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貨幣是如何演變至今的
中國使用貨幣的歷史已經有4000年了,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無論是天然貨幣還是人為製造的貨幣,亦或是紙幣,都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公元前21世紀到秦朝建立,天然海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中原地區的人們一直在用天然海貝進行物品的交換,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才有了金屬貨幣和紙幣。
一、秦漢時期在先秦時期,天然海貝同時具有裝飾和貨幣的雙重作用,是已知中國最早的貨幣。到了春秋時期,貨幣體系以銅幣為主,黃金、銅幣都已經在市場上出現。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開始普遍出現在市場上。除了黃金是各國的通幣以外,銅幣是各國民間的通用貨幣,比如刀幣、布幣、疲弊、皮幣、鐵錢等。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關於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你們都明白了嗎?
㈡ 秦漢時期貨幣是什麼樣的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為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我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2000多年。
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
我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我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像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12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
一兩為24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一克,直徑不足一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㈢ 如何理解貨幣制度的演變歷史
貨幣制度是國家對貨幣的有關要素、貨幣流通的組織與管理等加以規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貨幣制度能夠保證貨幣和貨幣流通的穩定,保障貨幣正常發揮各項職能.依據貨幣制度作用的范圍不同,貨幣制度包括國家貨幣制度、國際貨幣制度和區域性貨幣制度;根據貨幣的不同特性,貨幣制度分為金屬貨幣制度和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 貨幣制度(monetary system),國家法律規定的貨幣流通的規則、結構和組織機構體系的總稱. 貨幣制度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步產生和發展的,到近代形成比較規范的制度.
貨幣是價值形式發展的結果 貨幣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發形成的,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價值形式發展的產物. 貨幣制度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貨幣制度也指國際貨幣體系,即國際間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各國為了解決在國際貿易、國際結算中國際支付手段、國際儲備資產等國際貨幣問題的需要,對於涉及國際貨幣流通各個方面,包括貨幣的兌換與匯率制定、國際收支調節、國際結算制度、國際儲備體系、國際貨幣關系、國際金融市場等,在國際范圍內自發地或經過協商談判調節確定的一整套系統的原則、規制、辦法、機構,形成國際貨幣體系.最初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於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適應當時國際經濟關系的需要和各國國內貨幣制度的現實情況自發形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時,逐漸瓦解,分裂為若干貨幣集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國家中形成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到70年代後由於美元地位的削弱而逐漸瓦解.改革國際貨幣制度,建立起一套新的合理的國際貨幣制度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問題.
㈣ 中國近代以來貨幣演變歷程
