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們做外匯是從什麼渠道開始的
你好,我也做外匯,走了不少彎路,現在回頭看看,我的看法有幾點 1. 剛入市的新手不要怕賠錢,新手賠錢是好事,這樣才能意識到風險。剛入市的新手能賺大錢的 以後都因為藐視風險而血本無歸!2.談到學習還是先看書吧,但經典之作不多,都看看吧。然後用所學的知識用到市場中去,再去用心感悟,開一個幾百美金的倉,不要投資太大、,如果有能力一樣可以發財,如果沒有,上億的資金也白費..。學多久要看你的悟性了,學會知識很容易,運用知識可不容易啊!
『貳』 在外匯時我投入進去的資金最終流入到那裡,是銀行,還是交易平台代理商
大部分錢流入交易平台代理商在銀行開設的賬戶。當然銀行會在客戶匯款時候雁過拔毛。所以會有小部分資金作為匯款手續費流入銀行。
如果你的交易發生虧損,那麼虧的錢就是交易平台代理商的了。當然他得用從你身上賺到錢的錢來支付其他交易客戶的盈利。
總的來說交易平台代理商,通過交易點差獲取收益。只要維持買賣人數大致均等,那麼他是穩賺不陪的。因為他用虧損客戶的資金支付盈利客戶的收益。無論盈虧,兩邊他都收取交易點差。這就是它的收益。想想中國的股市,和各大券商的關系就知道了。
而且散戶報價,以歐元為例,一般是小數點後四位,如1.3928/1.3930。但是集團報價由於交易數額巨大,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後6為甚至更多,如1.392842/1.392860。所以交易商也可以通過吸收散戶報價,然後利用集團報價與別的機構做交換,從中套取利差。
(以上所說的「交易平台代理商」是指交易商本身也就是券商級別的概念,而不是指某交易平台在國內的代理。)
『叄』 做外匯交易入金後資金的流向過程是什麼
一般來說,正規的外匯平台,都是為交易者在合作的銀行開設獨立的銀行賬戶。這類賬戶屬於第三方託管賬戶,也就說我們常說的隔離賬戶。外匯隔離賬戶是指外匯交易商將自有資金和客戶的資金隔離開來,分別存放。交易者的資金如果存放在隔離賬戶中的話,其安全性是完全不用擔心的。
『肆』 中國實行強制外匯結算外匯管制,那麼根據國際匯率的變化,資本的流入和就出渠道都有哪些
中國實行外匯結算外匯管制,這個是相對於其他完全外匯開放的國家而言的,中國大陸現在對於經常項目(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的外匯流動正在逐步放開;至於您說的資本的流入及流出,跟國際匯率的變化好像沒有多大關系,資本流入大陸,基本上是看好了大陸的經濟發展前景,至於資本的流出,則是有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一種投資發展理念。
單純的說資本的流入流出,正常的渠道都是通過銀行。方式可以是匯款,也可以是其他方式;不管採用什麼方式,獲得商務局及外管局的提前批准都是必須的流程。一旦獲得了批准,准備的資金也到位了,任何有外匯經營資格的銀行,都可以辦理,只不過是辦理後要將投資人或者被投資人的信息通過專門的系統反饋給外匯管理局而已。
非法渠道不了解,在此不作答復。
『伍』 國際資本進入中國的渠道、方式和操作流程
境外資金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入中國市場:
一、外商直接投資的合法途徑。
二、利用我國經常項目可兌換進入中國市場。常見的方式有進出口價格虛報、預收貨款、延遲付匯造假、平行貸款、提前錯後及借用外債等。
除了企業,個人也通過個人外匯匯款,將資本項下的資金混入經常項目而流入境內,這種情況一度相當普遍,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是境內居民將在外投資本金或收益以非貿易外匯形式匯入境內結匯;
(二)是境外投資者以本人或授權代理人的名義匯入款項,並以個人名義結匯;
(三)是外商投資企業境外投資總公司以個人捐贈款等名義將資金匯入境內外資企業的法人代表或董事會成員,並採取化整為零的方法結匯作為企業的流動資金。
三、以在華外資企業為通道。
(一)是通過在華建立投資性公司或生產型子公司及合資公司,或者以建設合資及獨資項目的名義,以企業注冊資本金或增資等形式,從境外收取外匯並辦理結匯。
(二)是通過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東貸款,即外商投資企業以股東貸款方式進行對外短期借款並結匯。
(三)是境內外資企業與境外關聯企業相互配合,以暫收應付款、預收貨款、延遲出口等方式,為境外資金入境提供便利。四、通過境內企業進行外匯貸款並結匯。
五、境內中外資銀行的自主資金調配。
六、資本市場渠道。
境內資本進行境外投資和境外融資有以下途徑:目前國內企業主要通過直接投資、境外借款及貿易信貸等手段,進行境外投資。
企業境外投資除採用貿易信貸預收貨款、延期付款方式外,還經常會選擇境外股權融資、境外債務融資和境外上市等形式進行外匯融資。
(5)外匯資金流動渠道擴展閱讀:
1、正常情況下資金流入流出不涉及稅收,但是會涉及到相關業務征稅,比如說如果是貿易方式進來要征營業稅,如果是增資進來,應該是工商收印花稅;如果要股權轉讓進來,要代扣代繳增值部分的資本利得稅。
2、境外公司資金要進入國內的話,要看公司是什麼性質,如果是非外資限制和非外資禁止的領域,正常情況下分貿易項下和資本項下兩大類,可以通過雙方交易的方式由境外支付給境內,如果是要投資性質的話,就要通過資本項下的方式進來,兩種都要外管局審批。
『陸』 如何把握國際資金流動 使外匯交易贏利
這個問題 說真的
標准答案肯定沒有
如果有 全世界都發財了!!
