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貨交易 » 2005年滬銅期貨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2005年滬銅期貨

發布時間: 2021-05-19 22:13:23

❶ 2006年銅的市場價格

2005年10月11日國內各地現貨銅市場價格行情
0月11日國內現貨銅市場價格如下:(單位:元/噸)
--------------------------------------------------------
上交所當月價 長江價 華通價 廣東價
09月23日 36630 37260 37170 37400
09月26日 36560 37240 37240 37400
09月27日 36790 37400 37380 37500
09月28日 36680 37300 37290 37400
09月29日 36650 37130 37290 37300
10月10日 37960 38010 38000 38200
10月11日 37980 38190 38200 38250

春節期間銅鋁期價強勁突破
(發布日期:2006-2-6 15:50:51)
春節期間 銅鋁期貨價格均強勁突破,分別報收5020美元/噸和2632.50美元/噸,銅鋁雙雙再創價格神話
春節期間的一周,是國際金屬價格突破上漲的一周,也是不斷創造歷史高價的一周。銅價從歷史的高價位4755美元/噸突破,最高飆升至5055美元/噸,最終收盤報5020美元/噸,顯示了銅價目前走勢的強勁。鋁價在期間也同樣得以突破走高,價格從2468美元/噸一度上漲到2640美元/噸,收盤報2632.50美元/噸。
金屬價格在目前階段似乎進入了一種瘋狂上漲的階段。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金屬市場更加難以預測了。畢竟,「歷史會重演」這一依據,在這種狀態下已難以找到用武之地。那麼,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該如何去把握市場呢?我們就先從市場上漲的起因出發,尋找對未來價格走勢預期的種種可能。
全球宏觀經濟運行穩定
我們看到,各國的經濟數據基本維持穩定,美國1月份的ISM製造業指數仍然在50以上達到了54.7。消費者信心指數也達到了3年來的新高106.2。歐洲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同樣維持穩定。這些構築成了金屬消費未來繼續增加的最大的動力。也從基本面上形成了金屬銅鋁價格上漲的動力。
高企的油價提供支持
原油價格的維持高位震盪,以及國際貨幣市場的動盪,構築成了金屬價格上漲的最主要的基本面心理因素。在春節期間,原油價格維持在65-70美元/桶的區間內波動,這進一步加大了大家對於通貨膨脹的預期。
而美元指數在周二宣布加息25個基點達到4.5%以後,也開始了一定幅度的走高。這進一步顯示了美元走勢的不確定性:美國的經濟仍然穩定,帶來對美元的看好。但美國的加息周期的逐步到位使得市場又不敢進一步看好美元。國際匯率走勢的不確定性在加劇(美元走勢的不確定性),進而推動了資金對於耐用品原材料的保值性投資的增加。也就是宏觀經濟形勢以及貨幣體系的動盪,是本輪金屬價格上漲的最大基本面因素所在。
具體到金屬品種持倉來看,銅鋁持倉總量在春節期間進一步增加。LME期銅總持倉從節前的21.8萬手增加到節後的23.3萬手,而期鋁持倉更是從45萬手左右增加到49.5萬手。資金的大量入市,成為了春節期間銅鋁價格上漲的最直接的推動力。
金屬基本面良好
從金屬基本面來看,同樣是有利的,但並不能對銅鋁價格暴漲構成如此大的支持。銅的供需依然是緊張的,現貨升水還維持在90美元/噸左右,顯示了現貨市場的部分緊張,但其從原先的130美元/噸回落下來也顯示了其緊張程度在縮小。體現在庫存方面,我們就仍然看到庫存在春節期間減少了4000噸左右,目前在10萬噸以下。這顯示了銅供需方面並不如價格那樣的看漲。但由於原油價格的高企將會帶來電力消費的增加,進而會加速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城市電網的建設。因此,替代商品的出現以及高價位對消費的沖擊將會被縮小,影響也將會推遲,從而有利於短期的銅價走勢。
鋁市場的基本面則大體類似。目前的LME庫存還是繼續增加的,在春節期間庫存又增加了接近5000噸,達到71.3萬噸,是2004年12月份以來的最高。體現了鋁市場的供需仍然不足以稱為短缺。但鋁市場存在著供需轉化的潛力:鋁替代銅的消費增加以及產量上由於高能源價格所帶來的減少。並且,油價高企對於鋁成本的支撐也是巨大的,就這一點也可以推動鋁價走高。
綜上所述,全球宏觀經濟以及國際貨幣市場的動盪,成為了推動銅鋁價格突破上漲的最根本的原因,資金的介入是最直接的推動力,而基本面短期的潛在利多因素也基本對銅鋁價格形成支持,進而使價格維持在穩定的上漲趨勢之中。
不過,基本面供需的狀況,使我們必須注意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對價格支撐的心理體系破滅的危險。這對於價格的沖擊將會是毀滅性的,值得投資者注意。

