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唐朝的通用貨幣是什麼白銀何時開始用作貨幣
從唐高祖李淵到昭宣帝,終唐一代凡290年,只發行了七八種錢幣,而見於正史的僅有三種,即「開元通寶」和「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兩種年號寶文錢自春秋戰國至秦漢,經濟持續發展,商品流通日益興盛,形成我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由貴金屬黃金和賤金屬銅錢構成的貨幣體系就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
明代白銀成為主要貨幣的開始時間
⑵ 青島盛唐國銀貴金屬經營有限公司怎麼樣
法定代表人:冉義莉
成立日期:2013-02-05
注冊資本:1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山東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70220061069343E
經營狀態:在營(開業)企業
所屬行業:批發和零售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人員規模:100-500人
企業地址:山東省青島市保稅區北京路60號億達發展大廈附樓B306室
經營范圍:黃金製品、白銀製品、工藝品(不含文物)的現貨銷售;有色金屬(不含稀貴金屬)、燃料油(僅限重油、渣油)、潤滑油、瀝青、金屬材料、五金產品、化工產品(不含危險品)、珠寶首飾、初級農產品的國際貿易、轉口貿易、區內企業之間貿易及貿易項下加工整理;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網路信息技術開發及技術咨詢;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國內廣告;會議服務,承辦展覽展示活動;經濟信息咨詢(不含證券、期貨)。(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⑶ 唐朝實行什麼貨幣制度
唐王朝建立後,較有政治眼光的統治階級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與此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 就貨幣制度本身而言,存有明顯的缺陷:多元的貨幣形態不但必然會造成其內部復雜多變的比價問題,容易引起貨幣流通的混亂,而且與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職能和排他性是相矛盾的。馬克思指出:「兩個排斥其他一切商品的商品,彼此也是互相排斥的……全部的歷史經驗總結起來不過是這樣:凡是兩種商品依法充當價值尺度的地方,事實上總是只有一種商品保持著這種地位……而其實也只有估價過高的那種金屬才起著價值尺度。」又說:「價值尺度的職能同價值尺度的二重化是不相容的」。錢帛兼行制乃是多種商品依法充當貨幣,造成了法幣的多樣化,其內部的矛盾沖突自然更加劇烈。 不過,貨幣制度也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問題,對發展中的不足應歷史地看待,不宜苛求。如所周知,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貨幣理論,一定歷史時期的貨幣制度從根本上說是由該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所決定的,人類歷史進程中貨幣形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經歷的由實物貨幣到金屬貨幣再到紙幣的由低級向高級變化的過程,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但是,一定歷史時期的貨幣制度作為由國家法律所規定的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即作為一種法律制度,又對該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產生反作用:貨幣制度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則起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這一貨幣理論同樣適合於作為我們研究唐代貨幣制度的指導思想。從有唐一代歷史發展的總體進程來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有其適應小商品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時候,也有其不能適應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起阻礙作用的時候。 唐王朝建立在亡隋的廢墟之上。初期,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處於復甦階段,水平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既有多種實物貨幣,又有單位價值較小的銅錢,從而較好地適應了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隨著貞觀後期,尤其是高宗、武後及玄宗時期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逐漸暴露出其落後的一面。首先表現在絹帛作為貨幣因體大物重、不便分割、難於運輸儲藏等缺點開始不受市場歡迎,絹帛作為貨幣的職能趨於衰退,商品交易趨向喜歡使用更高一級的銅錢作中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銅錢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營鑄幣不能滿足這種要求,於是造成了流通中銅錢短缺的日益加劇,又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銅錢的私鑄和濫鑄,造成了物價波動、貨幣流通不穩定以及經濟發展的混亂,對國家財政制度造成威脅,使唐政府大傷腦筋。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絹帛受到市場排擠和銅錢短缺,說明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已不能較好地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新水平。商品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對貨幣制度進行改革,實行從實物貨幣與金屬貨幣兼行向全部金屬貨幣改進提高的客觀要求。從當時銅礦資源有限,官鑄銅錢效率不高,甚至賠本,鑄幣總量不多,無法滿足市場對金屬貨幣的需求來看,借鑒漢代以金為上幣銅為下幣的歷史經驗,及時起用貴金屬金銀作為主幣,以銅錢作為輔幣,改行金銀與銅錢相結合的主輔幣的貨幣制度,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要求的最好的辦法。但是,由於錯誤落後的貨幣思想的影響,唐代統治階級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主動地調整貨幣制度,而是採取了極力維護錢帛兼行制度的多種措施,結果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對良好的貨幣流通的客觀要求得不到滿足,與落後的貨幣制度間的沖突日趨激化,成為中唐以後,特別是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
