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的金指的是哪種金屬
古書裡面記載的金,就是黃金,中國古代金和銅之間區分的是很清楚的。那些說古書記載的金餅是銅的人,也不想想為什麼漢墓里沒有挖出銅餅。古書里之所以能記載那麼多大宗金子的交易,是因為中國古代(漢代之前)的金並不值錢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商業並不發達,所以金子更多是用來做各種黃金器具,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功能很弱。史書記載。漢代的時候一斤黃金可以兌換三斤白銀。黃金一鎰,摺合今天300克,才只夠交換10麻袋小米。 所以當時的統治階級,並不把黃金當回事。(類似的,北美某些印第安部落在殖民者來之前也不把黃金當作很貴重的東西)古代統治者因為各種歷史事件賞賜給部下的黃金雖然動不動幾百斤,但是摺合成糧食來看實際上並不值多少錢。
隨著時間的推移,商品交易越來越發達,作為財富象徵和支付手段的黃金顯得越來越稀缺。也就不會有人捨得一擲千金了實際上中國古代的金子並不比外國多,無論是漢朝還是羅馬,國庫的金子一共100~200噸數量級的儲藏量。比如漢書成書時記載當時漢朝全盛時期國庫的黃金儲量是270噸,同時期羅馬國庫的儲量是179噸,兩者基本差不多數量。大意是我們把商朝干翻了,好高興啊好高興,本王賜給利(人名)金。然後利就用武王賞賜的「金」做了這件簋。(銘文個別字詞的釋讀有爭議,但大致不差)這件簋是青銅器,所說的「金」當然是指銅了,准確的說是銅合金,鐵證,唉不對,銅證。所以可以肯定的說,青銅時代所說的「金」是指「銅」,雖然當時也有現在所說的金。至於以後,無贊不答。手機純手打啊。
㈡ 漢朝的貨幣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鑄於漢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三銖錢重8銖,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銖。
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范。四銖半兩因順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銖錢: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皮幣: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皮幣,用宮苑中的白鹿皮製成。
白金幣 :亦稱白金三品」。西漢的銀錫合金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鑄造。當時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獒如龜,故用為白金幣花紋。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2)漢氏貴金屬擴展閱讀:
漢初鑄造的銅幣比較輕,重三株,後來越來越輕。文帝時期,三銖錢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於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錢,重四分之一兩,可是幣值標的卻是半兩。漢朝的貨幣危機其實源自於朝廷放任民間私自鑄錢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貨幣流通,好改善財政收入。
可是這項政策的弊端遠遠超過利處,錢本來用銅鑄造,但鑄幣者摻雜了價值低的鉛和鐵之類的金屬,貨幣漸漸的貶值,民間的經濟逐漸紊亂。許多人趁此機會鑄造貨幣發財,如文帝的寵臣鄧通依靠鑄銅幣家產超過王侯。
另外諸侯們都開挖礦山鑄造銅幣,吳王劉濞憑借銅礦鑄幣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發動「七王之亂」的底氣。漢武帝由於對匈奴的連年征戰耗資巨大,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也逐漸用完,財政危機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建元年間開始,武帝開始對貨幣動手,期間把四株錢改成三銖錢,後來又改回來。來回一改相當於沒變,問題自然沒解決。元狩四年,一次規模較大的貨幣改革出現。漢朝發行了白鹿幣和白金貨幣。