com 變更為www.boc.cn 。新域名可使訪問中國銀行門戶網站更方便。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中國銀行於1912年1月24日由孫中山總統下令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正式開業。其由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戶部銀行(1908年起改稱大清銀行(Ta Ching Goverment Bank),負責整頓幣制、發行貨幣、整理國庫,行使中央銀行權利)改組而來。故中國銀行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
民國政府時期
中國銀行自民國時期早年成立後一直擔負中央銀行職責直至1928年,此時國民政府另外設立中央銀行,並修訂中國銀行條例和章程,「經國民政府之特許為國際匯兌銀行」。當時總行亦從北京(時稱為北平)遷往上海辦公。
此時的中國銀行是官商合辦的股份制銀行。早期的中國銀行在限制北洋軍政府開支,抵制袁世凱停兌令,支持民族經濟發展,組織愛國華僑支援國內抗戰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1935年4月間,國民政府再次修訂中國銀行條例,導致中國銀行的實際控制權事實落入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資本主義聚斂財富的工具。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中國銀行。原總管理處隨民國政府遷往台灣,至1960年在台重新開業。在台機構部門於1971年改名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2006年8月間和台灣交通銀行(Chiao Tung Bank)合並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Mega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留置大陸地區的各分支機構部門收歸國有,繼續以中國銀行行名營業存續。
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50年4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
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銀行作為中國人民銀行領導的一個職能部門,利用信貸、結算、匯率等多種手段促進對外貿易事業發展,使國家外匯收入不斷增加;積極參加反對美國政府凍結美元資產的斗爭,抵制美國政府對中國實行的經濟封鎖;支持交通部門逐步建立遠洋船隊,支持企業通過進口設備合遠材料來增加產量和質量;認真履行國家外匯專業銀行的職責,加強外匯管理發展與國際金融界的交往。
改革開放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型銀行的前列。
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外兩塊牌子,內部一套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
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的身份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原中國人民銀行一個分支部門、國家金融管理機關,轉為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
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由外匯管理局經營,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各外匯業務銀行在外匯業務經營方面享有平等地位,中國銀行正式結束了國家外匯專業管理,不再在外匯業務享有壟斷地位。中國銀行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股份制改革
中國銀行於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圍繞"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整合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造工作。
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中國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啟動了新的航程。
編輯本段國際化的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以誠信為本,以振興民族金融業為己任,在艱難和戰亂的環境中拓展市場,穩健經營,銳意改革,表現出了頑強的創業精神,銀行業務和經營業績長期處於同業領先地位,並將分支機構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國近現代銀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由於歷史和業務發展的原因,中國銀行是目前國內銀行中最國際化的商業銀行,先後分別在香港、澳門、倫敦、大阪、新加坡、紐約、曼谷、東京等地設立海外分支機構。
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後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繼開設分支機構,目前擁有遍布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構網路,其中境內機構共計11,307個,境外機構共計603個。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發鈔銀行。中國銀行在國內同業中率先引進國際管理技術人才和經營理念,不斷向國際化一流大銀行的目標邁進。
1950年1月,周恩來總理向我國駐港機構發布保護國家資產,聽候接管的命令。中國銀行香港分行響應周總理的號召,率先起義,宣布接受北京總管理處的領導,不久,倫敦、新加坡、雅加達、吉隆坡、卡拉奇、孟買、加爾各答、仰光等分支機構紛紛宣布接受國內總管理處的領導,為新中國保存了大量的海外資產。
自1994年,中國銀行憑借悠久的歷史、廣泛的海外網路、出眾的實力和國際金融、外匯業務優勢,盈利總額在國內銀行中一直居於首列。許多權威的國際金融雜志一致認為,中國銀行是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中員工數量最少,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最強的銀行,人均利潤、人均資本合人均資產各項指標均居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之首。
本部分部分文字參考自中國銀行官方說明。
編輯本段中國銀行的百年經營和市場榮譽
中國銀行業務范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領域,旗下有中銀香港、中銀國際、中銀保險等控股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為個人和公司客戶提供全面和優質的金融服務。按核心資本計算,2005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列第十八位。
中國銀行主營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個人金融、資金業務和金融機構業務等業務。公司業務以信貸產品為基礎,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和融資、財務解決方案。個人金融業務主要針對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包括儲蓄存款、消費信貸和銀行卡在內的服務。資金業務包括本外幣保值、資金管理、債務保值、境內外融資等資金運營和管理服務。而金融機構業務則是為全球其他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提供諸如資金清算、同業拆借和託管等全面服務。作為中國金融行業的百年品牌,中國銀行在注重穩健經營的同時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創造了國內銀行業的許多第一,在國際結算、外匯資金和貿易融資等領域得到業界和客戶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中國銀行多年來的信譽和業績,得到了來自業界、客戶和權威媒體的廣泛認可。曾先後8次被《歐洲貨幣》評選為「中國最佳銀行」和「中國最佳國內銀行」;連續16年進入《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同時,被《財資》評為「中國最佳國內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雜志評為「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中國最佳外匯銀行」;被《遠東經濟評論》評為「中國地區產品服務十強企業」;中銀香港重組上市後,先後榮獲《投資者關系》「最佳IPO投資者關系獎」和《亞洲金融》「最佳交易、最佳私有化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編輯本段中國銀行公開上市進程
1990年代,中行踏入財務重組階段。
1998年,中國銀行獲中央政府注資425億元人民幣。
1999年和2000年中行以出售不良資產方式,獲注資2674億元。
2003年,中央匯金(全稱為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向中行注資1864億元#,成為中行主要股東。
2004年中行出售總帳面值2720億元的不良貸款。
2005年8月,蘇格蘭皇家銀行以30.48億美元入股中行9.61%,淡馬錫全資附屬公司亞洲金融控股以15.24億美元入股4.8%。同年10月,亞洲開發銀行以7374萬美元入股0.23%。
2006年6月1日,中國銀行在香港交易所(3988-HK)上市,首次公開招股(IPO)255.69億股,每股最後定價2.95港元,首日收市價為3.40港元。*
2006年7月5日,中國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601988-SH)上市,每股最後定價3.08人民幣,同日成為上證綜指成股。*
2006年12月4日,中國銀行成為恆生指數成份股,創下最短時間成為香港藍籌股的股份公司。
# 以上數據來自中國銀行有關公開文件
* 以上信息來自網路新聞媒體報道
編輯本段中國銀行行標
中國銀行行標於1986年經中國銀行總行批准正式使用。
行標從總體上看是古錢形狀代表銀行;「中」字代表中國;外圓表明中國銀行是面向全球的國際性大銀行。
中文行名:中國銀行中文行名字體由郭沫若先生題寫
編輯本段中銀國際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資附屬投資銀行機構。中銀國際建立起符合行業最佳規范的國際化投資銀行架構,在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等國際金融中心設有分支機構,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中國沿海和內地中心城市建立了銷售網路。中銀國際擁有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強大的機構銷售和零售網路,全球性的管理運作,可為海內外客戶提供包括企業融資、收購兼並、財務顧問、證券銷售、定息收益、衍生產品、資產管理、直接投資等在內的全方位投資銀行服務。
編輯本段中銀香港和中國銀行
中銀香港全稱為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於2001年間由香港寶生銀行並入承繼中國銀行(香港)集團有關銀行業務方面之成員(不包括南洋商業銀行和集友銀行)資產改組而來。中國銀行通過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間接擁有和管理該公司。
中國銀行(香港)集團成立於1990年代,由包括但不限於原來以中國銀行為首的13家有關銀行合並而成。
這些銀行分別是:
1、 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和交通銀行香港分行(1998年間遵照國家指示,重新歸屬交通銀行轄管)
2、八家內地成立銀行的香港分行:廣東省銀行、新華銀行、中南銀行、金城銀行、國華商業銀行、浙江興業銀行、鹽業銀行、集友銀行
3、兩家香港注冊的銀行:華僑商業銀行、寶生銀行
4、南洋商業銀行(部分分行)
其中南洋商業銀行下屬的南洋信用卡公司在中銀香港改組後成為中銀信用卡(國際)有限公司(BOC Credit Card (International) Ltd.),並改為中銀香港之附屬子機構。
編輯本段中國銀行與奧運
2005年2月22日 中國銀行作為國內獨家經銷「北京奧運金」的金融機構,在京成功發行第一組「北京奧運金」本色系列產品。
2005年2月2日 北京2008年奧運會合作夥伴俱樂部成立,北京奧組委向中國銀行頒發紀念牌和俱樂部會員證。
2004年12月8日 中國銀行和VISA國際組織在京舉行了全球首張北京奧運主題的「中銀VISA奧運信用卡」的首發儀式。
2004年11月3日 國際奧委會執委、市場開發委員會主席傑哈德·海博格先生及北京奧組委有關領導一行訪問中國銀行。
2004年8月23日 中國銀行在中國駐希臘大使館為中國奧運健兒舉辦慶功酒會。
2004年7月22日 中國銀行推出第一款奧運題材金融產品——長城VISA歐元卡雅典奧運珍藏版,支持中國體育代表團出征雅典。
2004年7月14日 北京奧組委正式宣布中國銀行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唯一銀行合作夥伴。
該企業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的2006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十,2007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六。 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二百一十五。
編輯本段中國銀行新聞
股票代碼:601988
股票簡稱:中國銀行
編號:臨2007-024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關於保薦代表人變更的公告
中國銀行及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信息披露的內容真實、准確和完整,沒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本公司」)於近日接到保薦人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銀河證券」)的通知,本公司原保薦代表人之一王俊已調離銀河證券,不再從事本公司的持續督導工作,銀河證券指派張衛東履行本公司的後續持續督導工作。本次變更後, 銀河證券指派本公司的保薦代表人為張衛東和王紅兵。
編輯本段中國銀行
在世界500強2007年以30750。8百萬美元的營業收入排列第215位;在汶川地震後, 中國銀行集團海內外機構和員工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捐物累計已超過1.23億元。