⑷ 中國哪些貴金屬紀念幣獲得過國際獎項
首次讓新中國硬幣踏上世界最高領獎台的是1982狗年15克銀幣,獲得了82年度「最佳克郎幣」大獎(Best Crown),克郎幣即一種小規格的銀幣之意。該幣設計者為沈陽造幣廠工藝大師王福德先生。原作出處為著名國畫家劉繼卣先生特意為該幣發行所畫的《立犬圖》。1984年5月16日,華盛頓美國財政部營業大廳舉辦82年度世界最佳硬幣頒獎儀式。中國駐美使館新聞參贊柴成山出席並接受獎牌。獲獎圖文發表在1984年5月30日美國「硬幣世界」周刊上。
⑸ 唐朝和明朝時期有關貨幣的史實
簡單的來說:
1、唐初改革幣制,唐高祖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新鑄的「開元通寶」,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後來發行量很大。以後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範式。設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
2、明初,主幣是紙鈔,輔幣是銅錢,禁止民間使用金銀交易。到明中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主要貨幣。
⑹ 唐朝後期錢荒問題 。
我國唐代中期以後、兩宋年間及明清之際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出現了錢(銀)荒,各朝對錢(銀)荒均進行了一定的治理.唐宋及明清之際的錢(銀)荒是我國歷史上通貨緊縮的典型,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分析. 唐王朝建立在亡隋的廢墟之上。初期,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處於復甦階段,水平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既有多種實物貨幣,又有單位價值較小的銅錢,從而較好地適應了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隨著貞觀後期,尤其是高宗、武後及玄宗時期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逐漸暴露出其落後的一面。首先表現在絹帛作為貨幣因體大物重、不便分割、難於運輸儲藏等缺點開始不受市場歡迎,絹帛作為貨幣的職能趨於衰退,商品交易趨向喜歡使用更高一級的銅錢作中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銅錢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營鑄幣不能滿足這種要求,於是造成了流通中銅錢短缺的日益加劇,又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銅錢的私鑄和濫鑄,造成了物價波動、貨幣流通不穩定以及經濟發展的混亂,對國家財政制度造成威脅,使唐政府大傷腦筋。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絹帛受到市場排擠和銅錢短缺,說明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已不能較好地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新水平。商品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對貨幣制度進行改革,實行從實物貨幣與金屬貨幣兼行向全部金屬貨幣改進提高的客觀要求。從當時銅礦資源有限,官鑄銅錢效率不高,甚至賠本,鑄幣總量不多,無法滿足市場對金屬貨幣的需求來看,借鑒漢代以金為上幣銅為下幣的歷史經驗,及時起用貴金屬金銀作為主幣,以銅錢作為輔幣,改行金銀與銅錢相結合的主輔幣的貨幣制度,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要求的最好的辦法。但是,由於錯誤落後的貨幣思想的影響,唐代統治階級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主動地調整貨幣制度,而是採取了極力維護錢帛兼行制度的多種措施,結果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對良好的貨幣流通的客觀要求得不到滿足,與落後的貨幣制度間的沖突日趨激化,成為中唐以後,特別是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
⑺ 關於唐代的貨幣流通
大唐為世界上最早發行紙幣的國家,飛錢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雛形,也是近代世界各國學者所公認和認可的最早紙幣。唐代大城市中出現了櫃枋和飛錢。
櫃枋經營錢物寄付,在櫃枋存錢的客戶可以憑書貼(類似於支票)寄付錢財。這些都說明了商業在唐朝中期的繁榮。唐末,因為黃巢之亂和藩鎮戰爭,戶數銳減,社會經濟規模再也未能達到開元盛世的水平。
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品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綺、縑、䌷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
(7)盛唐貴金屬擴展閱讀
社會上的貨幣流通量由貨幣發行和流通兩個環節共同決定的。通常發行是由國家控制,流通主要是通過銀行進行。銀行在開展住房按揭貸款等業務時可以創造出大量流通貨幣,這是現代金融體系運轉的一個基本原理。
在高效率的金融體系當中,國家只要發行/回收少量的基礎貨幣,就可以通過銀行的信用擴張來增加/縮減大量的社會流通貨幣。
⑻ 唐朝的貨幣制度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
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現了櫃枋和飛錢。櫃枋經營錢物寄付,在櫃枋存錢的客戶可以憑書貼(類似於支票)寄付錢財。這些都說明了商業在唐朝中期的繁榮。唐末,因為黃巢之亂和藩鎮戰爭,戶數銳減,社會經濟規模再也未能達到開元盛世的水平。
⑼ 古時候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