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班加羅爾匯率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班加羅爾匯率

發布時間: 2021-05-21 16:32:47

『壹』 skype點數列印度多少錢

India 印度 0.069
India - Mobile 印度 - 手機 0.069
India-Ahmedabad 印度 - 艾哈邁達巴德 0.069
India-Bangalore 印度 - 班加羅爾 0.069
India-Hyderabad 印度 - 海德拉巴 0.069
India-Madras 印度 - 馬德拉斯 0.069
India-New Delhi 印度 - 新德里 0.069
以上單位是歐元,就是每分鍾多少歐元,再加上以下的接通費用。
SkypeOut按目的國收費,以下費率是您要撥打的地區或國家的費率。歐元與人民幣匯率參考:1歐元 = 10元人民幣。

2007年1月18日起每次撥打SkypeOut,全球統一收取0.039歐元的接通費,詳見這里。
Skype於2012年2月1日調整撥打電話的接通費,使用Skype歐元卡(Skypeout)撥打0.019歐/分鍾費率電話時,每次的接通費,調整為0.049歐。撥打非0.019歐/分鍾費率的電話時,每次的接通費,調整為0.089歐。 Skype套餐產品不受此次調整影響。

撥打SkypeOut費用計算方式參見範例,如:與美國通話30分鍾,那麼需扣除的Skype歐元卡點數為0.619歐元,計算方式為0.019*30+0.049,其中:0.019是與美國的通話費率,0.049是每次通話的接通費。
充值成功後,帳戶余額的有效期為180天,如果您在180天內成功撥打過一次普通電話,您的余額有效期將恢復到180天。

『貳』 2011年,印度GDP多少,比2010增長多少

2010年1.43萬億美圓,按照匯率進行計算的,2011年由於印度盧比相對美元貶值20%,所以印度去年的增長和通脹考慮進去以後,以美元計價的GDP是負增長的

『叄』 印度十強最燒錢

印度

(印度共和國)
編輯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1]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1]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1] ,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1] 但同時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中文名稱
印度共和國[1]
英文名稱
The Republic of India[1]
簡 稱
印度[1]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新德里[1]
主要城市
孟買、班加羅爾、加爾各答等
國慶日
1947年8月15日[1]
國 歌
《人民的意志》
國家代碼
IND
官方語言
印地語、英語
貨 幣
印度盧比
時 區
UTC+5:30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人口數量
1326751477人(2016年6月8日截止)
人口密度
422.5人/平方公里(2013年)
主要民族
印度斯坦族、泰盧固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
主要宗教
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1]
國土面積
298萬平方公里[1]
水域率
9.5%
GDP總計
2.074萬億美元(2015年,國際匯率)[2]
人均GDP
1631美元(2014年,國際匯率)
國際電話區號
+91
國際域名縮寫
.in
道路通行
靠左駕駛
國 花
荷花
法律體系
英美法系
國家格言
「唯有真理得勝」
人類發展指數
0.586
執政黨
印度人民黨[1]
鄰近海域
阿拉伯海、孟加拉灣[1]
氣候類型
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1]
目錄
1 歷史沿革
▪ 原始社會
▪ 早期文化
▪ 十六雄國
▪ 孔雀王朝
▪ 笈多時代
▪ 拉其普特人
▪ 德里蘇丹國
▪ 莫卧兒帝國
▪ 殖民時期
▪ 印巴分治
▪ 共和國
2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 地形
▪ 氣候
▪ 資源
3 行政區劃
▪ 區劃
▪ 首都
4 人口民族
▪ 人口
▪ 人種
▪ 民族
5 國家象徵
▪ 國名
▪ 國旗
▪ 國徽
▪ 國歌
▪ 國花
▪ 國鳥
▪ 國樹
6 政治
▪ 政體
▪ 憲法
▪ 議會
▪ 政府
▪ 政黨
▪ 政要
7 軍事
▪ 戰爭觀
▪ 軍費
▪ 軍備
▪ 軍購
▪ 軍械
8 外交
▪ 外交政策
▪ 對外關系
9 經濟
▪ 概述
▪ 工業
▪ 農業
▪ 旅遊業
▪ 財政金融
▪ 對外貿易
▪ 稅收體制
10 社會
▪ 教育
▪ 體育
▪ 信息技術
▪ 生物技術
▪ 太空技術
▪ 新聞出版
▪ 種姓制度
11 交通
▪ 鐵路
▪ 水運
▪ 空運
12 文化
▪ 語言
▪ 宗教
▪ 服飾
▪ 禮儀
▪ 節日
13 旅遊
▪ 景點
▪ 特產

