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貨交易 » 李小龍哲學與期貨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李小龍哲學與期貨

發布時間: 2021-06-09 08:33:23

① 誰知道李小龍學的哲學主要是什麼內容的

李小龍的哲學思想主要是老子哲學中的上善若水. 李小龍曾對外國記者形容過他的哲學思想.
水,柔軟,能適應萬物,但水又是堅硬的,快速流動的水能擊穿岩石(高壓水槍采礦)慢速流動的水也能水滴石穿.
水,從不去主動攻擊對方,但如果水運動起來,就會爆發強大的力量.
你可以看一看美國拍的李小龍記錄電影,裡面有更詳細的.

② 關於李小龍的哲學思想。

李小龍宗師能創立截拳道,開宗立派,在於他獨一無二的哲學思想受美國社會氛圍影響,李小龍的哲學思想,海納百川。他對老子、周易、禪宗、尼采、克里希那穆提等的思想,進行批判繼承,取精去渣,化為己用。更重要的是,他能根據自己的性情、經驗,進行創造性的發展,以哲引武,由武入道.簡單一點,可作如下概括:突破傳統與形式,不迷信權威,將思想從既定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讓它自由的流動,認識自我,追求自我,張揚個性,認真刻苦地鍛煉完善自我,真實地表達自我,在奮斗中實現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要大膽的去發揮,及其鍛煉自己的長處來完善自己,並迫使自己創新。

③ 為什麼李小龍到美國學習哲學

李小龍在他自己的文章《我為什麼喜歡哲學》中談到過這個問題,我把相關部分摘錄如下:

我之所以選擇讀哲學,這與我同年時的好勇鬥狠很有關聯。我常常問自己:

勝利了又怎麼樣?
為什麼人們把勝利看得這么重要?
什麼才是榮譽?
什麼樣的戰勝才是光榮的?

於是,導師協助我選課程的時候,他認為,以我刨根問底的發問精神,最好修習哲學。他說:「哲學會告訴你為了什麼才活著。」當我告訴我的親人和朋友,我選擇了學習哲學時,他們都大吃一驚。他們都會認為,我會去學體育,因為從童年到初中畢業我唯一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就是中國武術,事實上,武術和哲學雖看似對立,但我認為,中國武術的理論與哲學的邊界已經變得模糊了。
每個動作都應該有它的緣由和來龍去脈。中國武術應該有一整套有用的理論。我希望能把哲學精神融入武術,所以我堅持學習哲學。
——李小龍《我為什麼喜歡哲學》



