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隋唐時期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隋朝修建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2、隋唐時期我國已發明了雕版印刷術,晚唐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葯王孫思邈著《千金方》,記載了800多種葯物和5300多個醫方;
4、唐代僧一行第一次實測出子午線的長度,他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第一人;並且僧一行首次發現恆星移動現象,比歐洲早1000多年;
5、唐政府組織編寫的葯典《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正式頒布的葯物學專著;
(1)大衍貴金屬擴展閱讀:
1、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
建於隋朝開皇十一年至開皇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間,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
2、《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五臟六腑為綱,寒熱虛實為目"。
並開創了臟腑分類方劑的先河;其中將飛屍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相當高的認識水平;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
為針灸治療提供了准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准確性頗有幫助。因此,《千金要方》素為後世醫學家所重視。《千金要方》還流傳至國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3、7世紀中葉,由於國家的統一,唐朝的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更由於在這以前西北少數民族的內遷,初唐交通和貿易的發達,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斷輸入,使唐代的葯品數目和種類不斷增加,豐富了我國葯物學的內容。
而當時醫家奉為治病指南的《本草經集注》由於陶氏編著時存在的種種不足以及梁後一百多年來傳抄改移所出現的錯誤,己不適應當時形勢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葯物知識加以總結和整理,唐朝政府遂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
❷ 中國古文化所指的時間是
古文化就是不是現在的文化,什麼網路文化就不是古文化,古代的文化我認為是指從有人類開始就產生了,到元代為止,具體內容則就要看看中國哲學史了,從山海經的神話、地理、歷史到伏羲八卦、周易推卦、孔子儒學、老子道學、外來佛學、兩晉文學到唐朝詩文,種種歷史都是古文化的體現,就看你怎麼理解了,也可以把建國以前都叫做古文化,畢竟那是用文言文的歷史,現在用白話文的人,會覺得合理一點。
❸ 二人齊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有何典故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發音: èr rén tóng xīn,qí lì àn jīn
釋義: 比喻只要兩個人一條心,就能發揮很大的力量。
出處: 《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用法: 復句式;作分句;含褒義
示例: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3回:「所以申之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附錄:[經書]《周易·系辭上》全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
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
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
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
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
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
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
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
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
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者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
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
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
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
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
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
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
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
