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貨交易 » 國民黨統治後期貨幣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國民黨統治後期貨幣

發布時間: 2021-06-12 11:00:49

1. 國民黨統治後期通貨膨脹的原因,能詳細點嗎

抗戰八年 經濟垮了 。抗戰後期 通貨膨脹嚴重 有些人 趁機 宣傳 把矛頭都指向政府
抗戰期間 偽政權 和日本把 自己發行的偽鈔強行的從中國人手中的 法幣換走。

2. 簡述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貨幣政策

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三個: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以及再貼現率。(1)存款准備金率。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准備金相對於存款的比例,這一比例是法定又稱為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改變存款准備金率來控制商業銀行向市場投放的貨幣量,也能通過貨幣乘數來降低基礎貨幣的派生能力,存而達到控制貨幣供給量的目的。當存款准備金率上升時,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反之則相反。(以前及目前我國最有效的貨幣政策手段)(2)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是買賣政府債券的行為。中央銀行通過買賣債券來控制市場的貨幣供應量,也可以通過影響利率來影響貨幣流通量。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向商業銀行出售國債,可以回籠商業銀行資金降低市場的貨幣供給量,出售國債的行為會引起國債價格下降,也就是國債利率提高,從而影響商業銀行的利率也提高,從而增加貨幣持有成本及融資成本從而緊縮市場的貨幣需求及供給。反之則相反。(西方國家及未來我國最有效的貨幣政策手段)(3)再貼現率。是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利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來控制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的融資難度。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將提高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融資的成本從而減少基礎貨幣的供給,達到緊縮市場貨幣供給的目的。

3. 簡述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貨幣政策

看老蔣心情和需要。。。
民國錢幣剛發行的時候1:1換美金。
貪污和亂印貨幣,導致通貨膨脹錢幣貶值。
孔祥熙是用黃金來對抗通貨膨脹導致的錢幣貶值,這個做法是完全對的。
老蔣認為孔祥熙是亂撒錢,停止了孔祥熙的舉動。
老蔣強行拿民國的紙幣,兌換老百姓手上的美金和貴重金屬。
孔祥熙的經濟政策是對的,老蔣就是明搶。

4. 怎麼理解國民黨統治後期中國物價瘋漲的現象

1935年國民黨反動政府實行了「法幣改革」,規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偽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1936年又增加了偽中國農民銀行。1942年7月1日起,法幣的發行權統一於偽中央銀行);並宣布所有白銀和銀元的持有人,應立即將其繳存政府,照面額換領法幣。

從法幣改革到抗日戰爭前夕,法幣的發行額增加到三倍以上。截至1936年6月為止,搜刮人民的白銀就達二億二千五百萬元。

抗日戰爭期間,法幣的發行額迅速增長。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時,法幣的發行額為1937年7月抗日戰爭發生時的三百四十餘倍,同一時期的物價至少上漲了二千倍左右。 抗日結束後,國民黨反動派又發動了反人民的國內戰爭,這就不能不更加大量地增發紙幣。從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幣崩潰為止,法幣發行量上升到四十七萬倍,同一時期上海的物價上漲了四百九十二萬七千倍。大量發行的結果,法幣急劇地貶值,1948年8月法幣的購買力只有戰前幣值的五百分之一。

1937年——1949年100元法幣的購買力變化如下:

1937年 可買黃牛二頭;

1938年 可買黃牛一頭;

1939年 可買豬一口;

1941年 可買麵粉一袋;

1943年 可買雞一隻;

1945年 可買雞蛋二個;

1946年 可買固體肥皂六分之一塊;

1947年 可買煤球一個;

1948年 可買大米兩粒

1949年 可買一粒大米的24.5‰,

其貶值速度簡直超乎人們的想像。

5. 國民黨大陸統治後期的通貨膨脹是怎麼會產生的

貨幣發行過剩,物資緊張。

6. 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貨幣政策

錯誤的金融政策,以及腦殘的經濟手段!比如以大量的美元、黃金來穩定物價,而不是關注於物資生產和調度。鼓勵投機,搞殘實業,用大量進口物資而不是自主生產緩解物資不足,致使黃金美元飛速蒸發!

