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匯率市場化的背景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匯率市場化的背景

發布時間: 2021-06-10 07:38:41

㈠ 什麼是匯率市場化

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在利率市場化的前提下,將匯率浮動權交給市場,由市場自行決定匯率的過程,但央行有一定的浮動匯率管理制度

㈡ 匯率市場化的什麼是匯率市場化

如果說利率市場化是深化市場經濟改革在國內資金市場上的必然反應,匯率市場化則是我國主動參與國際范圍內資源配置的重要舉措。新中國成立後先是學習蘇聯採用了依靠要素投入,首先是資本要素(投資)驅動經濟的粗放增長模式,改革開放後是模仿日本的出口導向型模式,採取「出口導向」的國家對外經濟政策,用出口需求彌補由要素驅動造成的消費和內需不足,總體上是以投資和出口驅動的粗放增長方式。
要素價格的嚴重扭曲鼓勵高資源投入、低經濟效率項目的擴張。要素價格定得過低;為了支持出口導向的政策,本幣的匯率由進口替代時的本幣高估轉為低估。如果說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以偏離市場供求的匯率政策支持特定的經濟發展目標還可以理解的話,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這種政策無論如何已經難以為繼。國際金融危機更是使我國的出口導向政策既不可能(需求限制),也缺乏吸引力(外匯儲備縮水)。
實際上我國的匯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開始。2012年央行把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浮動幅度由5‰擴大至1%,並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已經累計升值超過30%,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率由2007年峰值的10%降至目前的不到3%的水平。

㈢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需要,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為鼓勵外貿企業出口的積極性,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其中,以外匯留成制為基礎的外匯調劑市場的發展,對促進企業出口創匯、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收支平衡和中央銀行調節貨幣流通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人民幣雙軌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多種匯率的並存,造成了外匯市場秩序混亂,助長了投機;另一方面,長期外匯黑市的存在不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人民幣的信譽。外匯體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改革外匯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並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但此後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防止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使危機深化,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近幾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條件。
黨中央、國務院於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革的內容是,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兩個多月來,人民幣匯率制度有序過渡,平穩運行。

㈣ 為什麼要進行人民幣匯率市場化

匯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並且自從史密斯協定以後,各個國家基本都採用的浮動匯率制度,將匯率的決定權一部分交給市場來做決定,當然央行還是會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在裡面