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
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
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
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
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
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
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
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
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
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
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
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
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
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
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
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
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
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
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
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
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
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
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
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
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
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
「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
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
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
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
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
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
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
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
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
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
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
利』也。」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
「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
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
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
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
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❹ 上海大衍索隱運輸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大衍索隱運輸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09月07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普通貨運(除危險品及專項規定)等。
法定代表人:徐茵
成立時間:2015-09-07
注冊資本:5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300139830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上海市寶山區雙城路803弄11號1602A-1023室
❺ 唐朝時期居然也存在很多黑科技!具體有哪幾樣呢
火葯,唐朝末年,火葯應用於戰爭,從「貞觀之治」,經濟、文化繁榮昌盛 ,再到「開元盛世」,國家財政收入穩定,社會人口增多,各國使節前來朝拜。無一不說唐朝在中國歷史是一個強盛的時代。出現了火葯箭和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作為燃燒性兵器。
雖然唐代以前已經有關於火葯使用的記錄,但是准確記載火葯的製作方法和在軍事上使用的時間是在唐代,唐朝中期鄭思遠著的《真元妙道要略》中有詳盡的說明。
大馬、印尼等地便成為亞洲最大的奴隸市場,為數眾多的黑人奴隸大都流向中國,一直持續到明朝初年。由於大量的黑奴從昆侖販賣而來,因此被當時的中國人稱為「昆侖奴」,前期政治穩定,因此,大唐的對外貿易異常繁榮。當時,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作為大宗商品,在國際貿易中占盡了優勢,為大唐賺取了大量的真金白銀。
所以一些唐朝大富大貴之家都以家奴的多少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家奴的來源大都是由於家裡貧窮自幼被賣到豪強、大戶人家做僕婢的窮人,俗稱「家奴院工」。❻ 求煉金術資料,大衍術是否真的存在,或者說它是否真的被以為存在過,如果有,請給我介紹
煉金術是起於12世紀歐洲的一個名字。到公元八世紀,煉金術真正開始了。早期的煉金術者的生活時代是從公元一世紀到五世紀。西方最早的煉金術著作是偽托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的名字寫的(約公元100年)。西方煉金術認為金屬都是活的有機體,逐漸發展成為十全十美的黃金。這種發展可加以促進,或者用人工仿造。所採取的手段是把黃金的形式或者靈魂隔離開來,使其轉入進金屬;這樣煉金屬就會具有黃金的形式或特徵。金屬的靈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種靈氣,主要是表現在金屬的顏色上,因此賤金屬的表面鍍上金銀就被當作是煉金術者所促成的轉化。西方的煉金術可追溯到希臘化時期,最早、最可靠的代表人物是佐西默斯。大約生活在公元350至420年的佐息摩斯相信存在著一種物質,它能魔術般地使金屬出現人所企望的變化。他對這種物質的稱呼,經阿拉伯傳入拉丁語系後,叫做「Elixirvitae」(長生不老葯),也就是類似於中國所說的「能令人不老不死」的「上品之神葯」———「金丹」。另一位煉金術士,活動於公元三世紀的赫爾墨斯,是埃及的僧侶。作為一切有用的技藝的發明者,赫爾墨斯受到普遍的尊重,被看作與埃及的月神有溝通,後來慢慢地被神化為「三次最偉大的赫爾墨斯」(Hermes Trismegistus),以至於他的名字,最後就直接演變成為「煉金術」。煉金術士相信,「煉金術」的精餾和提純賤金屬,是一道經由死亡、復活而完善的過程,象徵了從事煉金的人的靈魂由死亡、復活而完善,煉金術能使他獲得享福的生活、高超的智慧、高尚的道德,改變他的精神面貌,最終達到與造物主溝通。不用說,這樣的目標是無法達到的。煉金術士也明白這一點,因而從各方面來作出「說明」。例如,一部煉金術著作解釋長生之難求說:「由於它是人世間一切幸事中的幸事,所以我認為它只能由極少數人通過上帝的善良天使的啟示而不是個人的勤奮才獲得哲人石的。」而且對服用「哲人石」能否治病長生的方法,也故意說得非常微妙。埃及神陶斯傳授給人們的技藝。陶斯的另一個分身是希臘神赫爾墨斯,赫爾墨斯是許多行業的守護神,擁有長著羽翼的涼鞋、魔杖、催眠笛等寶物,煉金術師常貼赫爾墨斯封條在他們的原料上,現代的煉金術士為了表達敬意,則用某種配方「貼了赫爾墨斯封條」來表示機密不可外泄。鉛或銅這樣的賤金屬,怎樣才能變成黃金?煉金家認為,鉛或銅之所以不像黃金那樣的高貴和耐久,是因為在性質上有缺欠的地方。因而就需要設法用各種物質來加以補充。一些人又認為在亞里士多德所主張的四元素以外,作為各種金屬的最常見的共同元素,還有汞、硫和鹽這三種。根據這三種元素的配比的不同,就可以得到鉛、銅或黃金。於是他們就以不同的方法並按不同的比例把三種元素相混合,或是在賤金屬中加入某一種元素,以試驗能否制出黃金。另外,還有人認為,有一種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的神秘之「聖石」。它可以隨心所欲地把鉛變成金或銀。這種「聖石」究竟在何處,雖然尚未得知,但是要想制出黃金,就必須首先找到它。他們把這種「聖石」稱之為所謂「哲人石」。伊斯蘭煉金術體現了一種關於本質的哲學,它與古希臘赫耳墨斯的哲學和中國的煉金術,以及關於礦物和金屬轉變成金的特殊原理都有密切的關系。伊斯蘭教歷史上,穆斯林學者對煉金術的效能長期爭論不休。正統的宗教學者大多反對煉金術,而多數自然學科的學者,盡管他們也不相信一般金屬能變成黃金,卻接受了煉金術的基本觀點。著名的伊斯蘭醫學家伊本·西那在他的《治療書》中關於金屬構成的學說,便是以煉金術的理論為基礎。穆斯林最早的煉金術者是倭麥亞王子哈立德·伊本·亞連德(Khalid ibn Yazid)。8世紀初,煉金術甚為流行,其代表人物是扎比爾·伊本·海揚(Gabir ibn Hayyan)。他的著作《七十論》和《平衡書》,被視為伊斯蘭煉金術的基礎理論著作,是用阿拉伯文寫成的關於煉金術最重要的文獻。穆斯林醫生兼煉金術拉齊被譽為將煉金術發展為古代化學的奠基人。但是盡管如此,由於長生的誘惑力,直到用化學方法制金的可能性未能被科學證據否定的19世紀之前,它一直都有廣闊的市場,甚至像艾薩克·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都認為,通過實驗來製取黃金,是值得做的。西方的不少國王,也與中國的那些皇帝一樣,一心希望通過煉金術使自己達到長壽永生。如英國國王亨利六世、法國國王查理七世、查理九世、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威廉二世,都是煉金術的忠實信徒。其中特別有趣的,像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對煉金術士約翰·迪真是寵幸得無以復加,甚至特許他在宮中從事煉金術活動。在號稱「煉金術的中心」的布拉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魯道夫二世把煉金術士邁克爾·梅爾特封為伯爵。近代化學的出現,使人們對制金的可能性產生了懷疑,到了17世紀以後,煉金術遭到了批判。煉金術的希望破滅了。
❼ 隋唐時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隋唐科技十大成果
第一,隋唐五代在天文歷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隋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運用等間距二次內插法計算日月的運行,歲差的准確值高於歐洲;他還提出了測量子午線長度的設想,否定了 影千里差一寸 的傳統說法。唐王希明編輯而成的七字長歌《步天歌》廣為流傳,極大地促進了天文知識的普及。唐代徐昂的《宣明歷》,測得黃道和赤道交角為23°u65299X5′,與現代理論數值僅差0。5′左右。開元時期僧一行制訂了《大衍歷》,為後代歷法家編歷提供了固定的模式。一行還是實際測量子午線的創始人,並測得子午線每一度長為351。27唐里。