總結一下,有如下原因:
1、導師的建議
2、少年時期的性格和經歷
3、刨根問底的精神
4、對武術的理解與追求



④ 李小龍的哲學思想

聲明一下,以下是借鑒其他網友的回答。

李小龍哲學思想:簡單一點,可作如下概括:突破傳統與形式,不迷信權威,將思想從既定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讓它自由的流動,認識自我,追求自我,張揚個性,認真刻苦地鍛煉完善自我,真實地表達自我,在奮斗中實現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要大膽的去發揮,及其鍛煉自己的長處來完善自己,並迫使自己創新。與老子比較:老子之「道」與李小龍截拳道之「道」可以說本質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然性,試舉幾例。 李小龍:「什麼是截拳道?我(李小龍)第一個承認:要把截拳道具體化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與其費力去解釋截拳道『是』什麼,還不如從反面來證明截拳道 『不是』什麼那就比較清楚了」;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往往不說道是什麼,而說道不是什麼,而事實上還是在說道是什麼,只是直接是說不容易,這和李小龍是一樣的。 李小龍:「人應該同自然規律保持一致,而不能違抗,這意味著我們做任何事都應順其自然而不可強求,不要任何情況都強力去做。比如庖丁解牛,他一把刀用了二十年而不換,就是源於他掌握了規律,並順應規律。」;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二都講究順應自然。自然是「道」終極本質和最高原則,「道」就是要不違背自然規律,不破壞自然(妄作)。 編輯本段與周易比較 周易是中國智慧的源頭,核心理念是「陰陽」。 李小龍曾在其武學著述中寫道:「陰陽學說不僅與拳術理論、武術鍛煉密切相關,就是在技擊對抗中,也無不內含陰陽學說。在截拳道之中,無論是防守,還是攻擊,都離不開陰陽變化。況且拳為運動之道、健身之方,術為取人之法、勝人之妙。然而妙從何來?術從何得呢?就在於陰陽的互易變化之間。欲求藝術之途,必循陰陽之路,此乃妙訣的新生之源。" 陰陽歸於太極,「太極」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派生萬物的本源。拳家認為太極雖有,但兩儀未分,故此「有」而無形,認為有意無形的內動外靜之態就是太極。而內意的運轉,能領氣行,能導形動,產生出千姿百態的拳式。據說李小龍的「講求無形」與「以無法為有法」的拳理即源出於此。與禪宗比較:李小龍在《武道釋義》第一部分就進行了「論禪」。佛是智慧與慈悲的象徵;禪是指靜坐,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坐禪中思惟,根據其所悟所證創立了佛教,而「戒、定、慧」三學中因(禪)定而生慧也說明了禪與智慧的關系,所以說禪就代表著智慧。 禪宗中的智慧與深意可以用一個字的來概括:「空」。李小龍有幾句是這樣說的:「虛空恰恰站在這與那之間。而虛空是什麼都包括,沒有對立的——沒有不屬於它的或是與之相反的。存在的虛空系一切形式的源頭。虛空充塞在生命中、權力中甚而愛欲中」;「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滿,空無以求全」,可見李小龍對空的理解相當深入。 與尼采比較:李小龍的截拳道哲學中一部分來自尼采——重視自我,認識自我,追求自由解放自我,突破傳統不為現有的理論與形式與束縛,而李小龍本人也真正體現了「 意志」與「超人」。李小龍對傳統武術的否定無異於尼採的「上帝死了」,也因此遭到了眾多武師的不滿;李小龍對武術的狂熱追求和實踐,為電影的不懈奮斗讓成了世界矚目的「超人」。 李小龍尼采哲學的吸納並非機械地照搬,如果他永遠成為不了偉大的武術家。李小龍接受了尼采反傳統注重自我的思想,將他反對傳統道德束縛合理運用為突破傳統武術形式的束縛,不違抗自然規律,如水能順應任何容器一樣自然自由地表達自我。李小龍並沒有尼采那種主宰他人主宰世界的「 超人」意識,李的權利意志(權利意志只是一個形而上的名詞,請正確理解)也只是用於自我的突破,做到以無限為在限,他不會像尼采那樣認為是少數超人創造了人類歷史。 與克里希那穆提比較:事實上,李小龍的哲學思想與克里希那穆提最接近。因為在當代,克里希那穆提是真正的心靈自由導師,李小龍在讀了克里希那穆提的《第一次和最後一次自由》一書後,深刻領悟了那種無人無我、自由自在。李小龍得以從前人的巢穴中逃出,到達「沒什麼要教給他人」的境界,心靈真正自由。「每個人必須尋求真理,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這一主題貫穿於他的整個思想中。 李小龍最常見的教導方式是格言,說的都是個人的感想,表達自己對武學和生命的感悟,他的格言大大勝過了復雜的西方哲學思想,使讀者一目瞭然。李小龍的哲學思想,不只是武術哲學,更是人生哲學,如果真的可以把這官名為「李小龍哲學」的話(據稱:目前美國部分大學已將「李小龍哲學」設為獨立的哲學專業研究課題),那麼它有三大特點: 第一:集成綜合。李小龍善於取眾家之長於一身。打破各學派界限,汲取古今中外各種哲學思想精華,摒棄錯誤,突破局限,順應規律,積極進取,個性張揚而尊重科學,探求智慧而入世創業。李小龍他雖然沒有寫出哲學專著,但在他的筆記中已經可以看出,他的哲學思想已經漸成體系。這使得李小龍能夠將各哲學觀點的精華如海納百川般匯於其中、融為一體,而決不是簡單地將各種觀點強扭在一起。 第二:實踐實證。李小龍以自身的實踐來不斷修正自己的哲學,並最終以自身的成功來驗證自己的哲學。李小龍的哲學理論與實踐並重。與其他哲學家不同,他以武術為自己的現實事業;與其他武術家不同,他以哲學為研究武術的理論武器。他研究哲學是為了發展自己的事業,同時在發展事業的過程中驗證自己的哲學。他用哲學來指導武術,再以武術來完善哲學。他在武術方面的成功有賴於在哲學方面的領悟,而他在哲學上取得的成就,也離不開他的武術實踐。最終,李小龍在事業上取得輝煌的成功,又反過來成為自己哲學的最佳註解。 第三:開放和不斷發展。李小龍哲學提供了一種不斷發展的開放性體系。李小龍絕沒有任何抬高自己和截拳道的企圖,他謙遜地稱:「在截拳道中,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有的只是前人早已提出過的觀點而已。截拳道哲學只是一個全新的「體系」,而非全新的「內容」。李小龍認為,「截拳道的真義,早已在陰陽合一時就已經存在了」,一切並非他個人的天才發明,而只不過是對前人的哲學思想加以分析整理、去偽存真,將原本對立的各派學說有機地結合、融為一體、成為統一的真理罷了。李小龍從不以什麼「權威」自居。他只希望對後人有所啟發、有所幫助,「並無一成不變的教法,我所能給予的,亦只有適切的葯石以治療某種特殊的失調罷了 」。他最擔心的恰恰是後人將他當作權威,而喪失了獨立自主的思考精神。 