歷史沿革
編輯

原始社會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3]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3-4]

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十六雄國
十六雄國是16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5]

孔雀王朝
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
在大流士一世之後侵入印度的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他對孔雀王朝的
迷人的印度舞蹈少女
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5]

笈多時代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5]

拉其普特人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遠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5]

德里蘇丹國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赫穆德遠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並。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卧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5]

莫卧兒帝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卧兒帝國稱為「後期莫卧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卧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5]

殖民時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卧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斗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卧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
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飢荒。
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5]

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斗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5]

共和國
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沖突。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印度於1975年吞並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21世紀初的印度,已成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5]

望採納

『肆』 想問一下印度的人均收入大概多少 (注意不是人均gdp)

根據印度公布的官方數據,預計在2010-11財政年裡,該國人均收入將達到5.5萬盧比左右(約合人民幣7945元);
相比於上一財政年4.6萬盧比(約合人民幣6645元)的數值,增幅達17.3%。

『伍』 印度的經濟增長率會超過中國且一直持續下去嗎

中國和印度近幾年高速發展的經濟讓世界的目光重新回到了亞洲, 國際社會出現了一股「中印比較熱」, 但是一樣的高速發展的背後,確有著兩 種不同的發展模式。我國和印度在經濟結構上形成鮮明對比,我國以製造業為核心,印度靠服務業帶動。
中國與印度的經濟發展潛力比較主要體現在 GDP、 人均 GDP、 貿易總量和 FDI 等方面,進而對中國和印度經濟進行了全面比較。
但印度在發展過程中也有其問題所在,如種姓制度、宗教、私有制都會限制其高速的發展和增長。

1.1 GDP 及人均 GDP 方面
以IMF 公布預測世界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11年),印度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系。若以美元為貨幣單位的GDP 計算(2011年估計為1.676萬億美元),印度是世界第十一大經濟體,到2050年印度將成為僅次於中國、美國之後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在主要經濟體中,印度的經濟增長名列第二,僅次於中國。印度人口龐大,人口可能在2020~2030年間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不過其人均收入(2011年估計數字)僅為$3,694美元(以PPP 計算)或$1389美元(名義人均收入)。在 GDP 方面,中國的增長速度長期保持在 7%以上,但自從 90 年代後期, 增長速度已經放緩;印度1992年至1996年實現經濟年均增長6.2%。「九五」計劃(1997年至2002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5.5%。1999年起實行第二階段經濟改革。2001年,出台「十五」計劃(2002年至2007年),深化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十五」計劃期間,GDP 分別增長3.8%、8.5%、7.5%、9.4%、9.6%,年均增長7.8%,高於「九五」計劃的5.5%。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國民收入、財政收支狀況和基礎設施建設均有改善。但農業增長緩慢,通膨壓力加大。2008至2009財年經濟增幅從此前高於9%的增速下滑到6.7%。2010至2011財年(截至2011年3月31日)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5%。在增長速度的持久性問題上,很多人都認為印度可以像中國一樣,保持長時間的高速增長。與 中國相比,印度有優勢也有劣勢。印度的 IT 產業非常發達,並且對國民經濟的 增長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金融系統和制度基礎都比較穩健,這是優勢。劣勢 是印度的農業受季風的影響很大,而農業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發展的不確 定性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印度整個經濟的發展。在人均 GDP 方面,中國要優於印度,中國是在 900-1000 美元左右,印度在 600-700 左右。高盛有調查報告預測:「從2007~2020 年間, 印度人民的GDP 將會翻倍」, 且在2043 年經濟成長將會超越美國. 盡管有如此高的成長速度, 但該報告仍指出,如果達到預期的成長率, 未來數十年印度仍會維持低收入, 但可以做為「世界經濟的動力」而存在.
1.2 在貿易和 FDI 方面
據印度商工部發布的數據,2010 年印度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 5392.2 億美元,較上年增長 27.7% 。其中,出口 2142.6 億美元,增長 29.9%; 進口 3249.7 億美元, 增長 26.3%; 貿易逆差 1107.1 億美元, 增加 20.0%。 與金融危機爆發前的 2008 年歷史峰值相比,2010 年印度進出口總值增長 4.5%, 其中出口增長 10.0%,進口增長 1.2%,逆差減小 12.3%。主要出口商品為:製成品主要包括紡織品、珠寶、機械產品、化工產品、皮革、手工藝品等;初級產品主要包括農產品和礦產品;石油類產品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產品等。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產品,電子產品,金銀,機械,化工產品。美國是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包括德國、阿聯酋、沙特、新加坡、英國、瑞士、法國、伊朗、日本、香港等。 據中國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發布的初步數據,2010 年中國貨物貿 易進出口總值為 29727.6 億美元,較上年增長 34.7%。其中,出口 15779.3 億美 元,增長 31.3%;進口 13948.3 億美元,增長 38.7%;貿易順差 1831.0 億美元, 減少 6.4%。與金融危機爆發前的 2008 年歷史峰值相比,2010 年中國進出口總值 增長 16.0%,其中出口增長 10.3%,進口增長 23.2%,順差減少 38.6%。 2010 年,印度進出口總值相當於中國的 18.1%,比 2009 年下降 1.0 個百分 點,比 2008 年下降 2.0 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值相當於中國的 13.6%,比 2009 年下降 0.1 個百分點,與 2008 年持平;進口總值相當於中國的 23.3%,比 2009 年下降 2.3 個百分點,比 2008 年下降 5.0 個百分點。 因此可知,在貿易和 FDI 方面,中國有更大的優勢。
2.2 經濟發展模式
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工手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印度憑借資訊科技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發展成為全球企業將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援等「後勤工序」外判的中心。製造業、制葯、生物科技、電訊、造船、航空和旅遊的發展潛力十分龐大。從英國獨立後,印度奉行社會主義的經濟路線,嚴格限制私營公司、對外貿易和外來投資。不過,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開放市場,實施經濟改革,減少政府對貿易和投資的控制。縱然面對政治爭議,印度政府逐步將公營機構私營化以及開放部分行業予私營和外資參與。印度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到基本自給,工業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發展迅速,佔GDP 比重逐年上升。目前,印度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在天體物理、空間技術、分子生物、電子技術等高科技領域都已達到較高水平。中國當年通過引進外資,建立強大的、能給為數 眾多的農業人口提供工作的工業部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粗放式增長。 因此,中國正處於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中,工業在 GDP 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而印度則相反,它重視的是服務業。印度的服務行業在 GDP 占 50%以上,而工業 和農業則分別只佔 26%和 22.8%。另外印度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立,預算有中央和地方兩級。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一個財政年度。多年來推行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發展,中央和地方兩級債務累積佔GDP 的80%。