7. 國民黨統治時期通貨膨脹是怎麼演變的

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的通貨膨脹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制度。1939年以前,通貨膨脹速度較為緩慢。物價上升指數還未超過法幣增發指數。如以1937年6月為1,到1939年12月,法幣發行指數為3.04,而物價指數重慶為1.77。

1940年起進入惡性通貨膨脹階段,物價上升指數超過通貨增發指數。到抗日戰爭結束的1945年 8月,法幣發行指數為394.84,同期重慶物價指數為1795.00。

1947年起法幣進入崩潰階段。該年7月,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反共、反人民內戰,軍費支出浩繁,黃金外匯大量消耗,法幣發行如脫韁野馬。到1948年8月19日,法幣發行額累計為663694.6億元,發行指數為470705.39,而同期上海物價指數為5714270.30。法幣崩潰,改發金圓券。每300萬元法幣兌換金圓券1元。

新發行的金圓券很快就告崩潰,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短短10個月中,金圓券發行額為679459億元,發行指數為307124.3,同期上海物價指數達6441361.5。如果把法幣和金圓券合計,則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貨幣發行指數為144565531914.9(即1400多億倍),同期上海物價指數為36807692307691.3(即36萬多億倍)。

8. 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貨幣很不值錢嗎

後期是,至1949年5月,一石大米的價格要4億多金圓券。各式買賣經常要以大捆鈔票進行。由於貶值太快,早上的物價到了晚上就已大幅改變。市民及商人為避免損失都不想持有鈔票(金圓券),交易後或發薪後所取得的金圓券,皆盡快將其換成外幣或實物,或乾脆拒收金圓券。
①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制度。1939年以前,通貨膨脹速度較為緩慢。物價上升指數還未超過法幣增發指數。如以1937年6月為1,到1939年12月,法幣發行指數為3.04,而物價指數重慶為1.77。
②1940年起進入惡性通貨膨脹階段,物價上升指數超過通貨增發指數。到抗日戰爭結束的1945年 8月,法幣發行指數為394.84,同期重慶物價指數為1795.00。
③1947年起法幣進入崩潰階段。該年7月,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反共、反人民內戰,軍費支出浩繁,黃金外匯大量消耗,法幣發行如脫韁野馬。到1948年8月19日,法幣發行額累計為663694.6億元,發行指數為470705.39,而同期上海物價指數為5714270.30。法幣崩潰,改發金圓券。每300萬元法幣兌換金圓券1元(見彩圖)。
④新發行的金圓券很快就告崩潰,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短短10個月中,金圓券發行額為679459億元,發行指數為307124.3,同期上海物價指數達6441361.5。如果把法幣和金圓券合計,則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貨幣發行指數為144565531914.9(即1400多億倍),同期上海物價指數為36807692307691.3(即36萬多億倍)。

