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美國際有能源方面的投資嗎
中美國際是黑平台,我們已經收到被騙者求助,請遠離!
Ⅱ PBF美國能源公司投資分紅是真的嗎
會不會跑路
Ⅲ 美國新能源戰略發展重點包括哪些
可再生能源
美國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一個重點目標是要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2009年1月1日,美國的可再生能源生產能力為 27.8吉瓦。美國府提出的目標是,到 2012年可再生能源生產能力翻一番,達到或超過55.6吉瓦。因此,美國府為提升可再生能源生產能力提供了大力支持。《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向可再生能源生產和先進能源製造方面投入 230億美元。這筆資金有望創造253000個工作崗位,並撬動私營部門新增430億美元的投資,支持新增469000個工作崗位。
《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為可再生能源融資提供了便利和支持。根據美國風能協會的報告,有了《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的投入,在風能領域的私人投資將會更多。以前在沒有府資助的情況下,風能企業的開發項目可以獲得 40%—50%的貸款支持,而有了府資助,風能企業可以獲得70%—80%的貸款支持。美國府承諾,到2010年底,將支持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增長15吉瓦,足以為400萬至500萬個家庭供電。美國也致力於提高風輪機、太陽能板及其它可再生能源部件的製造能力。美國還把可再生能源開發的范圍擴大到外大陸架。據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估計,僅外大陸架的風能的開發就可以為美國提供1900吉瓦的清潔能源。
新能源汽車和未來的車用燃料
聯邦府承諾投入160億美元,用於能夠改革交通運輸業的項目,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全電動汽車以及為新型汽車提供電力的基礎設施和新型清潔燃料。美國目前沒有一家電動汽車生產廠,先進電池生產能力幾乎為零,先進電池和電動元器件生產廠只有兩家。美國政府提出的目標是,到2015年,電動汽車生產廠要達到3家,有30家新型電池和其他電動汽車製造廠全部投入運營,並具備足夠的先進電池生產能力,以便每年為50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提供動力。
政府也在建設相應的基礎設施,以支持電動汽車的發展。目前美國的電動汽車充電站不足500家,到2015年,要在12個城市建設10000多家充電站。
智能電網
美國府致力於發展智能電網,推動電網的現代化改造。智能電網的優點在於能夠及時監測到斷電的可能性,必要時更改供電線路。通過智能電網項目,可以降低用電成本,提高可靠性。智能電網還可以使可再生能源並入電網,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並控制他們的能源利用。《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有4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到智能電網建設上,這筆投入有望創造43000個新工作崗位。聯邦府的資金投入可能會撬動私營部門57億美元的投資,從而再創造 61000個新工作崗位。私營部門在智能電網項目上的配套資金將超過一倍,這些配套資金又可以創造 61000個新工作崗位。據估計,智能電網技術將使2030年的用電量減少4%以上,使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每年節省 204億美元的電費。
通過《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的資金支持以及產業界的投資,將為美國家庭安裝1800萬個智能電表,使目前使用的智能電表數量增加一倍多。有了這些智能電表,用戶可以按月、周,甚至按小時來監測用電情況。到2013年,公共和私營投資支持安裝的智能電表數量要達到2600萬個;到2015年,智能電表有望達到4000萬個。美國府還與產業界共同支持在電力傳輸系統中安裝 877個感測器,以提高電力傳輸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清潔煤技術與核電
