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球上的金 銀等貴金屬是從哪兒來的誰告訴一下
大家都知道現在股市還沒有觸底,現在不是抄底的適合,樓市低迷。所以以後也說不定和全民炒股票差不多,炒黃金炒外匯也慢慢多了。說不定以後也可能出現全民炒黃金炒外匯。黃金投資其實分為很多種,和你簡單聊聊。比較下優劣地方。我把這幾種對比,都給你分析下,看看是否有些許幫助黃金投資有很多種,你說的是其中的一種。我給你分析下吧。首先炒黃金主要分為實物黃金、上海黃金T+D和紙黃金、國際金(俗稱國際金)這4種比較流行的黃金投資形式。1.
上海黃金T+D:。以杠桿比例1:10到1:15交易分三個時間段,雙向買賣。服務費較高,點差高,如果非要做,可以選擇銀行也許者正規代理商2.
紙黃金:紙黃金是中國中、工、建行特有的業務。紙黃金是黃金的紙上交易,投資者的買賣交易記錄只在個人預先開立的「黃金存摺賬戶」上體現,而不涉及實物金的提取。獲利模式即通過低買高賣,獲取價差利潤。紙黃金實際上是通過投機交易獲利,而不是對黃金實物投資。也稱實物金存摺,以1:1形式,同樣只能單向買漲。3.實物黃金,就很好理解了,就是通過買賣金條,金銀首飾等買賣實質物品上的黃金。實物金:以1:1的形式,即多少貨幣購買多少黃金保值,只能買漲,不能買跌,投資額大,手續和費用復雜4.國際金:
這是目前大家說的最多的一種炒黃金所指的黃金投資形式,國際金也稱炒國際金也許者現貨金。以杠桿比例約1:一百(最高的有1:四百)且無時間限制,T+0形式,周一至周五24小時連續交易,雙向買漲買跌的形式。不懂的話,先下載一個模擬軟體試試看。
Ⅱ 探究中國古代金屬貨幣的起源和歷朝歷代的演變
1、由賤金屬到貴金屬的演變。貨幣金屬最初是賤金屬,多數國家和地區使用的是銅。賤金屬與初步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是相適應的,但後來存在貨幣材料與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爭奪原材料的問題,而且由於價值量的降低,不適應大宗交易。
隨著貴金屬的開采和冶煉技術的提高,於是幣材由銅向銀和金過渡。到19世紀上半期,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處於金銀復本位貨幣制度時期。
2、金屬貨幣經歷了從稱量貨幣到鑄幣的演變。金屬貨幣最初是以條塊狀流通的,每次交易時要稱其重量估其成色,這時的貨幣稱作稱量貨幣。英鎊的「鎊」,五銖錢的「銖」都是重量單位,從中可以看出稱量貨幣的蹤跡。稱量貨幣在交易中很不方便,難以適應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第三次大分工——商人階層的出現,一些信譽好的商人就在貨幣金屬塊上打上印記,標明其重量和成色,進行流通,於是出現了最初的鑄幣,即私人鑄幣。
當商品交換突破區域市場的范圍後,金屬塊的重量和成色就要求有更具權威的證明,於是國家便開始管理貨幣,並憑借其政治權力開始鑄造貨幣,於是經國家證明的、具有規定重量和成色的、鑄成一定形狀的國家鑄幣出現了。
Ⅲ 黃金起源與什麼時期
在19世紀之前,人類社會的黃金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認為: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100年僅生產200噸黃金。
由於19世紀一系列黃金資源的發現,使得從那時起黃金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19世紀後半段的50年裡,黃金產量超過了這之前5000年的總量。2013年,全世界黃金總產量約2,770噸。
(3)貴金屬起源擴展閱讀
黃金作為一種貴金屬,有良好的物理特性,「真金不怕火煉」就是金的化學穩定性很高,不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不必擔心會氧化變色。即使是在熔融狀態下也不會氧化變色,冷卻後照樣金光閃閃。密度大,手感沉甸。
韌性和延展性好,良好導性。純金具有艷麗的黃色,但摻入其他金屬後顏色變化較大,如金銅合金呈暗紅色,含銀合金呈淺黃色或灰白色。金易被磨成粉狀,這也是金在自然界中呈分散狀的原因,純金首飾也易被磨損而減少分量。
Ⅳ 關於金錢的起源
『『年』』的來源和演變
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錢』』的來源和演變
原來,在漫長的商品交換發展中,起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商品,不是一開始就用黃金,而是先用牲畜。但是牲畜大小、肥瘦、雌雄、健病有不同,加上它不能分割,不易攜帶、保管,就被谷帛代替。可是以谷帛充當一般等價物也會出現「溫谷以要利,作薄絹為市」的投機現象,又因它們品質不一,作價勢必要引起麻煩。這樣久而久之,人們就以武器和生產工具等實物作為一般等價物,進行商品交易。而我國古代有一種農具,當時稱為「錢」,「錢」最初是農田耕作的一種用青銅鑄造生產工具的名稱。因為農家必須依賴這種工具從事生產勞動,而且「錢」又比土地和其它物品易於交換,由於它較長時間地被當作交換媒介物,後來便逐漸演變成為貨幣,「錢」這個名稱也就被沿用了下來。到了漢代,封建迷信的統治者,出於聚斂財富的願望,將「錢」又改稱為「泉」,「泉」便成了「錢」的借用。用「泉」來稱呼貨幣更加形象,難怪有人形象地比喻:泉是由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因此直到現代,「泉」這個借用詞還在用,比如:集幣迷們總是以「泉友」相稱。我們現在在博物館等處,見到的「布幣」比農具「錢」要小得多,但保持了「錢」的原形。
『『福』』的來源和演變
福,從示從畐,順天垂象(示),腹滿(畐)之義。「福」字在甲骨文里的意思是:兩手捧酒壇把酒澆在祭台上的會意字。「福」字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常用字,用來表示「幸福」、「福氣」等義。《說文解字》里說它是從「示」、「畐」聲的形聲字,福字從示,是與祈禱有關。「福」字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常用字,用來表示「幸福」、「福氣」等義。《說文解字》里說它是從「示」、「畐」聲的形聲字,福字從示,是與祈禱有關。古代祭祀是為求得上帝或神祖的保佑,如《左傳·庄公十年》里說「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意思是說:小的誠心沒有達到誠信動人的地步,那麼神是不會保佑他的。祭祀後要把祭品(酒、肉)分別送人叫「致福」、「歸福」,由此引申出「幸福」之義,用作名詞,這是「福」字在今天常用的含義。戰國時期的哲學家韓非子認為「全壽富貴謂之福」,古書中常說人的「五福」是:一是長壽,二是富裕,三是康寧,四是修好品德,五是考終命。人們常說的「五福齊備」就是指這些內容。
Ⅳ 貨幣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
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
貨幣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貝幣。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
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幣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5)貴金屬起源擴展閱讀:
