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水平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目前我國外匯儲備水平

發布時間: 2021-05-19 12:55:22

1. 中國外匯儲備排名第幾

截至2020年,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902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一。

中國外儲規模仍然接近全球外儲30%,居全球外匯儲備排名榜榜位,分別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瑞士的2.6倍和4.5倍。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外匯儲備規模數據顯示,2020年1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399億美元,較11月末上升207億美元,升幅為0.66%,連續第十一個月出現回升。

(1)目前我國外匯儲備水平擴展閱讀:

此外還有三個理由說明一國外匯儲備的重要性。首先它在國際支付中充當保護人的角色,在當前這樣一個主權、企業和銀行債務水平創紀錄的時代,這個保護人被調用的頻率是很高的。

其次,它可以作為某些產業例如基礎設施產業的資金。最後,雖然各國央行貨幣籃子里的絕大部分貨幣為美元和歐元,但是其他貨幣儲備也在逐漸增加,這有助於減少本國在全球市場投資的風險。

2. 為什麼一國的外匯儲備水平不是越高越好,而必須適度

因為外匯儲備水平達越高,意味著我國物質資源的凈輸出,這種狀況並不利於我國經濟增長,如果長時期處於這種狀況,將損害經濟增長的潛力。

具體的影響:

一、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二、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會使大量國外資本流入國內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

三、龐大的外匯儲備會導致降低資源使用效率,增加機會成本;

目前我國測算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公式:

模型為適度外匯儲備額=25%的年度進口額+年度短期外債+15%的年度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特殊需求額

適度規模水平應考慮的因素有進口額、外債規模、匯率干預、外商投資的利潤返還、應對國際經濟金融風險和突發事件、居民和企業對外投資等諸多因素。

3. 中國的外匯儲備現在有多少的

中國人民銀行不久前公布的數字表明,外匯儲備9月底已達9879億美元,距1萬億美元僅差121億美元。按照前9個月平均每月增長187.7億美元的速度,我國外匯儲備在本月底、11月初即可增至1萬億美元。

4. 中國的外匯儲備在世界排名第幾

西媒稱,中國央行保存的金融「武器庫」是龐大的,其規模接近於德國經濟的總量,是全球第二大外匯儲備國——日本外匯儲備的兩倍多,也是瑞士外匯儲備的四倍多。

據西班牙某網站7月12日報道,在金融秩序即任何貨幣發行機構的日常管理中,外匯儲備是本國貨幣匯率可持續性的「燈塔」。

報道稱,在世界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中,這個貨幣籃子的大部分貨幣以美元計價,其次是歐元。它們是全球范圍使用最多的兩種貨幣。因此美國和歐元區國家並無積累美元和歐元儲備的必要。

報道稱,那麼全球外匯儲備中,哪些國家居於領先地位呢?位居榜首的是中國,其央行的外匯儲備金額以當前市場價計算的話,相當於約3.2萬億美元,這幾乎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德國的經濟規模。同時它是位居第二的日本的外匯儲備的兩倍多,日本擁有1.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而它的日元儲備則大幅減少,因為日本是超級出口大國,每年日本製造產品的出口額超過6050億美元,幾乎全部以美元和歐元計價。

報道稱,中國外匯儲備是瑞士央行儲備的四倍多,瑞士被視為世界金融避風港,瑞士法郎是匯率穩定的象徵。瑞士的外匯儲備超過7857億美元。瑞士沒有加入歐盟也是它自身吸引投資的一種策略,可以遠離歐元市場的動盪。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8年第一季度結束之後的最新統計資料,對比各國央行提供的數據,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10個經濟體依次是中國、日本、瑞士、沙特、中國香港、印度、韓國、巴西、俄羅斯、新加坡。

報道還稱,中國和日本的外匯積累來自產品出口收入,而沙特的外匯收入則來自石油銷售。然而令人震驚的是美國貨幣儲備的稀少,不到440億美元,而它的主權債務則超過21萬億美元,雖然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在進入世界金融市場時具有極好的償付能力保障。

