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銅期貨什麼時候開始的和國際銅價的關系是什麼樣的0506年國際銅價飆升時我國期貨市場起作用了嗎
銅期貨是我國最先設立的期貨品種之一,與上海期貨交易所成立同時上市,是在1998年。隨便之前也有,但是那段時間太亂就懶得說了。總的來說我國的銅期貨與國際銅價關聯性並不高,主要還是自己人炒炒,不像大豆那些對國際價格那麼敏感。
② 中國銅期貨 歷史慘敗
銅期貨是我國最先設立的期貨品種之一,與上海期貨交易所成立同時上市,是在1998年。隨便之前也有,但是那段時間太亂就懶得說了。總的來說我國的銅期貨與國際銅價關聯性並不高,主要還是自己人炒炒,不像大豆那些對國際價格那麼敏感。 不過現在銅的價格直線下降 讓人心塞啊
③ 銅期貨走向怎樣現在做多銅可以嗎
亞洲和美國經濟增長的前景在2011年開始繼續製造樂觀情緒。中國和印度已經加息,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也是一樣,並且隨著巴西的銷售增長,他們也將很快加息。由於通脹走高和國家的緊縮政策,銅的價格有望繼續走高。銅正處在一個強烈增長趨勢,除非經濟增長大幅放緩,這不太可能被打破。隨著亞洲經濟增長繼續推高,銅的價格可能會創造新的歷史高點。做多銅可以做銅期權,提供交易銅期權的有Trader711期權交易平台等。
④ 銅期貨啥時候開始的上中國
目前還沒有過都一開就是上午下午因為期貨交易時間本身就只有這么幾個小時也不存在半天的情況
⑤ 尋找外盤期貨銅的長期歷史數據
CME金屬美銅HGtick分筆高頻交易成交快照數據歷史資料庫服務,大富翁數據中心有提供外盤期貨銅的長期歷史數據。
⑥ 期銅為什麼會成為中國需求的標志
銅業組織的尷尬與中國銅業集團猜想
近幾年來,銅業組織在我國銅工業的發展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和作用。在市場經濟中,行業組織的作用有時是政府難以替代的,我國銅工業的利好形勢來之不易,如果銅業組織能夠站在企業角度,為企業發展著想,積極維護企業利益,它一定能夠發展起來。本文結合企業、銅業組織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八大銅業組織的意義、作用、影響作出分析。
隨著這幾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銅消費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一。未來數年裡,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還將繼續。除了自身的發展帶動銅消費增長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全球製造業向中國轉移,也使中國銅消費帶來了新的增長。2006年的銅價達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從4000美元飆升到8500美元,LME銅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使冶煉企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但也給銅加工企業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資源的短缺依然是制約我國銅工業競爭力的致命弱點。
在這種紛繁復雜的環境中,各種銅業組織應聲而出,目前有包括CSPT(中國銅原料談判小組)、五礦商會銅分會、亞洲銅俱樂部、中銅聯合銅業有限責任公司、中色國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銅發展中心、國際銅協以及剛剛成立的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銅分會等八大銅業組織。
八大銅業組織中,有色協會銅分會和五礦化工商會銅分會是在行業協會背景下成立的,其餘都是企業自發成立的銅業組織,其中國際銅業協會和亞洲銅俱樂部是國際性組織。八大銅業組織在我國銅工業的發展中起到或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銅業組織的盛大與尷尬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短短的幾年時間經歷了從盛大場面和美好憧憬到極為尷尬的過程,如今銅價高位,銅業組織左右不了,面對國際供應商,銅業組織也只能起呼籲作用。很多組織或已消亡失去聲音,或已經無多大作用。
