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匯率形成機制是怎麼樣的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The RMB rate forms the mechanism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簡稱匯率機制,實際上就是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完善匯率機制是我國自主的選擇,必須要充分考慮我國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避免匯率大幅波動。在我國加入WTO後新的開放形勢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必要性彰明較著。
2. 什麼叫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The RMB rate forms the mechanism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簡稱匯率機制,實際上就是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完善匯率機制是我國自主的選擇,必須要充分考慮我國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避免匯率大幅波動。在我國加入WTO後新的開放形勢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必要性彰明較著。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核心內容至少包括五個方面,即完善匯率的決定基礎、矯正匯率形成機制的扭曲、健全和完善外匯市場、增加匯率的靈活性、改進匯率調節機制。完善匯率機制的實質是提高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而不是簡單調整匯率水平。
3. 匯率機制的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宏觀:外匯供求改革-外匯體制改革;中觀:外匯市場改革;微觀:匯率水平和波幅調整。
1、宏觀:外匯供求改革。理念:進一步放開外匯需求改革,打破外匯資源集中於國家的管理模式,增加持有外匯的收益;進一步推進企業經常項下意願結售匯,企業開立外匯賬戶管理權交給銀行,收入80%+支出50%,企業可提前購匯存入賬戶,初限50萬美元;個人購匯限額大幅度上提到2萬美元,並簡化憑證要求;合格的銀行可募集境內機構和個人人民幣資金,並可轉換為外匯後投資於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合格的證券機構如基金等可募集境內機構和個人的自有外匯投資於境外股票等組合證券類產品;合格的保險公司可購匯投資於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和貨幣市場工具。2、微觀:匯率水平和波幅調整。脫離美元,盯住籃子;中間匯率的確定由日平均價改為收盤價;進一步改為做市商報價的加權平均價匯率水平調整。匯率日波動幅度:銀行間市場美元0.3%,非美元3%。銀行對客戶掛牌外匯價格:所有貨幣都可一日多價,美元價差管理,非美元銀行自定。
4. 簡述目前人民幣匯率形成與運行的機制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則是一個兼而有之的包容性概念,它首先是一個大的制度方向的選擇,即政府和市場誰在匯率形成中起基礎性作用;其次是匯率制度模式的戰略選擇,即選擇哪一種匯率制度模式;第三是具體制度安排及其聯動問題。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機制,選擇了不同的模式,就選擇了不同的具體制度安排及其聯動機制。
所謂參考一籃子貨幣,是指某一個國家根據貿易與投資密切程度,選擇數種主要貨幣,不同貨幣設定不同權重後組成一籃子貨幣,設定浮動范圍,該國貨幣就根據這一籃子貨幣並在范圍內浮動。
說白了,就是一個國家對外經濟交往中比較重要的貨幣按照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組合,形象地表示成籃子。在我國,本幣盯住這一籃子貨幣進行有管制的浮動。
2005年8月10日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0日在上海闡述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新機制所參考的「一籃子貨幣」的組成原則,並首次透露美元、歐元、日元、韓元等是主要的籃子貨幣。周小川指出,籃子貨幣的國家和地區覆蓋了中國對外貿易總量相當大的部分,因此,針對一籃子貨幣的人民幣匯率將比針對美元的人民幣匯率更好地反映人民幣的價值變化和中國面臨的總體貿易條件,對實現商品和服務貿易基本平衡有重要參考意義。
參考資料:新華網
5. 誰能解釋匯率形成機制
匯率機制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國家實行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體現著該國貨幣的對外價值和經濟實力,同時也直接影響著一國對外貿易、資本流動和國際收支的平衡。匯率機制的選擇同經濟發展模式一樣,應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制定有效合理的匯率機制。從短期看,一種匯率機制的行之有效,不僅要適應本國貿易和金融市場的需要,還要注重保護本國貨幣少受沖擊,並對匯率進行適時的調整和不斷完善;從長期看,匯率機制要隨國際經濟金融的變化和國內經濟金融條件的轉變而調整,一成不變的僵化機制是難以適應的,也是不可能的。
6. 人民幣匯率制度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是同一個意思嗎
兩者是不同的意思,要理解它們的不同,首先要從兩者的定義方面去理解。
人民幣匯率制度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是指以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去決定人民幣匯率,而有管理是指我國相關職能部門會以我國經濟利益為基礎去進行干預匯率,以求能有利於我國的經濟。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簡稱匯率機制,實際上就是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完善匯率機制是我國自主的選擇,必須要充分考慮我國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避免匯率大幅波動。
從以上兩者的定義來看,前者是指我國實施的匯率政策,而後者是決定這項政策如何實施的機制,兩者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後者決定前者。所以兩者是不同的,不是一個意思。
7. 匯率形成的基本過程
匯率是各國為了進行貿易而形成的貨幣兌換率,這是因為各國貨幣不同,代表的價值不同其形成過程是伴隨著金屬貨幣逐漸被紙幣代替而形成的。
匯率形成的經濟學解釋
對於匯率的形成經濟學家們給出了很多的解釋。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是從生產率上來解釋的,比如甲國只生產小麥,乙國只生產棉花,若生產小麥的生產率是棉花的兩倍,那麼可以用兩個單位的小麥換一個單位的棉花,再假若一個單位的甲元換一個單位小麥,一個單位的乙元換以單位的棉花,那麼甲元和乙元的匯率就是兩個甲元換一個乙元。當然現實中就不會這么簡單了,它會是兩國之間一些列產品的綜合反映,而且現實生活中也不會有那麼容易的自由商品兌換。比如在甲國,只生產蘋果和梨子,蘋果是一甲元一個,梨子是三甲元一個,在乙國梨子是一乙元一個,蘋果是兩乙元一個。那麼一個蘋果和一個梨子摺合4甲元,摺合3乙元,那麼甲元和乙元的匯率就是4:3。當有更多的商品的時候,可以以此類推。當然甲乙兩國之間的蘋果和梨子的價格是基於各國各自在這兩種商品的生產率上決定的。
