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港幣危機匯率收益幾十億美金小說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港幣危機匯率收益幾十億美金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5-20 15:29:28

❶ 我昨天人民幣兌換港幣是1.18,回來港幣兌換人民幣是8.22,我是賠了還是掙了,多少啊

賠了啊,就以是人民幣100元算,昨天1:1.18,則相當於港幣118元,今天港幣對人民幣8.22:1,則對應人民幣為118/8.22明顯虧了啊

❷ 亞洲金融危機時為什麼大量注入人民幣可使港幣不貶值

因為港幣也是匯市裡的交易貨幣,匯率是浮動的。當出現金融危機的時候就會貶值。而人民幣的價值是相對美元而進行升降,匯率相對非常的固定。注入人民幣就是在外匯市場里大量在低位購進港幣,拉動市場對港幣的需要。讓港幣不至於因為一時的危機而急劇的貶值。待短暫的危機過後,就不會對港幣造成任何的影響。

❸ 97年金融危機時,中國堅持匯率不變時,不知道損失是多麼的大啊

好問題,loule說得好,俺也有看法。
我想講點意思:
一,當時中國堅持不變匯率,有損失,但肯定也有收益,在經濟上做出的任何一項決策都有兩面性,對一部分群體有害的同時,對另一部分群體就會有益,這是辨證的唯物主義,百世不變的道理。
二,改革後的中國政府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懂經濟和國家影響的關系,相信當時的中國政府在做出那個決定時,肯定反復權衡了利弊的關系與得失。
三,退一萬步說,就算當時不變匯率讓中國蒙受了損失,但是後來事實證明,中國當時這一負責任的態度贏得了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高度贊賞和肯定,這一決定首先是為全球的經濟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更為中國贏得了極大的國際聲望和信譽,它為後來國際資本在中國的投資注入了強大的吸引力和信心,這些是用錢買不到的。
四,後來的事實證明,中國當時的決定絕對正確,中國也由此獲得了信賴,獲得了接下來近十年的穩定和更大的國際投資,我們也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在以後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都還將因此獲益。

中國就是要展現給全世界一個負責任、懂經濟、成熟的大國形象。

❹ 今日港幣對美金匯率是多少人民幣

1港元=0.1278美元
1美元=7.8225港元

❺ 美元/港元匯率為7.800/10,客戶要以港元向你買入100萬美元,你應給客戶什麼匯價

(1)客戶向銀行購買,即銀行賣出美元,用7.810,客戶購買100萬美元,銀行收進781萬元港幣.
(2)你向經紀人買美元,經紀人為報價方,匯率的選擇是以報價方利益考慮的,即用報價方的美元賣出價.在四個報價的賣出價中, 經紀C的報價為7.7990,是最低的,因此你該與經紀人C交易最為有利,匯價為7.7990.

❻ 某銀行詢問美元兌港元匯價,身為交易員的你答復道:「1美元

不是是個銀行就可以轉外匯的
1美元=7.7963港元
1港元=0.1283美元

❼ 為什麼97金融危機會發生泰國政府動用幾百億美金對抗索羅斯卻失敗,但是香港只用了不到1800億港幣卻成功

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像泰國政府這樣的國家過分依賴外資的短期投資
而香港那時的經濟屬於對外投資階段,也就是說它已經不再是發展階段,而是由發展階段演變成了經濟最成熟的階段.投資階段. 所以在一個經濟發達的團體,像這種以短期投資來沖擊本國匯率變動對香港的港幣匯率波動不大.
還有一點就是這個政府幹預經濟的行動香港政府用的比較到位.
很高興你對這問題干興趣,我也干興趣,我來琢磨一下
爭取給你更好的答案