奧巴馬總統積極致力於發展碳捕獲與封存技術,把它視為清潔能源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希望在清潔煤技術領域領先於世界。通過《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以及貸款擔保等措施,府向碳捕獲與封存技術項目的投入達100億美元,這筆投資至少可以撬動40億的私人投資,使得清潔煤技術領域的公私投入總額超過140億美元。這些投資將用於支持規模足夠大的碳捕獲設施,這些項目經過示範後,要能夠重復,並在電力行業的商業實踐中進行部署。
截至2009年1月,美國沒有一家達到商業規模的電廠擁有大型碳捕獲與封存設施,每年捕獲的二氧化碳量微乎其微。美國府提出的目標是,到2015年,擁有大型碳捕獲與封存設施的電廠要達到5家,每年捕獲的二氧化碳要達到1200萬噸以上。
核電作為清潔能源的優勢獲得了奧巴馬府承認。美國是世界核電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擁有 104座核電站,但自1979年三里島事故以來沒有再建設一座新的核電站。2010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將重啟核電建設計劃。美國府將提供80億美元貸款擔保,幫助建造兩個核反應堆。到2011年,美國將為3—4個核反應堆建設提供貸款擔保。奧巴馬表示:「美國將建成一批設計新穎,更安全、更清潔的核電站。」
提高能效
能效是發展清潔能源經濟的關鍵。美國府強調要提高建築物的能效,提高汽車能效和電器的能效。《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特別為美國家庭建築能效的提高投入了大量資金,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根據該法案,美國府將為美國家庭用於提高能效的資金投入提供高達 30%的稅收減免。美國能源部也啟動了一項名為「改建強化」(RetrofitRamp-Up)的創新運動,支持一次性對各區進行整體改建。該運動將簡化住宅改建流程,幫助美國家庭進行住房改建,降低改建的成本。該計劃的另一目標是使能源效率成為一個公認的會准則。
美國府對商業和家用電器實施了更加嚴格的能效標准,包括微波爐、爐灶、洗碗機、電燈及其他常用電器。新能效標準的出台對常用電器的製造提出了能效要求。每個家庭和企業使用的電器都會受到影響,因而會使能耗顯著減少。
Ⅳ 美國怎樣開發緻密氣:政府扶持、企業創新
美國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以緻密氣、頁岩氣為代表的非常規天然氣占據了半數。
美國自上世紀70年代就提出「能源獨立」的目標,最大程度發掘國內油氣資源已成為美國近幾十年來的延續性政策。由於美國的常規天然氣逐漸消耗殆盡,發展非常規天然氣自然就成為工作重心。美國的非常規天然氣的開發浪潮大致分為3個階段:一是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緻密氣快速發展時期;二是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煤層氣大量發展時期;三是本世紀初開始,頁岩氣進入全面開發的時期。
緻密氣最早在美國獲得突破。1980年,非常規天然氣只佔美國天然氣產量 2%,這些非常規天然氣大都是緻密砂岩氣。美國緻密氣產量已連續10年達到1000億立方米以上,到2010年,美國非常規天然氣產量達到全美天然氣產量的58%,其中緻密砂岩氣佔26%。2011年美國緻密氣年產量達到1690億立方米,約占天然氣總產量的26%。
美國在緻密氣勘探開發領域取得的成績,離不開20多年來他們在非常規天然氣領域的不懈探索。
首先,政府高度重視並大力扶持。美國政府將發展非常規天然氣作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降低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的重大舉措,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強有力支持。美國政府於1978年頒布了《天然氣政策法》,取消了天然氣價格管制,逐步形成市場定價機制。天然氣需求的持續增長和價格的不斷攀升,激發了美國眾多能源企業開發非常規天然氣的積極性,培育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同時,1980年政府頒布《能源意外獲利法》,對非常規能源開發實施長期的稅收補貼。一系列政策不僅使緻密氣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也推動了美國包括緻密氣在內的非常規天然氣產量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迅速增長。