先秦時期,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㈤ 我國的古代貨幣制度從古至今經歷怎麼樣的演變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贏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不僅如此,中國錢幣系統之完整,門類之豐富,脈絡之清閑,內涵之博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世界上最早的低幣「交子」出現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實物和鈔版均已遺失。目前國內現已發現年代最早的「金代銅鈔版」已為金泉錢幣博物館收藏。
最早的錢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古錢,其形狀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像楚國,它是從貝幣發展成文字貝,這種文字貝被俗稱為鬼臉錢,蟻鼻錢。中原地區,農業區它從勞動工具農具鏟演變出來這個布幣,沿海跟北部地區,漁獵地區又根據它的漁獵工具--刀削,演變出來刀幣。
這品錢叫武陽三孔布,為什麼叫三孔布呢,因為它上面有三個小孔。你看到沒有,這上面有三個小孔,這個地名呢是叫武陽,背後叫一兩,三孔布它有兩種等級,一個是十二銖的,一個是一兩的。
春秋戰國時期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統一了錢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幣制改革。這種銅幣它避免了以往錢文復雜難辨,大小各異,輕重不一,幣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適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兩錢作為我國錢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在形制上從此固定下來,並為歷代沿襲,直至清末。
開元通寶錢幣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錢幣自秦始皇統一貨幣後的第二次錢幣革命,它持續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並六國
漢代商業活動繁榮,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銖錢,該錢輕重適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沿用。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從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這個公元六百二十一年,開始鑄開元通寶錢,就是廢掉了銖兩制。那麼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是很大的,它一是廢了銖兩制貨幣體系,開始出現寶文錢,寶文錢的出現是有一種信用貨幣的概念。
漢代——隋代
到了宋代,銅,鐵錢並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號錢。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錢背上有「柒」字紀年,至淳熙九年後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徵,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國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幣,銅錢鑄造較少。
宋 -- 元 -- 明
明中葉以後,白銀成了主要貨幣,銅錢僅用於小額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發行的重點。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
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幣經歷了風風雨雨四千年歷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其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錢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幣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錢幣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以中國錢幣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幣,布幣發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再到「一卡走天下」的電子貨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㈥ 如何理解貨幣制度的演變歷史
