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長三角洲一體化
長三角一體化包含三省一市,實際上一體化不一定要從這么大空間來講,可以從區域內部進行規劃,若干個都市圈裡的一體化就是長三角一體化,所以更加需要在長三角內部推動都市圈規劃。
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也是都市圈發展的重要推動,中國大部分地方沒有形成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長三角是例外。一個都市圈的創新生態、產業體系、產業鏈和營商環境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奔走於1小時通勤圈的廣大從業者,他們是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有生力量。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塊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從此承載起非同尋常的國家使命。
2019年1月,上海市市長應勇在《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全力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合力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積極推動並認真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❷ 滬杭高鐵每米造價
寧杭高鐵,里程:249km,總投資:237.5億,每公里造價:0.95億;
武廣高鐵,里程:1068.8km,總投資:1166億,每公里造價:1.09億;
鄭西高鐵,里程:458km,總投資:501億,每公里造價:1.09億;
杭甬高鐵,里程:144.7km,總投資:166.3億,每公里造價:1.15億;
京津高鐵,里程:115.2km,總投資:133.24億,每公里造價:1.16億;
滬寧高鐵,里程:300.3km,總投資:394.5億,每公里造價:1.31億;
京滬高鐵,里程:1318km,總投資:2209億,每公里造價:1.68億;
滬杭高鐵,里程:159km,總投資:292.9億,每公里造價:1.84億
❸ 滬杭客運專線工程概況
滬杭客運專線,是國家鐵路「十一五」規劃中滬杭甬客運專線的一部分,自上海虹橋站至杭州東站,線路長158.5公里,其中上海段56公里、杭州段22公里、嘉興段80公里。線路自上海虹橋站引出,向南至春申後,折向西經松江、嘉善、嘉興、桐鄉、餘杭後引入杭州東站,共分布7個車站,平均站間距離26.38公里。速度目標值推薦設計速度350公里/小時,初期運行速度300公里/小時;引入上海、杭州樞紐採用200公里/小時。項目投資預估算總額為276.3億元,技術經濟指標為1.75億元/正線公里。浙江境內投資估算約一百六十億元。項目建成後,上海至杭州可在四十分鍾內到達,對進一步拉近滬杭兩地時空距離,促進沿線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❹ 浙江滬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浙江滬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高等級公路投資、開發和經營的基建公司;於1997年3月1日成立作為浙江省政府投資、開發和經營浙江省境內高速公路和一級汽車專用公路的主要企業。
❺ 滬杭城際和滬杭高鐵問題
目前還沒有再建設滬杭城際鐵路的說法,2010年10月1日建成通車的滬昆高速鐵路滬杭段(也是滬杭甬高速鐵路滬杭段)在未來會兼顧城際鐵路功能。
在鐵道部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地圖冊》上的上海樞紐圖中,鐵道部也沒有預留再建設滬杭城際鐵路的規劃,滬杭磁懸浮鐵路以後會有城際鐵路的功能。滬杭磁懸浮是上海與浙江兩地方合作出資修建的,並不需要國家出資,今年三月份既然已經通過了應該很快會上馬。
但是滬杭之間的高速鐵路還是有必要修建成四線而不是目前的兩線(磁懸浮忽略),在杭州樞紐有許多高速鐵路(杭州-黃山高速鐵路,杭州-寧波高速鐵路,杭州-長沙高速鐵路,杭州-廣州高速鐵路)交匯於此,進滬的話還是有必要預備四線高鐵。
❻ BT投資的概念解析
BT是Build(建設)和Transfer(轉讓)兩個英文單詞的縮寫,其含義是:政府通過合同約定,將擬建設的某個基礎設施項目授予企業法人投資,在規定的時間內,由企業法人負責該項目的投融資和建設,建設期滿,政府按照等價有償的原則向企業法人協議收購的商業活動。
BOT 是英文Build -Operate -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的縮寫。從內容上看,BOT 是一種適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融資方式。BOT 投融資模式的典型形式是:項目所在地政府授予一家或幾家私人企業所組成的項目公司特許權利——就某項特定基礎設施項目進行籌資建設,在約定的期限內經營管理,並通過項目經營收入償還債務和獲取投資回報;約定期滿後,項目設施無償轉讓給所在地政府。簡而言之,BOT一詞是對一個項目投融資建設、經營回報、無償轉讓的經濟活動全過程典型特徵的簡要概括。
