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中央銀行外匯儲備問題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中央銀行外匯儲備問題

發布時間: 2021-05-11 15:16:11

Ⅰ 中央銀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 貨幣供應量如何變化為什麼

中央銀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 貨幣供應量會增加.中央銀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是中央銀行用本國貨幣去購買.是中央銀行發放貨幣的渠道之一.

Ⅱ 如果中央銀行出現外匯儲備短缺,或者面臨國內高失業率,為什麼中央銀行維持目前的固定匯率是不可行的

這個可以從以下兩個路徑思考
第一,可以借用AD-AS模型來說,高失業率的出現,說明AS與AD的交點處於非充分就業率下的產出,也就是說產出不夠,總需求不夠。站在央行的角度來思考,要刺激需求就需要增加貨幣供應量。增加貨幣供應量就會導致貨幣存在貶值壓力,根據利率評價理論,匯率就會變化。
第二,央行敢於外匯市場的重要資源就是外匯的儲備量,當本國貨幣存在升值過快或者貶值過快的話,央行就會動用外匯儲備穩定匯率,所以,外匯儲備的量越大對於匯率的穩定就有效,而儲備越少,央行對匯率的干預有效度就會越低。

Ⅲ 為什麼央行說外匯儲備不是p民的

從理論上講,真的不是P民的
外匯儲備不是我們存在銀行的外匯,
而是中央銀行用人民幣從個人和機構手中購買的外匯和黃金
就像我們去農貿市場買菜,付了錢之後,土豆就是我們的了,種土豆的P民無論如何不能說土豆是他的。
但問的關鍵在於,國家能印鈔票,我們不能印鈔票。
我們手裡有多少土豆取決於我們通過勞動能掙到多少鈔票,
而國家能掌握多少外匯,完全可以通過印刷鈔票來改變
所以,從理論上講,外匯儲備真不是P民的
但卻真真實實的和我們密切相關

Ⅳ 外匯儲備增加對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中央銀行又是如何應對

外匯儲備作為中央銀行的重要資產,外匯儲備增加,中央銀行的資產項增加,根據資產負債的平衡,中央銀行通過發行貨幣(貨幣發行為中央銀行負債)平衡外匯儲備資產。

中央銀行的資產項目包括: 1、貼現及放款:中央銀行作為最後貸款者對商業銀行提供資金融通,主要的方式包括再貼現和再貸款。還有財政部門的借款和在國外金融機構的資產。 2、各種證券:主要指中央銀行的證券買賣。中央銀行持有 的證券一般都是信用等級比較高的政府證券。中央銀行持有證券和從事公開市場業務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通過證券買賣對貨幣供應量進行調節。 3、黃金和外匯儲備:黃金和外匯儲備是穩定幣值的重要手段,也是國際間支付的重要儲備。中央銀行承擔為國家管理黃金和外匯儲備的責任,也是中央銀行的重要資金運用。 4、其他資產:主要包括待收款項和固定資產

Ⅳ 為什麼中央銀行買入國內資產會導致外匯儲備流失

央行如果在境內通過外匯交易中賣出外幣回收人民幣,會使得外匯儲備減少,拋售外幣壓低外幣匯率,支持人民幣匯率,一般在市場存在資金大量外流需求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出現較大的貶值預期時,央行會採用上述做法。