這個行嗎?

❷ 美林銀行創始人查爾斯·梅里爾,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查爾斯·梅里爾是美國慈善家,還是股票經紀人。梅里爾他一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並將其廣泛用於資助國家的教育事業和宗教組織。梅里爾他還是一個著名的花花公子,他一生有過三次婚姻,有三個孩子,他的外遇事件也眾所周知。但是他的一生也是傳奇的。

在1929年美國大蕭條來臨之前他預測到股市將會遭受重創,他早在1928年梅里爾就開始提醒他的顧客出售手中的股票,幾乎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他。但是他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斷,及時將公司的大部分股票兌成現款,從而讓美林證券公司逃過了那場大劫難,梅里爾也將由於這一明智之舉而永載美國金融界史冊。

❸ 求知哪部電視劇及電影中情節涉及投資銀行業務

涉及投資銀行業務的影視劇有《華爾街:金錢永不眠》《華爾街之狼》《商海通牒》《顛倒乾坤》《魔鬼營業員》。

1、《華爾街:金錢永不眠》

《華爾街:金錢永不眠》由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2010年出品的劇情片,為1987年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的續集,由首集導演奧利弗·斯通再度執導。

影片講述了華爾街金融巨子蓋柯(邁克爾·道格拉斯 飾)在因內線交易不法牟利而被判重刑,刑期服滿後他旋即成為有名的財經評論家和理財作家。

2、《華爾街之狼》

《華爾街之狼》是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一部喜劇片,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瑪格特·羅比,喬納·希爾領銜主演。

影片講述的是華爾街傳奇人物喬丹·貝爾福特的故事,這位股票經紀人曾在三分鍾內賺取1200萬美元,31歲時就擁有億萬家產。影片根據喬丹的個人回憶錄改編,講述了他遊走在法律邊緣的發家生涯以及迷失於性和毒品的沉淪生活。



