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研究利率與匯率的聯動機制屬於什麼研究方向
「外匯行市」或「匯價」等。EXRATE是英文的 「Exchange Rate」(匯率)的縮寫。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利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錢所支付的代價、利率、復利頻率利率,即匯率,所以一種貨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亦是放款人延遲其消費,借給借款人所獲得的回報。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與本金的百分比計算。
匯率簡稱為ExRate,亦稱「外匯牌價」、借出、存入或借入的時間長度,是指借款、存入或借入金額(稱為本金總額)中每個期間到期的利息金額與票面價值的比率。借出或借入金額的總利息取決於本金總額
Ⅱ 匯率交易實現了以什麼為基礎的實時價格聯動快捷交易
千萬不要從事外匯交易,本身就沒有合法的平台,同時。風險也非常的大。
Ⅲ 什麼叫聯動匯率
一種貨幣與另一種貨幣或與另幾種貨幣保持一定的比例,與另外的貨幣之間形成了聯合浮動的匯率制度安排:
上面的只是個定義。不用看那個。
比如香港,香港就是實行的聯動匯率,實行的和美元掛鉤的聯動匯率機制,
根據香港現行的聯系匯率制度,美元兌港元區間在7.75-7.85港元間,一旦港元觸及7.75港元,金管局會於持牌銀行買進美元,釋出港元,令銀行體系水位上升、利率下滑,減少熱錢對於港元資產的興趣。反之,當觸及7.85港元的弱方保證時,金管局則是會買進港元、賣出美元,推升港元匯率。此令強弱雙向的兌換保證能以聯系匯率7.80港元為中心點對稱地運作。
Ⅳ 請經濟學高手回答利率與匯率之間的關系
利息=本金*利率,利息是金額的概念,利率是一個比例!
首先,利率政策通過影響經常賬戶來影響匯率。當利率上升,信貸緊縮,貸款減少,投資和消費減少,價格下降,進口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出口增加,外匯需求減少,外匯供應增加,外匯匯率下降,而當地貨幣的匯率正在上升。與利率上升相反,當利率下降時,信貸擴張和貨幣供應量(M2)增加,刺激投資和消費,促使價格上漲,不利於出口,有利於進口。在這種情況下,外匯需求將增加,外匯匯率將上升,本幣的匯率將下降。實際利率下降導致匯率上升,人民幣匯率下降。
通過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間接影響匯率。當一個國家的利率上升時,它將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從而增加對當地貨幣和外匯供應的需求,導致當地貨幣匯率上升和外匯匯率下降。此外,一國的利率上升促進了國際資本流入的增加,而資本外流的下降減少了國際收支逆差,並支持了當地貨幣匯率的上升。與利率上升相反,當利率下降時,可能導致國際資本外流,增加外匯需求,減少國際收支順差,促進外匯匯率上升和下降。當地貨幣的匯率。
匯率變化對利率的影響匯率變化對利率的影響也是間接的,即通過影響國內價格水平和影響短期資本流動間接影響利率。首先,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下降時,有利於促進出口,限制進口,提高進口商品成本,推高總體價格水平,導致國內價格上漲,導致實際利率下降。這種情況有利於債務人和債權人,導致借款資本的供需不平衡,最終導致名義利率上升。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上升,對利率的影響恰恰與上述相反。其次,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下降時,往往會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人們預期該國的貨幣匯率會進一步下跌。在當地貨幣貶值的影響下,將導致短期資本外逃,國內資本供給減少將促進本幣的利率上升。如果當地貨幣的匯率下降,則預期匯率將反彈。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與上述情況相反的變化,即短期資本流入的增加將增加國內資本供應,導致本幣的利率下降。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下降可以改善該國的貿易條件,隨著貿易條件的改善,它將導致該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假設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外匯儲備增加意味著國內資金供應增加,資金供應增加將導致利率下降。相反,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上升將導致該國的外匯儲備減少,則可能導致國內資金供應減少,而資金供應的減少將影響利率。
(4)什麼是匯率聯動擴展閱讀
利率對匯率的傳導機制
1、經常賬戶方面。利率變化通過影響企業成本進而影響出口,引起國際收支變化,最終影響匯率變動。如利率上升時,企業成本增加,使出口商品競爭力下降,出口額減少,引起國際收支轉向逆差,帶來本幣貶值壓力或直接導致本幣匯率下跌。