那麼這種「李小龍哲學」到底有些什麼內容呢? ⑴生命的意義 李小龍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有三重含義:①人應該積極奮斗,把握自己的命運。②奮斗的目標是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③僅有奉獻精神是不夠的,一個人必須知道自己的長處,選擇最適合的工作,方能在真正的意義上實現自己的價值。李小龍曾說過:「這是一個巨烈變動的時代,一個激情奔放的時代!我們永遠無法適應全新的事物,但我們必須證明自己的價值,肯定自我的存在,無時無日不是如此。」「正是因為有人獨立自主,奮發地了解自我,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這個世界才有了可歌可泣的事跡、偉大的文學、不朽的藝術,科技也不斷地發展前進。正是這些人為了對自我存在的價值作出肯定,為了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才播下了文明的種子,奠定了今日世界的基石」。 李小龍用他自己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 電影:他是第一位進入好萊塢擔任主角的東方巨星,曾榮獲美國政府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他為世界電影創造了功夫片這一片種。他在銀幕上塑造了熱情、善良、勇敢、不畏強暴的中國人形象,他的英雄氣概使全世界為之折服。盡管他在電影中痛擊曰本侵略者,但直到今日,李小龍仍被曰本人尊為武之聖者。 武術:他創立了對當代世界武壇產生深遠影響的截拳道,並兩度被權威機構列入「世界七大武術家」。被中國武協授予「傑出貢獻獎」,其弟子包括多名世界冠軍,再傳弟子亦進入中、美、法等國的特種部隊任格鬥教官。 哲學:他博採眾家之精華融為己用,並以自己的成功之道為驗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指引著後人去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取得人生的輝煌成功。 ⑵生命的智慧 若要「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的價值」,就必須正確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表達自我」。 李小龍正是因為能始終清醒地認識自己,才使他集中全部生命於自己的理想,才在短短30年內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①認識自我。每個人都有某種天賦,但又各不相同;每個人都可能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功,但不可能在任何領域都取得成功。人生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選擇好自己最適合的道路奮斗才會有結果。故,認識自己,是邁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李小龍對武術有著天生的愛好,13歲拜師之後,練武更到了瘋狂地步。18歲赴美後仍苦練不輟,讀武術書籍,交武林朋友,不斷發展創新,24歲開設武館,27歲創立截拳道,成為一代宗師。 童年李小龍特別喜歡模仿電影中的各種人物。他上學時總是懶洋洋的,但如果要拍電影,就會精神抖摟,極富敬業精神。赴美後,他不斷研究電影,始終尋找和創造打入好萊塢的機會,短短七年後便成為第一位進入好萊塢的東方巨星。 李小龍自幼喜歡沉思,對人生充滿疑問,對禪、道等東方哲學充滿興趣。赴美後,他毅然選擇哲學這一很難就業的冷門專業,一心探求人生的真諦。 ②發展自我。李小龍的發展自我充分地體現在他的空而守中的思想中。他說: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滿,空無以求全。李小龍認為「一個人必須消除他自己精神上的一切障礙,否則是無法進步的,必須使心靈處在空無一物的狀態,甚至忘掉原先所學的技巧。」他還認為,「讓內心無任何固守僵結,則外在的一切自會開敞出現,移動時如流水,靜止時如鏡子,反映恰似回聲一般。」 ③表達自我。所謂表達自我就是用實際行動來展示自己的能力,用具體工作來實現自己的目標,用現實成就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李小龍說:「截拳道研究如何表現真正的自我,它是存在而真實的。」如果說發展自我是從外至內的吸收與學習,則表達自我便是從內至外的行動與努力。此時個人影響著世界,世界又同時影響著個人。人們的遭遇其主要矛盾便是個人主觀努力與環境客觀限制的矛盾。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其秘訣就在於:以最好的個人狀態來適應任何環境。 李小龍認為人應該象水一樣去適應環境:水隨容器而改變形狀,而本質卻始終不變。人也應該如此,不斷調整自己與環境和諧,同時保持自己的原則、道德、理想不變。水一遇縫隙即會迅速鑽入其中,人也應該善於把握機會如水滲隙般敏捷。水滴石穿,人也應該在面對困難時有足夠的決心和耐心,永不輕言放棄。 適應環境,就需要自由無拘地運用自己的各項技能。拋棄不必要的限制,甚至忘卻無謂的自我意識。李小龍有一句極富哲理的話,很具代表性:「自我的表達是無法以形式化的練習來完成的,而形式的練習都是表達的一部分。無形的形並非意味真無形。無形之形是由形進化至更高深更完美的自我表達的境界。」他又說:「忘卻你已獲得的知識與技巧,使自己完全處於空靈之中而一無障礙。學習固然重要,但決不可成為其奴隸。任何技巧,無論多好多有價值,倘若心神為之所困,亦可能變為一病。」 ⑶生命的意志 李小龍的勤奮是舉世皆知的。他對武術的迷戀幾乎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他每天堅持長跑6.4公里,終日勤練不輟,即便吃飯時也要用拳擊打坐椅以提高拳頭的硬度。此外,李小龍更是愛書如命,他所謂的逛街只有一個含義,那就是逛書店。他個人收藏了上千冊專業書籍,經常攜書在身,分秒必爭地讀書,有時,他一邊伸臂屈腿,一邊聚精會神地讀書,即便孩子哭鬧、房門砰然開關、人進人出,他也絲毫不受影響,彷彿置身於無人之境正因為他對時間的利用效率高得驚人,才得以在27歲時便獲得巨大的成功,成為一代宗師。 李小龍在最後的歲月,構思攝制影片《死亡游戲》。故事敘述一名截拳道武師為取一件稀世瑰寶而獨闖七級佛塔。每一層都有一名代表不同武術門派的絕頂高手把守,武師九死一生打敗最後一名鎮塔高手,激動而又虔誠地打開藏寶的匣子,卻發現裡面僅有一張紙片,寫有一句蘊含著深邃人生哲理的話:「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這句話過早地應驗在李小龍身上。