八大銅業組織盡管職能各異,但從各自的成立宗旨或職能看,總的來說都是為會員或成員企業服務,提供相關信息,但也有各自的定位。
一、擴大銅的應用方面——國際銅業協會(中國)和銅發展中心。它們分別成立於1995年和2000年,與其他幾大銅業組織不同,它們的作用主要在於擴大銅的應用和促進銅消費方面。國際銅協最近在中國的動作比較明顯,先是雲南銅業集團加入,最近加工企業金龍公司也被「招募入伍」。加入國際銅協的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參與市場推廣和技術開發項目等活動,使企業受益。銅發展中心則經歷過輝煌與徘徊,當初是為了把國內銅企聯合起來,順應銅消費市場推廣的形勢而誕生的。如今,它正在努力尋求更多的為會員單位提供服務的渠道。
二、重在實現銅原料穩定供應——中銅聯合銅業有限公司、中色國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和銅原料談判小組(CSPT)。這三個組織都是由企業共同出資組建成立的具有企業性質的經濟實體。
中銅聯合銅業有限公司於2002年3月12日在北京成立。是由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江銅、銅陵、雲銅等六家國內大型銅冶煉企業共同發起的股份制企業。它旨在使中國的主要銅工業企業聯合成為一個整體,從目前的單獨對外過渡到與國外礦山就銅精礦進口進行統一談判,充分發揮整體優勢,以保證各企業的共同利益;統一同國外礦山和機構進行磋商,商討聯合在海外進行礦山的勘探和開發事宜,從而實現共同擁有國外礦山資源,實現中國銅資源穩定供應的長期戰略構想。
據當時江西銅業的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戚懷英表示,該公司成立後,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共同開發國外資源,收購或參股國外銅礦,二是進行集體談判,加強談判地位。就該組織成立後四年的表現來看,乏善可陳,很明顯,CSPT的出色表現淡化了它的作為。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它的組成與當時有一個依靠進口銅精礦退稅政策的五礦有關,造成了過分依靠政策,對銅業無多大作為。成立之初就有人認為,在短期內很難實現用它來徹底解決中國銅精礦緊缺的問題。因為該公司主要依靠對其他海外公司參股的形式取得礦場的部分經營權,需要一定的操作周期。
中色國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中銅聯合銅業有限責任公司組建後沒多久,由中色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現中國有色礦業集團)作為主發起人,於當年8月,與綜合實力較強的國內9家大型銅企業、4家骨乾地質勘查單位、3家科研設計單位等17家單位聯合成立了中色國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中色國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曾斥資200萬澳元,成功入股澳ORD資源公司,成為ORD公司第二大股東。但和中銅聯合銅業有限公司一樣,雖致力於解決經濟發展與銅資源短缺的矛盾、聯合走向海外、開發和佔有海外有色金屬資源、在海外建立穩定的原料供應基地,但命運也幾乎相同,作用不大。
CSPT(中國銅原料聯合談判組)成立於2003年11月,是表現最為搶眼的銅業組織,屢屢在與國際礦商的談判中展露鋒芒,成為謀求中國話語權的代名詞。國外貿易商一度對剛成立不久的CSPT不屑一顧,認為歷史上中國人有過多次聯合,但都很快解散了,這次也將會如此,只要挺得住,這個短暫的聯盟就會不攻自破。不過CSPT具有有效的企業聯合談判機制,不僅通過聯合極大地降低了我國銅冶煉的成本,也為國內鋼鐵、鉛鋅等倚重大宗進口的行業提供了成功的借鑒。經過貿易商與冶煉廠強力抗衡,以及艱難談判後,國際上大的貿易商由觀望轉為主動向CSPT報價,CSPT組織形式得到了銅行業及市場的認可。
CSPT在很多時候維護了企業的利益,不過並不能從根本上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大宗產品進口「越買越貴、越貴越買」的困境。2006年,國際銅價從年初的4400美元/噸翻跟斗一般,幾次突破8000美元/噸,並維持在高位運行。與銅價上漲相反,加工費卻在下降,國外一些銅精礦供貨商有意打壓加工費,目的是進一步大幅度壓低現貨加工費,牟取暴利。銅精礦的價格就是國際銅價減去加工費,因此加工費降低就意味著銅精礦價格上升,冶煉廠成本增加。
