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外匯儲備扣除港元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外匯儲備扣除港元

發布時間: 2021-05-13 22:26:49

⑴ 香港貨幣發行為什麼必須以外匯儲備為貨幣發行准備

政府或中央銀行在正常情況下不會主動插手干預外匯市場(即透過控制港元的供應與需求來直接影響匯率);匯率穩定主要透過香港三間發鈔銀行(中銀香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渣打銀行)進行套利活動達成,可稱之為一個自動調節機制;這亦是香港聯系匯率制度與其他固定匯率制的最大不同之處。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是香港由1983年10月17日開始實施的匯率制度。在聯系匯率制度的架構內維持匯率穩定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的首要貨幣政策目標之一。香港聯系匯率制度屬於一種貨幣發行局固定匯率制度,以百分百外匯儲備保證,港元以7.75至7.85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與美元掛勾。

⑵ 外匯儲備從哪裡來等於出口額減進口額嗎

外匯存底的來源,主要是央行以人民幣在外匯市場買進外匯所累積而成,少部份是由外匯存底本身的孳息收益,以及外匯存底中其他幣別對美元之匯兌損益所產生。當匯率固定不變時,一國所賺進的外匯(經常帳順差)再加上向國外借入的外匯(資本帳或金融帳順差),扣除民間持有的外匯,剩下的部份大約就是央行買進的外匯。
換句話說,一國的國外資產,有可能是散布在民間,也有可能是由央行持有。外匯存底除了可以提供央行干預外匯市場的籌碼外,尚可充當政府清算國際收支的工具,因此外匯存底的運用應以具有變現性快的流動資產為主,不宜進行中長期之投資

眾所周知 外匯儲備主要來源於兩個渠道。一是經常項目順差,二是資本項目順差。部分外匯儲備其實是通過「通貨膨脹稅」獲得的;央行購買外匯所使用的人民幣中有一部分貨幣屬於「經濟發行」。而這樣過多的外匯儲備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多年積累的經常項目贏余,另一方面是多年流入的外資。 經濟大國的外匯儲備,最主要的來源是對外貿易順差。
中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貿易順差的快速增加 外匯儲備有3大作用:一是支付,國家進口重要戰略物資和關鍵技術必須用外匯購買;二是保障金融安全,這是最關鍵的,比如發生戰爭、災害或國際經濟形勢突然變化,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資,央行可以用充足的外匯儲備來對付突發的金融風險;再比如,一旦本國貨幣面臨貶值的風險,政府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可以干預外匯市場,應對金融危機;還有一點是軟作用,但在現代經濟中也極為重要。
從某種意義上說,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實力的象徵,能夠產生巨大的心理作用,讓國際投資者對該國的經濟安全和該國貨幣的幣值充滿信心,同時也能增加這個國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金融影響力和在國際經濟組織中說話的分量。

⑶ 類似香港外匯儲備資金達1萬億美元,要轉換成港幣,港幣要印多,匯率多少,

沒有你這么問的!

香港外匯儲備憑什麼如你所願換成港幣?港幣和美元掛鉤的好嘛?在外匯市場上,除非公司需要港幣支付(以合同約定的幣種支付),才把美元套算成港幣,而現在,市場上美元利率要高於港幣(港幣利率幾乎沒有,美元還有一點兒),憑什麼要把美元套成港幣,除非交易人是傻蛋!

你問這問題,思考了沒有?

⑷ 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中國大陸用強大的外匯儲備力挺港元,請問此舉是如何給大陸造成損失的

本幣貶值利於出口,人家都貶你不貶,出口肯定受影響.

⑸ 索羅斯狙擊港幣過程

戰勝索羅斯的過程是中華民族全民族合力的結果。

早在97年索羅斯掀起第一輪狙擊時,香港政府就十分清楚,以香港現有的外匯儲備,根本無力單獨應付可能的金融襲擊。

於是,香港財政高官秘密進京,得到了中央的將不遺餘力地,傾中國外匯儲備之全力支持的許諾。這也是在首輪港元狙擊戰中港府死守港元匯率的底氣來源。

之後不久,在世界銀行年會,朱鎔基、索羅斯同時受邀參會,朱鎔基當場對索羅斯表示:「中國將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立場,承擔穩定亞洲金融環境的歷史責任!」

