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歷程
匯改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近期事件:
2010年4月13日,第四次胡奧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態度強硬,超出國際市場的預期。他強調中國致力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但只會根據自身經濟發展需要而進行,不會屈服於外部壓力。
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並在下一步推進匯改安排中提出加快外匯市場發展,豐富外匯產品,推動外匯市場對外開放,延長外匯交易時間,引入合格境外主體,促進形成境內外一致的人民幣匯率。
『貳』 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內容
我國匯率制度的歷史與現狀
7月21日電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宣布,經國務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記者就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關問題采訪了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
問:我國匯率制度的歷史與現狀是怎樣的?
答:1994年以前,我國先後經歷了固定匯率制度和雙軌匯率制度。1994年匯率並軌以後,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並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實踐證明,這一匯率制度符合中國國情,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維護地區乃至世界經濟金融的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但此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防止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使危機深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動大幅度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形成了基本上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為消除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條件。(
http://finance.qq.com/a/20050721/000522.htm)
浮動匯率是固定匯率的對稱,是指國家貨幣主管部門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官方匯率,只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的匯率...浮動匯率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叫自由浮動,一類管理浮動。(http://www.jcafx.com.cn/info/yanxianni.asp?id=1092)
為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中國選擇了跟美圓掛鉤的匯率,美圓貶值,人民幣也跟著貶值。
希望對你有幫助
『叄』 2005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
核心內容有三條:
第一條就是我們這個匯率將來不再盯住一個單一的一種貨幣,即單一的美元了,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同時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進行浮動;
第二條就是人民幣匯率將是浮動的,而且浮動的區間也是合理的;
第三條就是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在2005年7月21日即日元兌美元升值2%。這一調整幅度主要是根據我國貿易順差程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的,同時也考慮了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
參考資料:《人民幣匯率改革外匯政策實務手冊》
『肆』 什麼是人民幣匯率改革
所謂人民幣匯率改革 就是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人民幣升值可能意味著人民幣地位的提高,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提升。
1)中國老百姓手中的財富更加值錢,人民幣一升值,老百姓手裡的錢就更值錢了,中國的人均GDP全球排名也可以往前挪一挪。
2)中國外債壓力的減輕和購買力的增強等等。
例如:誰在掏錢維持號稱「全球老大」的美國政府的日常運轉?想當然的回答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廣大納稅人。這個回答並不全對。因為當前的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巨大,光*納稅人的貢獻還不夠開銷,因而不得不大量舉債。而最大的債主是誰?是日本和中國。中國3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很大一部分買的是美國政府公債。
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強大的帝國的最大債主之一。這個事實本身顯示了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去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僅次於美國;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經濟實力說話的人民幣自然而然也就獲得了更大國際事務話語權,這是好事。
3)有利於進口產業的發展:中國石化副董事邵金揚在接受采訪時稱:「如果人民幣升值,海外資產對我們來說會較便宜。」如果人民幣升值5%,中國石化2003年進口的石油,以目前的價格計算,成本將減少逾1億美元。
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化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內容,符合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的要求,符合我國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伍』 簡述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及其發展趨勢。
[摘
要]近年來,中國正經歷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在這種背景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逐漸凸顯出來,進而成為國際輿論關注
的焦點。文章首先論述了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指出目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希望對我國人民幣匯率
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及政策走向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 人民幣匯率 匯率制度 固定匯率制 浮動匯率制
引言
匯率制度又稱匯率
安排,是指一國貨幣當局對本國匯率變動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規定。在國際金融史上,迄今為止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採取適當的匯率制度,對於一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國際貿易將會起很大的影響作用。
一、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發展歷程
(一) 雙重匯率制時期(1981——1993)
1.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
十
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確立了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開始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以搞活經濟。為了發展對外貿易,獎出限入,促進企業經濟核算,適應
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1979年8月國務院決定改革匯率制度,從1981年起試行雙重匯率。一種是適用於貿易外匯收支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匯率,這是內部調
