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貨交易 » 參禪解纏期貨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參禪解纏期貨

發布時間: 2021-06-09 07:21:36

『壹』 關於寶玉參禪的主要內容

剛才寫到紅樓夢里賈寶玉聽戲文。仔細說說。

第二十二回紅樓夢,標目為「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故事寫寶釵過生日戲班子演戲,寶釵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台山》的戲文,

寶玉說我不喜歡這種熱鬧戲,

寶釵說這是你不懂戲,念了戲中魯智深唱的一支《點絳唇》曲子給寶玉聽。

後來寶玉在黛玉和湘雲兩人之間周旋,誰知卻弄得黛玉和湘雲都責怪自己。

寶玉「不想並未調和成,反自己落了兩處貶謗。正合著前日所看《南華經》上,有『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盜』等語。……

襲人笑道:『他們既隨和,你也隨和,豈不大家彼此有趣。』

寶玉道:『什麼是大家彼此!他們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談及此句,不覺淚下。……

翻身起來至案前,立佔一偈雲:『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不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寫畢,自雖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了一支《寄生草》,也寫在偈後。」

後來黛玉拿走了寶玉寫的偈語和《寄生草》詞,與湘雲、寶釵同看,

詞雲:「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

寶釵說:「……都是我昨兒一支曲子惹出來的。這些道書禪機最能移性。……」

三個女孩子就去看寶玉,黛玉發問:「寶玉,我問你:至貴者是『寶』,至堅者是『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

寶玉回答不上來,三個女孩子拍手嘲笑他:「這樣鈍愚,還參禪呢。」

黛玉又給寶玉的偈語續了兩句:「無立足境,方是干凈。」

寶釵則講了五祖弘忍黃梅傳法,神秀和慧能兩首偈語爭勝的禪宗故事。

「寶玉自己以為覺悟,不想忽被黛玉一問,便不能答;寶釵又比出『語錄』來,此皆素不見他們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來他們比我的知覺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尋苦惱。』想畢,便笑道:『誰又參禪,不過一時頑話罷了。』……

我們問:禪在《紅樓》第幾層?

先看寶玉參禪的「緣」。外界之事物,與自體以感觸,謂之緣。寶玉參禪的緣,就是自身陷入與黛玉、湘雲之間的感情糾纏,即寶玉的「自體」與「外界」發生「感觸」,引發苦惱,引發對人生作感悟參究。

問題的關鍵點在於,對「苦惱」的人生現世覺悟以後,是走向「虛無」還是走向對現世更執著的愛?是逃到另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脫離紅塵的視域還是不離世間的終極思想視域?禪的精髓和本質具有何種導向?是前者還是後者?也就是說,人的終極體驗與「人生世間」這個最原本天然的視野的關系是因禪而更親和還是更疏離?

禪不是讓人離棄現世,離棄人生,所謂參透,不是變得冷漠,而是讓人去除障蔽,超越相對,回歸本心自性,所謂「明心見性」是也。

就這樣。

『貳』 參禪悟道從未迴向,如法嗎

阿彌陀佛

不知道你修的什麼法門,法門的修行方法,所以不好說如不如法。

但一般都是要迴向的。

你說你參禪悟道,也不知道你參的什麼禪,悟的什麼道。連要不要迴向都不知道,

所以學佛要依照佛經和祖師大德講解,特別是禪宗和密宗需要有好老師教,不要自己亂修,亂看。這些凈空法師的講經都說過。

把在這里提問當作修行的依據,殊不知這里大多人在亂說,好好看祖師大德的講經說法原文吧,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在亂學亂修

凈空法師---為什麼要迴向?迴向是破執著

1 佛法裡面對於迴向非常重視,為什麼要迴向?迴向是破執著,你就曉得這個很重要!

2 我們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當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業,都迴向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3 「上報四重恩」是迴向給我們有恩德的人,「下濟三途苦」 是迴向給我們累劫的冤親債主。

4 常念三寶恩、常念眾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國家恩,這是我們迴向偈上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

5 一個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會愈積愈厚,我們常講積功累德,這是累德。

6 這個「下濟三途苦」,是叫我們看現代的人,造了這個業因,但還沒有墮落下去的,我們可以幫他忙;已經墮下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沒法子了。

7 迴向偈我們天天都念,從哪裡下手?要怎麼做法?上報四重恩就要從「孝親尊師」這里做起,下濟三途苦就要從「慈心不殺」做起。

8 做的善事統統迴向,就是還無量劫來一切眾生的債。

9 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給一切眾生,這叫迴向。

10 不迴向,你所修的福報、功德是有范圍的、有限的。

11 一迴向,你的福德、功德變成無限的。

12 做任何善事都迴向,則功德無量。

13 一切善根悉皆迴向,供養功德才能圓滿。

14 我們修行,不是為自己修,而是為眾生修;只要有這個心,就是迴向。

15 我們以智慧善巧方便將佛法傳播,推薦給一切大眾;這樣去做,做了不求人間任何的福報,只有一個目標,求生西方凈土,這叫迴向。

16 念佛這個法門,經上還有說這個法門叫「不迴向法門」。

17 為什麼叫「不迴向法門」?因為念佛人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換句話說,他雖然不迴向,他念念都是迴向。

