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貨交易 » 民國初期貨幣如何兌換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民國初期貨幣如何兌換

發布時間: 2021-05-18 20:28:36

1. 民國時期中國銀行的錢幣還能對換嗎

銀行不會收兌了,可以到古玩市場出售,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2. 民國時期的錢幣可以拿去銀行換嗎

如題,不用說民國時期的,就是我國的第三套人民幣(10元大團結那套)除分幣外,2001年以後銀行都不兌換了。也就意味著可以作為商品買賣了!

3. 民國貨幣種類那麼多,買東西需要隨時兌換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答案是,是的,買東西確實是需要隨時兌換。因為民國時期的貨幣種類實在是太多了,由最開始的孫中山的開國紀念幣,到印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再到民國成立後的銅元以及民國的帆船幣四川銅幣,英國站洋幣銀元。試想一下,一個小小的民國居然有五六種貨幣。那麼不用說了,它在市面上流通的時候是一定會受到限制的,不管是區域還是種類。

這樣一來,在身上時刻都要備著各種各樣的貨幣,以用來兌換。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生在民國的話,這樣的一個生活方式其實跟在國外生活還蠻相像的,不,比如國外還要麻煩,畢竟很任性誰讓人家貨幣種類多呢!這就是資本呀。

4. 從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錢是怎麼轉換的

簡單的說下,清末當時主幣是兩,後來又並行使用元做單位,民國發行法幣廢兩改元,1元法幣=1銀元,中間雜七雜八的地方貨幣,共產黨我就不說了,後來法幣迅速貶值,國民黨發行金圓券和法幣匯率是1元金圓券=300萬法幣,後來金圓券也貶值,胎死腹中的銀圓券我也不說了,解放初老人民幣兌換金圓券是1元老人民幣=10萬元金圓券,後來人民幣幣值改革,比率是1萬舊人民幣=1元新人民幣,這個新人民幣一直發行了5套,就是我們今天在用的錢,地方貨幣和其他很多貨幣不是不想說,是3天3夜都說不完。。。可見民國幣制之混亂。。

5. 民國時期的"關金券"是怎麼兌換的

中國近代的海關收入自晚清以來一直是外債償還的主要來源。近代中國的外債多數是以外幣的形式舉借和償還的,而海關徵收的卻是銀兩,因而為償還外債,必須將銀兩兌換成外幣。自晚清以來,因為匯率的問題,中國與外國債權方一直有著爭議,中國要求根據匯率的變動來改變海關稅率。1896年,為穩定海關的收入,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曾向各國提出一個備忘錄,要求中國海關稅率以黃金為征稅標准,並由李鴻章出訪歐洲時向各國提出。備忘錄指出:「協定稅則在1843年初制定的時候和在1858年修改的時候,用以計算稅率和據以繳納關稅的那種特殊銀兩——海關兩,實際上對英鎊是保持每兩六先令八便士或是三兩一鎊的確定價值。可是在過去二十年中,白銀對英鎊的兌價一直不斷地貶低,以致目前,必須六至七兩才能購得英幣一鎊。」因而,要求應該重新宣布海關兩3兩摺合1英鎊的「固有價值」,以其體現「事理的公平」。為此,應採用一種金標准納稅。備忘錄為避免修改商約之嫌,指出這種做法並非「一種必須改動條約,或變動稅則的辦法」,只不過在每六個月確定和公布一次關平兩與英鎊的比價,然後,進出口商若用黃金納稅時,則遵循1金鎊摺合3海關兩的兌價;若以紋銀繳納,則按2228兩上海規元摺合1000海關兩的比率折算。這就是將海關兩變成一種等同於英鎊6先令8便士的金單位。①這一提案的實質是保持海關兩的幣值和現行稅率的前提下,增加海關的關稅收入。它的核心是保持海關兩與外幣以前的匯率。②這種將海關兩與黃金匯率固定的作法,無形中就抬高了海關兩的價值。但這個建議由於英國和德國的反對未被採納。1899年清政府又重提這個問題,因義和團運動而無功而返。在1902年商約談判中,清政府再次提出由赫德起草的以金單位為修改稅率標準的備忘錄。備忘錄認為1895年中日戰爭後,關平兩計值英幣39.8996便士。可是,到1901年,《和約》已把關平兩定為36便士,這樣白銀對英幣的兌價僅值英幣30.078便士。這樣中國每年的賠款和債款的總額由42429500海關兩,增加到51285622海關兩,因而建議用黃金或美金來「釐定海關稅則」,但仍遭到拒絕。列強只是同意以1897、1898、1899三年進口貨的平均價格為計算從量稅的標准。因為它仍以海關兩作為徵收單位,即使稅收可以有所增加,但卻無法保證銀價跌落時中國外債償還能力。但從20世紀初到20年代末,中國的銀價相對而言變動不大,所以海關征金問題一直擱置未提。