下令嚴令禁止民間私自鑄造錢幣,違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鑄造五銖錢,鑄幣技術上也有了改進,有效防止私鑄造貨幣的發生。此後經歷一些探索之後武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下令嚴禁各個諸侯國私自鑄造貨幣,把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政府所有,此項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㈢ 西漢時期的黃金為什麼會出現的那麼多呢
黃金,作為一種貴重金屬,從古到今都是富足和高貴的象徵,更是財富和地位的代表。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使用黃金最多的朝代應該是西漢。那時候,只要涉及到金錢交易,基本上都要用到黃金,比如:買東西、受賞賜,甚至,交罰款,都使用黃金。這不免讓人們感到奇怪,西漢時期的黃金資源真的如此豐富嗎?如果真是這樣,那為什麼到了東漢及之後的各個朝代,黃金的使用量卻在大幅度減少呢?是什麼讓黃金的存儲量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
最後,對外貿易促進了西漢黃金數量的積累。西漢時期,中國與羅馬的對外貿易頻繁。當時,中國的絲綢備受羅馬人喜愛,為了換取絲綢,羅馬人每年都要在中國消費超過五噸黃金,數量非常可觀。總之,在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西漢的黃金數量眾多。
而且,當時黃金的用處非常廣泛,除了作為貨幣以外,還可以用在繳納政府的酎金、替人贖罪,以及賞賜、祭祀、罰款等等。
可以說,黃金在西漢時期起到了稱量貨幣的作用。
㈣ 漢朝時一兩黃金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下面這段是搜到的資料 主要是計算北宋時期的貴金屬 你可以重點看一下《潛規則》的那部分 因為《萬曆十五年》和《潛規則》都是明史的研究著作
古代的金銀銅等貨幣的購買力一直是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這部閑話水滸也將宋代的貨幣轉換成今天的人民幣以符合現代語境。無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貨幣的專家,要完全精確的換算顯然是不可能的。這里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的估算數字,讓讀者可以有個基本的概念。
一般說來,古代貨幣基本以金,銀,銅錢(其實是含銅為主的合金)為主要貨幣。而宋代和後來的明清兩代的銀本位制不同,是銅本位制,銅錢是主要貨幣,金銀是不作為貨幣使用的。銅錢的基本單位為「文「,和「貫(緡)「,一貫合1000文。宋代財政緊張的時候有過800文,850文當一貫的情形。另外還有折二錢,當三錢,當十錢等變相通貨膨脹的時候。比方說楊志殺牛二那一節,牛二就曾用當三錢來讓楊志試刀,當三錢顧名思義就是一錢當作三錢,而蔡京當宰相的時候甚至出過當十錢。為了簡化我們的計算方法,無齋主人忽略這些因素。
在討論古代貨幣的時候通常都會用上這么個假設,就是:
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雖然金銀銅的相互兌換率一直在浮動中,但這個假設基本上應該是合理的。當代宋史專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飛新傳》的第7章「克服襄漢「一章中,曾經提到朝廷在給岳飛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萬石米,四十萬貫錢,以作軍需。四十萬貫錢以十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當時金銀尚未作為獨立的貨幣使用「。從而可見南宋初40萬貫銅錢,相當於10萬兩銀子和5000兩金子,基本在數量級上符合上面的這個假設。
要討論貨幣購買力,必須先提一下兩位名家的方法。黃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中基本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他基本是依據1兩金=10兩銀=10貫這個假設,而以國際金價來推算1貫銅錢今天的價值的。.先生在他的《潛規則》一書中則是同時使用了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給出了兩個數字。而.先生偏重於取由米價換算出來的那個數據。