18 我們斷惡修善不是為自己,破迷開悟不是為自己,成佛也不是為自己,乃至於我們生活、吃飯、喝水也不是為自己;只要有這個心,就是迴向。

19 有恩的,我迴向給你,這是報恩。

20 有怨的,我迴向給你, 這是解除怨結。

21 冤業病,是冤親債主纏身。以誦經、念佛的功德迴向,這是調解。他若接受,問題就解決;若不接受,就有麻煩。

22 佛教我們每天念佛、聽經,都將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希望他們明了,我們成就了,就是報恩、還債;這樣,就可以減少冤親債主的障礙。

23 我們拜佛、誦經、念佛,都希望迴向給歷劫冤親債主,更應當發願:將來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首先我來度你們。

24 超度不需要具備什麼儀式,真正功夫成就了,以自己的誠心誦經念佛,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就超度了,他就得利益了。

25 迴向,就是不著相;不著相,心才清凈!

26 迴向的意義是「作而無作」,我所作的這個無心,就當作沒作一樣。

27 如果你做樁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沒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

28 迴向是幫助你覺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統統不要,統統把它忘掉。

29 福報、善行,是一切眾生的,不是「我」的;把「我」給忘掉,這叫做迴向。

30 人生很短!在這極短的時光當中,我們要能忍受,縱然有福,不能享盡!

31 我們要認真修福報,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統統迴向求生凈土,這樣才能保住我們臨終時候清清楚楚。

32 福報享三成就夠了,其餘的布施給一切眾生,迴向無上菩提,這才是求生凈土唯一正確的方法。

33 普賢十願,實在講只有七個誓願,從禮敬到請佛住世這七條,後面三條是屬於迴向。

34 迴向裡面第一個是「常隨佛學」,這一條就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這是迴向眾生;「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實際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

35 「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菩提是覺,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徹大悟。

36 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最好的榜樣是佛。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是最殊勝的榜樣,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彌陀的贊嘆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

37 我們學佛要以佛做標准,我們要跟佛學。佛不在世了,那我們依靠什麼?諸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經典,經典就是佛的法身。

38 我們除了學佛之外,還要面對社會的現實。在現實社會里,我們如何來處事待人接物,如何來過我們現前這一段生活,那你就要懂得「恆順眾生」,這個日子過下去才沒有障礙。

39 要順他,不能不順。順的裡面要有智慧,不是一昧感情的順,是要有理性的順,這樣才沒有錯。

40 「恆順眾生」,眾生無論作善作惡,你要能夠忍得過,你 要能夠在這個境界里頭如如不動,這就是「恆順眾生」。

41 唯有恆順眾生,心裡才不起煩惱,心才會平靜。眾生惡,旁敲側擊誘導他,實在不能的,隨他去!幾時他回心轉意,幾時再來度他。

42 「普皆迴向」是總迴向,就是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眾生,同生凈土。

43 「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實際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一法不立,清凈無為。

44 「普皆迴向」,是把心量拓開;心量拓開,就可恢復自性。

45 「普皆迴向」,心量拓開跟虛空法界一樣,這樣的功德才是圓滿功德。

46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將無量劫的恩人、冤親債主都包括在其中,這是最圓滿的迴向。

47 很多念佛人雖然天天念迴向偈,「願生西方凈土」,那是口皮上的發心,心裡是實在不想去。他們發的是凡夫心,沒有發菩提心。

48 要真正發心願生西方,那才是無上的菩提心;這個心很難發,為什麼?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貪嗔痴慢、是非人我統統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極樂世界。

『叄』 有寶細參禪,什麼意思

蛇是當今自然界最成功的食肉動物群之一,身影遍布全球。它與人類同行的歷史充滿了神秘、超自然的色彩,是藝術、宗教等各種想像和隱喻的靈感之源。蛇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侏羅紀中期的安氏黎明蛇,到了晚白堊世早期(約1億至9500萬年),蛇類已有了全球性分布。[1]
蛇類是歷經1.3億年的漫長進化發展而成的一個特殊生物類群,對維護生態平衡有著重要作用。蛇屬於變溫動物,進化程度較低,其分布和生存受氣候影響較大,是一穩定性較為脆弱的生物類群。[2]
根據《The Reotile Database》的收錄,全世界有蛇3425種,中國有241種。據趙爾宓《中國蛇類》記載,中國有蛇類205種。[3]
蛇類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類重要的生物資源,在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平衡和安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醫葯和食品的組成部分。[3]主要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4]
中文學名