第二,隋唐五代在數學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隋代天文學家劉焯在制訂《皇極歷》時,首先創立了等間距的二次內插公式,這是數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唐代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把畢生精力都用在數學的研究上,他的最大貢獻是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創作了《緝古算經》;在這部算經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對古代數學方程式理論作出了卓越貢獻。唐高宗時,曾令太史令李淳風與算學博士梁述、太學助教王真儒等人注釋十部算經。這十部算經是:《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邱建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和《綴術》。 十部算經 對古代數學成果的推廣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後,還有名為《夏侯陽算經》的韓延算術,全書3卷共83個例題,多為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所常用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技術。據史籍記載,這一時期的算學家,除了劉焯、王孝通、李淳風、僧一行外,還有陳從遠、龍受益、邊剛、劉孝孫等人,他們都在數學領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第三,隋唐五代的農學特別發達,有著豐碩的成果。隋文帝採用北朝以來的均田制,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唐王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獎勵墾荒,安定農民生活,發展農業生產,出現了 務在農桑 、 時尚稼穡和 勤於稼穡 的社會風尚。農業生產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農業技術的進步,精耕細作,整地保墒、擴展良田等農田管理技術取得了重大發展。當時,還科學地解決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的技術問題。唐代出現的曲轅犁 起撥特易,牛乃省力 ,在古代犁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唐代的茶葉生產和製作技術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陸羽編著的《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文化專著,對茶樹的栽培、茶葉的採摘和加工製作都有較為詳細的論述。在畜牧業方面,唐代採用引種雜交方法,開發出駃騠、騾等新畜種。
其規模之大和成就之豐,在當時世界上堪稱罕見,充分顯示出古代牲畜育種科學的重大成就。李石編著的《司牧安驥集》,則是我國最早和最完整的獸醫大典。其他如隋代諸葛穎的《種植法》、周思等人撰寫的《兆人本業》、王旻的《山居要術》、韋行規的《保生月錄》、李德裕的《平泉草木記》、段成式的《酉陽雜俎》,陸龜蒙的《耒耜經》、韓鄂的《四時纂要》等農學著作,使隋唐時期出現了異常繁榮的農學研究盛況。
第四,隋唐五代的地理學成就突出,在中國和世界地理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特別在方誌的修著、制圖學的豐富、域外地理知識的擴展,以及在潮汐成因、海陸變遷等自然地理的研究考察方面,都較之前代有著明顯的進步,從而為這一時期地理學的發展寫下了光輝的篇章。隋大業年間,朝廷明令全國各地大規模編撰方誌,並將全國各地上報的地誌和圖志,匯集編纂成全國總圖志,如《區宇圖志》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全國總地誌。唐王朝設有專門負責掌管圖經的官員,並規定全國各州、府每三年一造圖經,當時有五十多個州修有圖經。全國性的地誌和圖志也有新的發展,其中肖德言的《括地誌》、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賈耽的《古郡國道縣四夷述》、孔述睿的《地理志》等,都很出色。隋煬帝時,裴矩奉命掌管西域貿易,將域內各國的地貌風情加以記載,並繪成圖冊,撰成《西域圖記》;初唐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回來後撰有《西域行傳》;貞觀年間,玄奘西行取法,回來後寫有《大唐西域記》;天寶年間,杜環在大食境內留居10年,後撰有《經行記》;後晉天福三年,高居海撰寫了《行記》。這些圖志的涌現,不但使制圖學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且還填補了域外地理學方面的空白。此外,唐代的行政區劃圖、軍事地圖也有突破,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傑作。我國有著廣闊的海岸線,潮災的防止和潮汐的利用至為重要。竇叔蒙在多年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海濤志》;封演也對潮汐現象進行了研究,他在《說潮》中,詳盡地描繪了潮汐逐日推移的規律。顏真卿的《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白居易的《海潮賦》,對於唐代在海陸變遷方面的認識作了生動的記載。對於黃河源頭的考察,地下岩溶地形、海岸地形、沙漠地形等自然地理的認識,都取得了科學的結論。