節進出口貿易的平衡價;另一種是適用於非貿易外匯收支的匯價,按官方公布的匯價辦法,仍然沿用原來的一籃子貨幣的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制度的主要特點是:(1)典型的雙重匯率;(2)從性質上說是屬於貿易性匯率,它是以我國的貿易政策為中心,為出口創匯服務的;(3)人民幣仍然處於高估的狀態,難以很好地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
2.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
1980年我國恢復了在IMF中的合法地位,按照IMF的有關規定,其會員國可以實行多種匯率,但必須盡量縮短向單一匯率過渡的時間。為了解決匯率制度帶來的諸多問題,盡快達到國際標准,從1985年1月1日起,我國又恢復了單一匯率,該匯率以貿易匯價為基礎。
另
一方面,1980年10月起我國創辦了外匯調劑市場,開展外匯調劑業務,當時規定外匯調劑價格是在官方匯率之上加10%。在這之後,隨著留成外匯的增加,
調劑外匯的交易量越來越大。在這期間名義上是單一匯率,而實際上又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出現了官方牌價和調劑市場價格並存的局面。
(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1994——2004)
1993
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該公告把我國的外匯體制改革推到了日程表上,標志著我國外匯體制改革正式起步,改革的主要內
容有:第一,實行浮動匯率制度,人民銀行宣布1994.1.1起執行外匯調劑市場和人民幣官方匯率的並軌;第二放開人民幣兌換,允許人民幣有條件市場兌
換,同時取消人民幣額度管理制度,取消各類外匯留成;第三,成立銀行間外匯市場,原外匯調劑中心繼續保留,服務於外商投資企業投資企業的外匯交易需要;第
四,從即日起(1994.1.1),境內不允許外幣流通,不允許在任何非法的途徑進行外匯買賣,暫停原外匯券的發行,已發行的繼續使用,直到對換完畢。
除上述規定外,《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還對外資外債管理、強化外匯宏觀管理及強化國際收支統監等很多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從而拉開了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
(三)被稱為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的實施(2005—至今)
中
國人民銀行在2005年7月推出了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方案,其核心內容是人民幣不再僅看美元的臉色行事,而是有條件的選擇若干主要幣種,按照相應的權重
決定人民幣的浮動匯率,這是根據我國經濟及外貿現狀採取的一項重大變革。與此同時政府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幣值的穩定。這些管理和調節
都是以市場為基礎,參考上述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當時規定出台後人民幣對美元即日起即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
二、人民幣匯率制度目前存在的問題
眾所周知,人民幣匯率制度其實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主要涵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外匯市場和外匯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內容和規范。當前在執行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
一點是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實效性受到現有外匯管理制度的制約,這主要體現在我過強制性的外匯結算制度方面。這種外匯結算制度的後果是強制結匯政策導致國家
在外匯資金已經相當充裕的情況下,仍然不得不大量吃進真實貿易項下和投機人民幣升值項下的雙重外匯流入,被動地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其結果是:央行一方面在
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不得不收購進入國內的大量的外匯資金,造成流動性過剩;與此同時,卻為了減輕流動性過剩問題,又被迫的通過提高存款准備金或加大公開市
場操作的方法收迴流動性,形成左手出右手進的尷尬局面,嚴重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降低了政策執行的效率。
第二點是在決定匯率未來走向方面,
該政策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往往造成政策的左右為難的局面。比如當前局勢下人民幣升值預期有增無減,人民幣面臨著國內和國外的強大壓力,但是如果現在大幅度升
值,必然對我國的外貿出口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造成外匯儲備的具量減值,形成無可置疑的損失,也會影響到持有外匯的其他人群和機構;更為嚴重的是大幅度升
值還會人為造成人民幣匯率拐點的出現,極易引發資金外逃,造成金融的危機。但另一方面如果抑制人民幣升值或採取當前緩步升值的方法,經濟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還會頻繁的出現。
第三點是人民幣匯率經過改革雖然受美元的影響有所消弱,但不可否認,美元對人民幣的影響仍然是決定性的,客觀上為美國向中國輸出通貨膨脹、轉移經濟成本提供了通道。
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綜
上所述,
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加快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內在要求,也是
深化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內容,完全和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
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的要求想吻合,
同時,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於解決對外貿易不平衡、擴大內需以及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
方面進行著手:
第一,增強匯率彈性,擴大匯率浮動區間。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應是增強匯率的彈性和靈活性,擴大匯率的浮動區間,
逐漸放鬆對資本和外匯的管制。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應把握的原則是:真正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採用多樣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適當擴大匯率的浮動區間。
第二,加強對國際游資的管理和監控,防止匯率波動帶來嚴重沖擊。國際游資為追求高額投機利潤而在全球金融市場中頻繁流動、積聚和炒作,在股票、期貨、房地產等極富投機性的市場上,巨額游資可以輕易地在較短時間內吹起經濟泡沫,引發市場的暴漲暴跌。
第
三,調節外匯儲備規模,減少人民幣升值壓力。截至2008年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2.1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雖然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並保持增長態
勢,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對外信譽,增強海內外對我國經濟和人民幣的信心;有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商投資,降低國內企業的融資成本;有利於維護金融
體系穩定,應對突發事件,平衡國際收支波動,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但是外匯儲備持續激增是國際收支失衡的結果,順差也是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表現。現
在,我們應該由過去的「藏匯於國」向「藏匯於民」轉變,「藏匯於民」轉變意味著民眾與市場也要分擔承受匯率風險,這就要求有一個較為完善的外匯市場,這個
市場上要有多樣的風險對沖工具,還要讓企業和個人有較多的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央行拋出「藏匯於民」的政策深意,目的就在於加快資本項目改革,將會在
健全外匯市場、豐富外匯投資領域和投資品種上做文章。
『陸』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政府在推進中國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方面的積極態度,但是在中國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卻有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另一種聲音,說什麼「在人民幣匯率水平問題上,由於中國政府操控了人民幣匯率,使人民幣匯率水平被嚴重低估,從而使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取得了巨大的競爭優勢,從而造成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對美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嚴重損害,使美國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
