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每年2月M1增幅環比都會大幅下降
因為1月是銀行放貸高峰期。每年的1月信貸高峰。年初貸款年尾還的嘛,符合企業的會計記賬方法。這么簡單都不知道啊? 樓上幾位簡直不懂裝懂。
另外一月份外匯占款激增,光1月就超越2012全年。但是據我研究,這部分熱錢不是來做實業投資也不是投入到股市。而是進入債市。有可能是做空中國的埋伏。
❷ 中國基金報:央行大消息,銀行活期存款怎麼了
這半年來,股市震盪走低,完全沒有2014年下半年的股市暴漲,活期存款再流失,顯然沒有進入股市。
以目前金融環境來看,銀行活期存款高增長終結,略有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銀行存款定期化趨勢還在延續!
盡管銀行活期存款減少了,但2018年上半年銀行定期存款仍有較大規模增加,半年增長4.54萬億人民幣。
其中,個人定期及其他存款半年增加了3.56萬億元,增幅更是接近了10%,主要原因在於銀行定期和結構性存款利率提升,有的小銀行結構性存款利率都已經到了4%左右,吸引了客戶從活期存款轉為定期存款。
2、部分活期存款轉投互聯網產品
2018年上半年互聯網金融產品,特別是互聯網貨幣基金也有迅速發展,其中部分資產規模是銀行活期存款的轉投。
據統計,2018年6月底貨幣基金規模為7.74萬億,環比去年年底增加近1萬億,其中余額寶因新增多隻貨幣基金,總規模達到了1.86萬億元,比去年年底還只是單只貨幣基金的余額寶時,多出來近3000億元。
3、企業存款增速乏力等原因
除了存款定期化和互聯網產品分流的原因之外,還有企業整體存款增速乏力等方面的原因。
非金融企業活期存款上半年出現減少,一方面是由於部分企業融資受阻,存款增速乏力,對外凈出口金額減少,外匯占款基本沒有增加等當面原因。
此外,房地產市場火爆也可能對銀行存款有一定影響。
❸ 央行降息是什麼意思
一般情況下,銀行降息意味:
1、銀行的存款利息降低,貸款的利息也降低,增加了社會資金的流動性,可能有利於資金流向市場;
2、人們手中的錢開始變多,可能有利於股市、消費行業、服務行業的增長及樓市的回暖。
❹ 中國經濟為什麼要依靠房地產
一、如果房地產崩盤,一個表現就是相關產業萎縮,這一點倒反而是最不壞的後果,如果是專業人員,是否可以做些重新的規劃,往更優質的平台集中,往更核心的環節集中,往更個性化的產品服務集中。不一定要轉行,房地產崩盤並不代表建築業崩盤,甚至只是某種房地產組織模式的崩盤,而且經濟是有周期的,只是現金流影響比較急促,多少需要扛一扛!
二、還有兩個比較壞的表現,一個是固定資產貶值。你如果有大量房地產資產,肯定是要大幅度縮水的。如果沒有貸款債務問題還不大,只是賬面資產貶值了。如果有大量未清貸款,那麼將會面臨巨大的風險,因為下一個表現可能會影響到你的收入,同時償付現金流並沒有降低,進而很可能降低你的相對償付能力。不可避免的,銀行會逐漸對於你的抵押固定資產失去信心,對債務人提出苛刻要求。如果這樣,只有看市場情況,選擇扛還是跑了。
三、還有一個最壞的表現,也是很多人在談房地產崩盤的時候說得比較少的,就是債務危機,這一點是最可怕的。信貸是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如果沒有信貸只有貨幣,經濟是很難持續快速增長的,但信貸結合人性,就註定了債務規模會不斷增大,而且無一例外地,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利用信貸杠桿來購買信貸資產的行為,這就是作死的節奏,經濟危機本質是大規模債務危機。
❺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建國以來我國經歷的通脹
1980年的通貨膨脹發生在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黨的工作重心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這段時期,宏觀上經濟增長速度迅猛、投資規模猛增、財政支出加大導致出現較嚴重財政赤字、盲目擴大進口導致外貿赤字,外匯儲備迅速接近於零。1979年、1980年物價出現了明顯上漲,其中1980年通脹達到6%。後來我國經過壓縮基本建設投資、收縮銀根、控制物價等一系列措施,通貨膨脹得到抑制,表現為國務院在1980年12月發出了《關於嚴格控制物價、整頓議價的通知》,對通貨膨脹進行治理。
1984-1985年的通貨膨脹體現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引起社會總需求過旺,工資性收入增長超過勞動生產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導致成本推動,伴隨著基建規模、社會消費需求、貨幣信貸投放急劇擴張,經濟出現過熱現象,通貨膨脹加劇。為了抑制高通脹,當時採取了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加強物價管理和監督檢查,全面進行信貸檢查等一系列措施。表現為從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