因為加工費與銅價嚴重倒掛現象, CSPT八大銅企採取限產的措施,並固守加工費底線。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擔憂,目前國外銅礦基地憑借其資源優勢已經在大幅擴張冶煉產能,未來3年將新增約200萬噸,這對國內企業來說不是什麼好消息。銅礦對外依存度高使得中方話語權有所缺失。
三、信息交流與合作方面——亞洲銅俱樂部。亞洲銅俱樂部主要是中國銅企業聯合日本、韓國和印度共計18家銅企業發起成立的。亞洲銅俱樂部旨在通過這一跨國區域性的非正式組織,加強亞洲銅企業在生產組織、技術管理、原料供應等方面的溝通與交流,構建一個加快亞洲銅工業發展的國際合作平台。雖然亞洲銅俱樂部是一個相對鬆散的組織,但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在全球銅市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05年這4個國家進口銅精礦(金屬量)282萬噸,佔全球進口總量的69.1%;精銅消費量612萬噸,佔全球的36.4%。總的來說它是CSPT的外延。
四、重點在貫徹產業政策、外貿政策——有色協會銅業分會和五礦化工商會銅分會。其背景是行業協會,側重點分別是,有色協會銅分會重在制定相關產業政策、五礦化工商會銅分會側重於在執行外貿政策中向政府部門反映企業訴求並提出建議。
有色協會銅業分會2006年8月剛剛成立,它的成立告別了中國銅業只依靠自發鬆散的聯盟的過去,是走向強強聯合的傑出範例。它的成立,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也順應了行業發展的需要。
上述銅業組織在特定時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企業帶來效益。但在現階段條件下,每個銅業組織應著重思考「多與少」和「生存與發展」兩個問題。目前,我國銅業組織多,相似的組織功能、工作內容也多,而真正能夠為企業解決問題、為企業決策提供有效信息的少,這也直接影響到銅業組織的生存與發展。如果仍在「多」上增加,而不在「少」上下工夫,銅業組織生存就會出現問題,更難談其發展了。
銅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宇聖說,在市場經濟中,行業組織的作用有時是政府難以替代的,如果銅業組織能夠站在企業角度,為企業發展著想,積極維護企業利益,它一定能夠發展起來。
中國銅業集團猜想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在不斷地和石油、電力的緊缺作斗爭下取得的。雖然銅價仍處於歷史高位,也有人拋出「銅在下一個十年會成為貴金屬」的預言,但銅價的回歸是毋庸置疑的。銅業的風風雨雨,集中反映了經濟和資源的矛盾,在這其中挑梁唱大戲的,一直是以CSPT等為代表的銅業組織。
近來很多專家撰文,建議採取聯合談判的策略去爭奪相關商品價格話語權。筆者認為,這種策略也未必見得會有好效果。因為爭奪稀缺資源定價的話語權,我們不能冒置整個行業於死地的風險去與對手談判,到頭來,對手還是會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來瓦解我們所謂的聯盟。
在2006年12月19日CSPT和外方供應商必和必拓公司達成的協議中,2007年度銅精礦加工費(TC/RC)比2006年度的加工費下降了33%,並且取消了沿用30多年的價格分享條款。這證明了光憑談判並不能迎來話語權。金龍銅管集團副總裁徐明分析,國內銅冶煉企業集中度比較低以及對國外銅精礦的依賴度越來越高,也是話語權缺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銅礦石的對外依存度僅次於鐵礦石。
在記者的調查采訪中,從事銅冶煉的幾家大企業呼籲:中國要組建50~80家大企業集團,打造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作為有色大品種的銅行業應當有這么一面大旗。大冶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原總經理羅忠民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銅業分會的籌備會上說,「根本上解決的道路只有一條:就是成立中國銅業集團。」