索羅斯當然清楚香港背後中央政府的實力, 此時的朱鎔基已經成功帶領中國經濟實現轉型,中央政府的彈葯庫儲備充足,足以應對這場世紀之戰。

然而,中央政府是會強勢出手還是隱忍不發,索羅斯將寶押給了後者。原因很簡單,香港素來有自由之港的美稱,政府大規模干預資本市場尚無先例,況且還會嚴重影響香港自由市場的信譽。

況且,索羅斯帶領的國際炒家還有數千億美元的資金可以動用,這足以打垮世界絕大多數的經濟體。

時間進入到1998年的8月,在肆虐了半個世界之後,索羅斯帶領著國際炒家們回到香港。此時,索羅斯在《華爾街日報》上公然叫囂:「港府必敗」!

朱鎔基總理也說:「中央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

開弓沒有回頭箭,誰都知道雙方都沒有收手的餘地,而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兩位副行長此時已經帶著600億港幣來到了香港,隨時准備應戰。決戰的日子不遠了……

8月14日,香港政府突然出手,動用外匯基金和土地基金同時進入股票市場和恆生指數期貨市場大舉吸納,致使那一天的恆生指數反彈560多點,升幅達8%,以7224點收盤;

索羅斯軍團瞬間意外,他們沒有想到一向標榜自由市場的港府,竟然會真的入市搏殺。不過索羅斯畢竟是老江湖,開工沒有回頭箭,穩住陣腳。既然你港府已經下水,那隻有小魚大魚一起帶走了。

隨後一直到24日,港府和索羅斯的炒家集團之間一直你來我往,短兵相接。但是恆生指數慢慢的抑制住了之前瘋狂下滑的勢頭,開始處於一種震盪的狀態。

8月26日,離恆指期貨的結算日還有兩天。

8月27日,結算日前一天。上午10時,香港股市開市。一開始,炒家的賣盤就如排山倒海一般撲來。在第一個15分鍾內,成交額即達19億港元;在第二個15分鍾內,成交額為10億港元。

而在收市前的15分鍾,戰斗進入白熱化狀態,成交額高達82億港元!狀態之慘烈,令場上所有交易員都目瞪口呆。

這一天,香港政府動用了200億港元,委託10家經紀行在33家恆指成分股上圍追堵截。

恆生指數報收7922點,比上一個交易日上揚88點,這是自97年11月4日以來的最高點。

27日晚,最終的決戰即將到來。那一晚,香港幾乎無人入睡。

8月28日,恆指期貨的結算日。這是索羅斯做空恆生指數的最後機會,之前購買的大量看跌期貨能不能賺,就看這一波了。

要注意的是,恆指期貨的結算價格為這一天每五分鍾恆生指數報價的平均值,因此,要抬高結算價,就必須保證恆生指數走勢平穩。要達此目的,港府必須得竭盡全力,寸土必爭。

這一天,百萬香港人鎖定頻道,眼睛緊緊盯住飛快跳動的恆生指數,所有的人都捏著一把汗。

這一刻,許多香港市民都不再關心自己的財產是否縮水,真正意義上的與香港這座城市同命運共榮辱。

上午10時,決戰打響。港府與做空集團立刻在「匯豐控股」與「香港電訊」上展開激戰。炒家的拋盤氣勢洶洶、排山倒海,政府軍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個不剩,全盤買入。開市僅5分鍾,成交額即高達30億港元!

中午12時午市收市前,戰斗又趨激烈,「長江實業」、「中國電訊」等多個藍籌股被炒家瘋狂拋售,滔滔股海,港府狂瀾力挽。午市收市時成交額報409億港元。下午開市,戰況更趨嚴峻。炒家的拋盤滾滾而來,港府幾乎是動用了所有能動用的外匯儲備,全盤吃下,全線死守,平均每分鍾就有價值3.5億元的股票易手。

下午四時整,恆生指數終於在7829點定格!

