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貨幣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知識拓展:
紀念幣
普通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發行第一套普通紀念幣至今,共發行了63套75枚(張)普通紀念幣,總發行量約8.5億枚(張)。面額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50多年的輝煌成就及重大歷史事件濃縮於紀念幣的方寸之間。
B. 漢朝的經濟發展
漢代貨幣五銖錢漢朝的土地所有制與秦朝相同,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年每人納一百二十錢(一算)。口賦是兒童稅,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年每人納廿錢。西漢早期,自耕農是農民階層的主體。到西漢中後期,土地集中日益嚴重,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佃農。豪強庄園勢力日益強大。東漢後,這一現象更甚,地主庄園勢力的膨脹,亦間接導致了三國局面的形成。
漢朝時期,鐵制農具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著名的農具種類有鐵犁壁、矩犁、全鐵曲柄鋤等。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在洛水附近有一條龍首渠,由於附近地區土質松軟易坍塌,就用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渠道,叫做井渠,極類似於今天新疆地區的坎兒井。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著名的農書有《氾勝之書》。
西漢早期,冶鐵業分國營(中央政府)、官營(地方經營)和民營三種類型。當時著名冶鐵家有卓王孫、南陽孔氏等。漢武帝於元狩三年收冶鐵為國營,自此之後冶鐵業開始衰落,但由於此對國家財政較有利,之後一直沒有改變此政策。到了東漢,冶鐵業由社會自營,加上水排的發明,冶鐵業更加發達。銅器雖出現變少,但在兩漢時期仍是重要的金屬器。漆器則是兩漢時期重要的工藝品。漢朝的紡織業亦有國營與民營之分,民間著名紡織業者有陳寶光,他是織花機的發明者。到東漢時期,蠶桑養殖在長江流域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特別是四川地區。蜀錦更價值連城,在三國時期甚至成為蜀漢一大財源。麻葛製品中,最出名的是產於會稽地區的越布。
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時期,在晁錯的建議下,改行貴粟政策,商人競買爵位,國家存糧大漲,商人的地位也有大幅度提高。西漢時期,全國已有數個商業中心,如長安、洛陽、邯鄲、江陵、吳、壽春、番禺、成都等,各大都會間亦有河渠或大道想通。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最重要的商路。而海上交通也有出現。在邊疆地區,與外國定期有「合市」供交換有無。伴隨著商業的發展,一些經商哲學紛紛出現。到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商道線路發達,各地貨物往來更加頻繁。
科技方面,西漢已經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張仲景因《傷寒雜病論》而被尊為「醫聖」;史書記載華佗更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的醫生(其真實性現在受到陳寅恪等的質疑[來源請求]);劉徽的《九章算術》可以解決多元一次方程和勾股計算。
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歷》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這個時期還發明了蒸餾法、水力磨坊、現代馬軛和肚帶的原型、漆器、用於冶金的往復式活塞風箱、出現於漢末的獨輪車、水車和吊橋。造船已經採用了防水隔艙、多重桅和船尾柱舵,並且開始使用羅盤。此外,血液循環也是首先在此時發現[2]。
兩漢時期,中國的冶煉技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鑄錢技術成熟,如五銖錢,彩繪工藝獨特,各種生活用品齊全,如有漢代魔鏡之稱的銅鏡,煮鹽技術也不斷提高,兩漢的釀酒水平臻於完美。農業技術大幅度提高,東漢早期出現了水排灌溉工具。