雲南銅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鄒韶祿說,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是進入市場最早、國際市場關聯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實行下放地方管理的體制性改革後,區域經濟的發展實力大為增強,而從宏觀經濟層面看,行業國際化競爭的實力和影響力卻受到削弱。在經濟全球化態勢下,由原料高依賴性、市場高透明性的客觀實際所決定,中國銅工業企業需要爭取在全球性競爭中資源開發、原料采購、產品銷售、科技進步的話語權、主動權。為此,中國江西銅業公司、雲南銅業公司、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公司、大冶有色金屬公司、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金川集團有限公司六大銅企業曾數度自發聯手,組成銅原料聯合談判組,成功狙擊國外原料商通過降低銅精礦加工和精煉費對中國銅工業發展的打壓。並於2005年2月,以六大銅集團為主體,聯合日、韓、印幾大產銅國,成立了亞洲銅俱樂部,旨在促進亞洲各國產銅企業在資源開發、冶煉技術和產能提高方面的信息交流。然而,盡管各方已有強烈的合作、聯合意願,但無論原料采購聯合談判小組還是亞洲銅俱樂部,其聯盟都是自發的、鬆散的,作用有限。此前,國家已批准實行《鋼鐵產業發展政策》,通過行業整合提高集中度,增強控制力、影響力、競爭力,成為鋼鐵行業重新洗牌的矚目亮點。業內人士普遍認識到,中國銅工業要實現持續、健康、協調發展,要真正能控制並有效解決目前出現的冶煉能力無序擴張問題,實施行業整合、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建立統一的中國銅工業集團,是必由之路,也是治本之策。
盡管中國銅業集團有良好的歷史根底,有行業聯合的經驗(如CSPT),但中國銅業集團目前只能停留在猜想上,面臨的挑戰和困境很多。首先,構成方面,由誰牽頭?是江銅、雲銅、銅陵集團這三強之一,還是另有他人?各大銅企下放地方後不得不考慮各省的意見,每個省都有每個省的打算。張家港聯合銅業的廖曉銀副書記告訴記者一個成立集團與解決和地方政府矛盾的見解:成立繳納地方稅的股份制的中國銅業集團,即把利潤留給企業,稅收交給地方,國家獲得增值稅。一家下游加工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即使成立這樣的集團也只能屬於上游礦山、冶煉的集團。中國銅業集團構成應抓住上游,放開下游,以幾家銅冶煉龍頭企業為主組建,也可以考慮吸收其他冶煉企業,然後擴張到上游礦山企業。
正因為種種困難,有色金屬技術經濟研究院的趙武壯處長指出,中國銅業集團的組建任重而道遠,近期看幾乎不大可能。
中鋁的「銅」謀
中國鋁業公司繼收購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洛銅、上海有色之後,正在對銅行業進行下一步的整合計劃。據可靠消息,中鋁已和江西銅業集團進行磋商,商談合並事宜。在此之前,中鋁曾與雲南銅業公司磋商,希望用1.21億美元參股雲南銅業。據悉,兩公司的磋商開始於2004年下半年,但關於細節的談判還沒有結束。不過中鋁的銅業之路並不是很順利,其此前打造的銅產業鏈繼續完善仍需要時間。而且國家關於中央企業非主業投資比重不超過10%的規定,也會限制中鋁「大有色」的策略。
有關中國銅業集團的想法,至少在筆者的腦海中閃現了兩年,每當中國銅工業一遇到大事件,這個念頭就會不由自主地跳出來。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解散之後,歷史上曾出現過中國銅鉛鋅集團,然而沒過多久,集團就解散了。三大集團解散後,重新組建了中國鋁業公司,依託中鋁,賦予新的意義的中國鋁業集團獲得了重生。那麼,中國銅業集團何時才能重生呢?
⑦ 國儲銅幾年輪換一次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銅價快速攀升,持續上漲的時間和上漲幅度均超過以往,世界各大機構紛紛預測在此輪上漲之後,國際銅價將步入下跌時期。
中文名
國儲銅事件
實質
過剩銅供應
發生時間
2003年下半年以來
表現
銅價快速攀升
1國儲拋銅大事
2事件介紹
3事件經過
4事後結論
目錄
國儲拋銅大事
編輯
2005年10月30日 國儲局召開會議,就國際銅價問題進行研討。會議之後,國儲局對外宣布,將在近期向市場拋售3萬到5萬噸銅。
2005年11月9日 國儲局的主管部門國家發改委發布通告,宣布為抑制中國的銅價,中國將向市場拋出一定數量的儲備銅。
2005年11月11日 國儲局聲稱其持有130萬噸庫存,比市場預期的要高出100多萬噸。
2005年11月16日 國儲局第一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計劃出售的2萬噸銅全部售罄。
2005年11月17日 國儲局官員表示,中國交易員劉其兵在倫敦市場上所持有20萬噸空頭頭寸屬於個人行為,該人也不再是政府雇員。