❷ 國儲銅是什麼事件細節

2005年。國儲中心違規從事境外期貨交易,造成巨額虧損
「國儲銅事件」到底是誰的錯?有人認為是劉其兵的錯:由於其過度投機,才引來國際基金的逼倉;也有人認為是國際基金的錯:因為按照規定,劉其兵所建的頭寸應該是機密,國際基金卻違反規定竊取了該機密,並以此為依據,將中國國儲視為「難得」的交易對手;也有人認為是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錯:由於該所鬆散的監管體系,最終導致了這種基金逼倉行為的發生。

❸ 現在銅多少錢一斤

銅由於其優異的導電性而被廣泛應用於電力、電子、家電等行業。2005年全球電解銅消費量約1500萬噸,其中我國消費500萬噸左右,是全球最大銅消費國。由於機構擔憂全球需求放緩、銅產品供應過剩且油價暴跌擴大化,大舉做空銅期貨,銅價連續三個交易日呈現大幅下挫走勢。其中,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銅價格本周三盤中大跌超8%,創2011年9月以來的最大跌幅,一度觸及5353.25美元/噸,刷新了2009年7月以來的新低。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的滬銅期貨產品,全線跌停,主力合約1503跌挺報價為41190元/噸,一周跌幅近10%,半年跌幅超過20%。
在銅價走跌影響下,鋁、鐵、鋅、鉛等有色金屬價格全線走跌。A股市場,有色金屬指數慘跌2.70%,雲南銅業大跌4.39%,雲鋁股份大跌4.19%,銅陵有色暴跌6.47%。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代表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3-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❹ 知道期貨銅的進來

銅資源主要分布
世界銅礦資源較為豐富。根據2005年美國礦業局統計,世界金屬的可開采儲量為4.67億噸,儲量基礎為9.37億噸。可開采銅儲量最多的國家是智利和美國。
從地區分布來看,全球銅蘊藏最豐富的地區共有五個:
(1)南美洲秘魯和智利境內的安第斯山脈西麓;
(2)美國西部的洛磯和大坪谷地區;
(3)非洲的剛果和尚比亞;
(4)哈薩克共和國;
(5)加拿大東部和中部。
從國家分布看,世界銅資源主要集中在智利、美國、中國、秘魯、尚比亞、獨聯體、印度尼西亞、波蘭、墨西哥、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上述國家的銅礦資源量佔到了全球銅資源總量的87.2%。其中智利是世界上銅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其銅金屬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9.98%。

❺ 我想把2005年的銅期貨表列印出來

如果將銅所有交易日的K線圖表列印出來;成本非常高。

建議在計算機上用交易軟體看盤即可。

❻ 銅期權2005p39500賣1222是什麼意思

一個一個解釋

銅期權是標的為上期所銅期貨的期權合約
2005代表2020年5月到期
p代表看跌期權
39500代表執行價
賣代表賣出,做的是賣方
1222是合約的價格,一手為5噸,乘以5得6110元,是權利金
綜上,這是一筆權利金為6110元的,執行價為39500的,銅2005期貨看跌期權合約的賣出交易。

❼ 國儲銅幾年輪換一次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銅價快速攀升,持續上漲的時間和上漲幅度均超過以往,世界各大機構紛紛預測在此輪上漲之後,國際銅價將步入下跌時期。

