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港幣兌換人民幣的最低値和最高值是多少
最高值:歷史上港幣兌換人民幣最高曾達1:4.27,也就是1港元兌4.27人民幣,這是在50年代的建國初期,改革開放後最高為1:1.4,出現在1993年。
最低值:1982年,美元大幅升值,港元貶值壓力加大。 同年9月英國首相撒徹爾夫人訪問北京,社會上各種猜測和傳聞甚囂塵上,觸發了港人信心危機。撒徹爾夫人訪問北京後的短短1年間,港幣貶值1/3,港元兌美元的匯率跌至1美元兌9.60港元的歷史最低水平,兌換人民幣1:0.779。
(1)香港日治時期貨幣擴展閱讀:
香港政府的貨幣政策市和美元為聯系匯率,對香港政府來說,1美元對港幣匯率7.75是高。香港官方設定的美元兌港幣匯率波動區間為7.75至7.85,自1983年推出以來已經平穩運行了超過30年,即使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最高峰時也未曾被放棄。
1994年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以來,2007年人民幣匯率13年來首次超過港幣,人民幣首次比港幣值錢。
港元最初與英鎊掛鉤,但是戰後英國的經濟實力減弱,更曾一度大幅貶值,影響香港經濟。香港政府於是在1972年6月英鎊作自由浮動後,改為將港元以美元掛鉤,最初匯率為5.65港元兌1美元。1973年2月改為5.085港元兌1美元。
1974年11月起,改作自由浮動。直至1983年,由於香港前途問題引發的信心危機令港元匯價大幅下降,到了同年9月一度下跌至9.6港元兌1美元。同年10月17日起,當時的財政司彭勵治宣布港元匯價與美元掛鉤,定為7.80港元兌1美元,一直維持至今。
❷ 最早的貨幣出自於什麼朝代
最早的貨幣出自於商朝。
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與「貝」有關。
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2)香港日治時期貨幣擴展閱讀:
貨幣體系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
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
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刀幣
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
環幣
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蟻鼻錢
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❸ 抗日期間敵占區用的日偽貨幣什麼樣
抗日期間敵占區用的日偽貨幣主要有:
1、日本軍票
二戰時期,日本瘋狂發行軍票,日本軍民的一切公私經濟的收支,完全使用「軍用手票」,更逼令佔領地居民兌換軍票作為貨幣。由於軍票發行時不會有保證金作為兌換支持,也沒有特定的發行所,所以軍票不能兌換日圓。基於這個緣故,日本政府以此作為支配佔領地經濟的一種手段。戰後,軍票淪為廢紙,給日佔區人民帶來了巨大損失。
❹ 香港割讓歷史,回歸的歷程,回歸之後的繁榮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戰敗,在1842年8月29日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及鴨脷洲割讓給英國。1860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再次戰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時稱九龍司地方一區)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給英國管治。
在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塊大小島嶼總計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給英國,並將租借地稱為「新界」,租期為99年。從1898年7月1日開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從而佔領香港全境。