3、《商海通牒》

《商海通牒》是2011年09月29日上映的一部美國商戰片, 由J·C·陳多爾執導,凱文·史派西、扎克瑞·昆圖、傑瑞米·艾恩斯等主演。

該片主要講述了2008年經濟崩盤的24小時內,華爾街的銀行家及重要職員們面對危機如何應對的故事。

4、《顛倒乾坤》

《顛倒乾坤》由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喜劇片,由約翰·蘭迪斯執導,丹·艾克羅伊德、艾迪·墨菲,拉爾夫·貝拉米主演,該片於1983年6月8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瓦倫丁從街頭乞討的黑人小混混與從事期貨交易的溫索普互換身份的故事。

5、《魔鬼營業員》

《魔鬼營業員》是由詹姆斯.狄登執導,伊萬·麥格雷戈、安娜.弗瑞爾等主演的英國犯罪劇情電影。講述了尼克雖然身為銀行的小小職員,但他從未放棄過升職發財的夢想。在一次外派工作中,尼克結識了漂亮迷人的莉莎,墜入情網的兩人很快就結為夫妻,開始了幸福的生活。

一次偶然中,尼克發現了銀行系統的漏洞,而這個漏洞使得他能夠從中牟利,在利用這個漏洞度過一次經濟危機後,莉莎發現了他的不軌行為。

雖然向妻子保證過不再利用這個漏洞,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尼克無法控制自己。尼克的工作做得越來越好,職位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他肩上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當錯誤無法蓋過錯誤,謊言無法掩飾謊言之時,便是尼克付出代價的時刻。

❹ 期貨界有什麼傳奇人物

期貨市場有漲有跌,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價格波動推動市場前行。在價格波動過程中肯定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一些日間「雜波」影響了我們的交易心態和趨勢性判斷,以致最終導致交易失敗。其實期貨的漲跌就可以看作是人生的起伏,我們生存的這個社會充滿了矛盾,人們就是在解決矛盾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正因如此,能在期貨行業里叱吒風雲,嶄露頭角的人總是讓人們連聲叫好。
如果說中國股市存在大鱷的話,那麼當年萬國證券的總經理管金生無疑要算現在這些大鱷的鼻祖。管金生生在紅旗下,喝過洋墨水,擁有比利時的兩個碩士學位,當年在上海灘叱吒風雲,被譽為「證券教父」。1995年2月2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生了震驚中外的「327」國債事件,當事人之一的管金生由此身陷牢獄。
陳久霖闖盪海外市場7年整,冰火兩重天。一個因成功進行海外收購曾被神話般稱為「買來個石油帝國」的石油大亨,卻因從事投機行為造成5億多美元巨額虧損而轟然倒塌;一個引領亞洲經濟潮流、年薪490萬新元的「打工皇帝」,因在期貨市場的違規操作,行將站到新加坡的法庭上接受審判,譜寫了人生的悲歌。
蔣仕波,浙江諸暨人,曾任大地期貨副總經理。1962年出生,股市牛人。喜好做ST摘帽股,主做年底到第一季度的摘帽行情,做過蘇寧環球,萬向德農,煙台冰輪,無一失手。2004-2005年因違規交易被市場禁入,此後該人從浙江大地離職。蔣熱衷於期貨橡膠投資,在國內期貨市場名氣非常大。
葛衛東,江湖尊號「葛老大」,2000年開始做期貨,兩次爆倉,2004年迅速崛起,成為期湖中一代梟雄。血風腥雨十幾載,自稱「沒有對手」,渴望挑戰葉大戶。六年來年均收益率120%,華爾街稱之「東條英機」,不講規則,被罰1000萬。目前資產已達120億。
葉慶均,現任浙江敦和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畢業於鞍山鋼鐵學院。03年以10萬起家,08年身價已過50億,創造了幾萬倍的投資收益,在期貨市場樹立起第一大佬的江湖地位,已創造順其者未必能贏、逆其者必虧的神話。目前身價百億,是中國的索羅斯,國內期貨界已無能超越他之人。
林廣袤,江湖稱號「濃湯野人」,專職做棉花,被稱為棉花奇人。2010年做多棉花,11年反空棉花,從600萬做到20億;2012年做多棉花,遭受重大虧損,在上海青澤投資公司成立之際,承認虧約7億。此後,野人暫退出期貨,在華山修行。近期總結失敗原因:大賺之後信心過度膨脹,自以為已無所不不能,想承擔國家才能承擔的重任。
黃偉,資本大鱷,尊號「黃大哥」。91年拿2萬從股市中賺了第一桶金,後轉戰期貨,「3.27」國債期貨事件中賺了2億,令當時常務副總理朱鎔基大為震驚。後在商品期貨中又賺了10億。94年開始投入房地產行業,目前控股3家上市公司,身價達220億。為人低調,目前仍玩期貨,2012年從螺紋、銅上賺了5億左右。
92年開始投資銀行債券,初涉金融市場。93年4月,應聘到大連首家國際期貨公司,成為大連期貨業首批經紀人之一。後擔任過多家公司的業務經理、投資顧問、操盤手。96年開始個人期貨投資,10萬元,到收益超過千萬元,僅用了短短的5年時間(1997-2001)。從1999年開始,其個人賬戶成交量連年位居大商所第一(2001年達300多萬手),受到大商所的嘉獎。
徐王冠,被稱作為「東方猶太人」的浙商,20年前放棄教師行業下海經商,憑借期貨起家,20年後的今天,已經擁有了9家控股子公司,涉及房地產、能源、實業投資等多個領域。7年前,他的團隊正式進駐蘇州房地產市場,以國香園項目正式亮相,取得首戰「大捷」。
傅海棠,農民出身,曾養過六年豬,種過棉花、大蒜等。2000年開始做期貨,前兩年從5萬起步到1.2億,是國內期貨界的傳奇人物,不看任何技術圖表、不做任何技術分析,用「天道」思想理解分析市場、指導操作方向和節奏,擁有最純粹最樸素的投資思想,有「農民哲學家」的稱謂。
期貨生涯始於1993年,20年只專注做銅一個品種,內盤外盤均有涉足。以精準的隔夜單和極高的日內交易功底操作銅,雖有能力操控龐大資金,但一直注重資金規模的管理,不追求短期暴利,用「積小勝為大勝」的理念參與市場。在2012年《期貨日報》第六屆全國期貨實盤大賽中,以1003.42%的收益率獲得重量組冠軍。
孫道臣,期貨公司普通業務員,工薪階層。2012年正式加入杭州期貨交易私募圈。兩年多的時間從20000塊賺到2000萬,很快身價上億,還是一個十足的85後新生代私募頂級操盤手, 此人涉獵廣泛:股市、期市、匯市、現貨以及東西方多個二級市場均有涉足 此人為技術派交易員,通過總結自己的交易心得,創立了「期貨太極區間交易」圈子裡都稱其「道哥」,後以老師自居,後背喜歡尊稱其「孫老師」。