C. 兩漢時期的經濟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
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漢初,統治者總結了秦王朝橫征暴斂導致覆滅的教訓,在全國實行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這種休養生息的政策,促進了封建租佃關系的發展和部分奴婢的解放,從而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湖南漢代墓葬中,發現有犁鏵、鐮、鏟等鐵制農具,說明湖南當時已普通運用鐵制農具和耕牛從事農業生產。到漢武帝初年,零陵的農業生產已比較發達,並成為全國重要的水稻產區之一。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增長。西漢元始二年(公元前2),零陵郡為21092戶,139378人。當時,零陵郡的面積約占今湖南境內當時4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但總戶數和總人數的比重分別為16.63%和19.43%,均排在4郡之末。到了東漢永和五年(140),湖南境內建制郡仍為4個,總人口為2813266人。其中,零陵郡人口增至1001578人,首次突破百萬大關,比元始二年增長6.19倍,占當時湖南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5.6%,排位升至第二,僅次於長沙郡的1059372人,分別為桂陽郡501403人的2倍和武陵郡250913人的4倍。在當時經濟總體發展水平還很低的農業社會里,人口的增減與農業的豐歉息息相關。零陵郡在漢代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從一個方面表明當時零陵郡的農業已經有了很大發展。 手工業的進步隨著農業的發展,漢代零陵的手工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永州境內從漢代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銅器、銅器、竹木器、鐵器,都表明了這一點。芝山區黃古山西漢古墓中出土了一批陶器,不僅形態古雅,製作技藝很高,而且通壁繪彩,花紋美觀,著有朱、褚、黃、褐等色。原零陵塑料廠發掘的東漢墓葬品中,有一面銅鏡特別引人注目。該鏡直徑16—18厘米,厚度僅幾毫米,背面縷龍鳳獸紋,栩栩如生,正面磨製得非常平滑光潔,逾1800年依然毫發可鑒。境內出土的漢代金珠、水晶珠、瑪瑙珠等飾物,其製作工世也非常精湛。瓦的發明,是古代建築史上一大創舉和偉大進步。泠道(今寧遠、新田一帶)古城出土的西漢筒瓦,表面印有繩紋,內壁殘留布紋痕,口徑8.5-11厘米,寬12-20厘米不等,瓦當上亦有印紋。南平古城出土的西漢繩紋筒瓦,寬15厘米。這些發現,充分證實漢代零陵郡一帶已能生產和使用粘土瓦,與史家所稱的「秦磚漢瓦」相一致。同時,這也說明,漢代零陵郡的手工業發展水平與中原地區大致相同。
商業的發展和交通的改善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漢代零陵郡商業的發展,商品交換進一步脫離以物易物的原始階段,而代之以物——幣交換。道縣楊家鄉出土的西漢銀餅,說明永州境內至少在漢代已使用銀幣進行商品交換。在原零陵縣境內竟一次出土漢代貨幣——五銖錢50餘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漢代零陵的商業活動已具較大規模。今芝山、道江、甘棠、柏家坪、土市等地,是當時的郡治和縣治,已有人設鋪開店。每逢圩期,這些地方商販匯集,有的抱布而市,有的提籃挑擔沿街擺賣。 漢代零陵郡的交通也進一步改善。據道光《永州府志·事紀略》記載,東漢建初八年(83),零陵至桂陽的嶠道修通。這樣,加上秦代修築的五嶺嶠道和靈渠,零陵郡的交通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從此,零陵成為中原通往交州七郡(嶺南地區)的交通要沖,正如史家所說的「距水陸之沖,當楚粵之要」。這也是古代零陵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快,而且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重要原因。
D. 漢朝經濟包括了哪些方面 漢朝經濟在農業上的進步有哪些 漢武帝鑄造的 貨幣是五銖錢,目的是什麼