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拉開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談判的序幕。9月24日,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談判,中國拒絕承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所有相關不平等條約,只承認香港受英國管理,而非英國屬地。中英雙方經過兩年多達22輪的談判,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
香港回歸祖國以來,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禽流感、全球經濟放緩、非典疫情等一次次的沖擊。但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體香港人發揚了百折不撓、愈挫愈強的「打拚」精神,順利地度過一個個難關,並繼續保持了自由港和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被公認為全球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和最具發展活力、營商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4)香港日治時期貨幣擴展閱讀: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在新中國外交史上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和意義。它成功地達致香港的順利回歸,洗雪了一個半世紀以來中華民族蒙受的恥辱,使祖國的統一大業向前邁進了一步,並為國際上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創立了典範,是中國政府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貢獻。
回歸後的香港無疑成為了連接中國與世界的中介,直接承擔著使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兩種市場經濟體制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和發展中國家兩個發展階段的經濟形態結合起來,加速中國與世界經濟接軌,在21世紀實現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重任。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❺ 關於香港的歷史
英國建立香港殖民地之前,還未有「香港」這個行政區域的概念,所以之前的歷史皆附屬於嶺南或香港各地區的歷史。考古研究指出,香港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至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香港歷史:
明朝萬曆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後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
清朝於1662年派兵到新界,並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
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5)香港日治時期貨幣擴展閱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
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們稱為「香港」。
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也就逐漸為遠近所認可。
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可後來,村裡人不肯種植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也就逐漸消失,但香港這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❻ 簡述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貨幣政策