❽ 在97金融危機會發生泰國動用幾百億美金對抗索羅斯失敗,但香港只用了不到1800億港幣卻成功

1997年7月2日,就在香港回歸的第2天,在經過幾天與國際炒家的短兵相接之後,泰國中央銀行所有美元儲備全部告罄、未能夠阻止市場上對泰銖的拋售,泰國被迫放棄固定匯率制度,泰銖一泄千里,拉開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序幕。最初,香港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但在國際炒家的精心策劃與操作下,短短兩個月,危機迅速蔓延,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南韓先後捲入其中,東亞大部分國家地區的股市崩盤,貨幣貶值。10月下旬台灣棄守新台幣之後,香港已是在風雨中飄搖的危城。在1997前三季度,香港的股市走勢良好,但有過熱之嫌,積聚了較大的下挫壓力,在此情況下,國際炒家瞄準了恆生指數, 他們採用了股市和匯市雙管齊下的策略,企圖從股市暴跌及港元貶值中獲得投機暴利。10月20日至24日四天之內香港股市狂泄3175點,到了10月28日,一天之內恆生指數跌了1428點,跌破一萬大關,降到了9060點。雖然隨後在1998年4月份反彈至12000點,但到了1998年的8月13日,恆生指數已經是6660點。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股票市值縮水超過一半。同時在匯市方面,國際炒家瘋狂拋售港幣,香港貨幣當局為了維持聯系匯率制度不得不大量回購,導致利率大幅提高,貨幣供應量驟減,使大量資金抽離股市,進一步加劇了股價的下跌。對香港而言,受金融風暴的沖擊,整體經濟陷入了多年來未見的困境。股市的暴跌大大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流入香港的資金量減少,新上市公司的數量和交易量也大幅驟減,直接影響了香港經濟的發展,與前三季度本地生產總值6%的高速增長相比,第四季度的增長速度跌至2.7%,到了1998年第一季度,更是出現了此前13年的首次負增長2.8%,在這一年本地生產總值下降了4.6%。這種負增長趨勢一直持續到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作為一個高外貿依存度的經濟體,貿易可謂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這次風暴中,由於在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的過程中港幣堅守聯系匯率制不貶值,與此同時外部需求疲軟,導致香港的出口出現了明顯的下滑。1998年上半年整體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2.1%,7月份情況持續惡化,同期下降幅度超過了10%,服務貿易同樣呈下降趨勢。與金融風暴造成的外部需求疲軟類似,香港的內部需求也陷入疲軟,1998年整一年,私人消費以及固定資產投資額持續下降,內外需求同時低迷使得經濟最終陷入停滯以至衰退。金融風暴的影響除了表現在原來泡沫經濟的破滅上,還表現在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上。香港經濟在多年高速發展中積累了大量泡沫,尤其表現在房地產市場上。房地產價格的虛高經不起金融危機的考驗,1998年平均每月的樓宇買賣數量和金額,比1997年同期分別下降了50%以上,資產價格的大幅下降導致了泡沫的破滅,從而引發了嚴重的負財富效應,極大地抑制了內部需求,直接影響了對實體經濟的投資。經濟的衰退的直接影響是失業率的上升。在回歸後的一年時間裏,失業率從1997年7至9月的2.2%,上升到1998年8月的5%,失業人口達到17.5萬人,這是自1976年以來香港失業率的最高水準,一時間失業成了困擾香港社會的突出問題。由此造成的民眾的不安心態加劇了恐慌,民眾對經濟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他們持有貨幣不敢消費,造成零售業蕭條、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由此形成的惡性迴圈加劇了經濟復蘇的難度。面對艱難的時局,香港當局表現出了令人稱道的勇氣、決心和應變能力。特區政府清醒地認識到必須首先恢復民眾以及投資者對香港經濟的信心,因此在1998年2月,在獨立編制的首份財政預算案中,當局提出高達568億港元的稅務減免措施,並增加房屋,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公共開支,以紓解民困,增加信心。10月,時任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又提出了全面振興經濟的計劃,包括政府擴大基礎建設投資,發展創新科技,穩定金融體系和房屋政策以及加強人才培養等。在政府採取的種種措施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國際炒家瘋狂打壓股市、拋售港幣的關鍵時刻,當局毅然利用外匯儲備來干預市場,最終粉碎了國際投機者惡意操控市場的企圖。從1997年7月開始到1998年8月,香港政府經歷了一年的金融風暴的考驗,也從中吸取了一定的教訓,從而決定轉變應對措施,對金融市場進行必要干預。1998年8月中旬,國際炒家發動了新一輪的攻勢,恆生指數連續大跌三天,到13日跌至了6660點,在此危機時刻,14日政府利用外匯儲備入場干預,大量購入藍籌股,當日恆指大升584點,使得國際炒家的如意算盤落空。在接下來的8月28日,面對國際炒家的卷土重來,當局再次沉著應戰,最終擊潰了國際炒家的進攻,穩住了恆生指數,當日市場成交額達到了790多億港元,創造了香港證券市場有史以來最高紀錄。這兩次較量,後來被稱為「香港金融保衛戰」或「世紀之戰」,雖然此後香港政府入市干預的作法受到某些西方媒體的指責,但在特殊情況下政府出面干預經濟的做法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同。此後在曾嚴厲抨擊香港政府入市行為的美國傳統基金會所公布的98年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中,香港依然被評為全球最自由開放的市場。「金融保衛戰」打退了國際炒家企圖利用股市下跌大發橫財的如意算盤,而在匯市方面也正是由於香港當局堅守聯系匯率制度不動搖,使得港幣並未大幅貶值,未出現東南亞一些國家那樣財富縮水、經濟倒退的現象,從而使以往香港的經濟發展成果基本未受到影響。這為後來經濟的復蘇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使得香港經濟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擺脫了陰霾。香港之所以能屹立於金融風暴中而不倒,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祖國內地的強大支援,在香港股市和匯市受到國際炒家的輪番沖擊時,中央政府曾嚴正聲明,一旦港元與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度受到沖擊,中央政府將堅決支援港元匯率。正是中央政府的明確表態,打擊了國家炒家的囂張氣焰和信心,使其在內地1300億美元與香港980億美元的強大外匯儲備面前,不得不退縮。 而內地在1997年經濟「軟著陸」之後的強勁發展勢頭,也使得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經濟的信心在短時間內得以恢復,到1998年底,香港經濟已出現喘息趨穩的跡象,並在此之後走上了經濟復興的道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原文 http://big5.china.com.cn/overseas/zhuanti/hkszn/2007-06/27/content_8447874.htm