拉丁學名
Dendroaspis polylepis
別稱
小龍、虵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秒懂爬行動物 
短視頻探秘爬行動物王國
進入頻道
精品薦讀
這種動物在原始社會是祥瑞之物權利的象徵,現代卻多以妖魔出現
作者:歷史大學堂
形態特徵
體形細長,無四肢,也絕無前肢帶。最小長100毫米,最大如南美的水蟒長達10米以上。低等種類往往有後肢帶,少數體外還有後肢的殘跡。無耳孔,也無鼓膜、鼓室和耳咽管。除一些穴居種類的眼隱於鱗片下面外,眼外均罩1層由上、下眼瞼癒合形成的透明薄膜。舌細長,分叉,可以伸縮。頸部一般不明顯。軀干與尾之間以1個呈橫裂的泄殖肛孔分界。身體構造的特點主要是與體形變細變長和吞吃大型食物有關。體形變長不是靠脊椎骨的延長,而是靠脊椎骨數目的增多,多達141~435枚,除前2枚背椎外,從第三背椎起每一背椎連有1對長的肋骨。內臟器官增長,成對的器官往往前後配置或者一側退化。倒鉤樣牙齒在吞食時有攫握食物的作用。上頜骨、齶骨與翼骨疏鬆地聯結於腦顱上,可交替移動,將食物向口內挪;下頜骨左右兩半由韌帶相連,並借方骨連於胸顱上,所以口可以張得很大,又兼下頜部皮膚鬆弛,沒有胸骨,腹部肌肉有節奏的收縮,可使吞下咽部的整體大型食物移向胃內。雄蛇尾基部兩側有1對交接器,交配時自內向外經泄殖肛孔兩側翻出,每次交配只用其一。卵生或卵胎生。[4]
蛇的身體器官
生活習性
喜暖怕寒
蛇是一種體溫隨氣溫而變的變溫動物,因為蛇本身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來產生和維持恆定的體溫。[5]
蛇類活動的最適溫度是20~30℃,在這適宜范圍內蛇的生長速度也隨氣溫上升而直線上升。例如有一項研究結果是,在18℃、23℃、28℃溫度下,眼鏡蛇成蛇月增重量分別是64.7、72.7、94.3克(幼蛇相差更大)。但超過35℃左右就會厭食、生病,40~45℃以上迅速死亡。[5]
空氣濕度對蛇類也有很大影響,一般以50~70%為宜。過高易患霉斑病、肺炎等,南方死亡率較高;過低(例如北方春旱期)則因水分蒸發過快不利於蛻皮(尤其是孕蛇),影響它繼續生長,甚至造成死亡。「蛇過道,大雨到」,也是因為雨前氣壓低、濕度大,蛇感到不適到處亂跑的結果。[5]
蛻皮
2.9萬次播放00:52
為什麼蛇會蛻皮?
「和其他動物不同,蛇類的身體會一直成長,直至死亡之日。它們的表皮,卻不能長大。因此它們需要把舊皮蛻去。」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曾曉茂說。[6]
成年蛇類一般每年蛻皮3次左右,而幼年的蛇類生長速度快,蛻皮次數更多。[6]
繁殖
蛇一般在春季初夏交配,夏季產卵孵化,否則幼蛇沒有足夠時間積累足夠的脂肪度過冬眠。9月以後出生的幼蛇,死亡率高達50%。[5]
在南美洲的雨林深處,有一種名為彩虹蟒的蛇類很有代表性。為了緩和蛻皮,彩虹蟒會分泌一種帶有強烈氣味的體油,在舊皮與新皮間產生潤滑。[6]
彩虹蟒的每個鱗片就像是棱鏡,把光線折射成七彩光芒。但要是想吸引異性交配,它必須靠著新皮的氣味,而非斑斕的顏色。收到氣味的引誘,公蟒趁著夜色,一路尾隨母蟒,隨之纏繞母蟒開始調戲引誘。[6]
劍紋帶蛇的交配儀式,戲劇張力之強,可謂世界之最。這種蛇類生活在加拿大東部,冬眠期大約維持六個月左右。中科院動物所首席科學家蔣志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於蛇類而言,冬季往往食物匱乏、天氣寒冷,必須減少新陳代謝,放緩能量的消耗,因此冬眠是其生存戰略。[6]
母劍紋帶蛇身體的一側有紅色的條紋,在它結束冬眠期後,一離開巢穴,它的表皮就散發出氣味,甚至能吸引到30公里外的公蛇。[6]
體型較大的母劍紋帶蛇會被「聞香」而來的眾多公蛇淹沒,母蛇的氣味讓它們瘋狂。僅需一小時,母蛇就會被近100條公蛇「淹沒」,這就是有名的「交配球」。為了交配,每條公蛇都不擇手段,或推或擠,想把對手逼出局去,讓自己搶得與母蛇交配的先機,不過最後只有一位成功,爭奪戰可以持續一個星期之久。最後,精疲力竭的公蛇們,自動解散分道揚鑣。[6]
三個月後,母劍紋帶蛇就可以生產了。生產的過程大約持續半小時,會生產大約30條小蛇。「母蛇在生產完後,會離開新生的小蛇們,任其自生自滅。」曾曉茂說。最終大約只有兩條能得以存活,其他的不是成了獵物,就是被餓死,或是意想不到的夭折。初生的小蛇為求生存,它們必須掠食,甚至吞食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蚯蚓,出生才30分鍾,天生的殺手本性便得以顯現。[6]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蛇類都是產下小蛇,大部分的蛇類都是卵生的。[6]
冬眠和夏眠