❺ 那個被稱為華爾街並購投資傳奇的「野蠻人」是誰

華爾街著名銀行投資家布魯斯·沃瑟斯坦。
身為東歐移民後代的沃瑟斯坦在哈佛大學取得了法律和商學學位,之後投身投資銀行第一波士頓。在那裡,他和另一交易專家約瑟夫·佩雷拉(Joseph Perella)推動了風行上世紀80年代的並購大潮。
當沃瑟斯坦為第一波士頓(First Boston)工作時,對手們就給他冠以「抬價布魯斯」之名,因為他就像個催眠師一樣能讓客戶以史上最高價格進行收購。在沃瑟斯坦的帶領下,第一波士頓在瘋狂的上世紀80年代狂飆突進。
布魯斯·沃瑟斯坦於上世紀70年代至今,完成了約1000次交易,總價值達2500億美元,他操作了歷史上著名的時代華納合並案,迪安威特(Dean Witter)、Discover & Co combination與摩根士丹利的合並案,以及KKR收購雷諾茲·納貝斯克(RJR Nabisco)。
在華爾街經典書籍中,沃瑟斯坦是經常登場的重要人物。上世紀90年代,《門口的野蠻人》中,沃瑟斯坦就是「野蠻人」KKR團隊中的一個原型,完成了一場被稱為美國20世紀最著名的惡意收購。KKR和交易過程中的華爾街人士,「炫耀」出了空前的收購技巧和財務智商,其間也體現出華爾街特有的貪婪、狡詐的人性況味,「野蠻人」的形象長期成為投行的標簽之一。
沃瑟斯坦不僅自身被寫入經典,他自己的著作也是華爾街的經典之一,他將過去30年來改變了商界格局的大出售、大兼並、大收購一一道來,寫成《大交易》一書。沃瑟斯坦揭示了現代交易模式的變遷: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蓬勃的合並年代,到80年代葯味十足的收購,一直進入90年代,每筆都動輒幾十億美元的大交易。
沃瑟斯坦還曾另起爐灶,開辦了自己的投資銀行,隨後他於2002年加入老字型大小投行拉扎德(Lazard)。而他的經歷,也是另一部華爾街經典書籍中的一部分。《最後的大佬:拉扎德投資銀行興衰史》(The Last Tycoons)在2007年橫掃全球投行界,堪稱投行人必讀之書。

❻ 高盛傳奇總裁文伯格的生平

文伯格
華爾街最後的良心——再次紀念高盛前總裁文伯格

上一期《經濟學家》(The Economist)刊登了高盛公司前總裁約翰.L.文伯格先生的訃告,這距離他的逝世已經有兩個星期了。《經濟學家》經常刊登著名人物的訃告,從政治寡頭到商業巨子,再到文藝名人甚至有爭議的先鋒藝術家,只要對現實產生影響,都可能出現在它的訃告專欄上。但是,文伯格先生的訃告明顯的與眾不同,對於《經濟學家》這樣一份以中立客觀著稱的雜志來說,這份訃告實在太高調了。它不但登上了雜志的首頁,作為本期重要文章加以介紹,而且被加上了一個非常煽情的名字:「高盛的良心」(The conscience of Goldman Sachs)。

《經濟學家》用整整一頁的篇幅介紹了文伯格這個人,但沒有介紹他的任何具體功績,因為每個金融家都熟知他的功績。最後,編輯寫下了一句非常深刻的結論:「文伯格的遺產當然是激動人心的,但也帶來了一點麻煩。」是的,一點麻煩,不僅是給高盛帶來了一點麻煩,也給所有銀行家帶來了一點良心上的麻煩。

文伯格在位的時候,對合夥人制度抱有一種痴迷的情緒;合夥人甚至無法自由提取任何一筆現金;他工作勤奮,作風簡朴,不太像一位正統的投資銀行家——這些都是人們熟知的,如果僅僅如此,文伯格大概也不會被稱為「良心」。文伯格真正的良心,或者說真正的頑固之處,在於他在投資銀行業務上堅持某些底線:拒絕籌劃和參與惡意收購(這是摩根士丹利最擅長的勾當),絕不與客戶產生業務沖突,以及絕不在媒體面前泄漏高盛的任何內部消息。前兩條現在已經徹底被拋棄了,因為高盛不僅參與了惡意收購(是站在進攻方一邊,而不是防守方一邊),而且建立了龐大的資產管理部門和私人股權集團,與它的客戶爭奪利潤豐厚的買方業務。如果文伯格現在還是總裁,高盛的私人股權集團恐怕根本不會存在,而這項業務現在是高盛皇冠上的明珠。

更要命的是,文伯格生前確定的一系列道德原則和企業文化都在崩潰,高盛和它的競爭對手的區別已經越來越小了。在文伯格當政的時期,我們可以把華爾街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高盛,另一個是其他所有公司。高盛的高管人員從來不會跳槽到其他華爾街公司,高盛的專業人員遭到的起訴非常少(除了1989年那次著名的內部交易事件之外),而且高盛的名字從來不會成為新聞肥皂劇的主角——這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現在,高盛只是一個名字,它只意味著榮耀和薪水,而不是某種不可磨滅的精神。它的員工經常隨意跳槽到其他華爾街公司,而且經常被牽扯進一些不光彩的丑聞。文伯格的遺產還剩下多少?