  • 中文名

  • 國儲銅事件

  • 實質

  • 過剩銅供應

  • 發生時間

  • 2003年下半年以來

  • 表現

  • 銅價快速攀升

  • 目錄

  • 1國儲拋銅大事

  • 2事件介紹

  • 3事件經過

  • 4事後結論

  • 國儲拋銅大事

    編輯

    2005年10月30日 國儲局召開會議,就國際銅價問題進行研討。會議之後,國儲局對外宣布,將在近期向市場拋售3萬到5萬噸銅。

    2005年11月9日 國儲局的主管部門國家發改委發布通告,宣布為抑制中國的銅價,中國將向市場拋出一定數量的儲備銅。

    2005年11月11日 國儲局聲稱其持有130萬噸庫存,比市場預期的要高出100多萬噸。

    2005年11月16日 國儲局第一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計劃出售的2萬噸銅全部售罄。

    2005年11月17日 國儲局官員表示,中國交易員劉其兵在倫敦市場上所持有20萬噸空頭頭寸屬於個人行為,該人也不再是政府雇員。

    2005年11月23日 國儲局第二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6629噸銅流拍。LME銅價跌至每噸4020美元的兩周低位附近,在尾盤時回升至4098美元。

    2005年11月30日 國儲局第三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6100多噸銅流拍。LME銅價創下每噸4270美元的歷史新高,中國國儲第三次拋銅壓價的意圖再度落空。

    2005年12月7日 國儲局第四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再度遭遇大面積流拍,僅成交3700噸。國際銅價依然逆市上漲,創下期銅百年來最高記錄4466.5美元/噸。[1]

    事件介紹

    編輯

    什麼是國儲銅事件

    如英國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預測,2005年全球銅供應將出現10萬多噸的過剩;2004年11月中旬舉行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年會上,國際大投資銀行也大多預測2005年銅價會下調,市場將繼續過剩。但實際情況卻是國際銅價的逆市上漲,在2005年11月更是達到期銅市場百年來的最高紀錄,每噸高達4146.65美元。「國儲銅」事件正是發生在有關機構預測國際銅價會下跌,但實際卻持續上漲的時期。

    2005年11月9日國家物質儲備局(簡稱國儲局)發布的國家儲備銅競價銷售公布稱:為緩解當前國內銅供應緊張的狀況,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國儲調節中心受國儲局委託,於2005年11月16日拍賣2萬噸國家儲備銅。

    在此後短短的一個月內,國儲局舉行了四場現貨銅拍賣會,拍賣起價一次比一次高,給市場帶來的沖擊一次比一次大,其中,第三場拍賣起價上海、寧波地區為每噸37140元,但首批100噸的成交價格就達38120元/噸,拍賣價遠高過市場的預期,消息一經傳出,滬銅期貨和LME銅期貨價格便快速上揚。

    第四場現貨銅拍賣會上,佔2萬噸拍賣總量80%的1.6萬噸銅流拍的拍賣底價與市價不相上下,參與者怨聲載道。盡管國儲局聲稱拋售銅的目的在於滿足國內銅的需求,平抑銅價,但市場更願意相信國儲局此舉是在緩解其在期貨市場的損失所帶來的壓力。

    因為自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銅期貨市場上通過LME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1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銅,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這批頭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來,國際基金不斷以推高銅價的方式逼空國儲局,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不斷走高的國際銅價無疑會給國儲局造成巨額虧損,所以國儲局不得不通過不斷拋售國內現貨來緩解壓力,挽回損失。2005年年末,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坦言,由於缺乏對市場風險的有效控制,國儲局在此次事件中損失慘重。