『肆』 參禪解纏是纏中說禪嗎強勢文化交易團隊是騙子嗎

纏中說禪只有一個,就是纏中說禪,參禪解纏怎麼可能是纏中說禪?沒看纏師說了嗎?請遠離所有借股票收費者!如果真的是高人,不會收費,如果高人要收費,3000塊能夠?幾百萬還差不多,有些給個幾百上千萬,人家還不肯講呢。收3000塊的,恐怕他自身也難保。

『伍』 中國纏論最牛的群 解纏論的 求大神推薦下

你可以在群搜索里搜索:參禪解纏 裡面高手特別多,而且學習氛圍也好

『陸』 修佛參禪對佛學懂的朋友回答下。

聽佛經、讀誦佛經的確可以開智慧。
至於為什麼修行佛法,一百個人當中就有一百個回答。因為個人經歷不同,所以修行的目的略有不同。
我個人純屬好奇,為了探及自己本來面目,世界的本相。為什麼有我?為什麼有世界?為什麼有這么多形形色色的眾生?人死後會去哪裡?六道輪回怎麼可以擺脫?如何幫助別人擺脫輪回……
其他人可能還有別的看法吧?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想找的答案都在佛經了面了。至於成為一位像佛陀一樣的大覺者,當然是我的理想。也正在努力。

『柒』 參禪是一天到晚我是誰,還是圍繞著它找答案

參禪網路名片

參禪參禪是禪宗用以學人求證真心實相的一種行門。參禪所參的是出生宇宙萬法的實相--自性心---即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若得參透,便是明心。然此參禪又外延至見性和過牢關。 參禪最要生死心切。和發長遠心。若生死不切。則疑情不發。功夫做不上。若沒有長遠心。則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個長遠切心。真疑便發。真疑發時。塵勞煩惱不息而自息。時節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目錄

介紹
參禪目的
參禪的先決條件
參禪方法
1. 坐禪須知2. 用功下手3. 話頭與疑情4. 照顧話頭與反聞聞自性5. 生死心切與發長遠心6. 用功兩種難易
參禪警語
參禪與念佛
如何參禪
參禪偈十二首介紹
參禪目的
參禪的先決條件
參禪方法
1. 坐禪須知2. 用功下手3. 話頭與疑情4. 照顧話頭與反聞聞自性5. 生死心切與發長遠心6. 用功兩種難易
參禪警語
參禪與念佛
如何參禪
參禪偈十二首
展開 編輯本段介紹
禪,極則事也。諸佛正法眼藏也。這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非思議之所到。達摩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是個漢,直下承當,即為法王寵子。向去但隨緣銷舊業,更勿作新殃。娘生鼻孔,不欠分毫;自己衣珠,何曾有失。原不需參也。

