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四大糧商巨頭
樓上的已經說了,那我也只好簡介說明下。首先這四大糧商的英文名字很有意思,國際上叫做ABCD。先看第一家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所以稱A。第二家邦吉(Bunge),所以稱B,第三家嘉吉(Cargill),所以稱C,第四家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所以稱D。因此這四大糧商在國際上合稱ABCD。 接下來看看它們在國際上是怎樣運作的。首先還是A,A注重什麼?A的強項就是從事與倉庫運輸有關的企業。它們做的是產業鏈的整合,控制上游,再來控制下游,中間通過物流大幅度降低成本。A還注重研發,幾乎在生物燃料出現之初它就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生物乙醇生產商。不但搞中間的物流,同時還搞產品研發。也許未來的五米等農作物品所生產的乙醇,乙烯都是它製造的,也可以說未來的新能源掌握在它手中。B的特點呢?它注重從農場終端的全部產業鏈,在南美擁有大片的農場,一邊向農民賣化肥,一邊收購農民的糧食再出口到中國深圳進行加工,然後全球銷售。C很輕松,它特別注重物流環節,擁有400條運糧拖船和2000輛大貨車。D它注重農產品的期貨買賣。從以上看得出這產業鏈的幾大環節,生產由B控制,產品由A設計,原料采購由ABCD一起控制。配合得很好。中間的那段資料可是花了很久才找到的。至於它們在中國的情況還是不說為好。
② FFA航運如何遠期交割
FFA FFA是英文ForwardFreightAgreement(遠期運費協議)的簡稱,它是買賣雙方達成的一種遠期運費協議,協議規定了具體的航線、價格、數量等,且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時點,收取或支付依據波羅的海航交所的官方運費指數價格與合同約定價格的運費差額。從本質上說,它是一種運費風險管理工具。在期貨期權中的此類規避風險的方法叫套期保值。套期保值是期貨市場產生的原動力,無論是農產品期貨市場、還是金屬、能源期貨市場,其產生都是源於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現貨價格劇烈波動而帶來風險時,自發形成的買賣遠期合同的交易行為。而運費套期保值,就是把運費作為一種商品,船東或貨主通過FFA市場為運營環節買了保險,保證其穩定運營的可持續發展。同樣,和所有的期貨期權產品相同,FFA是一種套利工具,而這點正是那些金融機構所看中的。
目前FFA市場的參與者主要包括以下四類公司:
1.航運商:從事國際大宗散貨運輸的航運企業及運營商。比如挪威的KLAVENESS,丹麥的NORDEN、德國的OLDENDORFF、法國的CETRAGPA、義大利的DEIULEMAR、希臘的NAVIOS/OCEANBULK、新加坡的PCL/IMC、韓國的KOREANLINE/STXPANOCEAN等;
2.貿易商:從事礦石、煤炭、糧食等大宗散貨進出口的貿易企業。比如世界糧食農產品行業的四大「天王」,路易達孚、嘉吉、邦基、ADM等。他們在CBOT等商品期貨交易所長袖善舞,自然成為海運費期貨衍生品市場的先驅;
3.生產商:從事礦石冶煉、糧食加工、電力、煉油等大宗原材料消耗的生產企業。比如世界礦業巨頭BHPBILLITON和RIOTINTO,歐洲最大能源公司RWE,英國的KOCHCARBON以及2001年倒閉的美國最大的能源商安然公司等;
4. 金融公司:各種投資銀行、對沖基金、期貨公司等。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法國興業銀行、澳大利亞麥格理銀行、美林證券等。
希望中國成為重要力量
FFA交易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末,在過去15年間,80%的交易都在歐洲的船東和商品貿易商之間進行,交易的流動性不是很高。2002年以來,隨著航運市場百年不遇的猛漲(見圖表),市場波動性劇烈震盪,市場參與者套期保值和套利的需求推動FFA市場的快速發展。
而2006年是一個分水嶺,無論是成交量還是參與度來說,都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根據FFABA2006年12月20日發布的統計,2006年第三季度散貨和油輪FFA合約總共成交511105手,據此保守估計,全年成交不低於150萬手,交易金額超過1萬億美元。波羅的海交易所主席曾說「運費已經真正成為一種可供交易的商品」。2006年FFA市場最大的贏家是中國台灣的TMT公司,由於其偏執地看多,給他帶來超過10億美元的利潤,而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Nobu也成為業界津津樂道的傳奇人物。作為一個「零和博弈」的賭場,自然有輸者。希臘船東DRYSHIPS、德國船東OLDENDORFF、韓國STXPANOCEAN等分別傳出在FFA市場巨虧的消息,加拿大船舶營運商北美輪船(NASL)由於在FFA虧損3000萬美元而宣告破產。
而FFA對現貨市場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去年TMT為了支持其在FFA的頭寸,將控制的10條好望角型船「曬太陽」,造成運力緊張,從而推高現貨的指數。運費的提高,間接地也為去年大宗商品價格的瘋長推波助燃。FFA重要性,以及所具有的風險管理和投機套利功能,也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玩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總共有17家中國公司開始FFA交易,主要是一些航運商和貿易商。2006年12月19日,由國內知名鐵礦石貿易商嘉鑫公司牽頭,首屆「大中華區FFA研討會」在北京東方君悅大酒店浮碧廳舉行,來自中國的15家公司共聚一堂,討論了對家信用風險管理、市場風險管理等熱門話題。會上成立了「中國FFA協會」,並決定該會每半年舉行一次,下屆將由香港地區的昌運東富擔任輪值主席。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必將成為FFA市場重要的一支力量。
③ 路易達孚公司的經營范圍
小麥大米
玉米
從2005年開始,路易達孚(北京)有限公司從中國政府獲得了玉米國內貿易的許可證,正拓展國內市場,著手將華北和東北玉米銷往南方和西南地區。
橙汁
羊毛
糖
畜產品
④ 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在國內直接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以及其參股的國內著名糧油加工企業有哪些
一個廣為流傳但未被證實的說法,去年十一前,中儲糧拋售20萬噸食用油儲備調節價格,調查發現70%讓跨國糧商買走了,這就讓國家的調控在一定程度上失靈。
這無疑讓人聯想到簡稱為「ABCD」的跨國糧商: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這四大家族目前壟斷了全球80%的糧食交易量。正是這四大家族奪走了中國大豆的話語權。如今,ABCD在國內跑馬圈地的消息不斷,並已基本完成上下游產業鏈的搭建,顯然這四大家族對中國「寄予厚望」。 (相關報道詳見C02版)
ABCD在華低調布局
ABCD對中國糧食產業的滲透到底達到什麼程度?