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三個: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以及再貼現率。(1)存款准備金率。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准備金相對於存款的比例,這一比例是法定又稱為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改變存款准備金率來控制商業銀行向市場投放的貨幣量,也能通過貨幣乘數來降低基礎貨幣的派生能力,存而達到控制貨幣供給量的目的。當存款准備金率上升時,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反之則相反。(以前及目前我國最有效的貨幣政策手段)(2)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是買賣政府債券的行為。中央銀行通過買賣債券來控制市場的貨幣供應量,也可以通過影響利率來影響貨幣流通量。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向商業銀行出售國債,可以回籠商業銀行資金降低市場的貨幣供給量,出售國債的行為會引起國債價格下降,也就是國債利率提高,從而影響商業銀行的利率也提高,從而增加貨幣持有成本及融資成本從而緊縮市場的貨幣需求及供給。反之則相反。(西方國家及未來我國最有效的貨幣政策手段)(3)再貼現率。是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利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來控制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的融資難度。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將提高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融資的成本從而減少基礎貨幣的供給,達到緊縮市場貨幣供給的目的。
❼ 我有一枚大日本治明八年一萬圓的錢幣值多少錢啊
大概值五百元左右,大日本民治八年一萬圓鉑金,七錢二兩,真品收藏價值十分高的;真品有一定市場潛力的。以明治三年到明治三十年的銀元最好,成色96.3%--98%,所以這個時間段的錢幣現在價格最高,一般都是數十萬到百萬,其他時期的錢幣開始大量發行,成色已經達不到以前的要求。
❽ 日本以前用什麼做貨幣
日本古代貨幣小常識[錄自《日本史辭典》]
金座:江戶時期金幣鑄造所。有後藤四郎家世襲的大判金座與後藤庄三郎家世襲的小判金座。後藤庄三郎得德川家康信任,始創江戶金座。同時期在京都、佐渡亦設有金座。關原之戰後不久,江戶小判金座成為主要金幣鑄造所,受勘定奉行直接管轄。內設「御金改役」、「金座」(造幣所)、「吹所」三個部門,包攬除大判外的所有金幣的鑄造、監查。1869年廢止。其舊址即今東京日本銀行總行所在地。
銀座:江戶時期銀幣鑄造所。最初由德川家康於1601年(慶長六年)設於伏見(今京都郊外),至1608年遷至京都。1606年在駿府另設銀座,於1612年遷至江戶,在幕府的保護下享有銀幣生產特權,並向幕府繳納「運上」金。由大黑常是家世襲歷代長官。為進行海外貿易,又曾於平戶設銀座,1614年遷至長崎。1772年(安永元年)幕府禁止設立新錢座後,與金座同時開始鑄造銅錢。1869年廢止。其舊址作為地名沿用至今。
錢座:也叫鑄錢座。江戶時期掌管銅錢製造、發行的機構。但不同於金座、銀座,而屬於非常設機構。1636年(寬永十三年)幕府任命銀座年寄秋田宗古在江戶芝及近江坂本開設錢座,鑄「寬永通寶」。1736年(元文元年)又在大坂、長崎增設錢座。其後由於混雜和非法行為,幕府於安永年間(1772—1780年)陸續廢止除金座後藤庄三郎所轄之外的一切錢庄。1835年(天保六年)鑄造「天保通寶」。各錢座均受金座、銀座師傅統轄,而不任命專門官吏。
三貨制度:江戶時代實行的金、銀、銅(錢)三種通貨的貨幣制度。金貨系定量貨幣,用四進位制(一兩=四分=十六銖)。主要有小判(一兩)和一分判;也有大判(十兩),但主要作贈答禮品,不作一般貨幣流通。元祿以後又出現二銖判、二分判、五兩判等。銀貨系秤量貨幣,用匁、分兩單位,十進位制(一匁=十分)。流通的主要有丁銀、豆板銀,其分量沒有一定,使用時需過秤。錢貨按貫、文計算,千文稱作一貫文,文以下有分厘,也使用中國錢貨。三貨的大致換算率是:金一兩=銀五十匁(後六十匁)=錢四貫文。實際上行情時有變動。