驚心動魄的四個小時之後,全天交易額達到了香港股市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790億港元!恆指期貨最終以7851點結算。在上溯總共10個交易日中,香港特區政府約動用相當於1200億港元的外匯儲備,將恆生指數上拉1169點。

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隨即宣布:在打擊國際炒家、保衛香港股市和港幣的戰斗中,香港政府已經獲勝。

(5)外匯儲備扣除港元擴展閱讀:

1998年8月的香港金融保衛戰,震動海內外,有人稱之為世紀之戰。香港金融保衛戰的成功,不僅使自己化被動為主動,大大提高了抵禦亞洲金融風暴的能力;

而且香港敢對國際大鱷說不,要求金融正義,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自立自強、防範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樹立了可貴的經驗和範例,博得了海內外的贊許。

對香港金融保衛戰的評價主要是圍繞兩個層面展開,其一是對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本身的評價;其二是對向來奉行「積極不幹預」自由政策的政府大舉入市行動的評價。

⑹ 為什麼一國外匯儲備多了,其貨幣匯率會上升

按道理簡單來說,外匯儲備增加了,外匯供應增多,外匯就便宜,相對人民幣就來說就貶值。就好比菜市場的土豆供應量大了,價格自然就降下來了,原先1元/1斤,現在1元/2斤,土豆還是土豆,但錢好像比以前更值錢了。但是我國長久以來的外匯管制和匯率策略使得外匯儲備和匯率之間沒有體現出真正的線性關系並。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海外高信用等級的政府債券、國際金融組織債券、政府機構債券和公司債券等金融資產,操作上始終堅持長期及戰略發展的經營理念,民間外匯持有及使用並不普遍,這里邊的問題很復雜喲。建議搜索相關文獻仔細學習。

對價(consideration)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上的效力原則,其本意是為換取另一個人做某事的允諾,某人付出的不一定是金錢的代價,也許是購買某種允諾的代價。合同無對價無效。從法律關系看,對價是一種等價有償的允諾關系,某人允諾是為了換取另外一個人對允諾的承諾。從法經濟學角度說,對價就是沖突雙方處於帕累托最優狀況時實現帕累托改進的條件。在平等個體之間法律關系沖突情況下,效率的解決只能通過平等個體之間的妥協關系來解決。在協調平等主體之間相互沖突的法律關系過程中,只要滿足對價,自由讓度並給予及時補償而不使任何一方損失的條件,就能實現帕累托最優到帕累托改進的效率。

有關對價的概念曾在去年年底中國石化全資擁有的子公司北京飛天與北京燕化簽訂的合並協議中出現。根據該協議,中國石化通過北京飛天吸收合並北京燕化的方式對北京燕化進行整合,北京飛天就擬注銷的所有北京燕化H股向北京燕化H股股東支付現金,同時還向持有所有北京燕化內資股的唯一股東中國石化發行北京飛天新注冊股本,最後北京飛天對該協議應支付的現金對價約38.46億港元。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根據當事人取得權利有無代價(對價),往往將合同區分為有償合同和無償合同。有償合同是交易關系,是雙方財產的交換,是對價的交換。無償合同不存在對價,不是財產的交換,是一方付出財產或者付出勞務(付出勞務可以視為付出財產利益)。贈與合同是典型的無償合同。

我國合同法並沒有對價的概念和規定,但國內法學研究人士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就沒有調整的法律規定,只不過是從權利義務對價的角度來調整。例如對一個權利義務明顯不平衡的情況,英美法是從對價理論角度來考慮不充分的對價背後是否隱藏著欺詐、脅迫等不公平的事實,從而決定合同是否存在對價的;而我國合同法對相同情況也可從有無欺詐、脅迫來分析並決定合同效力,如果沒有這些非法情節,當事人還可以顯失公平為由行使變更和撤銷合同的權利。

在此前股權分置改革的討論中,非流通股股權以什麼樣的對價獲得流通權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之一。此次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採取了個案處理、方案協商選擇的原則使最終實現的對價必然成為交易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

⑺ 簡述外匯儲備的變化與貨幣供給的關系

通常來說,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增加一國的貨幣量。
因為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增加中央銀行的資產,同時也就增加了中央銀行的負債(資產=負債)。而央行的負債主要是流通中的貨幣,所以流通中的貨幣會增加。
可以以香港為例。香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發行局,紙幣大部分由3家發鈔銀行即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香港)發行。法例規定發鈔銀行發鈔時,需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向金管局提交等值美元,並記入外匯基金的帳目,以購買負債證明書,作為所發鈔紙幣的支持。相反,回收港元紙幣時,金管局會贖回負債證明書,銀行則自外匯基金收回等值美元。由政府經金管局發行的紙幣和硬幣,則由代理銀行負責儲存及向公眾分發,金管局與代理銀行之間的交易也是按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以美元結算。
可見,香港的美元儲備增加了,港幣的發行量也增加。

⑻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了,本國貨幣對外國貨幣的對價就升高

對價這個詞怎麼在不同貨幣之間使用?你說得是匯率吧?