2、資本賬戶方面。利率變化通過影響套利資本流動,引起國際收支變化,最終影響匯率變動。如利率上升,國際資本大量流入,增加對本幣的需求,國際收支轉向順差,帶來本幣升值壓力或直接導致本幣升值。
Ⅳ 什麼是貨幣聯動機制
你說的是聯系匯率吧,利率不會是聯動的,是由本國央行自行調節的
所謂的聯系匯率,它就是聯系匯率,它的高低和另一國貨幣相互掛釣的,通過將貨幣匯率固定於與另一個國家相同的匯率而穩定貨幣,但另一國的貨幣應該是比較穩定的,實力還行的,就像香港是與美元聯系匯率的。
與聯系匯率相對的是固定匯率。
Ⅵ 什麼是匯率三難選擇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0624/jj/jr/200406240038_268701.jpg ■一個國家的匯率隨著該國經濟的崛起而調整,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日德的經驗表明,浮動匯率、放開資本管制,保持獨立的貨幣政策是大國經濟的必然選擇
從國際經驗來看,經濟大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往往會遇到匯率升值的內部壓力與外部壓力,能否處理好這個問題,對於該國的宏觀穩定和持續增長,對於該國順利實現經濟崛起,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日本引發通膨和泡沫經濟
上個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的進口和出口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1970年代以前的貿易平衡時期和1970年代以後的貿易順差時期。
戰後經濟重建時期,日本國內投資需求旺盛,帶動了投資品進口的大量增加。為滿足投資品進口需求的增長,日本政府一方面採取外匯管制措施,一方面鼓勵出口換匯。這個時期日本對外貿易基本保持平衡,成功地保持了開放、平衡的經濟增長路徑。
1970年代以後,日本貿易品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快速提升,日本對外貿易由貿易平衡轉向持續貿易順差,這既來自於進口部門替代能力的增加,也來自於出口部門國際競爭力的不斷提高。
持續的經常項目順差造成了日元升值的外部壓力與內部壓力。相對於日本與德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巨額的貿易逆差與資本外流讓美國難以繼續維持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美國與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協商美元貶值,但是遭到拒絕。
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日本的主流看法是,日本經濟還很脆弱,日元升值會損害國內的經濟發展。對於美歐對日元低估的批評,日本政府相信可以通過國內政策措施緩解這些外部壓力。
日本政府曾於「尼克松沖擊」之前宣布了「八點計劃」,以降低國際收支順差,緩解日元升值壓力。這些計劃包括:增加進口自由化;對不發達國家採取優惠關稅;消減關稅;推進對內對外的資本投資;降低非關稅壁壘;加強對外經濟援助;評價出口稅的刺激作用以及引進「秩序化的市場」等。
除此之外,日本大藏省與日本銀行還極力勸說國內私人銀行更多持有美元資產,這樣有助於國內貨幣當局減少持有美元資產,進而減少貨幣供給高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危險。
遺憾的是,「八點計劃」並沒有消除日元升值的預期,私人銀行也根本靠不住,關鍵時候他們還是根據市場信號辦事。尼克松講話之後,在美元貶值的普遍預期下,銀行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大量拋售手中的美元資產。
1971年8月,尼克松總統徹底中斷了美元和黃金的兌換承諾,同時單邊向所有美國進口商品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這意味著其他貨幣對美元升值了10%。市場隨即出現了美元貶值的強烈預期和對美元的大量拋售。
最初,日本銀行不願放棄360日元兌換1美元的匯率水平。但要維持這一匯率,日本政府最大的困難在於必須吸納外匯市場上所有的超額美元供給,無論這些美元是來自貿易順差、美元資本的流入還是國內金融機構拋售的美元資產。事實上,盡管日本當時對資本賬戶還保持嚴格管制,但在尼克松講話後短短兩周內,日本的外匯儲備就因為吸納美元而增長了50%,由此導致基礎貨幣供給新增1.5萬億日元(當時基礎貨幣供給總規模為24萬億日元)。日本面臨著貨幣供給失控和通貨膨脹的嚴重威脅。
大量日元突然流入市場必然會帶來貨幣追逐商品的局面,通貨膨脹在劫難逃。經過1-2年時滯階段,日本經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1970年代中期,日本通貨膨脹最高達到了接近25%的水平。
1980年代,日元再度面臨升值壓力。這次日本政府用利率政策為日元升值減壓,不料這種做法起到了為日本1980年代末期的經濟泡沫推波助瀾的作用。
日本儲蓄率非常高,高儲蓄率同時也支撐著非常高的投資率。1985年「廣場協議」以後,日元驟然升值了三分之一,這讓日本的貿易品部門突然難以像過去那樣通過出口為巨大的資本創造利潤,資本流向何處呢?