BOT投融資模式適應了現代社會工業化的城市化進程中對基礎設施規模化、系統化發展的需要,是政府職能與私人機構功能互補的歷史產物。它作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與私人資本的特殊結合方式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但迄今為止,我們對BOT的演進過程仍知之甚少。關於世界上第一個BOT項目的歸屬仍是一個有較大爭議、懸而未決的問題。對BOT投融資模式的起源與發展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揭示其內在的合理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的理論價值。
在BOT投融資模式的實際運用中,由於基礎設施種類、投融資回報方式、項目財產權利形態的不同等因素,已經出現了不少變異模式:
1、BOOT (Build-Own-Operate-Transfer) 形式
這一模式在內容和形式上與BOT沒有不同,僅在項目財產權屬關繫上強調:項目設施建成後歸項目公司所有。對於這一點確實存在著分歧意見和爭議,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如,王友金先生認為,「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是BOT的主導思想」,「政府可以在法律上擁有對設施的所有權,只是在一定期限內將設施交由發展商承建和經營;這只是發展商的一種使用權,對設施並不擁有所有權,特許專營期限屆滿,又把設施移交給政府,實現政府對設施的實際所有權。」
2、BTO(Build-Transfer-Own)形式
這一模式與一般BOT 模式的不同在於「經營(Operate)」和「轉讓(Transfer )」發生了次序上的變化,即在項目設施建成後由政府先行償還所投入的全部建設費用、取得項目設施所有權,然後按照事先約定由項目公司租賃經營一定年限。國際惠民環保技術有限公司(Wast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pic) 獲得的香港新界東南區一個垃圾填埋場項目,就是採用BTO 模式,即建設、轉讓後再經營的。例如,近年活躍於香港資本市場的消松角高速公路公司對其名下道路設施就採用了類似BOOT的投資經營方式。
3、BOO(Build-Own-Operate)形式
其意思為某一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擁有(所有)、經營。在這一模式中項目公司實際上成為建設、經營某個特定基礎設施而不轉讓項目設施財產權的純粹的私人公司。其在項目財產所有權上與一般私人公司相同,但在經營權取得、經營方式上與BOT 模式有相似之處,即項目主辦人是在獲得政府特許授權、在事先約定經營方式的基礎上,從事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建設和經營的。例如,近年活躍於香港資本市場的滬杭甬高速公路公司和滬寧高速公路公司對其名下道路設施就採用了類似BOO的投資經營方式。
4、ROT(Renovate-Operate-Transfer) 形式
其意思為重整、經營、轉讓。在這一模式中,重整是指在獲得政府特許授予專營權的基礎上,對過時、陳舊的項目設施、設備進行改造更新;在此基礎上由投資者經營若干年後再轉讓給政府。這是BOT模式適用於已經建成、但已陳舊過時的基礎設施改造項目的一個變體,其差別在於「建設」變化為「重整」。
5、POT(Purchase-Operate-Transfer)形式
其意思為購買、經營、轉讓。購買,即政府出售已建成的、基本完好的基礎設施並授予特許專營權,由投資者購買基礎設施項目的股權和特許專營權。這是BOT 模式的變體,其與一般BOT的差別就在於「建設」變為「購買」。上海黃浦江兩橋一隧(打浦路隧道、南浦大橋和楊浦大橋)項目就是採用POT模式的典型例子。這是上海對BOT模式的一個創新。
6、BOOST(Build-Own-Operate-Subsidy-Transfer)形式
其意思為建設、擁有、經營、補貼、轉讓。發展商在項目建成後,在授權期限內,既直接擁有項目資產又經營管理項目,但由於存在相當高的風險,或非經營管理原因的經濟效益不佳,須由政府提供一定的補貼,授權期滿後將項目的資產轉讓給政府。
7、BLT(Build-Lease-Transfer)形式