按道理簡單來說,外匯儲備增加了,外匯供應增多,外匯就便宜,相對人民幣就來說就貶值。就好比菜市場的土豆供應量大了,價格自然就降下來了,原先1元/1斤,現在1元/2斤,土豆還是土豆,但錢好像比以前更值錢了。但是我國長久以來的外匯管制和匯率策略使得外匯儲備和匯率之間沒有體現出真正的線性關系並。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海外高信用等級的政府債券、國際金融組織債券、政府機構債券和公司債券等金融資產,操作上始終堅持長期及戰略發展的經營理念,民間外匯持有及使用並不普遍,這里邊的問題很復雜喲。建議搜索相關文獻仔細學習。

對價(consideration)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上的效力原則,其本意是為換取另一個人做某事的允諾,某人付出的不一定是金錢的代價,也許是購買某種允諾的代價。合同無對價無效。從法律關系看,對價是一種等價有償的允諾關系,某人允諾是為了換取另外一個人對允諾的承諾。從法經濟學角度說,對價就是沖突雙方處於帕累托最優狀況時實現帕累托改進的條件。在平等個體之間法律關系沖突情況下,效率的解決只能通過平等個體之間的妥協關系來解決。在協調平等主體之間相互沖突的法律關系過程中,只要滿足對價,自由讓度並給予及時補償而不使任何一方損失的條件,就能實現帕累托最優到帕累托改進的效率。

有關對價的概念曾在去年年底中國石化全資擁有的子公司北京飛天與北京燕化簽訂的合並協議中出現。根據該協議,中國石化通過北京飛天吸收合並北京燕化的方式對北京燕化進行整合,北京飛天就擬注銷的所有北京燕化H股向北京燕化H股股東支付現金,同時還向持有所有北京燕化內資股的唯一股東中國石化發行北京飛天新注冊股本,最後北京飛天對該協議應支付的現金對價約38.46億港元。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根據當事人取得權利有無代價(對價),往往將合同區分為有償合同和無償合同。有償合同是交易關系,是雙方財產的交換,是對價的交換。無償合同不存在對價,不是財產的交換,是一方付出財產或者付出勞務(付出勞務可以視為付出財產利益)。贈與合同是典型的無償合同。

我國合同法並沒有對價的概念和規定,但國內法學研究人士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就沒有調整的法律規定,只不過是從權利義務對價的角度來調整。例如對一個權利義務明顯不平衡的情況,英美法是從對價理論角度來考慮不充分的對價背後是否隱藏著欺詐、脅迫等不公平的事實,從而決定合同是否存在對價的;而我國合同法對相同情況也可從有無欺詐、脅迫來分析並決定合同效力,如果沒有這些非法情節,當事人還可以顯失公平為由行使變更和撤銷合同的權利。

在此前股權分置改革的討論中,非流通股股權以什麼樣的對價獲得流通權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之一。此次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採取了個案處理、方案協商選擇的原則使最終實現的對價必然成為交易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