那麼根據二位先生的方法,我們來看看宋代的一貫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幣
1)黃金基準
國際牌價,金價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我們就以400美元為一盎司。一盎司為28.3克。宋制1市斤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釣銅則,自記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兩,所以宋代1兩為今天的40克。這樣一算宋代一兩黃金相當於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對人民幣8.23元來算,相當於4650元。根據假設1兩金為10兩銀即10貫錢,宋代一貫銅錢相當於465元。
2)白銀基準
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一貫銅錢,相當於70元人民幣。
3)米價基準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們不考慮特殊的荒年或大豐收年的話,北宋初期的米價大約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間,中期(仁宗年間)在600文到700文之間,南宋初期米價則在2貫左右。那麼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間大約每石1貫左右應該算比較合理的。如果按現今大米價格每公斤2.5元來計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貫銅錢合148元人民幣。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了三個價格,按黃金換算的465元,按白銀換算的70元和按糧價換算的148元。由於我國不是主要產銀國,而且工業化後提煉銀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銀子的價值肯定要大幅度高於現在的價值。顯然以今天的銀價作為參照體是不合理的。這從今天銀價6美元一盎司金價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兩黃金能換66兩銀子,而我們假設的古代金銀兌換率是1:10。而黃金的產量穩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國作為重要硬通貨儲備。所以用黃金作為基準比較合理。
此外,雖然現代技術的大幅度發展,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使得糧食產量大為提高,但是今天消費糧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據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約不到5000萬人口,而今天中國已經有13億人口。民以食為天,糧價應該還是一個重要的基準。
因此無齋主人就取了個金價基準的465元和米價基準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並歸整去掉零頭,將1貫銅錢定為300元人民幣。因此我們有下面基本換算:
1兩金=3000元人民幣
1兩銀=1貫銅錢=300元人民幣
1文銅錢=0.3元人民幣
以這個兌換率來看看宋代官員的薪水。根據宋史職官志,宋代一個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貫,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幣,年薪108萬。一個普通從8品的縣令月薪15貫,合人民幣4500元,年薪5萬4千,考慮到宋代一個縣令不過管幾千戶人家,也算不錯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還有職錢,祿粟,?呷艘鋁?,廚料,薪炭諸物,增給,公用錢,給券,職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貼。難怪人稱宋代對官員的優渥無與倫比。也難怪宋江削尖了腦袋想招安當官。