其意思為建設、租賃、轉讓。發展商在項目建成後將項目以一定的租金出租給政府,由政府經營,授權期滿後,將項目資產轉讓給政府。這一方式與融資租賃非常相似,僅是客體由一般的大宗設備換成了基礎設施而已。從BOT及其變異模式看,BOT投融資模式的核心內容在於項目公司對特定基礎設施項目特許專營權的獲得,以及特許專營權具體內容的確定。而建設(重整、購買)、轉讓則可以視項目不同情況而有所差異。這樣既能解決政府財政資金不敷項目需求的困難,又能保證項目公司在經營期間的獲益權和國家對基礎設施的最終所有權。政府通過項目特許權的授予,賦予私營機構在一定期限內建設、運營並獲取項目收益的權利,期限屆滿時項目設施移交給政府。同時,作為項目發起人的私營機構除投資自有資金外,項目建設所需資金的大部分來自銀行貸款等融資渠道,借款人還款來源限於項目收益,並以項目設施及其收益設定浮動抵押為債務擔保。
❼ 滬杭線鐵路可以叫滬浙線么
滬杭線鐵路不可以叫滬浙線 滬杭鐵路 滬杭鐵路是中國一條從上海通往浙江杭州的鐵路,於1906年動工,1909年建成,全長189千米。它與滬寧鐵路相連,並與浙贛鐵路、湘黔鐵路和貴昆鐵路等共同構成了中國中南部地區的一條東西向鐵路干線。該鐵路全線都是復線並正在實現電氣化改造。 起止:東起上海市閘北區,西到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 線路:全長201公里。共有車站36個。 簡介:滬杭鐵路,原稱滬杭甬鐵路,後因杭州到寧波間曹娥江橋未建成,便改稱滬杭線。建於1906-1909年。線路從上海站引出,在上海西站、新橋站分別有上海西到長寧支線以及到浙贛的聯絡線和南新環線與京滬鐵路相聯接;新橋站還建有通往閔行、吳涇兩工業區的新閔支線和經閔行西站通往上海石化總廠的金山支線。滬杭線在艮山門站與宣杭線接軌;在杭州站與杭甬線接軌;在南星橋站與浙贛線接軌。線路所經為杭州灣以北,太湖流域南部最富庶之區,地勢平坦,河流網布,物產富饒,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繁多,歷為游覽勝地。 滬杭客運專線,是國家鐵路「十一五」規劃中滬杭甬客運專線的一部分,自上海虹橋站至杭州東站,線路長158.5公里,其中上海段56公里、杭州段22公里、嘉興段80公里。線路自上海虹橋站引出,向南至春申後,折向西經松江、嘉善、嘉興、桐鄉、餘杭後引入杭州東站,共分布7個車站,平均站間距離26.38公里。速度目標值推薦設計速度350公里/小時,初期運行速度300公里/小時;引入上海、杭州樞紐採用200公里/小時。項目投資預估算總額為276.3億元,技術經濟指標為1.75億元/正線公里。浙江境內投資估算約一百六十億元。項目建成後,上海至杭州可在四十分鍾內到達,對進一步拉近滬杭兩地時空距離,促進沿線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❽ 杭州灣的跨海大橋總投資多少億
杭州灣跨海大橋(Hangzhou Bay Bridge)是一座橫跨中國杭州灣海域的跨海大橋,它北起浙江嘉興海鹽鄭家埭,南至寧波慈溪水路灣,全長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比連接巴林與沙特的法赫德國王大橋還長11公里,成為繼美國的龐恰特雷恩湖橋後世界第二長的橋梁。
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後將縮短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120公里,是國道主幹線——同三線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大橋大橋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公里/h,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總投資約118億元。2003年11月14日開工,經過43個月的工程建設,2007年6月26日全橋貫通,計劃於2007年11月30日前完成橋面鋪裝,大橋已於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車。
大橋的建設有利於主動接軌上海,擴大開放,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與交流,提高浙江省特別是寧波市和嘉興市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增強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有利於完善長江三角洲區域公路網布局及國道主幹線,緩解滬、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壓力;有利於改變寧波市交通末端的狀況,從而變成交通樞紐,實施環杭州灣區域發展戰略;有利於促進江、浙、滬旅遊發展的需要。
大橋概況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國道主幹線-同三線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大橋北起嘉興市海鹽鄭家埭,跨越寬闊的杭州灣海域後止於寧波市慈溪水路灣,全長36Km。大橋建成後將縮短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 120餘公里,從而也大大緩解已經擁擠不堪滬杭甬高速公路的壓力,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滬兩小時交通圈。