9. 為什麼國民政府統治後期通貨膨脹

當時,國民政府熱衷內戰,軍費開支數額龐大,財政赤字連年不斷。抗日戰爭爆發後,財政赤字更加嚴重。 1937 年的赤字占財政支出的 73.27% , 1938 年上升到 74.36% , 1939 年達 76.11% , 1941 年財政赤字創紀錄地上漲到 87.19%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政府的軍費支出更是達到天文數字。連年的財政赤字不得不依靠發行紙幣(法幣)來彌補,結果造成外匯儲備和黃金儲備枯竭,物價飛漲,一日數變,惡性通貨膨脹愈演愈烈。1948 年為制止通貨膨脹,擺脫經濟鋮機,國民政府推行了「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的貶值比法幣更快,物價、美元匯率如火箭般地飛升,外匯黑市面上猖獗,1948 年常旦敗稈汁飛伴時寶江末還是隔月翻番,1949 年1 — 2 月已按周翻番,3 — 4 月更是一天翻幾番。當時有人根據物價統計對法幣和金圓券的貶值作了一個形象化的分析:法幣 100 元的購買力,1937 年值黃牛二頭,1938 年值黃牛一頭,1939 年值豬一頭,1941 年值麵粉一袋,1943 年值煤球一個,1948 年值大米0.002416 兩,1949 年5 月值大米0.000 000 000185 兩,即一粒米的千萬分之二點四五。法幣至此全面崩潰,如此嚴重的通貨膨脹乃世界之罕見。
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的通貨膨脹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①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制度。1939年以前,通貨膨脹速度較為緩慢。物價上升指數還未超過法幣增發指數。如以1937年6月為1,到1939年12月,法幣發行指數為3.04,而物價指數重慶為1.77。②1940年起進入惡性通貨膨脹階段,物價上升指數超過通貨增發指數。到抗日戰爭結束的1945年 8月,法幣發行指數為394.84,同期重慶物價指數為1795.00。③1947年起法幣進入崩潰階段。該年7月,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反共、反人民內戰,軍費支出浩繁,黃金外匯大量消耗,法幣發行如脫韁野馬。到1948年8月19日,法幣發行額累計為663694.6億元,發行指數為470705.39,而同期上海物價指數為5714270.30。法幣崩潰,改發金圓券。每300萬元法幣兌換金圓券1元(見彩圖1948年國民黨政府法幣崩潰,天津市民在兌換「金圓券」)。④新發行的金圓券很快就告崩潰,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短短10個月中,金圓券發行額為679459億元,發行指數為307124.3,同期上海物價指數達6441361.5。如果把法幣和金圓券合計,則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貨幣發行指數為144565531914.9(即1400多億倍),同期上海物價指數為36807692307691.3(即36萬多億倍)。在1948年 8月一張提貨單上共貼有 100元面額印花稅票61000餘張

1948年金圓券發行,上海市民爭相擠兌黃金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國民黨政府遷廣州,同年6月,金圓券發行額增達130萬余億元,7月份又分別在廣州、重慶小塊地方發行了銀圓券(見彩圖中央銀行金圓券壹佰萬圓(1949,148×60mm)、中央銀行銀圓券壹圓(1949,147×59mm))。

後果國民黨統治區延續12年的通貨膨脹,對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進行了殘酷的掠奪。在通貨膨脹下,物價不斷上漲,而工資的提高卻極其緩慢,按貨幣計算的名義工資雖有所增加,而實際工資則大幅度下降,工人、職員、知識分子的生活日益貧困。農民的苦難也十分深重,不僅是工業品與農產品交換價格剪刀差擴大,農民出售產品換回來的工業品日趨減少,而且在通貨膨脹下,國民黨政府實行田賦征實和糧食等征購、征借,對農民進行直接掠奪。民族資產階級在通貨膨脹初期,因工人實際工資下降,獲取了較多的利潤。但在劇烈的通貨膨脹下,國民黨政府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加以利息率奇高,民族工業正常的再生產受到破壞。後期,又受到美國商品大量傾銷的打擊和官僚常旦敗稈汁飛伴時寶江資本的排擠,民族工業處於奄奄一息的境地。在劇烈的通貨膨脹中,官僚壟斷資產階級則獲取了□利,民族資產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的矛盾日趨尖銳。

國民黨政府濫發紙幣,陷中國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激起了人民群眾的憤慨與反抗。從1946年12月起,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發展,國民黨統治區廣大學生、工人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愛國運動進入新的高潮,逐步形成反對國民黨政府統治的第二條戰線。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終於宣告了國民黨政府統治及其通貨膨脹政策的最後結束。

10. 國民黨統治末期,是什麼原因導致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漲的

在戰爭剛剛結束的情況下,工商業普遍凋敝,經營狀況不景氣,稅收顯然不可能盡快得到大量增加。國民黨統治末期,為搜括民脂民膏,大量印製紙幣,後又實行金圓券和銀圓券,導致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漲。因此人們對過多地發行貨幣心有餘悸。人民政權顯然不能效仿國民黨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