從水滸上的具體事例來看,這個兌換率也比較合理。第十五回吳用去勸說三阮入伙劫生辰綱時,吳用讓阮小七用了一兩銀子買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對大雞。差不多就是一兩銀子換300人民幣的樣子。此外,第十回林沖風雪山神廟,陸謙在李小二店裡招待管營和差撥時曾拿出一兩銀子,點了三四瓶好酒,菜隨便上。同樣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也是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一般來說一個普通小飯館,300元人民幣三個人吃的確是可以隨便點菜了。
再看看水滸中其他幾個例子,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牛二曾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錢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幣9元,很合理。魯智深大鬧五台山的時候,曾用5兩銀子定製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禪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鐵,考慮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別定做的,1500元人民幣也不算過分。但是智取生辰綱的時候白勝賣給楊志一夥的家釀村酒要5貫錢,1500元人民幣就有點太黑心了,也許是因為當時黃泥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勝又處於壟斷地位,同時還有晁蓋一夥在競相抬價,才把這桶酒炒成天價的吧。
㈤ 西漢時期怎麼出現如此多的黃金呢連賞賜都是按噸位算
黃金,作為一種貴重金屬,從古到今都是富足和高貴的象徵,更是財富和地位的代表。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使用黃金最多的朝代應該是西漢。那時候,只要涉及到金錢交易,基本上都要用到黃金,比如:買東西、受賞賜,甚至,交罰款,都使用黃金。這不免讓人們感到奇怪,西漢時期的黃金資源真的如此豐富嗎?如果真是這樣,那為什麼到了東漢及之後的各個朝代,黃金的使用量卻在大幅度減少呢?是什麼讓黃金的存儲量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
最後,對外貿易促進了西漢黃金數量的積累。西漢時期,中國與羅馬的對外貿易頻繁。當時,中國的絲綢備受羅馬人喜愛,為了換取絲綢,羅馬人每年都要在中國消費超過五噸黃金,數量非常可觀。總之,在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西漢的黃金數量眾多。
而且,當時黃金的用處非常廣泛,除了作為貨幣以外,還可以用在繳納政府的酎金、替人贖罪,以及賞賜、祭祀、罰款等等。
可以說,黃金在西漢時期起到了稱量貨幣的作用。
㈥ 漢朝時特別是漢末時的人出遠門怎麼帶錢呢那時不怎麼使用銀兩,帶幾萬、幾十萬銅錢不方便吧
漢朝時期及以後,政府都不鼓勵平民出遠門。
平民離開本縣,需要到相關部門開具「路引」,類似於現在的介紹信,縣界各個路口、關隘都有關卡盤查來往人口、對過路商販收稅。再加上當時交通不便,平民基本靠走,走不了多遠。所以一般人沒事不會出遠門的。
一直到民國時期,很多農民一生都不會離開自己居住地幾里的范圍內,以至於外國人看到有的農民一輩子沒有去過離自己家只有幾里地的縣城而感覺非常驚訝。
貴族、政府公幹人員、以及後來的游學士子沒有限制,貴族的出遊不是自己出去,而是帶了很多隨從,所以整個隊伍帶些錢不是問題;政府公幹人員可以從驛站、外地政府獲得一些補助;游學士子可以獲得政府、士紳的資助。
唯一有問題的我認為是商賈,他們只能把大批的銀兩隨身攜帶,而且由於政府不鼓勵甚至限制商業,所以商人地位很低,也不可能在外地獲得資助,過關卡還必須交稅。他們的辦法似乎就是結成商隊,抱成團以抵禦風險。
㈦ 求漢末的貨幣換率及物價
關於古代貨幣對率及物價(轉載)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
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漢末物價
金一斤=6500~15000錢(國家牌價是10000錢)
銀一斤=2000~3500錢
————————————————
田地房宅:
膏腴良田=畝/1~1.2萬錢
中等土地=畝/1000~4000錢
