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貨交易 » 人民幣原油期貨推出的背景和意義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人民幣原油期貨推出的背景和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6-07 12:19:17

㈠ 中國石油期貨用人民幣結算有何意義

1、人民幣國際化

加大人民幣與石油貿易的結合程度,大力推動石油貨幣合約和石油人民幣進程。目前海灣的產油國,俄羅斯、伊朗等國在與他國的石油交易中都在尋求非美元化。而本幣尚不能自由兌換的中國,則只能承受石油成本加大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壓力。

2、建立戰略儲備庫

打破國際石油金融失衡的格局,關鍵在於中國必須爭取主動權,要形成與美國主導的石油金融體系抗衡的力量。其立足點就是以金融安全保障石油安全,構建中國「石油金融一體化」體系,實現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融合,打造中國戰略新優勢。

中國將龐大的外匯儲備通過購買石油等能源資源或建立戰略儲備庫的方式,轉變成實物資源儲備。

可以將外匯儲備與能源儲備結合起來考慮,把單純的貨幣儲備與更靈活的石油金融產品結合起來,即把石油金融合約如石油期貨合約、石油債券合約等也視作一種新型的儲備貨幣,既能使過多的外儲向實物資源轉化,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市場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1)人民幣原油期貨推出的背景和意義擴展閱讀:

實現難點:

1、缺少聯合談判機制

中國缺少聯合談判機制。無論是石油,還是鋼鐵、鐵礦石等領域,都沒有建立起聯合對外談判機制。正因為如此,中國在類似國際市場領域,由於沒有話語權,屢屢吃啞巴虧。

譬如,日本新日鐵公司撕毀了此前中日韓三國鋼企達成的「君子協定」,率先與力拓公司達成鐵礦石價格協議,韓國浦項制鐵也隨之接受了日本與澳大利亞達成的合同價,就恰恰曝露了這一點。當然,原油與其他領域市場機制不同,這決定了石油談判不僅困難重重,而且也需要超強的智慧。

2、人民幣自由兌換問題

因為目前人民幣無法自由兌換,以及外匯管制等金融政策,也註定了中國在國際石油價格領域,難以擁有話語權,更遑論國際石油定價權。聯合談判機制的缺席和人民幣以及外匯政策的開放度不夠,確實是制約著中國爭奪國際石油定價權重要因素。

㈡ 推出原油期貨有何意義

對國內而言,包括中石油在內的國內原油巨頭擁有了可以對沖價格下跌風險的期貨品種,投機者和機構也可以更加方便的押注能源行業的長期前景和短期波動。
對國外而言,原油期貨允許外國投資者投資無疑增加了海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一個窗口。同時,原油期貨的推出也為未來推廣以人民幣結算原油鋪平了道路。

㈢ 海外報道的「中國版」原油期貨上市意義與作用是什麼

原油期貨上市,對我國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一是方便我國廣大企業利用本土原油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管理風險,同時把寶貴的投資者資源留在國內。二是彌補現有國際原油定價體系的缺口,建立反映中國及亞太市場供求關系的原油定價基準。這不僅對中國,對亞太地區乃至全球都是一件好事。三是隨著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的原油期貨市場逐步成熟、吸引力的增加,將促進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四是做商品期貨對外開放的探路者。

原油期貨上市,對我國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其一,方便我國廣大企業利用本土原油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管理風險,同時把寶貴的投資者資源留在國內。

其二,彌補現有國際原油定價體系的缺口,建立反映中國及亞太市場供求關系的原油定價基準。這不僅對中國,對亞太地區乃至全球都是一件好事。

其三,隨著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的原油期貨市場逐步成熟、吸引力的增加,將促進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其四,做商品期貨對外開放的探路者。商品的同質性、現貨市場的自由貿易和大宗商品貿易適用「一價定律」,決定了商品期貨市場具有國際化、全球化的天然屬性,因而對外開放更加緊迫。原油期貨在開放路徑、稅收管理、外匯管理、保稅交割及跨境監管合作等方面積累的經驗可逐步拓展到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其他成熟的商品期貨品種,進而推動我國商品期貨市場全面開放。