如果央行不是通過外匯儲備來買入國內資產,並不會導致外匯儲備的減少。

Ⅵ 外匯儲備問題

美媒體呼籲中國謹慎使用外匯儲備 不能隨意支出
http://www.cfi.net.cn/p20061106000581.html
《華爾街日報》日前發表文章認為,中國的外匯儲備是中國央行通過發行貨幣買來的,絕不是一筆可以慷慨用於政策性項目的意外橫財,應謹慎使用。此外,中國的現行匯率制度也決定了,將外匯儲備兌換成本幣用於國內支出不可行。
隨著中國的外匯儲備即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社會上出現了各種要求中國將這筆錢花掉的呼聲。對此,這篇題為"瓜分中國的外匯儲備"的署名文章認為,中國央行持有的1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並不能隨意支出,這一儲備與其他大銀行所管理的資產沒有什麼兩樣,比如說花旗集團代表其客戶管理的1.6萬億美元資產就不能隨便被動用。事實上,中國的外匯儲備是中國央行從中國企業手中購買的,後者手中的外匯來源於出口收入和所獲的外商投資
《華爾街日報》認為,雖然中國去年提高了匯率制度的靈活性,但中國央行仍將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每日波動幅度控制在0.3%以內。這一政策迫使中國央行須賣出或買入一定數量的美元以便將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控制在上述區間內。為了籌措購買美元的資金,央行必須發行債券或多印鈔票,而票子印得太多會引發通貨膨脹。因此,盡管外匯儲備是央行的資產,但支撐這一資產的其實是央行的負債。
文章稱,中國央行可以用手中的美元購買資產,比如說美國國債,或者像去年那樣換取大型國有銀行的股份。但央行將美元儲備用於政策性項目則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了。無論是將這筆錢用於農村教育還是創建和平隊,其結果都是一樣的: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減少了,因為央行無法回籠等額的資產,而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卻依舊是那麼多。無論是哪種情況,其結果實際上都相當於央行或中國政府的其他部門舉債消費。
《華爾街日報》認為,在中國目前的匯率制度下將外匯儲備用於國內支出也是行不通的,因為花出去的美元最終總是會回到央行手中。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依然未變。要說有什麼變化,那就是央行為了回籠它花出去的這些美元,就必須發行債券或印刷更多人民幣。其結果是,政府的凈負債增加或投放了過多人民幣,而後者則將導致通貨膨脹。(郭鳳琳)

Ⅶ 如果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不段積累外匯儲備,那麼對它國家本身,跟其他國家來說,有什麼利害呢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
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
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19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
外匯儲備比例
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中國外匯儲備組成
中國外匯儲備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巨額貿易順差;二是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的大幅增加;三是外國貸款的持續增多;四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的「熱錢」流入(估計2008年年初已超過500億美元,2009年年初超過1000億美元)。
外匯儲備的功能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 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外匯儲備
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外匯儲備的代價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抵禦金融風暴,穩定本國外匯儲備
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 損害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中國的外匯儲備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將嚴重縮水。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中國每年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中國又持有大約一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中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中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6、加速熱錢流入,引發或加速本國的通貨膨脹

Ⅷ 央行給什麼要購買大量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是怎麼樣影響國內的利率的,

外匯儲備的主要作用:
1.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2.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3.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4.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利率與外匯成反比關系,利率下降,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
當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時,表示使用本國貨幣資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棄使用資金的收益上升,國際短期資本由此趨利而入,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應相對增加。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導致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當一國利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時,外匯市場上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則會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

Ⅸ 我國中央銀行是如何買進外匯儲備的而外匯儲備是如何影響我國的基礎貨幣供給的

我國自1994年以來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除境外法人和自然人持有的外匯可以在指定銀行開設現匯賬戶外,國內企事業單位的外匯收入必須按當日外匯牌價賣給指定銀行,而外匯指定銀行由於受外匯頭寸的限制,多餘頭寸必須在外匯市場上再賣出。而中央銀行充當銀行間外匯市場唯一的做市商。比如,你是一個企業主,你的產品今年出口到美國賺了1000美元,但是在中國美元是不能直接用於支付的,你必須將這1000美元兌換成人民幣,也就是說國家要用人民幣買你賺到的美元,這樣你的美元利潤變成了人民幣,而你賺到的美元則成為了國家的外匯儲備。
國家在從企業手中「買進」外匯的過程中,就是使用的基礎貨幣,相應的就增加基礎貨幣的投放,例如,如果企業的外匯收入為A(以美元計價),當時的匯率為f(直接標價法),外匯指定銀行則動用存放在中央銀行的超額准備金購匯,但由於外匯頭寸的限制,外匯指定銀行也只能持有k×A(0<k<1)外匯,其它的(1-k)×A外匯也只能由央行在外匯市場上收購,這樣央行又新投放了(1-k)×A×f的基礎貨幣,使得基礎貨幣達到:B*=B (1 -k)×A×f。這樣的結果是,外匯儲備被動集中到國家手中,外匯儲備的增加直接引起外匯占款乃至基礎貨幣投放的增加。
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是:「安全、靈活、保值、增值」,保持外匯儲備的貨幣多元化,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目前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相對於其他幣種來說,保留美元還是比較安全的,雖然現在美元在不斷的貶值,但是還是要不繼續支持他,讓美元保持一定的價值,否則如果美元全盤崩潰,那麼中國的那部分美元的外匯儲備就會「蒸發」了,中國將血本無歸,可以說中國現在持有美元是騎虎難下,不得不繼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