邊塞、荒漠、貧瘠土地=畝/100~300錢
豪華房宅=座/百萬錢以上
較好房宅=座/4萬錢~17萬錢
普通房宅=座/1~3
劣賤房宅=座/3000~5000錢
食物類:
主食:
1石=1斛
1石米=17~20公斤左右,1石稻穀=13~15公斤左右
粱米(優良小米)=石/400錢左右
黍米(黃米)=石/300錢左右
大麥=石/220錢左右
粟米(小米)=石/220錢左右
谷=石/220錢左右
豆豉=石/500錢左右
10斤肉≈1石谷(有記載10斤肉合1石谷的價格)
副食:
醇酒=斗/50錢
米酒=斗/30錢
行酒=斗/10錢
餅=冊/30~50錢
牛肉=斤/20錢
豬、羊肉=斤/14~16錢
鹽=石/800錢
1個人上酒食店吃一頓便飯=30錢
牲畜類:
耕馬、車馬=匹/8000~20000錢
戰馬=匹/2~10萬錢
好馬=匹/20萬錢以上
牛=頭/4000~8000錢
豬=頭/600~1800錢
羊=只/300~500錢
嬉犬、鬥犬=只/1~30萬錢
軍犬、獵犬=只/1200~2000錢
普通犬(肉食用)=只/200~240錢
衣物類:
材料價:
布料有布、帛、縑、素、練等幾種。布為麻織品,是漢人衣著原料之最賤者。帛為普通絲織品,其價比布稍貴。縑即絹,為細密而有色彩之帛,其價又貴,已非一般人所能穿戴。素為絹之精白者,其價比縑又貴。練為絹縑之名貴品種,為布帛中價格之最貴者。1匹布帛幅廣2尺2寸(51.5厘米),長4丈(9.36米)。
麻布=匹/250~600錢
絲帛=匹/700~1000錢
縑(絹)=匹/1200~1400錢
素(白絹)=匹/1400~1600錢
練(精絹)=匹/2000~2800錢
成衣價:
布衣=件/200~500錢
單衣=件/350~700錢
襲(短夾衣)=件/450錢
布袍=件/380~400錢
錦袍=件/1800~2500錢
袴(褲子)=件/500~1100錢
麻鞋=雙/30~40錢
麻襪=雙/15~25錢
絹、帛、皮毛衣=件/2000~6000錢
————————————————
用具類:
武器:
百煉鋼刀=把/9000~15000錢
五十煉鋼劍=把/7000~10000錢
軍用劍=把/700~900錢
軍用刀=把/660~800錢
弓=把/500~600錢
弩=把/2000~20000錢
弓箭=枝/10錢
弩箭=枝/9錢
盔甲=套/6800~8200錢
馬甲=套/7100~8600錢
工具:
匠人用的刀=把/200~300錢
柴刀、菜刀=把/40~100錢
銅器=斤/60~80錢
鐵器=斤/16~25錢
瓦盂=個/70~100錢
簡陋牛、馬車=輛/2600~4000錢
軺車=輛/1~2萬錢
其他:
草席、蒲席=張/150錢
麻=斤/10錢
芻=束/3—6 錢
稿=束/2—4 錢
棺材=口/1500~3000錢
占卜費用=次/100錢左右
奴隸價格:
美婢、壯奴=人/2~3萬錢
普通奴婢=人/1~2萬錢
工錢:
私人傭工工錢=人月/200~400錢(包飲食)
私人傭工工錢=人月/400~800錢(不包飲食)
政囗府雇傭工錢=人月/2000錢
不同時間、不同地區、不同工種和傭工的不同年齡、體格等,都會影響到工價,所以漢簡及文獻中的工價有很大的差距。
————————————————
婚嫁消費:
皇帝娶皇後的聘金最多,一般為黃金2萬斤,摺合貨幣2萬萬錢;皇帝娶嬪妃的聘金約為4千萬錢,是娶皇後聘金的五分之一;諸侯王娶王後的聘金多少不等,一般為數百萬錢;公主的嫁妝費多者可達百萬錢甚至千萬錢,少者也不會低於二三十萬錢。
就高官與富商來說,其聘金數低於皇族成員,如董卓娶妻,聘以輜車百乘,「馬二十匹,奴婢錢帛充路」,共摺合貨幣一百六十萬錢以上,這是特例。一般男性成員娶妻的聘金在數十萬至百餘萬錢之間;一般女性成員的嫁妝費多數為二三十萬錢,高者可達數百萬錢。
就中小地主與中小官吏來說,其聘金數又低於高官與富商。東方朔娶妻的聘金在十萬錢左右,這應是中小地主與中小官吏娶妻聘金的上限;東漢議曹史展允娶妻的聘金為二三萬錢,這應是中小地主與中小官吏娶妻聘金的下限。一般女性成員的陪嫁物大約值二三萬錢。
就小農、小手工業者和平民來說,其家資在數萬錢至十餘萬錢之間。一般男性成員的聘金數不會超過其家資的總數,應在萬余錢至數萬錢之間。一般女性成員的陪嫁物大約值二千錢。
婚宴的花費:
漢代酒價一般是每斗30錢左右,漢代人一般都能飲酒一斗至數斗,上石者也大有人在。如果婚日來賓客二十人,僅飲酒一項就須支出2000錢以上。漢代肉價一般是10多錢一斤,如果婚宴用肉50斤,就得花費7、800錢。再加上糧食消耗的費用,婚宴的花費肯定會超過四、五千錢。
————————————————
軍費
每個士兵耗糧=1.8石/月,21.6石/年,合4220錢/年;
每個士兵耗食鹽=3升/月,3.6斗/年,合144錢/年。
每個士兵衣物=3400錢/年
每個士兵每年生活費約8000錢