1987-1989年的通貨膨脹是由於1984-1985年中央採取的緊縮政策在尚未完全見到成效的情況下,1986年又開始全面松動,導致需求量的嚴重膨脹。此期間,1988年的零售物價指數,創造了建國40年以來上漲的最高紀錄。物價的上漲和搶購風潮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在突如其來的沖擊面前,中央迅即做出反應,召開會議整頓經濟秩序。於是1989年11月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用3年或更長一些時間基本完成治理整頓任務,使用大力度的調整措施。
1993-1995年的通貨膨脹表現為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張過猛與金融持續的混亂。有人形象地總結為 「四熱」(房地產熱、開發區熱、集資熱、股票熱)、「四高」(高投資膨脹、高工業增長、高貨幣發行和信貸投放、高物價上漲)、「四緊」(交通運輸緊張、能源緊張、重要原材料緊張、資金緊張)和「一亂」(經濟秩序特別是金融秩序混亂)。此次通脹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提出16條措施為起點,經過3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國實現經濟的「軟著陸」。
2007年至08年中的物價上漲 通脹壓力加大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 是一種非典型性的通脹 具體原因有
1、供需失衡 比如食品行業 這是需求拉動型的通脹
2、成本拉動 比如原油鐵礦等國際價格上升 新勞動法的執行 國內某些行業的價格上漲
3、國內投資過熱 大量流動性流向樓市股市 流動性過剩導致通脹壓力加大
4、國內突發事故災難 如雪災 地震等造成短期物價反彈壓力
5、國際貿易失衡 巨額順差的長期存在 外匯占款嚴重 RMB投放過多
6、RMB升值預期使得大量國際資本流入國內
至於通脹的治理措施 雖然各個時期通脹原因不同 措施具體內容也不同
但是總歸是那些貨幣和財政工具
稅率 利率 准備金率 窗口指導啊 貼現率等等 自己找找看吧
另外,你在看看這個吧http://..com/question/41628982.html?si=9
❻ 物價上漲對股市的影響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看:1、物價水平的高位運行,是央行加息的最根本的原因;2、物價水平的高位運行就是通脹壓力的特徵之一,這就是央行加息的根本動因;3、加息與上調准備金率同樣可以抑制物價上漲,但是兩者相比,後者對於市場的沖擊性更小,影響面也更小。 央行決定將存款准備金率5月18日起上調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連續第11次,也是今年年內第5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目前,各大銀行的累積准備金率已達21%,處於高位水平。 對銀行而言,頻繁的上調存款准備金率意味著今年銀行信貸空間縮小,保持業績增長將變得困難。存款准備金率上調,最為主要的是通過控制信貸投放總量,抑制物價的持續高位水平,維持經濟運行環境的健康。還可以對沖目前的熱錢,收縮流動性,抑制通貨膨脹。目前來看上調准備金率仍然是比加息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至於央行後續的舉動,還需要繼續觀察,主要看通貨膨脹的環比數據,此前貨幣政策的累積效應以及外匯占款情況。 銀行頻繁地上調准備金率的貨幣政策將可以控制信貸投放總量,從而抑制物價水平的高位運行和通脹壓力的持續增長,維護經濟運行的健康有序,更加有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說,適量縮緊的貨幣政策將會使經濟擴張的沖動得到抑制,經濟的增長率有可能因此放緩,使「高歌猛進」的經濟增長率慢下腳步,表現得更為穩健一些。
上調准備金率對市場的影響偏負面,會對市場造成短期沖擊,增加了上攻的難度。存准金率再次上調是應對通脹的舉措,收縮流動性的累積效應會慢慢體現,對市場的影響偏負面,會對市場造成短期沖擊,增加了上攻的難度,但市場穩定基礎仍然存在,而下半年的通脹情況有可能會得到控制,無需恐慌。
❼ 2010年央行加息的背景,急急急急!!!!!