第五,隋唐五代的醫學成就,至今仍盛傳於世。隋朝名醫巢元方的《諸病源候總論》,記述了多種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方法,反映出隋代的醫葯學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當時的腸吻合、血管結扎、拔牙等外科手術,在整個世界是沒有前例的。唐代著名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畢生致力醫學,被人們稱為 葯王.他在唐高宗時編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葯典。唐代的針灸學已有相當高的水平,針灸掛圖、圖譜、灸療專著大量增加,針灸療法被正式列入國家的醫學教育課程。此外,隋唐時期完善了醫事制度,對醫學典籍進行了系統地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對醫科也有了科學的劃分,藏醫和中外醫葯交流也空前發展,造就了一個醫學上的輝煌時代。
第六,隋唐五代的水利事業成就顯赫。溝通五大水系的大運河,以其宏大的規模和高超的設計水平而載入史冊。涪陵魚石則是我國最早的 水位站.唐代的引黃灌溉和關中平原灌溉系統的修復和改造,科學地解決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等重大課題,為人類的水利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 g7 T/ ~+ ~. Y, O0 i 第七,隋唐五代的建築技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由隋代著名建築家宇文愷主持修建的大興城及洛陽城,唐代嚴密規劃加以擴建的長安城,其設計思想合理,建築規模宏大,皇宮、民居、坊里、市場、街道、水源、航運、綠化等各種功能均大大超越前代都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趙州橋造型奇特、設計精巧,至今仍是橋梁建築史上的光輝範例。廣泛應用的木結構建築技術體系和高層結構建築技術體系,推動了古代建築事業的發展和壯大。
第八,隋唐五代的物理學和化學,也有一定的成就。當時的科學家,對於聲、光、熱、磁等物理現象都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研究,唐代製作的金屬魚洗和龍洗盆,就是運用了固體振動在液體中的傳播和干擾的原理,還掌握了消除共振和共鳴的知識和方法。唐代還掌握了人工製造和提取結晶硫酸鉀的技術,對於彩虹的成因進行了探討,孔穎達關於 若雲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 的表述,揭示了彩虹產生的原理,並且成功地進行了人工造虹的試驗。 在化學、化工方面,唐代的煉丹著作《太清石壁記》,記載著水銀製造方法。
煉丹家們在實驗中,發現硫、硝和炭三種物質的結合,可以製成火葯,這就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葯。大約在晚唐時分,火葯的配方轉入軍事家之手,這一技術的應用加速了火箭武器的出現。
第九,隋唐五代的瓷器生產盛況空前,其技術水平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隋代的青白瓷器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他如黃、醬、綠等釉色的瓷器也很精美。唐代的制瓷技術飛躍發展, 千峰翠色 的越瓷、瑩縝如玉的白瓷,都是凝結著高超技術的珍寶。那絕無僅有的 唐三彩 ,其技術水平至今仍無以迄及。五代連年荒亂,但是勤勞智慧的陶瓷匠師卻創造出 雨過天青 的傳世之寶,成為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
第十,隋唐五代的手工業技術高度發達,影響深遠。這一時期,無論是手工業的生產規模,還是生產技術的發展,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金屬冶煉、造紙、紡織、印染、造船技術的成就,都遠遠地高出世界各國的水平,而雕版印刷的出現,又是唐代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❽ 隋唐時期在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隋唐五代的科技發展概況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政權,結束了南北朝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楊堅是一個開明的政治家,他果斷地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實施了改革,迅速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及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隨著政治、經濟的統一,社會意識形態也明顯地趨於一致,有力地推動了思想文化的合流和中外交流的發展。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下,隋代的科學技術在建築、數學、農學、水利、天文、地理等領域,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安濟橋的落成、大興城的興建、大運河的開鑿,充分顯示出隋代在建築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數學、農學、水利方面的成果,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的發展,《區宇圖志》等方誌成就,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地理學寶庫。劉焯等天文學家對定朔法的改進,為其後一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公元618年至907年,李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擁有先進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和科學技術水平。