[1]參何禪?悟何道? 這是禪宗專有名詞,禪與道有別。禪(梵語dhyana),又作禪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思惟修習、棄惡、功德叢林(以禪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注於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 禪有大乘、小乘、外道(梵語tirthaka)、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對象則各異。禪及其他諸定,泛稱禪定。禪之類別頗廣,但不外乎有三種:一、世間禪。二、出世間禪。三、出世間上上禪。 道(梵語marga)者其性質亦類分廣泛,譬如迷界有六道,通稱六道法界,屬三界內的世間法而言;悟界有四聖道,通稱四聖法界,屬出三界外的出世間法而言。 道者,音譯作末伽。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 俱舍論卷二十五雲:道即通往涅槃之路,為求涅槃果之所依。 准此,道乃意謂達成佛教終極目的之修行法則。廣義而言,亦指趣向果之通路。 大智度論雲: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四種道,人天以十善(梵語dasakusala-karmani)、布施為道,而求人天之福樂;二乘以三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而求涅槃;菩薩以三十七道品,六度波羅蜜為道,而求佛果。 禪與道已略知一二,那麼,參禪悟道是何意呢?這是禪宗欲令人人參悟佛性,以達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宗的庄嚴術語。禪就是佛心,佛心是聖心,聖心是不生不滅之涅槃妙性。編輯本段參禪目的
參禪的目的在於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因此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出妄想。編輯本段參禪的先決條件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只為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污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禪。因此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釋迎牟尼佛說的很多,最簡單的莫如「歇即菩提」一個「歇」字。禪宗由達摩祖師傳來東土,到六祖後禪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要緊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兩句話,實在是參禪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參禪不但是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蓋萬緣纏繞,念念生滅,你還談得上參禪嗎?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參禪的先決條件,我們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凈,煩惱菩提,生死涅盤,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捨,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嗔痴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飢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禪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分。 日來常有禪人來問話,夫法本無法,一落言詮,即非實義。了此一心,本來是佛,直下無事,各各現成,說修說證,都是魔話。達摩東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眾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凈自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卧,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不須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為,不勞纖毫言說思惟。所以說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眾生,如果不甘長劫輪轉於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願成佛,常樂我凈,諦信佛祖誡言,放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個個可以立地成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發願度盡一切眾生,不是無憑無據,空發大願,空講大話的。 上來所說,法爾如此,且經佛祖反復闡明,叮嚀囑咐,真語實語,並無絲毫虛誑。無奈大地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輪轉不已,迷惑顛倒,背覺合塵。猶如精金投入糞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說出八萬四千法門:俾各色各樣根器不同的眾生,用來對治貪嗔痴愛等八萬四千習氣毛病。猶如金染上各種污垢,乃教你用鏟、用刷、用水、用布等來洗刷琢抹一樣。所以佛說的法,門門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當機不當機的問題,不必強分法門的高下,流傳中國最普通的法門為宗、教、律、凈、密,這五種法門,隨各人的根性和興趣,任行一門都可以,總在一門深入,歷久不變,就可以成就。 宗門主參禪,參禪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參透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明悟自心,徹見本性」。這個法門,自佛拈花起,至達摩祖師傳來東土以後,下手工夫屢有變遷。 在唐宋以前的禪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師徒間的傳授,不過以心印心,並沒有什麼實法。平日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因病與葯而已。 宋代以後,人們的根器陋劣了,講了做不到,譬如說「放下一切」、「善惡莫思」,但總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惡,到了這個時候,祖師們不得已,採取以毒攻毒的辦法,教學人參公案。初是看話頭,甚至於要咬定一個死話頭,教你咬得緊緊,剎那不要放鬆,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處,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萬念。這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如惡毒在身,非開刀療冶,難以生效。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後來專講看話頭,有的「看拖死屍的是誰」,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晚近諸方多用「看念佛是誰」這一話頭。其實都是一樣,都很平常,並無奇特。如果你要說看念經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拜佛的是誰,看吃飯的是誰,看穿衣的是誰,看走路的是誰,看睡覺的是誰,都是一個樣子,誰字下的答案,就是心。 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 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凈覺相」,清凈覺相即是心。照即觀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心。所以說「看話頭」,或者是說「看念佛是誰」,就是觀心,即是觀照自心清凈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 心即性,即覺,即佛,無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凈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就是本來現成的清凈法身佛。 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凈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卧,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 昔高峰祖師雲:「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同參們,這是過來人的話,是真語實語,不是騙人的誑語啊。 然而為什麼現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是由於現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於學者對參禪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有的人東參西訪,南奔北走,結果鬧到老,對一個話頭還沒有弄明白,不知什麼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生總是執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 「看念佛是誰」呀,「照顧話頭」呀,看來看去,參來參去,與話頭東西背馳,哪裡會悟此本然的無為大道呢?如何到得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裡,眼只有瞎,那裡會放大光明呀!可憐啊可憐啊,好好的兒女,離家學道,志願非凡,結果空勞一場,殊可悲憫! 古人雲:「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修行悟道,易亦難,難亦易,如開電燈一樣,會則彈指之間,大放光明,萬年之黑暗頓除;不會則機壞燈毀,煩惱轉增。有些參禪看話頭的人,著魔發狂,吐血罹病,無明火大,人我見深,不是很顯著的例子嗎?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於調和身心,務須心平氣和,無罣無礙,無人無我,行住坐卧,妙合玄機。 參禪這一法,本來無可分別,但做起功夫來,初參有初參的難易,老參有老參的難易。 初參的難處在什麼地方呢? 身心不純熟,門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即是打盹度日,結果成為「頭年初參,二年老參,三年不參」。 易的地方是什麼呢? 只要具足一個信心,長永心和無心。 所謂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來是佛,與十方三世諸佛無異;第二信釋迎牟尼佛說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 所謂長永心者,就是選定一法,終生行之,乃至來生又來生,都如此行持,參禪的總是如此參去,念佛的總是如此念去,持咒的總是如此持去,學教的總是從聞思修行去。任修何種法門,總要以戒為本。果能如是做去,將來沒有不成的。 溈山老人說:(若有人能行此法),「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 又永嘉老人說:「若將妄語誑眾生,永墮拔舌塵沙劫」。 