大橋總投資預計超過160億人民幣,其中大橋36公里,118億;北岸連接線29.1公里,17億;南岸連接線55.3公里,34億。來自民間的資本佔了總資本的一半,包括雅戈爾、方太廚具、海通集團等民營企業都參與了對大橋的投資。大橋收費年限為30年,收費標准預計為55元/輛。
杭州灣跨海大橋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Km/h,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總投資約118億元。大橋設南、北兩個航道,其中北航道橋為主跨448m的鑽石型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5000噸;南航道橋為主跨318m的A型單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通航標准3000噸。除南、北航道橋外其餘引橋採用30~80m不等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結構。杭州灣跨海大橋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或在建的最長的跨海大橋,大橋主體工程確保2003年內順利開工建設,2008年建成,2009年通車。
2001年9月成立項目公司,大橋建設投資額為118億,資本金為38.5億元。其中,寧波方佔90%股份,嘉興方佔10%股份。公司資本金中民營企業投資佔到50.25%。本項目商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等四家銀行貸款70億元,已簽訂貸款協議。
大橋本身的經濟效益是吸引投資者看好的重要基礎。據交通流量調查推測,2009年通過大橋的車流量達5.2萬輛,2015年達8萬輛,2027年達9.6萬輛。經測算,大橋財務內部收益率將達8.03~10.1%,投資回收期14.2年,投資回報率15.10%(不含建設期)、12.58%(含建設期) 。
工程特點
1、工程環境特點
杭州灣氣象復雜多變,台風、龍卷風、雷暴及突發性小范圍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杭州灣自然條件有以下特點:
(1)海域寬闊,台風多、潮差大、流速急,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氣候特徵,有效工作日少;
(2)軟土層厚、持力層深,給海上基礎設計和施工帶來一系列問題;
(3)南岸灘塗長,施工條件復雜,採用常規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法很難滿足工期要求;
(4)環境的腐蝕作用嚴重;
(5)南灘塗多個區域淺層氣富集,危及施工安全。
2、工程建設難點
(1)工程規模大、海上工程量大。大橋工程全長36公里,海上段長度達32公里。全橋總計混凝土245萬立方,各類鋼材82萬噸,鋼管樁5513根,鑽孔樁3550根,承台1272個,墩身1428個,工程規模浩大。
(2)自然環境惡劣。潮差大、流速急、流向亂、波浪高、沖刷深、軟弱地層厚,部分區段淺層氣富集。其中,南岸10公里灘塗區干濕交替,海上工程大部分為遠岸作業,施工條件很差。受水文和氣象影響,有效工作日少,據現場施工統計,海上施工作業年有效天數不足180天,灘塗區約250天。
(3)制定總體設計方案難度很大。設計要求新,其中水中區引橋(18.27公里)和南岸灘塗區引橋(10.1公里),是整個工程的關鍵;結構防腐問題十分突出,且無規范可遵循;大橋運行期間,橋面行車環境受大風、濃霧、暴雨及駕駛員視覺疲勞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採取合理有效的設計對策是保障橋面行車安全的關鍵;設計方案涉及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以及多項大型專用設備的研製。
施工技術方面,面臨著海上激流區高墩區大噸位箱梁的整體預制、運輸及架設,寬灘塗區大噸位箱梁的長距離樑上運梁及架設,超長螺旋鋼管樁的設計、防腐與沉樁施工等諸多施工關鍵技術的挑戰;在測量控制方面,因橋梁長度超長,地球曲面效應引起的結構測量變形問題十分突出,受海洋環境制約,傳統測量手段已無法滿足施工精度和施工進度的要求,如何藉助GPS技術實現快速、高效測量施工是一個制約全橋工期的核心技術問題。
(4)建設目標要求高、施工組織與運行管理難度大。大橋工程規模宏大,備受世人矚目。建設之初,寧波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大橋工程要按照「三個一流目標」的標准來實施。面對復雜的建設環境,充滿挑戰的工程,組織和管理好大橋工程是擺在指揮部面前的巨大挑戰。因工程施工作業點多、戰線長,存在同步作業、交叉作業工序,施工組織難度大,工程質量、進度、安全及資金控制難度大。台風、大風、大潮、巨浪、急流、暴雨、大霧及雷電等氣象水文條件,如何採取切實有效的工程式控制制與運行管理措施是工程管理上需要面對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