日本國內金融市場難以在短時間內為這些過剩資本找到合理的出路,於是,大量資本湧向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泡沫經濟一觸即發。
緊要關頭,日本銀行大幅下調利率,希望能藉此緩解日元升值壓力,減少匯率升值帶給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遺憾的是,擴張貨幣政策不僅沒有阻擋日元升值趨勢,反而刺激著洪水般的資本湧向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經濟更加嚴重。
德國選擇獨立的貨幣政策
1960年代到1990年代,德國經濟和日本經濟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成了戰後世界經濟最突出的亮點,也都經歷了持續的貿易順差。1960到1990年的30年間,德國的對外貿易幾乎無一例外地保持順差,而且順差規模在1965年以後逐步擴大。與日本不同的是,德國的對外貿易更多地在歐洲國家占據較大比重,對美順差遠不如日本那樣集中。
在持續的貿易順差的推動下,馬克持續升值。從1960-1990年,馬克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從4.17∶1升值到1.49∶1,期間內累計升值1.79倍。同期馬克經過貿易加權的名義匯率升值1.43倍。無論是對美元的雙邊名義匯率,還是貿易加權的名義匯率,同期馬克升值的幅度都超過了日元。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前,馬克對美元保持固定匯率,但德國經濟相對美國經濟走強。固定的匯率無法反映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實力變化,為了保持和美元固定的匯率,德國貨幣當局不得不在市場上購入超額供給的美元。貨幣當局美元資產的不斷增加威脅到了國內的物價穩定。尼克松沖擊以後,對國內通貨膨脹深惡痛絕的德國貨幣當局放棄了當時4馬克兌換1美元的固定比價,馬克開始連續升值。
盡管馬克升值,但是德國的貿易順差並沒有因此減少。當時的貿易順差幾乎與馬克升值並駕齊驅,持續的貿易順差不斷推動馬克的進一步升值。1980-1985期間的馬克貶值主要是受到石油危機的影響,危機過後,馬克再次回到以往的強勢路徑上去。
德國貨幣當局政策旗幟鮮明,重心是國內,尤其是國內物價和產出穩定,馬克匯率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在獨立貨幣政策、資本自由流動和固定匯率三難選擇之間,德國貨幣當局同樣選擇了獨立貨幣政策和資本自由流動,讓馬克匯率自由浮動。
比日本幸運的是,藉助歐洲區域內的貨幣聯動機制,歐洲其他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馬克升值的壓力,德國馬克匯率較少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
歐洲共同體國家於1972年達成協議,區域內各國貨幣之間匯率波動幅度保持在2.25%以內。1979年歐洲貨幣體系正式建立以後,這一區域內的匯率聯動機制也被延續下來。歐洲貨幣聯動機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把對馬克升值的投機資本轉移到了那些貨幣聯動機制中相對較弱的貨幣身上。無論是來自美國的壓力,還是來自德國自身某項關鍵經濟指標的變化,當市場普遍預期馬克相對美元要升值的時候,投機資本並不直接沖擊馬克,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相對馬克較弱的里拉、英鎊或者是其他歐洲國家貨幣身上。
在投機資本的沖擊下,歐洲匯率聯動機制經歷了芬蘭馬克、英鎊等貨幣與馬克的脫鉤。但是,歐洲貨幣聯動機制最終保持下來。無論如何,匯率聯動機制更有利於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活動,而且,釘住馬克也有利於保持國內更加穩定的物價水平。另外,誰又能保證,如果沒有歐洲匯率聯動機制,這些國家的貨幣不會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呢?畢竟,匯率聯動之間讓聯動機制內每個國家的貨幣相對美元都強大了很多。