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對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著名數學家王孝通的《緝古算經》,是唐代數學發展上的傑出代表;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評述: 在唐代,王孝通成功地解決了三次數學方程。 唐代的農學異常活躍,畲田、圩田技術廣泛普及,壯秧技術和茶的栽培技術、植桑養蠶技術、園藝和畜牧業蓬勃發展,生產工具不斷得到改進和有所創新。以陸龜蒙的《耒耜經》、陸羽的《茶經》和韓鄂的《四時纂要》為代表,唐代的農學著作也空前繁榮,至今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科學作用。在地理學上,制圖學得到了創造性的發展;以高僧王玄策、玄奘法師和杜環等人為代表的著名學者,在域外地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竇叔蒙的《海濤志》,則是我國現存最早論述潮汐現象的專著。唐代的醫葯學成就更加突出,無論在醫科劃分、古醫典籍的整理和研究、病源癥候學的成就上,還是被後人尊為醫聖的傑出醫葯學家孫思邈,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建築科學方面,無論是長安城的都城建築體系及其建築水平、木結構建築體系的確立,還是高層磚塔建築技術的成就,冶煉技術、采礦技術、造紙技術、雕版印刷技術、紡織印染技術和造船技術等重大的發明和成就,都對國際科學技術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五代十國的勞動人民,在半個世紀的歲月中飽經戰患,喪失了科學發展的社會條件,僅在瓷器生產等個別領域取得了技術上的突破。
(三)隋唐五代科技成果的基本內容
第一,隋唐五代在天文歷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隋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運用等間距二次內插法計算日月的運行,歲差的准確值高於歐洲;他還提出了測量子午線長度的設想,否定了 影千里差一寸 的傳統說法。唐王希明編輯而成的七字長歌《步天歌》廣為流傳,極大地促進了天文知識的普及。唐代徐昂的《宣明歷》,測得黃道和赤道交角為23°u65299X5′,與現代理論數值僅差0。5′左右。開元時期僧一行制訂了《大衍歷》,為後代歷法家編歷提供了固定的模式。一行還是實際測量子午線的創始人,並測得子午線每一度長為351。27唐里。
第二,隋唐五代在數學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隋代天文學家劉焯在制訂《皇極歷》時,首先創立了等間距的二次內插公式,這是數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唐代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把畢生精力都用在數學的研究上,他的最大貢獻是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創作了《緝古算經》;在這部算經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對古代數學方程式理論作出了卓越貢獻。唐高宗時,曾令太史令李淳風與算學博士梁述、太學助教王真儒等人注釋十部算經。這十部算經是:《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邱建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和《綴術》。 十部算經 對古代數學成果的推廣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後,還有名為《夏侯陽算經》的韓延算術,全書3卷共83個例題,多為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所常用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技術。據史籍記載,這一時期的算學家,除了劉焯、王孝通、李淳風、僧一行外,還有陳從遠、龍受益、邊剛、劉孝孫等人,他們都在數學領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第三,隋唐五代的農學特別發達,有著豐碩的成果。隋文帝採用北朝以來的均田制,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唐王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獎勵墾荒,安定農民生活,發展農業生產,出現了 務在農桑 、 時尚稼穡和 勤於稼穡 的社會風尚。農業生產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農業技術的進步,精耕細作,整地保墒、擴展良田等農田管理技術取得了重大發展。當時,還科學地解決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的技術問題。唐代出現的曲轅犁 起撥特易,牛乃省力 ,在古代犁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唐代的茶葉生產和製作技術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陸羽編著的《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文化專著,對茶樹的栽培、茶葉的採摘和加工製作都有較為詳細的論述。在畜牧業方面,唐代採用引種雜交方法,開發出駃騠、騾等新畜種。
其規模之大和成就之豐,在當時世界上堪稱罕見,充分顯示出古代牲畜育種科學的重大成就。李石編著的《司牧安驥集》,則是我國最早和最完整的獸醫大典。其他如隋代諸葛穎的《種植法》、周思等人撰寫的《兆人本業》、王旻的《山居要術》、韋行規的《保生月錄》、李德裕的《平泉草木記》、段成式的《酉陽雜俎》,陸龜蒙的《耒耜經》、韓鄂的《四時纂要》等農學著作,使隋唐時期出現了異常繁榮的農學研究盛況。