    事件經過

    編輯

    在國儲銅事件發生後,人們更多的是從技術的角度對這次事件進行剖析和反思。其實,技術問題還在其次,根源在於腐敗。
    一些從事期貨交易的專家透露說,中國公司,尤其是那些沒有取得期貨交易資格的公司,之所以敢於沖破法律的限制,在海外做期貨交易,關鍵是為了牟取私利。他透露說,這些公司的賬戶往往是公私不分,換句通俗的話說,賺了錢是自己的,虧了錢是企業的。這也正是中國公司在國際期貨市場上出手「賊狠」的原因,反正虧了錢是國家的,怕什麼?
    如果不是這樣,很多問題是難以理解的。比如在1997年的「株冶」事件中,國際期貨市場上已從事兩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員,在LME大量賣空鋅期貨合約,賣出多達45萬噸鋅,而當時株冶全年的總產量也才30萬噸。如果是正常的套期保值交易,全年總產量30萬噸至少是一個不能逾越的底線,這對於從事了兩年交易的人來說,是一個最起碼的常識。倘若不是出於攫取私利的強烈慾望,很難想像他們會如此超常規地甚至可以說是喪心病狂地去進行交易。最後,不得不由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專門召開辦公會議處理「株冶事件」,但由於空單超出株冶全年總產量的50%,中國除了斬倉別無選擇。僅三天,中國便損失了1.758億多美元,摺合人民幣14.591億多元!
    虧了由國家埋單,在某種程度上,「株冶事件」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
    這種結果將令那些利慾熏心的人更加有恃無恐,他們猶如一群嗜血的賭徒,拿國家的錢在國際期貨市場上豪賭,賺錢的時候他們一言不發,被套住的時候將爛攤子交給國家。因而,人們看到的不是那些靠老鼠倉發財的投機者燦爛的笑容,而是一出又一出血淋淋的悲劇。
    在這次的國儲銅事件,媒體披露出來的老鼠倉的情況同樣令人觸目驚心。據接近劉其兵的人士透露,光是劉這兩年通過在期銅上的投機,就給自己的小金庫增加了不下3億美元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單被套,這些重重黑幕,恐怕永遠不會進入公眾的視野。
    除了老鼠倉,腐敗分子通過海外期貨交易洗錢的情況同樣值得關注。8月10日的《上海證券報》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剖析:
    由於我國企業的境外賬戶難以有效監督,難以杜絕某些人通過期貨交易洗錢的可能性。更緊迫的是,洗錢者利用市場漏洞,盯上跨市套利的手段,將會更加嚴重地影響金融安全。理論上完全存在這種可能性。跨市套利者都要在國內外分別開設A(境內)和B(境外)兩個公開的賬戶,如果要把公開賬戶的資本洗出去,就需要再在國外市場開一個隱蔽賬戶C(境外),將資金轉移到境外B賬戶可以合法地進行,再把B賬戶資金通過一些手段流進隱蔽的C賬戶。一般有以下兩種可能的方法。
    第一,在有公開的跨市套利交易中,A賬戶與B賬戶具有方向相反的頭寸,以博取正規的套利差價。需要洗錢時,又讓C賬戶和B賬戶建立相反頭寸,利用目前我國頭寸較大時,B賬戶虧損概率極高,這樣C賬戶就很容易賺取B賬戶的錢,從而達到洗錢目的。
    第二,洗錢者與外盤有實力的基金內外勾結。同樣先讓隱蔽的C賬戶和公開的B賬戶建立相反頭寸,然後基金找機會在短期內突然打擊B賬戶使其嚴重虧損,或乾脆就協同外人使B賬戶頭寸被吃掉,由於期貨交易的特殊性,虧損嚴重就必需認賠平倉,操作者就可在認賠的同時,讓隱蔽的C賬戶也平倉,這就自然地使C賬戶依賴B賬戶獲取暴利。有中國頭寸長期被逼倉的現象作掩護,就很難發現是洗錢。從時間特點上看,2003年10月到11月一次套利就具有這種嫌疑。在不能有效監督的情況下,我國在境外賬戶的期貨交易,很容易演化成灰色交易,納稅人的錢很容易成為腐敗分子的獵物,當他們貪婪地對准目標時,無論企業虧損還是盈利,他們個人都將有機會賺錢。
    這個問題不解決,國儲銅這樣的悲劇還會重演!