雖然我對國際資金流動一翹不通
但是我還是敢肯定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柒』 在現行外匯管理制度下,境外風投資金應通過什麼途徑進入境內謝謝
理論上或比較成熟的市場來說,規避匯率風險手段包括:遠期合同、借款保值、掉期保值、平衡責任、保理業務和外匯期權等。中國避險業務還不發達,但隨著匯改和企業風險意識提高,可使用工具會逐步增多。8 月 9 日、10 日中國人民銀行就連續,出台發布了《關於擴大外匯指定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匯業務和開辦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關於加快發展外匯市場有關問題的通知》,以此提高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並為銀行和企業提供更多風險管理工具。 遠期合同:即具有外匯債權或債務的公司與外匯銀行簽訂購,買或出售外匯的遠期合同,以在未來的某個時間以現已確定的匯率買賣兩種貨幣。遠期合同時間通常為半年並且沒有變通選擇。例如,某進口企業預計 6 個月後將向國外進口商支付一筆美元貨款,為鎖定財務成本,該企業可以與銀行提前簽訂遠期售匯合同。這樣,6 個月後無論匯率如何變化,該企業都可以按照事先約定匯率,用人民幣從銀行購買美元貸款。更靈活的是可選擇的遠期合同,這種合同允許在合同規定期限內的任何時間進行交易,以當時匯率為准。這樣出口商就得到較好的保護,避免合同期限內對自己不利的那一時間匯率,並選擇相對有利的交易時間和匯率。 借款保值:通過借款來保值的方法比遠期合同更具有靈活性,特別是小額合同。借款可以有較靈活的期限、變化而非固定的利率以及到期續借的靈活規定。 掉期保值:買進或賣出一種貨幣的即期外匯同時,賣出或買進同種貨幣的遠期外匯;或者買進或賣出一種貨幣的較近期間的遠期外匯同時,賣出或買進同種貨幣較遠期間的遠期外匯。 平衡責任:即在同一時期,創造一個與存在風險的貨幣相同幣種、相同金額及相同期限的反方向資金流動。例如,某出口企業收到國外進口商支付的出口貨款 500 萬美元,該企業須將貨款結匯成人民幣用於國內支出,但同時該企業需進口原材料並將於 3 個月後支付 500 萬美元的貨款。此時,該企業可以與銀行辦理一筆即期對 3 個月遠期的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即期賣出500萬美元,取得相應人民幣,3 個月遠期以人民幣買入 500 萬美元。通過上述交易,該企業可以軋平其中資金缺口,達到規避風險之目的。 保理業務:保理是指出口商出運貨物取得單據後,將單據以一定折扣出售給保理機構,由保理機構承擔有關風險。保理業務費用比遠期合同高,不常作為保值方法。 外匯期權業務:期權比遠期更靈活。例如,出口企業將要收一筆歐元,可以向銀行支付一筆期權費,並與銀行約定將來有權以約定價格 1.21 歐元兌 1 美元賣出歐元。如果到期市場歐元價格低於 1.21,企業可以行使權利,用比市場高的價格賣出歐元;但如果到期歐元價格高於 1.21,企業可以不行使期權,轉而到即期市場上去賣歐元,只需要支付少量期權費用。這雖然增加了成本,但也給企業創造了選擇的靈活性。 利用海外企業:有境外公司的企業,可以考慮合作。如購買國際市場上的 NDF(不可交割人民幣遠期)產品,用未來更低的價格付現在的錢;出口企業應該主要融外幣,而不要融本幣,可以將外匯應收賬款質押向銀行貸外匯,以後還外匯以規避人民幣兌換風險。在實際業務操作中,許多國際知名企業就是通過其跨國公司的地理多元化分布,來避免布局單一所帶來的單一貨幣匯率變動風險,這對於大型公司來說不失為一種有效匯率避險方式。 計價貨幣的從優使用:在市場上都看好人民幣升值的條件下,出口企業可選擇以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進口業務反而可選擇美元作為計價貨幣。或者選擇兩種貨幣各半的辦法計價。
『捌』 流動性的注入渠道
實際上,流動性作為全球化的經濟現象,從外部因素看,主要是新的國際分工和產業結構轉移格局下,製造業迅速發展,加工貿易順差激增。同時由於中國存在要素價格扭曲等因素,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長期存在,外匯儲備的急劇增長,導致外匯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迅速擴張。