1,漢代經濟先後經歷了繁榮和衰落兩個極端的階段。它通常分為三個時期: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漢朝經濟表現為人口的大量增長,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農業、手工業發展迅速,商業和貿易和中央集權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2,農業上:從西漢開始,鐵制農具已經開始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著名的農具二牛抬杠種類有鐵犁壁、矩犁、全鐵曲柄鋤等。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在洛水附近有一條龍首渠,由於附近地區土質松軟易坍塌,就用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渠道,叫做井渠,極類似於今天新疆地區的坎兒井。東漢初期,出現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農業生產效率。著名的農書有《氾勝之書》,裡面提到的相關技術,有效提升農作物的產量。
3,五銖錢:五銖錢是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前的標准貨幣。在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新朝滅亡後的大范圍內戰有所緩解後,漢光武帝(約公元25-57年)在馬援的鼓動下,於公元40年重新採用了五銖銅幣。由於各個郡發行貨幣的質量低,重量輕,中央政府於公元前113年關閉了所有的郡鑄幣廠,並賦予中央政府水路及公路掌管者獨有的鑄幣權。盡管在東漢初始中央政府發行的貨幣都轉移到了大司農(中央政府九卿之一)的辦公室,中央政府仍然保持了對貨幣發行的壟斷權。目的即為中央壟斷貨幣發行權。
E. 西漢的經濟
參見:漢朝經濟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非常普遍,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中國古代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僅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系。 牛耕普遍,鐵農具推廣 西漢時牛耕更加普遍,在黃河流域逐漸盛行起來,也存在用馬耕地的現象。鐵制農具的製作與使用比較廣泛,在漢武帝時期,冶鐵業歸國家壟斷,鐵器的推廣更為迅速。不但中原地區普遍使用鐵器,而且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鐵制農具的種類也增多了。僅鐵犁中,就有鐵口犁鏵、尖鋒雙翼犁鏵、舌狀梯形犁鏵,還有大型的犁鏵。水利工程的大量興建,耕作技術有了顯著的改進。特別是在山東安丘、河南中牟和陝西西安、咸陽等地都發現有鐵犁壁。犁壁的發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個重大發展。沒有犁壁就起不到碎土、鬆土、起壠作畝的作用。 治理黃河和興修水利 西漢的水利事業比戰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突出的是治理黃河和關中等地興修了一些較大的水利工程。漢初,黃河屢次決堤。公元前132年,黃河又在瓠子(河南濮陽西南)決口,泛濫成災,遍及16郡。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經過這次治理,黃河在八十年間沒有發生大災。治理黃河是西漢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
漢武帝時在關中開鑿了幾條較大的灌溉渠。公元前129年,為了轉輸由關東西運的漕糧,在徐伯的領導下,征發幾萬民工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東注入黃河,長達一百多公里。修成後,不僅使這一段的漕運時間縮短一半,而且使沿渠兩岸萬余頃地受益。
與此同時,又修龍首渠。這條渠是從陝西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灌溉陝西蒲城、大荔一帶田地。渠道要經過商顏山。這里土質疏鬆,渠岸易於崩毀,不能採用一般的施工方法。於是發明了「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
公元前111年,在鄭國渠上游修了六條輔助的小渠,稱六輔渠。公元前95年,從仲山口 引涇河至櫟陽 ,這就是白渠。全渠長近二百里,灌溉農田4500餘頃,水中泥土又可肥田。此外,又在東泰山下引汶水灌溉農田,在甘肅境內引黃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內引淮水灌溉,等等。 「代田法」與「區種法」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耕作技術也有提高。漢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趙過總結了西北地區抗旱斗爭的經驗,推廣了「代田法」。