或許只剩下新聞沉默,拒絕讓高盛的名字和摩根士丹利或花旗集團一樣,成為公眾娛樂的對象。後兩家公司在最近幾年的報紙上已經被嘲弄了無數次,如果投資者希望在工作之餘尋找一些樂趣,他們肯定會去閱讀摩根士丹利高層爭斗的八卦新聞,或者關於花旗高管乘坐私人飛機問題的連篇累牘的爭議。謝天謝地,高盛現在還沒有成為華爾街八卦新聞的主角,但是看樣子這只是時間問題。等到文伯格時代的高層主管都退居二線了,整個機構完全失去了合夥人文化的熏陶,這家偉大的投資銀行就將完全暴露在財經記者狗仔隊的密集火力之下。

文伯格去世的時候,高盛公司沒有任何錶示,既沒有新聞發布會,也沒有官方追悼儀式。這或許是高盛的一貫作風,但更有可能是因為高盛正在盡量遠離文伯格的路線,尤其是那些從私人股權業務賺取了巨額現金的高層主管,更不可能對文伯格倡導的高盛文化有多少好感。在亞洲和拉美的新興市場國家,高盛的專業人員隊伍在急劇擴張,良莠不齊的員工素質正在迅速抵消舊有的合夥人文化。無論是高層主管還是下層員工,好像都沒有必要銘記文伯格,因為他已經是上一個時代的人物了。

總之,在文伯格去世之後,華爾街變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因為促使它保持沉默、堅守良心的最後動力已經消逝了,現在什麼亂七八糟的事情都可能發生,什麼肥皂劇都可能被導演,什麼道德戒律或文化約束都成了空談,只有薪水支票上的數字才是真的。至於良心……你確信這個東西真的存在嗎?

❼ 美國3大銀行,4大投行各自的業務分類是什麼

花旗銀行,作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業務戰略的銀行, 不單為遍及56個國家的5000萬消費者提供服務,也在近100個國家為跨國、跨區及當地的企業客戶服務。除了花旗銀行, 沒有哪家金融機構的業務和資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應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銀行已成為金融服務的世界品牌。花旗銀行的名稱即意味著服務, 不僅是滿足客戶的需要,更要比客戶預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業務范圍包括:

電子銀行業務。通過花旗銀行的計算機, 自動櫃員機或花旗電話銀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內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務。

信用卡業務。世界范圍內, 花旗銀行的信用卡客戶都可通過花旗銀行發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銀行與其他知名機構共同發行的信用卡滿足其消費需求,並適應其不同的財務狀況, 花旗銀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發行機構。

私人銀行業務。花旗銀行在32 個國家中從事私人銀行業務的員工可透過銀行的人才、產品及策略網路, 令客戶獲得全球投資組合的第一手資料,花旗銀行協助其尋求投資機會及識別投資風險。

新興市場業務。花旗銀行在新興市場服務客戶接近100年,源遠流長,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因為花旗銀行就像一家當地商業銀行一樣,持有營業執照,了解當地市場,並擁有訓練有素的當地雇員,配合著跨區域性的優勢向客戶提供世界水平的銀行服務, 這是花旗銀行與從不同的優勢。

企業銀行業務。目前,花旗銀行在100多個國家與全球性、區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戶進行著合作。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場所涉及的深度和廣度是企業銀行業務的基石。無論是在國內, 還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銀行優質的服務和專業的建議。
跨國公司業務。 花旗銀行同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之間的成功合作,是基於花旗銀行數十年來所積累的銀行業關系和經驗。 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擴展,特別是向新興市場擴展, 因為那裡的消費者和商品市場欣欣向榮。

花旗銀行在世界各地的深遠發展是最具競爭力的特點。就規模,產品,能力,產業知識和經驗而言, 花旗銀行都比競爭對手領先一步。花旗銀行的目標是將花旗銀行的產品和服務推向全世界。 簡而言之, 花旗銀行全球獨一無二的網路可隨時隨地為客戶提供其所需的服務。

Morgan稱號的金融機以前都是約翰摩根控制的摩根集團下屬的,後來由於美國大蕭條後出的反壟斷法被分割,現在比較出名的是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和J.P.Morgan,摩根大通是J.P.摩根和大通曼哈頓銀行合並的產物,摩根大通是個全能金融集團,而摩根斯坦利是專業的投資銀行。從規模上來比,摩根大通和摩根斯坦利顯然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摩根大通也就是JP MORGAN CHASE,是由原JP摩根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合並而成。摩根大通銀行是其在中國的注冊名稱。而且去年年底已經與美國排名第四的美一銀行合並(bank one)合並了。不過即使在沒合並的時候,以商業銀行業務論其也是美國第一的商業銀行。

摩根斯坦利是一家大型的資本投資公司。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Co)為全球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由大通銀行、J.P.摩根及富林明集團在2000年完成合並。 J.P.摩根早先作為一家英國的商人銀行由JohnPierpontMorgan的父親在倫敦建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公司對包括美國鋼材、通用電器以及美國電話電報等一些知名企業最初的建立構造及融資起了重大作用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 (美國)商業咨詢委員會