1929年後,國際金融市場變動劇烈,金本位國家物價下跌,銀價下跌幅度加大。下表則可簡略地反映20、30年代銀價下跌情況:

這種銀價持續下跌雖有助於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但對償還外債而言,則增加了負擔。宋子文稱:」政府每年所付外債在九百萬鎊以上,按現在(1930年)的匯價償付,較諸民國十四年之平均匯率,須多付百分之六十,即按較一年前之匯率,亦須多付百分之二十有餘,國家損失甚大。」③雖1929年起實行關稅自主,收入增加,但因銀價下跌,外債支付額加大,關余因之日減,「不但上年改定關稅之事,等於徒勞,且業以關稅增收為抵押發行之巨額庫券公債本息,將無法支付,其影響於財政金融者甚巨。」④鑒於此,國民政府於1月15日下令自本年2月1日起,海關進口稅一律征金。具體做法如下。

1.海關金單位是一種計賬單位,其與黃金有固定比價,即一個海關金單位含60.1866公釐純金。它有二種兌換方式。

其一,與金本位制的外幣有相對固定的比價。如1930年初,1個海關金單位與主要外幣的兌換率是:

其二,與關平兩的折算方式。當時規定從1930年2月1日至1930年3月15日六周內,所有原進口稅則按關平銀徵收者,一律按關平銀1兩,等於海關金單位1.5元摺合,自3月16日以後,關平銀1兩合海關金單位1.75元。

2.交納進口稅時,仍可以用銀元、銀兩交納,其與海關金單位之摺合率,由各海關稅務司提前三天公布。根據公布的關平兩與其他銀元銀兩之間的兌換率,再摺合成海關金單位。1931年1月1日,海關稅則修正時,所有進口稅均直接以海關金單位表示。自徵收海關金單位後,納稅人繳納關稅,除在中央銀行開立關金存款賬戶,隨時簽發支票繳付外,多以現行銀幣摺合關金繳稅。⑤

為使徵收關金更加簡便,總稅務司在1930年4月開始作了一些修正。按照財政部訓令,關金與銀元、銀兩及其他通用銀幣之間的兌換率,應由總稅務司提前三天公布,但實際上「是項摺合率往往一日數變」。於是便放棄由總稅務司提前訂價的辦法,而由各大口岸稅務司根據銀行每日發布之美金、日元、英鎊的電匯率,規定每日的海關金單位的摺合率,至其餘各口由「總稅務司隨時令關遵照」。不久,閩海關稅務司神速本順稱,根據上述方案,美元對關金的匯率高,「常見用美金匯率摺合海關金單位合成當地銀元之數,較用同一銀行同日發表之日,金匯率摺合海關金單位合成當地銀元之數。」因而建議「如以美金匯率為准,實於海關較為有利。」⑥梅爾和認為閩海關所呈,「系屬實情」,「現為保護稅收起見,似宜規定以有利之匯率為摺合之匯率。」財政部也對此表示同意,「應照所擬辦理。」⑦

1931年秋,英國、瑞士、挪威等國放棄金本位,日本繼之。1933年美國也採取同樣步驟。這樣海關金單位與各種外幣相對固定的匯率就不復存在。為避免關稅收入再次降低,海關規定,徵收進口稅時,首先按貨單所標日期之電匯行市,將各種外幣,合成本國銀元,然後以由海關公布的金單位與銀元之間摺合率相除,便可得該項貨物之金單位價值。

二、關金券的發行及使用范圍的擴大

實行海關進口稅徵收金單位後,最直接的益處是確保了外債償付的完成。如1931年海關進口稅共收關平銀246064000兩,其中有10161000個金單位,摺合關平銀128213000兩,有銀兩兌換金單位的73749000兩,和按關平銀徵收的子口稅4100兩。所有以關稅為擔保之外債賠款以及善後借款本息均如數償付。共付海關金單位50433284.31元(合規元65837057兩6錢5分)及規元53975951兩4錢3分,合計規元119813009兩8分,比1930年多支規元22338659兩7錢7分,同時,以關稅及退還庚款作擔保的內債信庫券本息,亦均已如數償付。⑧