所謂無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終日隨眾起倒,不再起一點分別執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 初發心人具足了這三心,若是參禪看話頭,就看「念佛是誰」,你自己默念幾聲「阿彌陀佛」,看這念佛的是誰?這一念從何處起的?當知這一念不是從我口中起的,也不是從我肉身起的。若是從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猶在,何以不能念了呢?當知這一念是從我心起的,即從心念起處,一覷覷定,驀直看去,如貓捕鼠,全副精神集中於此,沒有二念。但要緩急適度,不可操之太急,發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見親爺,得大安樂。 老參的難易如何呢? 所謂老參,是指親近過善知識,用功多年,經過一番鍛煉,身心純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 老參上座的難處,就是在此自在明白當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寶所。能靜不能動,不能得真實受用,甚至觸境生情,取捨如故,欣厭宛然,粗細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頭,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終於不能得果起用。老參上座,知道這個困難,立即提起本參話頭,抖擻精神,於百尺竿頭,再行邁進,直到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縱橫去,與佛祖覿體相見,困難安在?不亦易乎。 話頭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間內外,亦在中間內外,如虛空的不動而遍一切處。所以話頭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壓;提上則引起掉舉,壓下則落於昏沈,違本心性,皆非中道。 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難。我告訴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所謂「妄起即覺,覺即離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性,當體立空,即復我本無的心性,自性清凈法身佛,即此現前。究實言之,真妄一體,生佛不二,生死涅盤,菩提煩惱,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別,不必欣厭,不必取捨,此心清凈,本來是佛,不需一法,哪裡有許多啰嗦——參!編輯本段參禪方法
用功的法門雖多,諸佛祖師皆以參禪為無上妙門。楞嚴會上佛敕文殊菩薩揀選圓通,以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為最第一。我們要反聞聞自性,就是參禪。這里是禪堂,也應該講參禪這一法。
1. 坐禪須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裡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麼禪堂,也不是坐才是禪的。所謂禪堂,所謂坐禪,不過為我等末世障深慧淺的眾生而設。 坐禪要曉得善調養身心。若不善調,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禪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身心。此外調身心的方法還多,今擇要略說。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沈。 如覺昏沈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略移動臀部,昏沈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坐禪,有些受用時,境界很多,說之不了,但你不要去執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看見妖魔鬼怪來侵擾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見釋迦佛來替你摩頂授記,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歡喜。楞嚴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2. 用功下手
——認識賓主 用功怎樣下手呢?楞嚴會上憍陳那尊者說客塵二字,正是我們初心用功下手處。他說:「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客塵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來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隨妄想忽生忽滅。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塵質自搖動,本礙不著澄寂的虛空。喻妄想自生滅,本礙不著如如不動的自性。所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此中客字較粗,塵字較細。初心人先認清了「主」和「客」 ,自不為妄想遷流。進步明白了「空」和「塵」 ,妄想自不能為礙。所謂識得不為冤,果能於此諦審領會,用功之道,思過半了。
3. 話頭與疑情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祖師的安心,六祖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的。到後來的祖師,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每每數他人珍寶,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手眼,才令學人看話頭。 話頭很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 ,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 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麼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餘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痾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卧,「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復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 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於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那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一)這時清清凈凈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馬上滿天雲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 (二)這時清清凈凈,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頭」 。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 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州曰:「放下來。」 僧曰:「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 州曰:「放不下挑起去。」 就是說這時節,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4. 照顧話頭與反聞聞自性
或問:「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怎見得是參禪?」 我方說照顧話頭,就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話頭)。反聞聞自性,也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反聞聞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滅」就是自性。「聞」和「照」雖順流時循聲逐色,聽不越於聲,見不超於色,分別顯然。但逆流時反觀自性,不去循聲逐色,則原是一精明,「聞」和「照」沒有兩樣。我們要知道,所謂照顧話頭,所謂反聞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用耳朵來聽。若用眼睛來看,或耳朵來聽,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叫做順流。若單單的的一念在「不生不滅」中,不去循聲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顧話頭,也叫做反聞自性。
5. 生死心切與發長遠心
參禪最要生死心切,和發長遠心。若生死不切,則疑情不發,功夫做不上。若沒有長遠心,則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個長遠切心,真疑便發。真疑發時,塵勞煩惱不息而自息,時節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說個親眼看見的故事,給你們聽。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京,我那時跟光緒帝慈禧太後們一起走,中間有一段,徒步向陝西方面跑,每日跑幾十里路,幾天沒有飯吃,路上有一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光緒帝,他吃了還問那人是什麼東西,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風,那曾跑過幾步路,那曾餓過半頓肚子,那曾吃過番薯藤,到那時架子也不擺了,威風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餓得了,菜根也吃得了。為什麼他這樣放得下?因為聯軍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後來議好和,御駕回京,架子又擺起來了,威風又逞起來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餓不得了,稍不高興的東西,也吃不下咽了。為甚他那時又放不下了?因為聯軍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沒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時常將逃命時的心腸來辦道,還有什麼不了!可惜沒個長遠心,遇著順境,故態復萌。 諸位同參呀!無常殺鬼,正時刻要我們的命,他永不肯同我們「議和」的呀!快發個長遠切心,來了生脫死吧!高峰妙祖說:「參禪若要克日成功,如墮千丈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想,單單是個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誠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徹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語,永墮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樣大悲心切,恐怕我們發不起長遠切心,故發這么重誓來向我們保證。
http://ke..com/view/116527.htm