華爾街老牌投行貝爾斯登的轟然倒下,成為今年以來次貸風暴中金融行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不僅僅是因為貝爾斯登破產對金融市場產生的直接沖擊,也包括對市場預期的顛覆,一年之前,有誰會知道一個有著85年歷史的傳統投行在傾刻之間土崩瓦解、灰飛煙滅。而且,貝爾斯登的慘劇引發了市場更多的猜想:會有更多的投資銀行加入到貝爾斯登的行列嗎?在目前美國的四大投資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雷曼兄弟中,雷曼兄弟的日子最為艱難,之前該投行預計需要募集高達100億美元的資本金來支持其資產負債表,截止到7月30日,雷曼兄弟的股價今年已經下跌了72%,同樣遭受了大幅資產減記的美林跌幅位居第二,今年以來股價跌去了近一半,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表現稍好,今年以來股價分別跌去了25.9%和12.9%。從估值的方面看,四家投行的08年P/E已經跌入10倍之內;次貸危機中損傷不大的高盛的市值按7月30日收盤價為737億美元,幾乎等於其餘三家投行的市值之和。雖然股價大幅下滑,但四大投行受基金青睞的地位並沒有太大改變,基金在四家投行的持倉比重在33%到44.5%之間不等,其中雷曼兄弟的基金持倉比重最高。

表1 美國四大投資銀行
投資銀行 市值(十億美元) 08年P/E今年以來回報% 基金持倉比重%
雷曼兄弟 12.64.97-7244.49
美林 26.57.34-48.941.31
高盛 73.79.35-12.940.97
摩根士丹利 42.66.8-25.933.55

數據來源:Morningstar晨星 數據截止到2008-7-30
目前,貝爾斯登已經被摩根大通成功收購,為了進一步了解和透視那些重倉於這些投資銀行的基金的表現,晨星為投資者精選了美國十隻最重倉於上述四家投資銀行的基金。我們的篩選條件排除了行業基金,集中投資於金融行業的基金,它們在四家投行的倉位比重可達到總資產的10%以上。

當貝爾斯登的兩支對沖基金在今年夏天倒閉後,華爾街大搖其頭——這種情況看起來是那麼難以避免:兩支基金的杠桿高達1:10。這樣高風險的杠桿固然能在市場繁榮時創造奇跡,但在衰退時則會導致災難。這正是華爾街眼下對貝爾斯登的現狀憂心忡忡的原因——該公司整體的杠桿已是令人震驚的1:29.9,每1美元的資本,都對應著29.9美元的杠桿。

華爾街大行的交易員們再次被愁雲慘霧籠罩,惟恐陷入以前在流動性危機中倒台的同行們的噩夢:從邁克·米爾肯內部交易丑聞爆發後破產的德崇證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到被巴菲特拯救的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以及最終被瑞信(Credit Suisse)收購的第一波士頓(First Boston)。

投資者和分析師或許還能自我安慰:貝爾斯登只是遭遇重創,但還並沒有出局。投資銀行業的特點從來當是振盪劇烈,財富倏去倏來。

事實可能並非如此。華爾街的五大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定義了今日的華爾街,但眼下,他們的境況就像那些陷入次級抵押貸款麻煩的借款人,買了超過自己經濟能力的房子。他們的麻煩緣於讓自己同花旗和摩根大通這樣的全能銀行區別開來的努力。為此,在過去的10年中,他們偏離投行主業,進入一個風險更高的細分市場,並用自己的資金投下重注。曾幾何時,這種轉變是高回報的,但是現在,基礎正在逐漸坍塌。

10月底,美林宣布在第三財季抵押貸款支持債券的重估及其他沖減給它造成了84億美元的損失,使得該公司在第三季共虧損22.4億美元。美林強勢CEO斯坦·奧尼爾(Stan O'Neal) 被迫下台,成了他所言今夏以來「史無前例流動性危機」的犧牲品。而在此前,他被廣泛視為在近幾年將美林從低谷中拉出來的功臣。

奧尼爾或可寬慰自己。這次,他是敗在了凱恩斯所言的「慣例之下」——僅一周內,全能銀行霸主花旗集團也「史無前例」地蒙羞:在第三財季業績中已沖銷了約22億美元的抵押貸款相關資產損失後,它在11月初宣布接下來還需再做80億至110億美元的沖銷。自2003年從花旗集團傳奇掌門人桑迪·韋爾接過權杖後便一直處於爭議中的CEO查爾斯·普林斯由此黯然下台。沒多久,摩根士丹利也宣布在第四財季中沖銷37億美元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相關資產。

一片悲歌聲中,只有高盛眼下仍維持著令人目眩的利潤,證明它仍是華爾街最聰明的交易商,不但主宰著華爾街,甚至主宰著世界。但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如果評級公司接下來對抵押債券評級再進行大規模下調,它可能也不會倖免。隨著各大行第四財季報告的陸續公布,分析人士預計華爾街大行需總共沖銷掉逾600億美元的資產——自1987年股災以來,華爾街大行的日子從沒有像眼下這么難過。

在分析人士看來,他們中的一兩家會不會被迫合並是個懸念。更大的疑問則在於,他們的商業模式,在本質上是否就是缺陷的。

交易員時代

在人們的通常想像中,華爾街投行由一群傲慢而不受拘束的傢伙組成。沒錯,他們的確有很強的冒險精神,但其核心業務——承銷和收購兼並這樣利潤非常豐厚的投行業務——卻是一個相當安全的業務。

不過,從1990年代末開始,情況開始變化。股票承銷業務開始商品化,使得來自公司支付的傭金看起來好像縮水了。同時,像花旗這樣同時擁有投行和商業銀行業務的全能銀行由於資金雄厚,可以用通過提供貸款的辦法誘使企業向他們尋求投行服務,專業投行的優勢地位受到挑戰。

接下來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真正出現下滑的是那些全能銀行的「金融超市」模式:花旗和摩根大通的投行業務縮水,美洲銀行則放棄了投行業務,德銀和瑞信的表現也只能說勉強。相反,自市場從網路泡沫破滅的打擊中恢復來後,絕大多數專業投行枝繁葉茂,利潤和股東回報飛速上升,正如他們的股票價格一樣。從2002年底到今年中,高盛的股票上漲了240%,同期雷曼兄弟股票上漲200%,在危機爆發前,貝爾斯登的漲幅也高達175%,全部跑贏大市。