貨幣制度是國家對貨幣的有關要素、貨幣流通的組織與管理等加以規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貨幣制度能夠保證貨幣和貨幣流通的穩定,保障貨幣正常發揮各項職能。依據貨幣制度作用的范圍不同,貨幣制度包括國家貨幣制度、國際貨幣制度和區域性貨幣制度;根據貨幣的不同特性,貨幣制度分為金屬貨幣制度和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 貨幣制度(monetary system),國家法律規定的貨幣流通的規則、結構和組織機構體系的總稱。 貨幣制度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步產生和發展的,到近代形成比較規范的制度。
貨幣是價值形式發展的結果 貨幣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發形成的,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價值形式發展的產物。 貨幣制度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貨幣制度也指國際貨幣體系,即國際間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各國為了解決在國際貿易、國際結算中國際支付手段、國際儲備資產等國際貨幣問題的需要,對於涉及國際貨幣流通各個方面,包括貨幣的兌換與匯率制定、國際收支調節、國際結算制度、國際儲備體系、國際貨幣關系、國際金融市場等,在國際范圍內自發地或經過協商談判調節確定的一整套系統的原則、規制、辦法、機構,形成國際貨幣體系。最初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於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適應當時國際經濟關系的需要和各國國內貨幣制度的現實情況自發形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時,逐漸瓦解,分裂為若干貨幣集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國家中形成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到70年代後由於美元地位的削弱而逐漸瓦解。改革國際貨幣制度,建立起一套新的合理的國際貨幣制度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問題。
㈦ 【金融】詳述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
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
一、銀本位制
規定一以白銀為貨幣金屬,享有無限法償能力;規定白銀鑄幣的重量、成色、形狀及貨幣單位;銀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銀幣。
國際間白銀和銀幣可以自由輸出入。流通中的紙幣可以與銀幣自由兌換。
二、金銀復本位制
金鑄幣和銀鑄幣同時作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17世紀中期始於英國,隨後流行於歐洲。根據金幣和銀幣在流通中的作用,可以分為平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和雙本位制。
金銀兩本位制的內容是:金銀兩種金屬均為幣材,以金銀鑄幣為本位貨幣。金銀貨幣具無限法償能力。金銀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金銀和金銀鑄幣在國際間能自由輸出入。紙幣和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金銀幣。
三、金本位制
典型的金本位制的產生從貨幣制度演變的角度而言,是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發生作用,同時也與 19 世紀以後黃金產量的增加使幣材增加有關。
金本位制的最典型的特點是:規定金鑄幣為本位貨幣,黃金可以自由鑄造和自由熔化。流通中的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為金幣,黃金在國際間可以自由輸出入。由於黃金的價值相對比較穩定,促進了各國商品經濟合國際貿易的發展。黃金由於產量有限儲備有限,不能夠完全滿足不斷擴大的商品流通對流通手段的要求。
不兌換的信用貨幣制度以紙幣為本位幣,且紙幣不能兌換黃金。它突破了因幣材不足造成的對生產力發展的限制,並節約了貴金屬。
(7)秦漢時期貨幣制度變遷擴展閱讀:
貨幣制度又稱幣制,是一國政府以法律形式確定的貨幣流通結構和組織形式。典型的貨幣制度包括貨幣材料與貨幣單位;通貨的鑄造、發行與流通;貨幣發行的准備制度等內容。
貨幣制度也指國際貨幣體系,即國際間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各國為了解決在國際貿易、國際結算中國際支付手段、國際儲備資產等國際貨幣問題的需要,對於涉及國際貨幣流通各個方面,包括貨幣的兌換與匯率制定、國際收支調節、國際結算制度、國際儲備體系、國際貨幣關系、國際金融市場等,在國際范圍內自發地或經過協商談判調節確定的一整套系統的原則、規制、辦法、機構,形成國際貨幣體系。