2.3 對外經濟戰略
在對外貿易政策上,由於印度長期實行保護國內市場的內向型進口替代經濟發展戰略,對國內市場實行高度保護, 導致印度進出口貿易發展緩慢,長期處於貿易逆差狀態,外貿對國內生產總值的 貢獻率也很低, 最終影響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 中國則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以來, 就致力於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在東南沿海實行了外向型經濟。 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國的貿易額與 GDP 之增長 70%以上。 而印度的貿易額與 GDP 之比只增長 23%。 此外,在吸引外資方面,與印度相比,中國在股權、投資領域、稅收等方面 政策優惠得多。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對要大一些。印度由於民族、教派 矛盾復雜、非政府組織影響大,制約了政府的利用外資政策,而現在,印度政府 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資的力度。
另外世界銀行提供的報告中,有二份報告,極具震撼。
第一份是世界銀行專家在2010-4月17日公布的關於印度經濟狀況的報告中指出,印度經濟增長是符合窮人的利益的經濟增長。
第二份是世界銀行專家12月1日宣布的分析報告:在2001年至2003年間,中國經濟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長,但13億人口中最貧窮的 10%人群實際收入卻下降了2.4%。
第一份報告讓人震撼,是讓人們知道,有一種經濟增長,叫「符合窮人利益的經濟增長」。

什麼叫「符合窮人利益的經濟增長」,這好像是個新名詞.
下面為大家解釋
印度的經濟增長,開始於2001年。
從2001年至2006年,年均增長速度約7%,經濟總量增加了70%。
然而,印度的工資和人均收支卻增加了 500%,扣除通脹後,人均收入實際的增長,超過了300%。
八年間,印度的人均實際工資和人均實際收入的增長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長速度,高出二倍。

印度的老百姓,實實在在地分享了經濟增長的成果。
當下,印度人平均月工資25112盧比,約合人民幣3650元。其中孟買和班加羅爾人均工資最高,目前人均約4.6萬盧比,摺合人民幣6700元;
與中國接壤的東北部首都地區最低,月均工資在22000至 28000盧比(人民幣3200至3360元)之間。
實際工資增長大大超過GDP的增長速度,只是印度人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一個方面。
另一個方面,就是印度聯邦和各聯邦主體、地方政府,將三分之一的財政支出,用於教育、醫療、救濟等社會領域的。
從而建立和維持了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