⑤ 李小龍寫過一本關於哲學的書叫什麼名字

李小龍沒有純粹的哲理著作,他的著作中大多是關於武技的。 但是在他的著作中確實包含了哲理的思想。具體著作如下 1.《基本中國拳法》(Chinese Gung—Fu),1963年出版,介紹了中國武術流派概況、陰陽哲理、基本功訓練,演示了「振藩拳法」的踢、打、摔、拿等,是李小龍生前所出唯一一本專集迄今再版2次,印刷20餘次。 2.《詠春拳》(Wing Chun Kung—Fu)署名嚴鏡海(李之高徒),1972年出版。介紹了詠春拳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四門擋法、小念頭、封手攻擊法等。香港出有李紹昌中譯本《圖解詠春拳》。 3. 《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1975年出版。囊括李小龍、生平武學與哲學理論的精華,收錄其大量武學筆記手稿,詳論了截拳道技術體系、功防原則與武術哲學之終級目的。迄今印刷40餘次,香港出有杜子心中文譯本《李小龍——截拳道》。 4.《李小龍技擊法.自衛術》(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Self Defence Techniques),1976年出版。 5.《李小龍技擊法.基礎訓練》(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Basic Training),1977年出版。 6. 《李小龍技擊法.技法訓練》(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Skill spin Techniques),1977年出版。 7.《李小龍技擊法.高級訓練》(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Advanced Techniques),1977年出版。 以上四書是根據李小龍1967年所拍大量實戰動作照片整理而成,迄今印刷40餘次。中國出版有鍾海明、徐海潮將四書合而為一的中譯本《李小龍技擊法》,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迄今也印刷了十餘次。 8.《李小龍:猛龍語錄》(Bruce Lee:Words of the Dragon),收錄李小龍1964~1973年接受各種采訪的談話記錄。 9.《李小龍:功夫之道》(Bruce Lee:Tao of Gung—Fu),介紹中國武術的特點與中國文化及截拳道中所包含的中國武術技法的起源與發展。 10.《李小龍:截拳道》(Bruce Lee:Jeet Kune Do),收錄李小龍大量動作照、親筆所繪動作圖、所制定的訓練課程計劃等。