最初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於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適應當時國際經濟關系的需要和各國國內貨幣制度的現實情況自發形成。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時,逐漸瓦解,分裂為若干貨幣集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國家中形成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到70年代後由於美元地位的削弱而逐漸瓦解。改革國際貨幣制度,建立起一套新的合理的國際貨幣制度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問題。
㈧ 先秦時期和秦漢時期貨幣體系的不同點,並說明造成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
貨幣文化包括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具體表現在貨幣的材料、形狀、文字、價值等方面,從而反映貨幣的全貌與本質。貨幣文化是貨幣分類的全面標准。按此標准考察,先秦時期各國貨幣存在黃河流域的和長江流域的兩種體系。楚國的貨幣是長江流域貨幣文化的代表。
在有關先秦的論著中,往往將貨幣分為刀、布(鎛)、圜、貝四系。如果僅僅按銅(青銅。下同)幣的形狀而言,這種分類是有依據的。但銅幣只是貨幣體系中的一種,形狀又只是銅幣的特徵之一。這就決定了此種分類的標准不全面,結果不合理。貨幣分類的全面標准應是貨幣文化,因為它包括貨幣的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反映貨幣的全貌與本質。如果按貨幣文化區分,將視線從銅幣擴大到貨幣的整體,從外形深入到本質的層次,就會發現這個時期有兩個貨幣體系:黃河流域(北方)的和長江流域(南方)的。楚國的貨幣是長江流域貨幣文化的代表(註:在長江流域活動的有吳、越、楚等國,至今未見可以肯定是楚之外的吳、越等國的貨幣。)。本文從幣材、幣形、幣文、幣值四個方面簡析楚國與同時代黃河流域諸國貨幣文化的異同及其相互影響。
一、幣材:貴金屬型與賤金屬型
幣材是貨幣文化的物質載體,屬於貨幣文化的物質層面。就幣材而言,楚國與黃河流域諸國相同之處,在於都用布帛與金屬。楚國的特點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用銀鑄幣,「金三品」齊全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楚有「三錢之府」。「三錢」,即金、銀、銅三種金屬貨幣。出土文物證明楚國確有金幣、銀幣和銅幣。據先秦、秦漢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黃河流域各國用金為幣,鑄有銅幣。不同的在於,楚國用銀為幣已可肯定;黃河流域諸國是否用銀,有待新的出土文物證實(註:見拙撰《楚國的貨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210頁。)。迄今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用銀為幣材,可能唯楚一國。這使楚國金幣、銀幣和銅幣齊全,即「金三品」俱全(註:《書·禹貢》:荊、揚二州「劂貢惟金三品」。《史記·平準書》:「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以往對金三品有兩種解釋。一是釋「金」為「五金」之金,泛指金屬,「黃」金為黃金,「白」金為銀,「赤」金為銅。一是釋「金」為銅,「黃」金為黃銅,「白」金為白銅,「赤」金為紅銅。從出土物看,楚國的金屬貨幣種類有金幣、銀幣、銅幣。據此,第一種解釋可能符合歷史實際。)。 在幣材的嚴格意義上,「金三品」這種說法並不完全。因為若就這些金屬貨幣的材料元素來分析,銅幣的材料為銅、鉛、錫。加上製造金幣的黃金,製造銀幣的白銀,則是銅、錫、鉛、金、銀五種金屬。說楚國金屬貨幣的幣材是「金五品」俱全,則更為准確。 (二)黃金在幣材中占重要地位
從文獻上看,秦、周、韓、魏、趙、燕、齊、宋、越、吳、楚諸國都有使用黃金為幣的記載。下述事實說明,相對而言,黃金在幣材中的地位,以楚國最為突出。
1.從出土的貨幣實物看,黃河流域各國的均為銅幣,可以確認是這些國家的金幣至今竟無一見(註:除楚國外,其他各國是否鑄造過金幣,至今尚難肯定。浙江紹興戰國初期墓葬中出土過金餅,其國屬未見論證。對河南扶溝等幾處出土的無印文的金幣和銀幣,部分學者認為是韓國或鄭國鑄造的。另一部分學者卻斷定為楚幣。從幣文、出土地點等多個方面確鑿證明鑄有金幣和銀幣的,唯有楚國。參見拙撰《楚國的貨幣》第135、201頁。);楚國則不然。已發現楚國金幣的地方,遍及當時楚境。在黃河流域的秦、齊等國境內出土的、可以確定鑄造國別的金幣,也是楚國的。 2.從金幣的職能看,黃河流域各國的黃金,當作為貨幣使用時,或用於朝貢、禮聘、賞賜、饋贈,作為支付手段;或用於作價值尺度;或用於作儲藏手段;用作商品交換中流通手段的僅見於《管子·輕重篇》,而此篇的著作年代,或謂春秋戰國之際,或謂戰國,或謂秦末漢初,或謂西漢前期,也有認為是西漢後期的,尚無定論。楚國的情況大不相同。黃金具有貨幣的全部職能,且大量用於商品交易。包山楚簡文書類194簡中,涉及用金的29簡,占總簡數的15%;僅用於翟穜(糴種)的有11簡,占總簡數的5.7%,佔用金簡數的37.9%。 (三)錫的作用突出