結合當時的中外關系及具體的操作辦法,進口稅征金應是一個較為成功的舉措。綜合而言,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來闡述。

其一,它實行的前提是中國關稅自主和保持原有的稅率。時任司法院院長的王寵惠曾明確表示:「列國既已承認中國關稅自主,當無問題,惟日本尚未承認,既然不變更現行稅率,自不致有問題。所以,徵收金單位「自五更求列國同意之必要。」⑨上海的日商認為關稅征金後,其所繳的稅款,必較前頓增,不免遭受損失,「頗露反對之意。」但日本大藏省認為「既承認中國關稅自主權,中國因銀價跌落而採用金制度,從前德亦於馬克跌落時,有此辦法,已有先例。關稅自主在即,自無可容緣。」⑩

其二,征金辦法穩妥。宋子文在征金之初,即強調政府此舉「於世界的金銀價變動上毫無關系。」⑾「此辦法無非恢復現行稅則頒布時之進口稅價,亦即恢復從量與從價稅之原來關系」。⑿海關進口稅則有二種類型:從量和從價。就從價稅而言,進口貨到岸價本就以外幣計值的。按金單位徵收,不會受到影響。就從量稅而言,關稅征金也不具有抬高稅率的意義,即使有也僅有2—3%。

正是由於進口稅改徵關金後,政府並「無過分之利益」,同時在操作上有一漸進的過程,因而各界反應良好。在外商方面,《泰晤士報》援引外商的話說,征金「在此銀價大跌之際,實已至公至允,所定純金單位,並不影響普通依值抽稅之貨物。蓋此種貨物,所交之稅乃依該進口貨在滬之值估計。……無論金銀如何漲縮上落,不受影響也。」《字林西報》也稱此舉「亦固其所」。相關國家的反應也較乎和,上海領事團領袖美國領事克銀漢也甚表贊同。總稅務司梅樂和亦稱「進口稅適用金單位計算,實為萬能全之方法。」⒀

關金征稅雖效果良好,但不免有手續不便之弊端。1930年中央銀行即委託美國鈔票公司印製關金券,面值有10分至500元十種,准備將來發行。1931年5月1日,中央銀行奉國民政府令白本日起發行海關金單位兌換券,關金券發行時分10元、5元、1元、20分、10分五種。

關金券發行之初正面為孫中山像,印有地名和「憑票即付」等字樣,背面圖樣為上海海關大樓,均為直型。

按照《關金兌換券辦法》規定,其准備金規定為十分之六為現金准備,十分之四以國外信譽卓著的銀行金債票作保證准備,但實際上自1931年5月至1933年4月,均是十足的現金准備,「故其信用至為昭著」。⒁

關金券的發行主要目標只是為進口商提供納稅的便利,並不在市面流通。由於其與外國貨幣直接掛靠,幣值相對穩定,所以關金券直接交稅的比例逐年上升。1930年僅佔12.18%,1931年則增至63.02%,1932年增至75.27%,1933年增加到87.82%。⒂在此後十餘年的關金券一直堅挺,含金量從每元0.601866克升至0.8888671克。其流通范圍雖非常有限,但其儲藏功能愈顯突出。1942年4月,財政部宣布以關金1元摺合法幣20元的比價,與法幣並行流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當時國民政府變相增發法幣大鈔,關金券公開地行使流通功能,變成真正的紙幣。1948年8月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以消解通貨膨脹,關金券與法幣一道退出市場,完成了它的使命。