『捌』 參禪 我是誰

虛雲大師開示——參禪的先決條件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只為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污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禪。因此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釋迦牟尼佛說的很多,最簡單的莫如一「歇即菩提」一個「歇」字。禪宗由達摩祖師傳來東土,到六祖後,禪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緊要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兩句話,實在是參禪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參禪不但是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蓋萬緣纏繞,念念生滅,你還談得上參禪嗎?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參禪的先決條件。我們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凈,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減而起欣厭取捨。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瞋痴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飢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禪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分。

日來常有禪人來問話。夫法本無法,一落言詮,即非實義。了此一心,本來是佛,直下無事,各各現成;說修說證,都是魔話。達摩東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眾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凈自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卧,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不須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為,不勞纖毫言說思惟。所以說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眾生,如果不甘長劫輪轉於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願成佛常樂我凈。諦信佛祖誠言:放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個個可以立地成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發願度盡一切眾生,不是無憑無據,空發大願、空講大話的。

上來所說,法爾如此。且經佛祖反復闡明,叮嚀囑咐,真語實語,並無絲毫虛誑。無奈大地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輪轉不已,迷惑顛倒,背覺合塵。猶如精金投入糞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說出八萬四千法門。俾各色各樣根器不同的眾生,用來對治貪瞋痴愛等八萬四千習氣毛病。猶如金染上了各種污垢,乃教你用鏟、用刷、用水、用布等來洗刷琢抹一樣。所以佛說的法門,門門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當機不當機的問題,不必強分法門的高下。流傳中國最普通的法門為宗、教、律、凈、密。這五種法門,隨各人的根性和興趣,任行一門都可以。總在一門深入,歷久不變就可以成就。

宗門主參禪,參禪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參透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明悟自心,徹見本性」。這個法門,自佛拈花起,至達摩祖師傳來東土以後,下手工夫,屢有變遷。在唐宋以前的禪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師徒間的傳授,不過以心印心,並沒有什麼實法。平日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因病與葯而已。宋代以後,人們的根器陋劣了,講了做不到。譬如說:「放下一切」、「善惡莫思」,但總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惡。到了這個時候,祖師們不得已,採取以毒攻毒的辦法,教學人參公案,或是看話頭。甚至於要咬定一個死話頭,教你咬得緊緊,剎那不要放鬆。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處,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萬念,這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如惡毒在身,非開刀療治,難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後來專講看話頭。有的,看「拖死屍的是誰?」;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晚近諸方多用看「念佛是誰?」這一話頭。其實都是一樣,都根平常,並無奇特。如果你要說,看念經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拜佛的是誰;看吃飯的是誰;看穿衣的是誰;看走路的是誰;看睡覺的是誰,都是一個樣子。誰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凈覺相」,清凈覺相,即是心,照即觀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心。所以說,看話頭,或者是說看「念佛是誰?」就是觀心,即是觀照自心清凈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覺、即佛,無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凈本然,周偏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就是本來現成的清凈法身佛。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凈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卧,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昔高峰祖師雲:「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同參們,這是過來人的話,是真語實語,不是騙人的誑語啊!

然而為什麼現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是由於現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學者對參禪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有的人東參西訪、南奔北走,結果鬧到老,對一個話頭還沒有弄明白,不知什麼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生總是執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誰」呀!「照顧話頭」呀!看來看去,參來參去,與話頭東西背馳,哪裡會悟此本然的無為大道呢?如何到得這一切不受的正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裡,眼只有瞎,那裡會放大光明呀?可憐啊!可憐啊!好好的兒女,離家學道,志願非凡,結果空勞一場,殊可悲憫!古人雲:「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修行悟道,易亦難,難亦易。如開電燈一樣,會則彈指之間,大放光明,萬年之黑暗頓除;不會則機壞燈毀,煩惱轉增。有些參禪看話頭的人,著魔發狂、吐血罹病;無明火大、人我見深,不是很顯著的例子嗎?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於調和身心,務須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卧、妙八玄機。