每匹戰馬耗糧=3.3石/月,39.6石/年,合7920錢/年。
安葬費=人/3400錢
將領撫恤金=人/10~60萬錢
漢末人口(http://tieba..com/p/2366355338)
○司隸
河南(洛陽)人口100萬
河內,人口80萬
河東 ,人口57萬
弘農 人口19萬
京兆(長安)人口28萬
馮翊 ,人口14萬
扶風(陳倉在扶風境內),人口9萬
○豫州
潁川(許昌原是潁川一縣)人口43萬 (沒想到潁川人口這么少,郭嘉荀彧陳群鍾繇的故鄉)
汝南,人口210萬 (袁紹、袁術、李通等人的故鄉)
梁國,人口43萬
沛國(譙為沛國的治所,小沛是沛國一縣)人口25萬,曹操封劉備為豫州牧時,正因為劉備在豫州的沛國。譙為沛國的治所,劉備又一度屯兵在沛,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張飛會搶走夏侯家的女孩。 (諸夏侯曹、華佗、許褚)
陳國,人口154萬 (梁習)
魯國,人口41萬(孔融)
○冀州 (這次人口統計時冀州州治為常山高邑)
魏郡(鄴城、黎陽都在魏郡)人口69萬 曹操平袁氏之後,把鄴作為主要的大本營,後來封魏公、魏王,直至稱帝,國號為魏就來源於此。
鉅鹿 人口60萬
常山 人口63萬
中山(北平屬中山) 人口65萬
安平 人口65萬
河間 人口63萬
清河 人口67萬
趙國 人口18萬
勃海(治南皮)人口110萬
○兗州 陳留,人口約87萬
東郡(治所在濮陽)人口60萬 (陳宮)
東平,人口45萬
任城,人口20萬
泰山,人口44萬 (程昱、鮑信、臧霸)
濟北,人口23萬 山陽,人口60萬 (劉表、伊籍、李典)
濟陰(治所在定陶)人口65萬
這是曹操發家之處,當年鮑信和陳宮將其迎入兗州,結果兩人均死於非命。人口總計404萬。
○徐州
東海(治郯,陶謙任刺史時治所在郯,後移彭城)人口70萬
琅邪 ,人口57萬(曹操破呂布後,從琅邪、東海、和青州的北海分出城陽、利城、昌慮三郡,安置臧霸等泰山群寇)
彭城 ,人口50萬,廣陵 ,人口41萬
下邳,人口61萬。
徐州在此時有民二百七十九萬,後來在黃巾起義時又吸納了不少移民。194年,曹操攻徐州不成,劉備領陶謙遺命領徐州。接下來,曹操為了擴張地盤,呂布為了謀求根本,袁術覬覦徐州富庶,在這里與先主年年交戰,造成徐州人口大減
○青州
濟南 人口45萬 (曹操曾任濟南國相)
平原 人口100萬 (劉備曾領平原國相)
樂安 人口42萬 ,北海 人口15萬 (孔融於任北海國相時向劉備求助)
東萊 人口48萬 (太史慈的故鄉)
齊國(治臨菑),人口49萬
青州在黃巾起義時人口銳減,後曹操招降青州兵,這些青州兵大多就是在黃巾起義時加入黃巾軍的。
○荊州
南陽(宛、新野、博望都在南陽)人口243萬 (又是一個人口大郡,這里也是東漢的「帝鄉」)
南郡(江陵、秭歸、當陽、華容、白帝城、襄陽、夷陵都在該郡,後來分別被三國分佔,劉備把白帝城改成永安郡)人口74萬。(南郡與南陽郡的分界線在東漢末年是在漢水)
江夏 人口26萬
零陵 人口100萬 ,桂陽 人口55萬 ,武陵 人口25萬 ,長沙,人口105萬(這就是所謂的南四郡,大致就是今天的湖南省及周邊地區,赤壁之戰後被劉備武裝佔領,成為其根據地)
荊州確實是一個人口大州,後來在劉表時期人口進一步增加,但在曹劉孫三家爭奪荊州的過程中,人口有較大損失。特別是到了曹孫爭奪荊州時期(222-280),荊州人口損失更大。
○益州
益州(此時州治為廣漢雒縣)
漢中 (上庸、西城都在其中)26萬,劉備建了上庸郡,孟達降魏後,為了安置降將,魏分設了新城郡、西城郡,其實這些郡不過一個縣的規模。(這里的降將指孟達、申耽、申儀等)
巴郡 (江州、閬中、涪陵都屬該郡)108萬 (張飛曾屯於閬中,後李嚴駐於江州)
廣漢 (綿竹、梓潼、葭萌都屬該郡)50萬,後來劉備建立了梓潼、江油等郡。陰平也是從廣漢分置出來的。
蜀郡 (治成都)35萬 (蜀漢首都,但當時人口不多,也不是益州政治中心,劉焉時才移治所於此)
犍為 ,61萬,劉璋時又分江陽郡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
牂牁 26萬 ,越巂 62萬,益州郡:11萬,治所在滇池 ,永昌 189萬,劉備時又分出了雲南郡
這四個郡就是南中地區,別看人不少,大多是蠻族。
○揚州
九江 (壽春、合肥都在該郡)人口43萬 (劉曄)
丹陽 (秣陵在丹陽郡,既後來的建業)人口63萬 (陶謙)
廬江 人口43萬 (周瑜)
會稽 人口48萬,後來吳又分出建安郡 (此郡面積極大,但當時人卻很少)
吳郡 人口70萬 (孫氏一族,陸遜,顧雍)
豫章,人口166萬,後來孫策又分出廬陵、鄱陽郡(人是很多,以山越為主,經常給孫吳搗亂)
揚州是孫策孫權發家的地方。但當時經濟不發達,經過孫氏幾十年的開發,使其社會得到加快發展。
○涼州