不能讓貨幣政策成為附庸
通過以上對日本、德國1960-1990年匯率波動歷史的回顧與比較,可以得出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一國經歷經濟崛起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遇到貨幣升值的內部壓力與外部壓力,匯率必然要隨著這種趨勢進行調整。匯率升值一方面反映了平衡外部收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重新調整國內經濟資源配置結構(由貿易品部門轉向非貿易品部門)的需要。
匯率調整的最佳方式是緩慢地漸進調整。經濟基本面的調整往往是緩慢漸進的過程,與此相對應,匯率的調整最好也是緩慢漸進的,這樣的調整過程最符合經濟基本面變化的要求,最有效率。另外,漸進的調整過程有利於國內經濟資源在貿易品和非貿易品部門之間的重新配置。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面臨非常突然的大幅匯率調整,國內投資會一下子找不到出路,這部分資本如果大量湧向資本市場,很可能引發泡沫經濟。
浮動匯率、放開資本管制,保持獨立的貨幣政策是大國經濟的必然選擇。在資本自由流動、獨立貨幣政策和固定匯率的三難選擇之間,德國和日本先後都選擇資本自由流動、獨立貨幣政策,放棄了固定匯率。
一個國家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新生力量崛起,必然要求該國的匯率作出相應調整。放開資本管制有助於讓市場更早地發現和解決問題,更有利於在市場找到合理、均衡的匯率水平,是漸進調整匯率的必要保障。一般情況下,不必過分誇大資本項目開放後投機資本對於貨幣的沖擊。德國比日本更早地開放了資本項目下的管制,其貨幣也經歷了不斷的投機性沖擊,但並不足以威脅國內的物價和產出穩定。
對我國而言,在政策目標的取捨方面,要強調維護國內貨幣政策的自主性,絕不能讓貨幣政策成為匯率政策的附庸。
日本試圖利用貨幣政策保匯率,最終匯率沒保住,反而觸發了國內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德國的經驗表明,只要貨幣當局旗幟鮮明地維護國內物價和產出穩定,匯率浮動和資本項目開放並不足以破壞國內經濟。
在一國經濟崛起的過程中,要防止某些大國經常性地指手畫腳,就必須給予外界堅決維護國內貨幣政策自主性的明確信號,同時通過加強國際間的政策協調(如果在非常嚴重的時期也可以訴求於突然的資本管制)緩解國際壓力。
區域貨幣合作有利於區域內強國減少投機資本沖擊,減少匯率升值對貿易品部門的負面影響。利用歐洲貨幣區的匯率聯動機制,德國把投機資本引向了區域內那些弱國貨幣的身上,同時又藉助於區域內的匯率聯動減少了該國貨幣在區域內的升值,保持了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穩定。
Ⅶ 什麼是利率聯動機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率和匯率高度相關,二者的變動互相制約,尤其是利率對匯率的影響十分明顯,並共同對一國貨幣供應量和內外均衡形成影響。
目前我國管制性利率和非市場化匯率構成現行金融體制的兩根支柱。在這一制度安排下,利率市場化後,如果我國出現經濟增長減速,而國際利率又上升,我國中央銀行將面臨兩難選擇:降低利率刺激國內經濟,會引起國際收支失衡;而讓國內利率隨行就市又會加劇國內失衡。
根據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這時如實行浮動匯率制,則我國可單獨維持低利率政策,因為低利率引起資本外流使本幣貶值,而本幣貶值可以刺激出口,改善國際收支;同時還可刺激出口行業擴大投資,增加有效需求,拉動國內經濟增長。可見,要實現內外經濟政策的協調,在利率市場化的同時,必須及時推進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以形成利率、匯率聯動機制。
Ⅷ 聯系匯率具體意義是什麼