5. 如何評價我國外匯儲備規模

在經濟新常態下,需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促進對外投資,並保持合理的外匯儲備規模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徵。從內部看,經濟增速換擋、內需逐步釋放。中國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空間、為數眾多的人口,地域差異較大,釋放內需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投資機會。從外部看,我國正從貿易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轉變。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對外投資的進程有所加快,國內居民亦有著對國外資產配置的切實需求。隨著經濟和匯率企穩,我國又將迎來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的新的歷史機遇。
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為我國對外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對外投資也有利於更高效地配置國民財富。此外,隨著人民幣國際地位提高,我國對外匯儲備的依賴性和維持較大規模外匯儲備的必要性都會下降。我國持有的外匯儲備規模也應與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相適應。
從貿易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的轉變
我國曾經是外資凈流入的國家,而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已經超過同期吸引外資規模,逐步進入對外輸出資本的新階段,從貿易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轉變。
第一,作為全球貿易大國,中國已經是貨物貿易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佔世界貿易的份額很難再提高。2015年中國貨物出口佔全球的13.8%,較2000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左右,比外匯儲備排名第二的日本高10個百分點。中國經常賬戶差額與GDP之比為2.1%,較日本高1.3個百分點;我國國際貿易與GDP之比為22.3%,比日本高3.4個百分點。第二,隨著經濟增速換擋,投資回報率有所下降,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難以再達到以往的水平。1990~2007年,我國FDI與GDP之比從0.97%上升到4.4%;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FDI相對於GDP的規模總體趨於下降。2015年,FDI與GDP之比回落至2.27%。
從對外貿易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的逐步轉變,是很多發達經濟體曾經走過的道路。對外投資也與一個國家所處的經濟階段密切相關。以2010年美元不變價計算,1978年,我國人均GDP僅308美元,屬於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無從談及對外投資。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經歷了高速增長,20多年來的絕大多數年份中,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貿易項和投資項呈現「雙順差」的局面。在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同時,外匯儲備管理的壓力也比較大。相關理論研究表明,隨著經濟持續發展和企業優勢積累,人均GDP在4750美元以上的國家對外凈投資一般為正值。2015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6000美元,對外投資流量達1456.7億美元,超過吸引外資規模。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累計為4670億美元左右,是同期金融賬戶累計凈流量的3.5倍。
此外,中國的對外金融資產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以外匯儲備為主,而非政府部門的財富主要以國內資產為主,確實有增加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從對外資產的結構來看,截至2016年末,外匯儲備占我國對外資產的近一半(47.9%);相比之下,日本居民部門則持有80%以上的對外凈資產。因而我國居民部門有較大的海外資產配置需求。2016年,通過QDII、RQDII和港股通等對外證券投資凈增加近1000億美元,比2015年多增約30%;存貸款和貿易信貸等資產凈增加3000億美元左右,同比多增約1.5倍。G20國家私人部門持有對外資產與GDP之比平均達到124%,以此為參照,則中國居民逐步增加對外資產仍有較大空間。截至2015年末,我國私人部門持有的對外資產與GDP之比僅為25.9%。
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和前景依然向好
第一,我國經濟實力已躋身世界前列,綜合國力是國家信用最好的背書。截至2015年,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的15%,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33.2%,當前經濟增速仍然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並且,我國的經濟改革還將釋放更多潛力,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具備很有價值的投資機會。從內部看,中國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為數眾多的人口,地域差異較大,釋放內需為未來中國經濟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從外部看,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和對外投資的進程有所加快。
第二,人民幣已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2017年第一季度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次披露了人民幣外匯儲備持有情況。在IMF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季度調查中被單獨列出的幣種往往被公認為儲備貨幣。截至2016年末,各國持有的外匯儲備中,人民幣儲備約合845.1億美元。根據IMF於2014~2015年度開展的調查,持有人民幣資產的國家數量較2011~2012年度有所上升,與持有瑞士法郎作為儲備資產的國家數量相當。
第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正逐步向更加市場化的方向發展。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要增強匯率彈性、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打破人民幣單邊預期,實現匯率雙向波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國經濟應對外部沖擊的彈性,有利於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公布的三年度調查,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市場的交易量有所增加。截至2016年4月,人民幣日均成交量從三年前的1200億美元升至2020億美元,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的佔比提高至4%,較先前的2%提高了2個百分點。
第四,隨著資本項目開放逐步推進,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度不斷提高,人民幣跨境使用的主體正在由傳統工商企業向境外主權機構、境外個人等各類主體拓展。
我國外匯儲備充足