⑼ 索羅斯如何成功阻擊英鎊、泰銖,又如何失手於港元

索羅斯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目標國家的貨幣體系的穩健,或者直接說是匯率體系的穩健。
穩健貨幣體系的結果是貨幣按著市場經濟的規律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貨幣貶值和升值的動態平衡。
國際金融炒家比如索羅斯等,正是利用該體系的漏洞打垮泰銖和英鎊的。
索羅斯等國際金融炒家打垮一國貨幣體系,掠奪一個國家財富的手段和思路,可以簡單的總結為:
大規模持有目標國家的金融資產(股票、證券、期貨)等,然後通過對做空目標國家經濟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權信用評級會起到關鍵作用,比如調低該國家主權信用評級,那麼對於金融市場來說這無疑是空頭的有力武器),大量拋售其所持有的金融資產,引發大量的資金外逃,目標國家貨幣急劇貶值,目標國家採取的救市措施沒能有效阻擊貨幣的流出,導致金融體系面臨崩潰。
阻擊國際金融炒家的路線:
全力迎戰、雄厚財力、國家隊的支持、完善的政策法規。
全力迎戰,照單全收是最有利的武器。
通過照單全收,維持本國貨幣的在經濟交流中的正常功能,就是不貶值,並有希望升值。
最好的做法就是,照單全收的基礎上,持續的做多該國的經濟發展預期,當做多的力量大於做少的力量的時候,索羅斯等國家金融炒家,就會失敗。
當然,應當明白,這樣做的結果是股市穩定,反應在大盤上市股票指數的上升,迫使金融炒家在高位交接。
通常情況下,這需要一個國家雄厚的財力支持,比如雄厚的外匯儲備或者經濟體系內成員國的幫助。否則難以成功。
1、阻擊英鎊
索羅斯阻擊英鎊造成英鎊金融危機,是基於上述思路,先是大量的持有英鎊,然後大量的拋售英鎊,而同時,歐洲匯率體系內其他國家比如德國、義大利等國家,都是在經濟重建或者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過程當中,在英鎊加入歐洲匯率體系後,英鎊的匯率貶值與升值基本上圍繞著匯率體系內的其他國家的貨幣作為參照體系,並維持特定水平的匯率的時候,英鎊存在明顯的被高估,從而被索羅斯等金融炒家利用。
當索羅斯等金融炒家拋售英鎊,如果英國想維持英鎊的匯率,基本思路只有兩個,照單全收或者歐洲匯率體系內其他國家貨幣相對貶值,但是德國忙於重建原東德,無暇顧及英國,加上索羅斯又大量購買德國馬克,英國只有照單全收,來維持英鎊的匯率一條路。但是面對強大的空頭力量,僅索羅斯一人動用100億美元,英國政府最終沒能撐住,並宣告失敗。
2、阻擊泰銖
當時,東南亞國家,泰銖的信用體系較為穩定,泰銖在東南亞各國家流通性較好。這一現象,導致了泰國政府忽略了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健康的因素,而做出不切當的決策:
一方面,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並不牢固。
另一方面,貨幣體系建設並不完善,泰國政府為了吸引外資,發展國內經濟,對國際金融資本開放,然而這一開放並沒有很好地得到疏導,泰國經濟本幣和其他國家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即外資流通便利。同時,引來的國家資本並沒有流入對泰國經濟起主要作用的實體經濟領域,而是流入資產領域,比如股市、和房地產。
最後,資產價格的破滅,導致泰國貨幣體系崩潰。
爆發點:
泰國央行宣布國內數家財務公司及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性不足等問題。
索羅斯利用該信息,大量拋售泰銖,大量資本外逃。泰國政府雖然想推高利率,以期望留的泰國,但是利率的推高又加重了國內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所以經濟持續性惡化在所難免。
泰國宣布失敗。
3、阻擊香港
索羅斯阻擊泰銖,引發亞洲金融危機,席捲緬甸、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阻擊的思路和手法基本上是一樣的。
之所以阻擊香港失敗,是因為香港背後有實力雄厚的中國支持。
金融大戰開始前,香港政府曾入京尋求幫助,同期,國務院總理表態,中央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
當索羅斯在股票、證券、期貨市場大下其手(做空港元)的時候,香港股市大跌,並一度被打誇到6000多點。
香港政府動用外匯儲備開始救市,照單全收國際金融炒家拋售的港元,並將買回的港元投放到金融體系,維持國內金融體系內利率的穩定,即同業拆借利率穩定,銀行內部不發生流動性風險。
戲劇性的力量,是香港政府出手救市的過程當中,有一隻神秘的力量(中國金融保障)開始入市,接盤。
在香港政府的努力,在這股神秘力量的支持下,阻擊了索羅的砸盤式的拋售。
大戰的結果,香港恆生指數和期貨指數都維持了較高的7829點和7851點。高位交割的結果,國際金融炒家的大量空單一旦交割,將會產生巨額虧損。
香港政府救市成功,索羅斯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