隴西 (狄道、臨洮都在該郡)人口3萬,漢陽 (後改為天水)(冀、上邽、西縣都在該郡)13萬(姜維), 武都 8萬,金城 8萬
安定 3萬, 北地 1.8萬, 武威 3.4萬(賈詡), 張掖 2.6萬
酒泉 1.2,敦煌 2.9萬
涼州為苦寒之地,羌漢雜居,人多剽悍,董卓、姜維、賈詡都是典型的涼州人。
○並州
上黨 (壺關在上黨)12萬
太原 20萬 上郡 2.8萬
西河 2萬
五原 (九原也屬五原)2.3萬
雲中,2.6萬
定襄 1.3萬
雁門 25萬
朔方 0.7萬
人口72.7萬,地域廣大,人煙稀少,接近匈奴,這里的人多善於騎射。著名的呂布是五原郡九原縣人,王允則是太原人。盡管山西大部屬並州,但關羽不是並州人,而是司隸河東郡解良人。
○幽州
涿郡 63萬 (先主與張飛的故鄉,幽州第一人口大郡,也是當時幽州文化最發達之處)
廣陽 (薊,即北京,在該郡)28萬 (當今首都之所在)
代郡 12萬
上谷 51萬
漁陽 43萬 (田豫)
右北平 5萬 (韓當)
遼西 8萬(程普、公孫瓚 )
遼東,8萬 (公孫度、公孫淵)
玄菟 4.3萬 ,樂浪,25萬(此二郡主要轄區在今天的北朝鮮)
幽州自古屬燕趙之地,燕趙自古便多慷慨悲歌之士,劉備張飛便是這燕趙之士的兩位代表。此地靠近烏桓鮮卑之地,幽州人民與這些東胡長期交戰,反抗他們的侵略,公孫瓚和田豫就是這些人中的傑出代表。今天的遼寧和京津唐經濟發達,我們不應忘記古人為保護這塊土地所做的貢獻。
○交州(孫權時又把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個州)
南海 25萬
蒼梧 46萬
鬱林 人口不詳
合浦 8萬
交趾 人口不詳
九真 20萬
曰南,10萬
事實證明,交州果然天高皇帝遠,居然有兩個郡人口不詳。交州此時還很蠻荒,不像現在的兩廣人口稠密。如果把一個今天的廣州人放到那時,他絕對會有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今天兩廣的漢民大多是長時間內北方漢民南下與當地土著融合而成,當然客家人保持了較多古漢族習俗。
漢末稅制(http://business.sohu.com/20090306/n262654470.shtml)
一石=10斗=100升
漢朝一漢畝產糧2石,一年雙季
漢稅制糧稅15分之一 丁稅每人每年 120錢 分兩次交付 七月 一月
㈧ 漢代的首飾有什麼特色
漢代男子的首飾一般只用笄。婦女除笄以外還用釵和□。漢釵的形狀比較簡單,是將一根金屬絲彎曲為兩股而成。山東沂南與河南密縣打虎亭所出畫像石中的婦女,頭上往往插有發釵10餘支。□的形狀像窄條形的梳子,長度為1漢尺左右。長沙馬王堆1號墓墓主發髻上就插有玳瑁質、角質和竹質長□ 3支。此外,漢代婦女的發飾還有金勝、華勝、三子釵等,皆綰於頭部正面額上的發中。
漢代婦女還戴耳□。這時的□多作腰鼓形,一端較粗,常凸起呈半球狀。戴的時候以細端塞入耳垂的穿孔中,粗端留在耳垂前部。河南信陽長台關 1號楚墓出土的跪坐木俑,耳垂貫有竹棒,即代表耳□,可見戰國時期已戴此式□。漢代的耳□還有在其中心鑽孔穿線系墜飾的,這樣的耳飾名珥,珥上的墜飾則名□。出土的□和珥有金屬的、玉質的,也有用玻璃製作的。
㈨ 有色金屬中的鍺可以用來干什麼
鍺被大量用作製造光導纖維的原料
稀有元素鍺用途較廣,主要用於電子工業、光學工業和制葯業。電子工業中,用來生產低功率半導體二級管,三級管,金屬鍺能讓2—15微米的紅外線通過的性能用於r輻射探測器,製造紅外窗口,三棱鏡和紅外線光學透鏡材料,鍺還與鈮形成化合物,用作超導材料,氧化鍺可用於廣角照相鏡頭和顯微鏡,在空間技術上可用於保護超靈敏的紅外探測器等,高科技附加值含量高的新產品原料。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目標的確定,將喚醒在東北發達的電子工業、光學工業的重新掘起,
鍺
鍺 拼音:ǒ zhě 繁體字:鍺
部首:釒,部外筆畫:8,總筆畫:13 ; 繁體部首:金,部外筆畫:8,總筆畫:16
五筆86&98:QFTJ 倉頡:XCJKA
筆順編號:3111512132511 四角號碼:8476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517
基本字義
--------------------------------------------------------------------------------
● 鍺
(鍺)
zhěㄓㄜˇ
◎ 一種金屬元素,灰白色結晶,質脆,是重要的半導體材料。
漢英互譯
--------------------------------------------------------------------------------
◎ 鍺
germanium germanium n.