6. 民國時期的紙幣任何換值

中國最初的貨幣是原始社會末期使用的海貝。公元前200多年出現了金屬貨幣和鑄幣。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建立後,統一了幣制,以黃金和方孔圓形的銅錢流通全國。最早的紙幣是北宋(960年-1127年)時期的「交子」。
宋代銅錢和鐵錢並用,四川地區則專用鐵錢。當時,四川是鹽、茶、絲綢的重要產地,貨幣流通很大,但鐵錢非常笨重,大錢一千枚重二十五斤,買一匹羅需中錢二萬枚,重二百六十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鐵錢不便流通的弊病越來越突出,因而宋真宗時(997—1022)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製發行了代替鐵錢的紙幣—「交子」。「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樹木、人物等圖案,還有簽押作為暗記。交子可以兌換現錢,也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鋪兌換現錢時,須交一定數量的傭金。新舊交子三年兌換一次。後來,由於交子鋪的富商挪用吞沒現錢,交子的兌換不能保證,常引起爭訟,官府遂禁止商人發行。1023年(仁宗天聖元年),改由政府發行交子。
「交子」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出現是貨幣發展的重大進步,在經濟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南宋、元、明、清各朝也都發行和使用紙幣,不過,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紙幣的流通面並不廣,尚不能完全代替金屬貨幣。中國紙幣的大量發行和使用,是近代以後的事情。
*********************
民國時期紙幣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昏庸腐朽、喪權辱國的清朝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光輝一頁。辛亥革命前已在國外發行「鑄餉券」,為了軍事開支的需要,又發行了「軍事用票」等紙幣。辛亥革命勝利後,於民國初年,原「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把交通銀行定為國家銀行,先後發行兌換券,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於1916年停止了兌現承諾,1924年,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履行國家銀行職能,發行貨幣。此外。經國家核準的普通商業銀行也發行了鈔票,各省省地方金融機構也先後發行了地方鈔票。民國時期,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縣,亦都相繼發行了各類眾多的鈔票,鑄行了多種金幣、銀元、銅元、鎳幣等貨幣。
清朝末年,昏庸腐朽的清朝政府喪權辱國,把中華民族推向國將不國的危亡境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為中國近代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孫中山先生為籌集糧餉軍械和革命活動經費,積聚革命力量,在國外發行了籌餉券;南京臨時政府為掃除清政府的殘余勢力,應付軍政急需,發行了陸軍部"軍事用票"和中華民國南京軍用鈔票;各省響應武昌起義,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發行了帶有辛亥革命標志的鈔票,這些鈔票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揮了很大作用,是這一偉大革命運動的產物和見證者,一向作為重要的革命文物,受到人們的珍視。
國家銀行票
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仍沿用舊名。「中國」和「交通」二行在民國初年,被定為國家銀行,繼續發行兌換券。後因袁世凱稱帝,而引起了討袁戰爭。接著各地軍閥進行混戰,財政狀況極為惡化。二行在1916年曾停止兌現,引起了糧食和各種商品價格急劇上漲,使勞動人民蒙受了很大損失。1924年,孫中山先生為調節金融,活躍經濟,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發行貨幣,履行國家銀行的職能。
商業銀行與特種銀行票
除國家銀行發行票外,不少普通商業銀行經政府核准也取得了發行鈔票的特權。在前清取得了發行權的有中國通商銀行、浙江興業銀行、四明銀行、信成銀行等。民國政府成立以後才取得發行權的有中國實業銀行、中南銀行、大中銀行、中國絲茶銀行等、另外,還有經政府特許發行鈔票的特銀種行,如殖邊銀行、邊業銀行、勸業銀行等,這些銀行在抵制外鈔、發展中國民族經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軍用票
辛亥革命後,清朝政府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稱帝激起了以雲南為開始的全國規模的討袁戰爭。各省紛紛成立「護國軍」、「靖國軍」,宣布獨立。討袁戰爭結束後、北洋軍閥形成一股軍事政治力量。它們在各自的*山——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下,互相爭斗,使全國陷入了連年內戰之中。各地軍政權為了籌措餉需進行戰爭,一般都發行了軍用鈔票。這類鈔票均在戰地發行,屬於臨時性質。這部份負擔,當然都無一例外地轉嫁到了勞動人民身上。
國民政府紙幣
法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之交,我國因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難以維持,國內的貨幣發行也未趨統一,雜亂不堪。國民黨政府於1935年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後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同時禁止銀元在市面上流通,並強制將白銀收歸國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採取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於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法幣徹底崩潰。
關金券
關金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為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海關收稅的計算單位。原來海關收稅為銀兩,1929年世界銀價大落,影響關稅收入。政府於1930年1月決定徵收金幣,以值0.601866克純金為單位作標准計算,稱「海關金單位」,合美元0.40元。1931年5月中央銀行發行關金兌換券,作為繳納關稅之用。1942年4月,以關金一元摺合法幣二十元的比價,與法幣並行流通。1948年8月發行金元券後,停止發行。
金元券
鑒於法幣惡性膨脹,國民經濟面臨崩潰之勢,國民黨政府於1948年8月19日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O.22217克),以一比三百萬的比率,收兌急劇貶值的法幣。然而金元券卻以更快的速度膨脹,前後不到十個月,發行總額達1,303,O46億元,比原規定的發行額20億元增加六萬五千餘倍,物價比幣改初期上漲一百七十萬倍。解放前夕,上海銀元一元可換金元券16億,各地紛紛拒用,逐以銀元代替流通。