㈤ 如何 匯率市場化改革

實際上,自1994年初以來,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大體上經歷了以下三個節點,即1994年實現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軌,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根本性的改革,奠定了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制度基礎;2005年7月21日,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進行完善,引入了「一籃子貨幣」調節因素,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15年8.11匯改對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進行了進一步調整,構建起「收盤價+一籃子貨幣調整」的中間價形成機制,使得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更加真實地反映當期的市場外匯供求,體現出對市場的認可和尊重,匯率形成機制更趨於市場化。與匯率機制市場化改革進程相適應,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更加明顯,匯率靈活性和彈性也大大增強。
經過上述改革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有了較大提升,但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如外匯供求關系「失真」。「經常項目可兌換、資本項目管理」的外匯管理制度,使得外匯市場供求關系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市場主體對外匯的供求關系;匯率靈活性和彈性不夠。受匯率波動區間較窄的限制,匯率的靈活性和彈性受到較大制約;「常態式」外匯干預使得匯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失真」。從匯率實際運行看,匯率水平主要還是受到美元走勢的影響,參考一籃子貨幣因素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等等。
央行行長周小川此前曾指出,匯率的浮動更加依靠於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以及人民幣更多地成為可自由使用貨幣,是一個長期的進程。盡管過去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這個過程還沒有走完,所以今後還會繼續向前推進。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筆者認為,下一步深化和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一是逐步擴大匯率浮動區間。周小川行長指出,人民幣波幅的擴大並不是當前最緊要的事情。但擴大匯率浮動區間是個信號,表明匯改會向前邁一步。筆者認為,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應根據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和改革的實際情況,有步驟分階段地加以擴大,以增加匯率靈活性和彈性。可先考慮將人民幣對美元的浮動區間從目前2.0%擴大到3.0%,待市場參與者逐漸適應後,再漸進地擴大匯率浮動區間。
二是逐步放鬆外匯管理,外匯市場供求更全面地反映真實需求狀況。正如周小川行長之前指出的「外匯管制條件下的匯率不可能是真正的市場均衡匯率」。筆者認為,繼續鞏固經常項目可兌換基礎上,要逐步放鬆資本項下外匯管理,更好地滿足市場主體在資本項下的投融資外匯需求,同時,逐步放鬆個人資本項下外匯管理,滿足個人境外投融資需求,使得外匯市場供求關系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市場主體的外匯需求;取消銀行結售匯周轉頭寸的限制,允許銀行根據其自身資產負債的情況,自主地進入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增加境內外匯市場主體,允許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和企業集團直接參與外匯市場交易,讓市場參與者真正成為外匯市場的造市者。
三是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人民幣匯率「雙錨機制」。8.11匯改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實行「美元+一籃子貨幣的雙錨機制」。從匯率實際運行看,當美元貶值時,人民幣主要是盯著一籃子貨幣,反之,則主要是盯住美元。兩者所傳導的信息和關注面有所不同。人民幣盯著美元,可以向市場傳達更為清晰的匯率變動信息,這與我國貿易計價和結算貨幣、外債幣種結構以及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是密切相關的;而盯著一籃子貨幣則主要是在政策和執行層面的意義更大。盡管盯著一籃子貨幣所傳遞的信息有時是比較模糊的,但已逐漸被市場尤其是機構投資者接受和認可。
理論上,盯住一籃子貨幣有助於避免交叉匯率的不穩定,但實踐中,很難實現預想的目標。短期看,「軟」盯住美元,並將一籃子貨幣作為匯率調節的參照系,應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一種比較理想的選擇。通過上述機制,使得人民幣對單一貨幣有升有貶雙向浮動,整體上應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礎上保持基本穩定。
四是克服「害怕浮動」的觀念。保持匯率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是人民幣匯率的主基調,但並不意味著匯率將是固定不變的,或在一個較小的區間內窄幅波動。從匯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實際運行看,人民幣匯率有升有貶的雙向波動將會是「常態化」,人民幣匯率不再會出現以往年度持續的、單向的大幅貶值,也難以出現持續的、單向的大幅升值態勢。市場參與者應該充分意識到匯率是浮動的,會根據外匯市場供求狀況出現升值或貶值,為此,市場參與者要克服「害怕浮動」的觀念,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主動地運用好規避匯率風險的工具和產品,將匯率變化的不確定性相應地變為可確定性,以鎖定匯率風險,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同時,要增加外匯市場交易品種,積極發展多元化的規避匯率風險的工具,豐富外匯產品,如外匯掉期、期權交易等,以滿足市場主體規避匯率風險的需求。
此外,要構建一個經濟金融良好的金融經濟生態環境。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促進完善和健全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建設,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

㈥ 人民幣匯率如何實現市場化

讓人民幣和外匯可以自由兌換就可以了。
如果要了解人民幣匯率和歷史趨勢,可以進「機會007網」外匯欄目。
該網還可以看世界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歷史走勢。

㈦ 匯率市場化的介紹

匯率市場化是指市場機制在人民幣匯率的形成過程里發揮基礎性作用,更多地參照國際貨幣市場的供求情況,依據市場供求靈活確定人民幣與各種外幣的比價。

㈧ 匯率市場化改革為什麼要以利率市場化改革為前提

如果本國利率高於國外利率,則熱錢會湧入國內,相反,本國資金會逃往國外,這兩者都會對本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㈨ 匯率機制市場化

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實質,並不是人民幣是否應當重估,即它的短期升降與否,而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應採取固定匯率還是浮動匯率。換言之,匯率水平只是最終的結果,形成匯率的機制才是問題的關鍵。盡管我國名義上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是自從1998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化率均不到0.1%,因此IMF根據中國表現將中國視為固定匯率制國家。
經典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認為在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流動和固定匯率三個目標之間,不可能同時實現。但該模型的假設並不符合我國目前利率管制和資本管制的經濟現實,本文通過改進的M-F模型分析我國的利率匯率傳導機制。
一、經典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經典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認為,開放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貨幣自由兌換和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國際
一國貨幣當局企圖通過增減貨幣量來影響國內利率的努力是徒勞的,國內市場上的利率是由國際利率水平和外匯匯率的預期變動率決定的;國內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正是在這一利率水平的自發作用下實現均衡的。
經典的M-F模型認為,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之所以無效,是由於在這種制度下。當央行企圖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使得LM曲線從LM1向LM2方向右移的方式來降低利率、刺激總需求時,本國利率水平下一旦下降到CM曲線之下,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會引起資本外流,並對外匯匯率產生升值壓力。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央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會被迫向外匯市場賣出外匯,買入本幣。這會使貨幣供應量減少,使LM曲線反過來向左上方位移,並返回其初始位置,從而使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刺激總需求、增加產出的努力發生逆轉,並最終失敗。因此,在固定匯率下,貨幣當局不能自主決定貨幣供應量和LM曲線的位置,也不能有效地影響利率水平,所以貨幣政策是無效的。

