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
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下稱「區域股權市場」)是為特定區域內的企業提供股權、債券的轉讓和融資服務的私募市場,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對於促進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股權交易和融資,鼓勵科技創新和激活民間資本,加強對實體經濟薄弱環節的支持,具有積極作用。
(1)區域性股權投資市場擴展閱讀:
在資本市場上,不同的投資者與融資者都有不同的規模大小與主體特徵,存在著對資本市場金融服務的不同需求。投資者與融資者對投融資金融服務的多樣化需求決定了資本市場應該是一個多層次的市場體系。
此外,由於經濟生活中存在強勁的內在投融資需求,這就極易產生非法的證券發行與交易活動。這種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能夠對不同風險特徵的籌資者和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進行分層分類管理,以滿足不同性質的投資者與融資者的金融需求,並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場效率與風險控制能力。
⑵ 股權投資未來能有好的發展嗎為什麼
隨著中國金融體系進一步成熟,各種金融手段進一步增多,大量第一代創業人退休,中國很有可能逐步迎來杠桿收購時代,但那可能是在5年甚至10年以後,現在還不是主流。當前的主流模式是產業整合。未來私募股權機構可以幫助產業龍頭整合整個產業鏈,讓其變成區域性龍頭,甚至中國龍頭、國際龍頭。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當前高凈值人群資產配置方面仍然比較偏重固定收益類資產,而股權投資是經濟轉型、去杠桿背景下能夠穿越經濟周期並獲得超額回報的選擇,應該引起高凈值投資者的重視,可以適當加大一些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去做更多的中長期投資。
⑶ 目前國內有哪些區域股權交易中心
截止到2016年12月,全國有40家區域股權交易中心。比較出名的有前海股權交易中心、北京股權交易中心、廈門兩岸股權交易中心、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江蘇股權交易中心、廣州股權交易中心等。下面這個圖比較直觀顯示出來:
⑷ 區域性股權交易所投資類理財產品,國內有哪些呢
首推金匯金融,由證聯支付聯合相關金融機構發起設立,泛金融機構產品直銷聚合,會有你想要的理財產品
⑸ 為什麼在資產配置中,股權投資必不
資產配置的金字塔頂端——股權投資
財富管理的問題,90%以上是資產配置問題。資產配置時,第一個是跨地域國別配置,第二個跨資產類別配置,第三個是以FOF的方式超配另類資產。這也是多次提到的「資產配置黃金三原則」。其中,作為另類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股權類產品一直是專業投資者資產配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什麼資產配置當中要有私募股權?當社會處於工業時代,富豪們的資產大部分是以資源為主,誰有資源、誰有石油、誰有銀行就掌握了財富的源頭,所以這一時期的富豪都是資源性的。而到了二十一世紀,資本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國富豪資產中最大的佔比是金融,佔到25%左右,這裡面就包括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資產。在當下,財富增長最好的方式就是讓錢生錢。
2017年7月7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發布了2016年四季度私募基金行業統計報告,全面反映了2015年一季度到2016年四季度美國私募基金發展情況。
截至2016年四季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已注冊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878家,已備案私募基金28290隻,管理總資產11.01萬億美元,比2015年增加了7350億美元,同比增長7.34%;凈資產7.35萬億美元,比2015年增加3530億美元,同比增長5.04%。單只基金平均規模3.89億美元,平均每個管理人管理私募基金10隻,基金注冊地遍布全球主要金融中心。
從私募基金類型上看,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美國私募基金只數最多的是私募股權基金,共有10305隻,佔比31.24%,其次是對沖基金,共有8877隻,佔比26.91%。
私募股權投資已經成為高凈值人士的標配,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股權投資在資產配置當中的佔比最好不要超過20%,從分散風險的角度來看,超過這個比例就存在較大的風險,如果要投,一定要尋找專業的財富管理機構的幫助。
股權投資是大勢所趨
從2016年到現在,私募行業的監管政策不斷出台,至今,整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已經形成一套完善的監管體系——一法、兩規、七辦法、二指引、多公告。除了嚴監管之外,股權投資領域也獲得了政府的認可,政府對私募股權投資市場一向持有肯定的態度。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大股權融資力度,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無不彰顯出政府為股權投資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正在創造有利條件。
回顧過去五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格局已發生深刻改變。面對全球經濟增速減緩、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和結構再平衡的復雜局面,我國股權投資行業受外部環境影響也經歷起起伏伏,VC/PE機構經過大浪淘沙後如今也發展的更加成熟,募資策略、投資策略、退出策略都在發生一定的轉變。現如今股權投資市場政策環境不斷得到優化,新投資機遇也應運而生。
2016年政策松綁促「銀行系」與「保險系」大軍進入中國PE市場,例如推行投貸聯動業務、險資新政開閘等。此外,以上市公司為主導的戰略投資者也介入資本市場參與股權投資以此獲取長期戰略利益及財務回報。各級監管層在過去一年裡創造良好條件鼓勵優秀機構做大做強,同時出台多項監管政策規范私募基金運作。這均表明,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將迎來更多創新變革。