通過資本項目逆差輸出美元往往意味著對本國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的需求增加,導致本國實體經濟增長;而通過經常項目輸出美元,在黃金非貨幣化的條件下,意味著對本國實體經濟的需求減弱和對本國虛擬經濟(包括房地產、股票、債券及其他可以反復炒作的資產)的需求增大,這將導致本國製造業外移和經濟的虛擬化,並通過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這類高增長性低端生產者進行國際生產分工,將貨幣資本與產業資本輸入到這些後發國家。 全球資本以各種名目——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和戰略投資,以各種身份——房地產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以及改頭換面的對沖基金,涌進中國。2004年進入房地產行業的外資約2700億元人民幣,2005年一季度約583億元人民幣,而2007年1季度,我國外匯儲備增加額遠超過貿易順差(464億美元)與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59億美元)之和,缺口達734億美元。
我國外資流入的渠道主要有外貿順差、外國直接投資、外國機構投資資金以及投機資金。從2001年到2006年,我國的外貿順差從231億美元增加到1,775多億美元,貿易順差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7%上升至6.9%,遠高於歐盟的2.5%和日本的1.5%。此外,巨額投機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人,雖然至今還沒有具體的監測數據。 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加快,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配置,使生產率水平提高,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高技術和大資本與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的勞動力結合,使產品價格降低,出現了低通脹,甚至是通縮的情況。在世界各國央行紛紛採取防通縮的政策取向下,貨幣供應量增加,利率降低,而用於產品交易的需求減少,這必然會引起流動性過剩。
根據統計分析,1999年~2006年的8年中,我國幾乎每年都有數百億美元的經常賬戶順差。2002年為304億美元,2004年為321億美元,而2006年已達到1775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持續雙順差帶來的外匯儲備激增使得新增外匯占款成為我國流動性供給的主要渠道,當前我國60%過剩流動性資金來自外匯占款。央行數據顯示:2013年一季度,其它外匯流入增加851億美元,同比增加16%。與此同時,由於中央銀行進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操作的空間越來越小,投資效益的提高推動銀行信貸的增加,中國宏觀流動性仍將出現高位增加的局面。 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推動了金融創新,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一方面提高了貨幣流通速度,另一方面通過各種信用創造工具,極大地放大了社會信用總量,使可交易的貨幣量迅速增加。據IMF測算,金融創新產生杠桿效應的不斷放大,2006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量達到412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的10倍;2006年,M2佔全球GDP比重為122%,佔全球流動性的比重只有11%;證券化債權佔全球GDP比重為142%,佔全球流動性比重只有13 %;金融衍生產品佔GDP的比重達到802% ,提供了全球75%的流動性。
特別是次貸危機後,歐美等國為緩解流動性不足,又紛紛向市場「注水」。截止2013年4月25日全球金融機構損失3083億美元,其中美國損失1527億美元,歐洲損失1398億美元,亞洲損失158億美元。但是次貸危機造成全球經濟損失超過9450億美元,為此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資金超過16000億美元,可謂火上澆油。
『玖』 黃金、外匯的資金流向如何跟蹤
這個沒辦法跟蹤,都有後期操作的
『拾』 誰能具體解釋一下貨幣進入流通領域的三種渠道
1、央行貸款給銀行(央行就是銀行的銀行啦)。銀行再貸給企業or個人或者直接投資金融產品。
2、央行需要金銀儲備~ 這個也要花錢;貿易往來的時候會需要貨幣儲備,這個也要花錢。
3、買國債就是買國債了~。
貨幣總量肯定是增加,購買了國債當然要還的,政府拿了錢當然就養活了公務員,公務員再去購物,存銀行,經濟就這樣繁榮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