我國外匯儲備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初的艱難積累期後,從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迅速增長。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當年外匯儲備超過2000億美元。在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外匯儲備大量增加。2006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當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高達15.1%,外匯儲備達到10663.4億美元。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在外需疲弱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2009~2014年GDP增速的均值達8.8%。2009年4月中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2011年3月超過3萬億美元,並於2014年6月達到3.99萬億美元的歷史峰值,較五年前(2009年)翻了一番。自2014年下半年起,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開始下降。2015年,我國外匯儲備減少了5126.56億美元。201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連續數月下降,2017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結束了長達7個月的連續下降。2017年3月末,外匯儲備余額恢復至30090.9億美元,環比繼續增加39.6億美元。
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變化,無論是曾經的快速增長,還是近年來的下降,都是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正常現象。由於外匯儲備本質上是國家信用的背書,不斷積累外匯儲備可以滿足進口和穩定金融市場的需要,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我國對外匯儲備的依賴性還可能進一步下降。
從外匯儲備的絕對規模和國際上通常的標准來看,我國外匯儲備都是充足的。
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世界第一
從外匯儲備的規模看,截至2015年底,排名前五的國家分別是中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瑞士和韓國。作為外匯儲備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約佔全球的30%,分別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烏地阿拉伯的2.8倍和5.4倍,是印度、巴西的近10倍。而作為目前全球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美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則剛剛超過1000億美元。
我國長期穩定的經常項目順差仍然是外匯儲備增長的基礎。2016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2429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4852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2423億美元。此外,不斷增加的對外投資所帶來的投資回報在日後也將成為國際收支順差的新來源。201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躍居全球第二,創下了1456.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佔全球流量份額的9.9%,同比增長18.3%,金額僅次於美國(2999.6億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第三位是日本的1286.5億美元)。201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增加2112億美元,較上年多增12%。
外儲余額足以滿足我國的預防性需求
進口支付能力(Import Cover)和短期外債償還能力(外匯儲備/短期外債余額)是度量外匯儲備充足性的兩個經典指標。進口支付能力指標對於資本賬戶開放度不高的國家來說較為適用。短期外債償還能力對於應對危機十分重要,適用於新興市場國家。
從進口支付能力來看,截至201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可以支持22.8個月的進口,遠高於國際警戒標准(3~4個月)。從短期外債償還能力來看,截至201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是短期外債(本外幣)的3.2倍,而國際警戒標准為不低於1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給出了評估外匯儲備充足性的分析框架。在這一框架下,外匯儲備的充足性標准要視不同經濟體的具體情況而定,合意的外匯儲備規模與一國的經濟金融結構有關。對於新興市場國家而言,綜合考慮出口額、短期外債、其他負債和廣義貨幣,並賦予上述四項不同的權重(可根據資本賬戶開放程度和匯率安排等對權重進行一定的調整),來衡量外匯儲備的充足性,以應對出口收入下降、債務展期風險和資本外逃等風險。表1的測算結果給出了不同情形下我國所需要保有外匯儲備的合理規模,這一結果可以作為我國外匯儲備充足性的情景分析。綜合考慮我國當前的經濟狀況和金融安排,我國外匯儲備合意規模大約在1.6萬億~1.8萬億美元,換言之,我國當前外匯儲備相當於IMF標準的170.0%~177.8%。此外,未來人民幣匯率彈性將進一步提高。在浮動匯率安排下,我國所需要保持的外匯儲備規模還將進一步下降。
外匯儲備的合理規模至今依然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因為除了滿足預防性的需求之外,也需要考慮持有外匯儲備成本。Jeanne 和Rancière將持有外匯儲備的益處、機會成本以及風險厭惡程度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試圖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初步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最優的外匯儲備規模大約需要覆蓋短期外債的80%~100%與一國的經常賬戶赤字的總和,或需要滿足基於IMF框架的合意外匯儲備規模(ARA EM metric)的75%~150%。根據這一標准,我國所擁有的外匯儲備完全能滿足需要。
妥善管理和運用外儲,促進我國對外投資
妥善運用和管理外匯儲備、合理配置對外資產,是事關國民福利的大事。由於保持流動性的需要,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不可能很高。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的對外資產收益率只有3%左右,而對外負債的收益率有6%左右。超過需要的外匯儲備還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因此,維持過高的外匯儲備規模不利於國民財富的增加,應考慮將外匯儲備用於支持我國的對外投資,並重新審視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合理性。
隨著人民幣越來越多地用於國際支付,加之我國已開始實行意願結售匯,我國的貿易順差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由居民部門持有的對外資產。此外,我國的外匯儲備也將用於支持我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與並購。外匯儲備用於成立如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多邊金融機構和基金,也會使外匯儲備余額下降。當然,這部分資產仍然屬於中國政府的「彈葯庫」,或者稱為「影子外儲」。
盡管外匯儲備積累有所放緩,我國的對外資產卻在向更有效率的配置方式轉變。正如樊綱所言,外匯儲備下降並不意味著美元流出了中國,而是留在了商業銀行的賬戶上,這意味著,中國官方的外匯儲備減少了,但中國的商業銀行可以用這些美元去投資高收益的債券等其他金融資產。這一配置方式的轉變也有利於改善我國對外資產負債錯配嚴重的問題,使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更加健康。過去兩年來,我國銀行業和非金融企業部門經歷了資產負債表的調整,短期外債余額大幅下降。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同時,我國居民部門的對外凈資產是增加的,且增加的規模大於外匯儲備下降的規模。