趙過還發明了耬車。耬車是一種播種機,能同時播種三行,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在遼陽三道壕西漢晚期村落遺址中發現過一件鐵制耬足,山西平陸棗園村王莽時墓葬壁畫上的三足耬畫像,證明當時已廣泛採用耬車播種技術。漢武帝曾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這種新式農具。
到漢成帝時,氾勝之又總結了一種新耕作方法── 「區種法」。是一種園藝式耕作技術,把土地劃成許多小區,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細作,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 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耕地面積也不斷擴大,到西漢末年,墾田面積已達8270500餘頃,人口達六千餘萬,比秦朝增加兩倍以上。 冶鐵業 漢代的冶鐵業作坊多,規模大。20世紀50年代後,在河南、山東、北京、江蘇等地發現了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以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和南陽北關瓦房庄等地遺址規模最大。從遺址可以看出西漢冶煉工序集中,設備齊全。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出土了一件鐵工具,經化驗有十分良好的球狀石墨,有明顯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結構,與現行球墨鑄鐵國家標准一類A級石墨相當。同時發現炒鋼爐一座。炒鋼這一嶄新的高效率的先進技術的出現,說明西漢的冶鐵技術已達到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在鋼鐵冶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戰國時期冶鐵業一般只能冶鑄農具和少數手工工具,鍛制兵器還比較少。到了西漢,不僅能生產鐵制長劍、長矛、環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雜用工具也廣泛使用鐵制,如燈、釜、爐、剪等都已在西漢中期的遺址中發現。 絲織業 西漢時期絲織業發達,紡織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當時,長安和臨淄是全國絲織業的中心。長安設有東西織室,臨淄和陳留襄邑(河南睢縣)等地設立了大規模的官營作坊,作坊的織工常達數千人之多。在絲織業發達的城市裡,有富商大賈經營的作坊。農民家庭則主要是紡織自己穿用和繳納賦稅的麻布、葛布和絹帛,有時也出售一小部分紡織品。
絲織品的種類很多,官營作坊以生產比較貴重的錦、綉、紗縠為主。1972年,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絹、紗、綺、錦、起毛棉、刺綉、麻布等絲麻織品,這些絲織物,用織、綉、繪、印等技術製成各種動物、雲紋、卷草及菱形等花紋,反映西漢的紡織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西漢帛畫和漢畫像石中已有單錠紡車的圖像。特別是1956年在江蘇銅山洪樓出土的畫像石上面刻有幾個人物在織布、紡紗和調絲操作的圖像,展示了一幅紡織生產的生動情景。
西漢時不僅有紡紗的工具,而且出現了織布機。秦漢之際,斜織機在南北方地區已經比較普遍,在農村廣泛地採用了腳踏提綜的織機。同時還有織造提花織物的機械──提花機,提花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漢錦是漢代織物水平的代表,是多彩織物。經對絲織品的化學分析,知道是用茜草素和藍靛作染料,可染成綠、紅等色。這比戰國時的染色工藝提高了一步。 工藝水平 西漢手工業的發展,還表現在手工工藝水平上。
1968年,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中發掘出大量的精美的器物。例如出土的「長信宮燈」,製成一個宮女雙手執燈的形象,十分生動,設計更為精巧,可以拆卸,燈盤可以轉動,燈罩可以開合,隨意調整燈光的亮度和照射的角度;宮女頭部可以拆卸,體內空虛,右臂與煙道相通;通過煙道而來的蠟炬的煙被容納於體內,以保持室內的清潔。墓中還有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是由2000多塊玉片和黃金製成的絲縷編綴而成,其製作工藝非常精美。