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匯率是一國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比價關系。最典型的就是巴拉薩—薩
繆爾森假說,它把「實際匯率」定義為可貿易品價格與非貿易品價格之比,具體內容可用如下公式來說明:
Q(實際匯率)=E(名義匯率)P*/P
(P*為國外的價格,P為國內價格)…………(1)
按購買力平價:E(名義匯率)=Pt/Pt*
……………………………………(2)
P(總價格)=αPt+(1-α)Pn
(α為貿易品比重,Pt為非貿易品價格,Pn為貿易品價格)………(3)
P*=αPt*+(1-α)Pn*………………………………………………………(4)
將(2)(3)(4)式帶入(1)式得:
Q(實際匯率)=[α+(1-α)Pn*/Pt*]/[α+(1-α)Pn/Pt]………………(5)
從最後得出的公式(5)可看出這個基於購買力平價得出的理論表明匯率是同時由國內和國外的可貿易品於不可貿易品的比價關系來定的。另外還有很多的方法在這里就不一一解釋。
可是在現實中幾乎沒有人(除了經濟學家)會從這一面來解釋匯率的形成機制。首先來舉一個例子以說明第一個原因,比如拿香蕉向別人換梨子的時候先去考慮香蕉和梨子的生產率差別從而決定兌換的比例嗎,當讓不是,肯定是先考慮二者各自的價格,然後根據二者的價格來決定兌換比例,那香蕉和梨子各自的價格又是怎麼來的呢,答案是市場,人們通過市場來喊價,最後決定商品的價格。同樣貨幣也是如此,各個交易商通過在外匯交易市場上來喊價,最後決定各個貨幣之間的比價。但這並不是在此否定傳統經濟學的解釋是錯誤的,一個維護經濟學理論的意淫方式就是我們可以認為這種喊價方式是基於生產率來進行的,因為不可能在香蕉生產率很高,也就是產量很大的時候還把他的價格定的很高。其二,在現實中有太多的人為因素的影響,現實世界裡有交易費用,購買力平價並不成立,再加上貿易保護,一些政治因素的影響,都使得嚴格的經濟學理論僅僅是理論,它可以作為一種超現實的思考方法。
8. 匯率是怎樣形成的
匯率又稱外匯利率,具體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指的是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亦可視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
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上升,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下降,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8)安哥拉匯率形成機制擴展閱讀
經濟影響:
(一)對貿易收支的影響: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匯率上升(直接標價法),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外匯匯率上漲,本幣匯率下跌)
(二)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
1、對無形貿易收支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外幣購買力提高,本國商品和勞務低廉。本幣購買力降低,國外商品和勞務變貴,有利於該國旅遊與其他勞務收支狀況改善。
2、對單方轉移收入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如果國內價格不變或上漲相對緩慢,對該國單方轉移收支產生不利影響。
3、對資本流出入影響:匯率對長期資本流動影響較小。從短期來看,匯率貶值,資本流出;匯率升值,有利於資本流入。
4、對官方儲備的影響:
①本國貨幣變動通過資本轉移和進口貿易額的增減,直接影響本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或減少。
②儲備貨幣匯率下跌,使保持儲備貨幣國家的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遭受損失儲備國家因貨幣貶值減少債務負擔,從中獲利。
9. 匯率是怎麼形成的
產生原因
各國貨幣之所以可以進行對比,能夠形成相互之間的比價關系,原因在於它們都代表著一定的價值量,這是匯率的決定基礎。 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為本位貨幣。兩個實行金本位制度的國家的貨幣單位可以根據它們各自的含金量多少來確定他們之間的比價,即匯率。 如在實行金幣本位制度時,英國規定1英鎊的重量為123.27447格令,成色為22開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純金;美國規定1美元的重量為25.8格令,成色為千分之九百,即含金量23.22格令純金。根據兩種貨幣的含金量對比,1英鎊=4.8665美元,匯率就以此為基礎上下波動。 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作法,以法令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 但是紙幣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所以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匯率進行。
資料:金融學
10. 匯率制度與匯率形成機制的區別
匯率制度是指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匯率制度在匯率的確定,匯率的變動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因此,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回顧和了解匯率制度,可以使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波動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匯率形成機制是指外匯市場交易中匯率升降同外匯供求關系變化的聯系及相互作用。它是國際收支失衡的自動調節機制之一,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機制調節國際收支的邏輯過程可以簡單地表示為:國際收支逆差(順差) → 本幣貶值(升值) → 外匯匯率上升(下降) → 進口減少(增加)出口增加(減少) → 國際收支逆差減少(順差減少),直至恢復平衡。
匯率形成機制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國家實行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體現著該國貨幣的對外價值和經濟實力,同時也直接影響著一國對外貿易、資本流動和國際收支的平衡。匯率機制的選擇同經濟發展模式一樣,應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制定有效合理的匯率機制。從短期看,一種匯率機制的行之有效,不僅要適應本國貿易和金融市場的需要,還要注重保護本國貨幣少受沖擊,並對匯率進行適時的調整和不斷完善;從長期看,匯率機制要隨國際經濟金融的變化和國內經濟金融條件的轉變而調整,一成不變的僵化機制是難以適應的,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