大判:亦稱「板金」「判金」。流通於安土桃山至江戶時期的一種金幣。早期有長方、圓等形狀,至豐臣秀吉時製造「天正大判」,定型為橢圓形。江戶時期,由幕府的後藤四郎兵衛及其子孫開設的大判座於慶長、元祿、享保、天保、萬延年間鑄造五種大判。享保大判與天保大判的重量為44匁一分(1匁=3.759克),相當於十兩砂金,故兩面漆有墨色「拾兩」字樣。但含金量並不一定是小判的十倍。大判不作為流通貨幣使用,而是多用於將軍賞賜、大名進獻或武士上流社會之間的贈答。
小判:江戶時代通用金幣之一種。薄圓形。為標准金幣,一枚為一兩。戰國時期雖有鑄造並未流通。1595年(文祿四年)德川家康徵得豐臣秀吉的許可,延清京都的後藤光次(山崎庄三郎)於江戶、駿河始鑄,稱為「武藏判」、「駿河判」,重量為4.7匁(1匁=3.759克)。關原之戰之翌年(1601年),德川氏以慶長金銀確立新貨幣制度,於江戶及京都、駿河等地的金座大量鑄造「慶長小判」和「一分判」(小判的四分之一),作為全國通用貨幣。元祿年間(1688—1703年)改鑄後品質惡化,正德年間(1711—1715年)又恢復到慶長水平。元文(1736—1740年)以後,財政困窘,鑄造量減少、成色降低,重量也減輕。
慶長金銀:江戶時代最初發行的金銀貨幣的總稱。金幣有大判、小判、一分判,銀幣有丁銀、豆板銀。關原之戰後德川氏為廢止以往通貨,統一全國幣制,於1601年(慶長六年)發行慶長金銀。作為計數貨幣,在貨幣發展史上有劃時代意義。金幣鑄造於京都、江戶、大坂,其中大判重44.055匁(1匁=3.759克),品位為金67.2、銀29.4,小判重4.73匁,品位為85.69,一分判為小判的四分之一。銀幣多在伏見銀座鑄造,其品位為銀8、銅2,成色、質量均比後世的優良。1609年公定比價為金一匁等於銀五十匁,錢四貫。1695年(元祿八年)貨幣改鑄後,雖停止使用,仍在暗中流通。1714年(正德四年)再次公開通用。1736年(元文元年)改鑄後禁用。
寬永通寶:亦稱寬永錢。江戶時代由寬永至幕末鑄造的銅、鐵、黃銅貨幣的總稱。因始鑄於寬永年間(1624年—1643年),故稱。1608年(慶長十三年)幕府下令禁止使用明錢「永樂通寶」。1636年(寬永十三年)在江戶正式始鑄新銅錢。面值分為一文錢和四文錢,由全國各地的錢座鑄造。每四文換永樂通寶一文。在錢幣鑄造量中占第一位。背面刻有文、佐、仙、足、元等字,表示鑄造地。1871年施行新貨幣制度,每四貫兌換新幣一日元。
明和五匁銀:江戶時代的銀幣之一,最初的定量計數貨幣。1765—1772年(明和二年至安永元年)鑄造流通。其重量為五匁(一匁=3.759克),成色為46%。鑄造量為1806貫。幕府設「銀市」管制,規定12枚換金一兩。作為固定貨幣與當時流通的丁銀、豆板銀等稱量貨幣並用。由於成色低,在社會難以流通,商人們也反對固定銀價。1772年(安永元年)改鑄南鐐二銖銀,遂停止使用。
南鐐二銖銀:江戶時代的銀幣。有兩種:1.安永二銖銀,亦稱「古二銖銀」、「大南鐐」。1772—1824年(安永元年至文政七年)鑄造通用。每枚重2.68匁(一匁=3.759克),成色97.81。規定八枚兌換金一兩,帶有「常是」戳印。2.文政二銖銀,亦稱「文政南鐐」、「小南鐐」。1824—1830年(文政七年至天保元年)鑄造使用。重量減為每枚2.01匁,成色97.96。也帶有「常是」戳印。幕府通過改鑄貨幣,減輕重量,從中獲利。
天保通寶:亦稱「天保錢」、「當百」。1835年(天保六年)以後江戶幕府鑄造的銅錢。寬政改革後,幕府仍未改變財政困難、金融混亂的局面,遂鑄造發行「天保金銀」和「天保通寶」以挽救危機。通寶重5.5兩(一兩=3.759克),每枚價值百錢;成分為銅78、錫10、鉛12。初僅流通於江戶,1859年(安政六年)將33.8萬貫文運往大坂後普及全國。萬延年間(1860—1861年)大量鑄造。初鑄時40枚兌金一兩,明治後規定新幣一日元兌125枚。至1870年鑄造量達48400餘萬枚。1891年停止使用。
貨幣改鑄:改變貨幣的成色、形狀、數量,鑄造新幣。江戶時代從慶長至萬延年間(1596—1860年)達11次之多。江戶初期全國流通貨幣為慶長金銀,後因金銀產量下降,致使通貨不足,遂策劃增加貨幣數量,調整物價;並企圖通過降低貨幣質量來挽救幕府財政困難。元祿八年(1695年)首次改鑄,小判成色由原來的85.7%降到56.4%;丁銀成色由80%降到64%。造成金價跌落,幣制混亂。寶永年間(1704—1710年)雖恢復乾字金成色,但重量減半;四寶銀成色降到20%。正德、享保期間(1711—1735)的改鑄,企圖恢復慶長古制,但以不徹底而告終。元文年間(1736—1740年)再鑄劣幣,並以濫鑄銅錢補充。明和至安永年間(1764—1780年)鑄南鐐二銖銀,提高成色,穩定了貨幣。後有文政二分金等八種金幣和安政二銖銀等均不及前。開國後因金幣外流,遂於萬延元年(1860年)又改鑄萬延小判,成色減半,重量不抵以前的三分之一,幕府財政危機加劇,統治動搖。