在西漢官營手工作坊中,主要生產者是工奴和刑徒,私營作坊中的勞動者,主要是奴隸,只有家庭手工業的生產者是「編戶齊民」。
【漢代青銅器圖冊來源 】 西漢部分青銅器和玉器 漆器業 西漢的漆器業也有很大的發展。在蜀郡(成都)和廣漢等地設置工官監造漆器。當時上層之家都使用漆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漆器。漆器的種類很多,有耳杯、盤、壺、盒、盆、勺、枕、奩、屏風等。大多色彩鮮艷,光澤照人,精緻美觀,特別是漆器上的彩繪,技巧更高,畫法瀟灑生動,奔放有力,線條干凈流利。 「交通王侯」 漢初,雖然曾禁止商人衣絲乘車、作官為吏,但國家的統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山澤禁令的放弛,給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當時的富商大賈「周流天下」 ,非常活躍,甚至富比天子,「交通王侯」,形成有影響的勢力 。
西漢時商業經營的范圍很廣,據《史記》所載,當時市場中陳列著糧食、鹽、油、醬、果類、菜類、牛、馬、羊、布、帛、皮革、水產等幾十種商品。 收回鑄幣權 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這造成幣制混亂,阻礙了商品的正常交換,另一方面,一些貴族官僚、富商大賈操縱造幣之權,富比天子,威脅中央。吳楚七國之亂時 ,鑄幣便為其提供了重要財力支持。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國鑄錢,把全國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把錢幣大權收歸中央。成立了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鍾官、辨銅、技巧三官負責鑄造五銖錢。這次新鑄的五銖錢(也稱上林錢或三官錢),重如其文,錢的質量很高,便於流通,成為當時唯一合法的貨幣。 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 漢初,鹽鐵為私人經營,對鹽鐵經營採取放任政策,國家僅設官收稅。漢武帝採納大商人孔僅和東郭咸陽建議,把私人壟斷的冶鐵、煮鹽、釀酒等重要工商部門收歸國家壟斷經營,在全國產鹽鐵的地方設立鹽鐵專賣署,並任命當地的大鹽鐵商為鹽、鐵官,管理煮鹽、製造鐵器和買賣鹽鐵等事務。不產鐵的地方設小鐵官,以熔化廢鐵作農具或用具。鹽鐵官營後,嚴禁私人鑄鐵和煮鹽。自從鹽鐵官營後,漢政府大大增加了收入。但是管理鹽鐵的官吏多為鹽鐵商人,經營不善,往往產品質量低,價格昂貴,貧民購買不起。
漢武帝在實行鹽鐵官營的同時,推行了均輸平準政策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採納桑弘羊的建議,在全國實行均輸平準政策。原先漢政府各部門常常搶購物資,引起物價上漲,地方上交中央的貢賦,往來煩難,「或不償其費」。而且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於是由大農令統一在郡國設均輸官,負責管理、調度、征發從郡國徵收來的租賦財物,並負責向京師各地輸送。又由大農令置平準官於京師,總管全國均輸官運到京師的物資財貨,除去皇帝貴戚所用外,做為官家資本經營官營商業。「貴則賣之,賤則買之」 ,調劑物價,並獲取收益。實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政策後,「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算緡和告緡 為了打擊富商大賈、高利貸者的經濟力量,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漢武帝於公元前119年,頒布了算緡和告緡的命令。
算緡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貸者徵收財產稅。規定商人財產每二千錢,抽稅一算(一算為一百二十錢),經營手工業者的財產,凡四千錢,抽一算;不是三老和北邊騎士而有軺車者,每輛抽稅一算,商人的車,則徵收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隻船抽稅一算。隱瞞不報或自報不實者,鼓勵知情者揭發,叫做「告緡」。凡揭發屬實,即沒收被告者全部財產,並罰戍邊一年,告發者獎給被沒收財產的一半。此令一行,各地爭相告緡。在楊可主管告緡事務時,告緡之風,遍及全國。