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說,美國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較高,貿易逆差持續增加另有原因,但美國政治家們往往擅長於找一個替罪羊來轉移國內民眾的不滿情緒。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曾經充當過這個替罪羊角色,現在輪到中國人了。
蒙代爾先生警告中國說,日本曾因迫於美國壓力,日元一路升值,與此同時,日本經濟長期陷於緩慢增長的狀態。我們感謝蒙代爾先生的忠告,但也不能簡單盲從。對於任何聲音,不管是惡意的還是善意的我們都要獨立思考,決不能簡單盲從。
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問題上,來自美國的聲音也不小。據說中國人民幣目前的匯率水平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官方操控,如果官方徹底放開外匯市場,那麼自由外匯市場將會把人民幣匯率調整到一個合理的水平上,這個合理的水平將使中國和美國的外貿大體保持平衡。
這個說法從表面看來似乎並無多大不妥,這個說法迄今為止一直牢牢吸引著中國人的眼球。但是往深里看我們會發現,這種說法埋藏著一種罪惡的企圖,其實還是那個老故事。狼外婆去找小兔子,告訴小兔子,外面的空氣多麼多麼新鮮,草兒多麼多麼鮮嫩可口,要想呼吸到新鮮空氣,吃到鮮嫩可口的草兒,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開門。於是,墨西哥開門了,馬來西亞開門了,泰國開門了,後來就發生了慘不忍睹的事情。
關於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環境與時機選擇。盡管人民幣在我國周邊地區的影響
力有所上升,但是,相對於美元、日元、歐元等國際貨幣而言,人民幣仍然屬於「邊
緣」貨幣,其匯率制度調整必須考慮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目前,世界經濟險象環生
,國際金融市場風雲激盪,主要國際貨幣之間出現嚴重的「價值錯位」,大幅度的調
整不可避免。外在環境變化為人民幣匯率的調整和新的均衡水平的確定增加了很大的
難度。因此,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必須充分考慮國際環境的影響,尤其是三種主要
貨幣匯率波動的趨勢,在特定的全球金融市場條件下進行。
人民幣匯率制度調整必須在實現國內目標與區域性目標之間有所權衡。事實上,
亞洲危機期間人民幣不貶值的堅定政策立場已經奠定了人民幣作為亞洲區域主導貨幣
之一的地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在評估報告中指出,近年來中國
的匯率政策在為中國及地區服務方面有很好的表現。因此,未來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調
整可以以國內政策目標為主,但要兼顧人民幣國際化的未來前景,適當考慮人民幣作
為區域主導貨幣所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及匯率水平的調整要突破傳統的基於貿易平衡的考慮,適
當增加國際資本流動對於匯率影響權重,以國際收支總量及結構性目標為主導。
人民幣匯率調整要充分考慮我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後可能出現的變化
,根據開放經濟的總體特徵及我國經濟的自身特色,把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調整及匯率
水平的確定與經濟結構的變動聯系起來,增大人民幣匯率政策的影響范圍和作用力度
。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最終選擇取決於決策部門對於「獨立貨幣政策——資本自由流
動——匯率穩定性」這一著名的「不可能三角」中不同解的偏好及目標權衡。筆者認
為,對於日趨呈現內需導向特徵的大國經濟而言,獨立貨幣政策毫無疑問是我們的首
要選擇,資本流動的自由度在未來5年內將有顯著上升,那麼,最後的結果將是人民
幣匯率波動性的上升,最終落實到匯率制度上的結果是——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擁
有一個具有成分彈性的浮動匯率制度。
『柒』 匯率改革的匯率制度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
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此後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
2005年以來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7月21日,我國對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改革。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人民幣總體小幅升值。 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新人民幣匯率制度平穩實施充分證明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我國匯制改革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要求。人民幣匯率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個工作日上午9時15分對外公布當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作為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銀行櫃台交易匯率的中間價。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1%,而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反而大幅增長。
2008年,我國適當收窄了人民幣波動幅度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在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許多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捌』 簡述1994人民幣匯率改革的主要內容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
(8)改革人民幣匯率制度擴展閱讀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幾年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序推進,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民幣匯率改革
『玖』 人民幣匯率改革的作用
所謂人民幣匯率改革 就是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人民幣升值可能意味著人民幣地位的提高,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提升。
1)中國老百姓手中的財富更加值錢,人民幣一升值,老百姓手裡的錢就更值錢了,中國的人均GDP全球排名也可以往前挪一挪。
2)中國外債壓力的減輕和購買力的增強等等。
例如:誰在掏錢維持號稱「全球老大」的美國政府的日常運轉?想當然的回答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廣大納稅人。這個回答並不全對。因為當前的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巨大,光*納稅人的貢獻還不夠開銷,因而不得不大量舉債。而最大的債主是誰?是日本和中國。中國3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很大一部分買的是美國政府公債。
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強大的帝國的最大債主之一。這個事實本身顯示了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去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僅次於美國;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經濟實力說話的人民幣自然而然也就獲得了更大國際事務話語權,這是好事。
3)有利於進口產業的發展:中國石化副董事邵金揚在接受采訪時稱:「如果人民幣升值,海外資產對我們來說會較便宜。」如果人民幣升值5%,中國石化2003年進口的石油,以目前的價格計算,成本將減少逾1億美元。
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化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內容,符合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的要求,符合我國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