聯系匯率制(英語:Linked exchange rate)是固定匯率制的一種,即將本幣與某特定外幣的匯率固定下來,並嚴格按照既定兌換比例,使貨幣發行量隨外匯存儲量聯動的貨幣制度。如果所聯系的貨幣是美元,也可稱作「美元化制度(dollarization)」。
特點:對本幣匯率穩定的更強承諾和更小的逆轉可能
優點:穩定了幣值,降低了市場的交易費用
缺陷:聯系匯率制被認為在金融危機到來時非常脆弱,例如:阿根廷在經濟危機的持續動盪中放棄了聯系匯率制,大幅下調了官方匯率,並引進了雙重匯率制。
中央銀行採用聯系匯率制,無法發揮最終貸款人的作用,不能通過放寬貨幣政策提供流動性,也不能直接融資來支援陷入問題的商業銀行,實際上把貨幣政策的決策權讓給了所聯系貨幣的管理當局。
聯系美元的情況下,經濟美元化,中央銀行損失本幣發行、本幣需求增長和本幣存量利息這三項鑄幣稅收入。
Ⅸ 匯率和利率有怎樣的聯動關系
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 資本本身具有逐利性,利率就是資本的價格,在開放經濟浮動匯率制度下,當一國的利率上升時,必定會導致國際資本流動,造成本幣升值。(反之亦然) 固定匯率則利率不會發生改變。 IS-LM-BP模型對此的解釋 在資本完全流動下,固定匯率時,擴張的貨幣政策會使LM曲線向右下移動,經濟中就會出現大量的國際收支赤字,因而有貨幣貶值的壓力。中央銀行必須進行干預,售出外幣,並收進本國貨幣。本國貨幣供給因而減少了。結果是,LM曲線移回左上方。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到經濟恢復初始均衡為止。當貨幣政策基本上不可行時,與此相反的是財政擴張卻極為有效。在不改變貨幣供給的情況下,財政擴張使IS曲線移向右上方,導致利率和產出水平的增加。利率提高會引起資本流入,將使匯率升值。為了維持匯率不變,中央銀行不得不擴大貨幣供給,於是收入會進一步增加。當貨幣供應量增加到足以使利率恢復到其原先的水平,均衡也重新恢復了。 在可變匯率情況下,財政擴張並不能改變均衡產出。相反,它倒是會產生抵消性的匯率升值與本國需求結構的變動,那將會使國內的一些需求從本國商品轉向外國商品。而貨幣存量的增加將導致收入增加與匯率的貶值。
Ⅹ 港幣與美圓聯系匯率是什麼意思
可以這樣說,實行聯匯制就是在貨幣政策上使香港經濟與美元經濟聯系更為緊密,在亞洲的香港和遠在太平洋的夏威夷一樣地接受、實行美聯儲的利率政策。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經驗表明,香港不適合採用浮動匯率制,而聯匯制則非常適合香港的經濟特點。事實上,正是由於浮動匯率制行不通,香港才轉向聯系匯率制的;而聯系匯率制也很好地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拯救香港於危難之間。所以,對於聯系匯率制,目前大多不是討論其存廢問題,而是在肯定聯系匯率制的前提下,對其某些環節提出改進建議。對此,香港理論界提出了數家改進方案 ,其中討論較多的方案有兩個。
第一個方案是香港科技大學七位教授提出的建立美元流動資金機制的方案。其要點如下: 商業銀行可以外匯基金票據作抵押,從金管局借入為期一周、三個月、六個月及一年的美元,到期還款時可以連本帶利還美元或港幣(按1:7.8匯率)。
在現行制度下,當炒家在外匯市場進攻港幣時,港幣供應就會變得緊張,港幣同業拆借利率(Hibor)急升,影響正常經濟運作。引入美元流動資金機制後,當港幣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高企時,由於市場利益驅動,商業銀行就會先向金管局籌借美元,而後在港幣外匯市場上賣美元買港幣,然後將港幣拆借給銀行同業,緩解港幣需求,從而使同業拆息回落。
銀行目前之所以不願賣美元買港幣,是因為,萬一聯匯制崩潰,港幣大幅貶值成真,手中大量持有港幣就會招致巨額損失。所以,為穩妥起見,銀行寧可放棄套利機會。引入此機制後,商業銀行向金管局籌借美元時,可獲得金管局授予的認沽期權,借款既可以美元還款,也可按固定匯率以港幣還款,所以,商業銀行此時不必懼怕港幣貶值,可以放膽進行市場操作,從而穩定港幣匯價。