投資者注意到了專業投行的驕人戰績以及不敗能力。成立於1923年的貝爾斯登宣稱其從來沒有遭遇過沒有盈利的年份。雷曼成了固定收益和抵押市場的贏家。而高盛,則成了王者中的王者。

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是拿更多自己的錢去冒險。當然,他們仍舊提供一流的投行業務和經紀業務,但其利潤增長的主要來源是自有資金的投資回報。他們在公司內部成立私人資本運營公司,在做市和自營交易業務上投以重注。在雷曼,自有資金投資收益佔到總收入的55%,而從1999年到2004年,這個數字平均維持在44%。

將高盛比喻成是一家對沖基金已不是新鮮的提法了。當然這不是說這個比喻有什麼不對。在高盛2006年的收入中,其交易部門的收入貢獻佔到了68%。而在1999年到2003年,這個數字從來沒有突破50%。

正是高盛,確立了交易員在華爾街最近10年的主導地位。這一點可從最近幾任高盛掌舵人的變遷見端倪。

1999年高盛上市前夜,在一場「宮廷政變」中,交易員背景的聯席CEO約翰·科贊被迫離職,投資銀行家背景的亨利·鮑爾森成為惟一的CEO。原因?當時高盛收益近30%已是自營交易。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崩潰,也打擊了在交易領域頗為活躍的高盛,讓其被迫推遲上市計劃。高盛需要向投資者表明,其商業模式是建立在穩健的投資銀行業務之上的,而非交易業務。

鮑爾森當時辯稱:「投行業務與交易業務對高盛一樣重要。」但正是在他治下,高盛成了一個更純粹的交易機器。在高盛的三大部門中,交易部門的收入自1999年到2006年翻了4番,去年為250億美元;資產管理佔到總收入的17%;傳統的投行業務比例最小,為15%。去年,高盛為其2.65萬名員工平均支付了62萬美元的薪資,堪稱是華爾街最賺錢的機器。

其樂融融背後,是交易員開始成為真正的主角,投資銀行家們的影響力大不如以前。當鮑爾森在去年離職赴白宮任美國財長時,接替他的正是讓固定收益商品部(該部門從事抵押債權、原油和貨幣等大量商品的交易)這一高盛支柱部門笑傲同儕的勞埃德·布蘭克費恩。從2002年開始,隨著黃金交易員起步的布蘭克費恩在高盛內部迅速崛起,鮑爾森最初掌管高盛的左右手約翰·桑頓和約翰·賽恩相繼掛冠而去。在布蘭克費恩成為CEO後,包括副董事長蘇珊·諾拉·約翰遜(Suzanne Nora Johnson)在內的幾位投行高管也離職。

高盛把弱化的投資銀行業務視為公司的「前端」。作為公司客戶初次接觸高盛的部門,投資銀行業務建立的關系能使這些公司會成為高盛交易部門的客戶,交易部門既為這些客戶也為高盛自己的賬戶創造利潤。資產管理部則把投資者的錢投入到高盛的投資銀行家們做顧問的交易和股票中,同時吸引由高盛承銷或做並購顧問的公司客戶中富起來的人成為資產管理部的新客戶。高盛自己的明星玩家,則會把個人財富也放到賭注里。

這就是高盛的內部杠桿機制。在杠桿收購領域,高盛通常既是投資者,也是顧問。根據Dealogic的估計,高盛的私人資本運營業務與其它業務融合的是如此無間,以致去年高盛的投資銀行家們僅從其私人資本收購的交易中就賺取了1.05億美元的傭金。

這一模式本身也有其問題:與自己客戶的利益沖突。比如,一家私人資本運營公司可能是高盛投資銀行部的客戶,也是高盛自己的私人資本運營部的競爭對手。一些銀行家感覺,高盛越來越把其作為投資者的利益放在了客戶利益之上。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是交易業務本身的高風險特徵,這讓一些投資者對高盛的態度非常謹慎。盡管高盛擁有作為風險管理者的出色紀錄,一旦市場由熱轉涼,或是一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爆發,它便會發現自己處於極大的風險之中——畢竟,固定收益商品部的損失差點讓它在 1994 年和 1998 年瀕臨絕境。

在其它華爾街大行這里,看到的只是效仿的動力——2005年重返摩根士丹利出任CEO後,麥晉桁(John Mack)一直在公司內外宣講要利用公司的資產進行一些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作為結果,華爾街五大行去年45%的收益來自它們的自有資金投資。1999年科技股熱潮達到頂點時,其交易部門的收入貢獻比例只有30%。從那時開始,大行們的資產負債表膨脹起來,並幸運地迎來了市場機會絕佳的7年。投資者願意投入資金並承擔風險,這讓大行有充裕的資本,資產價格開始攀升,大家在全球尋找投資機會,並更多地使用杠桿。

然而,這個模式的核心就是「高買」——顯然不是一個多棒的商業模式的范疇。當然,大行們也為自己的風險做了對沖。即便考慮到這個因素,他們仍使自己置於高風險之中。在今年第二季度末高盛的杠桿比率為24.5,2003年底的比率則為18.7,雷曼在第三季度的杠桿比率為30,一年前的數字則是25.8。可資比較的是,1998年崩潰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杠桿比率為25。在最近一個季度,投資者才意識到這個收入模式有多脆弱。貝爾斯登、雷曼和摩根士丹利的交易部門都受到重創。

另外次貸中,誰的QDI投入成份越大,貸款貸得越多誰就損失越慘重

❽ 馬克龍有多傳奇

法國當地時間7日20時(北京時間8日凌晨2時),一場由中間派獨立候選人、「前進」運動領導人馬克龍與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候選人勒龐展開的角逐,最終由39歲的馬克龍獲勝告終,於是,馬克龍成為了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 這場全球媒體普遍關注的法國大選,不止決定法國之後5年的命運,還很可能決定歐元區的命運、歐盟的命運,甚至影響世界。