English
--------------------------------------------------------------------------------
◎ germanium
元素名稱:鍺
元素符號:Ge
元素英文名稱:
元素類型:金屬元素
原子體積:(立方厘米/摩爾)
13.6
元素在宇宙中的含量:(ppm)
0.2
元素在太陽中的含量:(ppm)
0.2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0.00000035
地殼中含量:(ppm)
1.8
相對原子質量:72.61
氧化態:
Main Ge+2, Ge+4
Other
化學鍵能: (kJ /mol)
Ge-H 288
Ge-C 237
Ge-O 363
Ge-F 464
Ge-Cl 340
Ge-Ge 163
原子序數:32
質子數:32
中子數:41
摩爾質量:73
所屬周期:4
所屬族數:IVA
電子層排布:2-8-18-4
晶體結構:晶胞為面心立方晶胞,每個晶胞含有4個金屬原子。
晶胞參數:
a = 565.75 pm
b = 565.75 pm
c = 565.75 pm
α = 90°
β = 90°
γ = 90°
莫氏硬度:6
聲音在其中的傳播速率:(m/S)
5400
電離能 (kJ/ mol)
M - M+ 762.1
M+ - M2+ 1537
M2+ - M3+ 3302
M3+ - M4+ 4410
M4+ - M5+ 9020
M5+ - M6+ 11900
M6+ - M7+ 15000
M7+ - M8+ 18200
M8+ - M9+ 21800
M9+ - M10+ 27000
常見化合價:+4
顏色和狀態:銀白色固體
密度:5.35克/厘米3
熔點:937.4℃
沸點: 2830℃
原子半徑:
發現人:文克勒 發現年代:1886年
發現過程:
1886年,德國的文克勒在分析硫銀鍺礦時,發現了鍺的存在;後由硫化鍺與氫共熱,制出了鍺。
元素描述:
粉末狀呈暗藍色,結晶狀,為銀白色脆金屬。密度5.35克/厘米3。熔點937.4℃。沸點2830℃。化合價+2和+4。第一電離能7.899電子伏特。是一種稀有金屬,重要的半導體材料。不溶於水、鹽酸、稀苛性鹼溶液。溶於王水、濃硝酸或硫酸、熔融的鹼、過氧化鹼、硝酸鹽或碳酸鹽。在空氣中不被氧化。其細粉可在氯或溴中燃燒。
元素來源:
存在於煤、鐵礦和某些銀礦、銅礦中,也成鍺石產出。可由二氧化鍺用碳還原製得。也可以煤所發生爐生產煙道中的灰塵中回收。
元素用途:
高純度的鍺是半導體材料。從高純度的氧化鍺還原,再經熔煉可提取而得。摻有微量特定雜質的鍺單晶,可用於制各種晶體管、整流器及其他器件。鍺的化合物用於製造熒光板及各種高折光率的玻璃。
鍺單晶可作晶體管,是第一代晶體管材料。鍺材用於輻射探測器及熱電材料。高純鍺單晶具有高的折射系數,對紅外線透明,不透過可見光和紅外線,可作專透紅外光的鍺窗、棱鏡或透鏡。鍺和鈮的化合物是超導材料。二氧化鍺是聚合反應的催化劑,含二氧化鍺的玻璃有較高的折射率和色散性能,可作廣角照相機和顯微鏡鏡頭,三氯化鍺還是非功過新型光纖材料添加劑。
鍺,具有半導體性質。對固體物理和固體電子У姆⒄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