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持有多少人民幣外匯儲備
IMF當天公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季度數據顯示,截至去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外匯儲備達845.1億美元,占參與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報告成員外儲資產的1.07%。
匯龍網數據顯示,截至去年第四季度,全球外匯儲備總額為10.79萬億美元,低於前一季度的11.06萬億美元。其中參與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報告成員的外儲資產為7.9萬億美元。
IMF去年10月開始在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季度調查中單獨列出人民幣資產,以反映全球人民幣外匯儲備的持有情況。
2. 哪些國家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厲害,我國的經濟地位也在不斷的提高,很多的國家將人民幣納入了官方外匯儲備,其中有法國,德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國家。
更有媒體就此預測,人民幣或挑戰世界「第三貨幣」。在人民幣不斷崛起的趨勢下,又一歐洲發達國家也宣布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人民幣正在獲得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和青睞,加之中國積極開放外資與境內市場,人民幣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吸引力將越來越增強。
種種跡象都表明,隨著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向更高水平邁進,人民幣國際化正在加速前行步入快車道。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地位上升對中國和其他國家都有很大的益處。
3. 人民幣在哪些國家作為外匯儲備
目前,東南亞、東歐、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已經或者正在考慮把人民幣作為官方儲備貨幣。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4. 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佔比創新高,這說明了什麼
一個國家的貨幣能否作為外匯,主要取決於這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的認可能力,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外國貨幣都能夠成功成為外匯儲備,所以這意味著我國的經濟實力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也在國際上有一定的認可度,比越高面證明國家貨幣在國際上被認可的程度越高。
面對人民幣國際化,我們必須未雨綢繆
人民幣支付結算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要成為主要的支付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人民幣的發展道路還有很長,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人民幣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也必將是未來的主要支付結算貨幣,但目前而言,人民幣國際化這條道路絕對不會一帆風順,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非常的雜多,所以我們必須未雨綢繆。
我們必須堅定地認識到人民幣幣值相對穩定,需要我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信心,同時不斷地拓展國際貿易,這樣才能夠為人民幣的國際支付結算提供必要的貿易基礎你站起,積極的應對貿易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創造更好的條件。
5. 人民幣匯率與外匯儲備什麼關系
我國大量的外匯儲備來源於兩個途徑:貿易項下以及資本項下。當存在大量貿易順差和資本凈流入時,就產生了外匯儲備。
匯率決定:匯率是兩國貨幣的相對價格,是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的。流行的匯率理論如:利率平價理論和購買力平價理論。
關系:
1)一國產生大量的外匯儲備,意味著大量外匯流入中央銀行,同時中央銀行按照及時匯率發出相應的本國貨幣。在市場上,就會產生大量的本幣需求(因為參與者預期未來他們需要本幣進行結算),
從而導致本幣升值的壓力。
2)另外,大量外匯儲備意味著大量的本幣發行流入市場,那麼市場上的流動性可能過剩(這也是我國現在存在的問題)。回收流動性的主要途徑就是提高利率,而提高利率最終會導致本幣升值。因為如果國內的利率上升並超過境外外幣利率,資本逐利的特性會導致境外外匯的流入以獲取高利息。這樣市場上對本幣的需求導致本幣升值的壓力。
另外一種解釋:
外匯儲備變多了,相當於本幣購買力增強,而且本幣需求增加,這樣根據本幣外幣的供給需求曲線,可以得到本幣升值的趨勢。從貨幣政策來說,外匯儲備變多,代表央行用大量本幣購買了外國資產。從而使得市場上流動性過剩,這樣提高了利率,不過對外可能是升值的,但是實際上可能對內是貶值的,因為大量本幣供給,推高了物價指數。實際物價的上抵消了貨幣的供給。
6. 外匯儲備和人民幣貶值的關系
首先你要明白 外匯儲備 不是 凈資產。
你去銀行存100美元,或者外國人來存100美元,都使外匯儲備增加100;
但是這個儲備可能是欠別人的,要還的。
中國自90年代以來,一直是進來1美元就增發相應多的人民幣。
所以外匯儲備多,人民幣就多,所以貶值。
如果大家一起把人民幣換回外匯,比如前面例子 外國人要離開中國就會換走。
那麼人民幣就會急速貶值,因為需要外匯的人多,大家都不要人民幣。
這不是沒發生過的事情,所謂的97金融風暴,印尼 韓國 都是本國幣急速貶值,
然後引起其他嚴重後果。
7.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會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可不可以講得詳細點,並且通俗一點,謝謝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我國外匯儲備的組成,我們的外匯儲備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巨額貿易順差;二是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的大幅增加;三是外國貸款的持續增多;四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的「熱錢」流入。其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第一部分巨額的貿易順差。
那麼為什麼巨額的貿易順差會產生大量的外匯儲備呢?這又要從我國的結售匯制度說起,自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的是強制性的銀行結售匯制度。結匯是指外匯收入者將其外匯收入出售給外匯指定銀行,後者按市場匯率付給本幣的行為。結匯分為強制結匯、意願結匯和限額結匯等形式。強制結匯是指所有外匯收入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不允許保留外匯;意願結匯是指外匯收入可以賣給外匯指定銀行,也可以開立外匯賬戶保留,結匯與否由外匯收入所有者自己決定;限額結匯是指外匯收入在國家核定的限額內可不結匯,超過限額的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
我國實行的是第一種強制結匯制度,也就是說我國的貿易順差越大,出口企業出售給外匯指定銀行和外匯指定銀行出售給進口企業的外匯之間的差額越大,國家外匯儲備自然也就越大。了解了我國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們再來探究「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會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這個問題,就很簡單了,因為我國的巨額外匯儲備主要是由於我國巨額的貿易順差造成的,而我國貿易巨額順差,必然使得與我國進行貿易的相對國產生巨額的貿易逆差,造成其國國際收支嚴重失衡,那麼為了緩解這種嚴重的失衡狀況,這些與我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為了其本國利益,必然聯合起來逼迫人民幣升值,遏制中國的出口,減少貿易赤字。 所以說我國的外匯儲備越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就越大。
8. 外匯儲備增加的同時,央行為什麼要按照匯率發行等量的人民幣
一個國家內只能流通本國的本位幣(如中國大陸只能流通人民幣),企業出口獲得的外匯須賣給外匯經營銀行,企業進口向外匯經營銀行購買外匯,外匯經營銀行在買賣外匯中形成的外匯結余,國家(中央銀行)用本幣向外匯經營銀行購買結余部分的外匯,形成了國家外匯儲備,同時也發行了等量於外匯的本幣。
實行結匯制度的目的是將我國企業的外匯收入及時足額地匯人外匯儲備,為進口支付外匯提供保障。
強制結售匯制度:
是指除國家規定的外匯賬戶可以保留外,企業和個人必須將多餘的外匯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必須把高於國家外匯管理局頭寸的外匯在銀行間市場賣出。在這套制度里,央行是銀行間市場最大的接盤者,從而形成國家的外匯儲備。
自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的是強制性的銀行結售匯制度。伴隨中國連年巨額的貿易順差,央行掌握的外匯儲備金額也連續創出新高。
結匯是指外匯收入者將其外匯收入出售給外匯指定銀行,售匯是按市場匯率付給本幣的行為。結匯分為強制結匯、意願結匯和限額結匯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