2005年11月23日 國儲局第二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6629噸銅流拍。LME銅價跌至每噸4020美元的兩周低位附近,在尾盤時回升至4098美元。
2005年11月30日 國儲局第三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6100多噸銅流拍。LME銅價創下每噸4270美元的歷史新高,中國國儲第三次拋銅壓價的意圖再度落空。
2005年12月7日 國儲局第四批2萬噸儲備銅競拍,再度遭遇大面積流拍,僅成交3700噸。國際銅價依然逆市上漲,創下期銅百年來最高記錄4466.5美元/噸。[1]
事件介紹
編輯
什麼是國儲銅事件
如英國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預測,2005年全球銅供應將出現10萬多噸的過剩;2004年11月中旬舉行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年會上,國際大投資銀行也大多預測2005年銅價會下調,市場將繼續過剩。但實際情況卻是國際銅價的逆市上漲,在2005年11月更是達到期銅市場百年來的最高紀錄,每噸高達4146.65美元。「國儲銅」事件正是發生在有關機構預測國際銅價會下跌,但實際卻持續上漲的時期。
2005年11月9日國家物質儲備局(簡稱國儲局)發布的國家儲備銅競價銷售公布稱:為緩解當前國內銅供應緊張的狀況,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國儲調節中心受國儲局委託,於2005年11月16日拍賣2萬噸國家儲備銅。
在此後短短的一個月內,國儲局舉行了四場現貨銅拍賣會,拍賣起價一次比一次高,給市場帶來的沖擊一次比一次大,其中,第三場拍賣起價上海、寧波地區為每噸37140元,但首批100噸的成交價格就達38120元/噸,拍賣價遠高過市場的預期,消息一經傳出,滬銅期貨和LME銅期貨價格便快速上揚。
第四場現貨銅拍賣會上,佔2萬噸拍賣總量80%的1.6萬噸銅流拍的拍賣底價與市價不相上下,參與者怨聲載道。盡管國儲局聲稱拋售銅的目的在於滿足國內銅的需求,平抑銅價,但市場更願意相信國儲局此舉是在緩解其在期貨市場的損失所帶來的壓力。
因為自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銅期貨市場上通過LME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1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銅,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這批頭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來,國際基金不斷以推高銅價的方式逼空國儲局,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不斷走高的國際銅價無疑會給國儲局造成巨額虧損,所以國儲局不得不通過不斷拋售國內現貨來緩解壓力,挽回損失。2005年年末,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坦言,由於缺乏對市場風險的有效控制,國儲局在此次事件中損失慘重。
事件經過
編輯
在國儲銅事件發生後,人們更多的是從技術的角度對這次事件進行剖析和反思。其實,技術問題還在其次,根源在於腐敗。
一些從事期貨交易的專家透露說,中國公司,尤其是那些沒有取得期貨交易資格的公司,之所以敢於沖破法律的限制,在海外做期貨交易,關鍵是為了牟取私利。他透露說,這些公司的賬戶往往是公私不分,換句通俗的話說,賺了錢是自己的,虧了錢是企業的。這也正是中國公司在國際期貨市場上出手「賊狠」的原因,反正虧了錢是國家的,怕什麼?
如果不是這樣,很多問題是難以理解的。比如在1997年的「株冶」事件中,國際期貨市場上已從事兩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員,在LME大量賣空鋅期貨合約,賣出多達45萬噸鋅,而當時株冶全年的總產量也才30萬噸。如果是正常的套期保值交易,全年總產量30萬噸至少是一個不能逾越的底線,這對於從事了兩年交易的人來說,是一個最起碼的常識。倘若不是出於攫取私利的強烈慾望,很難想像他們會如此超常規地甚至可以說是喪心病狂地去進行交易。最後,不得不由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專門召開辦公會議處理「株冶事件」,但由於空單超出株冶全年總產量的50%,中國除了斬倉別無選擇。僅三天,中國便損失了1.758億多美元,摺合人民幣14.591億多元!