參禪這一法,本來無可分別。但做起功夫來,初參有初參的難易,老參有老參的難易。初參的難處在什麼地方呢?身心不純熟、門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就是打盹度日,結果成為「頭年初參,二年老參,三年不參」。易的地方是什麼呢?只要具足一個信心,長永心和無心。所謂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來是佛,與十方三世諸佛、眾生無異;第二信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謂長永心者就是選定一法,終生行之;乃至來生又來生,都如此行持。參禪的總是如此參去,念佛的總是如此念去,持咒的總是如此持去,學教的總是從聞思修行去。任修何種法門,總以戒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將來沒有不成的。溈山老人說:「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說:「若將妄語誑眾生,永墮拔舌塵沙劫」。所謂無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終日隨眾起倒,不再起一點分別執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初發心人,具足了這三心,若是參禪看話頭,就看「念佛是誰?」:你自己默念幾聲「阿彌陀佛」,看這念佛的是誰?這一念是從何處起的?當知這一念不是從我口中起的,也不是從我肉身起的,若是從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猶在,何以不能念了呢?當知此一念是從我心起的。即從心念起處,一覷覷定,驀直看去,如貓捕鼠,全副精神集中於此,沒有二念。但要緩急適度,不可操之太急,發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見親爺,得大安樂。

老參的難易如何呢?所謂老參,是指親近過善知識,用功多年,經過了一番鍛煉,身心純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參上座的難處,就是在此:自在明白當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寶所。能靜不能動,不能得真實受用。甚至觸境生情,取捨如故、欣厭宛然,粗細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頭,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終於不能得果起用。老參上座,知道了這個困難,立即提起本參話頭,抖擻精神,於百尺竿頭,再行邁進。直到,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縱橫去,與佛祖覿體相見,困難安在?不亦易乎?

話頭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間內外,亦在中間內外,如虛空的不動而遍一切處。所以話頭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壓:提上則引起掉舉,壓下則落於昏沉;違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難、我告訴諸位,不要怕妄想,也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所謂「妄起即覺,覺即妄離」若能利用妄想做工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性,當體即空,即復我本無的心性。自性清凈法身佛,即此現前。究實言之,真妄一體,生佛不二。生死 、菩提煩惱,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別,不必欣厭,不必取捨。此心清凈,本來是佛,不需一法,那裡有許多羅嗦。參!

『玖』 有朋友被靈纏身,我最近才開始參禪悟道,請問各位師兄有什麼好的辦法超度念頌南無關心菩薩的法號般若

建議念地藏經,至少七部以上,迴向給亡靈。當然其它佛號佛經都可以的。

『拾』 紅樓夢第22回寶玉參禪的意思

意思是:彼此都想從對方得到感情的印證而頻添煩惱;看來只有到了滅絕情誼,無需再驗證時,方談得上感情上的徹悟;到了萬境歸空,什麼都無可驗證之時,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

原文是: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迷賈政悲讖語>。

內容梗概:

賈母要給寶釵做生日,鳳姐和賈璉商量要比林黛玉高出一等。鳳姐說賈母喜愛的齡官象一個人,寶釵笑而不說,寶玉不敢說,湘雲說象黛玉。湘雲、黛玉和寶玉為此事鬧矛盾,寶玉心想目下兩人尚未應酬妥協,將來猶欲何為。

襲人勸寶玉「大家隨和」,寶玉說自己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筆佔一偈,又填一《寄生草》,心中自得,寶釵說她是引起寶玉說瘋話的罪魁。

元妃送出燈迷讓猜,寶釵一猜就著,卻故作難猜之狀。賈母見元春喜悅,也命製作燈謎大家猜。賈母說「荔枝」(離枝)讓賈政猜。賈政看了眾從姊妹不祥之謎,傷悲感慨。

(10)參禪解纏期貨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紅樓夢》誕生於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舉國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這時期從表面看來,好像太平無事,但骨子裡各種社會矛盾正在加劇發展,整個王朝已到了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在康熙、雍正兩朝,曹家祖孫三代四個人總共做了58年的江寧織造。曹家極盛時,曾辦過四次接駕的闊差。曹雪芹生長在南京,少年時代經歷了一段富貴繁華的貴族生活。但後來家漸衰敗,雍正六年(1728年)因虧空得罪被抄沒,曹雪芹一家遷回北京。

回京後,他曾在一所皇族學堂「右翼宗學」里當過掌管文墨的雜差,境遇潦倒,生活艱難。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酒常賒」。《紅樓夢》一書是曹雪芹破產傾家之後,在貧困之中創作的。創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紅樓夢》開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雲」即是曹雪芹自序。在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實身份出現,對讀者講述寫作緣起。據他自述,他是依託自己早年在南京親歷的繁華舊夢而寫作此書。

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無為,一事無成,猛然回憶起年少時家裡所有的女孩兒,覺得她們的見識才氣遠遠超過自己,不禁深自愧悔。祖上九死一生創下這份家業,當年自己身在福中,卻不務正業,不聽從父母老師的管教,以致長大後一技無成,半生潦倒。

曹雪芹將這段經歷和悔悟寫成小說,就是要告訴讀者,雖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兒都是生活中實有其人,萬不可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而使她們的事跡湮滅無聞。一念及此,心旌盪漾,一切困難都不在話下。何況鄉野生活悠閑自在,風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湧,下筆如神。

曹雪芹自謙才疏學淺,只得用市井白話來寫這部小說,意在為那些女孩兒立傳,排遣自己的苦悶,兼以供讀者把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