銀元券 東北九省流通券
大陸解放前夕,金圓券已形同廢紙,民間多已自動重新使用銀元。國民黨政府乃恢復銀本位幣制,在重慶、廣州一帶發行銀元券。規定金元券五億可向中央銀行兌換銀元券一元。
抗戰勝利前夕,國民黨政府決定在幣制方面採取分區發行制度。對於經濟環境特殊地區,發行區域性流通券,限在當地流通。1945年12月日,首先在東北地區發行了「東北九省流通券」,其幣值為法幣的十倍。1948年8月20日停止發行。
*********************
1924-1949年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組織,如農民協會、蘇維埃政府、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新四軍金融組織,解放戰銀時期的各地區銀行所發行的銀、銅、紙、布等貨幣,統稱人民政權貨幣。這些幣在各個歷史時期對穩定金融,推進革命形勢的發展,擴大人民政權的建立與項固,乃至中國的解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北伐戰爭時期農民協會貨幣
1924年至1927年,孫中山先生在共產黨的幫助下,實行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全國出現了國共合作,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官僚的革命熱潮。北伐戰爭節節勝利,農民運動蓬勃發興起,很多地方建立了農民協會,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對地主豪紳的農民革命斗爭。農民革命政權在打破封建秩序以後,為活躍農村經濟,方便農民借貸,於是就在許多地區建立了金融組織,發行了自已的貨幣。"瀏東平民銀行常洋券"、"瀏陽金剛公有財產保管處"的期票以及"黃岡縣信用合作社流通券",是中國工農革命政權早期的貨幣。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蘇區貨幣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變以後,各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府為了沖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活躍農村經濟,鞏固革命政權,先後以工農銀行、蘇維埃政府以及其它經濟部門的名義,發行了一百五十餘種紙幣和十餘種布鈔。隨著根據地的逐步統一,蘇區的貨幣經歷了由區、縣銀行貨幣到特區和省銀行貨幣,最後統一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及其各分行的貨幣,這樣一個由分散到集中統一的過程。這個時期的貨幣是在艱苦、困難的戰爭環境中因陋就簡印製發行的。它是票面設計充滿了濃厚的革命政治意義,反映了黨在當時特定環境中的戰斗風貌。
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貨幣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八路軍和新四軍挺進敵後,開辟了大片敵後根據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從1938年起,除中央所在地的陝甘寧邊區外,又在華北敵後先後建立了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等抗日根據地;在華中先後建立了蘇北、蘇中、浙東、皖中等8個抗日根據地;在華南建立了東江和瓊崖抗日根據地。這些根據地為發展農業生產,防止和抵制敵偽鈔的侵入和流通、保護根據地人民的財富,都分別設立了自已的銀行,發行了貨幣。在抗日戰爭中,各根據地發行的貨幣,一般稱為"抗幣"或"邊幣"。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貨幣
抗日戰爭勝利後,原來各抗日根據地的貨幣本來有可能統一起來。然而,由於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爆發,不得不繼續分散發行。同時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和解放區的日益擴大,發行銀行又有所增加和整。抗日戰爭初期,原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各行政公署設立的地區性銀行,合並組成了華中銀行。東北解放區增設了"東北銀行"、"嫩江銀行"、"關東銀行"等。內蒙古自治區增設了"內蒙古人民銀行"。中原地區增設了"中州農民銀行"。冀熱遼解放區先後增設了"熱河省銀行"和"長城銀行"等。這些銀行都在艱苦的條件下發行了自已的貨幣,對穩定解放區的金融市場、發展生產、保證供給、支援解放戰爭起了積極的作用。
第一套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開始發行人民幣。習慣上,人們將開始發行至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的人民幣稱為第一套人民幣。這套人民幣的面額分別為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共12種,版別62種,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由於當時通貨膨脹嚴重,物價高漲,因此,這套人民幣沒有發行輔幣,也沒有發行金屬貨幣。
這套人民幣最早設計的票版上有毛澤東像,但毛主席不同意在鈔票上印他的像。他說,票子是政府發行的,不是黨發行的。我現在是黨的主席,因此不能在票子上印我的像,將來當上政府主席再說吧。1949年10月,毛主席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曾當面請示毛主席:人民幣上能否印毛主席像。毛主席還是不同意,他說,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嘛是當上了,但當上了政府主席也不能印,因為進城前我們開會(七屆二中全會)已作了決議:禁止給黨的領導人祝壽;禁止用黨的領導人的名字作城市、街道、工廠和建築物的名稱及地名,以保持艱苦奮斗、謙虛謹慎的作風,制止歌功頌德、防止驕傲自滿的現象。因此,在毛主席生前,人民幣上始終未印他的像。
這套人民幣上"中國人民銀行"六字是董必武應南漢宸之邀題寫的。當時,董必武是華北人民政府主席。
由於這套人民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發行,因此,它上面沒有國徽圖案,其他的幾套人民幣上均有。
這套人民幣至1950年8月停止印製。由於新中國成立後,採用公元紀年,因此後期設計印製的人民幣上不再有"中華民國三十八年"等年版號字樣,而全部採用公元紀年表示的年版號,且在一張鈔票上用阿拉伯數字和漢字兩種文字表示,如"1951"、"一九五一年"。
這套人民幣採取多地區分散設計、製版、印刷和分地區就近發行的辦法,因此缺陷較多。主要是內容繁雜,主題思想不突出、不明確,圖案既有反映工農業生產的勞動場面,也有反映交通運輸的場景、名勝古跡等等;鈔票種類多,面額種類差別大,最小面額為1元,最大面額達50000元;印刷技術各異。從石版、凸版、膠版、凹版到膠版、凹版套合均有,油墨、紙張就地取材,導致印製質量參差不齊,有的鈔票相當精美,有的比較粗糙。從整體上來說,防偽性能較差。

