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貨交易 » 期貨市場起源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期貨市場起源

發布時間: 2021-06-09 20:45:44

期貨的由來

在傳統的交易中,我們會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叫做現貨交易。期貨則是現在簽訂交易合約,但是在將來進行交易。
舉個例子,二郎是個在戰國時代賣飯團的店家,但是近來戰爭的氣氛越來越濃,二郎擔心戰爭發生時會造成米價飆漲,最後會導致他不夠錢買米來做飯團。 所以二郎決定在下一季的白米收成前,先用現在價格,和米商把未來的這批米買下來!因此二郎付了訂金給米商,並簽訂了一張『買下未來白米』的契約,而這就是期貨的前身。
期貨和現貨最大的區別在於• 保證金• 保證金即日結算• 到期後通常不用實物交割只要記住這三點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期貨了。
保證金:二郎想預定三個月後的米,於是他和米商商定,將三個月後用1000/噸的價格買下一噸米,並且簽訂了一張合約,三郎和米商都沒有交訂金(保證金)。三個月過去了,米價跌到了950/噸。二郎一想,自己要是不履行合約,而在別人那裡買米,可以便宜個50,於是,他決定違約,在別人那裡買米。結果是二郎賺了50,而米商虧了50。因為三郎在簽訂合約的時候沒有交保證金,所以米商只能自己承擔損失。
為了確保違約的事情不發生,二郎和米商決定在簽訂合約的時候各拿出總金額一定比例的金錢作為保證金,交給村長大人作公證,無論哪一方違約,保證金都歸另一方所有。於是,二郎和米商愉快地簽了合約,並各拿出了總金額10%也就是100的保證金,這下總該沒有問題了吧?
三個月過去了,米價跌到了500/噸。二郎琢磨著,自己違約的話,會損失100保證金,但是可以便宜500買到米,總的來說還是賺了400,於是二郎又選擇了違約。因為二郎在簽訂合約時所交的保證金(100)不足以彌補米商的虧損(500),所以米商得自己承擔損失。也就是說,單單靠保證金制度不能杜絕違約的現象出現。
為了更好的讓雙方履行合約,村長想出了第二個辦法,也就是保證金即日結算制度。現在從頭來過,二郎和米商簽了合約,二郎和米商各交了100的保證金。誰想到第一天一過去,米價就跌到了900/噸。村長一想,現在二郎的損失已經和保證金一樣了,要是明天米價再跌,二郎肯定要違約。於是村長從二郎的保證金那扣了100,把這100交給了米商,並且,將合約的內容更新為,三個月之後二郎付給米商900購買1噸的米。
二郎算了算,發現村長的做法並沒有影響到他的利益:米商也算了一下,發現村長的做法也沒有影響到自己的利益:但是,二郎卻發現,自己的保證金已經為0,為了繼續履行合約,就得在明天之前補上合約金額10%的保證金,也就是900 x 10%=90。當二郎交了保證金之後,如果明天米價繼續跌,村長又會重復上面的做法,確保雙方無法通過違約來規避損失。
在兩個月之後,二郎的飯團店由於經營不善而倒閉了,這個時候一噸米的價格仍為1050/噸。二郎心想:自己已經不再需要這一噸米了,沒有履行合約的理由,但是如果選擇違約,則會損失保證金100,這可如何是好?正好,二郎的鄰居吉永開了一家飯店。吉永想預定一個月後的米,村長便撮合吉永和二郎簽訂了一份合約,規定一個月後吉永向二郎支付1050買下1噸米。 二郎通過簽訂一張賣出米的期貨合約,抵消了買入米的期貨合約,不用進行實物交割,還凈賺了50。 二郎發現自己只需要用10%的金額,就可以做上一筆買賣,這種杠桿操作令收益波動變得很大。二郎開始學著在低價買入米的期貨,在高價賣出米的期貨,變成了一個投機者,從此走上了人生巔峰。總結: 二郎買了米的期貨→建倉 二郎持有米的期貨直到合約到期→持倉合約到期的時候,二郎交錢換米→交割在合約到期前,二郎把這張合約(米)賣給其他人→平倉

㈡ 期貨交易起源於哪

歐洲

㈢ 期貨市場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期貨交易最早產生於美國,1848年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成立,標志著期貨交易的開始。

期貨交易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在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發展的基礎上,基於廣大商品生產者、貿易商和加工商的廣泛商業實踐而產生的。

1891年,明尼亞波里穀物交易所第一個成立了結算所,隨後,芝加哥交易所也成立了結算所。直到現代結算所的成立,真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才算產生,期貨市場才算完整地建立起來。

因此,現代期貨交易的產生與發展,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的內在要求。

(3)期貨市場起源擴展閱讀:

期貨市場風險的特徵:

1、風險存在的客觀性

期貨市場風險的存在具有客觀性。這種客觀性一方面體現了市場風險的共性,即在任何市場中,都存在由於不確定性因素而導致損失的可能。

2、風險因素的放大性

股指期貨市場的風險與股票現貨市場的風險相比,具有放大性的特徵。

3、風險的可控性

盡管期貨市場風險較大,但卻是可以控制的。

㈣ 股票市場和期貨分別最初起源於哪裡

期貨市場最早萌芽於歐洲。
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原始積累階段,西歐就已有了證券的發行與交易。