其次,企業不斷創新發展關鍵技術和工藝。經過多年的攻關和探索,美國企業取得了以資源地質評價選取、水平井分段壓裂、羽狀水平井、連續油管分段壓裂等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勘探開發技術的突破,大幅度提高非常規天然氣井的單井產量。同時,新技術的應用和規模開發也使包括緻密氣在內的非常規天然氣開發成本進一步降低。
此外,重視加強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多年來,美國投入大量資金用於非常規天然氣的理論研究、資源調查、開發工作和人才培養。2004年通過的《美國能源法案》規定,10年內每年投資4500萬美元用於非常規天然氣的研究。
Ⅳ 在綠色能源領域中國已經領先美國了嗎
據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競選過程中就宣揚反對巴黎協議。2017年夏,他宣布退出該協議。特朗普指出,執行巴黎協議,將導致美國減少270萬個工作崗位,造成難以計數的損失。美國總統還認為,需要發展而不是縮減煤炭工業,使「美國再次強大起來」。
陳鳳英說:「目前涉及過剩的是太陽能光伏產業。最初,國內光伏產業的模式是進口基本的原材料,再進行組裝和產出。但是後來大力鼓勵使用新能源,包括風能也是如此,出現了投資過度的狀況。中國的光伏出口對歐洲和美國都是一種壓力,因為他們也在鼓勵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中國的競爭性上升後就會對他們形成壓力。在德國慕尼黑都有中國的光伏產品,我們輸出的不是次品,只是由於前期投資過度,導致後期容納不了,所以就要轉移出去。現在我們也在消化這個問題。應該注意,我們輸出的產品的確是國際市場需要的,我們的產品擁有競爭力之後,自然就會出口,當然有些國家為了保護本國技術,又開始對中國實行反傾銷。風電領域就更明顯,因為從前電的使用是粗放型的,後來突然之間進行轉型,不允許粗放式的生產擴大投資,就會出現上述狀況。 我仍然認為這是一個投資、產出與市場轉型沒有銜接好而出現的問題,但一定不是傾銷,因為我們的產品有競爭力,價格是低的,質量是好的,這也是一個公平競爭的問題。」
Ⅵ 美國清潔能源投資會下降嗎
稅務投資人是美國根據2009年頒布的《美國恢復與再投資法案》,為了鼓勵本國稅收和就業,美國政府在清潔能源投資問題上,引入了稅務投資人概念。一般說來,在美國繳納一定數額稅金的企業,都可以作為稅務投資人。說白了就是投資人拿稅收返利的人。
Ⅶ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世界能源可持續利用的影響
大量消耗世界能源,導致世界能源緊張,甚至過早枯竭,不利於可持續利用。
Ⅷ 美國的能源地緣政治格局
美國歷屆政府都把能源安全作為美國貿易和外交政策的重點。美國為保證能源供應安全,加強同加拿大、委內瑞拉、墨西哥等美洲產油國的貿易關系,主張建立北美與拉美統一的能源安全網。美國重視同海灣產油國的國際合作,加強開發裏海和俄羅斯的石油資源,並加強同西非國家的油氣合作。總之,加強全球合作,強化美國能源安全是美國能源地緣政治戰略首要考慮的問題。
據報告,美國各種能源都能自給自足,惟獨缺少石油。美國歷屆政府把能源安全放在美國對外貿易和外交政策的首位。美國的能源和經濟安全不是孤立的,它同國內和國際能源供應緊密相連。因此,美國不斷加強全球聯盟,加強同盟國的貿易關系,而且同主要產油國進行深入對話,並加緊開發西半球、非洲、裏海和其他石油儲量豐富的地區。
為保證美國繼續從國外獲得石油資源,具體地緣政治戰略如下:
1.加強同加拿大、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等美洲產油國的貿易關系
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和墨西哥是美國四大石油進口來源國。2000年,美國從這四國進口的石油占當年美國石油總進口量的55%。在這四大石油進口國中,有三個國家屬於美洲地區。