虧了由國家埋單,在某種程度上,「株冶事件」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
這種結果將令那些利慾熏心的人更加有恃無恐,他們猶如一群嗜血的賭徒,拿國家的錢在國際期貨市場上豪賭,賺錢的時候他們一言不發,被套住的時候將爛攤子交給國家。因而,人們看到的不是那些靠老鼠倉發財的投機者燦爛的笑容,而是一出又一出血淋淋的悲劇。
在這次的國儲銅事件,媒體披露出來的老鼠倉的情況同樣令人觸目驚心。據接近劉其兵的人士透露,光是劉這兩年通過在期銅上的投機,就給自己的小金庫增加了不下3億美元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單被套,這些重重黑幕,恐怕永遠不會進入公眾的視野。
除了老鼠倉,腐敗分子通過海外期貨交易洗錢的情況同樣值得關注。8月10日的《上海證券報》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剖析:
由於我國企業的境外賬戶難以有效監督,難以杜絕某些人通過期貨交易洗錢的可能性。更緊迫的是,洗錢者利用市場漏洞,盯上跨市套利的手段,將會更加嚴重地影響金融安全。理論上完全存在這種可能性。跨市套利者都要在國內外分別開設A(境內)和B(境外)兩個公開的賬戶,如果要把公開賬戶的資本洗出去,就需要再在國外市場開一個隱蔽賬戶C(境外),將資金轉移到境外B賬戶可以合法地進行,再把B賬戶資金通過一些手段流進隱蔽的C賬戶。一般有以下兩種可能的方法。
第一,在有公開的跨市套利交易中,A賬戶與B賬戶具有方向相反的頭寸,以博取正規的套利差價。需要洗錢時,又讓C賬戶和B賬戶建立相反頭寸,利用目前我國頭寸較大時,B賬戶虧損概率極高,這樣C賬戶就很容易賺取B賬戶的錢,從而達到洗錢目的。
第二,洗錢者與外盤有實力的基金內外勾結。同樣先讓隱蔽的C賬戶和公開的B賬戶建立相反頭寸,然後基金找機會在短期內突然打擊B賬戶使其嚴重虧損,或乾脆就協同外人使B賬戶頭寸被吃掉,由於期貨交易的特殊性,虧損嚴重就必需認賠平倉,操作者就可在認賠的同時,讓隱蔽的C賬戶也平倉,這就自然地使C賬戶依賴B賬戶獲取暴利。有中國頭寸長期被逼倉的現象作掩護,就很難發現是洗錢。從時間特點上看,2003年10月到11月一次套利就具有這種嫌疑。在不能有效監督的情況下,我國在境外賬戶的期貨交易,很容易演化成灰色交易,納稅人的錢很容易成為腐敗分子的獵物,當他們貪婪地對准目標時,無論企業虧損還是盈利,他們個人都將有機會賺錢。
這個問題不解決,國儲銅這樣的悲劇還會重演!
⑧ 銅期貨的需供狀況
圖1是CRU供需平衡表,全球精銅供需2007-2012年各季度狀況(單位:千噸)。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全球精銅產量2008第4季度和2009年第4季度產量超過消費量較多。從2010年以後產量與消費量趨於平衡,預計今年全球精銅產量高於需求量。
圖1
圖2面是CRU供需平衡表,中國的精銅供需2007-2012年各季度狀況(單位:千噸)。從圖表中可以看出中國精銅產量一直低於消費量,缺口只能靠進口來彌補。根據海關統計,今年前十個月累計進口未鍛造的銅及銅材3941066噸,同比增長26.6%。
圖2
⑨ 銅期貨的銅概述
(1)供求關系:生產量、消費量、進出口量、庫存量
(2)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銅是重要的工業原材料,其需求量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3)進出口政策、關稅: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是個銅資源不足的用銅大國,因而在進出口方面一直採取「寬進嚴出」的政策,銅及銅製品的平均進口稅率為2%,近兩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展,國家逐步降低出口關稅,銅基本可以自由進出口,從而使國內國際銅價互為影響。
(4)國際上相關市場的價格:例如LME、COMEX價格影響
(5)行業發展趨勢及其變化
(6)銅的生產成本:目前國際上火法煉銅平均成本為1400-1600美元/噸,濕法煉銅成本為800-900美元/噸,近年來使用濕法煉銅的總產量在迅速增加,1998年達200萬噸左右,到20世紀末,濕法冶煉約占總產量的20%左右。
(7)國際對沖基金基及其他投機金的交易方向。
(8)有關商品如石油、匯率等價格的波動也會對銅價產生影響。
自從1877年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雛形形成至今,銅就是LME最早進行交易的品種之一了。目前國外從事銅期貨交易的主要有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和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COMEX)。LME的銅的報價是行業內最具權威性的報價,其價格傾向於對貿易方面進行客觀的反映,而COMEX的價格則更具投機性。國內銅的期貨交易自91年推出以來,也有十年的歷史。銅是國內歷經風雨卻仍然保持相當規模的唯一品種。SHFE和現貨以及LME三者價格趨於一致。國內銅期貨交易未曾發生重大風險,履約率100%,銅的期貨價格已經成為國內行業的權威報價,日益受到企業和投資者的重視。因此,銅期貨交易合約已成為可靠的投資和套期保值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