上述各項措施的實行,限制和打擊了富商大賈、豪強、貴族的經濟勢力,增加了西漢政府的財政收入,暫時解決了由於戰爭和奢侈浪費所造成的困難,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經濟力量。但卻對商品經濟產生了相當大的消極影響。 當時西漢最大的都市是京師長安。據考古發掘,長安城周圍長22600多米,相當漢代六十多里長,超過古代羅馬城三倍以上。城垣每面有三個城門,可容四輛大車並行。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有八街(縱街)九陌(橫街)之稱。街道三道並列,與城門的三個門道相連接,其中中央大道特別寬大,是皇帝專用的「馳道」。全城中部和南部幾乎全是宮殿區,佔全城三分之二。城西北角的東、西九市,是商業活動區。長安商業很繁華,在九個市場之內,聚集著各種大小商店,出賣各地的貨物。同類商店又集中在一處,成為許多市,如酒市、牛市、馬市、羊市等。這些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
東、西九市不僅是商業區,而且也是手工業區,如市內便有官府手工業作坊。城內北邊一部分是居民區,佔全城的十分之一左右。據記載,西漢末長安人口有24萬之多。除長安之外,洛陽、臨淄、邯鄲、宛(南陽)、成都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大都市。洛陽水陸交通方便。臨淄絲織業發達,人口密集,是齊魯的中心。邯鄲是黃河以北的商業中心。宛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鐵業很發達。成都的手工業,特別是蜀錦,馳名全國。西漢的城市,不僅在中原地區星羅棋布,就是在南方地區也有很大的發展。如江陵(湖北江陵)、吳(江蘇蘇州)、番禺(廣州)等,或為一方都會,或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 秦代末年由於長期戰亂人口銳減,西漢建立時人口約為1300萬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輕徭薄賦,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國人口約達3600萬,漢武帝後期因大規模對外戰爭人口銳減至3200萬,至於史書中的」戶口減半「是因民眾不堪重負逃稅導致人口登記不實。
漢武帝晚年頒布罪己詔重啟漢初息兵養民的國策,繼任者霍光、劉詢沿襲,至漢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達5000萬。 到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在籍人口達59594978人,墾田8270536頃,為兩漢之最。 學者考慮到未納入統計的隱戶及遷居漢地的外族,因此認為西漢末人口應有6300萬。
F. 漢武帝時期統一使用的貨幣是什麼
漢武帝時期統一使用的貨幣是五銖錢。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
五銖錢奠定了中國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
(6)西漢時期貨幣經濟擴展閱讀:
漢武帝元狩年間,面對巨額的財政虧空,面對豪商巨賈居奇取利,操縱貨幣,再加上關東地區遭受水災,亟須巨款賑貸,中央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
元狩四年初,採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幣。所謂白金,實際上是銀和錫的合金,皮幣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養的白鹿的皮,長寬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繪圖,作錢40萬。
與此同時,銷毀了文帝時的半兩錢,另鑄重如其文的三銖錢,嚴禁私人鑄錢。由於白金幣定值過高,三銖錢較輕,易作奸詐,盜鑄仍然盛行。
因此,西漢武帝元狩五年罷三銖錢、半兩錢,首次行用五銖錢,因於元狩五年詔令郡國鑄行,所以,將歷史上這第一代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或 元狩五銖。
五銖錢的出現,是繼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又一次重大貨幣改革,這種錢已趨向成熟,面、背均有外廓,穿孔背有廓面無廓,而在五銖錢尚未出現以前的三銖錢。
有些面背均無內外廓,因此容易被盜磨,即被人磨取銅屑另行鑄錢謀利。而五銖錢的鑄行則大大避免了這些弊端,這一先進的形制是經過長期的探索才逐步完善的。
G. 西漢時期的三大經濟政策
漢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漢朝第六代皇帝。16歲時即位,其即位時西漢達到了鼎盛時期。漢武帝在位時,為了挽救財政危機,增加國家收入,鞏固統治曾制定並推行了一系列的財政經濟政策。
一、鹽鐵官營