㈤ 什麼期貨,期貨起源於什麼時候

期貨(Futures)與現貨完全不同,現貨是實實在在可以交易的貨(商品),期貨主要不是貨,而是以某種大眾產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為標的標准化可交易合約。因此,這個標的物可以是某種商品(例如黃金、原油、農產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
交收期貨的日子可以是一星期之後,一個月之後,三個月之後,甚至一年之後。
買賣期貨的合同或協議叫做期貨合約。
買賣期貨的場所叫做期貨市場。
投資者可以對期貨進行投資或投機。大部分人認為對期貨的不恰當投機行為,例如無貨沽空,可以導致金融市場的動盪,這是不正確的看法,可以同時做空做多,才是健康正常的交易市場。

期貨市場最早萌芽於歐洲。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就出現過中央交易場所、大宗易貨交易,以及帶有期貨貿易性質的交易活動。最初的期貨交易是從現貨遠期交易發展而來。第一家現代意義的期貨交易所1848年成立於美國芝加哥,該所在1865年確立了標准合約的模式。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現代期貨交易所應運而生。我國有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四家期貨交易所,其上市期貨品種的價格變化對國內外相關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㈥ 從期貨交易的起源來看,期貨市場最早萌芽於()。

A 歐洲
期貨交易是從貿易發展而來的一種市場經濟高級形式,其萌芽源於12世紀的歐洲,對有組織的期貨交易來說,第一次有記載的事例出現於17世紀初的日本,而第一家現代意義的期貨交易所是1848年成立於美國芝加哥,該所在1865年確立了標准合約的模式。