貨幣的分類:
1、流通幣
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
2、收藏幣
收藏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售出
3、投資幣
發行投資幣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規的「收藏」,而是為了保值和增值。投資幣是用高成色(一般99.9%以上)貴金屬(銀、金、鉑、鈀)製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幣」形金屬錠塊。
參考資料:
網路-貨幣
Ⅵ 銀子的起源和文化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
而銀比金活潑,雖然它在地殼中的豐度大約是黃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單質狀態存在,因而它的發現要比金晚。在古代,人們就已經知道開采銀礦,由於當時人們取得的銀的量很小,使得它的價值比金還貴。公元前1780至 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規定,銀的價值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紀,日本金、銀的價值還是相等的。銀最早用來做裝飾品和餐具,後來才作為貨幣。
白銀,即銀,因其色白,故稱白銀,與黃金相對。多用其作貨幣及裝飾品。古代做通貨時稱白銀。銀,永遠閃耀著月亮般的光輝,銀的論文原意,也就是」明亮」的意思。我國也常用銀字來形容白而有光澤的東西,如銀河、銀杏、銀魚、銀耳、銀幕等。
我國古代常把銀與金銅並列,稱為」唯金三品」。《禹貢》一書便記載著」唯金三品」,可見我國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即距今四千多年前便發現了銀。在大自然中,銀常以純銀的形式存在,人們便曾找到一塊重達13.5噸的純銀!另外,也有以氯化物與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常同鉛、銅、銻、砷等礦石共生在一起。
Ⅶ 貨幣起源於( ) A.貝殼 B.商品 C.金屬 D.貴金屬
A.貝殼
Ⅷ 金幣起源的作文
人民幣是指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後於1948年12月1日首次發行的貨幣,建國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至1999年10月1日啟用新版為止共發行五套,形成了包括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人民幣在ISO 4217簡稱為CNY(China Yuan),不過更常用的縮寫是RMB(Ren Min Bi);在數字前一般加上「¥」表示人民幣的金額.人民幣簡介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的法定貨幣.其正式的ISO 4217簡稱為CNY(China Yuan),不過國際上更常用的縮寫是RMB(Ren Min Bi);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會計基本制度》第三章第二十六條規定,人民幣符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章第十六條及第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輔幣單位為角、分」.主輔幣換算關系: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人民幣沒有規定法定含金量,它執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 人民幣按照材料的自然屬性劃分,有金屬幣(亦稱硬幣)、 紙幣(亦稱鈔票).無論紙幣、硬幣均等價流通. 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中國人民銀行自1948年12月1日成立以來,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了包括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 人民幣發行史第一套人民幣1948年12月1日--1953年12月陸續發行; 第二套人民幣1953年3月1日--1962年4月20日陸續發行; 第三套人民幣1962年4月20日--1974年1月5日陸續發行; 第四套人民幣1987年4月27日--1998年9月22日陸續發行; 第五套人民幣1999年10月1日以後發行. 目前,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幣,是第四套人民幣和第五套人民幣,以第五套為主,兩套人民幣同時等值流通;流通的紙幣有:1、2、5角,1、2、5、10、20、50、100元;硬幣有1角,5角和1元. 第一套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統一發行人民幣是為迎接全國解放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外幣、金銀幣在市場流通買賣的歷史,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套人民幣於1955年5月15日起停止流通.
Ⅸ 關於貨幣起源
物以稀為貴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提到貴金屬貨幣,不僅指金和銀,還有鈀、鉑等等,因為它們自身稀有,而且易分割儲存,所以人類從原始社會末期,就把它們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一直延續到今天。以貴金屬作為貨幣雖然有諸多的優越性,但是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工具都是為了給人類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和幫助。在我國封建社會以後,由於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日臻進步和完善,人們發現它作為貨幣重量大,不易攜帶,而且流通起來不方便。到了20世紀30年代,貴金屬貨幣逐漸退出了商品流通領域,而進入到貨幣儲存和收藏領域。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
金銀最初只是普通的商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在物物交換中充當過等價物、一般等價物,最後憑借其特點取得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獨占權。
\\\貨幣天然是金銀\\\
金銀本身也是包含一定價值的商品,具有體積小而價值大,質地均勻,易於分割,不易腐爛,便於保存,便於收藏和攜帶等自然屬性,因而便於執行貨幣的職能。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