❽ 國儲銅事件的事件簡介

什麼是國儲銅事件
如英國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預測,2005年全球銅供應將出現10萬多噸的過剩;2004年11月中旬舉行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年會上,國際大投資銀行也大多預測2005年銅價會下調,市場將繼續過剩。但實際情況卻是國際銅價的逆市上漲,在2005年11月更是達到期銅市場百年來的最高紀錄,每噸高達4146.65美元。「國儲銅」事件正是發生在有關機構預測國際銅價會下跌,但實際卻持續上漲的時期。
2005年11月9日國家物質儲備局(簡稱國儲局)發布的國家儲備銅競價銷售公布稱:為緩解當前國內銅供應緊張的狀況,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國儲調節中心受國儲局委託,於2005年11月16日拍賣2萬噸國家儲備銅。
在此後短短的一個月內,國儲局舉行了四場現貨銅拍賣會,拍賣起價一次比一次高,給市場帶來的沖擊一次比一次大,其中,第三場拍賣起價上海、寧波地區為每噸37140元,但首批100噸的成交價格就達38120元/噸,拍賣價遠高過市場的預期,消息一經傳出,滬銅期貨和LME銅期貨價格便快速上揚。
第四場現貨銅拍賣會上,佔2萬噸拍賣總量80%的1.6萬噸銅流拍的拍賣底價與市價不相上下,參與者怨聲載道。盡管國儲局聲稱拋售銅的目的在於滿足國內銅的需求,平抑銅價,但市場更願意相信國儲局此舉是在緩解其在期貨市場的損失所帶來的壓力。
因為自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銅期貨市場上通過LME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1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銅,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這批頭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來,國際基金不斷以推高銅價的方式逼空國儲局,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不斷走高的國際銅價無疑會給國儲局造成巨額虧損,所以國儲局不得不通過不斷拋售國內現貨來緩解壓力,挽回損失。2005年年末,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坦言,由於缺乏對市場風險的有效控制,國儲局在此次事件中損失慘重。