㈦ 期權與期貨分別是什麼如何起源和發展的

期貨起源於芝加哥的期貨市場 開始是各種實際貨物進行遠期交易的方式 後來被標准化了

期權起源於芝加哥的股票期權市場 開始只有看漲期權 後來慢慢發展了

現在的衍生品的標的物可以使任何東西 甚至是某個地區是否地震。。。

㈧ 什麼期貨,期貨起源於什麼時候

規范的期貨市場在19世紀中期產生於美國芝加哥,1948年糧食商人在芝加哥組件的。期貨說白了就是遠期商品交易的一張合同,這張合同在期貨市場上進行交易。

㈨ 期貨市場的產生

一、期貨交易的起源 期貨市場最早萌芽於歐洲。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就出現過中央交易場所、大宗易貨交易,以及帶有期貨貿易性質的交易活動。當時的羅馬議會大廈廣場、雅典的大交易市場就曾是這樣的中心交易場所。到12世紀,這種交易方式在英、法等國的發展規模很大,專業化程度也很高。 1251年,英國大憲章正式允許外國商人到英國參加季節性交易會。後來,在貿易中出現了對在途貨物提前簽署文件,列明商品品種、數量、價格,預交保證金購買,進而買賣文件合同的現象。1571年,英國創建了實際上第一家集中的商品市場——倫敦皇家交易所,在其原址上後來成立了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其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建立了第一家穀物交易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開設了咖啡交易所。1666年,倫敦皇家交易所毀於倫敦大火,但交易仍在當時倫敦城的幾家咖啡館中繼續進行。17世紀前後,荷蘭在期貨交易的基礎上發明了期權交易方式,在阿姆斯特丹交易中心形成了交易鬱金香的期權市場。1726年,另一家商品交易所在法國巴黎誕生。
(一) 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產生 (二) 1874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產生 (三) 1876年倫敦金屬交易所產生 (四) 1885年法國期貨市場產生二、期貨交易與現貨交易、遠期交易的關系 期貨交易作為一種特殊的交易方式,它的形成經歷了從現貨交易到遠期交易,最後到期貨交易的復雜演變過程,它是人們在貿易過程中不斷追求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與風險的結果。在現代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中,期貨市場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與現貨市場、遠期市場共同構成既各有分工而又密切聯系的多層次的有機體。
(一) 期貨交易與現貨交易
買賣的直接對象不同。現貨交易買賣的直接對象是商品本身,有樣品、有實物、看貨定價。期貨交易買賣的直接對象是期貨合約,是買進或賣出多少手或多少張期貨合約。 交易的目的不同。現貨交易是一手錢、一手貨的交易,馬上或一定時期內獲得或出讓商品的所有權,是滿足買賣雙方需求的直接手段。期貨交易的目的一般不是到期獲得實物,套期保值者的目的是通過期貨交易轉移現貨市場的價格風險,投資者的目的是為了從期貨市場的價格波動中獲得風險利潤。 交易方式不同。 現貨交易一般是一對一談判簽訂合同,具體內容由雙方商定,簽訂合同之後不能兌現,就要訴諸於法律。期貨交易是以公開、公平競爭的方式進行交易。一對一談判交易(或稱私下對沖)被視為違法。 交易場所不同。現貨交易一般不受交易時間、地點、對象的限制,交易靈活方便,隨機性強,可以在任何場所與對手交易。期貨交易必須在交易所內依照法規進行公開、集中交易,不能進行場外交易。 商品范圍不同。 現貨交易的品種是一切進入流通的商品,而期貨交易品種是有限的。主要是農產品、石油、金屬商品以及一些初級原材料和金融產品。 結算方式不同。現貨交易是貨到款清,無論時間多長,都是一次或數次結清。期貨交易實行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必須每日結算盈虧,結算價格是按照成交價加權平均來計算的。(二)期貨交易與遠期交易
交易對象不同。期貨交易的對象是標准化合約,遠期交易的對象主要是實物商品。 功能作用不同。期貨交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發現價格,遠期交易中的合同缺乏流動性,所以不具備發現價格的功能。 履約方式不同。期貨交易有實物交割和對沖平倉兩種履約方式,遠期交易最終的履約方式是實物交收。 信用風險不同。期貨交易實行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信用風險很小,遠期交易從交易達成到最終實物交割有很長一段時間,此間市場會發生各種變化,任何不利於履約的行為都可能出現,信用風險很大。 保證金制度不同。期貨交易有特定的保證金制度,遠期交易是否收取或收多少保證金由交易雙方私下商定。三、期貨交易的基本特徵 期貨交易的基本特徵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合約標准化
期貨交易是通過買賣期貨合約進行的,而期貨合約是標准化的。期貨合約標准化指的是除價格外,期貨合約的所有條款都是預先由期貨交易所規定好的,具有標准化的特點。期貨合約標准化給期貨交易帶來極大便利,交易雙方不需對交易的具體條款進行協商,節約交易時間,減少交易糾紛。 (二)交易集中化
期貨交易必須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期貨交易所實行會員制,只有會員方能進場交易。那些處在場外的廣大客戶若想參與期貨交易,只能委託期貨經紀公司代理交易。所以,期貨市場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市場,並且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期貨交易最終在期貨交易所內集中完成。 (三)雙向交易和對沖機制
雙向交易,也就是期貨交易者既可以買入期貨合約作為期貨交易的開端(稱為買入建倉),也可以賣出期貨合約作為交易的開端(稱為賣出建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買空賣空」。與雙向交易的特點相聯系的還有對沖機制,在期貨交易中大多數交易這並不是通過合約到期時進行實物交割來履行合約,而是通過與建倉時的交易方向相反的交易來解除履約責任。具體說就是買入建倉之後可以通過賣出相同合約的方式解除履約責任,賣出建倉後可以通過買入相同合約的方式解除履約責任。期貨交易的雙向交易和對沖機制的特點,吸引了大量期貨投機者參與交易,因為在期貨市場上,投機者有雙重的獲利機會,期貨價格上升時,可以低買高賣來獲利,價格下降時,可以通過高賣低買來獲利,並且投機者可以通過對沖機制免除進行實物交割的麻煩,投機者的參與大大增加了期貨市場的流動性。 (四)杠桿機制
期貨交易實行保證金制度,也就是說交易者在進行期貨交易時者需繳納少量的保證金,一般為成交合約價值的5%-10%,就能完成數倍乃至數十倍的合約交易,期貨交易的這種特點吸引了大量投機者參與期貨交易。期貨交易具有的以少量資金就可以進行較大價值額的投資的特點,被形象地稱為「杠桿機制」。期貨交易的杠桿機制使期貨交易具有高收益高風險的特點。 (五)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
期貨交易實行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也就是在每個交易日結束後,對交易者當天的盈虧狀況進行結算,在不同交易者之間根據盈虧進行資金劃轉,如果交易者虧損嚴重,保證金賬戶資金不足時,則要求交易者必須在下一日開市前追加保證金,以做到「每日無負債」。期貨市場是一個高風險的市場,為了有效的防範風險,將因期貨價格不利變動給交易者帶來的風險控制在有限的幅度內,從而保證期貨市場的正常運轉。四、期貨市場與證券市場 期貨市場是買賣期貨合約的市場,而期貨合約在本質上是未來商品的代表符號,因而期貨市場與商品市場有著內在的聯系。但就實物商品買賣轉化成合約的買賣這一點而言,期貨合約在外部形態上表現為相關商品的有價證券,這一點與證券市場卻有相似之處。證券市場上流通的股票、債券,可以說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權的標准化合同和債券發行者的債權債務標准化合同。人們買賣的股票、債券和期貨合約,都是一種投資憑證。但是,期貨市場與證券市場有以下幾點重要區別。
(一)基本經濟職能不同
證券市場的基本職能是資源配置和風險定價;期貨市場的基本職能是規避風險和價格發現。 (二)交易目的不同
證券交易的目的是獲取利息、股息等收入和資本利得。期貨交易的目的是規避現貨市場價格風險或獲取投機利潤。 (三)市場結構不同
證券市場分為一級市場(發行市場)和二級市場(流通市場);期貨市場並不區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 (四)保證金規定不同
政權一般採用現貨交易方式,須交納全額資金;期貨交易只需繳納期貨合約價值一定比例的保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