第四,隋唐五代的地理學成就突出,在中國和世界地理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特別在方誌的修著、制圖學的豐富、域外地理知識的擴展,以及在潮汐成因、海陸變遷等自然地理的研究考察方面,都較之前代有著明顯的進步,從而為這一時期地理學的發展寫下了光輝的篇章。隋大業年間,朝廷明令全國各地大規模編撰方誌,並將全國各地上報的地誌和圖志,匯集編纂成全國總圖志,如《區宇圖志》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全國總地誌。唐王朝設有專門負責掌管圖經的官員,並規定全國各州、府每三年一造圖經,當時有五十多個州修有圖經。全國性的地誌和圖志也有新的發展,其中肖德言的《括地誌》、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賈耽的《古郡國道縣四夷述》、孔述睿的《地理志》等,都很出色。隋煬帝時,裴矩奉命掌管西域貿易,將域內各國的地貌風情加以記載,並繪成圖冊,撰成《西域圖記》;初唐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回來後撰有《西域行傳》;貞觀年間,玄奘西行取法,回來後寫有《大唐西域記》;天寶年間,杜環在大食境內留居10年,後撰有《經行記》;後晉天福三年,高居海撰寫了《行記》。這些圖志的涌現,不但使制圖學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且還填補了域外地理學方面的空白。此外,唐代的行政區劃圖、軍事地圖也有突破,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傑作。我國有著廣闊的海岸線,潮災的防止和潮汐的利用至為重要。竇叔蒙在多年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海濤志》;封演也對潮汐現象進行了研究,他在《說潮》中,詳盡地描繪了潮汐逐日推移的規律。顏真卿的《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白居易的《海潮賦》,對於唐代在海陸變遷方面的認識作了生動的記載。對於黃河源頭的考察,地下岩溶地形、海岸地形、沙漠地形等自然地理的認識,都取得了科學的結論。
第五,隋唐五代的醫學成就,至今仍盛傳於世。隋朝名醫巢元方的《諸病源候總論》,記述了多種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方法,反映出隋代的醫葯學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當時的腸吻合、血管結扎、拔牙等外科手術,在整個世界是沒有前例的。唐代著名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畢生致力醫學,被人們稱為 葯王.他在唐高宗時編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葯典。唐代的針灸學已有相當高的水平,針灸掛圖、圖譜、灸療專著大量增加,針灸療法被正式列入國家的醫學教育課程。此外,隋唐時期完善了醫事制度,對醫學典籍進行了系統地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對醫科也有了科學的劃分,藏醫和中外醫葯交流也空前發展,造就了一個醫學上的輝煌時代。
第六,隋唐五代的水利事業成就顯赫。溝通五大水系的大運河,以其宏大的規模和高超的設計水平而載入史冊。涪陵魚石則是我國最早的 水位站.唐代的引黃灌溉和關中平原灌溉系統的修復和改造,科學地解決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等重大課題,為人類的水利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第七,隋唐五代的建築技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由隋代著名建築家宇文愷主持修建的大興城及洛陽城,唐代嚴密規劃加以擴建的長安城,其設計思想合理,建築規模宏大,皇宮、民居、坊里、市場、街道、水源、航運、綠化等各種功能均大大超越前代都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趙州橋造型奇特、設計精巧,至今仍是橋梁建築史上的光輝範例。廣泛應用的木結構建築技術體系和高層結構建築技術體系,推動了古代建築事業的發展和壯大。
第八,隋唐五代的物理學和化學,也有一定的成就。當時的科學家,對於聲、光、熱、磁等物理現象都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研究,唐代製作的金屬魚洗和龍洗盆,就是運用了固體振動在液體中的傳播和干擾的原理,還掌握了消除共振和共鳴的知識和方法。唐代還掌握了人工製造和提取結晶硫酸鉀的技術,對於彩虹的成因進行了探討,孔穎達關於 若雲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 的表述,揭示了彩虹產生的原理,並且成功地進行了人工造虹的試驗。
在化學、化工方面,唐代的煉丹著作《太清石壁記》,記載著水銀製造方法。
煉丹家們在實驗中,發現硫、硝和炭三種物質的結合,可以製成火葯,這就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葯。大約在晚唐時分,火葯的配方轉入軍事家之手,這一技術的應用加速了火箭武器的出現。
第九,隋唐五代的瓷器生產盛況空前,其技術水平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隋代的青白瓷器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他如黃、醬、綠等釉色的瓷器也很精美。唐代的制瓷技術飛躍發展, 千峰翠色 的越瓷、瑩縝如玉的白瓷,都是凝結著高超技術的珍寶。那絕無僅有的 唐三彩 ,其技術水平至今仍無以迄及。五代連年荒亂,但是勤勞智慧的陶瓷匠師卻創造出 雨過天青 的傳世之寶,成為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
第十,隋唐五代的手工業技術高度發達,影響深遠。這一時期,無論是手工業的生產規模,還是生產技術的發展,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金屬冶煉、造紙、紡織、印染、造船技術的成就,都遠遠地高出世界各國的水平,而雕版印刷的出現,又是唐代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