不妨就從金龍魚說起。金龍魚隸屬於益海嘉里集團,而這一集團是美國ADM和新加坡著名的豐益集團共同投資組建的,也是ADM在中國擴張的典型代表。目前該集團在國內直接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達38家,另外還參股魯花等多家國內著名糧油加工企業,工廠遍布全國,堪稱全國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
路易達孚則在上世紀60年代就與中國有飼料和穀物貿易,並相當重視農產品期貨買賣。從2006年開始,路易達孚(北京)有限公司從中國政府手中獲得玉米國內貿易的許可證後,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公開信息顯示,路易達孚從中國出口玉米的業務持續增長,其在美國的棉花公司已經是中國最大的棉花供應商。2003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就已經超過了16億美元。
嘉吉則在中國20個省市投資建立了34家獨資與合資企業,在華投資項目包括飼料蛋白、植物油、玉米加工、各種食品配料,動物飼料和化肥。
而邦吉2000年正式進入中國。邦吉在全球32個國家擁有450多個工廠,在四大糧商中,邦吉以注重從農場到終端的全過程聞名。邦吉已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大豆和油子供應商。目前該集團在中國已運營三個大豆加工工廠,而在廣州正在興建另外一家工廠。
這四大家族行事低調,盡管在中國已進行多年投資布局,卻鮮有動作見諸報端。即使是堪稱全國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益海嘉里也是如此。
跑馬圈地來勢洶洶
不過,悄然入華的ABCD圈地勢頭不可小覷。東方艾格食用油分析師陳麗娜告訴記者,金龍魚目前在國內小包裝食用油市場的份額已經在40%左右,加上嘉里其他品牌,市場份額已經不下一半,牢牢掌握話事權。此外,該集團還全面進軍小麥、稻穀、棉籽、芝麻、大豆濃縮蛋白等糧油精深加工項目,同時又先後投資控股和參股鐵路物流、收儲基地、船務、船代等輔助公司。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告訴記者,跨國糧商近來的動作都指向糧食流通與糧食加工,特別是加工領域。而其中一些收購地方糧庫的行為足以彰顯跨國糧商卡位流通領域的野心,其可以通過控制收購節奏沖擊現有的糧食價格體系。如果從食品油拓展到麵粉與大米環節,影響將會很大。
記者咨詢多處研究機構與專家獲悉,目前跨國糧商具體的產業分布與市場份額還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但是從產業鏈的角度看,上下游都出現了他們的身影。曹建海告訴記者,上游的化肥農葯以及下游的糧食加工都是外資可以發力的環節,因為市場都是開放的,就是種子的生產流通也已市場化,糧食產業的經營主體逐漸多元化。
據嘉吉(美盛)內部人士透露,嘉吉在中國有四個化肥廠,其中秦皇島與煙台的廠都是獨資廠,「雖然我們的產品份額不高,但是這兩年行情看好,很多代理商都希望代理我們的產品。」
涉嫌操縱市場價格
那麼,是不是狼來了?有分析認為,去年植物油大幅漲價不排除有市場操縱因素。佐證之一是一個廣為流傳但未被證實的說法,去年十一前,中儲糧拋售20萬噸食用油儲備調節價格,調查發現70%讓跨國糧商買走了,之後囤了起來,不投放市場,這就讓國家的調控在一定程度上失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研究部副部長徐小青告訴記者,除了大豆比較明顯外,現在還沒有相關的統計數據可以說明跨國糧商帶來了哪些沖擊,「在糧食領域,現在還很難看出有什麼影響,對於他們哪些要控制哪些可以借鑒,都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分析以把握格局。」
據記者了解,目前無論是國務院系統還是農業部系統,都鮮有對於四大糧商的統計分析,困難就在於調研數據難以獲得,網站信息也是語焉不詳。記者從一位專家處獲悉,巨頭們已經向他「喊冤」了,然而,即便面臨諸多非議四大家族仍未就此做出明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