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近銀行理財收益越來越低,出現負理財現象了,怎麼看待這個現狀問題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❷ 300多款銀行理財產品虧損,我們應該如何理性地投資
近期有一些理財產品確實出現了問題,有很多的投資者他們發現自己的穩健投資理財居然出現了虧損,而且還是銀行理財,銀行理財,一直以來都是以低風險運營的。而從數據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共有391隻理財產品,它們的這個最新凈值居然跌破了一塊錢。而讓人一直以來認為是穩健投資的國債票據,金融債等等,居然這個虧損額度達到了5%,確實讓人汗顏。當然讓人更頭痛的是在這個穩健的投資當中,居然有的虧損額度達到了40%,那麼假如你有100萬,虧損了40%就剩下60多萬了,這個虧損確實讓人難以接受。
第2個我們可以投資保險,因為保險它是超長期投資,它會穿過不同的經濟周期,到時候他的收益是穩定不變的,比如說養老保險。在我們年老的時候,我們就算不幹活同樣可以拿養老金,又比如說像這個社會保險,在你發生疾病的時候住院的時候,他會給你最大的收益,畢竟他可以報銷大額的費用。
❸ 哪些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過負收益嗎
出現過,但是一般很少,比如高風險高收益類型的,有時會出現負收益。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並發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產品。
❹ 現在的銀行理財還可以投資嗎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除了「存款」以外的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當然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也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就不靠譜,主要還是看產品背後所投資的資產標的,例如一些「低風險」的投資於國債、金融債、貨幣市場工具的產品還是比較安全的。
根據《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為推動銀行理財回歸資管業務本源,逐步有序打破剛性兌付,實現「賣者有責」「買者自負」,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理財)業務。且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應當主要投資於標准化債權類資產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因此未來銀行理財產品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有「固收」類產品,也有股票權益類資產,這類產品也就具有一定的「風險」,大家需要做好充分識別。
目前「最靠譜」的理財產品可以關注「銀行智能存款」產品,按照存款保險保障制度,50W以內100%賠付。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平台上就有一些包括活期、定期銀行存款產品,如活期產品「三湘銀行活期」,提前支取收益3.9%左右,隨時存取,當日起息,節假日無限制,任意自然日支取,當日實時到賬,無交易日限制,無限額限制,50萬以內100%賠付;如定期銀行存款產品「振興智慧存」,年化收益率在4.8%左右。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❺ 買銀行理財為什麼會虧本,誰來負責
得看投資品種,是基金吧?有波動。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選擇靠譜的性價比高的平台更重要。
現在互聯網理財這么熱門,可以考慮一下P2P分散投資。
可以根據知名風投來選平台,目前最便捷的方式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一個資產配置和分散投資,更多策略可參見《財富日記專欄》,很適合你現在的階段。
❻ 銀行理財都虧了!還有哪些資產可以投資
可以投資一些app基金,這類基金利潤比較少。也比較穩定,所以購買也是沒有錯誤的,非常的合適大家。
❼ 那麼把錢放在銀行理財損失都是由投資人承擔,銀行只要隨意找個理由都可以讓投資人血本無歸,是這個理吧
您好!
當初你在銀行理材投資的時候,銀行應該有讓你簽一大堆資料,資料上都寫著很清楚,如果損失那都是由投資人自行承擔的,因為投資的回報率是比存款來的高很多,所以銀行不會幫你承擔,但是如果你所投的產品賺了很多,那麼銀行也會得到比放貸收入更高的回報。
還有就是銀行放貸出去也有收不回來的時候,所以很多銀行都會見意叫存戶去投資他們銀行認為更沒風險的產品,一來銀行有錢賺,二來虧了對他們銀行也沒損失,還賺了一筆介紹費。
個人見意你下次投資的時候,可以選擇自已更懂的,或者身邊比較可靠的朋友一起投資一些風險性更低的項目或其他回報率更低的產品。
最後祝您生活愉快,新年發財!
❽ 同樣是理財 為什麼有人理財後成負數
投資即意味著風險,不過因為平台不同,產品不同,所以風險等級不同。想要理財,可以先了解下這方面的知識,然後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
❾ 銀行里的理財會虧嗎
之前很多人投資銀行理財,主要看中了它的固定收益,這些人都是極度損失厭惡型,受不得一丁點虧損。所以當銀行理財出現浮虧時,很多人就坐不住了,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被騙了,然後趕緊去投訴。這就是投資不可怕,沒知識才真正可怕的地方;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恐慌,銀行理財的本質根本沒有變,而且現在的方式對投資者更有利,唯一的要求就是拿得住。今天老孟就將銀行理財的產品說明書給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出現凈值虧損的是招行的一款理財產品—代銷季季開1號,它是固定收益類理財,跟之前大家經常投資的理財產品一樣。它的存續期是10年,然後每季度開放申購和贖回1次。
它的虧損主要是5月27日之後,換算為年化為-4.42%,所以很多人看到這個數字就被嚇到了。其實自4月22日開始,至今凈值由1.001浮動為0.9988,實際虧損僅0.22%。好在它3個月才開放1次,所以現在是無法贖回的,客觀上避免了投資人盲目的恐慌割肉。
那麼銀行理財怎麼會虧損呢?實際上,銀行理財的底層資產並沒有什麼變化,現在反而比之前更優質了,唯一變化的是理財凈值的體現方式。主要是2017年開始,央行加強了去杠桿、讓表外資產回表等一系列金融監管,目的就是降低銀行的風險。出台的資產新規,就是把銀行的理財產品由攤余成本法逐漸的變成凈值型;也就是之前也會有短暫性虧損,只是銀行沒讓你知道而已,而是通過銀行寫死利息、保本保收益的方式,過程的波動有銀行承擔,最終給你固定的收益,而現在是將波動通過凈值的方式定期通知到你。
所謂的銀行理財,無非還是用你的錢去買各類資產,例如貸款、債券、股票;為了降低風險、提高流動性,銀行理財基本會拿出80%的錢去投資固定收益產品,也就是債券和類債券產品;就像各種寶寶類產品(包括余額寶),實際都是投資的貨幣基金。之前聊過,債券產品,長期下來年化能達到5-8%,銀行理財給你固定的4%,銀行絕對有的賺。
之前它不需要每天披露凈值,而且可以借新還舊,就可以投資一些更高收益,也高風險的東西,比如私募債或者信託,而現在銀行現在有責任告訴你一下凈值,相當於把銀行理財一下陽光化了,它就不敢投亂七八糟高風險的產品了,所以實際的投資資產質量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