二、符合我國實際的M-F模型
盡管目前我國在實踐中選擇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但由於目前我國的經濟環境並不滿足經典的M-F模型的假設:
1.我國的利率市場化程度很低,存在著嚴格的利率管制,包括存貸款利率在內仍然由貨幣當局直接制定。
2.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仍不可自由兌換,資本的跨國流動仍然受到嚴格的管制。
因為在我國,國內外利率不滿足利率平價關系,利率變動也不會引起套利活動和資本流動。這種利率既是法定利率,也是市場實際借貸利率,它既可以高於也可以低於國際利率水平。所以我國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正是在這種管制利率的強製作用下被動地實現均衡的。可用管制利率曲線i = i*取代CM曲線。則我國貨幣市場實現均衡的均衡點必定位於管制利率曲線上。
下面分析人民幣降息對貨幣市場的影響。如圖
i1*下調到i2*時,意願投資是利率投資的減函數,因此管制利率曲線的向下位移會使IS曲線從1點向2點方向移動,即從Y1增加到Y2。從貨幣市場的角度看,管制利率的下降會使企業和居民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需求和投機需求也會隨之增加,這促使銀行體系增加對信貸資金和貨幣的供給,從而使LM曲線發生適應性右移,例如從LM1右移到LM2,最終使IS、LM曲線及管制利率曲線的交點從點1右移到點2,從而使總需求及收入從Y1增加到Y2。

可見在嚴格的外匯管制之下,利率下調不會引起國際間的套利活動和資本外流,因此不會對外匯匯率產生升值壓力,央行不需要為穩定匯率而賣出外匯、買入本幣、減少貨幣供給量,因此我國的貨幣政策是有效的。不過這種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即1點和2點的水平距離,取決於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IS曲線斜率越大,LM曲線斜率越小,利率下調的引起的總需求和收入水平的增加幅度越大,從而貨幣政策越有效。
盡管根據改進的M-F模型得出我國現行的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有效的結論,但是這一結論是在嚴格的外匯管制和利率管制的條件下取得的。實際上利率變化常常會帶來非法的將資本項目混入經常項目結售匯來實現資本流入流出,所以現實中利率的變化會對資本流動產生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受到影響。
三、帶來的思考
在利率沒有市場化之前,利率匯率之間的傳導機制與經典的匯率理論是不同的。我國央行調節利率升降與市場調節恰好相反,經濟處於低潮時,為了放鬆銀根,刺激消費與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央行降低利息率;經濟高漲時,為了抽緊銀根,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經濟降溫,中央銀行提高利率,利率的變化與經濟周期基本一致。目前雖然人民銀行已明確表示要在3年內實現利率市場化,在制定利率政策時也更多地考慮市場因素,但是還受到主觀、客觀和不同政策目標的影響。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可兌換程度的提高,我國的經濟環境將越來越符合前面提到的經典的M-F模型假設條件,如果繼續實行固定匯率制,那麼我國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將大打折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國應當適時恢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http://www.studa.net/zhengquan/060209/16574140.html

http://cache..com/c?word=%BF%AA%B7%C5%2C%BB%E3%C2%CA%2C%C4%A3%D0%CD&url=http%3A//www%2Estuda%2Enet/zhengquan/060209/16574140%2Ehtml&b=10&a=0&user=
參考文獻:
1、蘇平貴:《匯率制度選擇與貨幣政策效應分析》,《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
2、朱耀春:《匯率制度的國際比較研究及影響因素分析》,《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
3、楊堅白:《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選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2月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1634希望對你有用哈!

㈩ 什麼是匯率市場化有什麼影響

匯率市場化是指市場機制在人民幣匯率的形成過程里發揮基礎性作用,更多地參照國際貨幣市場的供求情況,依據市場供求靈活確定人民幣與各種外幣的比價。
匯率市場化將使進出口更多地反映我國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使我國外部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配合以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和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制度,將增加居民的投資選擇,大幅減少國家層面的金融風險。