⑥ 李小龍曾經看的哲學書叫什麼了

李同志看的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書名 莊子 。他不是常說練功就是對自己誠實嘛。事實求是,馬列思想也有啊

⑦ 李小龍寫的關於哲學方面的叫什麼

李小龍沒有純粹的哲理著作,他的著作中大多是關於武技的。
但是在他的著作中確實包含了哲理的思想。具體著作如下
1.《基本中國拳法》(Chinese Gung—Fu),1963年出版,介紹了中國武術流派概況、陰陽哲理、基本功訓練,演示了「振藩拳法」的踢、打、摔、拿等,是李小龍生前所出唯一一本專集迄今再版2次,印刷20餘次。
2.《詠春拳》(Wing Chun Kung—Fu)署名嚴鏡海(李之高徒),1972年出版。介紹了詠春拳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四門擋法、小念頭、封手攻擊法等。香港出有李紹昌中譯本《圖解詠春拳》。
3. 《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1975年出版。囊括李小龍、生平武學與哲學理論的精華,收錄其大量武學筆記手稿,詳論了截拳道技術體系、功防原則與武術哲學之終級目的。迄今印刷40餘次,香港出有杜子心中文譯本《李小龍——截拳道》。
4.《李小龍技擊法.自衛術》(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Self Defence Techniques),1976年出版。
5.《李小龍技擊法.基礎訓練》(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Basic Training),1977年出版。
6. 《李小龍技擊法.技法訓練》(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Skill spin Techniques),1977年出版。
7.《李小龍技擊法.高級訓練》(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Advanced Techniques),1977年出版。
以上四書是根據李小龍1967年所拍大量實戰動作照片整理而成,迄今印刷40餘次。中國出版有鍾海明、徐海潮將四書合而為一的中譯本《李小龍技擊法》,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迄今也印刷了十餘次。
8.《李小龍:猛龍語錄》(Bruce Lee:Words of the Dragon),收錄李小龍1964~1973年接受各種采訪的談話記錄。
9.《李小龍:功夫之道》(Bruce Lee:Tao of Gung—Fu),介紹中國武術的特點與中國文化及截拳道中所包含的中國武術技法的起源與發展。
10.《李小龍:截拳道》(Bruce Lee:Jeet Kune Do),收錄李小龍大量動作照、親筆所繪動作圖、所制定的訓練課程計劃等。

⑧ 李小龍的哲學理論真的有那麼高超嗎

我看不會,所謂的將哲學融入武學那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而美國的哲學是不會也不可能包含這種內容的。