美國支持北美能源架構,作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簽字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增加石油產量有助於提高北美地區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
委內瑞拉是美國重要的煉油商和汽油供應商。美國很重視同拉美重要產油國委內瑞拉之間的能源合作,主張建立北美與拉美統一的能源安全網。美國在委內瑞拉能源部門的投資增長,特別是重油方面的投資,提高了委內瑞拉發展目標和與世界能源市場同步發展的能力。委內瑞拉正准備開放天然氣部門,以及目前正在討論的雙邊投資協議會增加美國的投資。目前,委內瑞拉的石油工業正與美國市場形成一個整體。
2.加強同海灣產油國的關系
除美洲國家外,中東將首先成為美國全球能源政策焦點。中東的石油儲量佔世界石油儲量的67%,其大部分在海灣地區。報告估計到2020年海灣地區的石油供應量將佔世界石油供應總量的54%~67%。美國歷屆政府強調,海灣地區是美國根本利益所在,是美國對外政策優先關注的焦點。為此,美國將保持與科威特、阿曼、卡達、沙特、阿聯酋、葉門等國家保持友好外交關系,並利用這些國家的能源部門向國際資本市場開放的有利時機增加投資。對於伊拉克、伊朗,美國則採取在政治上打壓、在經濟上制裁、在軍事上不斷襲擊伊拉克的行動,目的就是為安全獲取中東地區的油氣提供堅實的軍事保障。
此外,美國希望與產油國共同努力,對全球石油市場具有導向性的數據,提高透明度、及時性和准確性,改善數據質量和市場效率,避免油價出現劇烈的波動。
3.加緊開發裏海和俄羅斯的石油資源
裏海地區被稱為「冷戰時代封存下來的寶貴財富」。冷戰後,由於濱裏海地區的國家增多,新的政治格局還未形成,也就成為油氣地緣政治的真空地帶。截至2000年1月1日,裏海地區的4個國家共擁有剩餘石油儲量760億桶當量,超過西歐600億桶當量,約為中東地區剩餘石油儲量的1/9。據預測,裏海地區的石油產量將由2000年的132.4萬桶/日上升到2015年的397.2萬桶/日,天然氣產量到2010年將達到3.17億立方米/日而躍居世界首位。因此裏海地區將是21世紀世界能源的新希望。作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的美國當然不會輕易放過開發世界新能源基地的機會。
同時,裏海地區的地緣政治地位非常重要,著名的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曾經指出該地區是「樞紐區」和「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並斷言:「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世界。」布熱津斯基對該地區的重要地緣戰略地位也作了很高的評價。美國介入該地區還有其現實考慮:首先,冷戰結束以後,美國及以其為首的北約的實力迅速增長,但其進一步東擴必將遭到俄羅斯魚死網破式的抵抗,因此美國有意以土耳其為「橋頭堡」,從亞塞拜然經過裏海橫貫中亞,然後從中亞地區向北經南高加索直指俄羅斯「心臟」。這種迂迴包抄的「東擴」(這里僅僅是指北約勢力范圍的東向擴展)方式比直接東擴遇到的阻力要小得多,但對俄羅斯的威脅卻更大,是一種更巧妙的東擴形式。其次,美國控制裏海(中亞)地區,向北可以逐漸向俄羅斯境內不斷滲透,甚至有可能將俄從中間肢解為歐洲和亞洲兩個部分;向南可以壓制伊朗、阿富汗,甚至實現同其在中東的軍事基地和石油供應源的地區連接,向東可以影響中國獲取裏海地區石油的努力,並威脅中國西北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為此美國在裏海地區採取了積極的外交攻勢,主要表現為:
(1)積極促成美國大石油公司到裏海地區搶灘登陸,在經濟上擠壓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據哈薩克經貿部統計,截至1996年,外商與哈簽訂的100億美元投資協議中,美國公司佔了34%,而俄羅斯所佔的比例還不到10%。截至1999年,美國公司同該地區有關國家簽訂的投資合同總額已達到200億~300億美元。僅美國雪佛龍石油公司為開發田吉茲油田與哈簽訂的為期40年的協議,投資金額就高達200億美元。為了促成這些投資,美國政府不惜向該地區提供大量經濟援助。另一方面,美國政府不停地出面疏通各方面關系,甚至專門為此成立了一個跨部門的「裏海能源工作小組」,負責處理該地區的能源外交事務。該小組由國家安全委員會直接領導,其主要協調人一般由美國總統和國務卿的特派代表擔任。