從戰國到漢初,鹽鐵私人經營不少人因此而發了大財。甚至富比王侯。漢武帝採納大商人孔僅和東郭咸陽的建議,決定由國家壟斷鹽鐵的生產和販賣,私人不得經營,否則處以重刑。並在各郡縣設置鹽官和鐵官,有效的保證了沿鐵官營政策的執行。鹽鐵官營實施的結果,為漢王朝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入,對解決當時嚴重的財政經濟困難起了積極的作用。
二、改革幣制
漢初以來,幣制混亂,私人、郡國均可鑄造貨幣,其結果是一方面鑄出來的貨幣越來越多,貨幣質量低劣,規格不一;另一方面,有的貴族官僚、富商大賈通過鑄造貨幣而富比天子,對中央構成威脅。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嚴禁私人及郡國鑄錢,把鑄幣大權完全收歸中央,國家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誅錢,作為唯一流通的貨幣,以前私鑄的錢幣運往京師銷毀。這樣,幣值混亂的局面得到控制,朝廷又獲得了鑄幣之利。自漢武帝中葉起至隋代的幾百年間,五誅錢基本上成為歷代王朝統一使用的標准貨幣。
三、 「算 」和「告 」
所謂「算 」,是指政府向商人徵收財產稅,公元前119年,漢武帝頒布算 令規定商人財產每二千錢,抽稅一算,手工業主凡四千錢抽稅一算,商人的車每輛征稅二算,對財產申報不實的,罰戍邊一年並沒收財產由於商賈大多對財產申報不實,漢武帝又下達告 令明確規定,告商人隱匿財產而屬實的人,可得商人全部財產的一半。重賞之下,人們競相告 。這樣一來使全國大多數商人破產,從而達到了增加財政收入和整頓財政的目的。
四、「均輸」「平準」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採納桑弘的建議,所謂「均輸」,就是在各郡國設立均輸官,將各郡國輸往中央的貢品,除部分供應京師需要外,其餘拿去銷售,賣得的錢交給中央政府.這樣,既減少了運輸的不便,又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平準」即在都城長安設立平準官,統管各地均輸官運到京師的貨物,除供朝廷需要外,根據長安物價漲落的行情, 「貴則賣之,賤則買之」,達到平穩物價,增加朝廷收入的雙重效果.
五、重視水利,治理黃河
漢武帝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經濟.他起用徐伯等水利工程家,修建了漕渠,龍首渠,六輔渠,白渠等有名的灌溉管道,使關中地區大量農田得到了灌溉.他還親自指揮了黃河決口的堵決工程,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發數萬民工前往 子,開展大規模的,艱巨的堵決工程.在漢武帝的指揮下,終於成功的堵住了的 子決口,成功的制服了咆哮奔騰地黃河水.經過這次治理黃河在此後80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水災.
H. 在漢高祖時期貨幣是怎樣發展的
半兩錢始用於戰國時期的秦國,稱之為「戰國半兩」。秦統一六國後,統一的貨幣仍以半兩為名,又稱之為「秦半兩」。秦滅以後,劉邦建立了漢朝。漢承秦制,貨幣制度也一如其舊。因漢代最初沿用秦代半兩,故稱為「漢半兩」。
漢初仍襲用秦的半兩錢制,但漢高祖劉邦為解決軍費開支,採取權宜之計,貨幣減重並允許私鑄,結果形似榆莢的「榆莢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已名實不符。
允許私人鑄錢,結果鑄錢者為獲得暴利,普遍減輕錢的實際重量,往銅中摻雜鉛鐵,使得劣幣橫行,物價飛漲。
漢初因戰爭創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在這種情況下,秦半兩幣值過重,流通不便,不利於國民經濟恢復的弊端就顯現了出來。於是,漢高祖劉邦下令減重鑄造漢半兩,以解決財政開支。
西漢初年鑄造的錢仍然沿用秦代叫法,稱為「半兩」。但由於錢的方孔太大,周邊像4片榆莢合成,所以當時民間稱之為「榆莢半兩」或「莢錢」。
這種錢比較標准半兩,甚至秦二世時的減重半兩錢,重量已大大減輕。即使如此,朝廷所鑄的錢仍不敷所用。於是漢高祖又允許民間自鑄莢錢,以發掘民間潛力,藉助市場的力量自行增加貨幣供應量。
莢錢面值較輕,因而流通順暢,特別適合於在特殊困難時期普遍貧困的平民使用。然而由於鑄幣權下放到私人手裡,沒有形成統一嚴格的管理,導致各地所鑄貨幣形制各異,沒有統一的標准。再加上前朝流弊猶存,各種不同樣式、輕重的錢幣同時在市場上流通,令百姓不知所從,貨幣的信用度很差。
還有一部分人借鑄幣牟利,在造幣過程中摻假,隨心所欲地偷換鑄幣原材料、任意減重、大量濫造,更加重了惡錢的泛濫,加重了百姓對貨幣的不信任感。
朝廷允許私鑄舉措僅是應急之舉,雖然可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但也會助長民間盜鑄錢幣的歪風,終究不是長久的解決辦法。