原油期貨市場建設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系統工程,市場的成熟和功能的發揮需要一個漸進培育的過程。我們在推進原油期貨市場發展的同時,要不斷強化市場一線監管和風險管理。除嚴格遵守目前國內期貨市場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的交易編碼制度、保證金制度、持倉限額制度、大戶持倉報告制度、穿透式監管制度等,我們還將針對原油期貨「國際化市場」的特點,積極落實交易者適當性審查、一戶一碼實名制開戶、實際控制關系賬戶申報,強化資金專戶管理和保證金封閉運行,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有效防範市場風險,保障市場平穩運行和正常交易秩序。

㈣ 中國的原油期貨上市有何意義

石油期貨就是以遠期石油價格為標的物品的期貨,是期貨交易中的一個交易品種。
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以原油為標的的標准化合約。

㈤ 中國原油期貨有何意義

最基本的就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原油期貨的最終目的是搶奪原油的定價權。

㈥ 國內推出原油現貨意義重大

原油是基礎性的大宗商品,涉及中下游眾多的產業鏈。目前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主要由紐約商業交易所、洲際交易所決定,亞太地區還沒有一個權威的原油基準價格。我國雖然是全球第五大石油生產國、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第三大石油進口國,但在亞太石油定價體系中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國內原油價格實質上是國際價格的「影子」。
我國推出原油期貨的意義
作為一個在世界經濟體系和石油市場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戰略大國,我國推出原油期貨的意義十分重大。
一、爭取原油定價權,增強國際競爭力
由於亞太地區還沒有權威的原油基準價格,「亞洲升水」使我國進口原油每年要多支出約20億美元。近二十年來,因為中國等亞洲國家無定價權,在不考慮運費差別的情況下,亞洲主要的石油消費國對中東石油生產國支付的價格,比從同地區進口原油的歐美國家的價格每桶要高出1—1.5美元。
亞太范圍來看,近年各國對亞太石油定價中心的爭奪日益激烈,我國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亞洲最大的兩個能源期貨市場是日本石油期貨市場和新加坡石油期貨市場。我國大慶生產的原油掛靠印尼米納斯原油(Minas)定價,勝利、大港原油掛靠印尼辛塔中質原油(Cinta)定價,渤海原油掛靠印尼杜里原油(Duri)定價。推出原油期貨,無疑將有助於中國爭奪國際定價權,穩定國內經濟運行。
二、為石油石化及相關企業提供保值避險工具
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日益提高,目前進口佔比超過55%,進口原油的保值和價格鎖定需求顯得十分強烈。根據我國入世協議,外國企業獲得與國內石油企業同等的國民待遇,外國企業帶著價格制定優先權和石油套期保值的雙重優勢進入國內石油市場。如國內企業無法通過石油期貨交易進行避險,就會處於更加被動和不利的境地。其他的石油石化企業,比如一些民營企業,在產業鏈中沒有定價權,急需在原油期貨市場套期保值,鎖定生產經營成本或預期利潤,增強抵禦市場價格風險的能力。
三、促進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
我國現行的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油價形成機制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調價時間的滯後性。國內油價變化比國際油價滯後,不僅與市場當時的實際情況不一致,而且在接軌價格十分透明的情況下,市場參與者的投機傾向十分明顯,不利於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二是價格接軌的簡單機械性,沒有考慮到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在消費結構、消費習慣及消費季節等方面的差異,難以反映國內成品油市場的真實供求狀況。期貨市場則是一個公開、集中、統一以及近似於完全競爭的市場,能夠形成直接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石油價格。
四、作為國家對石油市場調控的手段
現代石油市場是一個由現貨市場、現貨遠期市場和期貨市場三部分共同組成的完整市場體系,這三個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各有不同。如果推出石油期貨,國家對石油市場的宏觀調控可以通過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同時進行,不僅多了一個手段,也增加了靈活性。同時,原油期貨的推出將成為加快產業優勝劣汰進程的利器。具有一定規模、管理先進的技術型企業能夠依託人力、物力、財力優勢,利用期貨市場更好地規避市場風險,不斷做大做強,進而實現行業整體的結構性優化,並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過渡。
五、協助完成石油戰略儲備,維護國家石油安全
石油戰略儲備是一個國家能源安全體系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不儲存足夠的石油,一旦石油通道或者石油供應發生問題,比如在霍爾木茲海峽發生戰爭,大量的石油供應就會被切斷。推出石油期貨交易,一方面利用期貨的保證金制度,幫助企業通過期貨市場進行預買預賣,建立起穩定的遠期供銷關系,可以相對減少企業的石油現貨庫存和資金佔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現貨石油儲備的不足;另一方面通過「保稅交割」上市原油期貨,國際石油貿易商會在中國建立交割倉庫以儲存石油,大量石油將被運輸和儲存在中國,形成資源的社會儲備,從而利用國際資金幫助我國儲備石油。
國內原油期貨上市許加快步伐
即將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登陸的原油期貨上市日期漸近,作為國際化交易品種,匯兌等相關細節問題進展如何?會不會成為最後的「攔路石」?
原油期貨作為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的「突破口」,境內外資金在此進行套利和對沖,對匯率市場化和波動非常敏感,在人民幣自由兌換未實現、外匯期貨尚缺席的背景下,原油期貨上市須加快清障。