(2)加強同該地區有關國家的軍事聯系,逐步消減俄羅斯對該地區安全問題的傳統影響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A.不斷努力將中亞國家納入西方主導的安全框架之內。1995年以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平夥伴關系」計劃出台後就相繼與土庫曼、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簽署了框架協議。另外,美國政府還積極支持中亞國家建立獨立於俄羅斯和獨聯體框架之外的集體安全機制。B.美國軍政要員頻頻訪問中亞國家,進一步密切同這些國家的軍事聯系。C.軍事援助明顯增加。2000年對哈國軍事援助1000萬美元,對烏援助近1億美元。此外,美國還為哈國培訓大量中高層軍官。D.聯合維和軍事演習逐漸制度化。冷戰結束以後,為了進一步加強同裏海地區的實質性軍事聯系,美國不斷強化同有關國家的聯合軍事演習活動。1995年至2000年,美國同該地區的國家舉行了五次聯合軍事演習,目前已經逐漸制度化、經常化。
隨著美國對裏海地區的全方位滲透,其在該地區的影響逐漸擴大。軍事影響的擴大既有利於美國大公司對該地區石油資源勘探開發的投入,又可有效預防不利於石油開采和輸出的地區性危機的發生。即使發生了危機,其與該地區現有的軍事聯系也有利於保證危機情勢下的美國公司及使館人員的安全,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不斷擴大的軍事聯系對俄羅斯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壓力。
(3)圍繞裏海法律地位問題積極開展外交活動,以期為本國大石油公司早日進入該地區鋪平道路
裏海為俄羅斯、哈薩克、土耳其、阿富汗和伊朗之間的世界上最大的封閉水體。冷戰期間由蘇聯和伊朗共同開發,幾十年來一直相安無事。冷戰結束以後,其沿岸國家增多,這里成為油氣地緣政治的真空地帶,關於裏海法律地位的爭端也隨之而起。目前,各方爭論的焦點是裏海到底是海還是湖,這實質上是對裏海進行徹底劃分還是由沿岸國家共同使用的問題。根據國際法,如果裏海是「海」就可以由沿岸國家進行分割,如果是「湖」則只能作為共同財產由沿岸各國聯合開發利用。在這場爭論中,哈、土、阿認為裏海是海,主張將其進行徹底劃分,俄、伊則認為裏海是湖,沿岸國家應杜絕採取與裏海的礦產資源開發和勘探有關的一切單邊行動。因為只有盡快將裏海按國家地理位置原則進行劃分,使每個沿岸國家都各自擁有其中的某一部分,外國公司(當然包括美國公司)才有可能與這些國家簽訂相應的協議,從而進入裏海地區開發石油資源。因此,美國支持哈、阿、土,並親自為哈、阿謀劃同俄羅斯談判的方針和策略。另一方面,美國堅決反對俄羅斯的立場,不斷向俄施加壓力,並以斷絕對俄投資為要挾,最終迫使俄做出重大讓步,同意先就裡海沿岸45海里進行劃分,其他部分由各國共享。雖然,裏海的法律地位問題尚未最終解決,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在解決這一紛爭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4)積極影響裏海油氣資源外輸管道的走向
裏海沒有直接出海口,其油氣資源只能通過陸路外運,而管道運輸無疑是最佳選擇。目前該地區的外輸管道共有3條,其中有兩條都經過俄羅斯領土,且年久失修,運力有限,無法滿足將來大規模運輸的需要。再加上俄羅斯藉此向該地區有關國家索要高額過境費並施加種種壓力,導致哈、阿、土決意要擺脫俄羅斯的控制。因此新的外輸管道方案陸續出台:
北向方案:
1)從哈薩克的田吉茲油田到俄羅斯新羅西斯克;
2)將克羅埃西亞的輸油管道升級換代,然後將其與已有的經烏克蘭的末扎巴管道相連。
西向方案:
1)從巴庫經喬治亞直到土耳其的傑伊漢港;
2)從裏海經亞塞拜然、喬治亞、黑海、保加利亞、馬其頓到達阿爾巴尼亞在亞得里亞海的郡拉斯港口(即巴爾干石油管線)。
南向方案:
1)從哈薩克經伊朗到波斯灣的哈奈克島;
2)從土庫曼經阿富汗抵達巴基斯坦。
東向方案:向東鋪設一條經中國到太平洋的石油管道。
在上述眾多方案中,美國明確表示反對經過俄羅斯的北向方案。南向方案由於美國對伊朗和阿富汗的制裁也變得希望渺茫。美國傾向於支持西向方案,其中1)號方案由於美國的極力支持已經准備開工建設。美國的意圖非常明顯,那就是要讓裏海油氣資源繞開俄羅斯向外運輸,從而把長期以來由俄羅斯把持的裏海地區油氣資源控制權逐步掌握到自己手中。