果然在公元前186年,漢朝朝廷終於忍無可忍,不得不出手整頓混亂不堪的貨幣市場。
公元前186年,漢朝朝廷決定加重貨幣來提高幣值,由朝廷鑄八銖錢。由於與南越及匈奴作戰,軍費開支大增,又重新實行貨幣減重,行5分錢。所謂5分,就是半兩的1/5。
漢高祖末年和呂後時曾禁民私鑄錢。漢文帝改鑄四銖錢,並廢除了禁止盜鑄的法令。
如何穩定貨幣,健全錢法,是漢初朝廷所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課題。這一問題,在漢武帝時期經過艱難探索,最後才得以比較妥善的解決。
漢半兩
I. 西漢時期的貨幣政策承載著怎樣的文化
在中國貨幣史上,真正實行中央王朝統一鑄行金屬鑄幣,是從西漢武帝元狩五年(B. C118年)鑄行"五銖"幣到其徹底進行幣制改革之後。
漢初錢范,錢模尺寸是不盡一致的,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拚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民眾無法 生存,相繼放棄生產,流亡他鄉,靠出賣勞動力來糊口;或者是鋌而走險,加入私鑄行列,期圖賺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鑄而死亡的近萬人,而私鬥殞命的、畏罪自殺的都無法計算,可見問題非常嚴重。
而由於各地封國經濟自成一統,逐步形成了獨立於中央王朝之外的強大經濟勢力,後在中央皇權與封國王權政治矛盾加劇之時,終於釀成關東吳楚七國之亂。這次叛逆的根源,固然是統治階層中的權力之爭,但封國敢於叛逆的基礎,則是封國經濟自成一統的發展,構成了叛逆的經濟實力。
漢武帝元狩五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政府改鑄五銖錢,主要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使私鑄者無利可圖,自行放棄犯法的勾當,以徹底解決私鑄問題。漢武帝又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從而防止了另一次惡幣的泛濫。
綜觀漢武帝統一幣制改革之緣由,歸結起來,既有鞏固其專制統治之所需,也有實現經濟控源,充盈國家府庫之必要。但其改革的目的,則是以鞏固西漢王朝中央皇權專制制度為要旨,實現便利徵收賦稅,積蓄民財為基本目的。
我們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研究漢武帝統一幣制的改革之因果,從中可得一歷史的借鑒,即:社會政治的穩定、統一,是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的前提;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會進一步促進社會政治的統一、穩定。兩者互為關聯,相輔相成,偏倚不得,而社會流通貨幣的幣制統一與否,其價值尺度和流通作用是否得以正確運用,則是社會政治與社會經濟兩者十分敏感的"晴雨表",這亦是被歷史所證實的一點。
J. 西漢時期的經濟為什麼迅速發展
漢朝經濟表現為人口的大量增長,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農業、手工業發展迅速,商業和貿易和中央集權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該時期,貨幣的鑄造水平和流通速度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從而奠定了穩定的貨幣體系基礎。絲綢之路也促進了漢朝和亞歐各國的貿易和貢品往來,許多商品是中國古人之前聞所未聞的。
從西漢開始,鐵制農具已經開始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著名的農具種類有鐵犁壁、矩犁、全鐵曲柄鋤等 。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 。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 。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 。在洛水附近有一條龍首渠,由於附近地區土質松軟易坍塌,就用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渠道,叫做井渠,極類似於今天新疆地區的坎兒井。東漢初期,出現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農業生產效率 。著名的農書有《氾勝之書》,裡面提到的相關技術,有效提升農作物的產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