㈦ 中國原油期貨上市有何意義

給廣大投資者提供了參與原油投資的正規渠道,有利於期貨市場的國際化和人民幣國際化

㈧ 中國原油期貨的推出有何意義

石油人名幣,石油黃金,很大的意義,掌握定價權

㈨ 為什麼要推出中國原油期貨

個人認為,第一是沖擊「石油美元」體系。第二是爭取亞太地區原油定價權易手。

㈩ 重推原油期貨對中國有何重大意義

中國上市原油期貨的背景
一、亞太地區消費份額超過北美和歐洲
25年間,三大石油消費區中,歐洲下降17%,亞太上升了13%,北美略微下降了4%。
從全球原油進口貿易流向來看,2015年50.41%的進口原油流向亞太地區;
隨著美國頁岩油的發展,美國原油進口大幅度減少,未來流向亞太的比例將會更高。
2010年以來,美國頁岩油產量增加到接近500萬桶,超過了中國的總產量。
二、亞太地區缺乏權威的原油貿易定價基準
亞太地區在消費中佔有34%的份額,但在全球原油價格體系中的影響力較弱,與消費的比例不相匹配。
WTI、Brent分別代表北美和歐洲,地位已相當穩固,而亞太地區的價格還在形成當中,權威性還無法匹敵WTI、Brent。
亞太地區普遍以迪拜和阿曼原油均價作為原油貿易價格基準;而迪拜價格高度依賴於Brent價格。
不同於北美和歐洲,亞太的定位基準在生產方,而北美和歐洲在消費方;亞太的定價基準是期貨價格,亞太的定價基準是現貨評估價格。
三、中國是全球第五大生產國,第二大消費國
具體到我們中國,中國是全球第五大生產國、第二大消費國、第二大進口國(2017年3月已超過美國),BP2017全球統計數據即將於6月13日公布,看看是否會成為第一大進口國。
問題是,中國這么大的市場和進口量,但原油進口價不得不單向、被動地參照國際價格。
十八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現實:國外的市場和價格在我國的資源配置中、在我國的進口計價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發改委根據國際原油價格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國際原油價格與國內成品油市場沒有直接的關系。
比如季節性,美國夏天有駕車出遊高峰,冬天有取暖用油高峰,而我國的季節性體現在春耕秋收、春節長假等。
再比如柴汽比,我們柴汽比最高是達到2.3左右,現在下降到1.5左右,這個和國際市場差異也很大。
國際市場價格怎麼能指導國內的生產和消費呢?
大家對WTI 、Brent耳熟能詳,CCTV等媒體每日多次報道價格,有誰知道國內原油的價格? 比如大慶原油,比如勝利原油,恐怕沒幾個人能說出來。
歸結到一點,中國上市原油期貨的目的就是著眼於形成一個更直接反映中國乃至亞太地區原油市場供求關系的基準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