隨著股權基金的資金大量流入實體產業有效的支撐國內實體產業的發展,政府相關部門也提出了雙創的口號,股權投資基金的發展也恰好滿足和支撐國內經濟的轉型。私募股權行業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其退出方式也變的多元化,除了傳統的IPO之外,還有並購、股權轉讓、管理層收購等方式。在IPO提速常態化的背景下,大大地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周期;其退出方式的多樣化也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
國內宏觀環境的不斷變化以及金融市場的不斷改革,基金的募集方式,投資策略以及退出方式都會發生巨大的改變。私募股權投資作為一種重要的財富增長的方式,在資產配置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未來,股權投資市場仍然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與此同時,按照規模來算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股權投資市場。越來越多的中國「獨角獸」企業正引發全球風投關注。展望2018年,業內認為,人工職能、互聯網+工業、5G、工業模式的創新、泛娛樂和消費升級等都有望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市場投資熱點,也有望涌現出更多的「獨角獸」企業。
⑹ 股權投資行業在區域股權中有哪些痛點
股權投資減值准備是針對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而言的,在期末時按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的原則來計量,對可收回金額低於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准備。而可收回金額是依據核算日前後的相關信息確定的。
⑺ 如何看待創業投資退出渠道不暢的問題
創業投資是以獲得資本增值收益為目的具有循環投資特點的資本運作方式,它既不像一般的產業投資,通過經營產品來獲得產業利潤;也不像戰略投資,為配合母公司的產品研發與發展戰略而長期持有所投企業股權,它是以獲得資本增值收益為目的,在投資過程中形成投資、管理、退出、再投資封閉循環的投資。退出是創業投資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只有建立了通暢的退出機制,才能順利完成資本循環,實現資本增值。國際上,常見的創業投資退出渠道包括:上市、並購、股權轉讓、清算。各類退出渠道的實現需要有一個能夠滿足不同企業融資需求,基於不同上市標准、不同監管要求而建立起來的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近年來,為適應創新創業發展需要,我國高度重視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初步形成由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和區域性股權市場構成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2016年國內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完成首發的數量上升到227家,融資金額略有下降,但也達到1496億元;截至2016年底,新三板累計掛牌企業數突破1萬家大關,達到10163家,總市值突破4萬億元大關,達到40558.11億元;全國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40家,掛牌企業1.6萬家,展示企業5.6萬家。豐富的資本市場體系在調結構、助創新、引導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2016年雙創景氣指數中退出渠道這一維度數據變化情況看,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出渠道不暢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雖然新三板掛牌企業增長迅猛但流動性仍然較差。近年來,受相關制度不斷完善的影響,新三板逐步成為私募股權投資退出的重要方式,對於提高企業治理水平、方便企業融資和投資者退出都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2016年,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實現了倍增,邁入「萬家時代」,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但市場交易額卻停滯不前,僅比2015年增加了2億元,平均交易規模急劇下降,顯示市場流動性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新三板上掛牌企業質量仍然不高,向創業板、主板的轉板機制仍未真正理順,做市商制度也未真正建立。而為了解決掛牌企業融資問題,新三板掛牌企業只能更多依靠股權質押方式。據統計,2016年新三板共發生3828筆股權質押,數量是2015年的3.5倍多。
二是雖然整個私募股權投資並購退出表現火爆但與雙創相關的創業投資並購退出有所下降。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國內企業兼並重組的力度不斷加大,受其影響,我國私募股權投資並購退出異常火爆。2016年與私募股權投資相關的並購交易案例數同比上漲四成以上,交易金額同比實現翻番。但是,其中與雙創密切相關的創業投資並購退出無論是案例數還是金額數,均呈現明顯下降的情況。這與投資回歸理性、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等因素密切有關。
針對當前雙創景氣指數中折射出來的創業投資退出渠道不暢的問題,我們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快相關政策、制度的細化、完善與落地,針對創新創業企業特點,構建起由互聯網股權融資、區域性股權市場、新三板、創業板、中小企業板組成的全鏈條創新創業融資生態系統。此外,要進一步推動放管服改革,加大財稅支持力度,積極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促進創業企業成長壯大,提升新三板掛牌企業質量,為企業掛牌、轉板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