最後,關於外匯儲備的合意規模,參考國際上通常的標准,支持3~4個月的進口僅需要我國當前外匯儲備量的不到五分之一,即不到6000億美元;從滿足短期外債償還需求的角度,截至2016年底,我國短期外債余額8709億美元,需要的外匯儲備亦不到10000億美元;根據IMF評估外匯儲備合適水平的框架,對短期外債、其他負債、廣義貨幣和出口規模加權計算,我國合適的外匯儲備下限應不低於1.6萬億美元。因此,我國當前持有的外匯儲備遠遠多於需要。當然,考慮到我國的國情、產業結構,我國在世界經濟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我國的外匯儲備應該高於這一國際標准,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總之,需要重新審視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合理性,更科學地持有對外資產,更高效地配置國民財富。

6. 今年我國外匯儲備達到8000億,外匯儲備是什麼意思,怎麼做的,能不能詳細解釋一下謝謝!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這事跟股票不一樣,跟我們老百姓都沒關

7. 一般認為一國外匯儲備維持相當於一國多少月的進口額的外匯儲備水平是適度的

美國著名國際金融專家特里芬曾在1947 年提出了一種簡單易行的確定儲備量的指標,即各國的外匯儲備應大致相當於一國三個月的進口額。
因為外匯儲備水平達越高,意味著我國物質資源的凈輸出,這種狀況並不利於我國經濟增長,如果長時期處於這種狀況,將損害經濟增長的潛力。

具體的影響:

一、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二、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會使大量國外資本流入國內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

三、龐大的外匯儲備會導致降低資源使用效率,增加機會成本;

目前我國測算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公式:

模型為適度外匯儲備額=25%的年度進口額+年度短期外債+15%的年度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特殊需求額

適度規模水平應考慮的因素有進口額、外債規模、匯率干預、外商投資的利潤返還、應對國際經濟金融風險和突發事件、居民和企業對外投資等諸多因素。

8. 我國外匯儲備量居世界第幾

2006年2月就超過日本了躍居第一

9. 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目前怎麼樣

3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外匯儲備規模數據顯示,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345億美元,較1月末下降270億美元,降幅為0.85%。

預計全球經濟將延續復甦態勢,主要央行逐步收緊貨幣政策。在國內外因素綜合作用下,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有望保持總體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