手形:期票、匯票的總稱。信用貨幣的一種。始於古文書有按捺手印以加強憑證作用的習慣。鐮倉末,轉用於商業貿易的結算,稱「為替」、「割符」。江戶時期始稱手形。近世天王寺屋五兵衛首創以票據為支付手段的手形貿易。以兩替屋為中心,在大坂市、郊及江戶為首的遠隔地貿易中廣泛使用。大坂流通的手形,有由兩替屋發行的「存款證券」和由存款者向兩替屋發出的類似支票的「發出票據」。從其在貿易中的作用看,「發出票據」又分用於一般商人之間進行貿易收支的「大手形」、兩替屋之間交易的「約束手形」,及類似約束手形而延期支付的「延手形」。1868年(慶應四年)明治政府為了統一幣制,設立「為替公社」與「國立銀行」,禁止銀手形的流通,但舊時發行票據的方式仍有流行。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制定《紙幣類似證券取締法》,手形的發行遂被禁止。
為替:亦稱「割符」、「替錢」、「替米」。異地交易或借貸不用現金而使用匯票的方法。始於鐮倉時代的年貢米收購。交付人將「替錢」交給「為替人」(經紀人),「為替人」再將此錢定期轉付領取人,並將這一過程記入「割符」。經營此種業務者被稱為「替錢屋」、「割符屋」、「兩替眾」。室町時代亦採用此法。至江戶時代更加完備。以「兩替商」(貨幣兌換商)為中心進行兌換貿易。江戶、大坂兩地甚為盛行,後普及全國。如大坂的「十人兩替」「同業公會」。明治後,成立了以三井等特權商人為中心的「為替公社」。
丁銀:江戶時代的銀幣之一。同豆板銀共同作為稱量貨幣使用。形狀細長橢圓而不規整。重量由30匁(1匁=3.759克)至40匁不定。除寶永年間(1704—1710年)的二寶銀等四種外,均由幕府指定的大黑常是的銀座鑄造。一般鑄有「常是」、「寶」、「大黑像」等戳印,並以紙包封印表示重量。種類繁多,其中以慶長、享保銀為最良。 豆板銀:亦稱「小粒」、「小玉」、「小玉銀」。不規則圓形,故名。江戶時代的銀幣之一。丁銀的輔助銀幣。表面鑄有「常是」的戳印,重量為五匁(1匁=3.759克)左右,大小不等。使用時包裝一定數量,補充丁銀不足。成色、流通期同丁銀,同屬稱量貨幣。
後藤光次:(1571—1625年)江戶幕府金座的創設者。本姓山崎氏,通稱庄三郎。從後藤德乘學習雕金、鑄貨。為德川家康所用,從事金銀貨幣的鑄造,製作小判、一分判,管理江戶的金座、銀座,奠定金銀貨幣制度的基礎。其後,代代世襲金座統制者地位。延至1810年(文化七年)第十一代庄三郎被處刑止。
❾ 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貨幣很不值錢嗎
後期是,至1949年5月,一石大米的價格要4億多金圓券。各式買賣經常要以大捆鈔票進行。由於貶值太快,早上的物價到了晚上就已大幅改變。市民及商人為避免損失都不想持有鈔票(金圓券),交易後或發薪後所取得的金圓券,皆盡快將其換成外幣或實物,或乾脆拒收金圓券。
①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制度。1939年以前,通貨膨脹速度較為緩慢。物價上升指數還未超過法幣增發指數。如以1937年6月為1,到1939年12月,法幣發行指數為3.04,而物價指數重慶為1.77。
②1940年起進入惡性通貨膨脹階段,物價上升指數超過通貨增發指數。到抗日戰爭結束的1945年 8月,法幣發行指數為394.84,同期重慶物價指數為1795.00。
③1947年起法幣進入崩潰階段。該年7月,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反共、反人民內戰,軍費支出浩繁,黃金外匯大量消耗,法幣發行如脫韁野馬。到1948年8月19日,法幣發行額累計為663694.6億元,發行指數為470705.39,而同期上海物價指數為5714270.30。法幣崩潰,改發金圓券。每300萬元法幣兌換金圓券1元(見彩圖)。
④新發行的金圓券很快就告崩潰,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短短10個月中,金圓券發行額為679459億元,發行指數為307124.3,同期上海物價指數達6441361.5。如果把法幣和金圓券合計,則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貨幣發行指數為144565531914.9(即1400多億倍),同期上海物價指數為36807692307691.3(即36萬多億倍)。
❿ 日本統治中國時期的日本在中國使用的硬幣值多少錢
你好,首先糾正你一個歷史問題,日本沒有統治過中國,那個時候有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是日本侵華時期。硬幣請上圖,我可以幫你看看並估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