美國在裏海地區的能源外交努力及因此而引發的新一輪裏海油氣資源爭奪與開發熱潮必將對21世紀的世界能源市場的穩定與可預測性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對大國關系也是一種嚴峻的考驗。
另外,布希政府對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俄羅斯探明石油儲量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的5%,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2000年,俄羅斯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產量達到670萬桶/日,石油產量比上年增長7%,為蘇聯解體以來的首次增長;石油出口量達到420萬桶/日。俄羅斯的天然氣也很豐富,佔世界總儲量的33%。雖然美國對開發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興趣濃厚,但積極性大大低於對裏海資源的開發,主要原因是對俄羅斯的投資環境不滿。因此要求俄羅斯當局加強基礎建設,穩定政局,改善投資環境,並執行產量分享協議。
4.加強與西非國家的油氣合作
西非將是美國油氣進口增長最快的來源之一。奈及利亞2000年向美國出口90萬桶/日石油,預計今後10年產量將從2000年的210萬桶/日增加到500萬桶/日。美國參與的安哥拉海上石油產量增長迅速,2000年安哥拉向美出口30萬桶/日石油,預計今後10年向美的出口量將會翻番。
美國積極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西非國家發展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設施建設,特別是新的地區性天然氣管網和電網。美國進出口銀行等組成的財團在西非建設的天然氣管道長161英里(1000公里),從陸上和海上將奈及利亞和貝南、多哥和加彭連接起來。
美國政府也已經要求國際貿易組織成員國開放一切能源領域。
5.加強美國海軍的實力,確保美國石油海運線的安全
美國的海軍建設除了是保障美國國土及其盟國不受侵犯之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確保美國國際貿易,特別是石油貿易的運輸海運線。
20世紀,美國外交政策基本上都是圍繞著中東由此向太平洋和大西洋伸展的運輸展開的。一戰以來,美國對威脅到其石油貿易海運線的事件都是採取政治,特別是軍事手段來解決的。
Ⅸ 什麼是美國太陽能投資稅減免
美國太陽能投資稅減免(Investment Tax Credit,簡稱ITC),屬於企業租稅的一種,是由聯邦政府提出,鼓勵納稅人投資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的獎勵性措施,其中提供給太陽能、燃料電池、小型風力發電設備的比例為30%,給地熱、小型燃氣渦輪發電機以及汽電共生設備的減免比例為10%。
在太陽能方面,凡是符合相關規定的太陽能設備,政府就會減免投資者相當於設備成本30%的賦稅,且無額度上限。光伏(太陽光電)、光熱、太陽混和照明設備等都在補助范圍內,但被動式太陽能系統與太陽能熱水器則不包含在內。
ITC始於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案」(Energy Policy Act of 2005),並於2006年1月1日生效;初期法案將於2007年12月31日到期,但根據「稅款減免與健康照護法案」(Tax Relief and Health Care Act of 2006)以及「緊急經濟穩定法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分別予以展延。
從2006年開始實施ITC至今,美國境內的太陽能安裝量成長了1600%。原本ITC預計在2017年大幅刪減到10%左右,但美國眾議院於2015年12月16日公布延長既有的30%到2019年,之後逐年遞減到2021年為22%。
其他相關的措施還有「產品稅賦抵免」(Proction Tax Credit,PTC),只要採用太陽能等符合資規定的再生能源,每使用一度電就可以獲得美金0.022元的稅賦抵免。以及2009年2月7日通過的「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ARRA),針對符合資格的太陽能設備提供設備成本30%的獎勵金。上述三類相關獎勵措施不可同時申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