❾ 國際炒家在98年的金融危機中是為什麼能獲得利潤怎麼獲得

索羅斯採用的是立體投機的策略,並不是單一的只是外匯的操作。 所謂立體投機,就是利用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的金融投機
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不斷擠壓泰國金融市場,觸發泰國金融危機,在隨後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過程中,這些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加重了危機的程度。他們怎麼做的呢?正如索羅斯本人所描述的「我們用自己的錢買股票,付5%的現金,另外95%的資金用借的;如果用債券做抵押,可以借更多錢,我們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買進價值五萬美元的長期債券……」。(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它們以自有資本做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不僅如此,它們還將借款廣泛投機於具有「高杠桿」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杠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確實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因料定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為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製造泰銖貶值壓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香港的做法,更是立體投機的經典例子。
一般情況下,由於金融市場之間存在無套利均衡關系,隨著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場的誕生和發展,外匯即期市場、遠期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衍生市場之間環環相扣,節節鎖定,牽一發而動全身。典型例子如1997年10月份以及隨後幾次國際投機家沖擊香港金融市場時,國際投機家先在貨幣市場上大量拆借港幣,拋售港幣,迫使港府急劇拉高貨幣市場同業拆息;貨幣市場同業拆息急劇上升引起股票市場下跌;同時引起衍生市場上恆生股票指數期貨大幅下跌;恆指期貨大幅下跌又加速了股票市場的下跌;股票下跌又使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經濟和港幣信心銳減,紛紛拋出港股換回美元,使港幣面臨新一輪貶值壓力……。各個市場的連鎖反應,最終全面擴大了投機家的勝利果實。
國際投機家進攻香港金融市場時充分運用了這種「立體投機」策略:首先在貨幣市場上,拆借大量港幣;在股票市場上,借入成分股;在股票期指市場累計期指空頭;然後在外匯市場上利用即期交易拋空港幣,同時賣出港幣遠期合約;迫使港府提高利率捍衛聯系匯率;在股票市場上,將借入成分股拋出,打壓期指……。綜合看來,基於金融市場之間的密切聯系,「立體布局」使投機家的風險暴露相互加強的同時更令杠桿投機威力和收益大增。
港幣實行聯系匯率制,聯系匯率制有自動調節機制,不易攻破。但港幣利率容易急升,利率急升將影響股市大幅下跌,這樣的話,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後再大量向銀行借貸港幣,使港幣利率急升,促使恆生指數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國家一樣獲得投機暴利。自1997年10月以來,國際炒家4次在香港股、匯、期三市上下手,前三次均獲暴利。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國際炒家再次通過對沖基金,接連不斷地狙擊港幣,以推高拆息和利率。很明顯,他們對港幣進行的只是表面的進攻,股市和期市才是真正的主攻目標,聲東擊西是索羅斯投機活動的一貫手段,並多次成功。
炒家們在證券市場上大手筆沽空股票和期指,大幅打壓恆生指數和期指指數,使恆生指數從1萬點大幅度跌至8000點,並直指6000點。在山雨欲來的時候,證券市場利空消息滿天飛,炒家們趁機大肆造謠,揚言「人民幣頂不住了,馬上就要貶值,且要貶10%以上」。「港幣即將與美元脫鉤,貶值40%」,「恆指將跌至4000點」雲雲。其目的無非是擾亂人心,製造「羊群心態」,然後趁機渾水摸魚。8月13日,恆生指數一度下跌300點,跌穿6600點關口,收市時跌幅收窄,但仍跌去199點,報收6660點。其勢與滬深股市2001年下半年的情況非常相似,天天響地雷,周周都下跌,「推倒」趨勢震撼人心。
在壓低恆生指數的同時,國際炒家在恆指期貨市場積累大量淡倉。恆生指數每跌1點,每張淡倉合約即可賺50港幣,而在8月14日的前19個交易日,恆生指數就急跌2000多點,每張合約可賺10多萬港幣,可見收益之高!

❿ 十億港元值多少人民幣

貨幣兌換
1000000000港幣=780518264.1274人民幣元
兌換為轉換
數據僅供參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更新時間:2014-02-03 18:00

外幣換人民幣的 看最新現鈔買入價

根據當日最新外匯牌率,100外幣可兌換人民幣:(現鈔買入價)

公式為:(外幣÷100)×現鈔買入價=可換人民幣

不信我你就自己算一下,嘿嘿

匯率信息來源於http://www.boc.cn/sourcedb/whpj/
中國銀行每日外匯牌價

如果答得好,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ω^ 謝謝您的支持!!)o(∩_∩)o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o(∩_∩)o

原創只為你,施主的採納,是貧道修行的動力!!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