7. 國民黨時期的紙幣如何換成人民幣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國民黨那時發行的紙幣後來可以說是一錢不值,現在只有一點收藏價值,沒有實際價值。沒有哪家銀行把它換成人民幣。
在1935年法幣發售之初,它與銀元的兌換比例是1法幣兌換1塊銀元。1937年,100元法幣可以買兩頭牛,1945年9月其購買力只剩下了十萬分之七。如果一斤大米有五百粒的話,1948年8月時100法幣只能買到1粒大米了。劇中的曾可達代蔣經國贈中央銀行北平分行行長方步亭一套紫砂茶具,方步亭一眼就看出是范大生的手藝,並估算說這把壺按眼下的市價,價值五百英鎊,「摺合成現在的法幣,一輛十輪卡車也裝不下。

8. 民國27年時用的是什麼貨幣,如何換算

1914年推出的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國幣。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中國國內的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無法持續,且國內的貨幣發行雜亂不堪。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
民國27年時用的是鎳幣

9. 關於民國時期貨幣的一些問題

民國初期,流通的貨幣有銀元與銅錢。
民國14年(1925年)1個銀元兌銅元187~194枚。
民國15年,1個銀元兌銅元228~232枚。
民國25年,國民政府推行法幣政策,禁止銀元流通,1元法幣兌換銀元1元或銅幣200~300枚。
民國30年法幣1元只值「當十」銅元100枚。嗣後法幣貶值無人兌換。
民國31年,關金券1元摺合法幣20元與法幣同時流通.
民國37年8月,新發行的金圓券1元兌換法幣300萬元,1個銀元值金圓券2元。
民國37年11月,每元銀元值金圓券10元。
民國38年4月1日至13日,福州市政府公布銀元摺合金圓券的標准:
4月1日,1元銀元值9000元金圓券;
4月6日,1元銀元值1.1萬元金圓券;
4月7日至10日,1元銀元值1.7萬元金圓券;
4月11日至13日,1元銀元值3.6萬元金圓券。僅13天時間,銀元1元兌換金圓券比價增長3倍。市場比價還要高出幾倍。到7月3日,金圓券已同廢紙。國民政府發行銀圓券取代金圓券,與銀元同時流通。福州於7月9日發行銀圓券,與銀元比值1∶1。1元兌換金圓券5億元。

10. 改朝換代時貨幣如何兌換

不是的,還要看改朝換代後這種貨幣的價值來衡量兌換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