❾ 2005年底的倫敦銅事件是怎麼回事啊

請將鏈接完全復制後,粘貼到地址欄
http://finance.memail.net/051123/129,21,2084429,00.shtml

盡管相關部門諱莫如深,但「倫敦拋銅」事件的整個輪廓已基本浮出水面。
一位中國交易員以發改委下屬的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的名義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市場上陸續建立了約20萬噸銅的空頭頭寸,合約的交割期為12月21日。由於該筆空頭頭寸過大,而市場不相信中國的國儲部門能在指定的期限內實現交割,於是國際炒家乘機逼空。
截至11月18日,LME市場的銅期貨價格已經連續漲升至4245美元。據估計,這些空頭寸建倉的均價在3200美元/噸左右(約為四五月間的價格),加上另一家與之協調行動的國有大型企業有色中金的空頭頭寸,總共達到35萬噸。照此計算,浮虧可能達到數億美元。
由於這些交易可能造成的巨大損失,而且涉嫌違規操作,這筆交易被輿論評價為「倫敦版『中航油』事件」。
巨額空單:可能是「流氓交易」?
「按照指定時間交割如此數量巨大的銅,顯然不現實。」11月20日,格林期貨首席分析師於軍禮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首先從時間上看,要想將銅裝運到LME指定的倉庫並完成注冊,至少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而目前距離交割期限已只有一個月了。
如果屆時無法交割,那麼只有在交割期之前進行斬倉。這樣,就必然要在LME市場進行反向對沖,買進同樣數量的期貨銅。國際基金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選擇進行逼倉,推動行情上漲,迫使持倉人在更高的價格接盤。
此前的數個月,此次事件的肇事者劉其兵(音)一直在賭銅價將下跌,而銅價卻出現了連續6個月的上漲。據稱,劉是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進出口處處長,長期代表該中心在海外市場的套期保值業務。兩年前,劉其兵在其他交易員還沒有看清趨勢之前就已經看漲期銅,從而在中國商品交易界一舉成名。他還以熟練的技術分析著稱,傳言其在投資交易的過程中,自建的「老鼠倉」就賺了過千萬。
然而,據《中國日報》報道,國儲官員稱,劉所建立的上述期銅空頭頭寸並非代表政府,其損失完全與該交易員的個人行為有關,這些交易沒有登記在公司的賬戶上,並不涉及中國政府。劉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在LME建立了大量空頭部位」。
劉其兵把寶押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將導致銅價走低上,但由於判斷失誤,當銅價持續上漲到每噸4000美元後浮動虧損加大,劉被解職並於10月中旬被「雙規」。
有媒體披露,國儲之所以公開表示與此事無關,是因為該單交易的手續並不齊備。據說,與期貨經紀公司的委託協議可能沒有,或者是協議的關鍵部分,即將委託什麼人來下單的部分並不存在。可能因為劉其兵在國儲做了10多年,那些經紀公司在缺乏協議的情況下仍舊自然認定其在為國儲下單。
據悉,有8家經紀公司和基金為劉提供了交易通道和信用額度,他們分別是:斯邁爾能源下屬的斯邁爾金屬公司、瑞福期貨、倫敦標准銀行、巴克萊銀行、曼氏集團、AMT、薩頓公司、以及一家總部在法國里昂的基金公司。其中在斯邁爾的頭寸最多。
如果劉其兵的交易確實未經授權,國家供給儲備調劑中心拒絕承擔交易責任,那麼此次「倫敦拋銅事件」將是里森私自交易搞垮巴林銀行以後,又一起國際重大的流氓交易行為。其所造成的財務後果可能要落到上述經紀公司或是倫敦結算所的頭上。按照英國的金融監管法規,交易所,尤其是期貨經紀公司負有對客戶進行合規性檢查的責任和義務。
抑制銅價:國儲部門盡力「救火」
此前行事極為低調的國儲部門,在過去兩周內頻頻高調亮相,在銅市場拋售庫存並大造空頭輿論。然而,在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前來采訪「倫敦拋銅事件」的媒體記者,卻都先後被保安請到了大門外。
10月份,國儲部門開始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增加銅庫存;10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文《抑制銅冶煉行業盲目投資,促進銅工業健康發展》;11月11日,一位被認為是國儲資深官員的人士通過媒體聲稱,國儲目前手上共掌握了130萬噸銅;11月16日,國儲通過公開拍賣的形式向國內現貨市場拋出兩萬噸銅;當天晚上,國儲發布公告稱,11月23日將再拍賣兩萬噸銅現貨。16日晚,受「國儲已向國務院申請要求出口20萬噸銅」的傳聞影響,LME市場銅價下跌了近100美元,至4055美元,但很快又漲回了原來價位。
國儲部門拋銅給國際買家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可惜只是曇花一現。相反,這些高調的言行似乎更堅定了國際炒家的做多信心。國際銅價不降反升,並不斷創出新高。滬銅的多個合約小幅度振盪後也創了新高。上海有色金屬行業協會信息中心主任童樂申表示,國儲此次拍賣行動在行業反映很好,但是按照我國年消費銅370萬噸來計算,但2萬噸銅只夠用兩天,平抑銅價的目標遠未達到。
同樣因為巨大的空頭持倉而成為國際基金逼倉的「獵物」,同樣是交易員違反規定進行操作,同樣導致了巨大的損失。距「中航油」在新加坡衍生品市場巨虧5.54億美元僅僅一年,國家物資儲備部門就爆出類似的事件,這不能不說類似事件的發生存在某種必然因素。我國是銅進口大國,而且作為國家物質儲備部門,在海外期貨市場也應該是以套期保值業務為主,為什麼會出現因為交易員個人看空就大肆做空的情況呢?為什麼未經允許可以下單?一個交易員就能有這么大許可權,而受不到相應的約束和監管?
「市場是殘酷的,誰不規范就賺誰的錢。」中航油事件爆發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期貨證券研究室主任廖英敏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此類風險事件的根源所在。「因為是一些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不懂金融、完全外行的官僚們在管理企業和政府部門。」一位期貨從業人員措詞激烈地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如果因為交易員給企業或部門賺了錢,就放任縱容其冒險,從而導致監管缺失、風險失控,中航油不就是前車之鑒嗎?如果拿國家的籌碼去賭,賭贏了自己能名利雙收,輸了卻由國家買單,這種「賭博」行為還要出現多少呢?這不能不說明相關政府部門在管理上存在巨大的漏洞。
學者反思:風險管理缺位
「類似事件的發生,顯然是國內企業及政府部門長期忽視風險管理的後果。」美國康奈爾大學金融學終生教授黃明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黃明教授長期研究行為金融學、衍生工具和信用風險。

http://www.scwz.com/scdd/20051220114528.asp
中國銅價再創新高 傳倫敦銅事件當事人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