自2007年「防通脹、防過熱」的六輪加息之後,由於連番自然災害及隨之襲來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於2008年開始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先後下調基準利率5次,2009年未出台相關政策。2010年,全球經濟進入復甦期,中國經濟也快速增長,隨著日漸增加的通脹預期,「加息」聲浪愈來愈緊密。年內,央行曾三度上調存款准備金率,10月又特別要求內地六大商業銀行上調其存款准備金率50個基點,但「加息」一直未曾出台直至2010年10月19日晚。
分析此次加息的背景和原因,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國際背景
中國3年來的首次加息在全球經濟背景下思考之,其國際金融博弈的色彩不可忽視。這次加息是對「熱錢世界」的預警,是在外匯、美債等方面維護國家利益的決心宣示,是對美國定量寬松政策的反制,是緩和人民幣升值壓力的配套之舉,還是對國際熱錢既圍堵更疏導的策略之舉。
首先,中國經濟始終被不同力量「算計」著,從急於謀利的國際投機資本到深陷危機的美歐各國都想從中國的發展中分一杯羹,其中尤以美國為甚。美國下決心推出定量寬松政策說明其並不擔心全球通貨膨脹,甚至可能想通過資產資源漲價輸出自身問題並對中國經濟製造壓力。對中國而言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是雙邊調整,一旦美國政策導致歐日等國匯率趨勢出現巨大變化,人民幣升值將因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而後果難料,中國對此不可不防。因此當美國的政策動作日益激烈之時,中國通過加息等方式對其反制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其次,包括來自國外熱錢在內的大量資金也需要一個出口,而中國發展轉型離不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這也為中國控制熱錢風險提出了一個方向提示,畢竟進入中國的金融資本只要通過合適的資本市場管道有序地進入實體經濟就出不了大問題。
最後,從某種角度看,本次加息似乎預示政府對進入國內的國際熱錢還有後續手段,畢竟當美國推出定量寬松政策這一窮途末路、圖橋匕見之策時,在中國布局謀劃多年的國際金融資本越來越接近「退出窗口」,其贏利模式的謎底也即將揭開,雖然其手段多樣防不勝防,但在此時以「主動引爆」方式將這一危險的毒瘤擠壓出去是不會錯的。
(二)國內背景
1. 貨幣供應增速過快,M2增速已大大超過了年初制定的17%的目標。2009年以來我國實施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至今已經放出的大量貨幣信貸將持續產生效用。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我國新增貸款接近7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規模也已近70萬億元,超過美國位居全球首位。而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紛紛採取第二輪定量寬松政策,國際「熱錢」可能將會加快流進我國。另一方面,國際「冷錢」,即中國貿易順差掙來的錢也開始加速流入我國。出於對流動性的擔憂,本次加息更多是一種警示性的措施,給市場一種緊縮預期,壓制投資熱情。
2. 加息主要是為了緩解通脹壓力。當前整體價格上升壓力很大,9月CPI同比上漲3.6%,環比上漲0.6%,漲幅創23個月新高。同時外匯占款持續增加,海外再次量化寬松有可能帶來的持續的「熱錢」流入,國內面臨商品價格、糧食價格,以及有可能的資產價格攀升等等,都將推升通脹和引發較強的通脹預期,造成對國內經濟增長的沖擊。
3. 負利率問題嚴重。隨著物價上漲,我國「負利率」已持續7個月之久,這不利於存款人增加收入、擴大消費,也可能導致居民強化投資股市、購買住房等意願,不利於銀行體系資金穩定。
4. 這次加息是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延續。此次加息在房地產市場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提高購房者的貸款利率,二是提高開發商的成本,同時進一步強化了房地產調控的政策,有利於防範資產泡沫。加息雖然並不是直接針對房地產業,但由於涉及到整體經濟的成本均在增加之中,因此對於盲目流入樓市的「過熱資金」會有一定抑制性。
❽ 外匯占款余額環比下降是什麼意思
首先,先搞清楚外匯占款:外幣進來後因為不流通,需換為人民幣才能使用,比如1美元換為7塊人民幣,這7塊錢就是外匯占款。在不考慮匯率變化的因素下,當外匯占款下降,意味著市場上的錢減少,會產生銀根緊縮---大白話說,錢不夠用了。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12月14日更新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顯示,央行口徑外匯占款11月環比下降3826.76億元,降至22.26萬億元。
這是央行口徑外匯占款連續第13個月下滑,並創下2016年1月來最大降幅。去年年末今年年初,外匯占款曾出現一波大幅下降,今年1月央行口徑下降6445億元,創歷史第二大降幅,僅次於去年12月下降7082億元。
外匯占款是指央行因收購美元等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還不是自由兌換貨幣,外貿企業和居民等獲得外匯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流通使用。過去受強制結匯制度和熱錢流入影響,中國外匯占款不斷增加。隨著美元走強和外匯管理局實施意願結匯後,外匯占款開始逐漸下降。
在此前很多年,不斷增加的外匯占款均被視作央行的貨幣投放工具,而在外匯占款大幅縮水後,央行可能需要通過降准等其他手段投放流動性來補充。
外匯占款的這一降幅,與11月外匯儲備的降幅基本一致。
今年11月外匯儲備下降690.57億美元,這一降幅為今年1月以來新高。3.0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規模,降至2011年3月以來的5年半新低。
受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預期增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美元指數單邊走強,非美元貨幣承壓貶值,人民幣兌美元雙邊匯率有所貶值,市場上「資本外流」的擔憂不絕於耳。
備受關注的美聯儲將在北京時間12月15日凌晨3點公布議息結果,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將加息25個基點。
而在美聯儲議息結果出爐之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在岸市場雙雙走低。
12月14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16時30分收盤價報6.9049,較前一交易日下跌34個基點,最低貶值至6.9084。
早間,更多反映央行意志的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調貶94個基點,報6.9028。
而在離岸市場上,人民幣在表現「淡定」。
在一度貶值至6.9284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收復部分失地,回到6.91關口下方。
外匯占款的下降給中國貨幣政策自主性打開了空間。外匯占款減少的最直接原因是金融市場持續震盪下,資金避險動機增強,全球投資風險偏好下降,海外資金開始撤出新興市場,這使我國曾經持續大規模流入壓力得到緩解。多年來,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導致外匯占款激增已經嚴重改變了我國貨幣供應結構,面對持續快速增長的外匯儲備,貨幣當局不斷地使用貨幣沖銷工具,影響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