⑨ 求李小龍的哲學理論,包括截拳道理論。謝謝

流動的水沒有形狀,飄流的風尋不到蹤跡。水進入杯中便是杯的形狀,風吹動葉可見風的力量。 最強的事物往往是無形的,因為可以化為任何形狀。武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與自然合一,無招勝有招。
李小龍的哲學吸收了老子、周易、禪宗、尼采、克里希那穆提等的思想精華並批判繼承,變成了自己的獨特哲學體系。同時也正是因為其完善的哲學觀念推動了他對於武道的認識,並創立了著名的截拳道。
可概括如下:突破傳統與形式,不迷信權威,將思想從既定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讓其自由的流動,認識自我,追求自我。
老子之「道」與李小龍截拳道之「道」可以說本質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然性,試舉幾例。 李小龍:「什麼是截拳道?我第一個承認:要把截拳道具體化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與其費力去解釋截拳道『是』什麼,還不如從反面來證明截拳道 『不是』什麼那就比較清楚了」。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往往不說道是什麼,而說道不是什麼,而事實上還是在說道是什麼,只是直接是說不容易,這和李小龍是一樣的。 李小龍:「人應該同自然規律保持一致,而不能違抗,這意味著我們做任何事都應順其自然而不可強求,不要任何情況都強力去做。比如庖丁解牛,他一把刀用了二十年而不換,就是源於他掌握了規律,並順應規律。」;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二都講究順應自然。自然是「道」終極本質和最高原則,「道」就是要不違背自然規律,不破壞自然(妄作)。 周易是中國智慧的源頭,核心理念是「陰陽」。 李小龍曾在其武學著述中寫道:「陰陽學說不僅與拳術理論、武術鍛煉密切相關,就是在技擊對抗中,也無不內含陰陽學說。在截拳道之中,無論是防守,還是攻擊,都離不開陰陽變化。況且拳為運動之道、健身之方,術為取人之法、勝人之妙。然而妙從何來?術從何得呢?就在於陰陽的互易變化之間。欲求藝術之途,必循陰陽之路,此乃妙訣的新生之源。」陰陽歸於太極,「太極」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派生萬物的本源。拳家認為太極雖有,但兩儀未分,故此「有」而無形,認為有意無形的內動外靜之態就是太極。而內意的運轉,能領氣行,能導形動,產生出千姿百態的拳式。據說李小龍的「講求無形」與「以無法為有法」的拳理即源出於此。
李小龍在《武道釋義》第一部分就進行了「論禪」。佛是智慧與慈悲的象徵;禪是指靜坐,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坐禪中思惟,根據其所悟所證創立了佛教,而「戒、定、慧」三學中因(禪)定而生慧也說明了禪與智慧的關系,所以說禪就代表著智慧。 禪宗中的智慧與深意可以用一個字的來概括:「空」。李小龍有幾句是這樣說的:「虛空恰恰站在這與那之間。而虛空是什麼都包括,沒有對立的——沒有不屬於它的或是與之相反的。存在的虛空系一切形式的源頭。虛空充塞在生命中、權力中甚而愛欲中」;「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滿,空無以求全」,可見李小龍對空的理解相當深入。 李小龍的截拳道哲學中一部分來自尼采——重視自我,認識自我,追求自由解放自我,突破傳統不為現有的理論與形式與束縛,而李小龍本人也真正體現了「 意志」與「超人」。李小龍對傳統武術的否定無異於尼採的「上帝死了」,也因此遭到了眾多武師的不滿;李小龍對武術的狂熱追求和實踐,為電影的不懈奮斗讓成了世界矚目的「超人」。
李小龍尼采哲學的吸納並非機械地照搬,如果他永遠成為不了偉大的武術家。李小龍接受了尼采反傳統注重自我的思想,將他反對傳統道德束縛合理運用為突破傳統武術形式的束縛,不違抗自然規律,如水能順應任何容器一樣自然自由地表達自我。李小龍並沒有尼采那種主宰他人主宰世界的「 超人」意識,李的權利意志(權利意志只是一個形而上的名詞,請正確理解)也只是用於自我的突破,做到以無限為在限,他不會像尼采那樣認為是少數超人創造了人類歷史。
事實上,李小龍的哲學思想與克里希那穆提最接近。因為在當代,克里希那穆提是真正的心靈自由導師,李小龍在讀了克里希那穆提的《第一次和最後一次自由》一書後,深刻領悟了那種無人無我、自由自在。李小龍得以從前人的巢穴中逃出,到達「沒什麼要教給他人」的境界,心靈真正自由。「每個人必須尋求真理,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這一主題貫穿於他的整個思想中。
李小龍最常見的教導方式是格言,說的都是個人的感想,表達自己對武學和生命的感悟,他的格言大大勝過了復雜的西方哲學思想,使讀者一目瞭然。我們在讀李小龍的格言時,人們會感受到他的思維就如同音樂一樣跳躍頓挫,,給我們帶來一股清新空氣,將過去的基本原理和認識論的沉重一掃而空。因為這些格言都是真實的,真實的永不深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