科大的教授們認為,這個方案從整體上不會使港幣供給量增加,也無須動用金管局的美元儲備,金管局只是一個中間人。具體地說,炒家若要借入78億港幣,銀行可以先向金管局借入10億美元,有此10億美元作抵押,銀行便可以多印78億港幣借給炒家,拆借市場利率平穩。金管局的10億美元從何而來?在歐洲美元市場上以市場利率借入。炒家借到港幣後,要求港幣兌換成美元。金融體系新增10億美元,有備無患。炒家勢必無機可乘。最後,由於債項期滿,炒家須要償還港幣,又得將手中美元兌換成港幣,償還銀行。如此這般,銀行就換回美元,接著又收回炒家償還的港幣。這個方案中,金管局與銀行只是中間人,金管局鼓勵銀行自國際市場借入美元套取港幣,從而「協助」炒家作國際市場借貸,「活躍」香港的相關市場。這個機制可以及時解決港幣資金流動不足拆息高企的問題。本地同業拆息因此緊貼國際市場上的美元利率,變得較為穩定,香港不用再為捍衛聯系匯率制而承受高息之苦,而炒家再攻擊港幣匯價時,已無法令利率飆升,也就無法在遠期港幣匯率及期貨市場獲利,相反,還要支付有關的手續費及借款利息。
科大的教授們稱以上方案為「乾坤大挪移」(金庸語),意思是把炒家的壓力轉移到別處(國際市場)。此方案還有一個後手,即港幣美元化。金管局要向公眾表示,在萬不得以時,寧可用外匯儲備將港幣全部收回,實現港幣美元化,也不放棄聯系匯率,從而實現真正的乾坤大挪移。
香港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先生認為,科大幾位教授的方案行不通。銀行通過金管局借入廉價美元,然後賣出美元買入港幣,再向同業市場上提供港幣;如果炒家美元力量雄厚,就會繼續購得廉價港幣,加倍進攻港幣匯率。金管局的美元儲備總是有限的,所能籌借的歐洲美元也總是有限的 。所以,最終的問題還是信心問題。
第二個方案是由浸會大學教授曾澍基提出的現代貨幣局制度的方案。這一方案又稱AEL方案(AEL是阿根廷、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三國的簡稱)。
現代貨幣局制度的基本框架如下:成立貨幣局,按照百分之百的儲備來發鈔和贖鈔,商業銀行須在貨幣局開設准備金帳戶。貨幣局保障按固定匯率自由兌換商業銀行在貨幣局的准備金。也就是說,貨幣局保障對基礎貨幣的自由兌換(流通中現金加商業銀行在貨幣局的准備金)。這樣港幣與美元之間的套利活動可以直接在貨幣局(央行)和商業銀行之間進行,不需要搬運貨幣現鈔。假如聯系匯率為1美元等於7.8港幣。甲銀行背離此匯率,使用新匯率為1:8,這時乙銀行可以賣一百萬美元給甲銀行,得800萬港幣,然後將這800萬港幣存入貨幣局,得到102.6萬美元(按1:7.8)。這樣,乙銀行立即得到2.6萬美元的利潤,而所有這些交易能夠在20秒鍾內完成,不需要搬運現鈔。因此,在新制度下,銀行沒有背離聯系匯率的動機。目前,香港金管局對此方案有正面評價(非官方)。
曾教授的現代貨幣局方案的關鍵是套利活動不用搬運現鈔,從而節約套利的交易成本,加快銀行對市場匯率波動的反應速度。雖然香港目前的聯系匯率制度不是真正的貨幣局,但非常接近現代貨幣局制度,所以,曾教授的方案對香港現行的聯系匯率制度的改進是很有限的。
應該指出的是,在此方案下,銀行在央行的5%儲備金,對小型銀行而言,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儲備金並不生息,只是變相增稅,增加銀行經營成本,削弱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比較優勢。
另外,現代貨幣局雖然能夠形成鐵板一塊的聯系匯率(這一點已被阿根廷、愛沙尼亞和立陶宛的經驗證明),但這個固定匯率實現100%的壓力轉移,給經濟的其他方面造成很大的負擔。所以,現代貨幣局並不能保證經濟不衰退,或者失業率不會上升。它的作用就象解洪閘,只是把外界對聯系匯率的沖擊轉移到經濟的其他領域。事實上,阿,愛,立三國現在都不好過。
說聯系匯率近期必須堅持不等於說要永遠堅持。在固定匯率的條件下,以調整價格水平的方式完成經濟調整,成本很高,也很痛苦。也許,最理想的狀況是:在這場金融危機過後,在將來的一個悶熱的星期五下班之後(或者在一個大年初二),大家放假的時候,金管局突然宣布改聯系匯率為浮動匯率。
四、在堅持聯系匯率制度的前提下調整香港經濟
香港的經濟必須調整,香港不再是購物者的天堂,香港變得太昂貴了。1983-1996年,香港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為7.79%,美國只有平均3.55%,而港幣與美元的匯率一直沒變。這樣港幣實際升值幅度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