傳奇人生:

這位年輕的政治家憑借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個人魅力改寫了法國政治格局,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與競選的「不同尋常」的總統,榮將載入史冊。

  • 馬克龍畢業於法國頂級高中巴黎亨利四世中學,隨後在法國國家行政學院和巴黎政治學院學習並獲得相應學位。

  • 馬克龍27歲到法國經濟部任職,30歲辭職,在羅斯柴爾德和席埃銀行任投資銀行家,促成了雀巢和輝瑞之間的著名交易。

  • 馬克龍24歲加入法國社會黨,29歲結識奧朗德,2012年隨奧朗德勝選進入愛麗舍宮並被任命為副秘書長,2014年被曼努埃爾·瓦爾斯總理任命為經濟部長。

  • 2016年4月,馬克龍已經表達了自己希望參選2017年法國總統的願望,但此想法受到了社會黨內部分勢力的阻撓。

  • 2017年1月29日,馬克龍之前所在的社會黨初選結果出爐,前教育部長博努瓦·阿蒙意外在黨內勝出,但與其他候選人相比競爭力弱,難以承擔社會黨的勝選大任。

通常,人們口中的成功人士,一般都頭腦清晰、思維敏捷、目標明確,馬克龍正是這樣一種人。馬克龍的婚戀和職業選擇,成了不少法國人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談資。有顏有愛又有錢,馬克龍簡直就是「別人家的好男人、好老公」。

在馬克龍16歲時,在亞眠讀高中的馬克龍愛上了已婚已育、大他24歲的語文老師布麗吉特。父母安排他轉學到巴黎,以終止這場不同尋常的師生戀。在轉學前往巴黎讀書前,他對布里吉說:「我會回來娶你的。」在14年後的2007年10月,馬克龍終於娶布麗吉特為妻。

據悉,布麗吉特在與馬克龍結婚前有過一段婚姻,共有3個孩子和7名孫輩。所以,現年39歲的馬克龍,已經擁有3名繼子和7名繼孫。

❾ 任克英的人物經歷

在華爾街投行圈裡,任克英一直被視為「傳奇人物」。無論是在美國貝爾斯登投資銀行時,還是轉投花旗集團後,任克英的業績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最讓任克英鋒芒畢露的還是她過檔花旗集團以後。
投資技巧
2001年,任克英被花旗集團聘用,管理該集團在中國的投資銀行。她在花旗的強勢出場,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投資銀行在中國業務上的版圖。此前在中國屢屢碰壁的花旗美邦,迅速博得包括中國人壽、中國網通和中國建設銀行這樣的超級大單。如此規模的IPO對於就職於頂級投資銀行的中國主管來說,只要得到其中的任何一個,即是可資誇耀一兩年的業績。然而任克英連連得手,毫無避讓之色。在投資銀行界,花旗集團、德意志銀行等在中國業務上的異軍突起已成為近年來最為直觀的景觀。
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家羅伯特·庫恩博士評價任克英:她是一個追求完美的生意人。對中國國情有深刻的理解,是一位經驗豐富、足智多謀而又充滿激情的投資銀行家。在中國高級官員和企業家的圈子裡,她很受尊重。
一位曾在花旗集團和任克英共事、現供職於另一家大型國際銀行的業內人士,談起任克英仍佩服有加。
前香港證監會主席、中國證監會顧問梁定邦說,他一直認為任克英是一名具有極高職業修養的人;她是一個非常坦率的人,從不試圖走捷徑。
《亞洲貨幣》雜志曾刊出一位在香港工作的投資銀行家對任克英的一段評價:她也許是有史以來中國投資銀行界最有能力的「呼風喚雨」之人。因為「她把花旗集團在中國的投資銀行業務從最初的毫無建樹推至頂峰」。
與業務上的桀驁形象大相徑庭,任克英為人不事張揚,「干練」和「韌性」是人們使用最多的評語。年薪高達4000萬港幣的任克英,在爭取項目上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和細節。她會把與項目相關的所有人都找到,然後去做工作。為人樂道的是,她會為了見一個處長在酒店大堂等上一天——她似乎有一種天生的本領,很容易看到一個人的真實需求,「並滿足它」。
盡管如此,任克英令人激賞的並不止於其公關能力。其業務能力和判斷力,業界也多有人表示服膺。
難復「任克英時代」
任克英停職後,花旗曾聘任前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FB)中國區投資銀行事業董事長孫瑋接任任克英職位。然而,花旗投資銀行業務在中國從此難復「任克英時代」的風頭。花旗環球金融亞洲前主席梁伯韜也在種種壓力下辭職。
梁伯韜辭職時曾表示,他與任克英合作無間,但與孫瑋則不甚合拍,結果令花旗的業績大為失色。而在梁伯韜宣布辭職之前,孫瑋也宣布重投摩根士丹利。
花旗仍未找到可以支撐中國業務大局的大將,任克英會否重出江湖,是否不計前嫌重投花旗懷抱,將是國際投行最關注的大事。
兩年後的復出
曾任職花旗亞太區副主席兼中國投資銀行總裁的任克英並沒有提出訴訟,她把時間用來選擇不同的國際投行向她拋來的橄欖枝。最終她選定加盟同為美資大行的美林證券,掌管中國投資銀行部。這成為近期國際投行最令人矚目的人事變動。
雖然美林沒有正式宣布任克英的新任命,但其發言人ConnieLing在2007年2月6日接受本報查詢時,確認了任克英「本周上班,職銜是美林證券中國投資銀行業務主席,負責中國內地企業的股票承銷及咨詢等相關業務」。
加入美林後,根據該行的組織架構,任克英分別向中國區主席劉二飛和亞洲投資銀行部主管崔納(SheldonTrainor)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