在楚國的幣材中,錫的作用突出。這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錫作為獨立的幣材。出土的楚國文物中有錫餅、鉛餅。其性質,或謂冥幣,或稱金屬塊。從《史記·平準書》記載秦統一幣制時宣布「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來看,先秦時期錫是幣材之一。這些錫餅很可能是貨幣。
2.錫在銅幣中占的比重大。錫在銅幣中占的比重,以楚國龜貝(即蟻鼻錢。下同)為最高(其次是齊國的刀幣)。銅幣的含錫量如達6%以上,鑄造時體積收縮小,易形成(α+δ)共析體,可提高錢幣的強度,且適於澆鑄,使錢幣輪廓字跡清晰,品相優美,經久耐用(註:楚國龜貝含錫量高,含銅量也高(達70%左右),這使它的金相組織均勻,機械質地較好。龜貝錢的體形特徵是輕小,它所以能採取如此之輕的實體,如此之小的形式,能取象於貨貝(cypraea monete),主要是由於幣材中銅、錫比重大。在先秦銅幣中,楚國高錫龜貝的質量居第一位。)。
楚國的幣材在種類上多一種白銀,在結構上金和錫的地位突出。這兩個方面使楚國的幣材具有兩個特點:第一,種類多一點,因而更加豐富,色彩更加斑斕,更加耀眼。第二,價值含量高一些。金與銀是貴金屬,價值含量高固不待言。在賤金屬幣材錫、銅、銅中,銅的價值高於鉛,錫的價值又高於銅。因此,楚國幣材價值結構高於黃河流域各國。
楚國幣材的這些特點,是由它的自然資源、金屬采煉業技術水平與地理環境、貿易狀況決定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楚地有金、銀、銅、錫、鉛礦藏,且采煉技術甚高,故以出產這些金屬著稱。《書·禹貢》:荊、揚二州「劂貢惟金三品」;「九江納錫、大龜」。李斯上秦王書敘述秦國所用國外之材中有「江南金錫」(註:《史記》卷87《李斯傳》。)。幣材反映一國的自然蘊藏和社會生產力水平。
二、幣形:取象自然物與取象生產物
每一種貨幣必有其特定的形式。幣形是貨幣文化的外在表現。它涉及貨幣文化內含的三個層面,形象地體現出一國貨幣文化的特徵。 楚國金屬貨幣形式的特點是: (一)形狀多
1.鑄造多種金屬貨幣。黃河流域各國使用黃金為幣,但至今未見它們鑄造的金幣。由此推測,它們很可能是使用生金塊或楚國鑄的金幣(秦、齊境內出土楚國金幣,以及上引李斯說秦國使用「江南金錫」,說明了這種可能性)。黃河流域各國只鑄造銅幣,楚國既鑄造銅幣,也鑄造金幣和銀幣。
2.每一種金屬貨幣鑄造形式多樣。楚國的金幣、銀幣、銅幣都有幾種形狀。金幣的形狀有版形與餅形兩大類。銀幣有鏟形、餅形、版形三大類。銅幣有貝形、鎛形、長方形、方形、圓形五大類。這些大類中又有若乾式樣。
從現有的實物看,貨幣的種類與形狀之多,以楚為最。
貨幣種類和形狀的多樣性,是商品交換關系發育程度低情況下的產物,它帶來使用上的某些不便。隨著商品交換與貨幣交往的增多,必然會產生普遍使用的、佔主要地位的貨幣。戰國時期,在楚國的金幣、銀幣與銅幣中,使用最多的是金幣和銅幣。在金幣中,大多數是龜版形。在銅幣中,貝形的占絕大多數。版形金幣與貝形銅幣是楚國金屬貨幣中的兩種主要貨幣,它們是楚國貨幣形狀的代表。 (二)取象於外來交換品中的自然物
楚國主要金幣的形式取象於龜,主要銅幣的形式取象於貝。這不僅有出土的實物及它們演變的軌跡為據,還可以從其名稱上得到佐證。
楚之銅幣,最初形態與貨貝殼一樣,空心,有齒。後演變為實心,無齒。腹部似貝腹,背部似貝背,亦似龜背。「龜貝」之名可能由此而來。從秦在統一六國後關於建立統一貨幣制度的命令中,可以知道戰國末年各國銅貨幣的通稱是:「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註:《史記》卷30《平準書》。)。其中,「錢」指流行秦、周、韓、趙、魏、燕、齊等地的圜形銅幣。「刀」指流行於齊、燕、趙、中山等地的刀形銅幣。「布」指流行於周、鄭、衛、韓、趙、魏、燕、楚等地的鎛(錢、鏟)形銅幣。「龜貝」指流行於楚國的銅幣。古代文獻與出土文物都證明,戰國末年中國境內的銅幣就是這四種。
楚之金幣,初期的並始終佔多數的是龜版(龜的腹甲)形的。龜版簡稱版(註:韓愈:《月蝕詩效川子作》:「烏龜怯奸怕寒,縮頸以殼自遮,終令誇娥抉女出,卜師燒錐灼,滿板如星羅。」此處之板即龜腹甲。),版亦作板。故其名稱為黃金,簡稱金;又稱金版,簡稱版(板)。
㈨ 誰知道中國古代貨幣的演進歷程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 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貨幣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可兌現的信用憑證,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
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1481年紙幣崩潰,1581年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㈩ 指出先秦時期和秦漢時期貨幣體系的不同點,並說明造成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
先秦時期貨幣五花八門,個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貨幣,其中銅錢,刀幣,珠寶首飾等是先秦時期貨幣的代表,且購買力也不一樣。
原因:由於先秦時期諸侯割據,權利分散
而秦漢時期實現的大一統,不管是從經濟發展角度還是政治上的一統都需要實現貨幣的統一,有了統一的貨幣,就能在經濟上到達統一,有利於鞏固政權,所以在秦漢時期貨幣有國家統一製造、且規定了貨幣的購買力。
原因:為了防止經濟動盪,有利於政權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