讓退休、失業、兒童、學生等等弱勢人群,也扎扎實實地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
所以,如果現在的國人還用那種老眼光認識印度,肯定會大吃一驚。
印度,因為報道管制,中國人對其近年來的發展並不清楚,還是停留在那種「落後,殖民時代」的原始印象。
我想,如果用此文中的數據來比較的話,可以看出中國和印度的巨大差異,而且這種差異會越來越大。
印度的人口世界第二。國土面積比中國小。
隨著經濟增長,印度各地每一個季度都調整「人均最低生活標准」,也就是「貧困線」。

最低生活標准每一季度由印度各聯邦主體制定,用於評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為制定補助金、補償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項。
印度今年第三季度,人均最低生活標准為月11000盧比(折人民幣每月1700元,北京市2006年7月1日起,基本生活費確定為每人每月448元,僅為印度最低生活費標的 26%),有勞動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標准為 12000盧比,退休人員8000盧比,兒童是10000盧比。
與中國西藏接壤的阿魯納恰爾邦邊疆區,今年第二季度居民人均最低生活費標準定為月9300盧比(折人民幣每月1450元),與之接壤的雲南省昆明市市現行居民,最低生活費保障標準是1997年制訂的,市區每人每月200元,曲靖市、保山市、大理縣和普洱縣為117元,有勞動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費指數為10800盧比,退休人員8800盧比,兒童9700盧比。
由於「貧困線」的標准特別高,全印度平均計算,相當於人均GDP的40%,而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的最大一塊,就用在醫療、教育、補貼、救濟等社會保障體繫上。以孟買市 2007年預算兒童補貼項目為例,全市明年財政預算,用於有子女家庭社會支持款項總額750億盧布(108億人民幣),生育二胎及更多孩子的家庭所獲一次性補助金額將增加4倍,從5000至1.6萬盧比不等;每個兒童的月津貼數額將增加1至1.5倍;多子女家庭的年度校服補貼從1000盧比增至7000盧比;因在家照顧3歲以下殘障兒童,而不能外出工作的父母將獲得每月7500盧比(1300人民幣);撫養三歲以下兒童的大學生家庭,每月的食品補貼將增加兩倍,從550盧布增至1650盧比;為預防社會孤兒出現及發展家庭教育方式,發放給監護人用於撫養被監護人的資金數額,將從4500盧布提高到8000盧比。(註:最新匯率10盧比=1.453 人民幣)
可以這樣說,今日的印度,「貧窮」是相對的,從絕對意義上,已經沒有窮人了。

『陸』 印度經濟比中國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嗎

印度經濟要超過中國在可見的將來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於印度經濟的GDP總量和人均GDP中國都數倍於印度,雖然印度的經濟增速,去年首次超過中國,但印度的經濟落後中國太多,各種基礎設施太落後,人口增速太快,可持續發展性不強。超過中國,不過是一個口號,喊得越響越是心虛。就像中國經濟和美國相比,經濟發展速度從改革開放後都是兩位數增長數倍於美國,但每年增長的數量因為人均底數太薄一直落後於美國,至今看來趕上美國都是遙遙無期,中印比中美之間差距更大,如果不是出現什麼內亂導致中國經濟大幅度的後退,印度度經濟要超過中國希望十分渺茫。

『柒』 去印度的班加羅爾,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飲食和社交方面。

『捌』 請問去印度班加羅爾出差有什麼注意事項嗎

在印度沒有中國的銀行,但是有國際銀行,像渣打、匯豐、花旗這些就有。
剛到印度最好不要在機場換太多盧比,因為換算的匯率比較低。在班加羅爾市區有很多地方可以換錢的。不難找
你可以在印度開個銀行帳號,但是手續比較麻煩。

按你這么說最好再帶個手機過來,然後買個這邊的卡,這邊的手機話費也便宜。

也沒必要帶什麼葯品吧,印度的醫葯業不比國內差。出門多差防蚊水,洗手液就行了。。

日常用品都有啊。。那邊也有跟國內一樣的大型超市,城市中心,名牌店,這些就沒必要擔心拉。

住酒店的話,房間一般都有燒水壺,買礦泉水來煮就行了。

班加羅爾是高原地區,天氣好,也不會太熱。比其它地方好多了,沒什麼好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